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13台灣,再出發

離開台灣,既不遠也不久。書,沒讀多少。但仍試圖從自己簡單的邏輯和看到的小世界中,濃縮對台灣未來該怎麼走的看法。台灣,再出發。

首先,問題在於,台灣倒底怎麼了?說穿了就是人民普遍感覺自己變窮了,生活品質在很多方面漸漸往質的方面提升的同時,消費力卻處於長期下降的階段。WHY?尼莫認為這世界變化得太快,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主要有兩點。

其一,中國崛起,由其是近二十年的高速崛起。不止是台灣,全世界都受到中國崛起的影響。但台灣相對尷尬,原因之一在於台灣就位在中國地理環境附近的"重災區"(自古以來,凡大國崛起,一開始倒楣的一定是該大國附近的小國,因為磁吸效應,大國會搶走原本小國可以吸收到的類似國外投資這些資源);之二是在文化、歷史、和國際政治上,台灣和中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就中國崛起的吸磁效應對台灣的影響而言,個人認為台灣在這點的影響相對已經算小,WHY?因為透過台商在這邊投資的獲利,以及百萬外派台幹在這邊領取的薪資補貼,就實質經濟報酬而言,台灣是中國崛起的受益者或是受害者,還很難說。但台商和台幹在中國運作的模式,在台灣島上TRADE OFF的代價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以及延伸出台幹家庭的社會問題,買單的卻是全島的百姓。公平否?尼莫只能說,地球的轉動,從來都沒有考慮過你或我覺得公平或不公平。

其二,全球化與網際網路讓知識變廉價。這點不多說,會受傷的原因在於過去二十年來,我們的政府都沒有把老百姓教育好,沒有針對這樣的全球化,用新的方法/觀念來教化老百姓(不用怪中華民國,全世界各個政府都如此)。結果就是有能力"全球化"的人,還有機會延續職場生涯,甚至繼續往上爬,像很多台幹在中國的發展一樣;但更多沒有能力,運氣不好,捨不得家人等等的人,就相對喪失選擇權,只能隨波逐流,溫水煮青蛙,任憑薪資停滯卻束手無策。尼莫從不認為,所謂的全球化,中國是唯一的選項,有幾個台大的同學出國讀書後就留在美國工作不回來,這也是全球化。只是相對島上大多數的居民而言,到中國工作是選擇全球化時最簡單以及門檻最低的一條道路。甚至,我相信,對大多數來中國工作的台幹而言,他們並沒有思考過這是否是全球化,只是單純的認為來中國工作薪水比較高,家庭可以接受或配合,就來了。

WHY說完,AND HOW?

先讓我們想想台灣錢淹腳目的1970/1980年代,是怎樣淹腳目的?靠賺外國人的錢。怎麼賺?主要靠的是出口勞動力。

說白了,台灣就一個島,沒有外國人的錢,所有的資源或錢在島上就是不斷的重新分配,從彼此之間的口袋流來流去,這樣子島上的人是不會有變富裕的感覺。SO要能夠變有錢,就要靠賺外國人的錢,或至少從老外那邊把錢拿來騙來台灣都可以(這就是中國目前的大絕招之一,兩兆美元外匯存底很多嗎?當中不少靠的是前面三十年外商直接投資(FDI)拿到的錢,AND在錢進到中國後用很高的門檻和行政/法律手段不讓錢出去)。

要怎麼從老外那邊拿到錢呢?賣東西給他們。賣什麼?經濟學的幾大生產要素,土地(包含土地上的農產品/土地下的資源礦藏如石油、黃金等)我們沒有,勞力還有一部份可以外銷但八成以上是難以國際化的,資本也許是台灣的主力優勢但主政者不太懂得用,以及最後的企業家精神也是台灣從來都不欠的,看看台灣滿街滿市的便利商店或早餐店,想當頭家的人滿滿是,尷尬的是這些頭家在做的就是尼莫提到的島內財富重分配,而非賺老外的錢。

就尼莫觀點,要賺老外錢,就是要出口,台灣能賣的和要賣的,唯一只有腦力,用中高階全球化的腦力,輸出產品或人到全世界賺錢。比方說,宏達電和聯發科就是很好的例子(BUT尼莫的也不是單純的認為所有人都要來搞這麼抽象難懂的程式/軟體)。UNDER這樣的假設,要提升台灣人的腦力,就是靠教育。不只是靠政府提供的教育資源,老百姓自己也有責任要不斷的在離開學校後教育/提升自己。在此先論及政府教育資源的問題。

很多人會納悶,明明過去十年二十年間,台灣的大學生人數暴衝,甚至碩士生人數也以倍數增加。這樣的環境下,怎麼還缺腦力?個人認為,所謂腦力,除了數量的考量外,更多的要品質考量。現在台灣的問題就在於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碩士生,不符合市場需要,結果就是這幫子人光是在台灣圖存就很吃力了,怎麼有辦法全球化?試想,若一開始就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培養,就大幅增加競爭刺激的力度,提升學生的全球視野和思考方式,即便一百個學生中也許最後只有二十個可以成功的全球化,但光靠這二十人全球化創造的收益,就足以讓台灣再富起來一次。

怎麼做呢?尼莫認為,政府應該把台灣流浪在國外的很多腦子找回來(比方說昨天新聞報導剛得什麼數學獎的中研院院士/哈佛邱成桐,或是以前讀台大時,聽很多老師都說過他們有不少好同學因為討厭威權政治,三十年前出國讀書就沒回來了,而這些人都是當代的菁英),用一年一百億台幣,吸引一千個有國際水準/國際視野的學者到台灣服務(不是台灣人也不打緊,多元文化的衝擊和相互了解,對台灣人只有好不會壞),這一千個人(平均年新+津貼+研究獎金可以給到台幣千萬,相當美元三十萬,放眼全世界都不算少)只要一年各教出十個能夠登上國際舞台的學生,累計就有一萬個,十年就十萬個。有這些人才,台灣還怕不能中興嗎?

可行嗎?只要主政者有這個眼光,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四年和為了下一個四年的選票而努力,願意為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的長期競爭力(甚至是台灣會不會變得像菲律賓一樣淪落喪失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奠基,一年一百億,十年十萬軍的計畫,必定可行。癥結點會有二,其一是錢哪裡來?其二是資源排擠效應,找一千個大師級國際級人物來教大學生/研究生,既有這些大學教授講師中沒競爭力混吃等退休的該怎麼辦?第一點尼莫有SOLUTION,第二點目前還沒想那麼遠。

錢哪裡來?想得到有以下財源,但都需要主政者夠有GUTS,願意主動透過行政/法律手腕重新分配台灣的財富和稅收資源,願意得罪只佔總人口一小撮的"既得利益者",用更大更長遠的格局來經營台灣,在台灣一息尚存還有資源扭轉乾坤時,放手一搏。

其一,取消對大公司的租稅優惠。沒錯,尼莫指的就是很多電子巨頭,養你這麼大幹嘛?
其二,對特許行業課徵暴利稅。電信/國營壟斷/金融業等特許行業,徵收更高的執照使用稅,免得肥貓滿街跑討人厭。
其三,資源稅。什麼資源?錢,便宜得要死幾乎不用利息的銀行借款。比方說很多靠台灣資金征戰中國市場的大公司,台灣借款利息不到二趴,比起直接在中國借四五趴,這些借款(看OBU對中國放款金額就可知道,印象中應該有超過千億)一年多收個零點五趴就很可觀了。
其四,砍公務人員薪水和福利(由其是優渥過頭的退休福利)。馬英九不知是否有讀過論語?憲問篇第一章,"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不只是此處,整本論語孔子在多個地方都有提到類似的觀念,國家經營好,稅收自然充足夠用,但國家經營不好,老百姓都過得不好,難道這些享受優厚福利的公務員都沒有責任嗎?不用跟著百姓共患難一起度過難關嗎?還是馬英九終究只能官官相護,把資源花在維繫官僚體制的既得利益,犧牲的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未來?

以上幾個方案,不一定要全部推廣,只要能推當中兩三個,不需要求百分百的效果,就不只可以拿到百億了。困難還是簡單?還是要看馬英九的GUTS。

原本還想討論來上海的心得(不知為何,在中國反而比台灣不悶,回台灣看到新聞媒體就覺得很煩)、金融業登陸的效應不用過份想像和期待(中國的金融業是高度管制,台灣金融業的玩法來這邊會死,由其激進派的中信台新會死更快,另一點是台商在中國的資金需求已經開始走下坡了)、台灣媒體亂象(報導的品質大幅下滑、報紙的錯別字比以前多多了、報導內容完全不夠國際化)等等議題,要趕飛機回台灣過年去了,就只能年後再議。

另外一個最近在思考的主題,就是台灣社會喪失階層流動性的問題,造成初出社會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和願景的社會影響,會如何呢?這些想法起源於保安推薦閱讀許悼雲(知道他的"悼"是人字邊不是心字邊,一下子找不到這個字,對不起許教授)的"從歷史看領導"這本書,但還沒深入思考,只能先問一個問題,跟尼莫相近的六年級後段班和七年級前段班,你的夢想在哪裡?

昨晚讀"論語",突發奇想,若把孔子所說的"君子"換成"XX公司"來思考,能否做為判斷公司價值的依據之一?比方說憲問篇第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章,把"君子"當成"公司",馬上可以用在企業的營運和策略規劃!真的這樣說的通的話,搞不好我們的孔子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價值投資者。真屌!

一年一百億,十年十萬軍。台灣,再出發。

新年快樂,虎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