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巴菲特的遺憾 101114

螢幕快照 2014-06-24 下午9.46.02
(圖片來源: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defund-obamacare-warren-buffett-quote-government-shutdown-debt-ceiling-2013-9)

尼莫心得

一、作者說得對"與其說巴菲特是一個基金經理,不如說他是一個企業家"。長期閱讀價值投資的心得,深刻認為,與其說巴菲特和孟格等人是"股神",不如說他是個真正的生意人,SO要學習巴菲特致富的秘密,要從理解business和商業本質的角度為出發點,而不是表象上的股票交易,股市充其量只是巴菲特做生意的媒介和平台。

二、第二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還是長期持有的觀念,尼莫認同此觀念,但也深刻覺得,由於現今經營環境(主要是全球化造成的變遷速度)變動得太快,和巴菲特+孟格打下江山的一九六七八零年代有很大的不同,若企業能夠長期維持和創造新價值當然可以長期持有,但現在多的是生產中間商品且核心技術能力沒有廣泛應用的公司在市場上交易,這些公司能夠維持長期的價值創造嗎?看看背光模組廠,五年前還火熱得不得了,現在呢?

三、感覺作者對Peter Lynch甚至整個市場的發展沒有完整且深刻的認知,比方說他對Peter Lynch菸屁股投資法的批評,菸屁股股票是巴菲特認識孟格後,對於他早年從葛拉漢那邊學來的淨流動資金選股法的說法,而非Peter Lynch的原創。但作者的著作"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還是會去找來看,不期待從中能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投資理念,但至少對法人(尤其是中國的法人)怎麼玩和運作會有更深刻的認知,這點是在閱讀"安全邊際"後受到卡拉曼的影響才會有這種想法。

以上

 

標題:巴菲特的遺憾

作者:張化橋,UBS

大家一般認為,巴菲特的超級成功起源於他1964年收購了一家紡織廠, 並用它作為平台不斷投資和增值。

可是巴菲特對CNBC電視台的記者卻說,他1964年收購那個紡織廠是個巨大的錯誤,使他46年來起碼少賺了2000億美元。顯然,這是個天文數字。他是在瞎吹,或者講俏皮話嗎?巴菲特解釋說,在收購那家紡織廠之後,他花了很多錢和很多年的時間做善後工作。如果當時他收購的就是一家好的保險公司的話,他的資產淨值的增長就會快很多,收拾爛攤子所費的時間和努力就可以省下來,投入到資產增值的工作中。

我們無法核實或者驗證巴菲特的計算,但他講的道理是很清楚的:從短期來看,投資高增長的公司不見得比投資低增長的公司有明顯的優越性,但從長期來看,區別太大了。複合增長率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東西。20年或者30年下來,即使複合增長率的小小差距都可以帶來財富的巨大差異。這也就要求投資者儘量看得遠一些,不取巧,多關注可持續增長。巴菲特的遺憾也說明,投資不能貪便宜而犧牲了行業的選擇和可持續增長的前景。一個低增長或者不增長的項目即使很便宜,都可能最終害你不淺,因為它阻止了你發達。

在我最近出版的小書《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裡,我詳細介紹了美國教授 Prim Jain多年來對巴菲特投資哲學的研究。我也反思了自己過去16年研究和投資內地和香港股票的經歷。我把大師們長期投資的成功歸納為三個要素:所投資的企業必須是一個好生意(在行業的選擇上要注意,世界從來就是不公平的,要注意你的護城河有多寬、多深),管理層渴求利潤增長並有能力實現利潤增長(勤快並且聰明)。

巴菲特與眾多基金經理的區別表現在幾個方面。比如,他的公司實際上相當於一個永續的封閉式基金,在投資方面,他可以(和敢於)看得更遠,而這對於長期的投資回報率很有好處。在熊市時,普通基金的贖回壓力很大,會被迫斬倉。但巴菲特的公司可以不斬倉,而且可以加倉。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他的眼光可以更長遠,因此他成功的概率比較大一些。

另外,巴菲特的投資不是在大量的公司中佔有小股份,炒炒股票,而是把絕大多數資金投資在幾個百分之百控股的企業上,而股票資產組合只是他整個公司的小部分。換言之,與其說巴菲特是一個基金經理,不如說他是一個企業家。當他發現一個好生意和好公司時,他的出發點是把整個企業用合適的價錢買下來,長期持有和增值,而不是炒炒而已。

與多數企業家所不同的是,巴菲特本人不去創辦保險公司、家具連鎖店或航空公司等,他是在無數已經上市的和未上市的公司中挑選有發展前景的公司,然後用合適的價格買入。他所投資的企業是否已經上市,或者最終是否上市,對他來說都不重要。

巴菲特與其他企業家的另一個區別是,他不介入企業管理,包括對他全資擁有的企業的管理。在這方面,他更像普通的基金經理。他與PE私募基金的區別在於,他所投資的企業從不分拆上市,也不需要通過上市來實現價值。

請不要小看這個區別。私募基金在所投資的企業中一般來講只佔小股,目的是幾年以後出售,或等上市後退出。巴菲特在股票以外的公司均為控股性質。這種做法對於投資目標的選擇很重要。

嚴格地講,一家企業或者一門生意究竟是掛牌上市還是不上市,並不影響公司的內涵價值。國人把上市看得很重,只是因為掛牌上市提供了套現和「逃脫」的機會,以及公司可以用高價(高於基本面所決定的內涵價值)來圈錢。這種奢侈會鼓勵私募基金在投資時抱有機會主義和僥倖心理。同樣的道理,股民在買了股票之後,也因為隨時可以撒腿就跑,所以在選股時沒有長遠打算,輕視了可持續的複合增長率。

另一個股神林奇(Lynch)在20年前發明了「煙屁股股票」的概念,指的是前景一般甚至暗淡的公司,臨時出現了價值「低窪地」,就像別人丟掉的煙屁股一樣,你可以撿起來抽它最後兩口。我聽了林奇的話,試過幾次煙屁股,結果把我的手指頭和嘴唇都燙著了。後來,我發現這個概念不適合我,還是巴菲特的方法比較適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