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點,慢一點

少一點

這幾週小孩接連生病,國慶連休就沒安排出遊,在家修整和陪伴小孩。

昨天整東西時有個感觸是雜物實在太多,先前仗著收納空間多堆起來就視而不見,但隨著孩子長大東西逐漸多起來,產生排擠效應時要丟掉或送出才有空間就得特別安排時間整理,偏偏時間平時就被工作和照顧小孩卡得很緊,連累到要用寶貴的連假來整理。

邊整就邊發現好多東西其實從買了到該丟了都沒什麼用到,偏偏東西還可用甚至跟新的沒兩樣,這時就會陷入兩難,理智層面就是該丟,留著佔空間就算了,更大的浪費是要花時間整理和讓專注力失焦;但情感面就是會有一種丟了浪費不愛惜物資的感覺,難啊!

想深一點就會覺得自己會計真的沒讀通,念會計時資產科目章節架構一般分四部分:該資產的定義/取得時會計處理/持有時會計處理/處分時會計處理,會貿然的買入很多實際沒什麼用到的東西,顯然就是只顧著取得,在取得時沒想到後續的維持和處分都還是要人來管理。

少一點的觀念在投資也適用,投資買入股票時不免會有思慮欠周的地方,很多時候買了沒多久就發現自己觀點有誤或功課做不夠,這時若能不賠或小虧出場也罷了,就怕碰到市場動盪一下子就套得深,此時調節不是頭疼就是心疼。

再想深一點就會覺得自己還沒有將價值投資還沒透徹執行到人生每個層面,巴菲特時常在大學演講建議畢業生準備一張只能打二十個洞的紙卡,之後每做一個投資決策就打一個洞,洞打完了就不能再投資。這不也是"少一點"的觀念嗎?

Anyway,這幾天整理下來,深深覺得自己該要好好斷捨離一番,且未來無論是購物或是投資都要更審慎精簡一點,不要把生命和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夠美好的人事物或股票上。

慢一點

社區花園有個長約五米高約60公分小斜坡,先前1Y2M大的兒子不太願意走,今天倒是很有興致的從上方慢慢往下走,一開始走一公尺左右就掉頭走回去,之後慢慢拉長距離,沒幾次就可以從頭走到尾,但畢竟有點坡度,往下時速度會快些,在邊上看到兒子搖搖晃晃的加速往下,免不了稍微檔檔他提醒要"慢一點"。

對,就是"慢一點",尼莫時常在網聚時也提醒與會者要"慢一點",怎麼說呢?

投資市場起起伏伏,價值投資者在市場的第一個目標是活下來,第二個目標是提升長期報酬率,用絕對數字來講就是報酬率從0%到20%(或更高)的過程。0%就是什麼都不會的投資新手,20%(或更高)就是已經成熟掌握足夠技巧的價值投資人。用小孩成長來譬喻,新手就像是還不會走路的嬰兒,熟手已經歷過爬行/扶著走/搖搖晃晃走/正常走/加速走…到達會奔跑跳躍的程度。

投資新手既使什麼都不學,存定存長期來講也有1%報酬率,若持有長天期美國國債能有2%以上甚至接近3%的報酬率,但要達到擁有長期報酬率20%能力,其實需要5年以上甚至10年的長期投入才能辦到。從這個觀點來看,很多投資朋友希望快速提升長期報酬率能力,其實跟才會搖搖晃晃走的嬰兒突然就想要奔跑是一樣的道理,也許能夠快速向前幾步看起來有奔跑的樣子,但肌肉還不夠發達以及控制身體的能力還不到那裡,一不小心就會跌很慘。

所以尼莫才時常把"慢一點"掛在嘴邊,因為學習價值投資真的不像技術分析是在找"聖杯",而是靠一點一滴的練功漸漸地拉高長期賺錢的能力,過程中一方面有學到新知和掌握新技能的快感,另一方面在面對市場波動時會有越來越篤定的感覺。

這邊有個難點是多數市場參與者欠缺"長期獲利能力"的觀念,單純的把近年在股票市場的報酬率當成自己在股市獲利的能力,但因近幾年的多頭行情,這幾年新的市場參與者應該都有水準以上或自覺滿意的報酬,但實際上這不代表這些人在股票市場的長期獲利能力。實際來說,尼莫指的長期獲利能力是指經過兩個甚至三個經濟循環後的報酬率,投資圈一般用10-15年甚至20年來定義這件事情。

那究竟如何衡量自己的長期獲利能力呢?

尼莫的方法是對有研究的公司,寫下自己對公司未來半年/一年/三年後營運狀況和財務績效的判斷,同時根據這樣的成果推算企業內在價值會如何變化,進而結合催化劑和風險點決定操作邏輯,之後就是定期追蹤回顧和更新先前對營運狀況和財務績效的預測是否合理(請特別注意:不是追蹤股價),長期來講只要對公司營運基本面走勢有足夠掌握度,賺錢是必然的,只是早晚或快慢的區別罷了。

So價值投資者判斷自己長期獲利能力的方式就是依賴長期追蹤和修正對企業未來營運基本面的判斷,看得準掌握度高,在市場長期獲利能力就越好,看得越不準閃失越多,報酬率自然不佳。

少一點,慢一點,你做到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