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07關注中國建商的投資價值

延續20100509對中國房地產價格的判讀,進一步思考若房價下跌,對房地產公司的投資價值會有怎樣的影響。

結論:

上一篇文章的結論為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在未來1-2年內,會有2-3成的跌幅。最近一兩個月以來,隨著打壓房地產政策的陸續推出,二手房的交易價格已開始鬆動,尤其成交量的高度萎縮(下跌四到五成)是後勢見衰的主要依據,但開發商(建商)憑著過去一年超額盈餘累積出的滿手現金,新成屋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與台灣房屋交易二手房佔大多數不同,本地由於處在高速城市化的階段,房屋交易中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比率大概在七比三之間,但這是前兩三年的數據,感覺這一兩年由於新房價格飆升得太離譜,二手房成交量應該有攀升。

延伸思考,中國仍處在高速城市化的過程,居民對改善居住環境和房地產需求仍然殷切,且薪資水準持續上升對房價負擔能力也會越來越好,中長線(3-5年後)來看,房地產價格仍會上升。故若政策打壓房產造成房地產公司股價暴跌,且下跌的程度遠高於房價下跌對業務和未來現金流量的影響時,尼莫的"評價差"(請參閱此部落格在20090117發表的文章)或價值投資概念中的"安全邊際"就會浮現,此時即可審慎思考評估進場買中國房地產公司股票。比方說當房價真的下跌二到三成時,房地產公司股價可能會不理性的下跌六到七成(這是尼莫貪婪的設想,實際上跌超過五成就應該要開始評估),此時買入體質好的房地產公司股票,放個兩到三年很容易就能賺到翻倍甚至一倍以上的漲幅。

溫馨提醒:

目前房地產公司股價如何? 以上證A股而言,從高點向下已修正25%左右,房產公司約修正30%-35%,許多大的建商本益比都回到十倍左右,不貴但也沒有特別便宜,且究竟政策走向怎麼發展,由於房產價格還沒有實質的修正,目前誰也說不准。為何會如此?先前的文章有探討過,與台灣的淺碟型經濟相比,中國是艘大船,所有政策的實施都需要時間發酵,不能輕異的下重手,否則船翻了對大家都沒好處。且中國政府的行政權和立法權是相連的,從政策成形到法令具備到實際施行非常"有效率",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多時候反而不需要真的立法推動實施,只要幾個大領導或是國務院公開喊喊話,市場(包含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就隨風起舞,這應該就是中共所謂的"具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吧!且還有一點,由於社會在過去三十年有顯著的變動,法律層面上很多東西沒有跟上,先前又有非常多以簡單的行政命令代替法令頭痛醫頭的行為,造成目前中國整體而言的法律制度有點紊亂,許多不同部門的規定相牴觸造成實際操作時的尷尬,甚至同部門的規定都有前後期矛盾的現象,這也造成目前中央在發佈新的法令時會相對來的更審慎,有點穿著衣服改衣服的味道。但中央的審慎,不代表就不會造成麻煩。由於"傳聲筒效應",很多法令中央發佈後,一層轉過一層,每多經過一層行政體系,就會有人無限上綱把規定弄得更嚴格更死板更難實行(因為唯有如此,該層級的官僚才能跟長官邀功他是如何"認真"的遵行上層領導的指示),結果就是很多不在調控內的業務或原本就守規矩的人,要花更多的時間和成本來達成法令遵行,而原本就違規的業務或不守規矩的業務,會用更扭曲更複雜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如何買中國房地產公司股票? 對台灣人而言,比較可行的方式是買在港股上市的中國房地產公司如SOHO中國、碧桂園、恆大地產等公司,但港股的投資人相對A股的投資人來的理性,且地產股在港股是主流股票,是否會如本文推論而有投資價值浮現,還要進一步驗證。其他方法在此不討論。

關於房地產公司。 房地產是個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行業,光以台灣而言,北部建商和中南部建商,在風格和實力等都有不同的樣貌,在中國更如是。且中國房地產市場比台灣大的多,一線/二線/三線城市都有不同玩家,蓋居民住宅和商業地產的經營模式又有顯著不同,居民住宅中有人蓋豪宅,也有人就設定在中低價位的市場,當中還有港商/新加坡商/和台商等都在市場攻城掠地(台商在這當中是玩的最小最不如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房地產公司投資價值浮現,要買哪一家房地產公司,還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心力評估。或許可用簡單的策略買如SOHO中國或萬科等巨頭,但就像去年面板股從低價到高價時,友達奇美大概只漲一倍,勝華可以漲到三四倍一樣,風險和收益是相對的。

尼莫看房地產市場從來都不準。 可以參考070124討論龍邦開發那篇文章。另外05年上半年尼莫曾在高中校友會分享對中國經濟的看法,當時就提到上海房地產市場將會崩盤,依據是最常見的房價指標房價所得比已偏高,結果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從05年中觸底後就一路上衝…。後來反思為何看錯?主因是其實自己只懂皮毛就用台灣經驗來做判斷,比方說忽略中國居民所得上漲的速度和趨勢、忽視一胎化造成三代人養一套房的負擔能力、不知道原來上海的房地產大部份都不是上海人在買、不了解城市是會長大和外擴的(雖然上海市區房價漲到一坪台幣五十萬,離市區通勤約一個小時的郊區每坪只要十五萬)…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