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績效也抵不上採中一次地雷,唉…
不過這是迄今唯一賠錢的標的,我還是很相信自己的眼光,尤其在針對缺失改進以後。
買進時點:2003年下半年
買進價位:14-15
賣出時點:壁紙怎麼賣!
獲利率:-100%
回頭去想,從買這一檔股票開始就是一連串的錯誤,以至於到最後是以賣都賣不掉收場,慘啊!
華宇出脫之後選了一檔股票,陞技電腦。買這檔股票主要有兩個原因,本益比低以及品牌稍有名氣。就本益比而言,那時候主機板股的一線廠本益比都在12倍左右,二線廠也在10倍左右,而陞技數於二線廠中的知名品牌,本益比僅有7倍不到實數偏低。就品牌而言,有當過窮學生自己組裝過電腦的應該就會知道AMD剛出K7的時候陞技的主機板有多紅,同級產品甚至賣得比華碩來得貴。兩相因素之下,判斷陞技雖屬二線廠,但因有品牌價值,本益比應該可以比照一線大廠的12倍,這樣算算合理股價在25-30左右,超過五成的潛在獲利空間還算可以切入,就買下去囉。
結果天不從人願,買了之後股價始終沒什麼動,最多的時候也是漲到17左右,那時還傻傻的不知道要出,到2004年八九月吧,就爆發作假帳的風波,之後當然想賣也賣不掉。
為什麼會失敗呢?真的就是一連串的錯誤
其一,買進前的研究功課作得不夠紮實。
陸續的中友和華宇都有獲利,到陞技進場的時候就簡單看過財務報表和憑著自己對這家公司產品的經驗就進場買,沒有作足功課,所以必須先承認那時候沒有認真看財務報表,才會發生其實買進的時候公司就已稍微有在作假帳灌水營收,但自己卻沒有察覺的這個大失誤!
另外後來去回溯,問了業界的人才知道,其實陞技產品好也只有好在2001年,之後其實就走下坡了,電子業的產品世代交替太快,一下子研發沒有跟上或是量產出了問題,馬上公司就沒有競爭力。買的標的已經沒有競爭優勢還笨笨的進去買,唉…
還有一小點是那個時候沒有觀察到整個PC產業的特性由於毛利壓縮的緣故邁向大者恆大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期待小廠可以在夾縫中再創造新的價值等於痴人說夢。
其二,買進後的追蹤不足
我一直主張不要因為短期的業績起伏或一些市場的正面或負面訊息,就在獲利還沒達到預設目標或是稍微有虧損就出脫持股,但並不代表股票買了之後就該放著不去管他,而是買了之後還是要持續觀察,看看購買的公司在基本的價值面上是否有改變?相較於同業表現是否合理?股價有無過度反應其價值等?
很無奈花了代價才學到這門課,我想那時候的工作忙碌(會計師事務所+投信)無心顧及倒這邊也是很大的原因(不像先前是大學生或是政戰官有的是時間搞東搞西),但自己在操作的心態和注意力不夠,以及對自己的選股過度自信要負80%的責任。
心得
其一,中了這個地雷股後花了很多的時間瞭解財務舞弊和騙術,前後至少K了三本以此為主軸的書吧!這表示我就不會再採中地雷股嗎?不能說完全不會,但相信要再騙到我也不容易,至少我現在知道搞不懂的複雜交易或是看了覺得不舒服的財報就直接扔掉就好,不管多便宜,垃圾終究不會變黃金…
其二,還是要能夠瞭解產業特性,更甚者要能夠把產業特性和財務表現以及財務上應有的作為相結合,不是只從財務面來判斷產業的現況,而是要從大的整個產業現況和未來走勢來思考財務報表未來會長什麼樣子,這就不只是財務分析比率算來算去的問題了,產業分析的背後有很深的商業本質的東西要思考,以後有例子再說。
其三,不要跟錢過意不去,投資之後的管理還是要用心!必須先說明我不認為買了股票就要每天看股價或是有什麼新的消息之類,這樣很容易耐不住誘惑變成短TRADE族,但還是要定時關注投資標的在基本面上的改變,以及檢視是否當初投入資金看好的原因還繼續存在。
其四,要作足功課!重了一次地雷後,深深感受到再好的績效都抵不過一次的虧損,所以每次買入前一定要對購買的標的有清楚的認知,找到支持值得去買的理由,以及確認買得夠便宜後才去買。對現在的我而言,真的覺得好多不靠自己做功課只憑消息面報導就去買股票的人好勇敢!
其五,停損。雖然股票有往上可以賺兩倍三倍的可能,但是往下最多只賠本金的優點,但後來檢討若有設停損應該會更好,但設定在哪就還不知道耶。因陞技之後操作的標的沒有很多支且運氣好都有賺,故直到現在還沒有真的設定停損價位出場的機會,但我相信這個很重要啦!
其六,老闆。企業是人的有機體,老闆的能力+個性+態度等等會對企業有關鍵性的影響。惟怎樣的老闆才是好老闆,自己也還僅在掌握輪廓的階段。惟至少掌握了其中一種壞老闆的型態囉。
其七,後來想想,年輕的時候有機會跌倒是好事,至少現在還經得起摔,且口袋還不深,丟掉的有限。當然,能更不摔還是不摔的好,希望以後從這次的經驗讓以後再摔的時候不要太痛。親愛的市場,我會更虛心求教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