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雪認為,找到成長股要花很多時間、技巧、以及注意力。應花多少時間在這些事情上面?每位投資人必須自己決定,看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花在投資上、興趣有多濃厚、個人的能力到什麼程度來決定。
費雪明著說,小額投資人可能覺得要找到普通股所花工夫超過個人能夠負擔,而希望有某種簡單快速的方法就可以選到厚利股,但費雪非常懷疑有這種方法存在。
費雪把找尋成長股分為三個步驟;
其一為初步篩選階段-透過人脈(投資專家+企業高階主管)找尋有潛力公司的線索(探索方式以把"面"拉寬,涵蓋股票多為原則)
其二為進階篩選階段-再透過人脈向各種來源調查研究標的與十五要點的相關資訊(探索方式以把"標的"深入研究,挖得越深越好為原則)
其三為接觸管理階層-做好充分準備才去拜會公司,才不會失禮AND傻傻被騙
三個階段都相當依賴費雪在第二章提到的閒聊法。
初步篩選階段-找結出的投資專家(對費雪而言這部分佔到4/5且貢獻5/6的有價值投資成果)、企業高階主管OR科學家(費雪說這部分只佔1/5且貢獻值偏低只佔到1/6)談一談,從言談中找尋適合研究調查的標的。
當投資人決定要買普通股時,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著手?數十種行業中有超過千支的股票都有可能值得花很大的工夫去研究,而除非投入心血,否則無法確定到底哪些股票值得投資,甚至即使要研究當中的一小部分都有困難。SO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篩選出值得研究的股票?
這個問題遠比想像中來得複雜。在這個階段的決定,可能太隨便就淘汰掉某些股票沒去想就,想不到幾年以後他們卻能給持股人帶來可觀的財富。而選擇要深入研究的股票,可能害自己囿限於研究難以開花結果的股票,花了不少時間精力以後才發現,得到的答案卻是那不過是家乏善可陳的公司,或者沒那麼慘,卻也不是會帶來可觀利潤的公司。
簡單的說,從投資的觀點而言,這意味著你是否從一開始就找到豐富的礦脈,或者因為對事實所知無多而只能找到貧瘠的土地。你必須先決定自己的時間要花在哪裡,以及不要花在哪裡。正確的時間分配,可以讓我們花足夠的時間在好的股票上,尋覓到得以支持做出結論的背景資料,且因投入時間多,瞭解深入,等到要做決定的時候可以很快得出結論,甚至在不知不覺間便以做好決定。
費雪先提到自身的情況,由於時常要深入調查某些公司,OR他的FUND也實際投入不少他熟悉的公司,他和很多相當能幹的企業高階主管或是科學家的關係很好,能和他們聊起別家公司的情形。費雪"原本"也相信,這些消息非常靈通的人士提供的點子和線索,能提供他很多值得調查的現象,而且當中可能有非常高比率的公司,具備他不斷尋找的結出特質(在此應該是指第三章所的到的十五個要點)。
但經過對過去投資記錄的回顧,費雪發現他對自己的實際狀況有誤解,原先以為企業高階主管以及科學家應該是主要消息來源,但研究後發現這些人提供的消息來源,實際上只有1/5引起他的興趣並著手進一步研究,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線索沒帶來高於平均水準的好投資對象,因為這些線索只佔了全部有研究調查的線索的1/5,且只帶來約1/6有價值的投資成果!
相對的,散佈在全美各地的"投資專家",提供的原始點子佔了有研究調查線索的4/5,並帶來約5/6的最終報酬!費雪說,很多時候他對某些投資專家對他們特別喜歡的股票所下的結論,可能完全不敢苟同,甚至於不覺得那支股票有什麼好值得研究調查的。在一兩個例子中,投資專家的思慮是否週延,他也很懷疑。但由於費雪曉得這些人的理財心思敏銳,記錄不同凡響,SO樂於傾聽他們不厭其詳地解說他們認為增值潛力雄厚、非常吸引人的公司。
此外,由於他們是訓練有素的投資專家,費雪通常能夠很快聽到他們的意見,觸及到他覺得最重要的十五個要點,好讓他決定一家公司是不是值得研究調查。費雪又補充說在這個初步瞭解的階段,他特別在意兩點。其一是該公司所處的行業,營業額將有高成長機會?或者正往這樣的行業邁進?其二是隨著整個行業的成長,該公司經營的業務,新興公司是不是相當容易創立,並取代原來的領導公司?如果這些業務的特質很難防範新進公司踏入這個市場,則這種成長的投資價值很低。(費雪在此提出不只是餅要能夠做大,且做大後分的人不能變多,這才是好餅!SO元太的投資價值真有如此高?)
問題來了,即使是投資專家,還是為數不少需要篩選。SO聽取成就較低或能力較差的投資人士的話,做為原始的線索,找到值得研究調查的對象,這種做法的成果好不好?費雪說若找不到更適合的人時,他還是會找這些人談以獲取線索。費雪總是試著找時間聽任何投資人士說一次,同時也留意那些在業內逐漸嶄露頭角,滿懷抱負的年輕人,以免錯過某些人的意見。但是能夠利用的時間還是非常有限,SO隨著事實資料顯現,若發現某專家的成就真的較低AND能力較差,他會把該理財專家的投資判斷或其可靠性降級,也就是調查研究該專家所提公司的時間會減少很多。(尼莫:這無非對錯或現實,生意和業務拓展都是很殘酷的,Business is business)
從印刷資料中尋找原始線索,找到值得研究的公司,這種作法好不好?費雪認為無論是券商報告或是金融期刊,都不是很豐富的新點子來源。
技術背景較佳OR能力較強的人,可能可以從大型顧問研究公司(如史丹福研究所)得到受益匪淺的原始線索,但費雪自承其辦不到。費雪發現,這些組織的員工對於商業和技術發展有很深的瞭解,但這些人也有個傾向就是不願討論他們知道的大部分事情,因為可能傷害公司對他們的信心,而這樣一來這些人對他的用處便大打折扣。費雪認為要是能夠找到方法在不傷害這些公司的客戶的前提下,挖出費雪猜測的的這些組織擁有的投資資訊寶礦,就可以大幅的改善他們方法,在初步尋找成長股的階段發揮功效。
初步篩選階段到此告一段落,簡而言之,費雪主要是靠"閒聊法"從值得信賴的對象(投資專家+企業高階主管+科學家)的口中,得到值得研究調查公司的線索,從印刷資料中找到的潛力投資標的少之又少。
進階篩選階段-花更多時間深入瞭解初步篩選的公司,為下一階段的實地拜訪公司做好準備
先瀏覽1)資產負債表,確定資本結構和財務狀況;2)SEC的公開說明書,當中的營業額分項、競爭狀況、高階主管與大股東持股狀況;以及3)損益表,瞭解折舊折耗、利潤率、研發活動的深入程度,以及前幾年的營運活動中,某些異常或非經常性的成本。
費雪強調在此階段有三件事不能做;
1) 不找公司任何管理人員
2) 不花時間翻閱舊年報詳細研究過去報表中每年的微小變化
3) 不會向認識的每位股票營業員打聽對這支股票的看法如何
瀏覽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運狀況後,費雪會再度利用"閒聊法"去拜訪(或用電話聯繫)該企業的每一位重要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以前的員工,或相關領域中的科學家,或者透過共同的朋友和他們接觸。此時初步篩選階段中提到的企業高階主管和科學家就會幫上很多忙,因為或許靠這些人提供的初步線索很有限,但他們所提供的行業經營資訊和觀點在這一階段非常有價值和幫助。
但要如此靠打聽得到關於某家企業的資訊很不容易,很多時後自己認識的人根本就不夠多,又即使透過朋友介紹也還不夠得到需要的背景資料,這時候該怎麼辦呢?費雪說此時他會放棄研究調查,另外找其他的目標來研究。要在投資中賺大錢,並不是每個線索都要能夠追根究柢找到答案。相反的,需要的是少數實際購買的股票得到許多正確的答案。SO若某支股票能夠取得的資料太少,不夠充分到足以支持投資判斷,費雪認為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乾脆把這件事丟在一旁,另外找對象。
也有些時後,對於某支股票已透過自己認識OR容易接觸的人調查瞭解得差不多,但還需要再找一兩個關鍵人士來談談(費雪在此已經鎖定好要找誰),才能夠拼湊出整幅完整的畫面,這時候該怎麼辦呢?費雪,不能隨便去找,一定要透過人介紹,因為大部分人不管對自己從事的行業多有興趣,都不願也不會告訴完全陌生的人,他們覺得某位顧客、競爭對手、或是供應商強在哪邊、弱在哪裡。SO該找誰呢?費雪說如果要見某家公司的某個人,他會去查這家公司和哪些商業銀行往來,然後去找這些商業銀行的人,坦誠的告訴他們你為了什麼目的想要見哪家公司的誰誰誰。ㄧ般我們會直覺認為這應該很不容易,商業銀行的人幹嘛要鳥你?但費雪引述他的經驗說,只要不是太常去麻煩這些人,大部分情況下這些人都樂意幫忙!且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企業人士在經常往來的銀行人士引介下,也很樂意幫忙。
費雪在此提醒一個小秘訣,就是要讓你拜託的商業銀行人士十分肯定你找尋的任何資訊,真的只會用做投資時的背景參考,而且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絕對不會引用不利的資訊讓任何人難堪,這樣才容易找到人幫忙。且如果嚴守這些原則,銀行提供的幫忙有時有助於研究調查階段完成,且很多時後沒有他們的幫忙,可能永遠完成不了有價值的研究調查工作!
在進階篩選階段,以閒聊法,向各種來源儘量打聽十五要點的很多資料之後,才可以準備採取下一步,考慮接觸管理階層。
接觸管理階層階段
一家公司有優秀的管理階層,投資他的普通股才能獲得可觀的利潤。問到公司的弱點時,優秀的管理階層幾乎會和回答公司的優點一樣坦誠以告。但就這件事來說,不管管理階層多坦白,他們基於自身的利益,絕不會在沒發問的前提下,主動談到你這位投資人最關心的事情。
比方說,如果你向一位公司副總說:"我可能投資你們公司的股票,你覺得關於貴公司,還有別的事情我需要知道的嗎?"你想,他會回答說,其他高階管理人員表現非常突出,但他當副總幾年下來,行銷工作沒做好,害得公司營業額開始出現頹勢嗎?或是他有可能進一步主動提及,這事可能沒那麼嚴重,因為某位年輕的行銷幹部能力高強,再等六個月變會接掌大權,振衰起敝嗎?當然這位副總不會不打自招!而且費雪發現,如果公司已曉得你知道他們在行銷方面的弱點,便有可能以外交辭令應付你,但如果你找對管理階層,而且他們對你的判斷有信心,他們會給你很實在的答案,談到他們有沒有採取什麼行動,矯正這樣的弱點。
這裡就凸顯進階篩選階段的重要性了,在接觸管理階層前,根據閒聊法獲得充分的背景資料,才能知道拜訪一家公司時,應該試著瞭解什麼事情。缺少這方面的背景資料,你可能會沒辦法完全瞭解(甚至誤判)最基本的要點-高階管理人員本身的能力。
比方說,即使是中型的公司,重要管理人員的大概也有四五位之多。前面一兩次拜訪,通常不容易見到所有的人,且就算見到所有的人,和某些人一談的時間可能相當短暫,沒辦法確定他們的相對能力。而這四五位高階人員之中,往往有一兩位能力遠比別人好或比別人差,不靠閒聊法獲得完整資訊來指引,我們很容易會因為見到的人不同,而對整個管理階層有過高或過低的評估。而透過完整的"閒聊",才可能會有相當準確的瞭解,曉得誰特別強或特別若,而能站在更好的地位,求見特定的人士,好對他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用以驗證"閒聊"得到的印象是否正確。
在任何領域當中,除非把事情做對做得有價值,否則就不值得去做那些事情!就選擇成長股這件事來說,適當的行動或得的報酬很大,判斷不良遭到的懲罰也很大,所以不應只憑粗淺的知識去選擇成長股。投資人或理財專家如想選到適當的成長股,費雪建議務必時時遵守的一個準則是:投資某支股票需要的所有知識中,除非致少先取得50%的瞭解,否則絕不要去拜訪任何公司的管理階層。不先做到這一點而貿然去見管理階層,投資人所處的地位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對自己應該支到的事情瞭解甚少,和管理階層見面,能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只能靠運氣。
除此之外,拜訪一家公司前,致少應取得必要知識的一半,這件事之所以重要,還有另一個原因。當紅行業中某些公司的結出管理人員,必須騰出很多時間應付投資業人士,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在許多方面對他們很重要,所以重要管理人員通常會騰出時間接見這些訪客。但我聽過很多公司有相同的說法,他們不想以粗魯無理的態度對待任何人,可是接見金融業訪客時,到底是派出重要的管理人員,還是不負行政決策的人員,主要取決於公司對訪客個人能力的評估,訪客所代表金融利益的多寡,並沒那麼要緊。更重要的是,公司提供資訊的意願高低-也就是,公司回答特定問題和討論重要事務時,願意談的多深入-幾乎完全取決於對每位訪客能力的評估。只是臨時順道來訪,根本沒做事前準備工作的訪客,還沒開始訪問,往往已獲兩好三壞,離三振出局不遠。
你可以見到什麼人(務必見到實際做決策的人,而不是財務公關之類的員工),這件事十分重要,所以不妨花點功夫,找合適的人引介你認識管理階層。重要的客戶,或管理階層認識的大股東,是極佳的介紹人,能為你首次拜訪公司鋪路。公司往來的銀行也是一條路子,不管怎麼做,很希望第一次拜訪便收穫豐碩的人,應確定介紹人對自己評價很高,能在管理階層面前美言幾句。
費雪以他自己為例,"可能考慮研究調查的公司"(在這應該是指初步篩選階段選出來的標的)若有兩百多家的話,他實際會花時間去"注意"的公司(在這應該是指進階篩選階段選出來的標的),大約有四五十家,而當中真正會去"拜訪的公司"大概只有兩家到兩家半,而這兩家到兩家半公司之中他大概會買一家。費雪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他相信除非先做大量的"閒聊"工作,否則拜訪工廠無法獲得太大的好處,而且費雪發現,閒聊得到的背景資料,常能準確預測一家公司符合十五要點到什麼程度,因此在費雪準備拜訪管理階層時,買進該公司股票的機率通常已相當高。很多比較不理想的對象,早在實際拜會之前的篩選就已經淘汰啦。
SO費雪歸納自己尋找成長股的方法如下;
1、 找產業界的朋友或少數能力強的投資專家提供線索
2、 迅速判斷哪些公司值得花時間調查、哪些公司應置之不顧(先刪掉八成的線索)。此時的判斷依據主要有二,其一是公司所處行業的營業額能否成長,其二是行業成長時的進入門檻。
3、 簡短審視公開說明書與財務報表中幾個要點
4、 積極找人"閒聊",不斷瞭解一家公司多接近十五要點。(再刪掉八成的公司)這一階段公司會被捨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後來的證據證明不夠好;其二是無法取得足夠證據。
5、 接觸管理階層,確認自己對公司的期望和想法是正確的,且管理階層的回應能夠消彌疑慮,就很有可能會投資
費雪坦誠很多人對以上做法不以為然,覺得太花時間太辛苦了。我麼怎能期望一個人花那麼多時間,只為了尋找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在投資界找到的第一個人,問他應買什麼,難到答案不能恰合所需?有這些反應的人,費雪想請他們看看身邊的世界。在其他活動中,你能否投資一萬塊,十年後(這段期間,只偶爾看看公司管理階層是不是仍然那麼優秀)的價值高達四萬到十五萬?慎選成長股就能有這樣的報酬!一個人如果一個星期只花一個晚上,躺在舒適的扶手椅裡,瀏覽ㄧ些言簡意賅的經記商免費報告,便有這樣的成果,你覺得合情合理嗎?一個人找了第一位投資專家一談AND支付ㄧ些少許的手續費,便能獲得這樣的利潤,你認為說得過去嗎?就費雪所知,沒有其他的活動領域能如此容易獲得那麼可觀的報酬。股票市場也同樣辦不到,除非你或你的投資顧問擁有在其他活動領域賺得大錢的同樣特質,也就是投入很多心血,加上一定的能力、判斷力和觀察力。
運用這些特質,並利用和本章所述類似的方法,尋找非常符合我們的十五點標準,但還沒受到金融圈垂青的公司,費雪提到他的記錄十分清楚的指出,這樣做是很有可能找到創造財富的成長股的!不過,不經一番苦功是無法找到的,而且沒辦法每天都找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