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尼莫的投資之旅

財報狗在2014年間舉辦過多次邀請投資人跟網友線上聊天分享的活動,小弟有幸在當年度八月份受邀,結束後財報狗很認真地把內容整理成以下這篇文章,原文在財報狗網站也找得到喔!

====================

這次投資牆線上研討會的主題是「銀行家尼莫的投資之旅」
尼莫與我們分享了他初入投資的歷程,以及中間的一些轉變,最後還跟我們透露了一些投資的獨門祕訣

這篇文章把內容稍微作個整理,分享給當天沒有參加到的朋友。以下為內容精華摘要…

初接觸投資

主持站狗:
今天的主題是投資之旅
是不是先請尼莫大分享一下,當初是怎麼開始接觸投資的呢?

銀行家尼莫:
接觸投資的起源是大四那年代表台大會計系到對岸參加學術競賽
比賽內容是預測青島海爾的財務報表,一開始時還有個題目是要預測半年後決賽時的股價
那時就開始關注股票這件事情,在台大總圖泡了一個多月翻了很多投資書籍
從這開始才對『股票』有比較深了解,也才知道巴菲特是誰

那一個多月主要對自己有兩個影響
第一是什麼類型的投資書都翻,技術分析、基本分析、價值投資(14年前也沒幾本)…圖書館有的都拿來看一看
那時就發現自己對技術分析沒興趣,看圖說故事來作投資一點都不make sense,所以在當時就確認要走價值投資這途了
第二個收穫是後來去比賽的時候,預測股價這個題目在最後一刻取消了
理由是台大教授覺得自己都沒有能力預測股價,叫學生來預測更沒意義,那時比賽的對手除了台大之外,還有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大學、還有香港中文大學
那時就深深體認到,兩岸三地頂尖學校的頂尖學者都覺得沒有辦法預測股價,這玩意就真的有趣了

Barry Hu:
14年前就有關於巴爺爺的中翻譯書了嗎

主持站狗:
我也常去臺大總圖投資書籍那區
就算是現在價值投資的書也還是不多XD

銀行家尼莫:
14年前就有一些,主要是財訊和寰宇這兩家出版社在出的
圖書館裡面當然就更少了,那時發現圖書館沒幾本後,就轉戰師大路上的政大書城了,多數的書都是在裡面找的

主持站狗:
所以尼莫大已經在價值投資這條路鑽研了14年
這中間有什麼轉變嗎?

銀行家尼莫:
大方向沒有變過,但使用的方法一直在轉變
初期對「內在價值」的體認不深,也沒有什麼能力去判斷,就只能撿菸屁股來買
大學畢業就當兵,那時候也沒什麼多的錢,只能買低價股
所以一開始就從像「中友百貨」這種股票開始買起
買入時股價0.7-0.9之間,賣出時在2.5-3之間,大概是這個價位

Barry Hu:
有買過很多現在已經消失的股票嗎

銀行家尼莫:
有啊!中友現在已經消失了…

主持站狗:
當時菸屁股股票很多嗎?

銀行家尼莫:
那時菸屁股很多耶!2000-2003年左右,台灣還沒從前一波金融風暴走出來,又碰到921和網路泡沫影響,很多雞蛋水餃股都是那時候開始出現的
買中友時在當兵,後來就到會計師事務所開始工作,實際接觸很多大公司的內部運作之後,就覺得買中友這種股票實在是很神勇
對企業開始有深入了解後,人就開始會變得膽小起來

Barry Hu:
1997亞洲金融風暴和2000網路泡沫嗎 真是不錯的開始

銀行家尼莫:
是不錯的開始,如果那時錢更多就好了,不過嚴格來說,我不覺得一開始買股票就賺錢是好事情耶!

投資就是「買便宜」

Barry Hu:
第一個學到的重要中心思想是什麼??

銀行家尼莫:
第一個學到的中心思想是「買便宜」

主持站狗:
我想有些網友可能對價值投資的理解還不深
尼莫大能不能解釋一下「買便宜」是什麼意思呢?

銀行家尼莫:
「買便宜」是一個上市公司大老闆教尼莫的,那老闆是第二代,尼莫請教他們家經營的秘訣
老闆說他老爹將公司交給他時只說了三個字:買便宜
簡單講就是作生意就是買和賣,一般而言賣出的價格是我們無法影響的市價
但用什麼價格買入是自己可以決定的,這時候買進成本低就會對利潤有很大影響

小鄭桌上的鳳梨:
小弟投資的心路歷程是 一般人很難辦到「等待」
請問尼莫大有什麼秘訣或是建議呢

銀行家尼莫:
等待的耐心取決於對價值的了解,你可以把公司想像為人
你把錢投資在一個人身上,如果你對這個人夠了解的話,你會比較有耐心給他時間把績效作出來;
反之,若了解不夠,市場對他的評價有改變,你馬上就會動搖

張仔:
買便宜是否歸類在安全邊際上?

銀行家尼莫:
是的,後來慢慢思考,才覺得買便宜就是安全邊際,台灣老一輩的商人還是很有智慧的

誠君:
具體而言「買便宜」的指標很多吧?最基本的是?

銀行家尼莫:
我也希望有個簡單的指標可以很快就跟我說一家公司是貴還是便宜,但實際上真正的價值投資人不是這樣思考的
我們會去觀察公司的業務,對公司的未來作評估,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稍微準確的評估出來公司的價值大概多少

主持站狗:
尼莫大當時菸屁股買賣中有摔跤嗎??從中學到最寶貴的經驗是?

銀行家尼莫:
買菸屁股時沒摔跤耶!是從菸屁股轉到Peter Lynch的時候摔跤的

主持站狗 喔!能不能分享一下這個經驗呢?

銀行家尼莫:
大概04年左右買了陞技,會買這家公司是因為大學時(1997-2001)這家公司的主機板很有名(有玩過超頻的人應該都知道)
那時錢多了一點(嗯…有超過十萬了),就想說不要買雞蛋水餃股,來買個電子股,陞技那時股價也跌不少,覺得不貴就敲了幾張
沒想到後來這家公司就爆了,作假帳!
回頭去看,才發現自己那時完全沒有產業的概念,陞技好也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了
電子業變化很外,2-3年就可以讓一家公司變得沒有競爭力,何況4-5年時間
所以要學Peter Lynch沒那麼簡單,而且台灣股市也不容易產生適合用Peter Lynch手法投資的公司

主持站狗:
原來尼莫大年輕時也有在假帳上摔過跤

銀行家尼莫:
是的,那時還很有自信,我念會計,當查帳員,然後被騙…

ChingJan Lu:
請問離開事務所最大的原因是?四大不是人人稱羨的地方嗎?

銀行家尼莫:
離開事務所是不想被無聊的審計工作悶死,想說趁年輕到外面闖闖,真的闖不出名堂,28-29歲再回事務所混,憑台大學歷還OK

比起產業分析,更注重對公司的完整分析

主持站狗:
請問尼莫大有沒有遇過營收不錯、體質健全的公司,但長時間股價不太動,長年下來僅賺股息的經驗

銀行家尼莫:
我買過很多公司都是買了之後先被套牢一段時間,最多有到一年多的,這段時間只能領股息是真的
但一般股價長時間不動的公司營收應該也不太動
台灣一堆人在看每月營收來追強勢股,如果一家公司營收不錯,股價應該不會冷太久才對
尼莫買的體質健全公司股價不動,多數都是那段時間營收起落比較大

主持站狗:
所以長時間來看,股市還是個體重計

銀行家尼莫:
是的,站狗理解正確

kensilon:
我可以補充嗎?我覺得純領股息的公司通常是產業成熟短時間不會有什麼突破,不過除了配息通常也有保留盈餘會使淨值微幅提高,適當的時機股價應該會調整,我說的對嗎?

銀行家尼莫:
Kensilon感謝您的補充,很正確!若是以賺資本利得(買賣價差)為出發點,其實不用太在意股利

daniel69322:
產業研究通常都先從那塊先下手比較好?

銀行家尼莫:
很多人對價值投資卻步,就是被產業分析害到的,覺得要很深入了解產業才能投資,結果一開始就在這部分被卡關
其實正港的價值投資人都不特別注重產業分析,我們的觀念是:生意看人作,好產業裡面也有爛公司,爛產業裡面也有好公司

Will Chen:
所以應該注重的是企業在產業上的策略嗎?

銀行家尼莫:
是的,只要了解到產業大的供需變化趨勢即可,然後觀察公司的策略和執行力。You got the point!
我的部落格前兩個月有專文寫價值投資人對產業分析的觀點,可以上去看一看
(價值投資者對產業分析的觀點(1/2),價值投資者對產業分析的觀點(2/2))

主持站狗:
尼莫大一開始就有提到這幾年的方法有些轉換
那麼在心態上呢?心態上有沒有什麼轉變呢?
例如說變得更能夠忍耐,或是會確定做完完整分析才投入金錢,這種比較不屬於投資方法的轉變

銀行家尼莫:
「忍耐能力」和「完整分析」都是慢慢磨出來的
一開始買股票只能抱兩三個月,那時候覺得自己很有耐心了,然後去看大師的書,發現大師都能抱二三十年,深深懺悔後(因為沒賺到大波段),下次你就能抱更久了
完整分析能力也是一樣,我相信每個人剛開始分析時都覺得自己分析的已經很完整了,但其實只要努力三五年,就會發現當年的分析很阿呆
就像現在尼莫回頭去看自己部落格早年的文章就有很深的感觸:怎麼當年自己這種道行也敢在江湖上混

小洋:
請教尼莫要如何去投信?需要什麼條件?

銀行家尼莫:
心要夠黑

注意壞消息,那可能就是撿便宜的時候

主持站狗 :
網友Ryan Xie的問題我想也是大家很關心的
尼莫大請問這幾年來投資收穫豐盛的股票例如皇田或美律
一開始是哪些特質吸引尼莫大深入研究的呢?

銀行家尼莫:
皇田和可成是小弟很喜歡的類型,好公司碰上壞事情
尼莫每天都會看報紙,跟一般人去追好消息不一樣,尼莫都在找壞消息,越壞越好
因為市場上的好消息其實都虛虛實實,我也覺得自己沒那麼好命,翻個報紙看到好消息就能買股票賺錢
反而壞消息真實性比較高!所以市場如果因為壞消息不理性的錯殺時,反而就有便宜貨可以撿

kensilon:
請問尼莫會看那些消息管道?比如工商時報或經濟日報或其他?

銀行家尼莫:
報紙OK,但最好的來源是公開資訊觀測站
尼莫說的壞事情一般是那種壞到會上頭條(至少證券版頭條)的那種

主持站狗:
網友goodedward212剛好問到我的下一題
尼莫大有推薦的書籍嗎?
另外,大家都知道尼莫大把閱讀年報當作休閒活動,平均一週花多少時間在閱讀上呢?

銀行家尼莫:
推薦的書很多耶,如果只推一本,還是《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是首選
其實有一本書叫作《安全邊際》也很棒,但一般市面上買不到
尼莫因為工作因素時常要看很多上市櫃公司資料,因此一週平均大概讀一本年報
現在比較少了,以前時間比較有彈性時會看2-3本

陳立人:
請問有推薦什麼入門會計學的書籍嗎?看財報好像這是必備的技能

銀行家尼莫:
推薦林蕙真教授的《會計學新論》

goodedward212: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安全邊際~筆記筆記~那請問尼莫大哥~年報比較吸引尼莫大哥的部份是哪些部分呢

銀行家尼莫:
年報最吸引尼莫的部分是知識性,讀年報會學到很多新東西,很有趣的!

goodedward212:
尼莫大哥知識性是指?

銀行家尼莫:
了解不同公司的業務會增加你的思考深度喔!你讀個兩三本就知道囉

好的投資,在於日常的積累

主持站狗:
哇,只剩不到10分鐘了
我想問一個大家可能最有興趣的問題
尼莫大能不能分享一個最近的操作?
或是最近的一些操作方式呢?

銀行家尼莫:
最近的操作嗎?台股其實8000點尼莫就無力選出低估股了,所以去年下半年開始反而把重心放在中國股市
最近的操作方式就是覺得股票很貴,但不管貴還是便宜,都要努力作研究
很多公司也許我現在研究沒有機會買入,但先研究起來放著,之後只要一季度花1-2小時更新基本面訊息即可,這樣等到大幅度下跌時就比較有信心買入

Will Chen:
所以尼莫大在台股的策略主要是低估股turnaround嗎?會去挖成長股嗎?

銀行家尼莫:
成長是最好的安全邊際,我會找有壞消息的成長股
但這種事情不常發生,所以時常都在「等」

主持站狗:
哇,時間快不夠囉
最後再問一個
要如何評斷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
在面對壞的新聞必須下一步如何思考抉擇呢?

銀行家尼莫:
評估公司價值

Barry Hu:
比較喜歡穩定成長 還是高成長

銀行家尼莫:
穩定成長,高成長不見得是好事情

Chao Hsiao Feng:
要如何評斷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

銀行家尼莫:
從銀行家觀點,我會跟你說看銀行借款
有本事成長且賺錢又不用借錢的公司是最好的公司
有借錢的公司,可以從財報附註去看公司的借款利率區間,借款利率都是銀行評估精算過後的風險溢酬,可以看出公司好壞

ling lin:
初學者沒有方向 真的是海底撈針

銀行家尼莫:
先從財報狗和雷浩斯的書下手不錯喔!

主持站狗:
今天時間差不多到囉
感謝尼莫大今天的分享~

銀行家尼莫:
晚安,祝大家投資路上都賺飽飽~

關於成長性和估價的討論

2013年六七月間績優股夢想家在玩指名發文的遊戲,某次財報狗的威宇就點了小鄭發文,小鄭就留下了這篇精采文章,值得一讀!

====================

這真是"有趣"的活動,小弟只好野人獻曝了。剛好下午和威宇聊到成長性和估價的部份。把對話做個簡單整理。

首先要先分清楚、定義成長性。個人對於成長性定義,是能夠對企業的內在價值帶來持續性提升。如果依照上面的定義,有幾種成長是對價值本身沒有助益的:
1. 季節性成長衰退: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季節性波動而已
2. 景氣週期性帶來的成長衰退:
這是比較容易讓人誤解的。因為景氣好轉帶來的成長較長(2~3年),許多人會以為這是持續性的成長,認為是公司價值推升,因此在估價和買入時以較高眼光看待。反過來也會因為景氣造成的營收、盈餘的衰退,認為是公司價值衰退,低估的公司應有價值而拋售,這完全忽略的經濟活動過有的循環波動性特徵。

因此以景氣而產生的獲利好轉,並不影響公司長期價值變化,不應以此隨意調高公司的價值估算而輕易買進;應將其視為股價低估於價值時的有利催動因素,所以投資買入的前提仍是價格低於應有價值,景氣波動頂多是給予更好的買入時機。

再來的一種成長來自於成本削減。
只要成本削減帶來的效果是持續性的,那帶來的獲利成長的確提升企業價值。不過這要特別仔細分辨,如果是製程或技術上的改良帶來的成本改善,的確很好;另外一種則是人力或規模削減,這雖然看似有持續性,但是通常都因為產業進入成熟衰退期,或是競爭力遭遇困境敗給同業(HTC?),其營收反而很可能遭遇困境或長期性衰退。因為產業遭遇困境而產生人力成本刪減,仍然只是帶來短期成長,但不是持續性,不能視為價值提升。

最後一種當然是個人的最愛,就是產業本身具有成長動能(新市場、新技術),或是公司因為自身強力競爭優勢,在平穩的產業中滲透率提高。公司的價值都能因為以上持續性的成長而提升。

再分清楚成長是否有助於企業價值持續性提升後,簡單說明幾個人衡量成長性的參考:
1. 產業的成長性預估:
通常估產業成長性不脫三因素:目前產業規模多大?產業最大飽和潛量是多少?目前成長速度能有多快?以上三個因素要一個人研究完成,非常複雜,所以這裡只提出幾個比較簡易的作法。

第一種是類比法,以其他成熟市場已經發展的情況,來類比新興市場的狀況。
例如:想估算中國、東南亞飲料、或烘培業成長狀況,可從一些次級資料了解中國、東南亞的人均消費量(目前產業規模),假設已到3公升,這時可以去了解文化相近的成熟市場台日飽和的人均消費量是多少(產業飽和潛量),而台日當年從人均消費3公升,成長目前飽和的情況(例如8公升)花了多久的時間?關鍵刺激因素是什麼(例如人均收入到1000美元後才會快速成長,關鍵就是人均收入成長)?用成熟市場發展軌跡來類比新興市場的目前狀況,可以估出成長率和成長期長短。

不過真的覺得太複雜、或產業特殊並不容易輕易調查,比較簡單的就是靠一些較有權威性的次級資料提供,例如工業電腦有VDC、富士研,半導體產品、PC有IDC…。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法,有待高手補充。

2. 公司過去自身的複合成長率
可以用營收淨利4~8年平均成長率,或是用傳統投資學:盈餘成長率 = 平均ROE X (1-股息配發率) = 保留盈餘4~8複合成長率做參考。以上數據除了做成長率參考,最重要的另一件事是和同期的產業年複合成長性做比較。

這個動作是了解公司的表現是優於產業平均,還是低於產業平均;如果優於產業平均,要探討只是運氣和規模小的關係?還是真的有特殊競爭優勢優於同業?如果是後者,那我們可以認定:公司的成長率仍然會優於上面產業未來預估成長率,市值頂多隨著產業成長率衰減同比例下滑而已。如果只是運氣或不知道,那要馬放棄這家公司,要馬假設公司成長率未來會低於產業,因為成長性有可能因產業成熟而競爭激烈而下滑

3. 公司的擴張計畫目標數據。
如果公司有擴張計畫,應該去了解公司對計畫的目標設定值。例如計畫五年內產能擴張一倍,如果產能可以填滿,扣除支應產能擴張的資金成本後可以得出五年的複合成長率。這部分資料不清楚應該詢問公司內部人或發言人取得資料,如果公司因為擴張需要增資或可轉債,公開說明書也是很好的參考。

不過這中間而有兩個關卡。一是產能填滿速率只是量的估算,如果產品單價下滑,營業額不可能成長率同樣高。所以還是要了解公司產業中是否有優勢?可以抵抗削價競爭?如果有,那就可以直接拿產能填滿年速率作為成長率參考。如果沒有優勢,那就放棄或調價產能填滿帶來的成長率預估。

二是公司的擴張計畫真的能達成嗎?除了比對之前產業成長性做比較,經營經層過去是否一而再再而三能持續達成計劃、財測,都是經營執行力的觀察。如果擴張期望值相對前面的達到的成長達到不合理樂觀,或是公司過去的擴張計畫往往無法順利完成,那就放棄這家公司或打個折扣。

有了這幾個成長數字,基本就可以有了最樂觀、折衷、保守成長率預估,
以此作為估價的依據。最後談到估價,其實個人的速算法是:
合理本益比 = 上面預估的4~5年複合成長率 + 平均股利殖利率數值

這個公式在彼得林區、John Neff都有提到,對背後原理有興趣請去參考這些書,這裡不提。這個數據是以債券利息的模型類比的公式,但股票畢竟不如債券利息本金確定明確,而是類似一種利息變動、期末回收本金也會變動的債券,為了降低估價誤差和提高報酬,我們要給定安全邊際。

彼得林區策略是合理本益比的1/2買進;合理本益比的兩倍本益比賣出。財報狗數據庫有實做這功能,以0050和一些中小型100中的企業作回測,台灣的數據大概合理本益比的0.66~0.7在歷史上是不錯買點;合理本益比的1.25~1.43倍通常會是高估價。

尼莫談人脈

2015年10月時在績優股夢想家發表的文章,最近被翻出來順便就跟網友們分享,尼莫出社會時是沒背景沒資源的noboday,打滾15年到今日雖然還是noboday不過起碼以生存而論自認已站穩腳跟,認真回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其實絕大部分的表現最終都都來自於朋友支持

今天剛好滿40,一隻腳踏進棺材的年紀,希望自己的表現對得起一路以來提提攜尼莫的貴人和好友們,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一些年輕朋友們用不一樣的視野和方式來經營自己

====================

尼莫談人脈

先講結論,人脈重點在於

1)打開恐懼感跨出第一步

2)自己要有實力,有實力才有人脈

3)正確使用種子法則讓人脈雪球加速滾大

2003年剛退伍時沒什麼人脈,在事務所待得很悶,某天休息時間閱報,讀到一篇短文講人脈,才驚覺自己沒錢沒背景沒臉蛋沒人脈,要成功根本不可能

運氣很好,沒多久跟高中同學聚餐,同學聊到參加衛道中學校友會,但裡面青黃不接,想多找點年輕人加入,問自己有沒有興趣,正苦於沒有管道打開人脈的尼莫馬上就答應

校友會費用一年1.2萬,35歲以下校友半價一年六千,印象中那時月薪31.5K的自己還猶豫了一下要不要花這筆錢

過沒幾個月想離開事務所,原因除了悶之外,在休息時閱報讀到Donald Trump的一篇專訪,川普說年輕人沒背景沒資源想成功只有一條路:做業務,心裡就起了想挑戰業務工作的想法

問題來了,從大學念會計系以來都被當成專業人士訓練,對業務工作完全沒概念,甚至連做哪一行的業務都沒概念

運氣很好,隔沒多久在校友會聚餐時坐對面的是一位在投信當分公司主管4X歲的學長,聚餐時學長聊到團隊中剛好在找沒有經驗的新人…

就這樣誤打誤撞地進了投信作DS,後來才知道,在整個金融業而言,投信從業人員很少是很小的圈圈,要進投信運氣成分很高

之後繼續在校友會打滾,一年多後有個5X歲的學長問說他們扶輪社要成立扶青團(扶輪社子團體,招收30歲以下的年青人,培養未來的扶輪社員,每月聚會一兩次,費用也很低),問尼莫有沒有興趣參加,年輕時傻傻地搞不清楚狀況純粹想多認識人就說OK加入,進去後才知道裡面七八成都是扶輪社友的子女

雖然身分財力顯然和其他扶青團成員不相當,反正參加不太花錢就待著,但在這種團體要認份,裡面重要職位是以父執輩在扶輪社的影響力來決定的,像我們這種沒有父執關係血統不對的成員輪不到

Anyway,在扶青團還是結識了兩三個好朋友,當中一個2年後去哈佛念MBA還拿了Baker Scholoarship(相當於哈佛的書卷獎),目前在香港金融業,聯絡依然很頻繁

投信待一兩年後對財富管理行業的玩法不是很苟同,想離開投信業回事務所發展時另一位扶青團的好友介紹了外商銀行的工作,轉換到外商銀行作法金時事務所和投信的人脈在打聽客戶資訊時都幫了很多忙

循此模式,2007年去上海後很快就加入上海台大校友會,台大人在台灣誰也不服誰好像根本沒有校友會在運作,但到了海外倒是還蠻團結的,在台大校友會也結識很多年紀相仿可以一起交流中國經驗的好夥伴

內人一開始到上海時都是在製造業擔任財會主管,但製造業工廠都在市郊,後來也是台大校友會的學長推薦才找到市區的服務業工作,薪水也從小台幹的六七萬行情直升到1X萬的中台幹行情,那時內人30歲

但必須坦承在上海時比較失敗的是不太參加當地台商或金融業台幹聚會讓自己發揮舞台受到侷限,主要原因是除了工作忙,很多台灣人聚會若非是晚上的酒場就是周末的高爾夫球場或麻將場,這幾個自己都玩不來,另外就是地理特性緣故,住在人民廣場旁邊,剛好離台灣人多的古北和金融業人多的浦東都有一段路,要聚會都要特別跑去不方便,如果一開始就住在古北或浦東也許人脈經營會大不同

清楚人脈的重要性,2012年回台後朋友推薦加入扶輪社毫不猶豫就加入了,扶輪社特性是社友來自不同行業且每周聚會一次2小時,一個社幾十個人(台灣扶輪社平均約60人)就等於在大多數行業都有諮詢對象,每週聚會也都安排不同主題演講,一年聽幾十場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費用方面傳統扶輪社因為每週要聚會,且聚會場地都是水準以上的飯店,故基本費用不便宜,在中部大概一年十萬,北部據說還高一點,但扶輪組織有在試行網路扶輪社以吸引年輕族群(目前台灣扶輪社友平均年齡6X歲),據說台北已經有了,費用應該低很多

下一個人脈目標是加入高爾夫球隊,但幾年內難以成真,等小孩大一點需要陪伴的時間少了之後再規劃了

講那麼多主要就是要回應Jackie講的,人脈要靠自己主動去耕耘,你不主動跨出去,宅在家中孤芳自賞,或是縮在螢幕前面狂敲鍵盤,都不會擴充人脈,這也是我們一直鼓勵社員參加社團實體聚會或是視訊聚會的原因,人脈根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最終還是面對面花時間磨出來的,網路的虛擬聯繫可提供交流便利性但無法提供面對面互動時讓情感增溫的效果

另外現實的講,人脈也是講實力的,有實力才有朋友,你要有被利用的價值人家才會看重你

很多人會問,一開始什麼都沒有那怎麼辦呢?答案是你不會什麼都沒有,起碼你會有熱忱和時間

被利用價值哪裡來?

加入團體,你要先讓人知道你願意被利用,因為除非你成名在先,否則一開始團體中不會有人知道或認可你的專業,這時候你應該熱忱付出時間來換取別人對你的信任感,同時透過多學習累積自己的實力,時間到了機會來的時候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比方加入衛道校友會時是社會新鮮人,沒什麼實力,剛進去時就很積極幫忙出公差或是擔任聯絡窗口,你會發現很多資深成員就是在這當中慢慢觀察你,擔任公差或窗口的過程也不時會有學長指導處理事情的技巧,加速自己的社會化

被觀察久了取得一些些信任度後,偶爾就有學長會拿一些別家投信或銀行的產品來詢問那時在投信作DS的尼莫,被問多了才知道,這些學長很多都是老闆級,不好意思在理專面前承認不懂金融商品,所以時常都先收下資料然後找信得過的人說明,那時都很認真地運用在投信學到的know-how幫學長了解產品架構以及有什麼陷阱,學長一般也不會讓人做白工,要不請你吃個大餐,要不也會捧場一些業績,人脈和業績就是這樣滾出來的

像在社團也是一樣,舉個例子前陣子團購財務報表分析書時社員Yu-Jie主動跳出來幫忙,那時就對他印象很好,之後有一次誤打誤撞記錯視訊讀書會時間,那次只有尼莫跟Yu-Jie進入會議室,也就很高興的跟Yu-Jie聊了半個多小時一對一回復他一些比較刁鑽的投資問題

試想,若沒有先前Yu-Jie幫忙團購書留下的好印象,換作是別人,也許記錯時間誤入會議室時尼莫就會馬上結束會議說那等下次大家都上線時再聊

跟Yu-Jie聊天也有收穫,比方他有在奇美博物館做導覽,跟他反應票很難取得反饋說最近因為登革熱疫情人都沒滿…,然後尼莫就從這個話題就切入說其實奇美博物館碰到登革熱疫情人變少,就和好公司碰到倒楣事股價跌是一樣道理…

也從Yu-Jie觀察到會跨出去的人就會跨出去,而跨出去之後人生就會有轉變,相信Yu-Jie從奇美博物館的導覽工作應該也是收穫滿滿

這又牽扯到上週推薦開讀書會但沒成功的"當和尚遇見鑽石"這本書中的"種子法則":你想要什麼東西就要去種下什麼東西,種子開花結果時的產出會是種子本身的千萬倍

比方你想要人脈,人脈等於可運用的資源網,那你就先要成為別人的資源網,先被別人利用成為別人的人脈,然後用正確的方法讓種子快快發芽長大,種子開花結果時你的人脈就會很可觀

“當和尚遇見鑽石"這本書就教你辨識出想要的東西後如何種出相應的種子,怎麼種比較好,種下後要怎樣讓種子加速開花結果,進而如何運用種子法則創造人生

最後建議社員:

1)若想建立人脈,不要想東想西了,現在就跨出去,校友會/同好圈(自行車隊/重車隊…)/公益組織/績優股夢想家/...,只要有心一定能找到可以附著的團體,進入後積極付出讓自己被看見就是人脈雪球的起點

2)持續學習累積實力提升自己的被利用價值擴大雪球基礎

3)學習種子法則加速滾雪球,現在就去尼莫的讀書會召集文留言參加!

(20180705補充: 發文後快三年回頭審視,文章內容基本上自己都還很認同,只有規劃未來要打高爾夫球擴充人脈那段需要調整,主因是這幾年陪伴孩子成長覺得收穫很大,認真想想覺得打球真的太花時間,與其花時間打球不如繼續多陪伴孩子或是閱讀,總之還是會發展其他方法擴充人脈,但不會是打高爾夫球就是了)

六時書記錄心得

尼莫一直很推薦當和尚遇見鑽石這本可以大幅度改變人生的好書,比方當中提到的六時書技巧就非常簡單易行,概念上類似儒家思想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但又更有針對性且更積極明確

前兩年尼莫在績優股夢想家弄了讀書會找幾個夥伴鑽研這本書,會後認真的詹Sir寫了這篇很棒的心得文,特別借來跟網友們分享

====================

[六時書記錄心得] by 績優股夢想家 詹Sir

使用六時書超過一個月了,來發一下我的使用心得。

六時書是一個很小的記錄本,大小約A4紙張的1/4,由尼莫送給有參加線上討論會的朋友(當和尚遇到鑽石),最初收到對這個小本子的用途很疑惑,要看過書後才會知道怎麼使用,使用的方式,每天要記錄六次正向、負向的行為及彌補行動,初期(第一週)記錄的比較勤勞,一天可以5次左右,後來慢慢次數減少,第三周時,一天只記錄1,2次,堅持下來後,近期為每日記錄2,3次,等習慣把六時書帶在身上,每天沒記錄就會覺得遺漏什麼事情沒完成,不太踏實。

使用約一個月的心得,我認為六時書對我生活或投資的幫助,就是訓練我正面思考,這件事大部份人的都知道要做,但實際要維持每天心情很正面是很困難,難免受工作影響、沒睡飽之類的影響情緒,但拿起六時書時做記錄時,就會有一個提醒的作用(事件本身沒有好壞,要控制情緒、正向思考之類),我認為六時書的用途,增加日常生活中執行正向行為的機率(種下好種子),及減少負面行為的可能,而人的行為、思想模式,受過去的經驗影響,所以這個心態的改變是緩慢漸進的方式在轉換,透過六時書這個工具提醒自已往好的循環做努力,但還是有破功的時候,像前幾天受工作影響心情不太好,回到家後小孩在那邊吵鬧(三歲小孩的不理性是合理的),一時沒控制好自已,就把壞情緒轉移到小孩身上(事後想想是很內疚)。引用電影裡的一句經典台詞「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所以還需要再持續修練,以下分享使用六時書對生活、投資的幫助。
實例1.對生活的幫助,我試著用正向的態度去誇獎老婆,例如說A.謝謝她把家裡整理的很整齊,我下班後回家感覺很舒適。B.我老媽最近水腦症開刀,老婆帶他去醫院很多次(因內人待職顧小孩中,所以較有空),就謝謝她也很關心我媽,及對家人的付出之類(抱欠,以上這段有點噁心)。或許這只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我覺得她聽的很開心,因為她心情不錯,我感覺自已的日子也好過一些。(很難具體形容,已婚的可能比較能體會)
實例2.你如何看待世界,這個世界就怎麼回應你。住家附近有一個負面力量強大的鄰居,平日以資源回收為業,因婚姻狀況不太理想結過二次婚,也離婚二次,所以有聽過她在咒怨自已的姐妹婚姻也出問題(總之負面力量強大)。我最近在整理家裡的雜物,部份有回收價值的物品(金屬、紙類),有特別收集給她,其他不值錢的雜物,我推在門口等晚上的垃圾車再處理,沒想到晚上準備出門丟垃圾時,發現她已經幫我都處理掉了,當下有點驚訝她人那麼好。我事後想想人就是這樣,你友善的對待對方,對方也會友善的回應你,這件事就算對負面力量很強的人也是通用的。
實例3.讓我更勇敢的面對挑戰,十一月份有去北部參加一個高投資水準的投資聚會,當下參加完是有點驚訝,覺得報告的人都準備的很充份,報告水平也很高,回高雄後,有點擔心自已的程度跟不上的問題,當下是有遲疑。後來換一個正向角度想也就不覺得那麼擔心,總之就是盡力去準備報告,自我挑戰的結果會有二個a.有機會持續參與聚會,每個月有機會跟投資高手學習 b.沒有挑戰成功,卻也能從這個挑戰的過程學習,無論結果是那一項我都能夠獲得收獲,即然社長願意讓我有學習的機會,何不好好把握呢。抱著這樣的想法,開心的北上去參加聚會,回程剛好有機會跟其中一個高手坐同班高鐵回家,塔車的期間(約二個小時)跟他請教不少投資的問題,收獲不少。

初接觸六時書時,其實很疑惑這個對我投資真的有幫助嗎??也是透過使用,漸漸體會當初尼莫介紹使用六時書的用意,無論做什麼事業想成功,都需要貴人(朋友、老師)相助,而這些人脈不會因為你座電腦前發呆,就會向你靠過來,您必須先擁有好的態度、並且以正確的信念去採取正向的行動,而最快的方式,就是你願意從小事開始為別人付出,目前還在努力播下這些小種子,希望小豆苗漸漸長大,以上心得與各位社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