寶成,口是心非?

這則新聞看似很直白但值得思考,聊聊尼莫的看法
 
結論: 這篇文章其實是跟市場裡有意收購寶成的大咖表態寶勝上架可以賣,而非真的就是明年會重啟收購,推論如下
 
首先,新聞在邏輯上講不通
 
因為從寶成立場而言,收購這件事情越低調越隱晦越好,更多人知道反而容易墊高交易成本
 
寶成今年初啟動收購寶勝已經弄得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這次收購開價港幣2.03沒成功,估計下次要收購起碼要高出20%以上才能篤定成功,算一算成本會比這次多百億以上,還這樣高調表態明年要重啟收購難不成是覺得手上銀子太多嗎?
 
綜上,一看到這則新聞尼莫直覺就是怪,寶成蔡家不是笨蛋,不可能這樣搞
 
其次,講話的人不對
 
詹董是在寶成快40年的老臣,但即便如此,董事長這個位置也是掛名的而已,實權還是在蔡公主手上
 
既然如此,這則新聞是由詹董對外發言就很有意思了,收購這件事情輪不到詹董做主,為何詹董又要講那麼明白說明年要重啟收購且最終意向是在上海掛牌呢?
 
問題來了,寶成這個局是怎麼下的?
 
尼莫觀點是寶成放出這個消息的目的是為了在短中期拉抬寶勝股價,把最終要在上海掛牌這件事情講明的目的是為了讓賣相更好
 
怎麼說呢?
 
先直白的解讀這篇新聞: 寶成明年要重啟收購,今年開價2.03不成,明年應該會開更高,現在股價1.4X(放消息時的股價),買了等明年寶成再重啟收購起碼會有50%以上甚至更高的報酬…
 
這就是寶成放出這條消息的表面意圖,吸引一些人進場買寶勝把股價墊高,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這個消息出來就碰到兩個壞消息,一個是國外劣質的做空基金出報告質疑中資運動類股的帳務,一個是美中貿易戰在近日升溫,所以消息基本上沒什麼實質拉抬股價效果
 
那為何這樣做呢?
 
想來想去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寶成也許不只是想買回寶勝,其實也存在一種機會是想要賣掉寶勝
 
會這樣思考的出發點是中國私募圈的朋友在去年百麗被私募基金買走的時候曾聊過其實也有私募基金在覬覦寶勝這個通路,但寶勝狀況和百麗狀況不同,且蔡公主在接手製造端受挫的形況下一直很看重通路端,故實際私募基金很難從蔡家手上買到寶勝
 
但那是去年的狀況,今年又多了一個變數就是前兩個月的收購失敗,這讓蔡家意識到要買回寶勝低消會從原本這次收購規劃的台幣410變成五六百億,多花一兩百億的情況下還有買回的必要嗎?
 
且從產業週期思考,這波運動用品產業的復甦是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如果以8-10年一個循環的話,產業的高原期也許就是今明兩年,2020年之後很有可能走下坡
 
在這樣的情況下,寶成既使明年買回寶勝,弄一弄搞個兩三年才在A股掛牌,時間點也是2021或是2022年的事情了,到時候運動用品產業有很大可能又會碰到調整期,既使掛了A股,股價也未必好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寶勝這個通路且現在很多人覺得是香噴噴的資產,蔡家該怎麼做才會最有利呢?
 
其實無非兩種選項
 
第一種就是趕緊把賣相弄漂亮一點,趁著今明兩年市場大好在高價賣了逢高了結
 
第二種就是繼續經營寶勝,拖過這一波產業高原期,等到產業調整期股價回到低檔時再重啟收購,搞不好只要兩三百億就可以買到,還比這次收購省一兩百億,但以目前市況而言,要在明年等到這種市況機會很低
 
綜上,尼莫認為蔡家目前打的如意算盤是第一個,趁著業績好把賣相弄好看點,股價能拉多少就算多少(但上次2.03沒成功的收購價會造成股價錨定效應的天花板),真的有私募基金要買的時候才能在比較高的價格基礎上跟對方喊價加碼
 
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個新聞由詹董釋放出來就是很聰明地安排了,有意向的買家看到這則新聞後如果沒有深思就會造成一種寶成會出更高價買回的假想,這時候寶成在無形之中變成意向買家在收購時的競爭對手,但之後接觸蔡家得到有意願出售的訊息時,蔡家就可以反饋說先前重申要重啟收購這件事情是詹董的想法而非家族的共識,簡單講就是藉由詹董這個假動作幫蔡家創造一個談判的緩衝區,相當高明的安排
 
總結幾個可能的未來發展如下
 
1. 如果這篇新聞是真的,寶成的想法跟新聞講的一樣,代表以上這些推論單純就是尼莫想太多,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目前運動用品產業還在高原期,寶成明年重啟收購的價格還是要高於2.03才有機會通過,就現價(201/6/19收1.4)而言有5成以上的上漲空間
 
2. 如果這篇新聞是有意圖的,寶成的想法和尼莫推斷的一樣,代表從現在起到年底這段時間寶勝的業績應該不會太難看,股價很有機會移動到1.8-2.0這個區間,但很難突破失敗收購價2.03這個錨定效應,這個情況存在一種樂透就是有私募基金業者或是同業用高於2.03的價格收購寶勝
 
3. 也有可能這篇新聞在這個時間點是真的,但寶成明年可以重啟收購時對市況前景有疑慮故暫緩收購,故到時候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併購這種事情原本變數就很多,寶成隨便都可以找到理由到時候不收購
 
各位看官怎麼看這個局呢?
 
==========
 
寶勝私有化 拚明年再送件
 
2018-06-16 01:54經濟日報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
 
寶成董事長詹陸銘昨(15)日宣示,隨著中國大陸健康意識抬頭、運動生活潮流興起,寶成除了製鞋業務,未來將全力布局運動用品零售及品牌代理業務。
 
因應零售通路業績快速成長趨勢,寶成也不排除一年後重提寶勝國際私有化的可能性,寶勝為寶成透過裕元工業轉投資之孫公司,在港股掛牌,在中國大陸布局運動通路,為寶成近幾年重點發展業務,寶勝目前在中國大陸擁有8,800餘家直營及加盟據點,今年續拓點。
 
寶成今年原本計畫推動旗下寶勝私有化案,交易金額逾410億元,但因遭到部分小股東反對而告破局。
 
但據了解,寶成高層並未放棄推動寶勝私有化的最終目標,已針對投下反對票的小股東,積極展開接觸與溝通,爭取支持。而根據寶成集團初步規劃,未來寶勝私有化後,將自香港聯交所下市,並擬申請上海A股重新掛牌上市。

學習初會提升財報閱讀力

績優股夢想家的張Sir發表一篇文章分享一年以來自學初會對提升閱讀財報能力的心路歷程,非常有閱讀價值

欠缺會計基礎,財報分析只能學到皮毛,也許可以朗朗上口一些比率,但終究無法把這些比率和公司的營業活動和策略面作連結,但只要讀通初會這些問題就都解決了

根據尼莫長期觀察,這幾年應該跟幾百個人當面說過讀會計對投資財報力的重要性,但當中真正去讀的人大概只有十個左右,且這些朋友長期的投資技能和績效都有顯著提升

==========

去年中旬因為巴小智和銀行家尼莫粉絲頁的因素, 加入了績優股夢想家, 加入後沒多久就遇到尼莫在台中辦聚會, 我當時心中的一個疑惑, 也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心得, 終於獲得解答: 要如何建立閱讀財報的能力呢?

相信這個話題對於績優股夢想家的朋友們應該再熟悉不過了, 因此開頭就直接表達我的想法”沒錯, 林蕙真的會計學新論, 就是它!”

先說說我的背景. 今年接近40歲, 竹科工程師, 週一到週五過著規律且無聊的生活. 受到老婆的感召, 剛畢業沒多久就養成了記帳的習慣, 定期也會整理自己的資產和負債狀態, 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達到”窮爸爸與富爸爸”中財務自由的境界. 2010年趁著轉換跑道的空檔, 發現自己的投資成果實在有待加強, 因此重拾書本, 開始多方涉獵各種財經知識, 因此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到現在為止, 平均每天大約花2小時在吸收財經知識/資訊, 例如實體書籍/電子檔/網路財經媒體等等. 學習到的投資方法主要有兩大類, 綠角派是個人人都可以作到, 且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證實是真的有效的投資方法, 因為這方法人人皆可達成, 故我把它當作benchmark. 而如果要超越此benchmark, 大概就要採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了. 價值投資需要投資人深入的了解公司和產業, 而財報是最基礎的資訊. 只是雖然我讀過了坊間幾本解析財報的書籍, 例如操盤人教你看財務報表/怪老子帶你看懂財報選好股/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對於四大表和EPS/毛利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等財務指標稍有認識, 但看到財報中的會計科目和數十頁的附註依然霧裡看花, 若再加上母子公司的合併報表, 更是直接投降, 完全不敢下手投資個股. (但這是對的, 如果對於該公司和產業沒有深入的認識, 買下去就只能聽天由命, 了解自己的能力圈也很重要)

從我過去的求學經歷, 我是個適合top-down學習的人, 也就是要”先見林, 再見樹”. 因此運氣很好的, 坊間的財報書讓我先”見林”了, 而尼莫兄推薦的會計學新論則是buttom-up的方法, 讓你進入樹林, 從每一棵樹細細講起. “會計學新論”是一套上下兩冊的初級會計學教科書, 它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訓練出會計人員, 從紀錄和分析公司一筆一筆的交易中, 製造出四大表. 而投資人則能夠從這個過程更詳細了解財務報表到底在表達什麼, 幾個會計科目的加減乘除到底代表什麼實質的意義.

一開始它會先介紹一套設計精巧的記帳方法”借貸法則”, 由於我已經有長年的記帳經驗, 因此剛接觸借貸法則時覺得有點怪, 有點繁瑣, 但又很熟悉. 舉例來說, 如果我今天花了100萬買了台汽車, 我的流水帳大概是”現金 -100萬/汽車 +1台”, 但是借貸法則把會計科目分類成借餘和貸餘, 且每一筆交易(分錄)都必須符合”有借必有貸, 借貸必相等”的規則, 因此會紀錄成”交通工具: 借100萬 / 現金: 貸100萬”. 感覺真的很麻煩, 不符合直覺. 但當我繼續讀下去, 就能漸漸體會這套記帳方法的精巧之處: 借貸法則在紀錄每一筆交易時都可以很快速的讓我們檢查有沒有記錯帳, 而各科目依照借貸分類並彙整後會形成試算表(一種會計流程中產生的表格, 整合了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 任何一筆交易會如何影響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就一目了然了. 相較於我的流水帳, 因為我的帳目簡單, 所以流水帳還能應付, 要是像公司一樣每天都有繁雜的交易要紀錄, 那根本無法對帳, 更別提要編制財務報表了.

接下來它會介紹重要且常見的會計科目, 也就是帶我們一棵樹一棵樹的認識, 共有: 現金/應收款項/存貨/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無形資產/流動負債/資本/保留盈餘/長期負債/投資. 以上每個會計科目都是一個章節, 它會介紹這個科目是什麼, 與此科目相關的常見交易要怎麼處理, 有哪些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舉例來說: 手上白花花的鈔票是現金, 那銀行裡的定期存款是現金(或約當現金)嗎? 而我手邊還沒有用過的郵票能算做約當現金嗎? 資本有普通股, 但最近很多人討論的特別股又是什麼呢? 普通股/特別股/公司債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隨著會計科目一項一項的介紹, 書中會在適當的地方介紹如何利用已經學到的東西來編制四大表, 按照順序分別是: 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股東權益變動表/現金流量表. 這個時候再來看四大表就再清楚不過了, 而最後會介紹各項常見的財務指標, 如果前面的課文都有讀通, 那對於指標就不止於數學上的加減乘除, 更能理解它想表達的實際意含.

雖然此書是教科書, 但難免有些小地方解釋得不夠詳細, 而此時後面的習題就派上用場. 我發現大多數我對於課文中的疑惑, 都可以在練習題找到答案, 雖然很耗費時間, 但也有不小的幫助. 書中有附練習題的標準解答.

當我們將以上的會計科目都了解後, 大概財報可以理解約7~9成, 剩下的部份怎麼辦呢? 當然可以繼續往中級和高級會計學邁進, 但是所花費的時間與效益相比如何, 還要請會計專長的前輩們指教. 我在此提出我自己的一些遭遇和作法供大家參考, 也歡迎大家提供您寶貴的意見來讓我學習:
1. 子公司/孫公司: 這是現在非常容易遇到的公司型態, 要怎麼理解合併與個體報表呢? 我推薦“圖解新制財報選好股”, 其中有一個章節用非常簡單明瞭的方式來講解個體與合併報表, 以及衍生出的非控制權益和損益.
2. 許多初級會計學沒介紹到的會計科目: 因為已經有了初級會計學的基礎, 所以許多財報中出現但是我沒有學過的會計科目可以在網路上搜尋, 往往就可以找到答案, 而且許多並不難理解. 舉例來說, 我最近搜尋過的一個項目就是”利息資本化”, 當有了基礎後, 再往上學習就會比較輕鬆些.
3. 所得稅/退休金: 這兩類的會計相關科目應該是每份財務報表都會出現, 但這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的東西, 所以我目前也僅只於”與前面幾期比較有沒有重大變化”, 並不理解相關細節. 好在我目前所涉獵的財報, 這兩類所佔比重都很低, 所以沒有花心思去認真理解. 若是有前輩願意指點, 小弟非常感激!!

在此, 我總結一些我閱讀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1. 先閱讀一些能讓人了解財報大致輪廓的書籍, 依照難易順序排列: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 怪老子帶你看懂財報選好股 / 操盤人教你看財務報表. 我個人覺得看完前兩本就可以跳入會計學新論了.
2. 會計學新論, 上下兩冊, 共20章. 我每章節大約花費3天, 1天閱讀課文, 2天寫習題, 每天約3小時, 大約花費2個月讀完. 但因為我記憶力不好, 理解能力還可以, 所以這一口氣讀完後, 其實也會忘了一大部分. 因此我會在半年後再閱讀第二次, 這次就是只閱讀課文, 每天大約2小時, 約3週完成. 至於為何要相隔半年呢? 這是因為剛剛硬啃完兩塊大磚頭, 腸胃實在是消化不良, 需要換換口味來舒緩一下, 這段期間剛好也出了些好書, 例如”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17版)”等等, 重溫股神聖訓時, 發現讀過了會計學之後, 比起之前對於財報似懂非懂, 額外增加了一些收穫!
3. “圖解新制財報選好股”其中有一章節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解母子公司的財報, 推薦閱讀這一章.

後記:
讀完會計學新論後, 對於一些日常生活有接觸的公司(例如零售業/餐飲業), 搭配著它們的財報, 其實也增添了生活中不少樂趣. 真是逛街/吃飯兩相宜.
讀財報只是了解公司和產業的開始, 而會計學則是讀懂財報的基礎. 希望一些粗淺的心得分享能幫助到人, 也希望前輩們多多指教, 指點我更多進步的方向,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