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16存貨跌價損失2/2

接續昨天的文章繼續討論存貨的一些想法

衍生思考

一 今年底的財務報表應該會很難看,很多公司(尤其是跟原物料相關)的帳上都會有數字很大的存貨跌價損失才對,請拭目以待。

這又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財報上存貨跌價損失是放在營業外損益中,但其實存貨跌價損失以目前的經營環境而言,已不該再劃分為營業外損失了,對抗原物料波動的風險已是企業要能夠SURVIVE很重要的能力或競爭力之一。

換個想法,需要提列存貨跌價損失的存貨若是在當期已賣出,實際上是會造成銷貨成本的增加和毛利率的衰退,SO存貨跌價損失真該歸屬於營業外嗎?也許在二三十年前那個原物料價格波動相對穩定的年代是,但在21世紀的今天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二 再來就是在是否應該延後適用十號公報,個人覺得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是傻瓜。

其一是不管會計準則怎麼更改,也許帳面數字在短期會因為少掉些適用新準則的調整而相對好看,但實質上企業可以支配運用的資源並沒有因會計準則更改而有不同;呆滯存貨賠錢貨放在那邊還是不會幫公司賺錢,並不會因為放久了變古董就更值錢,反而因為虛增資產造成帳面周轉率偏低經營能力被低估。

其二是現在不就是洗大澡的大好時機嗎?反正原來就會有金額不小的存貨跌價損失,再加上新公報的運用,一次一筆大額的業外損失和會計原則變動調整數認下來,不要說是一般的投資人,連專業投資法人或銀行都搞不清楚企業先前到底藏汙納垢到甚麼程度,這樣不是對企業更好嗎?反正今年報表難看就難看啦!一次把髒的地方洗乾淨,免得明後年還有無止境的噩夢。

三 還有就是就算要適用十號公報,會計師有能力衡量存貨的重置成本或淨變現價值這些奇怪的財務觀念嗎?

我待過事務所做過小ONE,償過查帳時被客戶呼嚨假的那種經驗;看過N個工廠,了解所謂的ABC或是JIT的成本相關的專業管理術語離真實的實踐還有相當的距離,不管是甚麼行業,帳上的存貨數字看看就好不要太認真;更自己扮演過呼嚨查帳員的角色,把JUNIOR的查帳員唬得一愣一愣的。

SO?也許,新的十號公報結果就是變成會計師在不景氣的年代拉高公費的最高利器,會計師端多了個存貨價值的裁量權,公費會變得更好談也不一定…。沒有質疑會計師"獨立性"的意思,套句某個會計師好友的說法:"所謂的獨立性,到最後也是價格的問題罷了。"。

ANYWAY,要表達的是不管是對存貨還是某項資產的價值認定,都不是簡單的事情,也不是個初出社會的JUNIOR AUDITOR憑幾種憑證上網查詢後作幾項勾稽就可以決定的。

四 這點和存貨沒甚麼問題,只是最近體認很深的一點就是好的公司都是很無聊沒有SURPRISE的公司。

好公司管理階層很清楚自己的BUSINESS,對於會影響業務的各項FACTOR都掌握得很好,故無論景氣好壞,交出合格預期之內的成績單變成家常便飯。

但管理不良的公司就不是如此,三不五時就會有點小麻煩事情出來,不是跟銀行往來的什麼文件有所欠缺卻在最後一刻才告訴銀行,強姦銀行要給他方便;就是營業的起落時常都在預期之外,會讓人有跌破眼鏡的意外感(通常80%都是意外的差)。

SO?現在的工作有許多機會接觸到公司的管理階層和不同企業的實際運作,當然比較容易判斷企業管理階層的良莠,進而作出進退的選擇。但若之後選擇作獨立價值投資人,沒有這些NETWORK時該如何呢?

當然繼續經營人脈和善用費雪的閒聊法都是必須的,但有沒有純粹不透過"關係"就可以從公司的公開資訊找出端倪來的方法?當下想到的是去看年報上公司的營業預估和實際達成數分析的部分準不準,還有就是從一些報導或是經營者在媒體上的發言對照其表現來判讀這兩個方法。但真的接觸過很多企業的媒體公關或財務公關之後,對第二個方法能達到的效用和信賴度大概打了八成(剩兩成)的折扣。

嗯,價值投資的實踐真的一點都不簡單。

以上

附註:都寫完發出去了才發現漏了一段筆記,歸納為第五點。

五 存貨高還是存貨低好?

答案是不一定,沒有一個會計科目的數字高低或是相較於前期成長或下跌必然是好或壞,都是CASE BY CASE而定。

比方說以鋼鐵業而言,今年第三季帳上存貨高的在這兩三個月都被幹譙的要死,市場也疑慮到翻掉。但記憶不太差的人應該還記得,就在沒多久之前的五月份,四川大地震後,不少鋼鐵股還因為市場預期中國重建需求會推高鋼價而漲了幾天。

SO?存貨高還是存貨低好,真的很難說!大部分人(包括專業法人)只會放馬後炮作事後諸葛,卻不了解無論是企業的存貨水位/財務結構/財務表現等都是企業BUSINESS MODEL的體現,而BM又是STRATEGY所造就,STRATEGY是由管理階層和老闆所訂定。

歸根究柢就會發現還是人的問題,人對了企業就對了。人不對了就會有錯的策略,或是錯了不知道改而浪費寶貴資源;或是策略對了卻因為人不對而沒有好結果;或是最慘的是很多企業根本沒有策略。

切記,財報上任何的數字增減變動都無絕對的好壞之別,要能夠從企業整體的BUSINESS MODEL來看來分析,什麼樣的老闆/產業/策略/執行力就會造就什麼表現的財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