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理財建議

上班族退休規畫落實不到4成 100503

以金融機構利益為出發點的理財建議或報導,說穿了和恐嚇取財有何不同?

螢幕快照 2014-06-30 下午7.27.06
(圖片來源:http://style.udn.com/mag/Style/article_story.jsp?ART_ID=144741)

先詳以下報導。

工商時報【記者陳慧芳/台北報導】2010/04/30

根據一項對受薪族退休規劃的調查,目前近5成上班族有退休規劃觀念,卻只有34.1%開始進行,理財專家分析,許多人礙於新婚購屋、子女教育基金等財務規劃,造成準備退休金時心有餘而力不足,建議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審慎選擇保險商品來進行退休金規劃。

根據全球人壽4月份與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合作,針對上班族進行一項「責任感指數網路大調查(有效問卷數7,019份)」,結果顯示,高達45.9%的人認為「帶給自己大大快樂的退休生活」,才算是負責任的表現,卻只有34.1%的人已經開始進行規劃;同時,有34.25%的人將自己放在家庭與工作之後,逾1成的人未把「自己」列入現在必須負責的考量中。

全球人壽發言人劉靖姍指出,可能許多人認為自己目前有其他財務規劃在前,包括新婚購屋、子女教育基金的準備…等,認為沒有多餘的資產為自己的退休做準備。因此她呼籲「早」比晚好,「少」比沒有好,即使只是1個月幾千元的投資,運用保險商品「彈性繳費」的特性,上班族也可以透過「時間」及「複利」的加乘效果,累積退休金。

保誠人壽商品行銷部羅宏彬協理表示,退休金準備首重紀律,其次是工具的選擇,建議剛踏入社會、20~30歲的社會新鮮人,以時間換取金錢,可挑選帳戶型健康附約的變額壽險主約為工具,用相同保費,同時滿足壽險、醫療險及退休儲蓄的需求;30~40歲族群則可利用變額年金平台,將較多資金投注在退休規劃的投資上,大幅增加累積效率,以錢賺錢。至於40~50歲,手邊已累積一定資產的中產階級,則可選擇躉繳型分紅保單,除每年可以分紅,也可以避免大筆退休金被挪作他用。

國際紐約人壽行銷長黃振國則提醒民眾,選購投資型保單時應考量等4大層面:保障偏多還是儲蓄偏多?收費方式是前收或後收?保額保費是否有彈性?投資標的屬性是否多元?他認為投資型保單是著眼於長期累積的複利效果,短期操作除了造成高買低賣風險,甚至可能會有手續費或解約費用的產生。

 

尼莫評論

建議所有關注於金融投資的朋友,閱讀所有的財經報導或是接受理財建議時;

第一步,先把腦袋放空,看清楚想明白,提供訊息之人的立場為何?為何要提供這項訊息?目的為何?(Purpose of the data)。

第二步才是判讀該資料(data),進而轉化為資訊(information),協助做出判斷(decision)。

如以上報導,這篇報導的目的為何?就尼莫的解讀,表面上看起來是點出上班族退休金規畫不足的缺陷,實際上呢?很容易看透。既然報導的基礎是以全球人壽的調查為基調,報導的真實目的就是推銷保險商品。聳動的標題以及後續多個"理財專家"的建議,更多的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

建一曾和尼莫抱怨過,他每次閱讀財經報紙或雜誌,都深感焦慮,因為按照這些"專家"的說法,無論是基金/保險/存款/教育基金/退休基金…,不管哪項商品,我們都準備得遠遠不足夠。

為此所困的建一,提出了很妙的觀點,他認為"這些媒體/理財專家/投信/保險公司…等,是不是串謀好編出一整套故事,靠著不斷用媒體每天每天狂轟濫炸,恐嚇老百姓多買金融商品,好讓這些金融公司多賺錢。"

建一的形容的確比較誇示,但尼莫深深贊同他的觀點,因為只要看得清楚想得透徹,用最嚴格的價值觀來審視,類似如上洗腦式的報導,和所謂的"恐嚇取財",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