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固定資產

如何知道公司固定資產快折舊完?

朋友來問要怎麼要確切知道一家公司的固定資產快要折舊完了?

細節都在財務報表"附註"中,只看四大表無法得知,步驟如下

1. 找出財報上的重大會計政策之彙總說明,從中可以看出公司用幾年來提折舊(折舊耐用年數)

2. 找出附註揭露的固定資產明細(科目分類一般是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用累積折舊除成本,一般在設備這個科目(有好幾種設備,用合計數計算)若高於70%就代表快折舊完了,房屋及建築因使用期限較長分攤的折舊較低比較不用考慮

3. 另一方法是看公司近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如果公司3-5年內現金流量表上購置固定資產的金額都佔資產負債表上固定資產成本(扣除累積折舊前的帳面成本)的5%以內,就代表公司近年沒有大規模的擴產,又一般機器設備使用年限都在5-10年居多,3-5年沒重大投資的話大部分機器設備應該都折舊得差不多

延伸思考,問這個問題應該是認為未來折舊折完的話折舊費用會降低,銷貨成本跟著降低,淨利有機會攀升,但其實不一定,原因未來有機會再解說

以上,尼莫於台中

081102小心蓋新總部的企業

蓋總部這件事情,是企業眾多無效率的資源浪費活動中,算是相當大條且少數能被抓包的。

不知道是聽人說起還是看書學來,幾年前就知道"蓋新總部"這件事情是件浪費錢又沒有效率的投資,SO對沒事花大錢蓋總部的企業,自己在評價時反而會扣分而非加分。

剛開始工作時,接觸到的企業有幾家都是剛掛牌上市的公司,當中有一兩家花錢蓋了漂亮的新辦公大樓作總部。初出社會時對企業經營不瞭解,在拜訪這些公司時總覺得"嗯,這家公司肯定很不錯,應該是賺很多錢,才有實力蓋這麼漂亮的新大樓"。幾年之後回頭去看,怎麼這些公司都走下坡得很厲害,不是才有錢蓋總部嗎?怎麼馬上就獲利衰退得一蹋糊塗?

關鍵在於蓋總部這件事情,除了讓老闆/高階管理階層/像我們這種作辦公室打電腦的死辦公員有比較爽的工作環境外,其他甚麼效益都沒有。偏偏這又是很花錢的一件事情,隨便蓋個樓就要花個一兩億甚至更多,投入那麼多資源弄個沒有效益的固定資產,企業經營不走下坡才有鬼。

既然如此,那公司為何要蓋呢?一般的對外說法不外乎提升企業形象,增加工作效率等等爛原因,但真是如此嗎?個人認為或許有一點,但其實不多。因為以台灣專長的OEM代工商業模式,島內或是國外的買家最CARE的會是產品價格和穩定的品質而非漂亮的總部;又工作效率部分,有待過不同公司的人就很清楚,效率的關鍵在於組織架構和人人之間的溝通互動,新穎舒適的會議室或辦公室只是點綴。

SO?管理階層是怎麼想的?個人覺得可能有兩點,其一是上市櫃之前苦怕了,上市櫃後很容易就能從資本市場或銀行拿到錢,反正花的也是別人(股東)的錢,幹嘛不對自己好一點?幹嘛還要那麼苦?;其二就是打腫臉充胖子,有華偉的企業總部,無論是要從銀行借錢或是壓榨供應商(願意放帳給公司或要求拉長放帳天期)都會變得更簡單;偏偏銀行和供應商也就這麼賤,喜歡看表面的金玉其外。

然後呢?以台灣土融建融可以貸到相當高成數的市場狀況而言,往往企業只需要將一到兩年的盈餘當作本錢,其餘的六七成建築或買地成本跟銀行借貸,一兩年過後就可以有個漂亮的總部啦!

之後呢?之後就是由於景氣往往有上有下,企業在景氣好舉債和動用保留盈餘(這部分其實對應的應該是資產負債表的現金/應收/存貨這些資源,企業會拿這些資源變現去換成新大樓的一部分)蓋的總部,一但景氣反轉就變成很大的包袱,負債要本息攤還造成現金流量的壓力之外,新總部除了會讓折舊上升影響獲利外,對生產/銷售等主要企業活動一點助益都沒有!等於前兩三年賺的錢白花在蓋總部之外還背了很大的負債在身上,結果當然是企業快速顯著的走下坡。

結論:

1. 蓋新總部總而言之就是件花錢又沒效益的事情,很容易會讓公司受重傷走下坡。

2. 經營良好管理妥善的公司,即便是自有資金充裕不需借貸,也不會花大錢蓋"無用"的總部。只是有時"有用或無用"不見得我們外部人馬上明白,像前幾年在台北內湖有蓋總部的公司,這一兩年靠出脫這個就賺不少,這筆帳該怎麼算?

3. 有時後蓋新總部會跟擴充廠房設備扯在一起,讓管理階層的吃相不要太難看。這時候重要的看擴充廠房設備的比重有多少,如果產能只擴個20%,但卻要蓋個總部,目的就很明顯了。這種事情怎麼知道呢?把財報中固定資產明細和年報中產能明細連著看,或是更簡單的直接去工廠旁邊繞繞即可。

4. 全世界都是如此,有工程發包就會有油水。關於這點請從管理階層的誠信度去思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