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03 尼莫思考

尼莫談人脈

2015年10月時在績優股夢想家發表的文章,最近被翻出來順便就跟網友們分享,尼莫出社會時是沒背景沒資源的noboday,打滾15年到今日雖然還是noboday不過起碼以生存而論自認已站穩腳跟,認真回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其實絕大部分的表現最終都都來自於朋友支持

今天剛好滿40,一隻腳踏進棺材的年紀,希望自己的表現對得起一路以來提提攜尼莫的貴人和好友們,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一些年輕朋友們用不一樣的視野和方式來經營自己

====================

尼莫談人脈

先講結論,人脈重點在於

1)打開恐懼感跨出第一步

2)自己要有實力,有實力才有人脈

3)正確使用種子法則讓人脈雪球加速滾大

2003年剛退伍時沒什麼人脈,在事務所待得很悶,某天休息時間閱報,讀到一篇短文講人脈,才驚覺自己沒錢沒背景沒臉蛋沒人脈,要成功根本不可能

運氣很好,沒多久跟高中同學聚餐,同學聊到參加衛道中學校友會,但裡面青黃不接,想多找點年輕人加入,問自己有沒有興趣,正苦於沒有管道打開人脈的尼莫馬上就答應

校友會費用一年1.2萬,35歲以下校友半價一年六千,印象中那時月薪31.5K的自己還猶豫了一下要不要花這筆錢

過沒幾個月想離開事務所,原因除了悶之外,在休息時閱報讀到Donald Trump的一篇專訪,川普說年輕人沒背景沒資源想成功只有一條路:做業務,心裡就起了想挑戰業務工作的想法

問題來了,從大學念會計系以來都被當成專業人士訓練,對業務工作完全沒概念,甚至連做哪一行的業務都沒概念

運氣很好,隔沒多久在校友會聚餐時坐對面的是一位在投信當分公司主管4X歲的學長,聚餐時學長聊到團隊中剛好在找沒有經驗的新人…

就這樣誤打誤撞地進了投信作DS,後來才知道,在整個金融業而言,投信從業人員很少是很小的圈圈,要進投信運氣成分很高

之後繼續在校友會打滾,一年多後有個5X歲的學長問說他們扶輪社要成立扶青團(扶輪社子團體,招收30歲以下的年青人,培養未來的扶輪社員,每月聚會一兩次,費用也很低),問尼莫有沒有興趣參加,年輕時傻傻地搞不清楚狀況純粹想多認識人就說OK加入,進去後才知道裡面七八成都是扶輪社友的子女

雖然身分財力顯然和其他扶青團成員不相當,反正參加不太花錢就待著,但在這種團體要認份,裡面重要職位是以父執輩在扶輪社的影響力來決定的,像我們這種沒有父執關係血統不對的成員輪不到

Anyway,在扶青團還是結識了兩三個好朋友,當中一個2年後去哈佛念MBA還拿了Baker Scholoarship(相當於哈佛的書卷獎),目前在香港金融業,聯絡依然很頻繁

投信待一兩年後對財富管理行業的玩法不是很苟同,想離開投信業回事務所發展時另一位扶青團的好友介紹了外商銀行的工作,轉換到外商銀行作法金時事務所和投信的人脈在打聽客戶資訊時都幫了很多忙

循此模式,2007年去上海後很快就加入上海台大校友會,台大人在台灣誰也不服誰好像根本沒有校友會在運作,但到了海外倒是還蠻團結的,在台大校友會也結識很多年紀相仿可以一起交流中國經驗的好夥伴

內人一開始到上海時都是在製造業擔任財會主管,但製造業工廠都在市郊,後來也是台大校友會的學長推薦才找到市區的服務業工作,薪水也從小台幹的六七萬行情直升到1X萬的中台幹行情,那時內人30歲

但必須坦承在上海時比較失敗的是不太參加當地台商或金融業台幹聚會讓自己發揮舞台受到侷限,主要原因是除了工作忙,很多台灣人聚會若非是晚上的酒場就是周末的高爾夫球場或麻將場,這幾個自己都玩不來,另外就是地理特性緣故,住在人民廣場旁邊,剛好離台灣人多的古北和金融業人多的浦東都有一段路,要聚會都要特別跑去不方便,如果一開始就住在古北或浦東也許人脈經營會大不同

清楚人脈的重要性,2012年回台後朋友推薦加入扶輪社毫不猶豫就加入了,扶輪社特性是社友來自不同行業且每周聚會一次2小時,一個社幾十個人(台灣扶輪社平均約60人)就等於在大多數行業都有諮詢對象,每週聚會也都安排不同主題演講,一年聽幾十場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費用方面傳統扶輪社因為每週要聚會,且聚會場地都是水準以上的飯店,故基本費用不便宜,在中部大概一年十萬,北部據說還高一點,但扶輪組織有在試行網路扶輪社以吸引年輕族群(目前台灣扶輪社友平均年齡6X歲),據說台北已經有了,費用應該低很多

下一個人脈目標是加入高爾夫球隊,但幾年內難以成真,等小孩大一點需要陪伴的時間少了之後再規劃了

講那麼多主要就是要回應Jackie講的,人脈要靠自己主動去耕耘,你不主動跨出去,宅在家中孤芳自賞,或是縮在螢幕前面狂敲鍵盤,都不會擴充人脈,這也是我們一直鼓勵社員參加社團實體聚會或是視訊聚會的原因,人脈根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最終還是面對面花時間磨出來的,網路的虛擬聯繫可提供交流便利性但無法提供面對面互動時讓情感增溫的效果

另外現實的講,人脈也是講實力的,有實力才有朋友,你要有被利用的價值人家才會看重你

很多人會問,一開始什麼都沒有那怎麼辦呢?答案是你不會什麼都沒有,起碼你會有熱忱和時間

被利用價值哪裡來?

加入團體,你要先讓人知道你願意被利用,因為除非你成名在先,否則一開始團體中不會有人知道或認可你的專業,這時候你應該熱忱付出時間來換取別人對你的信任感,同時透過多學習累積自己的實力,時間到了機會來的時候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比方加入衛道校友會時是社會新鮮人,沒什麼實力,剛進去時就很積極幫忙出公差或是擔任聯絡窗口,你會發現很多資深成員就是在這當中慢慢觀察你,擔任公差或窗口的過程也不時會有學長指導處理事情的技巧,加速自己的社會化

被觀察久了取得一些些信任度後,偶爾就有學長會拿一些別家投信或銀行的產品來詢問那時在投信作DS的尼莫,被問多了才知道,這些學長很多都是老闆級,不好意思在理專面前承認不懂金融商品,所以時常都先收下資料然後找信得過的人說明,那時都很認真地運用在投信學到的know-how幫學長了解產品架構以及有什麼陷阱,學長一般也不會讓人做白工,要不請你吃個大餐,要不也會捧場一些業績,人脈和業績就是這樣滾出來的

像在社團也是一樣,舉個例子前陣子團購財務報表分析書時社員Yu-Jie主動跳出來幫忙,那時就對他印象很好,之後有一次誤打誤撞記錯視訊讀書會時間,那次只有尼莫跟Yu-Jie進入會議室,也就很高興的跟Yu-Jie聊了半個多小時一對一回復他一些比較刁鑽的投資問題

試想,若沒有先前Yu-Jie幫忙團購書留下的好印象,換作是別人,也許記錯時間誤入會議室時尼莫就會馬上結束會議說那等下次大家都上線時再聊

跟Yu-Jie聊天也有收穫,比方他有在奇美博物館做導覽,跟他反應票很難取得反饋說最近因為登革熱疫情人都沒滿…,然後尼莫就從這個話題就切入說其實奇美博物館碰到登革熱疫情人變少,就和好公司碰到倒楣事股價跌是一樣道理…

也從Yu-Jie觀察到會跨出去的人就會跨出去,而跨出去之後人生就會有轉變,相信Yu-Jie從奇美博物館的導覽工作應該也是收穫滿滿

這又牽扯到上週推薦開讀書會但沒成功的"當和尚遇見鑽石"這本書中的"種子法則":你想要什麼東西就要去種下什麼東西,種子開花結果時的產出會是種子本身的千萬倍

比方你想要人脈,人脈等於可運用的資源網,那你就先要成為別人的資源網,先被別人利用成為別人的人脈,然後用正確的方法讓種子快快發芽長大,種子開花結果時你的人脈就會很可觀

“當和尚遇見鑽石"這本書就教你辨識出想要的東西後如何種出相應的種子,怎麼種比較好,種下後要怎樣讓種子加速開花結果,進而如何運用種子法則創造人生

最後建議社員:

1)若想建立人脈,不要想東想西了,現在就跨出去,校友會/同好圈(自行車隊/重車隊…)/公益組織/績優股夢想家/...,只要有心一定能找到可以附著的團體,進入後積極付出讓自己被看見就是人脈雪球的起點

2)持續學習累積實力提升自己的被利用價值擴大雪球基礎

3)學習種子法則加速滾雪球,現在就去尼莫的讀書會召集文留言參加!

(20180705補充: 發文後快三年回頭審視,文章內容基本上自己都還很認同,只有規劃未來要打高爾夫球擴充人脈那段需要調整,主因是這幾年陪伴孩子成長覺得收穫很大,認真想想覺得打球真的太花時間,與其花時間打球不如繼續多陪伴孩子或是閱讀,總之還是會發展其他方法擴充人脈,但不會是打高爾夫球就是了)

資訊傳遞落差很可怕

前幾週朋友問尼莫是不是很推薦某間公司,好奇的反問為何這樣問,朋友說他朋友的朋友參加尼莫聚會聽尼莫講到這支後買很多,然後跟朋友的朋友推薦這支"尼莫推薦股",輾轉又傳到朋友這邊
 
這種狀況很常見,其實這支股票並非尼莫主動提起,只是在聚會時有參與者問到,尼莫說法應該是"這間公司的營運基於XYZ這幾點很有競爭力也很有未來想像空間,但尼莫沒有深入評估過故估值是否有高低估現在不好說,且持股的催化劑和風險也都還沒有深入了解過",傳來傳去就變成尼莫推薦股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績優股夢想家有個讀書會的Line群組在討論大立光時成員留言說“尼莫大曾說,股價低時,資產負債表仍相當好看的公司是金礦!",尼莫認識且見過這個成員數次,是個很認真學習的年輕人,但他顯然誤會尼莫的意思
 
首先這句話不是尼莫說的而是孟格說的,其次是孟格也不是這樣說,原文是"陷入困境但資產負債表強健的公司是金礦",孟格的陷入困境是指營運陷入泥沼甚至已經連虧兩三年而非股價下跌就是陷入困境,大立光的狀況只是營運狀況在近期有點雜音,但其實還是獲利良好,稱不上陷入泥沼
 
其實在投資網紅的江湖上尼莫還算不上什麼咖,但這種狀況就已經層出不窮了,相信類似的狀況在影響力遠在尼莫之上的那些大咖或是暢銷書作家身上更常見,也就是基於這種自身經驗,投資聚會時若有成員分享到XX大或知名YY分析師推薦NN股票就是聽聽之後不會太認真,因為別人究竟看到什麼點讓這家公司值得投資經過轉傳很容易失真,且每個人買賣方式和操作邏輯不同,同樣的標的不同人操作賺賠差很大

記帳是投資理財的起點

一直覺得投資[投資理財]這個詞應該要改為[理財投資],因為要先學會理財才會有資金可以投資,理財在先投資在後,而理財的起點就是從記帳開始,有良好記帳習慣才知道錢花去哪邊,才能進一步規劃未來要怎麼存錢和用錢

這篇文章來自於張Sir在績優股夢想家一篇文章討論留言,尼莫很欣賞張Sir這麼認真記帳以及後續應用記帳節省開支的作法,特別跟張Sir借來分享

其實除了記帳是理財起點之外,尼莫覺得紀錄時間運用是掌握和規劃人生的起點,相關知識可參考時間管理書籍或是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書籍

====================

小弟自己的淺見: “記帳"是理財中很重要的一環, 他紀錄著你所有的現金流(大多數家庭記帳採用現金基礎就足夠了, 少數事件可採用應計基礎), 長時間累積下來的資訊對於"檢討消費習慣"以及"預估未來生活費用"非常有用. 套用心理學的研究, 人的感覺是很不準確的, 只有硬梆梆的數字才是真相. 而檢討自己的財務行為時, 分析自己的帳本應該是個很不錯的開始

我個人的淺見, 理財還是要靠記帳, 小到今天在路邊撿到一塊錢都要記錄下來, 這是raw data(原始資料), 慢慢累積一段時間後, 你就可以data mining(從資料中挖掘出資訊), 進而"改進"與"預測"了. 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知道過去發生了甚麼, 而是要怎麼做才能讓未來更美好. 這跟讀財報很像, 公司經營者和投資人, 也是藉由這些"記帳"來"改善"與"預測"這家公司, 不是嗎?

我已經記了13年的帳, 可以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改善"與"預測":

1. 改善: 2015以前, 我全家的"電話網路第四台"大概一年都花費3萬多元, 此金額不包含購買新手機的錢, 幾乎全部都是月租費的固定開銷. 當我跟我太太review這項花費時, 一開始想說是不是改較低的月租方案, 例如把8xx元的方案改成6xx元的方案, 後來乾脆上網路搜尋, 結果找到了俗稱外勞方案的中華電信預付卡, 結果就是2016/2017連續兩個年度在"電話網路第四台"這個項目的花費降到只有一萬多元, 重點是我打電話和上網路依然不受影響(我本來就很少講電話, 用手機的場合也幾乎都有WiFi, 數據需求也很低). 這樣一年就多擠了2萬出來, 生活品質也沒有受到影響~

2. 預測: 2014小孩出生以前, 我跟老婆兩人的飲食花費大約一年14~17萬附近, 2014小孩剛出生, 飲食費也沒增加太多, 大約19萬, 但從2015年開始, 小孩開始吃副食品, 到2016/2017, 開始跟著我們吃餐廳, 飲食費用快速地跳到25/29/31萬, 雖然我是雙胞胎, 但增加得還是有點多, 跟老婆分析後, 2015年是副食品, 因為我們都選購有機蔬菜和高級的肉品(例如活菌豬或是媽媽魚之類的), 單價貴了不少. 而2016漸漸脫離副食品後, 以前我們夫妻會去的小吃攤或是小店家都沒再去了, 而是改去較為高級的餐廳, 原因並非食物比較高級, 單純是因為帶著雙胞胎去餐廳跟打仗一樣, 往往還推著雙人戰車, 也需要兒童座椅, 這些都讓我們無法吃平民小吃, 只能拼命往大餐廳跑. 2017則是兩個三歲多的娃兒大約能吃2/3份大人的份量, 因此我們得由雙人餐增加為三人餐. 不過三歲多也開始漸漸能吃小吃攤和小吃店了, 減少了一些去大餐廳的消費….當然, 這幾年來外食的通膨也是貢獻因素(過去三年的外食通膨率約1~4%, 可參考央行的資料). 因此推估2018年的飲食費用可能落在33~35萬之間吧. 至於要不要削減此花費, 例如降低外食/大餐廳的頻率, 這個尚待跟老婆討論~

一不小心寫得落落長, 真是不好意思….我的重點其實很簡單, “記帳"是小弟一直很推薦的一項理財習慣, 面對自己的家庭就跟經營一家公司很像, 要努力開源(賺錢), 也要努力節流(省去不必要的花費), 至於該怎麼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 財報會說話~

(轉載自FB價值投資學習社團"績優股夢想家"張Sir留言)

離開舒適圈,走出去被看見 (20171128)

週六辦了場閒聊聚會,原本預期十個人左右的小場,因場地剛好強碰到友人的投資讀書會就合辦變成二十幾人。因原本只想閒聊故沒特別準備要講什麼,人數增加反而變得有點壓力。

結果倒是讓人蠻滿意的,參與者提問踴躍且有一定深度,雖說是分享但也給尼莫一些刺激和深度思考的素材,教學相長果然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會後幾個朋友私下來問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才知道其實都是市場資歷和能力都在尼莫之上的專業投資人,雖說辦活動沒收費但其實每次辦完都覺得很值得,其一會有幫助到小散戶踏實感,其二時常都在活動中認識優質的新朋友,這真的是離開舒適圈最好的回報。

最害怕的投資交流類型

尼莫很樂於跟朋友分享持股,但碰到以下這種都很無言~

朋友: 最近有什麼好的投資機會?
尼莫: 最近持有XXX,主要是因為YYY原因覺得被低估,催化劑是ZZZ,等到業績出來應該可以賺??%
朋友: 穩賺的嗎?⋯⋯
尼莫: ㄜ,股票投資沒有穩賺的啦!我們只能近最大努力辨識風險和保守預估收益,這檔長期持有的話勝率很高
朋友: 嗯,不過我比較保守,你有穩賺的標的再跟我分享好了
尼莫(心理OS): 又一個腦子有洞的人…

看長遠一點

第一份工作在四大,L1齊頭式平頭月薪31500,隔年升L2時看績效調薪2000-5000,調薪標準裡"配合加班"是最重要的指標
 
這種方式很快分化出兩種不同的L1,第一種認分拼命地配合加班隔年調多一點,第二種能閃就閃隔年調少點,曾有第二種心態的查帳員跟尼莫說: 我進事務所就是來混資歷,加班能閃就閃,拼命加班變紅人多一個月才多那幾千塊不合算
 
年輕時對職場規則懵懵懂懂,覺得這種想法好像有點道理但似乎又怪怪的,職場打滾幾年後體悟到這種態度真真切切不正確
 
首先,既使是到四大混資歷,累積實力和人脈也很重要,如果預設在四大待的時間不會太長,那就應該更投入工作學更多東西才對,且大所的人脈網絡很有價值,勤奮工作留下好名聲,未來透過大所資源找好的財會職缺容易些
 
其次,職場是講行情的,薪水調上去就調上去了,下一份工作起薪談判基準就不同,比方以調薪2000和5000為例,看似每月差3000跟要投入的額外努力不匹配,但若以職場工作40年共480月來算,一年期間內比別人多努力一點,帶來的額外收益是480*3000=144萬元,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所以尼莫在投資聚會碰到2X歲甚至3X歲的朋友時,都會良心的建議這些朋友與其把時間心力花在投資,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是投入到本業上,先求本業最大化,等真的碰到天花板時再考慮把額外時間心力花在投資上

家庭和健康優先於錢多位高

在上海那幾年和一些台灣朋友的互動中確認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感謝這些台灣朋友的經驗,也把這些經驗跟網友們分享

==========

有一次出差去某台商在三線城市的總部,因總部離城市還有半小時車程,客戶安排住宿在廠區內招待所。說是招待所,其實就是在台幹宿舍旁多裝潢了幾間公寓讓訪客或台灣主管來時住宿用

晚飯後客戶安排和其他台幹一起在宿舍的卡拉OK唱歌同歡,席間觀察到某經理認真的在喝悶酒,勸酒時順便聊了幾句…

尼莫:經理小孩多大了?

經理:明年就十八歲上大學了

尼莫:哇!那經理很快就輕鬆了耶

經理:(嘆了一口氣)我小孩六個月大的時候,因為家裡錢不夠用以及想要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我就離開台灣派駐中國一直到現在,十幾年前不比現在可以用網路視訊通話,那時候連講電話都很貴,結果我小孩跟我一點都不熟,他和媽媽都只把我當提款機,我和我太太也有默契,等小孩滿十八上大學就要離婚…(說完又乾了一大杯紅酒)

尼莫:(無言以對的一起乾了一杯)

經理:年輕人你現在還沒結婚,但沒幾年你就會碰到跟我一樣的問題,到時候你要想清楚,不要把自己搞得像我這樣…

這就是2012年銀行要調尼莫回台灣時尼莫毫不猶豫的就答應的主因:家人就是要都住在一起才像個家;其次的原因是老婆因為不想當高齡產婦也不想在中國生產故也想返台了

也因為這樣子,返台後每年都有獵人頭找尼莫回中國金融業工作,薪資約是台灣的2-3倍,但考慮難以兼顧家庭和生活品質,故都婉拒

總之,經理的慘痛經驗讓尼莫體會到家人就是要長相聚,錢少賺生活就過得節儉點即可

==========

有一次在上海酒場和台幹聚會時碰到一個某個以愛喝著名的大租賃公司在華東區副總,租賃跟銀行算半個同業故聊得很開心

副總頭髮白了也禿了一半&挺了一個大啤酒肚,尼莫原本以為副總大概五十歲上下,深聊後才知道是同年(那時尼莫約33歲)

之後觀察副總那種喝法和考慮他一個禮拜跑四五個晚上酒場,深深認同他業務會做得那麼好是有原因的,不過當然,身體會折舊得那麼快也是有原因的

隔天下午副總(醉到下午才醒)親自來電延攬尼莫加入他的團隊,表明他的團隊什麼強人都有但就是少尼莫這種專業強學歷優的夥伴(這種背景跟稍有規模的公司打交道時較容易),想想自己身體先天就不算強健,對酒場的興趣也一般般,也就婉拒了

去年在台灣碰到該公司的人,閒聊說先前在上海有認識某副總,副總同事說副總前兩年因為身體的關係離開這間公司了,聽了完全不意外

==========

若能在兼顧家庭和健康的同時賺多錢和爬高位當然最好,但現實狀況是很多時候這都需要取捨,尼莫的建議是要主動地有所取捨自己選擇,而非被動的不選擇任由環境幫你做取捨

這幾年讀了"當和尚遇到鑽石"覺得運用書中金剛經的智慧也許可以有不用取捨又兼顧各方面的辦法,但實際怎麼做(怎麼種下這些因)還要多讀幾次深思後才知道了

如何種下財富的善因

“在能力範圍可及的限度內,儘量對別人好一點,因為你不知道何時會用到"
 
最近對這段先前分享過的文字頗有感觸
 
比方前陣子巴大義助小犬的投票活動,讓原本得名無望的小犬最終拿下第二名,老婆開心得不得了,巴粉問巴大怎麼那麼支持尼莫?巴大回說先前他手傷時尼莫有去探望他,其實這件幾年前小事尼莫早就忘了,且說是探望,那時跟巴大請益其實收穫更大,沒想大巴大還惦記到現在,讓人意外,但的確沒那時種下的因,也不會有最終小犬拿下第二的果
 
更大的感觸是今年以來尼莫重倉股貴州茅台上漲70%,2013年底買入持有到現在快四年報酬率約400%
 
這和對別人好一點有什麼關係?
 
其實有,觀念來自於"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 你要什麼果就去種什麼因,以書中邏輯推演,尼莫想從股票市場賺錢,就應該幫助別人從股票市場賺錢,所以今年從過完年二寶生活上軌道點後就比較認真辦投資聚會跟網友分享好的投資觀念,慢慢累積這些好因就成就這些果
 
同樣的例子尼莫在好友財報狗團隊和雷浩斯身上也觀察到,他們長期以低廉的價格分享簡單易懂的優質投資觀念和技術,藉此種下的善因在資本市場上得到的回報,遠遠超過賣系統和課程的所得
 
當然,尼莫意思不是說不用認真學習觀念或努力做功課,這些基本功都還是要去做,但若再加上刻意種下好的財富善因(“提供建議"幫助人賺錢或解決財務問題)的習慣,投資報酬會好很多
 
想更清楚知道為什麼,建議先閱讀"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尼莫會再找機會好好深談這本書的智慧以及如何實踐

如何讓人生井然有序向前行?

如何讓人生井然有序向前行?

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個人覺得關鍵是『定期整理回顧』,包括每天/每週/每季/每年

 每天騰出兩個30分鐘整理自己,第一個30分鐘在下班前,花15分鐘整理好座位和文件,另外15分鐘思考和理順工作進度。第二個30分鐘在睡前一小時,花15分鐘把家裡整一整清一清丟掉用不到的物品,另外15分鐘靜坐或思考一下生活和人生,30分鐘結束後再閱讀30分鐘即可入睡。

每週騰出1到2小時回顧當週所成和思考隔週目標,最好安排在週五下班前或週日晚上睡前。

每季騰出1到2小時回顧當季所成以及思考次季目標,最好安排在季底或季初的週末。

每年騰出半天到一天回顧年度成就以及思考來年&更長遠的目標,最好安排在元旦假期。另外每年開始時也要把過去一年都沒有使用到的東西丟掉,人生要定期斷捨離一下,才不會落得人以物役。

從每日到每年整理的過程有個重要的技巧是『拆解目標』,年度目標是基於三年或五年後的目標訂定,季度目標是將年度目標拆解分段在每季完成,而每週目標就是將季度目標拆解分段到每週,最後每天要做什麼就是以每週目標為依歸,這樣一環扣一環慢慢實踐,一點一滴的完成目標,多年後的某一天突然會發現曾經的夢想已然實現。這有點逆向工程的感覺,從最終目標逐漸回推到當前作法。

 
撥出時間定期整理回顧是讓人生維持秩序和不要迷路(或說迷失自我遺忘初心)的基本功,整理東西比較容易理解和實踐;思考和回顧對沒有這個習慣的人會有一開始摸不著頭緒的問題,尼莫建議可先準備一本筆記本從記錄想法開始,之後慢慢分類或歸納成回顧和思考的SOP,相關工具書尼莫推薦David Allen的Getting Things Done (GTD),中國翻譯為[搞定](博客來買得到簡中版),台灣早年有翻譯本,現在不確定是否還有。

價值恆久遠,典型在夙昔-謝謝巴大!

一晃眼離巴大預告的930退網大限越來越近,身為絕少數見過巴大的網友,有些想法想和大家聊聊。

巴大臉書代號ERIC CHIU,前幾年初始時以[我們的股票投資]部落格走紅,之後也開了[我們的股票投資]臉書社團,然後也開了[巴小智的粉絲團]跟網友交流,無論是部落格/臉書社團/粉絲團都經營得相當成功,尼莫不管在人氣上或是文章的質量和數量上都難以望其項背,用白話文講就是看不到巴大的車尾燈。

以台灣網路媒體的基本面投資分享而言,巴大應該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有巴大符合以下這幾個條件:

沒有出書/開課/賣系統

持續五年的分享追蹤持股

持續五年和網友密集頻繁的互動

像巴大做到這個程度這真的很難!為什麼?

首先你要有能力(有料) 鄉民的眼光是雪亮的,網路上要有粉絲支持不難,但要有粉絲長期支持就很難了,投資分析賣的是知識和獨特觀點,不是賣臉賣肉那麼簡單,投資智慧不夠很快會被淘汰出局。

其次你要有心 能力是個門檻,但現實的講能力足夠的人未必少見,但像巴大那麼有心的人就非常少見。網路受限於文字交流本質上的限制是個是非很多的地方,有心出於善意的分享又碰到這些是非容易讓人心生退意,這些委屈這幾年巴大也沒有少挨過,有長期follow的粉絲應該清楚尼莫在說什麼。

再來你要有時間 這又更難了,因為有能力的人絕大多數不會是閒人。以巴大投入的程度而言,每天起碼花4小時在此,相當不容易。

然後你要有錢 這個不用贅述了,為了取信於民,光仁寶巴大就砸了兩千萬,雖然這對巴大是九牛一毛,但現實的講這對很多股民意味著很多,因為當市場動盪時跟隨者會想:巴大投了兩千萬都沒在怕了,我投這一點錢有什麼好擔心的…。

最後你要不愛名利 這幾年巴大除了被凹了上雜誌封面外其他沒有出書/開課/賣系統,不求利。除了少數像尼莫這種幸運網友有機會當面見見巴大請益,巴大不洩漏身分也不露臉,不求名。

綜上,應該大家都理解為何尼莫會說巴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真心感謝巴大這五年跟我們分享的智慧和帶給我們的美好!比方巴大知道尼莫俗氣,不時都會傳一些詩歌連結給尼莫欣賞,幫尼莫洗掉一些銅臭味。

下一個問題:巴大離開網路後,粉絲該何去何從?

其實很簡單,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

巴大雖然退出網路,但仍留下部落格和粉絲團(是否未來會更新小弟不清楚),但既有已經留下來的文字當中的含金量已十足,巴粉們可透過重溫複習巴大的文字更深入體會巴大的投資智慧和對投資和人生的態度,其實這些東西一直都在。

未來,巴粉複習或應用巴大智慧有心得的話其實可在部落格或粉絲團以留言方式跟其他巴粉分享,甚至可發給尼莫在部落格貼出,巴大雖然退出網路,但尼莫相信巴大會很高興看到他的智慧繼續引領投資人邁向康莊大道。

曲終,人不散

這幾年觀察網路投資社群有逐漸凋零趨勢,原因很多,台灣付費知識產業不成熟是主要原因,投資相關部落客或網紅經營一段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在台灣最後無非出書/開課/賣系統)後自然就少投入甚至退出,長期以往就顯現了這樣凋零的趨勢,可預見的是這種趨勢在未來幾年應該只會更凋零,習慣在網路獲取免費投資知識的網友們要且行且珍惜。

不免打個廣告,對基本面投資有興趣,有意願投入時間學習和分享的巴粉們,尼莫推薦申請加入臉書社群[績優股夢想家],裡面有很多在基本面投資志同道合的夥伴可以深入互動喔!期待在績優股夢想家見到大家!

 

台商在中國

前陣子在Line群組跟扶輪社友分享關於台商在中國經營的一些想法,也整理一下跟部落格讀者分享如下
 
====================
 
台商去中國,要有一個基本概念: 沒有三兩三,不要上梁山
 
台灣公司強項是什麼?這邊的強項是說跟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有那些地方做得比較好
 
答案直白地說:製造能力/成本壓縮能力/稅務規避能力
 
憑藉這些核心能力,去中國搞製造業&有好好搞得,絕大多數有賺到錢,賺多賺少而已
 
但是,經營環境會改變,競爭優勢會衰退,早期(1990年代)無論台商無論強弱或大小,只要去中國幾乎都會賺錢,但中國政府不是傻子,開放讓你來投資就是要你帶技術來,中國廠商不斷模仿進步,台商競爭優勢慢慢減低,這時候錢就難賺了
 
2008金融風暴是一個分界點,在那之前去中國的台商普遍都好賺錢,但之後就很明顯地分出強弱了,簡單講,在台灣有本事經營得好的公司(擁有較優技術和管理的公司)在中國才有本事賺錢,原本在台灣是二軍甚至三軍的公司,想帶著落伍的經營管理技術去中國淘金早就吃不開了
 
但是,很多台灣的經營者還認不清這點,把中國當成賺easy money的地方,自然會碰壁,這是關於台商在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關於Nxx提到的燦坤或遠百這些零售業,說白了,台灣的零售業放到國際競爭層面來看,原本就沒什麼競爭力,原因是台灣自己本身市場太小,零售業發展空間小,沒有足夠市場規模
 
先前在上海碰到以前在台灣荷銀的業務老總,老總就提到她的心路歷程,她說早年讀台大後去美國念MBA學什麼行銷市場區隔理論(不同市場要用不同的行銷手法,可以想像成賣東西給台北人和南投人要用不同方式),回台灣工作20年根本用不到,因為台灣市場太小,再分隔就沒有市場做了,但轉戰中國後就很有感受,中國的每一省差異都很大
 
所以,你會發現,製造業出身的公司切入零售業十有八九穩死的,早一點的案例就是燦坤,更近一點的案例是鴻海前幾年的千軍萬馬計畫,因為零售業的經營管理思維和技術和製造業原本就天差地遠
 
要不然就像是遠百這種經營技術落伍的百貨集團,自己為很有本事,結果完全玩不贏中國本土業者,為什麼呢?因為遠百能夠發跡是因為遠紡早年很多廠區後來變成精華區,遠東集團把這些精華區土地開發成百貨,地段好加上早年沒什麼其他購物地點,遠百自然會有一片江山,但後來既使在台灣遠百做得也不算好,因為後進者超過遠百,簡而言之就是遠百原本就是不具有第一流百貨經營技術的玩家,在台灣就做得不算好了,去中國更沒有優勢當然穩死的
 
台灣目前在中國通路做最好的是大潤發,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大潤發結合兩個優勢,
第一是拿地優勢,尹衍樑在1990年代投資捐錢設立中國第一個MBA學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早期沒有人要去讀,共產黨不好意思,那就安排一些年輕的黨員去讀,經過二三十年,這些早期畢業的黨員在中國各地方政府都是一把手或二把手,尹衍樑靠這個關係,他看中的土地沒有拿不到的
第二是經營優勢,大潤發剛過去的時候是用台灣的人馬在經營,後來搞不起來,尹衍樑就跟法國的歐尚集團合作,把經營管理讓給歐尚集團,自己樂做大股東
 
講零售各位社友都常出國,台灣的百貨公司跟國外根本沒得比,甚至連泰國都比不過,比方曼谷的Central World或Siam Paragon百貨都甩台灣百貨公司一大截,而Central所屬的尚泰集團十年前也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但結果也是鍛羽而歸,主要原因也是拿不到最好地段以及對客群屬性的掌握度不好
 
台商在中國搞到血本無歸的有好幾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最簡單,技不如人錯估市場
 
第二種情形很常見,檯面下安排太複雜到自己被人搞掉都不知道,這跟上面的台灣人稅務規避能力有很大關係,台商因為種種原因很喜歡借人頭經營,但借人頭的結局多數常是公司怎麼被搞掉都不知道
 
第三種真的是被坑殺,但這真的很少見,既使在台灣爭議性比較大的北京新光天地百貨案,我從中國朋友那邊聽到的說法跟台灣這邊報導的聽起來像兩個故事
 
另外,聰明的台商都知道很多事情一定要當地人才能做,外商做只是自尋死路罷了
 
先前去某大紙廠訪廠,觀察到廠區每天貨物運輸量很大但進出的都不是公司車而是外包的貨運公司,詢問公司說量那麼大貨運自己做不會比較划算嗎?回答說自己做不會比較划算
 
因為貨車若掛公司牌子只能載10頓,超過的話一上路就會被抓超載罰款,但外包貨運公司同一台車可以載20頓還不會被罰,公司當然選外包
 
覺得中國很黑暗嗎?其實世界各國對本地產業或多或少都會有保護措施,只是明著或是暗著來罷了,台灣也有很多產業外商根本不得其門而入,我們生長在這裡覺得很自然如此,但現實的講很多事情未必是那麼理所當然

聊聊致富之道的兩個簡,簡樸和簡單。
 
簡樸
 
前兩年和好友雷浩斯以及麥克風兩位知名投資作家辦了場公益演講,活動後聚餐時觀察到包含尼莫自己共三人穿著打扮都很一般,不流行也不潮,這代表什麼呢?生活簡樸對累積財富很重要。
 
我們三個都出自普通家庭,沒有家蔭,要存第一桶金,除了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控制花費過得簡樸些把錢省下來是不二良方。為了增加收入,尼莫工作前幾年假日有兼家教每月多賺一兩萬,雷浩斯下班後兼差開電腦課賺錢,而麥克風在科技大廠努力加班賺加班費。也因為工作之外的可支配時間多數用在提升所得,剩下能花錢的時間有限,更提升存錢速度。
 
基於以上經驗,這兩年與年輕朋友互動時,都再三提醒生活簡樸控制花費的重要,當中時常被問到要怎麼存錢?最簡單方式就是將收支模式由[收入減支出等於存款]轉變為[收入減存款等於支出],領到薪水先把要存的部分保留起來,剩餘才拿來生活花銷。
 
簡單
 
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資訊處理,早年做投資的困難是資訊不夠且流通困難,但晚近十餘年進入資訊爆炸的年代,現在的困難反而是資訊或說是雜訊太多,巨量資訊讓人不知所措。怎麼辦?建議學習巴菲特:營造簡單的生活環境。
 
這兩年在華人投資圈流行去美國參加巴菲特經營的波克夏公司股東年會,去過的朋友都表示波克夏所在的奧馬哈徹底是個小城市,規模大概就比怡保大些,連檳城都比不上,這和一般的認知在資訊最流通的地方做投資才多機會大相逕庭,為什麼?
 
巴菲特是故意的。
 
巴菲特早年師從葛拉漢時也待過紐約,但幾年下來覺得華爾街的消息太多且多數難以判定虛實,但聽到了又很難不動心,既然如此乾脆就遠離華爾街,回到故鄉安靜的小城鎮過著簡單的生活,雜訊少了反而更能專注挖掘投資機會提升績效。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一書作者Guy Spier也是很好的例子,Guy Spier是近年竄紅新生代價值投資人,早年在紐約經營Hedge Fund,2008年得標與巴菲特共進午餐後就模仿巴菲特搬離紐約改住蘇黎世,大量減少投資雜訊以及人際來往消耗精力,投資績效也顯著提升。
 
現實的講,多數人難以選擇要住哪裡,但簡化生活環境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比方資訊爆炸,與其被動地接收被過量資訊淹沒,更好的方式是主動控制資訊流入管道,慎選優質來源,資訊貴在精不在多,因為只要有幾個好的投資想法,配合集中持股和長期持有,累積的財富已足以讓一般人衣食無缺。巴菲特入主和控制波克夏約50年中重大投資決策不到一百個,平均每年不到兩個,但已成就其數百億美元財富。

 
靠簡樸存到本金,靠簡單提升投資績效,即為致富之道的兩個簡。

生技專家投資生技股有優勢嗎?

上週和旅居上海的前生技業友人閒聊,友人是美國名校的生技碩士,曾投入十年開發糖尿病發病前就預知的檢測技術未成,現在本業是投資房地產

朋友: 中國不動產最近又亂炒,農曆年前虹橋某小區一平米59000成交的房產,年後一平米掛90000出售
尼莫: 中國跟台灣都一樣,什麼都一窩蜂,台灣最近浩鼎解盲失敗你知道嗎?
朋友: 知道阿,連續好幾天跌停
尼莫: 生技對散戶而言是很危險的投資,不過你在這領域應該有優勢,可以多看看
朋友: 對阿,我的優勢就是知道不能投資生技股,我已經在這上面賠了十年的青春,不想連老本都賠進去

聽到朋友說他的優勢就是知道不能投還蠻莞爾的

媒體不喜歡預見

去年第四季覺得A股啟動,那時跟幾個媒體朋友講可報導A股題材,過了半年又漲一大段到今年5月Smart才做專題來採訪,然後沒多久A股就爆了
上週挖掘出F-聯德資本操作,預見這是兩岸資本市場角力新篇章,一樣將題材丟給幾間媒體也是石沉大海,大概要等到真的有案例發生時媒體才又會報導吧
結論: 媒體有偏向報導已發生題材而忽略預見題材的傾向,在媒體見到的絕對是落後資訊,越完整深入的報導代表落後越久,看到才想到如何運用可能已經太遲了,也許要想的是該如何反著用

要給子女作榜樣

2012年返台前去了趟麗江古城+玉龍雪山,當中玉龍雪山是參加Ctrip一日遊,Ctrip是中國最大線上旅遊網站,散客團辦得很好,說沒購物就沒購物,比一般行程貴一點但不會吃虧

因為是非假日去玉龍雪山,Ctrip當天安排的大巴只攬了6個客戶,扣掉我們4個台灣人餘下2位是上海人,就很開心的跟司機聊天
司機"胖金哥"(麗江少數民族納西族對成年男子的稱呼方式,與台灣稱歐吉桑同意)表示麗江古城在他小時候都住納西人,但後來觀光勝行後納西人都搬出古城去住現代房子,古城房子出租,到現在古城中有九成以上店鋪都是外地人在經營,像他們家祖傳一套房子,他分到店面租給人家作生意,弟弟分到宅院租給人家開民宿,他在城外的透天厝地坪有一百多坪,建坪有七八十坪,一個月租金收七八千人民幣,日子好過得好
問到開遊覽車生意如何?胖金哥說原本是自己開找導遊配合,但受不了導遊都要宰顧客帶去購物,Ctrip去當地招司機兼導遊就帶著車加入了,基本上車子開銷算Ctrip的,載客多少跟薪水關係不大,一週出車三四天,一趟就是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六點,每個月兩千多塊人民幣,混混時間
有點納悶既然收租就很好過日子,為何胖金哥還要辛苦開車?
答案很有智慧:"要給子女作榜樣",胖金哥說他兩個小孩都1X歲,讓小孩看到父母在家不用工作就有錢花不好,所以刻意出來工作,給子女作榜樣
雖然那時候還沒小孩,但這句話一直記在心頭,去年當爹後也不時拿這句話提醒自己,畢竟講再多教育理念或是提供再好的教育資源,都比不上最根本的"身教"
畢業旅行走了九寨溝黃龍+成都+麗江+玉龍雪山+香格里拉+昆明,九寨溝黃龍的特色地形美不勝收之外,對麗江的印象最深刻,很舒服自在的一個地方,處處都有店家撥放"麗江小倩"的"一瞬間"這首輕快帶點民族風的歌曲(可上Youtube搜索),古城走走逛逛吃過橋米線喝雲南咖啡都讓人回味不已

生意看人做之賣盜版片小弟與按摩小妹

對在中國的台灣人而言,周末看光碟和按摩是最重要的消遣,尼莫在上海時也不例外,從當中也各觀察到成功案例

先講賣盜版光碟
住處靠鬧區,社區外街上有好幾個小攤販在賣,但多數都是跑單幫性質,一台電動車上裝個木箱子裡面裝幾百片就賣了起來,多數經營不了太久,但當中有個阿弟仔很特別,幾年間從電動車+木箱模式成長到租個小騎樓定點販賣,每年還可以出國去香港或日本玩耍
阿弟仔成功祕訣為何?存貨管理!
跟別的小販買,一般挑完片就付錢走人,但這個阿弟仔會請客人稍等一下,把客人買走的片子序號記錄在手機裡,等待過程順道跟客人閒聊幾句了解客人屬性,之後走路經過時若有適合新片還會主動告知,比方阿弟仔知道尼莫是台灣人,某次就推薦李X瑞的新片,真靠夭
買了一段時間後跟阿弟仔熟悉才知道,他每天收店後都用excel匯總業績,分析什麼片子賣得比較好,什麼熱門片快沒存貨要補貨…,這樣積極管理經營績效當然比其他沒管理的小販好,且盜版光碟品質參差不齊,時常需要換片,在同一地點賣得久養出老客戶也很重要,這也是護城河之一
然後講按摩小妹
會固定去按摩的人一般都有固定技師,先前在上海也有習慣的店家和技師,因為吃力重,熟悉的技師多半是男性,但常去的那間小店只有一個男技師,故有時會是男技師的女友幫忙按腳,沒多久男技師和女友結婚回安徽鄉下生小孩,熟悉的技師離開很自然地就換了店家
三四年後,某次去五星級飯店接來出差的朋友,在飯店門口等朋友時一個女生用英文來詢問要不要找人按摩,RMB150/HR(一般店家約RMB60~80/HR),端詳一下這女生才猛然想起就是當年男技師的小女友
聊了下才知道小女生回鄉生小孩後邊帶小孩就邊自修英文,兩三年後小孩大了點就回上海賺錢,但待按摩店太辛苦,就發揮所學用英文在路邊招攬外國人生意,且這樣做沒多久就發現生意太好自己做不來,乾脆從安徽鄉下招募兩三個阿妹仔培訓按摩技術後自己只負責接案,然後和阿妹仔對半抽,等於當起老闆娘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英文能力真的很重要,即使只是自修一兩年約當台灣國中生的水準,但敢講會用且其他競爭對手不使用,就很有優勢

買房經

前陣子日勝生合宜宅地震後有裂痕的風波搞得沸沸揚揚,分享個人唯一買房經驗
1. 選地段,離父母近一點
考量中國不很適合生和養小孩,2011年婚後開始有返台想法,第一個問題來了,買在哪?
答案很簡單:看雙方父母哪一邊未來較能幫忙照應小孩,就買在父母附近即可; 年輕小夫妻要拚事業又要帶小孩,若完全沒有父母幫忙,不是累死自己,就是保母托育費花不完
2. 選建案,建議選有品牌的建商
選定區域後建議在該區域徒步慢慢晃,看到不錯的大樓就記下名字回家google,路過仲介就進去坐坐打聽行情,在地人多打聽就可以知道那些建商口碑比較好,因為自己買新屋,主要考慮建商實力和過往建案評價,若買二手屋,除了考建商,選個好仲介也很重要
3. 簽約,要表現得難搞一點
多數人都認為建商提供的合約只能乖乖簽字不能修改,但其實政府有提供合約範本可參考,而建商版本與政府範本相比在一些小地方會對建商較有利,雖然這些小地方通常無傷大雅,但當時還是挑了近二十個地方要求修改,來回和銷售業代以及公司法務部門折騰一兩個月之後實際修改了四五個地方,這樣做最大好處是讓建商知道你很難搞,之後交屋會優先安排且施工較有品質
4. 驗屋,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簽約時給建商很好的印象後順利被安排在第一梯次驗屋,原本猶豫要不要花一兩萬找專業驗屋,想到後面裝修費用還是作罷,就上網印了驗屋清單,然後找朋友父親泥水師傅幫忙量水平
朋友父親一進門走一圈就說施工品質不錯(聽了真開心),然後拿出道具東量西量東敲西敲約半小時後離開,評語是大結構沒什麼問題,抓出次浴淋浴空間排水可改善這個小地方
然後剩下我們夫婦倆和朋友拿出清單一樣一樣檢查,為避免遺漏,每樣東西都至少有兩個人檢查,網頁文章都寫驗屋大概一兩小時,結果我們從早上九點驗到下午三點,為何驗那麼久?
比方磁磚,60×60公分大的地板磁磚,清單建議每塊磁磚敲4次看看有沒有空心聲,第一次敲完大概十片有空心聲(全部應該200片左右),朋友提醒說這種數量建商會推託不處理說重貼1片周圍4片都要重貼且貼完不保證更好,想說不要跟建商囉嗦,那就重敲第二次,每塊磁磚都敲四五十次,找出三四十片有空心聲(多數明顯空心範圍很小),工地主任簽確認單時臉綠綠的說他們會整個地板打掉重做,有要求真的不一樣,複驗時一樣每塊磁磚敲四五十下,只有兩塊有空心聲,工地主任面有難色的說他們盡力了,我相信
5. 交屋,原來代書費可以砍價
房子交屋時建設公司會預收一筆費用包括房屋過戶和簽水電瓦斯等,那時沒注意到代書費這一項
後來加買一個車位時發現代書費含過戶稅金要一萬多覺得很貴,跟建商說要自己找代書來辦建商說不行(什麼公司印章不能讓沒配合的代書帶走之類的鬼理由),就跟建商溝通合約也沒約定由誰找代書,你有配合的讓你找沒問題,但你不能又指定代書又收很貴的代書費,天知道你建商有沒有從中拿回扣,交涉一兩星期後以建商同意少收幾千元代書費結案
交屋後房子就到手了,交屋那一刻不只我們很喜悅,充分感受到在場的業代和工地主任也和我們一樣喜悅~

投資什麼?

wait-what
圖片來源:reddit

時常有朋友問到,尼莫一般照以下順序提供建議:
1. 新台幣定存
2. 指數型基金
3. 價值投資

 

1. 新台幣定存

你沒看錯,尼莫推薦的投資首選是新台幣定存

錢放在銀行不會咬人,通貨膨脹的確很可怕,但不懂投資亂買金融商品更可怕

錢存銀行通貨膨脹一年頂多讓你賠兩三趴,亂投資買若商品一賠可能是一百趴!沒幾年前金融風暴時一堆連動債是最好殷鑑

特別強調新台幣定存是因為曾有朋友前兩年聽了建議後很認真的作定存,但去了銀行聽信櫃員台幣定存利率低就存了高息的南非幣和澳幣,賺了利差賠了匯差

 

2. 指數型基金

對定存利息不滿意,想從經濟成長果實分一杯羹,下一個選擇是指數型基金

基金學問大,如何選擇和配置這篇文章不討論,推薦閱讀書目:

外國人的話首推John Bogle兩本經典[柏格談共同基金]和[共同基金必勝法則],台灣都有翻譯

台灣人的話首推尼莫好友綠角的書

投資指數型基金最大優點是省時省力,每月只需2-3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建立一個不落後大盤的投資組合

但因為模擬指數,長期(20年甚至更常)的投資報酬率約在6%~7%之間,這樣的報酬率不見得能夠滿足多數人的期望報酬

 

3. 價值投資

若6%~7%的年報酬率仍無法滿足,擬追求更高報酬率,下一個工具就是股票,而投資股票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價值投資,建議投資朋友把自己操作價值投資的長期報酬率放在10%~15%之間

多數的一流價值投資人長期年復合報酬率在15%~20%之間,巴菲特年化20%時間跨幅快要60年的報酬率之外,很多價值投資人如卡拉曼或紅衫基金等都有超過30年且年化15%的投資記錄

多數人聽到都會畫地自限說這是大師的成就,一般人怎麼辦得到?

其實大師們在規模小的時後報酬率更驚人,一般都在30%~40%之間甚至更高,規模大了之後小的股票不能買(一買就清盤),操作機會少報酬率才開始下滑

我們一般人沒有這個困擾,你不用管理幾百億美金,故以大師們小規模時的30%~40%報酬率做參考基準,一般人長期目標放在10%~15%不是天方夜譚,再不濟可以只投資巴菲特的波克夏,近十年也有十幾趴

但自己做股票最大缺點就是費時間,建議至少平均一天要花一小時,當中一半閱讀一半研究分析

價值投資另一個問題是入門難,基本觀念簡單,但操作時需要的會計和商業分析技巧需要至少1000個小時琢磨才能初具成效

 

結論:三種建議能幫你賺多少錢呢?

假設從25歲到65歲共40年,每個月投資1萬

方法一,假設新台幣一年期定存利率1.37%,每月1萬40年後會有6,336,064元

方法二,假設指數型基金配置年報酬率6%,每月1萬40年後會有18,571,436元

方法三,假設價值投資年報酬率10%,每月1萬40年後會有53,111,107元

問題來了,多數人會跟你說他想要有第三種的報酬,但願意投入的時間是第一或第二種,這實在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