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巴菲特

巴菲特的報酬率

被很多人當成股神的巴菲特,其實很多部分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比方說關於股神的報酬率就與大家理解的有很大不同,說明如下

1. 巴菲特年報上會註明波克夏公司的報酬率和S&P指數報酬率,這邊的波克夏報酬率代表是當年度波克夏公司的ROE,而非波克夏公司股票的報酬率,也不是波克夏公司的股票投資收益率,故單純的認為巴老揭露的報酬率是他的投資報酬率是不正確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巴老在這段期間經營波克夏公司的收益(當中包含數十間子公司)以及將波克夏公司的多餘資金用作投資普通股或債券的收益之合

2. 波克夏在巴老經營之下近50年的複合ROE接近20%也是很恐怖的數字,但這多數得益於巴老以波克夏為主體設計出獨特的營運模式,可以用保險沉澱的浮存金用作購併之用,又巴老有過人的車險和再保險經營團隊,使其浮存金成本可以低於0,充分實現了財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free leverage

3. 除了特殊的保險+實業經營結構之外,巴老有別於其他收購方的的收購策略也確保了收購案的報酬率和成功率,這部分日後專文再談

對巴老的報酬率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更深入理解價值投資和巴老投資技術和智慧的發展過程,重複不斷強調的:推薦閱讀巴菲特1975年之前寫給股東的信,可以看到大師是成為大師的軌跡

110324巴菲特頭25年所犯的錯誤(濃縮版)

尼莫:原文出自於巴菲特給股東的信1989年版倒數第二段,內容如下

套用 Robert Benchley 的名言: 「要一隻狗教小孩子忠誠、忍耐,並此能夠滾三圈再在地上躺好」,這就是經驗傳承的難處,不過不論如何,在犯下一個錯誤之前,最好能夠先反省一下以前的那些錯誤,所以讓我們花點時間回顧一下過去 25 年的經驗。

首先我所犯的第一個錯誤,當然就是買下伯克夏紡織的控制權,雖然我很清楚紡織這個產業沒什麼前景,卻因為它的價格實在很便宜而受其所引誘,雖然在早期投資這樣的股票確實讓我獲利頗豐,但在 1965 年投資伯克夏後,我就開始發現這終究不是個理想的投資模式。

如果你以很低的價格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應該很容易有機會以不錯的獲利出手了結,雖然長期而言這家公司的經營結果可能很糟糕,我將這種投資方法稱之為 「煙屁股」投資法,在路邊隨地可見的香煙頭撿起來可能讓你吸一口,解一解煙癮,但對於癮君子來說,也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

不過除非你是清算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公司實在是屬於傻瓜行徑,第一,長期而言,原來看起來划算的價格到最後可能一點都不值得,在經營艱困的企業中,通常一個問題才剛解決不久另外一個問題就又接踵而來,廚房裡的蟑螂絕對不會只有你看到的那一隻而已;第二,先前的價差優勢很快地就會被企業不佳的績效所侵蝕,例如你用 800 萬美元買下一家清算價值達1,000 萬美元的公司,若你能馬上把這家公司給處理掉,不管是出售或是清算都好,換算下來你的報酬可能會很可觀,但是若這家公司要花上你十年的時間才有辦法把它給處理掉,而在這之前你只能拿回一點點可憐的股利的話,相信我,時間雖然是好公司的朋友,但卻是爛公司最大的敵人。

或許你會認為這道理再簡單不過了,不過我卻必須經歷慘痛的教訓才真正的搞懂,在買下伯克夏不久之後,我又買了巴爾的摩百貨公司、Hochschild Kohn 與一家叫多元零售公司(後來與伯克希爾合併),我以相當的折價幅度買下這些公司,經營的人也屬一流,整個交易甚至還有額外的利益,包含未實現的房地產增值利益與後進先出法的存貨會計原則,我到底還漏掉了什麼? 還好三年之後,算我走狗運,能夠以成本價左右的價格脫身,在跟 Hochschild Kohn 公司結束關係之後,我只有一個感想,就像一首鄉村歌曲的歌詞所述的, 「我的老婆跟我最要好的朋友跑了,我是多麼地懷念他!」

我可以給各位另外一個個人經驗,以合理的價格買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價格買下一家普通的公司來的好的多,像查理老早就明白這個道理,我的反應則比較慢,不過現在當我們投資公司或股票時,我們不但選擇最好的公司,同時這些公司還要有好的經理人。

從這裡我們又學到了一課,好的馬還要搭配好騎師才能有好成績,像伯克夏紡織與Hochschild、 Kohn也都有才能兼具的人在管理,很不幸的他們所面臨的是流沙般的困境,若能將這些人擺在體質更好的公司相信他們應該會有更好的成績。

我曾說過好幾次,當一個績效卓著的經理人遇到一家惡名昭彰的企業,通常會是後者佔上風,但願我再也沒有那麼多精力來創造新的例子,我以前的行為就像是Mae West曾說的︰ 「曾經我是個白雪公主,不過如今我已不再清白。」

另外還學到一個教訓,在經歷 25 年企業管理與經營各種不同事業的歲月之後,查理跟我還是沒能學會如此去解決難題,不過我們倒學會如何去避免他們,在這點我們倒做的相當成功,我們專挑那種一呎的低欄,而避免碰到七呎的跳高。

這項發現看起來似乎是不太公平,不管是在經營企業或是投資,通常堅持在容易又明顯的好公司會比死守在有問題的公司要來的好,當然有時困難的問題也有被解決的機會,像是我們剛開始在經營水牛城報紙一樣,或是有時一家好公司也會有暫時的難關,像是以前美國運通與 GEICO 都曾經一度發生狀況,不過總的來說,我們儘量做到迴避妖龍,而不是冒險去屠龍。

我最意外的發現是:企業一種看不到的巨大影響力,我們稱之為"習慣的需要"。在學校時沒有人告訴我這種規範的存在,而我也不是一開始進入商業世界就知道有這回事,我以為任何正當、聰明有經驗的經理人都會很自動的做這樣的決策,但慢慢地我發現完全就不是這麼一回事,相反的,理性的態度在習慣的需要的影響下都會慢慢地變質。

舉例來說(1)就好像是受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所規範,任何一個組織機構都會抵抗對現有方向做任何的改變(2)就像擁有會有工作來填滿所有的時間,企業的計劃或購併案永遠有足夠的理由將資金耗盡(3)任何一個崇拜領導者的組織,不管有多離譜,他的追隨者永遠可以找到可以支持其理論的投資評估分析報告(4)同業的舉動不管是做擴張、購併或是訂定經理人待遇等都會在無意間彼此模仿。

是習慣的力量而非腐敗或愚蠢,誤導他們走上這些路子,也因為我忽略了這種規律的力量,使我為這些所犯的錯誤付出高昂的代價,之後我便試圖組織管理伯克夏儘量讓這種規律降低其影響程度,同時查理跟我也試著將我們的投資集中在對於這種問題有相當警覺的公司之上。

在犯下其它幾個錯誤之後,我試著儘量只與我們所欣賞喜愛與信任的人往來,就像是我之前曾提到的,這種原則本身不會保證你一定成功,二流的紡織工廠或是百貨公司不會只因為管理人員是那種你會想把女兒嫁給他的人就會成功的,然而公司的老闆或是投資人卻可以因為與那些真正具有商業頭腦的人打交道而獲益良多,相反地我們不會希望跟那些不具令人尊敬的特質為伍,不管他的業務前景是多麼動人。我們從未在與一個混蛋的好買賣中獲得過成功。

其實有些更嚴重的錯誤大家根本就看不到,那是一些明明我很熟悉瞭解的股票或公司,但卻因故沒有能完成投資,錯失一些能力之外的大好機會當然沒有罪,但是我卻白白錯過一些自動送上門,應該把握卻沒有好好把握的好買賣,對於伯克夏的股東,當然包括我自己本身在內,這種光想而不去行動的成本非常龐大。

另外我們一貫保守財務政策可能也是一種錯誤,不過就我個人的看法卻不認為如此,回想起來,很明顯的我們只要能夠再多用一點財務槓桿操作(雖然較之他人還是很保守),就可以得到遠比現在每年平均 23.8%還要高的投資報酬率,即使是在 1965 年我們也可以百分之九十九地確定高一點的財務槓桿絕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同時我們可能也會有百分之一的機會,不管是從內部或是外部所引發令人異想不到的因素,使得我們負債比率提高到介於一時沖高到負債倒閉之間。我們一點都不會想要有那種 99 比 1的可能性,以後也不會,一點挫敗或是忽略小小的可能性永遠沒有辦法可以用很有可能大撈一筆的大好機會來彌補,只要你的行為合理,你就一定能夠得到好的結果,在大部分的狀況下,融資槓桿頂多只會讓你移動的更快,查理跟我從來都不會著急,我們享受過程更甚於結果,雖然我們也必須與之朝夕相處。

我們希望 25 年後還能向各位報告伯克希爾頭 50年所犯的錯誤,我想2015 年的年報,大家應該可以確定這一部份將佔據更多的版面。

尼莫心得
- 請把巴菲特當成一個生意人而非stock trader,就能更輕鬆理解他所做的決策。沒有一個生意人會在一天之內成立或解散好幾家公司,真正的生一人一定是長期耕耘自己的企業

- 巴菲特的生意經很簡單,買賣股票就是他進入/退出某項生意的方式。在評估要不要進入某項生意時,巴老的核心概念是能否用合適的價格買到股票(股東權益),以及持有股票的長期報酬會與股東權益的變化一致

- 用做生意的方式長期持有+買的是股東權益而非股票+獲利來自於股東權益的長期變動趨勢。這幾個觀念就可以解釋巴老文中提到的犯的錯誤,一是不要貪便宜買股東權益會縮水的便宜股票,長期而言股東權益若縮水,買入該股票的收益不會好;相反,要買股東權益會增長的好股票,又公司股東權益為何會增長?其一必須要在對的產業(何謂對的產業?此處不能單純的解釋為趨勢或新興產業,巴老投的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傳統產業,尼莫認為關鍵還是在於該產業未來的發展性以及未來大格局的供需變動);其二要有對的人來經營(何謂對的人?除了從巴老的字裡行間挖角之外,尼莫透過閱讀論語和杜拉克來學習思考),有工作經驗的人都很清楚,公司的好壞與公司大小和歷史或掌握多少資源沒有多大關係,有沒有對的英明的領導人才是重點,巴菲特也是如此,只是他能夠站在更高的制高點俯視評價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反過來像我們一般人只是逆流而上希望能卡到位置成為經理人,對高階管理人員都還要用瞻仰的眼光而非像巴老的俯視,這點會阻礙投資的操作

- 習慣的力量就是巴老"俯視"公司經理人很好的例子,尼莫會將這部分納入自己以後做投資決策的邏輯和模組中(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一點都沒有,就是把step by step的P&P中加入這幾項檢核程序)

- 最後就是很傳統的"能力範圍"的概念,巴老只做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自己能夠理解並且控制的,這會影響到他決定要投入公司的形態以及巴老對波克夏的財務管理(原則上不使用財務槓桿)。每次說到這個,就想到傅佩榮教授提到過希臘帕德嫩神廟柱子上寫的"認識你自己,凡事勿太過"。

以上,尼莫於上海南京路

轉載:巴菲特的遺憾 101114

螢幕快照 2014-06-24 下午9.46.02
(圖片來源: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defund-obamacare-warren-buffett-quote-government-shutdown-debt-ceiling-2013-9)

尼莫心得

一、作者說得對"與其說巴菲特是一個基金經理,不如說他是一個企業家"。長期閱讀價值投資的心得,深刻認為,與其說巴菲特和孟格等人是"股神",不如說他是個真正的生意人,SO要學習巴菲特致富的秘密,要從理解business和商業本質的角度為出發點,而不是表象上的股票交易,股市充其量只是巴菲特做生意的媒介和平台。

二、第二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還是長期持有的觀念,尼莫認同此觀念,但也深刻覺得,由於現今經營環境(主要是全球化造成的變遷速度)變動得太快,和巴菲特+孟格打下江山的一九六七八零年代有很大的不同,若企業能夠長期維持和創造新價值當然可以長期持有,但現在多的是生產中間商品且核心技術能力沒有廣泛應用的公司在市場上交易,這些公司能夠維持長期的價值創造嗎?看看背光模組廠,五年前還火熱得不得了,現在呢?

三、感覺作者對Peter Lynch甚至整個市場的發展沒有完整且深刻的認知,比方說他對Peter Lynch菸屁股投資法的批評,菸屁股股票是巴菲特認識孟格後,對於他早年從葛拉漢那邊學來的淨流動資金選股法的說法,而非Peter Lynch的原創。但作者的著作"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還是會去找來看,不期待從中能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投資理念,但至少對法人(尤其是中國的法人)怎麼玩和運作會有更深刻的認知,這點是在閱讀"安全邊際"後受到卡拉曼的影響才會有這種想法。

以上

 

標題:巴菲特的遺憾

作者:張化橋,UBS

大家一般認為,巴菲特的超級成功起源於他1964年收購了一家紡織廠, 並用它作為平台不斷投資和增值。

可是巴菲特對CNBC電視台的記者卻說,他1964年收購那個紡織廠是個巨大的錯誤,使他46年來起碼少賺了2000億美元。顯然,這是個天文數字。他是在瞎吹,或者講俏皮話嗎?巴菲特解釋說,在收購那家紡織廠之後,他花了很多錢和很多年的時間做善後工作。如果當時他收購的就是一家好的保險公司的話,他的資產淨值的增長就會快很多,收拾爛攤子所費的時間和努力就可以省下來,投入到資產增值的工作中。

我們無法核實或者驗證巴菲特的計算,但他講的道理是很清楚的:從短期來看,投資高增長的公司不見得比投資低增長的公司有明顯的優越性,但從長期來看,區別太大了。複合增長率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東西。20年或者30年下來,即使複合增長率的小小差距都可以帶來財富的巨大差異。這也就要求投資者儘量看得遠一些,不取巧,多關注可持續增長。巴菲特的遺憾也說明,投資不能貪便宜而犧牲了行業的選擇和可持續增長的前景。一個低增長或者不增長的項目即使很便宜,都可能最終害你不淺,因為它阻止了你發達。

在我最近出版的小書《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裡,我詳細介紹了美國教授 Prim Jain多年來對巴菲特投資哲學的研究。我也反思了自己過去16年研究和投資內地和香港股票的經歷。我把大師們長期投資的成功歸納為三個要素:所投資的企業必須是一個好生意(在行業的選擇上要注意,世界從來就是不公平的,要注意你的護城河有多寬、多深),管理層渴求利潤增長並有能力實現利潤增長(勤快並且聰明)。

巴菲特與眾多基金經理的區別表現在幾個方面。比如,他的公司實際上相當於一個永續的封閉式基金,在投資方面,他可以(和敢於)看得更遠,而這對於長期的投資回報率很有好處。在熊市時,普通基金的贖回壓力很大,會被迫斬倉。但巴菲特的公司可以不斬倉,而且可以加倉。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他的眼光可以更長遠,因此他成功的概率比較大一些。

另外,巴菲特的投資不是在大量的公司中佔有小股份,炒炒股票,而是把絕大多數資金投資在幾個百分之百控股的企業上,而股票資產組合只是他整個公司的小部分。換言之,與其說巴菲特是一個基金經理,不如說他是一個企業家。當他發現一個好生意和好公司時,他的出發點是把整個企業用合適的價錢買下來,長期持有和增值,而不是炒炒而已。

與多數企業家所不同的是,巴菲特本人不去創辦保險公司、家具連鎖店或航空公司等,他是在無數已經上市的和未上市的公司中挑選有發展前景的公司,然後用合適的價格買入。他所投資的企業是否已經上市,或者最終是否上市,對他來說都不重要。

巴菲特與其他企業家的另一個區別是,他不介入企業管理,包括對他全資擁有的企業的管理。在這方面,他更像普通的基金經理。他與PE私募基金的區別在於,他所投資的企業從不分拆上市,也不需要通過上市來實現價值。

請不要小看這個區別。私募基金在所投資的企業中一般來講只佔小股,目的是幾年以後出售,或等上市後退出。巴菲特在股票以外的公司均為控股性質。這種做法對於投資目標的選擇很重要。

嚴格地講,一家企業或者一門生意究竟是掛牌上市還是不上市,並不影響公司的內涵價值。國人把上市看得很重,只是因為掛牌上市提供了套現和「逃脫」的機會,以及公司可以用高價(高於基本面所決定的內涵價值)來圈錢。這種奢侈會鼓勵私募基金在投資時抱有機會主義和僥倖心理。同樣的道理,股民在買了股票之後,也因為隨時可以撒腿就跑,所以在選股時沒有長遠打算,輕視了可持續的複合增長率。

另一個股神林奇(Lynch)在20年前發明了「煙屁股股票」的概念,指的是前景一般甚至暗淡的公司,臨時出現了價值「低窪地」,就像別人丟掉的煙屁股一樣,你可以撿起來抽它最後兩口。我聽了林奇的話,試過幾次煙屁股,結果把我的手指頭和嘴唇都燙著了。後來,我發現這個概念不適合我,還是巴菲特的方法比較適合我。

新聞選讀-對話巴菲特:“你所能犯的最大錯誤” 100428

對話巴菲特:「你所能犯的最大錯誤」

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

在一年一度、聞名全球的巴郡公司年會(「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Meeting」)即將召開前,這個安靜的美國小城迎來了一批重要客人,他們是來自美國一流高校MBA班的100位尖子生,而宴請主人正是「奧馬哈的先知、聖賢」,被美國人稱為是「除父親外最值得尊敬的男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在宴請學生品嚐他最鍾愛的牛排前,巴菲特與100位「美國的未來」展開了封閉式對話,其坦承、交心,讓人想起喬布斯在斯坦福的那場著名演講——在這裡,重要的不是具體的投資攻略,而是「人生選擇和經驗」。

「我希望你們認識到,筆頭和口頭交流的技巧非常重要。如果我可以給你們一個建議的話,你們真要在這方面下功夫。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很好的未來,我現在願馬上掏出10萬美金去購買你們每個人未來的10%的現金流。」換言之,巴菲特相信在場的每位未來至少能賺100萬美金:「但如果你們能把你們的口頭和筆頭交流技巧再提高一個層次,你們可以把自己的價值至少再提高50%。」

在巴菲特的故鄉奧馬哈,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開著一輛並不奢華的汽車,看上去很普通,但依靠股票、外匯市場的投資,他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

2010年,巴菲特以凈資產470億美元位列「福布斯榜」第三名;而隨著巴郡公司近期公佈的2009年亮麗成績單,其一貫的選股策略及巴郡的投資標的又已再次在美國市場上掀起一股「傚法旋風」。

巴菲特曾將他的投資理念歸結為三點:把股票看成許多微型的商業單元;把市場波動看作朋友而非敵人(利潤有時候來自對朋友的愚忠);購買股票的價格應低於你所能承受的價位。換言之,他購買股票的基礎是: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內不再重新開放。

在價值投資理論看來,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如今,巴菲特所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已風靡世界,但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

像大部分功成名就的美國老人一樣,對現年80歲的巴菲特而言,有兩件事非常重要:一是「慈善」,另一即「傳承」。

四月春日伊始,這場有關這位老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更多細節和經驗的對話,本報特派記者全程參與。

「你能犯的最大錯誤」

問:你以前有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又如何看待這些失敗?

巴菲特:肯定有。比如我以前特別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不敢表達自己,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問題。高中畢業後,我曾經去「卡耐基」的Public Speaking訓練班,我都已經寫好了一個100美金的check(繳費),但到門口時又害怕,沒有去成。後來我回家左思右想,覺得如果我不能克服的話,這將成為我人生中的一大障礙。後來,我就又去把這個班報了。

我想,人不要怕犯錯。我人生中犯過的錯,沒有任何一個失敗或錯誤,最後沒有成為一個實際上好的東西的。比如,當時我不敢在公眾場合講話,反倒讓我自己能對這個事特別重視,我就真的去報班,並刻意訓練自己。現在,這反倒成了我的一個長項。

要是我沒有在這個方面訓練好的話,我想,我都不敢去向我的妻子求婚,讓她嫁給我。所以,所有所謂壞的或失敗的事背後其實都有一些好的東西在裡面。你一定要相信,「信仰」(Faith)是很重要的,你要相信某個東西,到時候,這些壞的事情或暫時失敗的事最後都會自己化解,變成一個好事。

有時候,人生真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年輕時曾與我們州最漂亮的女孩約會,但最後沒有成功。我聽說她後來離過三次婚,如果我們當時真的在一起,我都無法想像未來會怎麼樣。所以其實,你能犯的最大的錯誤,你人生中的最重要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只有在選擇未來伴侶這件事上,如果你真的選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多。而且這個損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

問:你現在怎麼看自己的競爭優勢和長處?

巴菲特:其實,我對公司運營是一竅不通的,有時候我到工廠去,連男廁所都找不到。(笑)但我很清楚我的優勢是什麼。對我而言,投資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能找到「護城河」(Moat),這也是我自己的一個哲學,所謂「護城河」是說,我所投的這個公司或生意是競爭者很難進入與我競爭的,就好像一個護城河一樣,我建立起很高的城墻,別人隨便攻不破我,這是我判斷要不要投一個公司時非常重要的標準之一。

第二點是,要有「沒有利用過的定價權」(Untapped Pricing Power)。這個意思是說,我現在可以不去漲價,但是,我隨時都可以漲價,我現在先把這個公司買下來,買下後我再去提價。這個定價權還沒有完全被開發,沒有完全被用上。

比如,我以前曾投過一個巧克力公司叫「See’s」,這是美國非常有名的一個巧克力品牌。買巧克力很多時候是人們在情人節或節日時去買,很多時候又是男人買給自己妻子或愛人。通常,他們每年買的時候不會記得去年一年是花了多少錢買巧克力。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意。我在家裡裝了一個「魔鏡」,每年快到情人節時,我就對魔鏡說:「魔鏡魔鏡,今年我可以把See’s巧克力提價多少?」這個生意的好處是,它其實每年都在漲價,而這個毫無影響產品本身的銷售量。

「萬變中不變的東西」

問:你在選擇投資時,會怎麼去看一個公司?

巴菲特:我提一點「品牌聯想」。比如我投可口可樂,這個東西會讓人想到快樂,那麼可口可樂在奧運會時去做廣告,這個聯想就和我們的品牌相符合;又比如我投Gillette,這是一個在全球有80%幾市場份額的剃鬚刀品牌,代表「男孩向成熟男人過渡」(Transition to Manhood),那麼當美國系列棒球賽舉行時,Gillette會去做廣告,因為會有很多年輕男孩去看。我每天都在想,對一個產品和公司來說,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心理是最重要的,你贏得消費者心理,你就贏得了市場。

再比如,我會比較喜歡像啤酒或剃鬚刀這些產業,因為在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無品牌」(Generic Brands)的產品,或者雜牌東西對有品牌商品的威脅非常有限。這樣,產業的持續性會比較強,而通常而言,這些有品牌產品的「護城河」也更高,更不容易被別人攻破。相比而言,我的See’s 巧克力生意就會更容易受到雜牌競爭,我就指望那些買了雜牌巧克力的丈夫在送給妻子時說:「親愛的,我買了便宜貨……」(笑)

問:你為什麼不投科技類的產業?現在,科技公司非常多,發展也很快。

巴菲特:它不是我的優勢。對科技公司認識最深刻的人,我可能在全世界的前一千、前一萬名都排不到。我很清楚自己的優勢,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公司,我一般會把公司分為三類:「好的公司」、「不好的公司」,以及「很難的公司」。

好的公司、不好的公司,是我花半天時間就能夠看出來的,而那些花了半天時間看不出來的,我也不會強迫自己花半個多月時間去看。我不會強迫自己花費很多時間在一個我不能「Figure out」的公司上。我不是天才,但是我在某一些領域比別人更聰明更有見解。我覺得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呆在那些你有優勢的領域,不要隨便走到別的領域去,你一定要有「Focus」,要「Stay Around」。

再舉一個例子是口香糖的生意。這個世界發展再快、科技進步再快,大家對口香糖的需要是不會變的。這一點,連我的朋友比爾·蓋茨都同意。我從來在投資中都是找「萬變中不變」的東西,這樣能把風險降低。

問:很多人在做投資時,情緒會受外界影響。比如可能你投的公司發生了很大波動,又比如你看到別人賺了很多錢。這些年來,你一般怎麼控制你的情緒,去進行理性投資?

巴菲特:有效控制情緒,能夠讓我的投資收益再提高30%。(笑)這一點,的確非常重要,我也得益於呆在奧馬哈這個小鎮,因為這是一個相對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沒有什麼豪華餐廳,也沒有什麼大的Shopping Mall,非常安靜。

  我想,你每天進辦公室時,去看和分析那些信息和資料,很重要的一點,即要保持一個穩定情緒和清楚的思維框架。可能是同樣一個事實,但由於你情緒的波動,可能會產生一些影響,所以最重要的是,保持「穩定性」。

我覺得作為一個好的投資者必須有兩點:第一,必須要有一定智力(Intelligence),幸虧不是需要很多的智力(笑);另一點就是你這個人的脾氣、個性(Temperament)是要符合這件事,你要能相對保持一個穩定情緒。

「他們瘋了」

問:你對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一些看法是?

巴菲特:金融危機產生了一些很不好的影響。當時金融危機時,大家都已不太在乎每個人的信用和質量到底怎麼樣,你自己的信用和質量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別人如何認為你的信用和質量,因為那是非常恐慌的時候,沒人真正會去花時間想一個公司的能力和價值,比如這個公司以後有沒有能力把錢還給我等。你可以信用記錄很好,但是我作為銀行的話,我就是不相信,而你也無法證明給我。

我對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一些看法是,美國政府應使用一些更有力(Aggressive)的稅收政策,不然很難持續下去。好比你看我們公司,我們僱員的年薪有賺6萬-80萬美金不等,他們平均交的稅是34%所得稅,但我自己卻只交16%的稅,因為我很多錢是透過投資賺來,稅比較低,如果你是工資的話,所得稅就比較高。但是我自己都覺得,我交這麼一點稅是不夠的。

問:你對現在的中國怎麼看,有沒有想過在中國有更多投資?

巴菲特:我對中國從來都是特別有信心的,我覺得中國的增長不是一時半會的一個虛像,而是一個實實在在、持續性的東西。中國有非常聰明、非常勤奮的人,美國也有非常勤奮的人,但在過去50年中,美國比中國發展要快很多,是因為以前美國有一個更好體制能把人的潛力充分發揮,但是我看到,現在的中國也已經有一個比較好的體制,能把人的潛力充分發揮。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個力量太大了。

我這裡說的體制差異是指,你是更鼓勵那些天生繼承的產業、皇帝的孩子還是去鼓勵真正努力工作的人,那些真正優秀的人是否能獲得機會。從這點而言,中國還有更多的人的潛力可以釋放出來。我與比爾·蓋茨是在1995年第一次去的中國。在這15年中,中國整個經濟經歷了非常大的一個成長,未來路上可能還會有一些小挫折,但我覺得,中國未來的增長是不容置疑的,這個增長主要還是來自於把人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

我在中國主要投過兩個公司。一個是中石油,還有一個是比亞迪。我投中石油時,沒有看股價,我通常都是先不看股價,因為怕受影響。我先是看了中石油的基本資料,自己做了一個估值,然後發現公司值1000億美金,但當時中石油股票所反映出的價值只是350億美金,等於說可以翻三倍,於是,我就買了中國政府能夠允許的最多限數。(尼莫看了這段文字後,超想去找當初他投資中石油前的資料,來測算巴老的一千億是怎麼算出來的)後來有一次,中石油還專門派了一個投資者關係部的人過來講,因為我是一個很大買家,但其實,我什麼也沒有聽懂(笑)。一年半前,我投了比亞迪,比亞迪有非常多的技術工程師,他們的CEO王傳福是一個不平凡(Extraordinary)的人,我也是很看好他們的管理層。

問:你怎麼看目前的中美關係。

巴菲特:我感覺,美國政府有一撮人故意拿中國當「替罪羊」(Scapegoat),這簡直是瘋狂、不可理喻的。其實說到底,我覺得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希望中國更繁榮。你想想,難道有誰希望一個有佔全世界人口20%左右的國家永遠都那麼窮,然後這個國家再擁有核武器的話,難道這樣的世界是大家想要的嗎?

我覺得未來世界最大的一個危險是,第三世界或窮兇極惡的國家或一小撮人擁有核武器或生化武器。所以,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生活水平能夠提高的話,其實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是好事。

我的感覺是,未來一年中美國政府可能會有一撮人,可能希望儘量把這個問題弄大,可能出於一些政治目的,希望找一些替罪羊。我希望你們這些年輕人在對待這些問題時,能有一個自己的「過濾器」,不要隨便被這些東西影響。

2010年04月26日 10:41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