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28落底與復甦

從夾雜經濟和財金的眼光來看待目前的不景氣。

 

所有的製造商最近都唉唉叫看不見訂單或是訂單不見了,究竟訂單跑去哪了?為何突然沒人買東西?

從最下游的消費面來看,的確因為"市場變化太大"(注意,我沒有使用"不景氣"這個字眼,因為所謂不景氣更多的屬於主觀的感受而非客觀的事實),許多的消費都"縮水",但並非完全停滯。既然如此,那就怪了,終端的通路還在賣(當然賣得比前幾年慢,不過慢多少就要看商品別而定),上游中游卻苦苦唉,難不成終端的通路有無窮盡的庫存,這更不可能。

SO?只要地球還在轉,地球上的這六十億多資源怪獸的文明還存續,該吃穿用的時間到了還是要消耗。

既然如此,目前的低訂單能見度,與其說是下游OR終端不買,不如說是各行業都在出清庫存的結果。幾乎整個經濟/產業的各個層面,都因為先前的過長榮景,囤積了太多的存貨。而所謂的多,又要從價和量兩方面來理解。

量的方面,不管是哪種產業,只要是正常營運的公司,至少都有可以因應一到兩個"營業循環"所需的存貨。但先前的一到兩個營業循環就可以銷出去的量,以目前市場的消化速度可能需要比以前多兩三倍的時間才賣得完。既然如此,當然不會下新訂單。

價的方面,個人覺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在過往的幾年,的確因為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各項商品的價格也往上推高。經濟榮景高速成長時,大部分人口袋麥可麥可且對未來所得的期望值較高,此時價格上漲在初期還不致產生問題。但不斷推高的商品價格讓人懷疑其花錢所購買的價值,讓人降低購買數量,買氣自然萎縮進而導致景氣萎靡,各行各業開始因需求減少而裁員,消費者受此影響心理層面對未來所得的期望值降低,進一步降低消費量,而廠商又被影響到需要繼續裁員,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就成就了類似今日的經濟危機。

個人認為這也應該可以說是資本主義和景氣循環的原罪,在我們有生之年應該這個遊戲規則在大致的結構上都不會改變,雖然社會主義和簡樸的消費價值觀也許會因為此次經濟危機而復辟,而美國的唯一霸權也會開始動搖。另外回頭去看,此次的循環不管是起和落都過頭了,主因卻很簡單,全球化和衍生性商品的濫用,或說規範不足。

扯這個就扯遠了,還是回到"價"的問題。既然此次危機就是價格的推高造成需求量的突然崩落,市場需求的回覆說穿了就是等到價格回到先前的水平即可慢慢復甦。什麼時候呢?還是得看原物料的價格而定,畢竟所有商品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決定在原物料價格(當然人工和折舊也佔不少成分,要看商品而定)。

以目前而言,原物料價格的確開始崩落,原油和鋼鐵(這兩項應該是指標性的物資)以及大部分金屬的價格都有相當的修正。

但要注意兩點,其一是市場會超漲就會超跌,比方說也許原油四五十美元一桶是合理價位沒錯,但既然當初會從公認的"合理價格"漲到一百多塊錢一桶,現在即便是跌到二十元一桶也沒什麼不合理吧。原油如此,其他原物料也如是。

其二就是價格傳導的過程,雖然原物料價格跌了,但要從最上游的製造商層層反應下來到終端通路的消費者,中間需要幾個月甚至超過半年的時間。而反應的過程是相當痛苦的,沒有人樂意看到為數不菲的存貨跌價損失。對生產者而言(尤其是原物料相關行業),明明上個季度一單位還賣一百塊錢的東西,現在市場行情變成三十塊錢(我這樣說一點都不誇張,石化相關產品就是如此)!賣還是不賣呢?賣了馬上帳面上有很大金額的虧損(且就算要賣也不見得賣得出去,市場根本沒人買)),不賣就沒有現金流且早晚審計時需要提列存貨跌價損失,這樣的情形說穿了就是早死晚死和怎麼死姿勢比較優雅罷了。

突然覺得這樣的心態和買股票慘遭深套後的自我安慰是一樣的鴕鳥心態,"反正我沒賣就沒有賠",殘酷的是也許相較於使用閒置資金買金融商品的的投資人可以用時間來繼續凹下去,有財務壓力的投資人(比方說有用槓桿融資融券)或是上面講到的生產商和製造商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SO現在就是處在"反應"價格的過程,價格的反應何時到頂,主要視終端需求的接受能力而定。只要價格跌到終端需求能夠接受且會開始消費(當然消費與否與消費者對未來收入預期還是有很大的關聯)的程度,復甦就會起步。而以此點而論,感覺復甦到是不遠了,原油和大多數金屬價格都漸漸趨近近幾年大漲前的價位,剩下的就是各個環節的生產者與其上下游的拔河和價格戰的過程,說穿了也就是存貨價值減損的認列在哪邊的問題。

偏偏整個經濟又是環環相扣,上游的存貨賣出後變應收,下游帳上就多了個應付。景氣好資產價值上漲且大部分產商都賺錢時時這個CYCLE RUN起來沒有問題,難就難在景氣差且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時,大家都預期自己的交易對手會有損失,大家都擔心吃倒帳,不是要求現金交易就是要求縮短放帳天期,整個惡性循環下來就變成大家都動彈不得錢轉不動,再加上銀行來個雨天收傘就更每況與下,之後就是開始有公司資金不夠周轉不靈倒帳裁員等進一步的負面循環…

結論

一 所謂的復甦,與其從很多難以理解的經濟指標下手研判,不如好好研判一些指標產業/公司的存貨價位和水平,只要存貨的去化速度回到正常的八成以上又該認的存貨跌價損失(或說存貨中的泡泡)都清乾淨了,應該就是所謂的經濟底或景氣底。

二 不過經濟底或景氣底和股市底不見得會MATCH,甚至一般普遍的認知就是股市是經濟的先行指標。以目前的狀況而言,原物料價格是否落底以及落底後各產業鏈間的生產者要花多少時間來拔河認賠是最需要關注的焦點。

三 寫完後覺得其實自己就是換個方式來描述DELEVERAGE或是中國所謂的"擠泡沫",這輪的風暴在於各項"資產"價格的過度高估,要風暴平息就非得資產價格有相當修正。而資產價格的修正就會導致各項資源的需求量和價格的修正,偏偏我們自己(人力)就是經濟循環中很重要的"資源"之一,從這個方面理解也就更深刻的體認到為何會有裁員/無薪假等現象出現,需求的確是少了阿!

說到底還是供需的問題,經濟學還真是博大精深。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