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12尼莫答客問:投資績優股或是指數型基金

以下是針對版友SEALFELL留言的回覆。"N:"的部分是尼莫的回覆。

其實是有疑惑想跟您請教
不知道尼莫大對於指數型投資的感想如何?

N:很認同指數型基金的投資理念。相較於絕大多數主動式管理的股票基金,長期績效平均輸給大盤一到兩%(輸掉的部分其實就是基金公司拿走的管理費),自己反而比較認同投資可以跟大盤同步的指數型基金。

以及對於定期定額投資好公司的感想如何?

N:也是很好的想法。但這個方法的問題在於過去二十年表現很好的公司,不代表未來二十年表現也會很好。看的公司多了之後,覺得每家公司的成功和興衰都有其特定的DNA和時空背景。

投過定期定額雖然無法買在公司價值被低估時的價格
但我想也可以把成本壓低,而且主要是藉由配息達到財務自由
我本身投資是等金融海嘯,比如這2年我認為的有好公司價值被低估的買進,可是金融海嘯不是天天都有
手頭上金錢太多也是有點困惑。
所以才不知道定期定額買比如中鋼、中華電、中碳、帝寶之類的公司,不理股價漲跌只要公司還是擁有穩健的財務體質與優勢就繼續買,每年享受股息,這方法行得通麼?

N:我沒有辦法告訴你行不行的通。只能說就我的觀點來看,只要你投資的公司能夠"基業長青",長期有成長和獲利,你一定能夠賺得到該你賺的錢。

另外我之前看過「漫步華爾街」一書,我認為指數型投資是否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說真的與其這樣怎麼不直接指數型投資就好?

N:這是你自己的認定的問題。指數型投資的目標是某個特定市場(看投資的基金鎖定的"指數"為何),以及某特定族群(ETF也有很多種),選擇指數型投資就是認定這個市場和群群在未來有成長和獲利的潛能,希望至少可以ENJOY平均水準的報酬,這時就可以選擇指數型基金。選擇特定績優股長期投資看重的是這些企業長期的成長和營利能力,當然還有管理階層的策略/執行力/企業文化等。

一般投資人要做到這樣有點困難
能夠通徹瞭解3家公司就是極限了
我之前想過不管價格是高估低估
定期定額買好公司與指等到價格低於價值時才買進,不知道哪一種比較好?

N:用最簡單的數學來算都可以得到等到價格低於價值時才買進會比較好,但問題就在於你有沒有能力長期看準企業的價值?尼莫在投信當DS的時候,曾經碰到某位身價上億的股票大戶跟我說他只做五檔股票,且最終的目標是一檔,這代表什麼呢?我想,如果你可以透徹的瞭解某家公司,很清楚其價值和價格的落差的話,你也不用去想啥定期定額的問題了,固定在價值低估時買進在高估時賣出即可就能有很可觀的獲利了,不是嗎?

比如定期定額買中鋼,從高價5X一路買到19元,除了攤低成本和每年享受
配息再投入,和平常滿手現金等到金融海嘯出現價值再投入
何者勝出?

N:如果你的想法是為了之後的財務自由作準備,當然是在低檔時買入會勝出。

我的好公司簡單定義:(股東權益高且權益成數低、公司產業環境在母市場為寡佔、公司管理階層好、持股比率高)
比如每個月不論股價高低
皆投入 5000在中鋼5000在中碳5000在中華電信
每年利滾利享受股息再投入
20年後每年被動收入高達 60萬以上
再20年後已經是好幾百萬
姑且不論股價只看領息的部份也已經財務自由了。(前提是該公司不能倒)
除了我所說得挑自己瞭解的公司,定期定額買透過配息在投入一直滾直到被動收入大於支出,另外一種就是我所提的指數型投資
直接投資在指數型基金就好了
資產配置做好
投資指數無法致富但也不會因為通膨損失
畢竟能贏過指數的人還是少數

N:有個小問題,每個月三家公司的預算各是五千塊的話,這樣子可能一年只能買個兩張中鋼和一張中華電(中碳股價大約多少我一下子想不出來),把成本分散攤平的效果不會太好。還是回到剛剛的說法,把股票投資在企業看重的是其長期成長和獲利的潛力,而投資在指數型基金看重的是某個市場的長期成長,香蕉和蘋果不適合放在一起比較。

個人認為巴非特以前注重淨資產價值現在更看重無形資產價值
企業的總價值=淨資產價值+無形資產價值
若ROE=10%
表示公司只值淨資產價值毫無超利潤可言
公司的價值就約略等於淨資產
但若公司ROE大於10%,假設是12%好了
那麼公司的價值就等於淨資產價值*1.12
超出淨資產的部份就為無形資產的價值。
我覺得這樣可以把葛拉漢和費雪的理論結合在一起
不過用這個算式幫公司評價也只是開端
公司的價值還取決於財務、體質、經營團隊的誠信、公司業務的穩定與成長等等
有時候會蠻灰心發現自己能力有限,會想放棄價值投資走上指數投資
畢竟拚死拚活的研究公司、探聽
一樣是長期投資,一樣是不理漲跌
但是績效卻很難贏過大盤
所以常常疑惑那一般投資人最好的大概是指數型投資了~"~

N:所謂的價值究竟是以企業的會計帳面價值亦或以無形資產價值來評定,原本就是價值投資領域的大哉問。我個人的認知是從基本面出發,什麼是會計?會計的功能是什麼?會計是商業的語言,表達的是跟企業"財務"資源相關的交易彙總之後的結果,在這樣的前提下,會計帳面價值當然在某一層面上可以相當的代表企業的實際價值。但我們更要知道的是報表呈現的是"結果"而非"起源",如何從"結果"的財務數據回推到企業管理階層的策略(就是"起源"),再結合作出策略之特定時間點的經營環境和背景,從而判斷管理階層的誠信以及能力(核心能力/創新能力/執行力等),之後判斷出企業的"價值"以及市場對其"評價"是否與其價值相符(用尼莫的說法就是有沒有"評價差"),然後才是投或不投的判斷。整套邏輯聽起來很簡單,但當加上時間的縱軸,就是企業經營是不斷發展不斷作出決策,如何判讀企業的決策,理解其決策背後的邏輯,以及剔除不同決策間的交叉影響產生的資訊雜音,就是價值投資真正難以實踐的關鍵所在。

===============

尼莫的建議

從SEALFELL的問題來看,把人應該是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每月會有一點剩餘資金可以投資的上班族,所以會以定期定額為出發點來詢問。而S的目標是二十到四十年後的財務自由(用S的說法叫做被動收入大於被動支出)。

尼莫認為要把問題分成兩個層次來討論,一是投資績優股或是指數型基金,二是定期定額的討論。

先討論問題一,尼莫認為不應該把投資優股或指數型基金來拿比較,這是兩回事。要投資優股就要選擇未來二三十年可以繼續創造好的績效和超額報酬的企業;而要投指數型基金就要挑未來二三十年內最有成長機會的市場(譬如說中國)或產業(譬如說綠能)。這兩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看未來,但看的方法和邏輯有根本上的出入,評估一家"企業"和評估一個"國家"或是"產業"在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至於投哪些企業或是哪些指數,因為對您的個性和對波動的忍受度等瞭解有限,尼莫不打算在此作推薦,但只能說您提到的幾檔股票都不會是我推薦的標的,問題在於"成長性"。

再討論問題二,對沒有能力判讀市場高低點的絕大多數投資人而言,除了定期定額也沒啥更好的選擇,但個人建議透過適當的加減碼會有更好的報酬。比方說您可以以所挑選的企業或指數的十年均價為準,假定你打算每月投一百,在十年均價上下十趴的範圍內固定扣一百,在指數漲超過十年均價十趴時減碼到扣五十,跌超過十年均價十趴時加碼到扣一百五,這樣長期下來的報酬會比單純的定期定額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