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01書摘-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序與引言

 

序言為巴菲特所寫,巴菲特推崇這本書投資領域中最佳的書籍。(尼莫:根據葛拉漢的謝詞,巴菲特對這本書的此一版本(第五版)著墨很深。巴老終其一生到目前為止除了媒體投稿/邀稿以及寫給股東的信之外,尚未有著作問世,也許這本書是理解巴老投資邏輯最好的出發點。)

 

成功的投資生涯不需要傑出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內線消息。所需要的只是下決策時的健全智識架構,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該架構。本書明確而清晰的描述該架構,你必須將情緒納入紀律之中。(尼莫:"紀律"這兩字絕非老調重彈,我一直相信能夠克服情緒遵行紀律是所有在市場有獲利的人最終的王道。)


巴菲特建議讀者遵從葛拉漢所倡導的行為與商業準則(尤其是第八章和第二十章)。你的傑出績效將取決於運用在投資的努力與智識,以及在你的投資生涯中股票市場所展現的愚蠢程度。市場行為越愚蠢,明智的投資機會便越多。遵循葛拉漢的教誨,你將從愚蠢的行為中受益,而不會參與其中。(尼莫: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一段文字,架構出投資最簡單的真理。覺得可以把投資看得很簡單,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智識",再來就是不斷的努力挖掘可能的標的,最後就是等待市場的愚蠢來受益。問題又來了,何謂"智識"?如何努力挖掘?如何訓練自己不愚蠢進而判斷並利用市場的愚蠢?對尼莫而言最好的解答都在這本書和費雪的非常潛力股)

 

引言

 

本書的宗旨是以適合於初學者的方式,提供投資策略之採納與執行的指引,比較不重視證券分析的技術面,主要內容專注在"投資的原則"與"投資者的態度"。

 

本書訴求的對象為投資人,並非投機客,因此不適合於那些在市場終從是短期交易的人。葛拉漢認為基於技術線型和判斷來做買賣完全違反了健全的商業常識,而且極不可能以此方式在華爾街獲得一貫的成功,所以他的結論是技術分析這種投資方式的錯誤程度就如同其普及程度一般。

 

這本書(1972年)是原版(1949年)的第五版,上一版本是1965年版的,葛拉漢在每一版本有針對市場的新發展和現象進行討論,並調整前一版的重點和結論。總而言之葛拉漢認為健全投資的根本原理不應該因時間而有所變化,但是原理的應用則必須隨著金融機制與環境的重大變化而調整。(尼莫:隨著葛老在1976年辭世,這本書也再沒有新的版本。如何從這本書當中汲取到"健全投資的根本原理",同時又彌補了解過去逾三十年來的金融機制與環境的重大變化,這才是難處所在。尤其對我被這種三十上下的市場新進者,不要說過去三十年,即便對過去十年的金融機制與環境變化都還看不透看不懂的人,更是困難。該怎麼辦?先提升自己的寬度和深度到可以理解世界運作進而解讀葛拉漢所謂的"金融機制與環境變化",進而找到好的材料來充實自己對過往的了解(也許是雜誌/報紙/年鑑等),是自己唯一能夠想到的辦法)

 

19691970年間,美股有大幅的重挫,葛拉漢認為這樣的市場跌幅應足以掃清過去20年來所孕育的一種幻覺:即人們隨時都可以依任何價格買進主要普通股,而這種投資型為不僅最後必然獲利,且任何虧損也會因為行情創新高而獲得回補。(尼莫:這段文字讓人想到在90年代出版理財聖經的黃培源先生所喊的: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回頭去看真的是傻瓜的行為,記得當時這本書還風行一時,不知道照著去做的人後來下場如何?慢慢的體認到,人當然要努力去追尋開創自己的人生,但也必須認知到"時局"和"大環境"對自身和別人的影響)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成功投資的藝術首先在於選擇未來最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其次是在這些產業中挑選最有機會的企業。但是,相對於事後回顧,先見之明並不簡單。葛拉漢在此舉了航空運輸業為例,從19491972年間業績雖然成長,成長幅度甚至高過電腦產業,但因為技術問題與產能過度擴張,其獲利十分不穩定,甚至發生巨幅虧損。記錄顯示,對這個主要但事毫不神秘的產業,即使是支領高薪的基金經理人也對其短期的未來完全判斷錯誤!另外葛拉漢還舉了IBM的例子,說明雖然公司表現好,但基金行業對其投入很有限,因為IBM股價一直很貴,而投資的其他電腦公司大多賠錢。透過以上兩個案例,葛拉漢歸納出兩點教訓;


其一是某個產業明顯的實質成長展望,未必能夠未投資者帶來明顯的獲利。


其二是投資專家並沒有可靠的方法,在最具潛力的產業內,選擇並投入最有潛力的企業。

SO葛拉漢特別強調,他在其金融生涯中,並未採用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方式,因此對試圖這樣做的讀者,他不能提供明確的建議或更多的鼓勵。(尼莫:葛拉漢這樣說讓人覺得很有趣,不過的確基金業總讓人覺得在追逐短期的市場焦點和熱門股)

 

本書希望達成的目的為何?主要目標是指引讀者,使他避免犯可能的嚴重錯誤,並發展使他覺的坦然的投資策略。我們將十分著重投資者的心理層面,事實上,投資者的主要問題(或最大的敵人)很可能就是自己!

 

我們曾經見過許多"一般人",他們在性格上非常適合投資,比所謂的專家更能夠賺錢,並保有他,專家雖然對金融、會計與股票市場擁有淵博的知識,卻往往缺乏投資性格。(尼莫:最後還是回歸到性格和紀律等問題,怪不得人家會說性格決定命運,在市場上也是如此,如何鍛鍊自己有適合在市場生存的性格比任何別的專業都來的重要)

 

我們也希望協助讀者培養量化的習慣。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一百支股票中至少有九十九支股票,在某些價位,他們顯得便宜而應該買進,在另一些價位,則甚為昂貴而應該賣出。評估所支付的價格與所獲得的價值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投資行為中極為珍貴的特質。在許多年前,我們曾經在一本婦女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建議讀者,購買股票應該像在購買雜貨時的態度(此處應是指要東挑西揀再三砍價),而不可模仿購買香水時的態度。在股票市場,真正的嚴重損失,源於購買者忘了詢問"多少錢"?(尼莫:這段對價值投資人而言,真是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一段文字!)

 

我們在此提出一項重要要求,限定讀者所考慮購買的普通股,其股價不得高過於該企業有形資產的價值。葛拉漢在此舉成長股和公共事業股相比,前者股價會是淨值的數倍,但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後者若可在股淨比低於一時買進,之後獲利報酬都會很穩定可觀。

 

對投資採取堅定的態度,並嚴格遵守安全邊際原則,便可帶來可觀的報酬。投資環境的變化滄海桑田,猶如地震一般不可預期,但健全投資原則會產生健全的投資結果,這大抵是不便的事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