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4台灣的財金媒體不如中國媒體嗎?不管哪邊的券商/投行都改不了難看的吃相~

很遺憾,在某些方面的確如此,尤其是負面報導的新聞比重和深度,台灣遠遠不及中國。

WHY?先分析台灣的部份,關鍵在於台灣島就那麼大,商場上來來去去就那些人,大公司就這些,很多時後都會是媒體的主要客戶或廣告來源,或是即便公司本身和媒體沒有太直接的業務往來,要透過人去牽線拉關係,在台灣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長期累積下來,就造成媒體,尤其是跟金錢牽涉較深的財金媒體,碰到比較大的負面新聞都不太敢報導,或是即使大到不能不報導(如鴻X去年的十幾跳),報導選擇的角度和立場也相當偏袒。

中國呢?跟台灣相反,中國那麼大,比方說以上海地區為主要業務來源的媒體,報導廣州或是四川的重大負面消息,人際關係和對業務/營收的影響,就比台灣來的淺得多,相對就比較敢報導比較敢寫。另外一點,尼莫覺得跟大陸經歷過文革有關係,辯論/論述和批判性/批判能力,都比台灣人好很多。

以下報導為本地財經日報21世紀經濟報導,前幾天針對新股屢屢跌破承銷價格的探討,當中直接點出某家券商收了哪家公司多少承銷費,在什麼時間點出了研究報告喊價多少,結果之後公司價格的走勢分析等等。試問,在台灣有看過那家媒體敢這樣寫報導批評金融機構或是大型金控嗎?尼莫印象中完全想不到,有哪個朋友想到或是找得到類似的報導請發給尼莫參考,絕對會大力的給這個媒體加分和拍拍手。

某個層面而言,這篇文章是前兩天評論晨星的延伸,不只是券商本身,台灣媒體本身對負面報導的姑息,以及在很多利害關係的判斷時不站在新聞中立立場而站在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也是造成投資價值評估困難以及資本市場中資訊流失序的主要元兇之一。

以上

尼莫
於上海南京路
2011/01/24

以下為新聞報導

標題:超三成新股首日破發緣於價值回歸?投行“自賣自誇”難辭其咎

  本報記者 林銘銘 廣州報導 21世紀經濟報導
 
  1月18日,新股的首日破發似乎要挑戰市場底線,出現了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觀”,5只新股上市全部破發,跌幅均在6.5%以上,更有3只跌幅超過了12.5%,滬市的風範股份更是很有“風範”地跌出14.4個百分點。

  而據巨靈財經的數據,2010年至今共有370家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共有35只,平均首日破發率接近一成。但是其中2011年以來上市的新股共21家,其中已經有14只新股跌破發行價,9只更是首日就破發了,首日破發率超過三成。

  早在新年產生五位難兄難弟之前,海立美達(002537.SZ)、安居寶(300155.SZ)、秀強股份(300160.SZ)、華銳風電(601588.SZ)四家公司早就深陷破發的泥濘,其中華銳風電更是以首日每股下跌8.63元的姿態套住了49家機構1.8億資金。

  除了近期二級市場低迷,長期以來存在的“三高”現象更被認為是這場破發潮啟動的根本原因。新股的發行定價機制再度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本來這麼高市盈率發行就是不正常,哪有一個市場的發行都是90倍100倍發的?”上海某投行的保代向記者直言,“早晚都要實現價值回歸。”

  價差懸殊的詢價

  不僅僅是在網下詢價出現大的偏頗,在各家機構預測中同樣五花八門。

  新股的價值幾何困擾A股已久。從“打新必掙”到“全面破發”,新股的定價給這個市場留下一串串問號。

  新股的定價就是問題之一,A股IPO的定價懸殊讓局外人時常摸不到頭腦,從其中一環——投資機構的詢價——就可見一斑。

  以華銳風電為例,在網下詢價中,報價最高的為華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自營投資賬戶,為 138.68元,最低的是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年金計劃,為60元。同一家公司的詢價差別在一倍以上。

  風範股份的網下詢價報告顯示:叫價最高的是葛洲壩集團財務有限公司高達40元,叫價最低的是華泰資金現金管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出價24元。這中間的差價高達16元。最後風範股份發行價為35元,首日收於29.96元。

  亞太科技的定價同樣蹊蹺,發行價為40元,可是網下詢價報告顯示安徽國富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國都證券、寶盈基金、中天證券出價均在30元以下,出價超過40元的只有鵬華基金、大通證券、財富證券、銀泰證券這幾家機構,大部分機構出價在30-40元左右。

  不僅僅是在網下詢價出現大的偏頗,在各家機構的預測中同樣五花八門。

  第一創業證券預測華銳風電首日價格達135元,國金證券卻認為大約在86-94元區間。

  風範股份上市的詢價報告,估價最高的廣發華福最高看到近39元,國金證券則認為合理股價區間24.20-29.04元。

  在亞太科技上,東吳證券、天相投顧和申銀萬國給出的合理價預測區間均在26元以下。這和40元的發行價相去遠之。

  為什麼面對同一家公司,在申購時出現了叫價的大幅偏差,在合理價格的探討上又出了這麼大的偏差?

  利益攸關成投行軟肋

  “為了獲取更多的保薦費用,保薦人與發行人對新股大肆吹捧的事例簡直不勝枚舉。”

  懸殊的叫價和最後的定價並不是偶然的。

  早在去年11月1日,《關於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就正式施行,出臺此意見指導,監管層最終目的還是要規範詢價制度,完善市場體制機制,避免“漫天要價”式的詢價方式出現。不過從目前實施結果來看,新規下的詢價機制取得的效果並不明顯。

  就其中間,方方面面都是利益攸關,而保薦人就是其中的一環。

  記者發現,2011年破發的這9家上市公司中有兩家的保薦人是安信證券,另外國信證券、華泰證券、宏源證券、廣發證券、西南證券、申銀萬國、東興證券各有一家。東興證券保薦的亞太科技是2010年至今成功上市的項目,但似乎開門不利,首日破發。

  安信證券今年的兩單項目海立美達、華銳風電分別在2011年的1月10日和2011年的1月13日上市,其發行費分別為5992.86萬元、13897.2萬元。

  不過這兩家公司上市首日表現卻不如人意。海立美達上市首日下跌0.64元,號稱主板最貴的華銳風電下跌8.63元,成為今年上市首日下跌最多的公司。

  記者發現,在海立美達上市前,安信證券曾發過一份報告,報告指出,“據多家機構預測公司2010-2012年EPS分別為0.92元、1.19元、2.25元。給於海立美達2011年35-40倍市盈率,上市首日合理定位區間在41.65元-47.6元。”

  如果早就知道海立美達的合理價格在41.65元-47.6元間,又何必定價於49元?雖然海立美達募投項目僅2.68億元,可是實際募資卻高達10億元,超募資金3倍有余,可惜的是海立美達自上市後節節下跌,再也沒回過發行價,截至1月19日,收於35.06元。

  雖然在海立美達上安信證券有先見之明,但是在華銳風電上,安信證券在飽餐之後卻沒有給投資者忠告。華銳風電被冠以了“中國風電王者”、“風電龍頭”、“領跑者”等等的榮耀卻在二級市場上表現不佳。

  華銳風電發行價90元,但是第一天收盤即跌至81.37元,截至1月19日更是下挫到75.71元。可安信證券的報告卻猶如昨天“考慮到公司的高成長性以及行業龍頭的合理溢價,給予2011年27-33倍PE,權威機構預計華銳風電2011年EPS為3.7元,對應合理估值區間為99.9-122元。但考慮公司發行價已透支2011年的業績,參考近期大盤股上市表現,因此首日漲幅將適當調低定位至95-110.3元之間。”

  可是目前A股同行業上市公司中主營業務相似的金風科技、上海電氣、東方電氣,2011年平均動態市盈率僅為23.64倍,華銳風電的破發不是偶然。

  保薦制的推行,主要是希望保薦人能為新股把好關。但事實證明,某些保薦機構往往只看重自身的利益與發行人的利益。保薦過程中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導致發行人披露虛假信息。

  “為獲取更多的保薦費用,保薦人與發行人對新股大肆吹捧的事例簡直不勝枚舉。而新股的“三高”發行,發行人圈得更多的資金,保薦人圈得更多的費用,卻將風險推向了二級市場,行情低迷時,一級市場同樣存在巨大的風險,近年來新股頻頻產生的破發現象,即是最好的證明。”有市場人士表示。

  當記者問及保薦機構有無相關的機制調節這種定價上的缺陷,還是需要通過新股破發的形式來倒逼相關機制形成,上述保代人卻反問:“保薦機構的利益跟這個掛鉤起來的怎麼去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