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02 價值投資觀念

關於成長性和估價的討論

2013年六七月間績優股夢想家在玩指名發文的遊戲,某次財報狗的威宇就點了小鄭發文,小鄭就留下了這篇精采文章,值得一讀!

====================

這真是"有趣"的活動,小弟只好野人獻曝了。剛好下午和威宇聊到成長性和估價的部份。把對話做個簡單整理。

首先要先分清楚、定義成長性。個人對於成長性定義,是能夠對企業的內在價值帶來持續性提升。如果依照上面的定義,有幾種成長是對價值本身沒有助益的:
1. 季節性成長衰退: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季節性波動而已
2. 景氣週期性帶來的成長衰退:
這是比較容易讓人誤解的。因為景氣好轉帶來的成長較長(2~3年),許多人會以為這是持續性的成長,認為是公司價值推升,因此在估價和買入時以較高眼光看待。反過來也會因為景氣造成的營收、盈餘的衰退,認為是公司價值衰退,低估的公司應有價值而拋售,這完全忽略的經濟活動過有的循環波動性特徵。

因此以景氣而產生的獲利好轉,並不影響公司長期價值變化,不應以此隨意調高公司的價值估算而輕易買進;應將其視為股價低估於價值時的有利催動因素,所以投資買入的前提仍是價格低於應有價值,景氣波動頂多是給予更好的買入時機。

再來的一種成長來自於成本削減。
只要成本削減帶來的效果是持續性的,那帶來的獲利成長的確提升企業價值。不過這要特別仔細分辨,如果是製程或技術上的改良帶來的成本改善,的確很好;另外一種則是人力或規模削減,這雖然看似有持續性,但是通常都因為產業進入成熟衰退期,或是競爭力遭遇困境敗給同業(HTC?),其營收反而很可能遭遇困境或長期性衰退。因為產業遭遇困境而產生人力成本刪減,仍然只是帶來短期成長,但不是持續性,不能視為價值提升。

最後一種當然是個人的最愛,就是產業本身具有成長動能(新市場、新技術),或是公司因為自身強力競爭優勢,在平穩的產業中滲透率提高。公司的價值都能因為以上持續性的成長而提升。

再分清楚成長是否有助於企業價值持續性提升後,簡單說明幾個人衡量成長性的參考:
1. 產業的成長性預估:
通常估產業成長性不脫三因素:目前產業規模多大?產業最大飽和潛量是多少?目前成長速度能有多快?以上三個因素要一個人研究完成,非常複雜,所以這裡只提出幾個比較簡易的作法。

第一種是類比法,以其他成熟市場已經發展的情況,來類比新興市場的狀況。
例如:想估算中國、東南亞飲料、或烘培業成長狀況,可從一些次級資料了解中國、東南亞的人均消費量(目前產業規模),假設已到3公升,這時可以去了解文化相近的成熟市場台日飽和的人均消費量是多少(產業飽和潛量),而台日當年從人均消費3公升,成長目前飽和的情況(例如8公升)花了多久的時間?關鍵刺激因素是什麼(例如人均收入到1000美元後才會快速成長,關鍵就是人均收入成長)?用成熟市場發展軌跡來類比新興市場的目前狀況,可以估出成長率和成長期長短。

不過真的覺得太複雜、或產業特殊並不容易輕易調查,比較簡單的就是靠一些較有權威性的次級資料提供,例如工業電腦有VDC、富士研,半導體產品、PC有IDC…。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法,有待高手補充。

2. 公司過去自身的複合成長率
可以用營收淨利4~8年平均成長率,或是用傳統投資學:盈餘成長率 = 平均ROE X (1-股息配發率) = 保留盈餘4~8複合成長率做參考。以上數據除了做成長率參考,最重要的另一件事是和同期的產業年複合成長性做比較。

這個動作是了解公司的表現是優於產業平均,還是低於產業平均;如果優於產業平均,要探討只是運氣和規模小的關係?還是真的有特殊競爭優勢優於同業?如果是後者,那我們可以認定:公司的成長率仍然會優於上面產業未來預估成長率,市值頂多隨著產業成長率衰減同比例下滑而已。如果只是運氣或不知道,那要馬放棄這家公司,要馬假設公司成長率未來會低於產業,因為成長性有可能因產業成熟而競爭激烈而下滑

3. 公司的擴張計畫目標數據。
如果公司有擴張計畫,應該去了解公司對計畫的目標設定值。例如計畫五年內產能擴張一倍,如果產能可以填滿,扣除支應產能擴張的資金成本後可以得出五年的複合成長率。這部分資料不清楚應該詢問公司內部人或發言人取得資料,如果公司因為擴張需要增資或可轉債,公開說明書也是很好的參考。

不過這中間而有兩個關卡。一是產能填滿速率只是量的估算,如果產品單價下滑,營業額不可能成長率同樣高。所以還是要了解公司產業中是否有優勢?可以抵抗削價競爭?如果有,那就可以直接拿產能填滿年速率作為成長率參考。如果沒有優勢,那就放棄或調價產能填滿帶來的成長率預估。

二是公司的擴張計畫真的能達成嗎?除了比對之前產業成長性做比較,經營經層過去是否一而再再而三能持續達成計劃、財測,都是經營執行力的觀察。如果擴張期望值相對前面的達到的成長達到不合理樂觀,或是公司過去的擴張計畫往往無法順利完成,那就放棄這家公司或打個折扣。

有了這幾個成長數字,基本就可以有了最樂觀、折衷、保守成長率預估,
以此作為估價的依據。最後談到估價,其實個人的速算法是:
合理本益比 = 上面預估的4~5年複合成長率 + 平均股利殖利率數值

這個公式在彼得林區、John Neff都有提到,對背後原理有興趣請去參考這些書,這裡不提。這個數據是以債券利息的模型類比的公式,但股票畢竟不如債券利息本金確定明確,而是類似一種利息變動、期末回收本金也會變動的債券,為了降低估價誤差和提高報酬,我們要給定安全邊際。

彼得林區策略是合理本益比的1/2買進;合理本益比的兩倍本益比賣出。財報狗數據庫有實做這功能,以0050和一些中小型100中的企業作回測,台灣的數據大概合理本益比的0.66~0.7在歷史上是不錯買點;合理本益比的1.25~1.43倍通常會是高估價。

解讀巴菲特談能力範圍與評估企業

巴菲特:對我們認為無法理解的企業,我們不會花一分錢。而我們對理解的定義是我們能評估該企業未來10年的發展前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的掙錢方式是去評估企業,如果我們無法評估一家碳鋼企業,就不會買入,但這並不表明它不是個好企業,也不表明它沒有安全邊際。這只是說明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評估它。各種各樣的人會通過多種我們所不明白的方式去掙錢,這是一個自由的世界。但是,希望通過我們投資科技股來掙錢的人會犯一個很大的錯誤。現在有這麼多人說他們知道如何投資科技股,你盡可選擇他們,為何非要讓查理和我去做這種事呢?
 
 
尼莫補充: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要在市場獲利,你要做的就是去找你有能力評估未來十年發展前景的公司,然後用有安全邊際(折扣)價格買入,做為評估失誤的緩衝
 
現實的講,評估任何企業未來十年發展前景都是很困難的事情,這需要大量的商業和產業知識作為基礎,但也不代表在齊備這些技能之前你就不能使用價值投資
 
變通方法就是也許現在還看不到未來十年,但可以訓練自己先看一年到三年,然後慢慢擴充到三年到五年…;營運模式複雜或產業變遷快速的行業看不懂沒關係,可以先挑簡單和穩定的事業下手
 
重點是在這些過程中你要謹守自己能力範圍,就是了解你自身的限制在哪裡,刻意的避過自己的弱點,不要不懂裝懂什麼公司都看什麼股票都買
 
上面巴老這段文字就是很好的例子,原文應該出於接近2000年的股東會,那時巴菲特因為一直沒有投資科技股,造成公司那幾年表現低於因科技股狂飆而上漲的大盤,市場上有不少嘲諷聲,不過沒幾年科技泡沫出現又證明了誰才笑到最後
 
近20年後巴菲特終於出手買入被視為科技股的Apple公司,這代表經過不斷的進化,Apple終於在巴菲特的能力範圍內;現實的講這有很多可能,也有可能是巴老終於搞懂這些科技,不過尼莫認為更有可能的是代表Apple所在的市場已經夠成熟到巴老看得到未來十年

價值投資者的人際時間思考

 

Kai Hsiao大在FB社群績優股夢想家新發表的文章,這是篇可以引發思考的一篇優質文章,值得一讀也感謝Kai大借尼莫分享(標題是尼莫下的),以下為全文。

==========

名為友誼的一場盛會,身為價值投資者的你,如何參加這場party?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刻意練習這本書了?我想這本書這麼有人氣,應該有很多人讀過,我不打算把一些落落長的東西搬上來,我挑我要引用的部份就好。

他上面說到一件事,就是天賦是可以練成的(除了先天上的限制,比如你長得不夠高,花多少時間都不可能打NBA)但需要你刻意練習,而且是花費大量時間,這意味著,你的學習如果要到卓越,你必須用很大量的時間,並且有意識的計畫並訓練。我想有很多人不太清楚所謂的大量,該書有提到7000小時或1萬小時養成,那麼,成為一個有耐心、恆心、安心的三心牌價值投資者,需要多少時間呢?要多少小時?

我們無法知道確切的數字,我們只知道,你要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現在、立刻、馬上就可以,至於是什麼水準起步,這就很難說了。實際上,要成為價值投資者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學會什麼,而是你要能自律學習,像我就自誇不完全價值投資者,因為我也滿愛打電動的,如果有什麼想玩的,我會買來玩,然後可能連續密集沉迷在裡面或許80~100個小時這樣,然後才又會快速回到正常生活,也因此我不玩網路遊戲,我只玩單機,破關就封印。因為我有時候無法面對誘惑,我也不想因為某些事而放棄生活,生活包含欲望在內,所以我順從我的渴望,但是快速讓它結束,避免影響太多。但是我還是會控制儘量早一點睡覺,然後提早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到公司讀點東西、學習語言。你必須學習,不同的價值投資者都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共通的行為是一直學習,如果你今天需要讀懂財報的能力,你就會去學習它;如果你想要知道怎麼修車,你可能會去買本汽車修理大全來看看。你可能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但當你還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總會想著讓自己多學會什麼,而你並不會去衡量學會這個東西要7000或70000個小時,你只是要去把它學會,然後你一直做這些事而已,如果你一直想要了解成為一個你想成為的人要多久時間,你很有可能會馬上打退堂鼓,所以我的建議是"Just learn it"

但是這之中會遇到很多阻礙,比如說我,沉迷於電動、沉迷於約會(而且不是女朋友,哭哭)、沉迷於跑步,這些都會阻礙我的學習,但還有一個會阻礙我的學習,就是朋友。咦?有沒有搞錯?

我在學吉他的時候,經常逛很多論壇,我看到一句話心有戚戚焉,所以就一直記到現在了。{如果你想要很快速的進入彈奏高手的階段,請最大限度的縮小你的朋友圈}。我沒想到下面的留言附議會多到滿出來。上次有說過,價值投資的路是很孤獨的,因為根本就沒有人能幫你什麼,只能靠你自己願意走入學習的路,這是我認為的實話,有朋友很好,但是你把你的人生當成一場party,到底在這條路上,來參加party的人有多少?又都是哪些人來參加的呢?如果你身邊的朋友沒人在搞投資,更不用說價值投資,請問這場一人party你又能開多久?(有的人很有耐心,所以他一個人也可以開一輩子,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我們或許會去參加一些社團,然後我們覺得自己再怎麼不濟,也能夠在別人的party裡找到繼續開下去的理由,結果你發現這場舞會,要嘛是世界舞蹈冠軍,要嘛是舞蹈新手,往上交流你怕交流不到什麼,往下嘛,你又已經滾瓜爛熟,該怎麼辦啊?其實,不管在哪個party裡,你仍然是你自己的主角,只有你往上了,這場party的友誼才會成立,你要嘛成為教人的,要嘛成為被人教的,成為教人的那個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配合對方,成為被人教的只能被動的等待別人釋出,你會發現你還是不怎麼有朋友。好消息是,在這個社團,大家並不排斥互相的指導,壞消息是,就算有人願意交流指導,你還是得花時間去學習,因為別人指導的,總是只能隔靴搔癢,沒有人真正知道你的難處是什麼,有時候只是一個小點卡住,但就是沒人可以點破那個小點,這可能關係到你的表達能力(會直接跟專業能力相關)或表達方式。

你如果能多學習一點東西,你會發現時間很不夠用,但是你四處都有朋友有party,你必須取捨,你可能得開始選擇朋友,雖然有很多人都是好人,你也很愛跟他們混在一起,可是說實話,在你想成長的那條路上,分出來跟他們相處的時間,你只想要更短。你或許不想放棄這個朋友,但是你的確不願意多花太多時間去跟他培養像以前那麼好的感情,因為你知道你有更重要的人生任務要完成,所以你可能一開始會想要把這些朋友拖著一起進來,但你發現他們並不要,所以你選擇自己孤獨的走上這條路。

如果你要成為價值投資者,我敢說,這就是你必經的一條路,甚至你不想成為什麼價值投資者,你只是想要用更多精力跟資源去陪伴家人,這都會需要你壓縮你的朋友圈,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人說這條路很孤獨。

但你明白,這才是你想要的,你可能會在社團找到跟你一樣,既愛講垃圾話,又愛研究財報的朋友,於是你進入了另一個朋友圈,你參加了另一場party,或者是說,你為你的人生開了一個新副本。我曾經看過一個研究在說人一生中會遇到多少個朋友(見過面認的出來或記得名字的就算),或是一生中會走過多少路之類的人生統計,我記得沒錯的話,一個人一生會遇到的朋友平均數是350個左右(開臉書看看…好像差不多吶),所以我們這樣算一下,你一年上班大概正常的話是放150天左右的假(含特殊節日),呃…我沒有說那些不用上班的人;好,回歸正題,你有沒有發現,你分配了多少時間給了你的哪些朋友?你有350個朋友,你大概只有150天可以拿來分,然後你要留點時間給家人吧?2/3不過份,你大概有50天給350個朋友分走,然後你們見面還不是只有看你的時間,還有對方的時間,那麼你有問過自己應該跟哪些人來往嗎?

我以前常常在跟我的朋友說,你要知道,我一年見你超過兩次,那代表你真的是我的好朋友了,我一年見不到你一次也不代表我跟你不好。

回歸到價值投資上,再提到大量時間學習這件事,你可以評估看看,時間已經這麼少了,你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在交朋友(或交哪些朋友)上?這難道對你來說不是一件重要的事嗎?重視價值,你有價值嗎?你的朋友有價值嗎?有的人會視為這是一種勢利,是罔顧朋友真正的價值。老實說,我同意,因為所謂的朋友也不能是建立在利益上的,有時候甚至犠牲你自己的利益也要跟這個人來往,這種情感層面的事是不能用這種方式衡量,但是,你不能被"不同的人生目標的朋友拖著你的一生下水"。

我想,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你可以廣交好友,但是做為一個價值投資者,巴菲特、孟格都提過慎選朋友的重要性,我想,他們的"朋友"一定多如牛毛,但是你可以看到他們經常混在一起的,永遠是那些人。

認真思考你跟圍繞在你四週的人的關係的重要性,我認為不亞於學會價值投資這件事,又或者是,它其實是一種體現價值投資的行為。

價值投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是吧?

股市不是賺快錢的地方

參加投資聚會時常提醒年輕朋友一件事情:股市不是賺快錢的地方,錢來得太快未必是好事

這個道理不難懂,比方中樂透這件事情,國外有一大堆例子證明樂透得主許多都沒有好下場,印象中還有研究統計樂透得主平均七年會把彩金揮霍殆盡,而要曾過富裕生活的人回頭去過一般人生活其實很艱難

股票市場也是如此,對很多沒見過大錢的人而言,有時候運氣好賺幾十萬甚至幾萬就覺得賺很多,且這個數字可能跟很多年輕人的年薪或月薪相仿,這時價值觀不成熟的年輕朋友很容易會想:跟辛苦工作每個月沒多少錢還要看上司或老闆臉色相比,股票市場賺錢輕鬆容易的多,為何不放掉工作專心炒股呢?

⋯⋯

殊不知,這種做法和守株待兔的農人沒什麼不一樣

易經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對沒有足夠金錢智慧的人而言,多過於自己承載能力的金錢更多的是禍不是福

少一點,慢一點

少一點

這幾週小孩接連生病,國慶連休就沒安排出遊,在家修整和陪伴小孩。

昨天整東西時有個感觸是雜物實在太多,先前仗著收納空間多堆起來就視而不見,但隨著孩子長大東西逐漸多起來,產生排擠效應時要丟掉或送出才有空間就得特別安排時間整理,偏偏時間平時就被工作和照顧小孩卡得很緊,連累到要用寶貴的連假來整理。

邊整就邊發現好多東西其實從買了到該丟了都沒什麼用到,偏偏東西還可用甚至跟新的沒兩樣,這時就會陷入兩難,理智層面就是該丟,留著佔空間就算了,更大的浪費是要花時間整理和讓專注力失焦;但情感面就是會有一種丟了浪費不愛惜物資的感覺,難啊!

想深一點就會覺得自己會計真的沒讀通,念會計時資產科目章節架構一般分四部分:該資產的定義/取得時會計處理/持有時會計處理/處分時會計處理,會貿然的買入很多實際沒什麼用到的東西,顯然就是只顧著取得,在取得時沒想到後續的維持和處分都還是要人來管理。

少一點的觀念在投資也適用,投資買入股票時不免會有思慮欠周的地方,很多時候買了沒多久就發現自己觀點有誤或功課做不夠,這時若能不賠或小虧出場也罷了,就怕碰到市場動盪一下子就套得深,此時調節不是頭疼就是心疼。

再想深一點就會覺得自己還沒有將價值投資還沒透徹執行到人生每個層面,巴菲特時常在大學演講建議畢業生準備一張只能打二十個洞的紙卡,之後每做一個投資決策就打一個洞,洞打完了就不能再投資。這不也是"少一點"的觀念嗎?

Anyway,這幾天整理下來,深深覺得自己該要好好斷捨離一番,且未來無論是購物或是投資都要更審慎精簡一點,不要把生命和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夠美好的人事物或股票上。

慢一點

社區花園有個長約五米高約60公分小斜坡,先前1Y2M大的兒子不太願意走,今天倒是很有興致的從上方慢慢往下走,一開始走一公尺左右就掉頭走回去,之後慢慢拉長距離,沒幾次就可以從頭走到尾,但畢竟有點坡度,往下時速度會快些,在邊上看到兒子搖搖晃晃的加速往下,免不了稍微檔檔他提醒要"慢一點"。

對,就是"慢一點",尼莫時常在網聚時也提醒與會者要"慢一點",怎麼說呢?

投資市場起起伏伏,價值投資者在市場的第一個目標是活下來,第二個目標是提升長期報酬率,用絕對數字來講就是報酬率從0%到20%(或更高)的過程。0%就是什麼都不會的投資新手,20%(或更高)就是已經成熟掌握足夠技巧的價值投資人。用小孩成長來譬喻,新手就像是還不會走路的嬰兒,熟手已經歷過爬行/扶著走/搖搖晃晃走/正常走/加速走…到達會奔跑跳躍的程度。

投資新手既使什麼都不學,存定存長期來講也有1%報酬率,若持有長天期美國國債能有2%以上甚至接近3%的報酬率,但要達到擁有長期報酬率20%能力,其實需要5年以上甚至10年的長期投入才能辦到。從這個觀點來看,很多投資朋友希望快速提升長期報酬率能力,其實跟才會搖搖晃晃走的嬰兒突然就想要奔跑是一樣的道理,也許能夠快速向前幾步看起來有奔跑的樣子,但肌肉還不夠發達以及控制身體的能力還不到那裡,一不小心就會跌很慘。

所以尼莫才時常把"慢一點"掛在嘴邊,因為學習價值投資真的不像技術分析是在找"聖杯",而是靠一點一滴的練功漸漸地拉高長期賺錢的能力,過程中一方面有學到新知和掌握新技能的快感,另一方面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會有越來越篤定的感覺。

這邊有個難點是多數市場參與者欠缺"長期獲利能力"的觀念,單純的把近年在股票市場的報酬率當成自己在股市獲利的能力,但因近幾年的多頭行情,這幾年新的市場參與者應該都有水準以上或自覺滿意的報酬,但實際上這不代表這些人在股票市場的長期獲利能力。實際來說,尼莫指的長期獲利能力是指經過兩個甚至三個經濟循環後的報酬率,投資圈一般用10-15年甚至20年來定義這件事情。

那究竟如何衡量自己的長期獲利能力呢?

尼莫的方法是對有研究的公司,寫下自己對公司未來半年/一年/三年後營運狀況和財務績效的判斷,同時根據這樣的成果推算企業內在價值會如何變化,進而結合催化劑和風險點決定操作邏輯,之後就是定期追蹤回顧和更新先前對營運狀況和財務績效的預測是否合理(請特別注意:不是追蹤股價),長期來講只要對公司營運基本面走勢有足夠掌握度,賺錢是必然的,只是早晚或快慢的區別罷了。

So價值投資者判斷自己長期獲利能力的方式就是依賴長期追蹤和修正對企業未來營運基本面的判斷,看得準掌握度高,在市場長期獲利能力就越好,看得越不準閃失越多,報酬率自然不佳。

少一點,慢一點,你做到多少呢?

從資料取得難易度思考投資機會

最近在查一些鋼鐵/金屬產業的訊息,發現這幾年隨著景氣越來越差,資料也越來越難查,想想也很合理

對產業的資料庫網站而言,景氣差的時候一來配合廠商資料給的遮遮掩掩,二來產業有默契不揭露太難看的數字(比方產量過剩訊息),以免影響市場行情讓廠商更難過,故很多網站都取消了一些原本固定揭露的基本數據

對金融機構(尤其是投資機構而言),景氣差的產業研究了股票也沒人買,無法帶來交易收益,沒甜頭自然大幅減少這方面的投資研究人員支出

對學術業來講,研究資源提供方的產業界苦哈哈,自然不會有什麼新的學術研究或統計

哪天真的不管從產業界/金融界/學術界都找不到資料的話,也許就是投資這些慘業的大好時機了

股票要研究到多深入?

study-drugs-ftr
圖片來源:communitytable.parade.com

觀念上用公司規模多大和保持良好績效多久來決定要研究多深入

大且長期績優公司沒必要深入研究,因為這種公司市場能見度高,對於這種公司你很難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情,比方中華電信

大但非長期績優公司要把研究重點放在確認公司可持續競爭優勢,過去短中期的績效不代表未來可延續,要不然台股就不會一大堆一代拳王了,比方宏達電

小且長期績優公司要把研究重點放在成長性,很多公司賺錢來自於專精,但也在專精在某種技術/產品/市場的同時窒礙了成長空間,比方鑫永銓

小且非長期績優公司研究重點要兼顧確認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同時也要判斷成長性,這種公司規模小容易被市場巨人踩死,資源少一不小心誤判商機容易重傷,這都增加研究難度和估價失準可能性,但一旦研究做對了就是十倍股,比方漢微科

四種類型的1)研究方法,2)案例深入分析,和3)操作技巧日後再談

股市大跌時價值投資人做這5件事

1

  1. 審視持有企業基本面前景

一般企業經營其實跟股市漲跌相關度不高,回頭審視所持有公司的基本面,前景若仍正面且不是買在泡沫價,好公司早晚會漲回來,前景堪憂股票建議汰弱留強(請跳第4/5點 )

  1. 重拾經典

某種層面而言投資是一種信仰,每個投資人都要有所依歸,找本經典重溫讓自己面對市場無常時找回力量,推薦"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1. 打開窗戶看看遠方

投資不是一兩年拚輸贏,比的是終點線而非中途點,短期市場震盪賠點錢不要緊,看看遠方沉澱一下調整步伐,學費不要白繳

  1. 找其他投資人聊聊

交換情報看看有沒有在自己關注範圍外被錯殺的好公司,研究後再與手中持股比較吸引力與催化劑

  1. 從關注清單挖掘機會

價值投資者都有一份平常覺得太貴買不下手的好公司名單,這時候就是拿出名單好好審視有沒有公司在跳樓大拍賣的好時機,特別注意並非股價下滑就代表公司有顯著低估,還是要以未來2-3年經營前景為主要判斷依據,比方上週分析的正新就是很好例子

投資成長但不虛胖的公司

步入快速成長期的公司,在豐收利潤的同時很容易虛胖,這是人性使

畢竟在豐收前苦了一大段日子,老闆和高層都會想:"好不容易有利潤了,那就不要過那麼苦吧!",之後預算編列就開始寬鬆,由儉入奢易,然後就一年就一年寬鬆…

且公司成長時若不夠審慎,很快就會有膨脹的官僚體系和冗長的決策程序這兩個副作用,這兩個副作用會浪費很多公司資源,甚至會排擠原本可用作發展長期競爭力的資源如技術開發

沒幾年成長放緩,虛胖的病灶開始顯現,成長期賺到的錢爽爽花掉沒有開發未來新產品接續成長,公司會以加速的方式走下坡

故投資成長股除了選對會成長的公司之外,還要能選到一直保持[精實](fit & slim)的公司,怎麼挑呢?費雪在[非常潛力股]書中透露不少訣竅,尼莫會用一些簡單指標可用做判斷,是哪些指標就留在FB社團[績優股夢想家]咖啡聚會分享囉~

為何抱不住10倍股?

10X
(圖片來源:http://www.licai.com)

您欠缺的是耐心,而耐心的機會成本就是貪婪

正常來講,一家公司股價要漲10倍,短則3-5年,長則8-10年,有想要賺十倍,就要有持有那麼長期間的心理準備

難就難在如此長的時間中,這家公司未必都是"看起來"最有吸引力的股票

因為人往往太聰明,有些蛛絲馬跡就可以推論出XX股票很快會漲orXX類股近期會是強勢股

既然這樣,那就先賣掉手中的10倍公司吧!錢轉出去幾個月多撈一筆再轉回來長期持有,這樣資金使用更有效率,雪球滾更快

而往往,錢一轉出去就轉不回來了,因為會這樣做就代表你的投資智慧已被短視的貪婪所矇蔽,無法把頭抬高看長遠

運氣好換手標的賺錢,你會對自己的短線判斷很有信心,利益薰心趕快再找下一支

運氣差換手標的賠錢,你可能會凹下去想抱到不虧損再出,也可能趕緊找另一支更強勢的股票換手操作已滿足自己貪婪

總之,不管是哪一種,錢都回不去10倍股

所以,有意從10倍股賺錢的人,建議讓自己笨一點鈍一點,因為人的心性是單一的,選擇耐心看長遠做投資,就該遠離貪婪短線舐血的投機,反之亦然

跟外資分析師聊台股心得

上週和香港投資朋友聊市場,朋友提到從外資觀點,台灣公司現在又貴又高調,貴是指PE相對亞洲同業高,高調是指IR(investor relation)和資訊揭露相對亞洲同業差一截
剛好這幾天在了解鋼鐵產業,比較了一下中鋼和浦項,真的很汗顏
浦項是目前全世界獲利能力最好的鋼鐵廠,PE=20X(current share price/2013 ESP),反過來中鋼獲利只能算中上,PE=25X
資訊揭露部分比較年報即可知,浦項用了大量圖表和美編說故事,中鋼就是自high放了很多員工活動的照片(給誰看呢?)
身為台灣人,當然希望中鋼無論是公司本身或是股價都要好過浦項,但要如何才能讓台灣公司更國際化更重視資訊揭露讓外資覺得我們的股票貴得有道理呢?
中鋼英文年報(Operation Report)下載網址
浦項英文年報(Sustainability Report)下載網址

價值投資者對產業分析的觀點(2/2)

社員問:若真如尼莫所說產業分析沒那麼重要,為何社團裡很多人在分析產業呢?

尼莫答:
每個人都有不同想法,從尼莫觀點來看在產業分析著墨太深反而不好,但社團是接受多元聲音的,從社員的角度出發,其實社員只要願意多去瞭解多做功課,我們都覺得是好事

因為很多時候這是一個過程,就像尼莫也是花了很多時間試圖要去瞭解產業,試圖藉由產業分析來得到對投資決策有加分的效果,努力了好幾年然後發現沒用之後,我才體會出來上面講的這套模式。過程中是學到很多知識沒錯,但回頭看才發現對投資績效其實沒多大幫助

你看價值投資的書,那些大師他們從來都不特別跟你著墨產業,他只跟你講生意,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生意,那尼莫也是這樣子自己去走,去摸索之後才會有這樣的心得

所以有很多人你直接告訴他他體會不到,那有人丟出產業分析這個議題,你就讓他去try,他try了一段時間如果他發現這個東西對他沒有用,那他就會去換別的東西來try,就像社團裡多數人都是try過技術分析發現沒用後然後在找尋基本面的資訊時才進到社團

當然我們希望去儘量去縮段社員的學習的時間,增加大家學習的效率,可是有時候你不犯錯,你不走一些冤枉路你就不會知道說到底其實怎麼樣走才是對的,所以你要去想說從哪個層面來看,不同階段的投資人有不同的功課要做,就像人生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挑戰一樣

~以上內容取自尼莫在FB社團[績優股夢想家]聚會時回答社員提問~

該不該投資新上市公司

螢幕快照 2014-05-22 下午11.23.21

社員問:很多新上市公司都會飆漲,但缺乏足夠的歷史資料可以參考,請問該如何看待?

尼莫答:

除了抽籤試試手氣博一博上市前幾天的行情,其他情況下不要去碰剛掛牌的公司,掛牌至少超過一年,甚至是兩年以上再來考慮。

因為很多的公司在剛掛牌的時候,為了上市會去想盡辦法來美化它的財務報表,比方說把一些未來的收入利潤先認在當期,或是把上市前一部份的成本費用移轉到表外,總之有一堆手法可以讓上市時的財報看起來成長性高獲利能力很讚,而且公司和輔導券商也一定會很努力的去窗飾財報,這樣上市的股價才會好看,老闆有面子有裡子,大家才會很happy。但激情過後就要面對現實,多數新上市公司在剛上市的第一年就會碰到成長停滯和獲利衰退的情形,這並非偶然,而是上市後原形畢露的結果。

簡單講,剛上市的公司的其實無法太瞭解,所以一般我們是建議是說儘量不要去碰新上市的公司,即使它看起來非常誘人可口。朋友還是老的好,已經上市櫃的有一千多家讓你選,多的是資訊充足市場有一堆眼睛長期幫你看著的公司,無須刻意挑戰自己能力範圍在價格昂貴內含危險邊際的新上市公司中冒險,人生有更多值得冒險的事情可以做。

~以上內容取自尼莫在FB社團[績優股夢想家]聚會時回答社員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