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政問"聽柯P談健保,分享一些經驗
大四時因緣際會加入台大醫管所某教授成立的品管輔導團隊, 專門接大型醫院的品管圈輔導案,大醫院因健保局評鑑要求, 每年會編列預算提升品管,故教授案子頗多,且給的薪水不錯, 比家教高
跑了幾個醫院後對兩件事情感受很深
第一是醫護人員對健保制度普遍都不滿,問題出在錢上面
了解後發現問題出在設計健保制度時, 以先進國家醫生薪水是一般受薪階層平均工資的3-4倍做標竿, 將醫生的平均薪水訂在每月15萬(不是很精準的數字, 但實際應該差異不大)
問題來了,從健保實施開始, 醫生的平均薪水就高於健保局設定的數字,最早時是健保局目標的2-3倍的三四十萬, 現在可能壓到1.5-2倍的二三十萬,但離目標的1X萬還有很長距離
問題出在哪邊?
答案: 歷史共業
台灣醫生有特別高的所得和社會地位和從日據時代到國民黨統治前幾 十年高壓統治政策有很大關係,因為對高壓政權而言, 讀醫最沒有危害,大力鼓吹第一流人才讀醫, 以及給予從醫之後優渥報酬和社會地位, 七八十年下來讓台灣醫療水準大大提升, 醫生在台灣與在其他地方相比,也有高得多的所得和社會地位
而這樣的醫界傳統,不是健保局說要改就可以馬上改變的, 且改變過程要少拿錢,醫生當然不滿意, 偏偏醫院又是醫生在主導經營, 管理層當然會儘量保護自己不讓自己少拿, 間接就壓迫到護理人員福利待遇跟著不好
健保實施快二十年影響大概一代人了, 但跟累積七八十年三到四代人的醫界傳統相比, 改革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第二是醫療機構管理低效的營運管理
這和上面提到的歷史共業脫不了關係, 由於醫生都是那一代人中最好的腦子, 醫院的管理工作一般也是由醫生把持, 但管理技能和醫術其實是兩碼子是,好醫生不代表是好的管理者, 不能期待每個醫生都是柯P
結果就是很多醫院內部管理低效無秩序充滿浪費, 即使台灣醫管人才已不少, 但在醫生不給其他人管的時空背景下難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