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2Seth Klarman訪談

最近在讀Seth Klarman寫的Margin of Safety,才發現他也是一個怪物,25歲拿到哈佛MBA就創業做私募基金,約莫35歲就寫下精典的投資著作Margin of Safety(想到自己離35已經沒幾年了,真是另人汗顏),以下為哈佛商學院校友會通訊於2008年12月對他作的採訪(原文網址:http://www.alumni.hbs.edu/bulletin/2008/december/oneonone.html)。對他的投資價值觀有興趣的可以多看看前面第一個到第四個問題,他簡單闡述自身對價值投資的信念和堅持,之後的問題就是針對那時美國時政的評論,跟不是美國人的我們沒多大關係。

Seth Klarman
President, The Baupost Group

by Roger Thompson

 
Klarman

Illustration by David Cowles
While other money managers scrambled to survive the financial market meltdown, value investor extraordinaire Seth Klarman (MBA ’82), president of The Baupost Group in Boston, cautiously pursued buying opportunities. After sitting patiently on the sidelines with a mountain of cash — 40 to 50 percent of Baupost’s $14 billion–plus in assets — for several years, the firm’s recent investments have cut its cash stash in half. Distress selling, it seems, breeds the kind of bargains Klarman lives for.

Fresh out of HBS, Klarman didn’t hesitate when Adjunct Professor Bill Poorvu recruited him to help manage a $27 million pool of capital in the newly formed Baupost. While the starting salary was an underwhelming $35K, it turned out to be the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In 26 years, Baupost has racked up an enviable 20 percent annual compound rate of return, earning Klarman entry into the Alpha magazine Hedge Fund Hall of Fame. The firm has grown from 3 to 100 employees.

A consummate team player, Klarman rarely uses his private office, choosing instead to sit at the trading desk where he works closely with analysts on investment decisions. But work isn’t all-consuming. He makes time for family and outside pursuits. As his three children grew, he coached his daughters’ soccer teams and attended his son’s recitals. And he is deeply committed to a number of philanthropic causes. Klarman recently took time to discuss investing, the credit crisis, and his approach to philanthropy.

When you started with Baupost at age 25, did you already consider yourself a value investor?

Yes. After my junior year in college and right after graduating, I worked for Mutual Shares Corporation, which was run by a wonderful gentleman named Max Heine. I learned a huge amount about value investing. It turns out that value investing is something that is in your blood. There are people who just don’t have the patience and discipline to do it, and there are people who do. So it leads me to think it’s genetic.

Did you ever waver in your investment style?

Never once.

What gave you the resolve to say no to all the other investment approaches?

There are several answers. First, value investing is intellectually elegant. You’re basically buying bargains. It also appeals because all th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it works. People who chase growth, who chase highfliers, inevitably lose because they paid a premium price. They lose to the people who have more patience and more discipline. Third, it’s easy to talk in the abstract, but in real life you see situations that are just plain mispriced, where an ignored, neglected, or abhorred company may be just as attractive as others in the same industry. In time, the discount will be corrected, and you will have the wind at your back as a holder of the stock.

Do you set an annual return target?

We think it’s madness to target a return. Return lies in some relationship to risk, albeit there are moments when it’s out of whack, when you can make a high return with very limited risk. My view is that you can target risk versus return. So you can say, I’ll take the very safe 6 percent, I’ll take the somewhat risky 12, or I’ll take the enormously risky 20, knowing that 20 might actually be minus 20 by the time the actual results are known. We just don’t think targeting a return is smart.

You are lead editor of the new edition of Security Analysis, the bible of value investing by Benjamin Graham and David Dodd, first published in 1934. Is their advice still relevant 75 years later?

At no time since 1934 has it been so relevant given the financial turmoil and distress in the world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we could be reliving some sort of serious economic downturn. What’s wonderful about Graham and Dodd is that their advice is timeless. And it is not just about investing; it’s also about thinking about investing. It basically teaches you the questions that you should ask, and it makes endless references to the foibles of human nature in the markets.

Given the recent credit market meltdown, have we made much progress in figuring out how to avoid the pitfalls pointed out by Graham and Dodd?

No. What happens is that people always want to believe that this time is different, that there’s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d that through their own ingenuity they can wish away risk. The idea that risk premiums would go to zero, that we’re somehow overcoming human nature, is absurd. The whole reason that our capitalist system works the way it does is because there are cycles, and the cycles self-correct. With too much excess, eventually you get a downturn.

So the explosion in securitized assets was a ticking time bomb?

It’s not amazing that securitized products were created. There are huge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the people involved. What’s amazing is that anybody actually bought them. That’s because they’re created with a one-dimensional idea of what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 are going to do. If you have nothing but good times, then securitization makes tremendous sense. But securitization, for all of the commingling and diversification it gives you, also gives you a lack of transparency. So if you have an environment like the one we have now, the assets that have been securitized actually make you worse off than if they were just held as whole loans.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is how did the smartest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run the major Wall Street firms not understand that these products were toxic and end up getting caught with them on their books?

As Fed chairman, did Alan Greenspan have a hand in creating the current credit market crisis?

Until recently, Greenspan seemed unaware of his role in influencing markets. As Fed chairman, when he advised people not very many years ago to take out variable rate mortgages, he aided and abetted the housing market excesses. When he said there was irrational exuberance in the market [in 1996], he was basically right. But then he didn’t act even though he had plenty of levers he could have pulled that didn’t have to do with changing interest rates. He could have raised margin requirements, for example. But instead, he came up with the ridiculously lame idea that bubbles need to be allowed to run and that the Fed can clean up the mess afterward, which only had the effect of inflating subsequent bubbles, most notably the housing bubble that came as a result of the easy money. So he’s just been unaware of the impact of his encouragement, and his inaction got us into the terrible mess we’re in today. It’s not all his fault, but I hold him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it.

How have Ben Bernanke and Henry Paulson (MBA ’70) done in manag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y have been dealt an unimaginably bad hand. If any of us were in their shoes, we would be doing similar things, although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part of the problem we are facing today is a result of previous government actions, and today’s government actions will give rise to future problems as well.

The lesson should be that we need to get to a point where we don’t need to intervene in the future, because we realize that intervention also delivers incredibly dangerous messages and creates a giant moral hazard. Bernanke and Paulson have to realize that if we’re going to intervene when things are bad, we’re also going to intervene when things are good and take away the punch bowl before the party gets too far along. One-sided intervention is even more dangerous. It will create an ever bigger bunch of excesses that will require an even bigger bailout next time.

Was the $700 billion federal rescue package, sold as a plan to buy toxic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from banks, the right way to go?

Defining the problem you are trying to solve is critical in knowing whether this plan will solve it. The bailout does almost nothing to solve the specific problem of declining housing prices. If the government really wants to tackle that problem, making capital available so that banks can make safe loans is crucial. Injecting $250 billion into the nation’s banks is a big step in that direction.

How do you approach philanthropy?

I’m a big believer in giving back. We all have an obligation to leave things better than where we found them.

I have more than I’ll ever need, and more than my family will ever need. I’m only working now for philanthropy. So everything I do is about giving back. In fact, one of the things we did at Baupost when we recently took on some additional clients was to accept only educational endowments and foundations. We figured we would further benefit the world by helping these organizations rather than individuals. That decision was very important for me and for all the firm’s partners.

Also, given the extremely difficult financial environment we are in, I expect charities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 That’s why it’s incumbent on those who can to step up and help fill the void.

100522台達電鄭崇華與國企老總

剛好有機會與某國企老總單獨聊天半個小時,言談中透露的成功法則,居然與台達電鄭崇華的經歷頗近。

前兩個星期讀了"實在的力量",由書中的描述,明顯的感受到,鄭先生創業能夠成功,與他創業前在外商工作十年累積的領先技術和經驗以及人脈有很大的關聯。當然,當年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關聯",但能夠把這些關聯連結到事業,以及不斷的克服環境的變化和挑戰,才是鄭先生不得了的地方。這邊要強調的是"領先一步"的觀念,鄭透過在外商學到的東西,創業時在技術和管理上都領先當時台灣其他的小零組件供應商一截,且創業後仍持續不斷的開發技術以保持領先,這是台達電今日能成就這樣江湖地位的主因。

國企老總呢?快六十歲的人,聊天問到何以能夠成功?他提了三四個要點,第一點就是"要持續比別人領先一步"。怎麼說呢?他舉自己的例子,差不多四十年前他剛工作時,一開始是在工廠裡學習操作金屬加工機(磨床洗床車床等玩意),那時工廠裡有兩種機型,一種是老舊國產的,功能少效率低操作簡單,另一種是進口的,效率高但功能多難操作不容易學會。因為中國那時還沒改革開放,還是吃大鍋飯的時代,生產線的工人不論產出多少都同工同酬,故同期進去的年輕人,有些會主動挑簡單的國產機器操作,知道要多學的如這位老總就會爭取操作進口機台(當然,憎多粥少,能如願操作進口機台,還是要靠點"關係";在這個時期的中國工廠中操作進口機台,代表的意義和附加價值就跟台達鄭先生當年在外商學領先技術相同);除此之外,當時是文革時期,想唸書都沒有學校可以唸,這位老總就透過親戚拿到些跟工具機相關的書籍自學,兩三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就開始升任管理職(那時才約二十歲),之後又能夠維持這個持續比別人領先一步的習慣,不斷的學習精進,今天才會有這個位置。

尼莫心得

- 無論從是什麼行業,能夠成功出頭,就要能持續比別人領先一步。

- 出身背景和時空環境都是老天爺安排,不是我們可以主宰,態度的正確與否,才是影響是否成功的關鍵。六七零年代文革時期的中國和那時欣欣向榮的台灣,在經濟層面上可說是天差地遠,但台達鄭和國企老總都用正面的態度創造了在他們的舞台上算得上是成功的果實。

- 開始煩惱了,對金融家而言,什麼叫做"持續比別人領先一步"呢?

以上

非常潛力股書摘-第五章-何時買進2/2

common-stocks-and-uncommon-profits

費雪舉了一個例子C公司來說明如何挖掘出成長股。

C公司在1954年之前的好幾年,本益比都低於其他大部分主要化學公司,費雪認為這是金融業對其組織中有結構性的不良評價導致股價低落。C公司的製藥業務部在全世界都很有競爭力,但工業和農化部門的效率低落,會產生這樣的組織跟二零年代的合併潮有關連,到了五零年代,市場一般不愛這種結構複雜效率低落的公司。

與市場主流看法不同,費雪注意到其改變,並在那時的出版品中就寫"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新上任的管理階層堅定果斷的縮減生產成本、淘汰冗員和冗物(尼莫:應該是對應收帳款/存貨/長期投資/閒置固定資產的梳理)、精簡組織,只是沒有大張旗鼓。大家只注意到這家公司正下豪賭-蓋了一座比既有規模大很多的新化學工廠,且這座工廠工程設計很複雜,要達到損益平衡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在該新工廠達到獲利前,造成的虧損就讓C公司的股價雪上加霜了"

"之後呢?經過了陣痛期,就開始從先前革新產生異常成本的活動中獲益(尼莫:這邊的意思是說,組織在重組時,裁員或是打三呆都會造成額外的損失,這些都是費雪指的"產生異常成本的管理活動",會在短期間造成額外的大額損失導致股價下跌,但回到正軌後,公司依然能後得益),又花大錢投資的新工廠也走出虧損開始獲利,此時公司體質調理已成,在之後的幾年盈餘都以顯著的幅度上升(同期間同行業的其他公司盈餘甚至是下滑的!),此時華爾街就會認清這家公司的投資價值,本益比會跟著上升。而本益比和獲利同時上升的結果,就是市值翻上去的速度是兩者增幅相乘的結果!"結果,從費雪在第一版推薦C公司以來,五年後盈餘增加七成,市值上升163%。

費雪也提到,在1954年,有些基金公司有注意到C公司的轉變,也在低價時建立部位,但都在1959年獲利約110%時就拋售持股,報酬率遠遠比不上費雪長抱的結果。(尼莫:這邊與下一章何時賣出有連結,費雪也建議讀完下一章,要再回過頭來重新看這個例子)

這些基金公司為什麼賣呢?費雪認為出於誤判C公司的前景。比方說覺得C公司的化學部門始終不如預期,一直沒有改善的跡象。又C公司打算進入競爭激烈的紡織纖維市場,可能會增加不少成本。

費雪認為這些想法都很有道理也或許正確,但事後看來可能仍然是錯誤的投資決定。比如說雖然化學部門沒有太大改善,原本就很強的製藥部門依然可以推出殺手級產品,佔據新的市場以及獲取驚人的利益。這些發展使得情勢變得有問題,只有將來才能證明出售C公司的股票的決定可能沒有犯下投資錯誤。費雪認為,研究可能犯下的錯誤,比回顧過去的成功獲益更多。

再舉第二個例子,F公司也有類似狀況。(請注意以下例子寫於1958年,是本書的第一版中提到的例子)

一九五七年下半年,一些大型機概已注意到F公司的股票。但此時市場的主流還是認為,需要看到更多有利的證據,才會去買股票。為什麼呢?和F公司的背景有關係。

二戰之前,F公司只生產機械,經營管理和開發工程設計能力都十分優秀,因此F公司成為二戰前很賺錢很值得投資的一家公司。在戰爭期間,F公司也將產品延伸到軍需品和化學事業。這麼做,其一是因為戰爭期間軍需品需求大利潤好;其二是希望透過消費性產品(指化學事業)的生產,穩定機械事業週期性榮枯的衝擊。

二戰結束後,一九五二年,F公司另外收購四家公司,改成四個事業部。軍需品約佔總營收的一半,非國防事業則略高於一半。此時該公司複雜的化學產品線發生問題了,某些產品成長快利潤高技術好,但某些產品卻苦於廠房老舊、利潤率低,會賠錢。總而言之剛收購的前幾年,化學事業部門一團亂。同時,機械事業部卻表現優越,每年可已有九到十趴的成長,且年復一年都展現他們有能力設計和銷售富有創意和商業上有價值的新產品,且投資的工廠也是該領域中成本最低的。總而言之,機械事業部是評價最高的投資對象!但問題來了,由於化學事業部充滿太多不確定性,在化學事業部有更高的整體利潤率和展現其他內在價值之前,很少人願意投資整家公司。

在此同時(應該是指1952-1957年間),管理階層積極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做了什麼事?他們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經由內部陞遷和對外招募人才,建立高階管理團隊。如果完全不談正常情況下資本化的廠房支出,根本不可能在不提高目前費用水準的情況下,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和擴廠計畫。故新的團隊花錢把舊廠現代化、籌建新廠,以及推動研究發展。1955、1956、1957年異常的費用支出,並沒使那段期間的化學業務盈餘下降,這就是很突出的表現了!且這樣盈餘持穩的事實,強烈顯示過去所做的事有其價值。

無論如何,如果專案計畫(更換高階管理團隊+更新工廠)審慎規劃,則已經完成的工作帶來的累積效果,遲早會超過仍在花費的異常支出。公司持續投入研發費用,效果也逐漸浮現。如果1956年的研發支出沒有比1955年的水準高50%,則可能在1956年化學業務就已出現盈餘增長的情形。而即使是1955年,化學事業的研發支出已和同業平均水準相近,故1956甚至之後更高比率的研發支出就可已顯然看出公司的改變。(而同期間機械事業的研究支出則遠高於大部分同業,故能維持長期的成長和卓越表現)。所有的變革措施慢慢開花結果,原本在1957年下半年,盈餘就可望躍增,但年中時,某新廠因為長見的意外必須延後上線生產,所以在1958年第一季盈餘才躍增。也還好F公司其他新廠和擴張計畫已陸續完成,單讀某個廠延後上線對整體影響不大。

我(費雪)猜想,在盈餘改善、化學事業利潤率成長,並持續上揚一段期間之前,機構投資人通常目光如豆,未能見及表面底下發生的事情,大多會遠離這支股票。要是真如我所想,1958和1959年情況明朗之後,這段期間某個時後,金融圈的看法會改變,體認到幾年前基本面已經開始改變的事實。到那時後,股票價格會上漲,原因除了EPS上升推動的股價攀升之外,更重要的是投資人普遍重新評估這家公司的內在素質,使得本益比改變,股價進一步推升,可能持續上漲好幾年。

我相信,過去兩年(這一段跳回到1960年初了)的紀錄強烈顯示上面的說法正確。投資人首次普遍體認到表面底下發生的事情,也許是在景氣近於蕭條的1958年。這一年,幾乎所有的化學和機械公司的獲利都大幅衰退,但F公司卻比前幾年景氣好的時候成長,還創下的歷史新高。此時人們開始對F公司的化學部門改觀,知道這是個可以賺錢的生意,也對F公司的前景大幅改觀。到1960年初,雖然1959年全年淨利還沒公佈,但已公佈的前三季獲利明顯比1958年前三季激增,進一步確認化學事業部長期的組織結構調整努力,終於開花結果,而且收穫豐碩。

市場對所有這些事情有什麼反應?1957年9月,本書第一版完成時,股價是25.25。今天(應該是1960年初),股價升抵51,漲幅達102%。整個情況看起來,費雪在第一版所提,金融圈"體認到前幾年基本面已經開始改善的事實"一事,似乎開始應驗。

其他事情也證實這個趨勢。1959年,麥格羅希爾決定每年給化學業一個傑出管理成就獎,因為是第一年辦理,麥格羅非常慎重的選了一個十人小組,包含大學企研所教授、大型投資機構的化學行業專家、化學業顧問公司的高階主管等。F公司並非化學業的巨擘,但卻拿下這個獎。而就在拿下這個獎項前兩年,大部份機構投資人還認為這家公司是相當不理想的投資對象,甚至許多機構投資人後來還是這麼認為!

為什麼這種事情對投資人那麼重要?首先,不管整體工商業景氣趨勢如何,傑出管理成就的公司能強烈保證這樣一家公司未來的盈餘會成長好幾年。消息靈通的化學業人士不會把業內這種獎項授給沒有研究部門,只靠繼續開發既有產品,在產品還有利潤的狀況下就繼續生產不求精進的化學工程師。(尼莫:這段中文翻譯怪怪的,讀不太順,英文書不在手邊,先這樣摘要,之後可能會修正)第二,這種獎項會在投資圈留下好印象,進而推升該公司的本益比。正如我在本書第一版針對F公司做結論十提到,盈餘的上升趨勢對股價產生影響,加上每一塊錢的盈餘受市場重視的程度同樣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其他事情比這件事對持股人更有利了。(尼莫:有點易經的味道,變與不變,而變異的過程會推升新的變異,這個邏輯多年來一直在揣摩)

除了推出新產品和複雜的工廠開始運轉出現問題,其他事情發生時,也有可能是買進傑出公司股票的大好良機。舉例來說,中西部一家電子公司以勞資關係融洽著稱,但由於近期的規模成長,公司不得不調整對待員工的方式,在員工口耳相傳和相互影響下,導致勞資摩擦、怠工式的罷工、生產力低落,而這家公司不久前才因勞資關係良好和員工生產力高而普受好評。除此之外,該公司本來很少犯錯,偏偏很恰巧的在這個時後誤判某種新產品的市場潛力。兩重因素影響之下,盈餘急遽下挫,股價也一樣重挫。(尼莫:想到昨天看的嚴老師的孫子兵法DVD,提到敵人的強項就是最大弱點可以攻之的觀念,原來價值投資也是一樣的觀念。繼論語過後,是否也要將孫子兵法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閱讀?)

非常能幹和足智多謀的管理階層馬上擬定計畫,矯正這種情況。雖然計畫幾個星期就能做成,但付諸實施產生效果所需的時間,遠長於此。這些計畫的成果開始反應到盈餘上時(剛反應的成果應該只有一小苗頭),股價到達稱為買點A的位置。但所有的利益充分實現在盈餘報表上,花了約一年半的時間。而就在快到一年半時,第二次罷工發生,解決第二次罷工是公司重振效率,恢復競爭力,最後一塊要調整的地方。這次罷工沒有拖很久,但短暫且損失不大的罷工消息還是傳入金融圈,說該公司的勞資爭議越演越烈…。公司高階主管在此時大量買進股票(尼莫:費雪在本書中有提到,高階主管買入是很好的買入參考點),但股價還是下跌,但並沒有下跌太久,此時可稱為買點B。

願意深入表層去觀察真正發生什麼事的人,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價格會上漲好幾年的股票。

投資人如在買點A或買點B買入這支股票,可望獲得多大的利潤?費雪在此不用最低點來算,因為最低點的成交量一般很小,不具代表性,實際能購買到最低點的人也是運氣的成分居多。費雪使用的是略高於最低點幾每元的價格,A點和B點的這個位置都有足夠多的交易量可以建倉。費雪強調他用來說明的買點,都是認何腳踏實地審情度勢的人,能夠輕易買到的價格。

買點A,這支股票從幾個月前的高點下跌約24%。約一年後,在買點A買入的投資人,股價上升約60%。接著罷工潮帶來買點B,股價跌回約20%,且短暫的罷工結束後,股價還處在那個價位數星期之久。這時(買點B),某大投資信託一位很聰明的員工像費雪說,他覺得當時的情事再好不過,十拿九穩的說買入該公司股票會賺錢,曉得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不過,他不會像公司的財務委員會推薦買進這支股票,因為一些委員一定會向華爾街的朋友查證,不只駁回他的建議,還會指責他害他們挪出時間,注意一家管理懶散、勞資問題沒希望解決的公司。

結果呢?幾個月後,這支股票的價格已經比買點B上漲50%,也就是比買點A漲了90%以上。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的前景十分明亮,從每個角度看,未來幾年將有很高的成長率,一如異常暫時性的不幸遭遇帶來買點A和B之前幾年的情況。在這兩個時點買進股票的人,都在正確的時機買到正確的公司。

簡言之,投資人應該買進的公司,是在非常能幹的管理階層領導下做事的公司。他們所做的一些事情勢將失敗,其他一些事情偶爾遭遇始料未及的問題,之後才否極泰來。投資人心裡應該十分清楚,曉得這些問題都屬暫時性質,不會永遠存在。接著,如果這些問題導致股價重跌,但可望在幾個月內解決問題,而非拖上好幾年,則考慮在這個時候買進股票可能相當安全。

並不是公司經營出現問題才有買點。有些行業,如化學生產,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創造一單位的營收,有時會有另一種買入良機。這種情況的數學運算方式如下:投資一個新廠需要一千萬美金,在量產兩年且有利潤後,公司工程師前往查看,發現只要再支出一百五十萬美元,工廠的產量將比先前的產能提高40%。此時,由於間接費用幾乎沒有增加,多的四成產量只需要十五趴的資金支應,故這額外四成產量的利潤率會很可觀。如果這項計畫規模很大,足以顯著影響公司整體盈餘,則在獲利能力提升反應到市場價格前不久,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也一樣是在正確時機買到正確的公司。

以上所舉例子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適合投資的公司,盈餘即將大幅改善,但盈餘增加的展望還沒推升該公司的股票價格(尼莫:或是說盈餘增加的展望尚未得到市場的認可)。費雪相信,這樣的情況出現時,適合投資的公司便處於合適的買點。相反的,如果預期的盈餘展望沒有發生,只要買進的是出色的公司,長期而言投資人仍能獲利(尼莫:說白了費雪就是找兩層margin of safety),不過此時需要多點耐性,因為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利,且和原始投資金額比較,或利率遠不如盈餘展望有發生的情況。

這是不是表示一個人如果有點錢可以投資,一發現如第三章所定義的正確股票,以及如本章指出的好買點,則應完全忽視未來可能出現的景氣循環趨勢,把所有的錢投資下去?在他投資之後不久,經濟蕭條可能來襲,即使是最好的股票,碰到這種情形股票價格從高峰跌落四到五成都相當常見。在這樣的情況下,完全忽視景氣週期是否很冒險?

費雪認為,除非碰到十分罕見的年頭,短期的未來有重大的經濟風暴預期的情況,其他情況下投資人對這種風險可以泰然處之。因為只要在一段累積的時間內,手中持股都是這樣精挑細選選來的,這些股票應該已有相當的資本利得。此時要新投資的資金,來源無非投資人打算賣出某支股票或是股息等其他原因有新資金流入,由於有先前累積的資本利得做為後盾,費雪認為投資人應該不要理會整體景氣或股市趨勢的臆測之詞。相反的,合適的買進機會一出現,就應投入適當的金額買進股票。(尼莫:觀念上沒問題,但由於全球化和新金融商品由數位科技推升的氾濫,目前的全球經濟和一九六零年代相比,經濟總量和波動程度似乎已有顯著的差異)

投資人不該去猜測整體景氣或股市可能往哪個方向走,而應有能力判斷他想買進的公司相對於整體景氣會有什麼樣的表現。這一來,一起步他便佔了兩項優勢。首先,他把賭注在他十分肯定的事情上(對公司的價值判斷),不是放在只憑猜測的事情上(對股市或景氣的未來走向)。此外,根據定義,投資人應只買基於某種理由,中短期獲利能力將大幅提高的公司,所以得到第二股支撐力量。如果景氣狀況持續良好,則新現的獲利能力終為市場肯定時,他持有的股票會漲得比一般股票多;萬一不幸在大盤下跌之前不久買進股票,則同樣新現的盈餘,應能阻止所買股票跌得和同類其他股票一樣重。(尼莫:同樣是margin of safety概念的應用)

但是許多投資人的處境都不快樂,因為手中持股不是在精挑細選的情況下,以低於目前的價格買得十分安心。對於這類投資人,費雪的建議如下。

這類投資人,或許這是他們第一次有錢投資,或許他們的投資組合中有債券或相當多非成長形股票,但願歷經波折,將來能轉換成賺到更多錢的股票。如果這類投資人有了新資金,或在長期的景氣榮面和股價上漲多年之後,想要轉為投資成長股,他們可以忽視景氣可能蕭條的風險嗎?(尼莫:因為跟長期的價值投資人相比,這些投資人並沒有已累積的資本利得做為margin of safety)要是後來他發現全部或大部分的資金套牢在長期漲勢的高點,或在大跌之前不久買進,一定難展歡顏。

這真的會製造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是特別困難,只需多點耐心便可以解決。

費雪相信,這類投資人一發覺自己確實找到一或多支合適的普通股,就應開始買進。不過買進之後,進一步加碼的時機應慎思,他們應該做好計畫,幾年之後,才把最後一部分可用的資金投資下去。這麼做,萬一這段時間內市場重挫,他們仍有購買能力,可以掌握跌勢,趁低價買入。如果股價沒有下跌,而且早先買進的股票選得很適當,則至少手中有一些漲幅不錯的股票。這麼做有緩衝作用,要是在他們處境最糟的時候,也就是在最後一部分資金完全投資下去之後,股票碰巧重跌,則早先買進股票的漲幅,也應能抵銷一大部分,這樣一來原始投入資金也不至於嚴重耗損。

費雪提醒所有普通股投資人應該謹記一件事,金融圈一直憂慮的景氣波動,只是影響股價五股強大力量中的一股,另外四股影響力量是利率趨勢、政府對投資和私人企業的整體態度、通膨的長期趨勢,以及-可能是所有力量中最強的一種-新發明和新技術影響舊行業。這些力量很少在同一時間把股價拉往同一個方向,而且沒有任何一股力量的重要性必然長期高於其他任何一股力量。這些影響力量十分複雜和多樣化,乍看之下風險最高的做法反而最安全:確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資時,放手去投資便是。因為推測而產生的恐懼或希望,或者起於揣測而獲得的結論,不應令你卻步。

以上,終於把這本書的書摘做完。其實一共只有十一章,寰宇的翻譯非常潛力股只有一百七十頁左右,卻花了近兩年半的時間才做完一次書摘,真是另人汗顏。

100517杭州遊

有到上海來,可以就近到杭州逛逛,真的是個很舒適宜人的所在。

 

時間:2010.5.15 – 2010.5.16

 

交通:上海往返杭州,搭動車組(快速火車),單程約一個半小時,票價單程人民幣六七十元。杭州市區,搭公車或計程車,公車單程人民幣二元,計程車在主要景點和火車站間轉都不超過人民幣十五,但從火車站到西溪濕地搭計程車應該要接近三十元。另外千萬不要搭黑車(開私人轎車在路邊招生意的那種),價格貴,而且上車後會推薦你去私房景點,到時就等著被剝皮。

 

住宿:錦江之星酒店,裝潢很簡單,乾淨舒適,一晚人民幣二三九,台幣約一千一。建議到中國旅遊而非度假又想省點錢的人,可以考慮這個品牌,其他這種經濟行酒店如漢廷和如家,一般評價也不差。

 

參觀景點與心得:

 

西溪濕地-因為電影"非誠勿擾"一夕爆紅的景點,應該歸類為杭州市郊的一個有很多小水塘的濕地公園。目前公園大半部都屬於不需收費的區域,要收費的就是非誠勿擾的主要拍攝區,門票要人民幣八十,進去後要搭船要人民幣六十。尼莫傻傻的走入不收費區,花了兩三小時才走到收費區時已經沒力了。此時看到收費區口不斷湧出的人潮,以及外頭的景點說明,感覺收費區和免費區最大的差異就在蘆葦塘和多了條可以開船比較寬的水溝,這個季節也不是有蘆葦的季節,SO就沒再花錢進入收費區。在中國旅遊最怕碰到的問題,就是人多造成的品質下降,前面走的兩三小時路幾乎都沒人,雖然景色可能差一點,但品質相當令人滿意。

 

 

靈隱寺-這個景區分兩張票,第一張票要人民幣四十五,才能進入該區。進去後要再花人民幣三十買"香花券",才能進去靈隱寺裡頭。想想台灣的中台禪寺的投資規模,這邊的廟拜起來真的成本很高。誤打誤撞搭了電瓶車從後面進入靈隱寺,故先從山中間的"永福禪寺"開始逛起,這間廟不特別大,但七八個廳堂到是散落在半山腰上,要一個一個往上逛,每個都小小的頗有日本禪風,很精緻,推建可以去看看。靈隱寺也因為人太多和接近尼莫吃飯時間,這次沒有逛到。

 

西湖-聽保安的建議,早上起床去逛西湖。運氣很好去到的早上幾乎都是陰天,沿著蘇堤走到白堤(沒去過的人把這個想像成湖中間的馬路就對了,蘇堤約要走兩小時,白堤約要走一小時),從頭走到尾慢慢逛了三個小時,前面兩個小時都霧濛濛的,感覺真的很舒服宜人,空氣也很好。西湖不用門票,在湖四周入口處有好幾個小公園,幾乎都充滿了觀光客,但從蘇堤走入十分鐘後,到走出前十分鐘,路樹都頗高頗能遮陽,兩邊的湖景又美,人又少不吵雜,頗有世外桃源之感。白堤的路樹就沒那麼漂亮了,大多是柳樹,且白堤邊上店家比較多,不若蘇堤幾乎都沒有店。另外早點到的好處是早上九點(或九點半)前連旅遊電瓶車都沒有,此時走在蘇堤上更是可以放心的亂走。

 

胡雪嚴故居-每年都要重讀一次胡雪嚴,到了杭州當然非去其故居不可。佔地不大(約兩千坪),但慢慢逛也晃了兩個小時,蠻多假山和小庭園的,弄得很精緻小巧。感覺以胡當時的財力,絕對可以負擔更大的豪宅,為何只蓋了兩千坪?還頗令人費解,猜測是商人在那個年代要低調以及商人精明的個性所致。

 

清河坊-給觀光客逛街看熱鬧買東西的地方,有N多個賣龍鬚糖和小糕點的地方,走走看看吃吃當地小吃還OK

要看圖片,請參觀銀行家尼莫部落格的主站,http://blog.sina.com.tw/chunen0705/

 

以上

非常潛力股書摘-第五章-何時買進1/2 100509

common-stocks-and-uncommon-profits

買到正確的股票,並抱牢夠長的時間,總會帶來一些利潤,且通常他們會創造可觀的利潤。不過,要獲得最高的利潤,則應考慮進出時機的問題。

費雪認為,傳統上選股買進股票時機的方法,表面上說得頭頭是道,其實十分愚蠢。依傳統的方法,投資人必須先蒐集一大堆經濟資料,從這些資料得出一般企業中短期景氣狀況的結論。老練的投資人,除了研判景氣,通常還預測未來的資金利率走向。接著,如果所有的預測都指出背景狀況不會大幅惡化,則結論是想買的股票或許可以放手去買。有些時候,似乎烏雲頗多,運用這種方法的人,會延緩或取消買進想買的股票。(尼莫:深感汗顏,自己就是這種費雪說的這種愚蠢的人)

費雪反對使用這種方法,原因不是因為他在理論上不合理,而是目前人類預測未來景氣趨勢的經濟學知識尚嫌不足。(尼莫:換句話說費雪認為傳統方法,在邏輯還是正確的,但問題出在應用上有窒礙難行之處。請注意費雪的文字寫於近四十年前,四十年以來人類對景氣趨勢的預測仍然是不準。這代表什麼呢?尼莫有兩點感想。其一是現有的經濟學有其窒礙,用做解釋過去發生的事件可以找出合理性,但並不代表適用於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件。其二,四十年過去了,科技進步可用飛奔來形容,但人類對未來景氣預測的技術一點改善都沒有。)

目前(尼莫:請注意是四十年前),能力強的人試著利用電腦,建立錯綜複雜的"輸入-輸出"模式,也許將來有一天,有可能相當精確的預知未來的景氣趨勢。這樣的事情出現時,投資普通股的藝術或許必須改頭換面。不過,這事沒出現前,我相信預測景氣趨勢的經濟學,不妨視為有如中世紀的煉金術,不能和今天的化學相提並論。

典型的投資人已經習於聽信經濟預測,可能開始過份信任這些預測的可靠性。果真如此,費雪建議去找二戰結束後任一年的"商業金融年鑑"過期刊物檔案。事實上,即使投資人已曉得這些預測難免犯錯,去查這些檔案對投資人仍有幫助。不管選看哪一年,投資人會找到很多文章,裡面有知名經濟和金融權威人士對未來展望的看法。由於這份刊物的編輯似乎刻意平衡內容,讓樂觀和悲觀的意見並陳,所以在過往刊物中找到相反的預測不足為奇。叫人稱奇的是這些專家看法分歧的程度。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些論點強而有力,條理分明叫人折服,後來卻證明是錯的。

金融圈不斷嘗試根據隨機和可能不完整的事實資料,臆測未來的經濟情勢,而且所花心血之多,令人不禁想問:要是只花少數心血,用在可能更有用的事情上,會有什麼樣的成就?

費雪說他自己老愛拿經濟預測和煉金術時貸的化學相互比較,因樣同樣都屬於顯然沒辦法做好的事情,卻有那麼多人耽溺其中。中世紀那段期間內,大部分西方世界人士不必有那麼多慾望,也不用承受那麼多苦難,主要原因出在人們把相當多精力投入徒勞無功的事物上,比方說辯論有多少天使能停留在一根針頭上。今天投資圈花了很多心力,試圖預測未來的景氣循環趨勢,如果騰出其中一部分心力,用在更有生產力的目的上,或許能產生驚人的成就。

如果傳統上有關近期經濟展望的言就,不能提供正確的方法,讓我們確定合適的買進時機,有什麼辦法能告訴我們這件事?答案還是必須要在適當時機選擇成長股。

費雪在此用另外一種方式描述成長股的特性。這類公司通常在某些技術方面走在非常前端。他們正在實驗室開發各種新產品或製程,並透過試車工廠,初步商業化生產。這些事情必須花錢,金額不一,難免消耗其他業務的利潤。商業生產的初期階段,為了生產足夠的新產品數量,以獲取裡想的利潤率,必須額外增加銷售費用。這個開發階段立即出現的損失,甚至可能高於試車工廠的花費。

對投資人而言,有兩個層面有關注。其一是新產品開發週期的時間表不可能十分確定,另一是即使經營管理絕佳的企業,也有開發失敗的時候,而且這是經營事業難以避免的成本。拿運動比賽來說,連棒球聯盟中最出色的冠軍隊伍,也有輸球的時候,不是嗎?

開發新製程最值得密切注意的地方,或許在於全面性的首座商業化工廠何時開始生產。以工廠而言,即使是舊製程的新工廠,一般也要六到八星期的試產期才能上軌道,而且當中必然會產生一定的虧損。時間必須這麼長,才能調整設備達到理想的運轉效率,並消除無法避免的BUG。

若製程屬於革命性的發展,昂貴的試場期所需的時間和所花的待價,可能遠超過公司裡看法最悲觀的工程師的估計值。等到問題終於解決的時候,精疲力竭的持股人還是沒辦法期待立即獲得論潤。他們仍須再等好幾個月,資金進一步耗損,因為公司必須挪用舊產品線更多的盈餘,發動特別的銷售和廣告活動,好讓新產品為消費者接受。

情況好的時候,做這些努力的公司,其他舊產品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可能持續成長,故抵消的結果勢一般持股人不會看到利潤有流失。

但實際發生的往往是情況不好的狀況。公司實驗室研發新產品的消息傳出後,股價會被市場推升。試產成功的消息傳出時,股價會漲得更高。但很少人知道,試產工廠的運轉,像是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以時速十公里的速度開車;但商業化量產工廠的運轉,則有如在同樣的道路上以時速一百公里的速度開車!

接下來會如何?量產時間一直拖延,預料之外的費用支出導致EPS重挫。廠房陷入困境的消息傳開,沒有人能保證問題何時可以解決。原本看好買入的人,會漸漸失去耐心,失望的賣出股票,股價隨之下跌,困頓期越長就跌得越深。最後,運轉順暢的好消息傳出後,股價會有一小波反彈。但隨後因促銷而產生的特別銷售費用,再一次導致淨利下跌,股價又會繼續探底。

這個時候,這支股票也許很值得買進!

一旦額外的努力創造出足夠的銷售數量,第一座量產工廠終於開始產出利潤和正的現金流量之後,正常的銷售努力和費用支出,就足以繼續推動營業收入上升好幾年。由於使用的技術相同,第二、三、四、五座廠房建廠運轉,幾乎沒有延誤,而且不必負擔第一座工廠冗長的試車期間發生的特殊費用。到了第五座工廠全能運轉時,公司規模已成長得相當大,業務蒸蒸日上。這時,另一種全新產品的整個週期重新上演一次,旦公司整體的盈餘不致受到拖累,股票價格也不會出現同樣的下跌走勢。

(尼莫:以上對於成長股
1)投入研發不見得能開花結果、
2)試產成功有產品出來後到量產之路不會那麼順利以及需要的時間和金錢往往遠高於企業預估、以及
3)工廠量產到市場接受產品並買單中間還需要花時間和資源在產品行銷。

這幾個都是要先持續燒錢一段時間後才能收成的企業活動,也是成長股相較於非成長股,最顯著不同之處吧!成長股在這幾項活動的投入應會遠高於非成長股,但也因為如此,如果是根基不夠深的成長股,受此影響損益的波動就會更劇烈。尼莫認為這段對於成長股的文字描述以及市場和股價反應的連動,相當寫時的描繪出企業實際經營情況以及資本市場對消息面的反應。

什麼叫"基本分析"?費雪在此的著述應是最好的例證。)

100509由賽迪造假事件討論中國股市

來中國久了,最大的煩惱經常是:到底如何分辨真假?

結論:

- 如以下報導,連國家機關附屬的諮詢顧問調查企業,出具的數據和報告都會造假,還有什麼資訊可以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要怎麼做投資價值的評估?對尼莫而言,不單只是投資價值的評估問題,目前實際上工作中在放款的審查時也時不時都需要使用別的諮詢顧問公司的數據,由今日的報導來看,未來在這些資訊的採用必須更為審慎小心。這讓尼莫想到前兩天閱讀葛洛斯IO的內容,Common Sense的重要性,如果連三大信評公司的credit都有問題,Arthur Anderson都會因Enron垮台,賽迪會出假報告or假數據,也沒什麼奇怪,不是嗎?

- 中國和台灣是全然不同的經濟體,與台灣依賴加工創造附價加值,鮮有完整的產業鏈相比,中國大部分的產業都有完整的上下游連結。比方說鋼鐵產業,台灣的最上游從中鋼進口鐵礦砂算起,在中國卻有自產的鐵礦砂(這就牽涉到礦業)以及焦煤(涉及到煤炭業甚至煤化工產業。說實話,來中國之前,尼莫真的不知到原來化工產品的最上游原料,除了原油之外,煤炭也是其中一種,故有"煤化工"這個產業),此時鋼鐵產業的競爭和遊戲規則,和台灣就有顯著的差異了。比方說寶鋼和鞍鋼有何不同?寶鋼幾乎所有鐵礦砂都靠進口(與台灣中鋼類似),但鞍鋼卻有自己的鐵礦可以供應三到四成所需,故鐵礦砂的價格波動對兩者的損益就有顯著不同的影響。

- 賽迪也是複雜經濟體的產物,在台灣時想也想不到,為何單純提供數據諮詢統計的服務就可以成為上市公司。其實不只是賽迪,本地的上市企業還包含機場/高速公路/風景遊樂區(黃山旅遊)/酒業等各式各樣台灣少見的企業,比起台灣上市企業清一色是製造業為主,本地上市企業的類型反而更多元。

- 中國股市單以市值而言,目前約為台灣股市的五倍,每日成交額約為台灣股市的十倍。考量中國高於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差距倍數在未來幾年會繼續拉大。在這樣的前提下,尼莫認為中國股市是有志於在資本市場致富的我輩台灣青年不可忽略的戰場。會這樣說還是考量語言與同文同種的便利性,畢竟真要算市值或成交額,歐美日股市都比台灣大的多,但語言和文化還有交易時區的差異,註定讓歐美日股市相較於中國股市而言,對台灣人有更深的鴻溝。由此出發,下一個思考點,台灣人在這個舞台的優劣勢為何?

- 延伸思考。不知道這件事情對賽迪會有多深遠的衝擊?金融服務企業,Reputation和Credit是生存的命脈,若能成功走出負面衝擊證明一切只是謠傳,賽迪或有股價低估而有賺取評價差的機會。若不能,賽迪會漸漸死掉被市場淘汰,尼莫會將此成為失敗範例僅記在心。

以上,以下為相關新聞報導。

標題:证监会暴怒: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中国首家香港上市现代咨询顾问企业,率先通过国际及国家质量管制体系ISO9001认证,隶属于工业信息化部旗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衣着光鲜,毁于一旦。

  2010年4月,国内知名咨询公司赛迪顾问因卷入IPO咨询造假丑闻,触怒中国证监会,而被正式立项调查。

  理财周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证实了该消息。

  一纸丑闻,引出匪夷所思的行业乱象。在大量的中小企业IPO进程中,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排名造假?

  证监会怒了:职业道德去哪了?

  “这么胡干迟早要出事,只是没想到这次这么严重,证监会都怒了。”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对理财周报记者说,“不过真的很及时,很有必要。”

  3月31日,创业板发审委召开第15次会议,正方软件IPO被否。该公司成立10年,2009年度收入仅5300万,但在赛迪顾问的报告中,做出了教学管理类软件领域超过25%市场占有率的结论,其依据是备受质疑的“客户数量累积”。

  这一事件令证监会最终忍无可忍。

  在同一日举行的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沟通会议上,证监会创业板部副主任李量以极为严厉的措辞指出:“推动形成创业板公司真实、可持续、有质量内涵的成长能力。”且开门见山质疑“是否存在财务操纵、财务包装、虚假陈述?”

  在提出15条判断成长性观点中,就包括行业和市场的空间,并提出警惕“付费数据资料的误导性”。

  业界流传着一段由投行人士总结的、李量对赛迪顾问的点名批评:“要特别关注同业对比,目前在IPO招股书"业务与技术"中都要披露公司的行业地位及主要竞争对手,目前一些咨询报告如CCID等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完全脱离了行业实际情况,没有保持咨询机构应该有的中立性、客观性。丧失了职业道德。”

  “证监会领导的意思是,赛迪把他们都当傻子了。”投行人士称。

  据悉,于4月中旬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全国保荐人培训大会上,“证监会领导仍旧十分恼火,而且近期几乎是逢会必讲”。

  在此前后,赛迪顾问被正式立项调查。

  一次又一次糟糕的巧合

  “此前证监会就有了警惕,这一次能搞得这么大,就说明正方软件只是导火索。他们自己确实做的差。”深圳一家券商人士透露说。

  “这不是赛迪第一回犯了,而是最后一回。赛迪原来其实还是积累了一些声誉,但是这两年丑闻越来越多;有的同行和公司IPO时候还找它,到了再融资做募集资金投向咨询的时候,就不敢再找它。”

  上述言论,至少在问题项目上得到一定的支持。以下一些备受争议的IPO,其咨询服务,均由赛迪CCID提供,似乎相当巧合。

  宁波立立电子的上市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主要原因是资产的形成有瑕疵、信息披露不充分、股权代持等,最终导致要求直接撤回申报材料;

  拓维信息两次闯关不成,引起激烈讨论的是其货币资金、国定资产造价和隐瞒负债等问题;

  久其软件第一次上会意外被否,市场有观点认为其募集资金必要性不足;

  263网络通信第一次也被否,市场解读因为财务数据真实性以及资产剥离等问题;

  福星晓程被毙掉,市场认为其股权瑕疵为致命伤;

  北京博辉创新光电被否,被广泛认为是募集资金投向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甚至募投项目尚未取得生产许可。

  另有,启明信息、唬煌科技等在第一次闯关时均被否。

  ……

  非常明显,上述糟糕的案例都集中在IT、信息等领域,北京投行人士解读说,IT领域确实是赛迪的强项,故而曾引发投行的兴趣。

  但是,这些IPO的出现究竟是否都与赛迪有关?

  平心而论,不能把全部责任推到赛迪身上,每一个公司都是复合性问题,但如此多巧合不得不引人深思。

  “很多企业二次上会确实是过了,IPO第一次上市的时候,这些项目都是赛迪做的。据我所知,最近的大连华信,福星晓程,证监会在反馈问题的时候,都涉及到了赛迪的工作内容。”一位知情的IPO咨询界资深人士说。

  证监会对赛迪顾问的数据敏感到了何种程度?据称,一家中型上市券商投行在申报材料中出现了赛迪顾问的咨询数据,很快遭到了项目企业竞争对手的起诉,称数据有误。当证监会质询该投行时,该投行人士慌中作答:“我们从来不买赛迪报告,是网上抄的。”

  赛迪顾问的4条潜规则

  “这个行业有了潜规则,”上述咨询界资深人士叹道。按其剖析,赛迪顾问在IPO领域的潜规则到了罔顾良心的地步:

  “第一院只要给10万元就给你排名,具体企业排名,客户自己出,而后交回去给赛迪,赛迪根本很少去深入分析排名的准确性。

  第二院赛迪从来不和客户签署法律连带责任,就是说一旦出了问题,你企业不能追究我责任。对于数据的真实性,中立性,客观性,赛迪是不承担法律连带责任的,因为目前证监会是监管不到咨询机构的,只能监管券商与律所。所以证监会要求券商和律师出具数据核查的意见。

  第三院赛迪很多咨询项目的费用支付条件都很优惠,比如说50%都是企业过会之后收取,就是很多钱都是放在企业过会之后收取,就造成了,赛迪不择手段推动企业过会取悦于投资者,当然就直接导致数据造假。

  第四院提供的数据是否有造假嫌疑,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得出来,比如他们无法提供数据来源,数据推理过程,数据调研工作底稿。”

  赛迪的模式,他如此总结:“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企业首先会问赛迪,你们可以给我们排名吗;赛迪肯定说可以,赛迪根据客户的要求出一份报告,挂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公开销售;最后就是赛迪通过这种手法逃避了法律连带责任。赛迪为了笼络客户,他们基本会出所有行业的研究报告。其实很多报告都只是一个框架,没有报告,只是为了吸引客户打电话找他们。”

  理财周报就此求证于多位业内投行人士,得到的答复为: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情况属实。

  一位北京投行副总说,“这事儿圈子中人心知肚明,因为创业板很多事细分行业,又找不到很好的行业数据,正好给这些咨询公司提供了大量粉饰的空间,从而也有了利益交换”。

  可供佐证的是,目前在IPO咨询领域汉鼎和赛迪是唯一成规模的两家公司。汉鼎咨询专注于IPO咨询,而赛迪的业务还有信息化咨询、管理咨询、营销咨询、细分市场研究等。

  “二者之间确实有一些不一样,比如说汉鼎单个项目总计费用在50万-70万之间,而赛迪在20万-30万之间,最后做出来的质量可能也就有些差别了。”一位与两家咨询公司均相熟的投行人士说。

  为什么赛迪会走上廉价出卖道德之路?“我的理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个领域的服务质量,他们公司做习惯了那种政策咨询、管理咨询的业务,这一块就放的比较“。”上述咨询界资深人士说。

  赛迪模式被复制

  “其实赛迪不算是最过分的”他说,“很多十几个人的小咨询公司,甚至60%的小咨询公司的咨询费用,都是放在企业过会之后收取的,这种小型的咨询机构造假的嫌疑最大,因为他们和企业之间根本就不是对等的,这种小型咨询机构完全被IPO企业绑架了。”

  不过有趣的是,理财周报了解到不少声讨赛迪顾问的咨询机构,正是从赛迪跳槽出去的团队开设的小公司。

  “这种小公司的操作方法有时候让你瞠目结舌,投行的人有时候为了做项目去购买他们的报告,在网站上看框架很好,买过来一看就懵了,大量是网上搜的。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公司人数非常少,很多事情都是外包给一些高校研究生去做。”前述南方券商投行人士说。

  “的确,这种小型咨询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他们的价格非常低。”上述咨询界资深人士进一步解析说,“有一些基础数据,他们也会从网上找一些二手资料去填充。比如主流的咨询公司,一个细分市场调研项目没有几十万的费用支持是研究不透的。需要调研20家左右的竞争对手,5个相关协会或者主管单位,20个左右的下游重点用户,这些出差费用就得5万元左右,而这些小的咨询公司,收费有的时候都到不了5万元。”

  “于是,他们这种报告就是你经常从网上看的报告,他们会发布一些报告目录,吸引客户联系他们,他们说,你要什么样的结果,我就给你们出什么样的结果。企业和投行的意见,很多咨询机构都是扛不住的。”

  “比如刚刚被毙掉的上海开能环保,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那个咨询公司我个人估计连10人都不到。”

  两大疑团悬在资本市场

  事已至此,留给投资者的,是更多困难的想象。

  首先是,到底有多少个正方软件值得怀疑?

  这个问题可能是无解的。据赛迪顾问2009年年报,其自称为创业板12家成功上市企业提供行业研究和募投可行性研究服务,在该领域市场占有率20%以上,位居国内同行第一。但伴随创业板丑闻的愈演愈烈,这一引以为傲的业绩,正成为赛迪顾问的不定时炸弹。

  不过,理财周报从业内获悉,近5年赛迪累积操办的项目大约在80-100个之间。但在本文中,理财周报尚无力全面一一梳理,此处仅列出曾引起市场质疑或关注的项目如下:

  立思辰、网宿科技、杭州新世纪信息、立立电子、拓维信息、启明信息、唬煌科技、久其软件、成都吉锐、263网、大连华信、福星晓程、北京博辉、正方科技。

  其次是,到底如何监管这一新兴中介体?

  “证监会未来是否会纳入监管,就看IPO咨询机构是否会成为第四类中介辅导机构了,但是随着行业越来越细分,细分市场调研机构及募投可研机构肯定会成为另外一类中介辅导机构。”上述资深人士说。

  “目前来看,只有反复要求券商和律师出具数据核查的意见。” (来源:理财周报)

標題:赛迪造假门爆咨询行业潜规则
2010年05月05日 08:0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证监会调查赛迪顾问(行情,资讯,评论)(08235.HK)造假一事,证监会相关官员昨日称未调查赛迪顾问,但有市场资深人士表示,此类排行数据提供商若被广为反映存在编造数据之嫌,则应受调查。

  近日有媒体刊登了一篇题为《证监会暴怒:赛迪顾问造假涉及100公司给钱就办事》的文章,称赛迪顾问不顾职业道德对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的行业排名等分析数据进行收费造假,有违独立第三方的职业道德,文中还引述了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办公室副主任李量的话,意在点名批评赛迪顾问及CCID为IPO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失实。

  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赛迪顾问5月3日因此报道而停牌,5月4日,受负面报道影响股价下跌7.27%。当天恒生指数下跌0.23%。该公司5月3日发布公告称,报道中有关赛迪顾问研究内容、服务模式及服务客户等相关内容的引述和评价与事实严重不符,而截至该公告刊登之日,公司没有收到证监会正式立项调查的通知。赛迪顾问将于5月14日公布2010年第一季度业绩。

  咨询行业潜规则

  记者昨天继续就相关问题向赛迪顾问方面了解情况,但未获回应。

  但一位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在之前证监会召开的一次投行会议上,确实有证监会官员点名批评了赛迪顾问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有一位从赛迪顾问离职、目前就职于其他咨询公司的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这些情况并非无中生有,被曝光是迟早的事。

  记者留意到,赛迪顾问在其2009年年报中指出,在2009年,其为创业板12家成功上市企业提供行业研究和募投可行性研究服务,在该领域市场占有率20%以上,位居国内同行第一。

  但是有关赛迪顾问提供数据的公司有相当部分没有通过证监会的IPO审查,早在2009年11月就在网上引起过争议。

  其中涉及的公司包括上市被否的大连华信、宁波立立电子、福星晓程、博辉创新等,还有一些是其数据受到行业以及竞争对手质疑的,包括立思辰(300010.SZ)、网宿科技(300017.SZ)、杭州新世纪(002280.SZ)等,以及初次上市被否的,比如久其软件(002279.SZ)、拓维信息(002261.SZ)、启明信息(002232.SZ)、辉煌科技(行情,资讯,评论)(002296.SZ)等。

  但是上市被否究竟与赛迪数据之间有多大的关联性,目前仍不得而知。记者昨天向立思辰、网宿科技、新世纪了解其与赛迪顾问之间的合作模式,但均未获得回复。

  行业专家付亮在其微博中指出,赛迪顾问造假有多严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反映了一个咨询业的现状。目前国内的信息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整体都生存在一个不良的环境中。卖假报告的比卖真报告的吃香。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咨询行业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数据不够权威和准确是整个咨询行业共同的问题,一般的行业数据都是找行业内人士聊聊情况,再参考一下其他咨询公司公开的数据,然后再做些人工调整,这就是一份报告。

通常来说,这样一份报告的价格只有1万~3万元,但是赛迪顾问定制的行业报告却能够卖到20万~30万元,这在咨询行业并不“正常”。上述人士认为,目前咨询行业的潜规则就是,虽然不至于乱编数据,但按照用户要求修改数据是常有的事。

  比如,很多咨询公司只是招聘了一些在校学生或者实习生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就能做出一份行业报告,如果是钢铁、汽车这样的重要行业,因为数据来源很多,做假并不容易,但在一些不为人所了解的细分行业,比如污水处理等,即使用了假数据也不容易被发现。

  一位正在做创业板保荐项目的投行负责人称,赛迪顾问是较早创立的,行业内还有其他几家同类公司,它们都是伴随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需求而诞生的。这是行业细分的结果。很多创业公司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在相关行业中可能仅此一家,这就需要独立第三方机构来确定其市场占有率和增长能力。业内对这些咨询公司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因为从自身实力和能力而言,一家研究公司不太可能在一百多个行业都是专家,很多客户公司对自己所属行业的了解深度和广度,都会比赛迪顾问这样的公司更强。

  市场人士吁调查

  证监会相关官员昨日称未调查赛迪顾问,上述指“造假”报道中被引用的话也并未有所专指,目前尚未得知有其他部门在调查。稽查系统人士昨日亦表示未有得知赛迪顾问接受调查。

  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为创业板公司做IPO服务的承销商人士和主板发行监管人士,他们有的并不愿意直接评价赛迪顾问在业内的声誉,有的则直接建议监管部门调查赛迪顾问被反映数据编造之事。

  一位参加过创业板首批IPO企业的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从来没有用过赛迪顾问,因所保荐企业行业信息较为明确,不需要第三方机构出具市场占有率等数据,此外正在保荐的一家客户则聘请行业协会研究所来出具市场细分的排名报告,这样更为专业。

  一位参加过多次大型承销项目的券商投行人士则坦率表示,其有多个同学在赛迪顾问参加制作数据的工作,较为了解内情,建议监管部门调查赛迪顾问被质疑数据造假一事。

  (本报记者李隽对本文亦有贡献)

標題:赛迪顾问的“招股说明书导向”
2010年05月05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客户说,有赛迪顾问数据,可把招股说明书写得好看点

  王如晨

  “你们同事刚才还在我们楼下。”赛迪顾问发言人再次谨慎地拒绝了《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要求。该公司另一内部人士承认,公司十分紧张(此事),目前研判是竞争对手在作梗。“它看着我们的服务生意好,眼红。”他说。

  咨询业的对手对它确实不客气。昨天,一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表示,赛迪顾问的数据服务,业内人士都是“心知肚明”。

  “同样去企业调研,问同一个人,我们出来的报告跟他们就是不一样。”他说,赛迪顾问与企业之间走得太近,有利益关系,数据的独立性一直备受质疑。他举例说,由于常年赞助赛迪顾问的活动,一家日本著名半导体公司曾在赛迪顾问报告中排名中国第三,某年赞助力度变小,名次就明显下滑。

  不过,上述咨询人士坦陈,数据服务不可能没误差,报告出来后,一般都会参考对手数据,适当调整,“关系好的,也会私下沟通沟通,不能搞得反差太大”。

  此前消息称,一个月前,被否决的正方软件IPO方案,就是因为数据统计存在问题。2009年,该公司收入仅5300万,但赛迪顾问却给出其教学管理类软件占有率超过25%的数据。而其他多家接受其服务的公司也有类似嫌疑。

  接受赛迪顾问服务并已成功登陆创业板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接受赛迪顾问的服务,主要就是看重它的数据服务,可以把招股说明书写得好看点。至于业务与战略规划,赛迪顾问并不比其他公司更专业,因为整个IPO辅导基本上都已“标准化”,“没什么高深的东西”。

  但赛迪顾问早已不满足于提供单纯的数据服务,它正借助基础研究、数据服务逆向整合,将自己包装成专业的全程咨询服务商。去年以来,本报记者接触过的赛迪顾问几名分析师,经常在电话里说,很忙,正在外地做“项目”,为具体企业“贴身服务”,为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提供战略规划。

  而2006年以来,它开始全力拓展企业IPO咨询服务市场。由于属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CCID)子公司,赛迪本身带有半官方色彩,熟悉政策动向,加上与中国各种行业协会关系紧密,它已成为本土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的辅导企业。

  在今年3月上市的66家创业板企业中,18家企业属于赛迪顾问的咨询客户。

  针对IPO咨询服务,赛迪顾问显然很明白它的优势所在。在该公司官网上,它表示,必须要认识到招股说明书对广大投资者展示发行人及其股票价值时的重要性,这是“唯一可以依赖的决策资料”,投资者和审批机构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招股说明书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的。招股说明书如果缺乏“权威的数据支撑”,“投资者一定会对其股票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是否决”。

  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赛迪顾问有些“招股说明书导向”,不能否认它在本土电子信息行业的咨询地位。建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苏国坚认为,赛迪事件应该只是个别例子,不会动摇整体A股市场的可靠性。他认为,投行为企业进行IPO研究时,不会信从单一数据来源,对于关键信息,一般都会通过多种渠道反复核查,尤其是那些不够权威的研究机构的数据。

標題:赛迪“造假门”凸显顾问公司行业标准缺失
2010-5-5 9:19:58   第一财经日报

“完全是捏造!”今日早间,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赛迪顾问(08235.HK)公司相关媒体负责人态度激动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赛迪顾问接下来会有一系列动作来证明报告的公正性,并保留对相关方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由于被指“造假”,超过10家创业板公司卷入“问题数据”漩涡。

赛迪顾问涉嫌造假门

5月1日,内地某媒体刊出一篇名为《证监会暴怒:赛迪造假涉百公司给钱就办事》的文章中指出,内地知名咨询公司赛迪顾问因卷入IPO咨询造假丑闻,触怒中国证监会,而被正式立项调查。该文章称:“证监会创业板部副主任李量以极为严厉的措辞指出,目前在IPO招股书‘业务与技术’中都要披露公司的行业地位及主要竞争对手,目前一些咨询报告如CCID等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完全脱离了行业实际情况,没有保持咨询机构应该有的中立性、客观性,丧失了职业道德。”

文章刊出后不久,5月3日上午9:40,赛迪顾问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停牌,并于晚间发布澄清公告称,该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公司没有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本公司提出质疑以及与正式立项调查相关的任何通知和信息。

“今天一天赛迪顾问董事会高层都将与公司法律顾问进行交流,商量此事解决方案。近一阶段赛迪顾问将会与联交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沟通,以便弄清楚事实真相。”上述赛迪顾问人士告诉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赛迪顾问是内地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现代咨询企业,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直属的股份制企业。成立于1986年,原为国家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信息处。公司主要以行业分析研究为主,涉及行业包括IT、家电、煤炭、通信、光伏等热门行业。

多家创业板公司卷入

赛迪顾问此次“造假门”涉及多家创业板公司,除了近期被创业板驳回的“正方软件”外,曾引起市场质疑或关注的项目还包括立思辰、网宿科技等等。

立立电子曾是中国证券业史上退还募资第一例,在立立电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中写到,市场销量前10名。根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2006年国内销量前10名的厂商销售额占整体市场的95.5%,其中前七名均为国外著名硅材料生产企业。

在创业板中因年报业绩不佳而遭遇公众质疑的网宿科技同样也是赛迪顾问的客户之一。网宿科技年报显示,网宿科技以4.77%的增长率位居创业板倒数第二,其-6.93%的营业利润也在创业板中垫底。

然而在随后的一季报中,网宿科技主动给本报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赛迪顾问预测2009~2013年中国IDC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24.5%,市场成长空间同样极具魅力。网宿科技作为互联网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必将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先发优势和超前的技术研发优势,再加上基础设施的逐步扩容,公司中长期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值得期待。”

昨日本报记者再次致电网宿科技询问是否与赛迪顾问有合作关系。网宿科技董事会秘书黄琪对此事件反应非常谨慎。她表示,此事件公司不接受电话采访,一定要将问题发至公共邮箱,然后酌情回复。

像上述两报告中类似 “行业前几名”、“领军企业”、“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的字眼在赛迪出具的创业板报告中并不少见。以创业板公司超图软件为例,在创业板开闸前,赛迪曾发布过一份报告称:“2009年,赛迪顾问对中国GIS市场的调研结果显示,ESRI、超图和中地占据着市场份额前三名。其中,以北京超图和武汉中地为代表的国产GIS厂商超过了MapInfo、 Autodesk、Intergraph等国外厂商,份额达到40%以上。”

顾问公司的行业标准缺失

事实上,顾问公司以报告盈利是行业普遍现象。在赛迪顾问的网站上,一份研究年度报告的标价为11000元人民币。

一位同行业顾问公司资深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买卖报告在行业内十分常见,就如同会计师事务所造假一样,世界上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陷入造假丑闻,因此顾问公司这么做也不算新鲜事。

该人士还透露,由于每个顾问公司对行业的了解和认知以及采集数据的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全看分析师所采用的采集方法和分析手段。不少顾问公司都从网络采集数据,也会一对一和客户以及同行业进行直接访谈,以取得数据。由于没有行业标准,因此一个行业产生多个不同分析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

“上市公司有时会要求出两份报告,一份只给企业高层人员自己看,并不对公众公布。该人士表示,“由于是同行业的关系不方便评价赛迪顾问是否报告有问题,但我们对外报告一般只分析已发生的数据,不会预测未来3年甚至10年的市场情况。”

近期以来,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IPO虚假陈述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证监会网站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1月1日至4月28日,已公布的创业板发审委召开的22次发审会共审核项目47个,其中未通过项目8个,通过率为82.98%,2009年全年通过率为79.73%。也就是说,创业板平均有两成项目因相关问题被否。

虽然赛迪顾问称“造假门”属于完全捏造,但5月4日9:30复盘后,开盘急速暴跌16.4%,全日收报于0.255港元,跌幅为7.27%。

100509中國的房地產價格

結論:一到兩年內,兩到三成的跌幅

推論:

- 中國仍處在高速城市化的過程,未來十年對房屋的需求依然很可觀。

- 對"黨"而言,高速成長到近乎失控的房地產價格,如刀之兩刃。一邊是"短期內"可觀的土地拍賣所得挹注政府財政收入和大型國企的推案利益,一邊是"中長期"民心的喪失和領導權的動搖。平衡的方法,就是先在民怨高漲的當下,讓老百姓感受到黨還是有關注這個問題,故先在短期內把房價壓下來。

- 考量中國持續以每年超過10%上漲的薪資。兩年的時間,若房價回落兩到三成,薪資水準累積增加兩到三成,一拉一扯之間,受薪階層無法負擔高房價的民怨會消除不少。

- 為何是兩到三成的跌幅?
1)廣東地區的大建設公司已經開始調低預售屋的價格,目前調15%。
2)在中國購屋,至少要三成的頭期款,房價跌超過三成時,會造成如台灣先前很多人房子乾脆就不要了讓其法拍的情形,此時房價會不斷探底,銀行會有巨幅的呆帳。中國這兩年在金融風暴期間國勢高漲,與其"穩定的金融體系"(雖然相當大是依賴高度管制、犧牲金融創新、回到計畫經濟的做法,讓我們這種銀行家動彈不得頗感苦悶,此為後話,之後有機會再談)有相當大的關係,政府不會讓房價下滑到會造成金融系統風險的程度,何況這也與其要仰賴土地拍賣的財政收入來平衡赤字預算相違背。另外,以中國當地銀行的貸款Portfolio而言,近年高漲的房價,許多貸款都是用以前基期較低的房價核貸,故即使跌三成,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以下新聞報導供參考。

標題:银行拍胸脯:房价跌三成问题不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5月05日  

  房贷压力测试陆续公布

  银行拍胸脯:房价跌三成问题不大

  房地产新政若致房价下跌,银行房贷资产质量将受怎样的影响?

  商业银行最新一轮的房贷“体检”给出了答案——房价即使下跌30%,房贷不良率也不会明显上升。

  不过,一切都还是银行的自我感觉。相关公司股票走势交通银行6.65+0.010.15%建设银行5.08-0.01-0.20%民生银行6.65-0.06-0.89%,真实的抗压能力仍需市场检验。

  银行表态:扛得住

  上周四,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该行已根据银监会的要求进行了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下降30%,开发贷款不良率增加1.2%,个人按揭不良率提高0.9%。

  钱文挥表示,由于交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相对较低,完全有把握消化和吸收这部分问题。“当然,房价如果出现更大幅度下跌或者出现系统性风险,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而在与券商分析师一季度业绩交流会上,建设银行高层针对交行的上述测试结果表示,房价下跌30%对建行不良贷款的影响“与交行大体相当,可能会略微乐观一些”。

  民生银行行长洪琦则在日前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给出了更为乐观的答案,称即使房价下降四成,仍不会影响该行资产质量。

  中金公司昨日发布的相关报告也给出了相同的预计:房价下跌30%,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不良率不会明显上升。中金公司分析师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这是该公司从银行了解到的信息归纳后的结果,而并非仅是该公司的预测。

  此前,在银监会召开的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要积极贯彻国家调控政策,加强土地储备贷款管理,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实行动态、差别化管理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各大中型银行需要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

  杠杆化购房风险大

  据本报记者了解,银行的房贷压力测试首先是要确定“国房景气指数”与房贷质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同时利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中对房贷客户风险评级和违约概率的计算模型,得到在既定房价降幅下房贷客户的违约率变动情况。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影响,继而推出整体房贷压力测试的结果。

  一位股份制银行风险部负责人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压力测试结论是否成立,与银行贷款组合/资产组合密切相关。以按揭贷款为例,测试房价对房贷质量的影响,要看整个按揭贷款组合中,有多大比例为投机性或杠杆化购房需求,房价下跌对刚性住房需求的贷款影响并不大。

  “各行压力测试的结果处于比较适中的水平,如果上述测试结论成立,以目前各个银行的盈利水平和拨备情况来看,完全可以承受房价下跌30%的压力。”上述股份制银行风险部负责人表示。

  但他同时表示,应在压力测试中密切关注利率成本,利率上升会导致月供占购房人收入的比例较快上升,按揭贷款的不良和拖欠率就可能上升,进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情况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仍是优质资产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对公业务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房贷依然是商业贷款组合中相对优质的资产。

  钱文挥认为,房地产业现在和将来都将是中国经济非常重要支柱,尽管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和部分泡沫,但从长期来看行业发展仍有前景,所以要保持一定房地产业务比例。

  上述股份制银行风险部负责人也表示,“房价下跌不是一个立即的过程。狂跌30%~40%的可能性并不大。”他认为,目前的调控主要从需求入手,直接结果是房产交易量下降,但价格并不动,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城镇住房的刚性需求仍然旺盛。

  未必安枕无忧

  房地产贷款一直以可能恶化银行资产质量的“隐性炸弹”而为市场关注,也是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之一。原因无他: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据着银行业贷款总额的近两成。兴业证券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年末,上市银行中个人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总贷款比重整体为16.36%。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自不待言。

  甚至有市场分析人士担心,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出现土地流拍现象,银行的土地储备贷款会不会也出现风险?

  建行在一季度业绩交流会上就此问题答复分析师称,从政策角度看,国家土地转让制度正在调整,未来大面积出现流拍的现象可能性较小。就银行而言,建行的土地储备中心贷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余额较小,资产质量是有保障的。

  似乎一切都好,但早前曾有评级公司如此担心:股改后的国内银行业并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能不能真的如各自表述的抵御风险,还有待时间检验。

以上

100509非常潛力股-第十一章-彙總與結論

費雪在書末的提醒:未來波動和機會會更多/耐心和自律精神/在市場中神經大條比IQ高重要

最近的投資風險很大,但投資成功的金錢報酬更大。在投資的領域中,過去幾百年的風險和報酬,與未來五十年相比,可能小巫見大巫。(尼莫:請記得,文字主要寫於1970年左右,到目前為止的確印證了費雪的說法,尼莫也相信從現在這個時間點起算未來五十年依然如此,有非常多的機會,同時伴隨著相當的風險)

我們還沒克服景氣循環週期的問題,甚至沒有能力緩和他的波動。不過,我們已增添了幾個新因素,顯著影響普通股投資的藝術。其中之一是現代企業管理的興起,強化了普通股的投資特性。另一個新因素是從經濟性的角度,利用科技研究發展工程設計。這些因素崛起,並沒有改變普通股投資成功的基本原則,反而使他們比以前更為重要。本書試圖說明這些基本原則是什麼,但務請記住:曉得這些準則和瞭解常犯的錯誤,不能幫助那些沒什麼耐心和自律精神的人。(尼莫:不知若費雪今天依然在世,會提出哪些因素?尼莫認為網路改變了通訊方訊以及知識傳播速度,造成許多技術(由其是生產技術)變得不值錢,又新的"價值"變得難以捉摸,是影響未來二十年的主要因素。接下來繼續思考的是,那要如何將其與費雪口中"普通股投資成功的基本原則"結合應用呢?第二點,這章很短,但費雪還是不厭其煩的提醒"耐心和自律精神"的重要性,尼莫對此也深表認同。自己也很懷疑,時常做很多複雜又費工的基本分析,這樣努力帶來的附加價值,似乎遠比不上耐心和自律所能夠挖掘出來的價值)

我認識一位能力非常強的投資專家,幾年前告訴我:在股票市場,強健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還重要。莎士比亞可能無意間總結了普通股投資成功的撇步:"凡人經歷狂風巨浪才有財富"。(尼莫:和昨天讀的葛洛斯文章強調Common Sense勝過IQ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點出了IQ和聰明才智不是投資決勝的第一重點,這點到是給自己頗大的啟發和信心,因為在跌跌撞撞的求學歷程中,看過和認識太多高IQ的怪物,總也認為他們似乎真的就能夠知道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BUT連續兩天看到兩位大師都說IQ並非最重要,讓自己感覺舒服和坦然多了,哈哈)

以上

100508閱讀筆記for Bill Gross’s IO as of May 2010

佳句摘要

– Nemo : Bill Gross mentioned about three books in the article, Investing for Mummies,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and The Big Short.

– Experience is a great teacher, but the founda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oo investing, is also dependent upon the capsulization of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and that is where books have played a formative part in my own career.

– Common sense can not be taught.  CQ – Common Sense Quotient – in addition to an IQ in order to succeed in investing.

– Not so with investing, because prices are a delicate combination of mathematical value and human nature – something that quantitative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rejected to their eventual ruin in their pursuit of “efficient market”.

– If a chef were to concoct a gourmet investment recipe, he would likely blend a teaspoon of intelligence with a tablespoon of common sense, but the same proportions would probably not apply in other professions.

– Whatever the future holds, remember that a tablespoon is larger than a teaspoon, and that CA beats IQ most of the time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Two plus two equals four” needs a lots of CQ, but requires only a second grader’s IQ.

– Their quantitative models appeared to have a Mensa-like IQ of at least 160, but their common sense rating was closer to 60, resembling an idiot savant with a full command of the mathematics, but no idea of how to apply them.  (Nemo : after discussion the poor credit valuation of subprime crisis and Greece from famous rating service firms such as Moody’s, Standard & Poor’s and Fitch.)

– No one or no one company has a monopoly on investment or ratings expertise.  Second grade intelligence and a high CQ are a rare combination for an individual rating agency or an investment management firms as well.


尼莫心得

– 好的價值投資人應有持續學習和閱讀的習慣。文中葛洛斯提到三本經典的書,也提到閱讀對他的重大影響(where books have played a formative part in my own career)。看過巴老的滾雪球的人也應該都知道巴老花很多時間閱讀和思考。SO請認真想想,跟他們相比,我們花在閱讀和思考的時間是否足夠?是否有持續學習和進步的習慣?如果沒有,憑什麼能夠靠投資致富?

– 提到以及不斷強調Common Sense的重要性遠勝於IQ。有位一直以來尼莫很崇敬的一位銀行家,根據別人對他的描述,他連大學都唸不畢業,但能夠達到今天的成就,主要就是有足夠的Common Sense。對尼莫而言,Common Sense已涉及智慧的階層,一點都不簡單。

– 對效率市場假說的批判。好像每位價值投資派的大師都對效率資本市場假說嗤之以鼻,關於這點,也許昨天的美股盤中大跌近千點是是最好的證明。市場真的有效率嗎?

– 對傻瓜信評的批判。這點應該從兩年前次貸風暴起,世人就看透了,這些信評單位做的RATING根本就是屁,只會用事後諸葛的方式來調整信評,這樣叫三歲小孩來都會做,而信評最重要的價值"預警功能"卻一點都沒做到。關於這點,as a lending banker,尼莫覺得重要的是不要人云亦云,凡事依賴別人的判斷來做決斷,這樣等於把命運交在別人手上,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獨立蒐集資料後思考判斷出的評價。由此延伸,能夠獨排眾議,敢於和別人不同且持續堅持自己的看法,不合群且有點孤僻,有異於常人的自信心甚至傲氣,似乎是價值投資者的最適性格。真的是如此嗎?

以上

100505為何近期許多公司業績暴走?

許多行業明明是淡季,又金融海嘯才過去一年,為何許多公司今年以來的業績都顯著成長和暴走?

尼莫認為原因有二,其一為Re-Stocking,其二為原物料上漲行情加速業績增漲。

Re-Stocking的概念已在討論華泰投資價值時提過。4Q08起的金融危機,讓許多產業將安全庫存期間大幅縮減,截至2H09都因景氣復甦尚未確認,很多製造業者仍然不願意多備庫存,但今年以來的幾個月似乎許多生產商都感覺到景氣已回正,願意多備料好多做生意,大家都這樣做,結果就是上下游業績都一起上來。這方面只是尼莫的推論,還沒有透過大量閱讀1Q10的報表驗證。

原物料價格上漲是從2H09就開始的,上漲格局和態勢也是到去年底和今年初比較確立,而一般製造業的習性就是追漲,因為怕之後買會漲更多變更貴,所以會在當下多買一些,一方面免得之後成本上漲,另一方面也想從上漲的趨勢中賺點存貨利益。原物料漲還有另一個原因,是金融海嘯後,許多重工業的上游巨頭,透過寡佔減產的方式,寧願減少供給,也要把價格推高。關於此點,尼莫還在思考是否這樣的聯合寡佔會長期改寫產業的遊戲規則?

綜上,兩個原因的加乘效應,增添了許多製造業者的業績。但這樣的增長並非單純只是的"景氣強力復甦"這麼簡單的理由就可以解釋,背後更多的說明下半年的持續高成長會是很大的問號。

結論;
1. 景氣的確已經復甦,但如近幾個月的強勁成長在下半年難以持續。
2. 再通膨和全球各國政府的財政問題是超級大顆的未爆彈,這點可以由今天的大跌佐證。
3. 意料之外的事件反而會是繼續往上或反轉向下的關鍵因子,如中國的房地產價格。

以上

100503台塑四寶1Q10賺395億?

扣掉權益法處理的投資收益之後,比較合理(但並非完全正確)的數字應該為309億。

先詳以下報導

標題:台塑四寶 首季賺395億
【經濟日報╱記者邱展光/台北報導】2010.04.27

台塑四寶首季獲利表現驚艷,其中,台化每股稅後純益2元,在四寶中稱王;南亞塑膠每股稅後純益1.15元,表現也相當亮眼。

台塑四寶昨(26)日公布第一季獲利,稅後純益總計395億元,相較去年同期虧損4.78億元,獲利大躍進。較去年第四季獲利金額336.97億元,則成長17.2%。四家公司中,台化每股稅後純益2元奪冠,台塑1.34元居次,南亞和台塑化以1.15元並列第三。

依據台塑四寶的財報分析,台化去年第一季營業毛利率為-5.74%,今年第一季毛利達11.35%;南亞去年第一季營業毛利率7.42% ,今年第一季躍升到16.42%。從兩家公司毛利率躍升,也印證台化、南亞在首季的傑出表現。

法人指出,台塑四寶今年第一季獲利,每股稅後純益均超過1元,其中台化最優。

尼莫解讀

常看報紙的人,應該三不五時都會看到關於台塑四寶季度獲利的新聞,這篇文章要表達的,就是讓各位投資朋友知道,大部分關於此類的訊息是錯誤的,原因從簡單的會計觀念和數學計算就可以得知。

先說記者的395億怎麼算出來的,很簡單,將四家公司公布的1Q10淨利數加起來就是395億這個數字,但正確嗎?

詳細閱讀過台塑四寶的財報就可以發現,除了四寶上層的王家和長庚集團(醫院+大學)的錯落交叉持股外,四寶之間彼此的交叉持股也頗為複雜,在這樣的情況下,四家公司的淨利總合,並不一定就等於四家公司實際上賺到的錢,原因出在淨利包含投資損益,直接加總四家公司的淨利可能會造成重複計算權益法投資收益的問題,而台塑四寶恰巧就有這個問題。

所幸,四寶間,會造成權益法投資收益重複計算的,只有三寶持有台塑石化的部分(都超過權益法的20%門檻),其他之間的交叉持股都是個位數的,只需用成本法認列投資損益即可。

SO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簡單加總的395億,扣掉三寶認列的台塑石化淨利數86億,結果等於309億。這個數字大約為簡單加總的395億的78折(22% off!),不知各位投資朋友覺得對台塑集團的"整體投資價值判斷"影響大不大?

請注意,309億也不代表是完全正確無誤的數字,只是對尼莫而言更貼近台塑四寶真實獲利能力(尼莫在這邊的意思是指到底有多少錢是從集團外面賺來)的數據。然而,四寶間除了交錯持股之外,還有上下游交叉銷售的問題。嚴格的講,單憑財報上揭露的數字和內容,絕對無法精確的計算出台塑四寶對集團之外的企業實際的獲利狀況,只能說財報上依據重要性原則已揭露出八九不離十的真相了。

不管怎樣,台塑還是台塑,雖然是難纏的交易對手,但其根基之深和影響力之廣泛,絕非電子五霸所能比擬。

這是今天第二篇討論新聞報導如何誤解讀者的文章了,尼莫沒有仇視媒體,但深深贊同高行健先生的建言:"台灣的媒體真的病了"。晚間在瀏覽總幹事部落格時,才發現他也深為媒體所擾,也想到自己前陣子接受兩個雜誌媒體的訪問,之後都因立場和專訪主題要呈現的結果有差異,又難以配合對方要求修正論點,結果當然不了了之。還是聰明點學學總幹事,別再庸人自擾之。

以上

上班族退休規畫落實不到4成 100503

以金融機構利益為出發點的理財建議或報導,說穿了和恐嚇取財有何不同?

螢幕快照 2014-06-30 下午7.27.06
(圖片來源:http://style.udn.com/mag/Style/article_story.jsp?ART_ID=144741)

先詳以下報導。

工商時報【記者陳慧芳/台北報導】2010/04/30

根據一項對受薪族退休規劃的調查,目前近5成上班族有退休規劃觀念,卻只有34.1%開始進行,理財專家分析,許多人礙於新婚購屋、子女教育基金等財務規劃,造成準備退休金時心有餘而力不足,建議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審慎選擇保險商品來進行退休金規劃。

根據全球人壽4月份與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合作,針對上班族進行一項「責任感指數網路大調查(有效問卷數7,019份)」,結果顯示,高達45.9%的人認為「帶給自己大大快樂的退休生活」,才算是負責任的表現,卻只有34.1%的人已經開始進行規劃;同時,有34.25%的人將自己放在家庭與工作之後,逾1成的人未把「自己」列入現在必須負責的考量中。

全球人壽發言人劉靖姍指出,可能許多人認為自己目前有其他財務規劃在前,包括新婚購屋、子女教育基金的準備…等,認為沒有多餘的資產為自己的退休做準備。因此她呼籲「早」比晚好,「少」比沒有好,即使只是1個月幾千元的投資,運用保險商品「彈性繳費」的特性,上班族也可以透過「時間」及「複利」的加乘效果,累積退休金。

保誠人壽商品行銷部羅宏彬協理表示,退休金準備首重紀律,其次是工具的選擇,建議剛踏入社會、20~30歲的社會新鮮人,以時間換取金錢,可挑選帳戶型健康附約的變額壽險主約為工具,用相同保費,同時滿足壽險、醫療險及退休儲蓄的需求;30~40歲族群則可利用變額年金平台,將較多資金投注在退休規劃的投資上,大幅增加累積效率,以錢賺錢。至於40~50歲,手邊已累積一定資產的中產階級,則可選擇躉繳型分紅保單,除每年可以分紅,也可以避免大筆退休金被挪作他用。

國際紐約人壽行銷長黃振國則提醒民眾,選購投資型保單時應考量等4大層面:保障偏多還是儲蓄偏多?收費方式是前收或後收?保額保費是否有彈性?投資標的屬性是否多元?他認為投資型保單是著眼於長期累積的複利效果,短期操作除了造成高買低賣風險,甚至可能會有手續費或解約費用的產生。

 

尼莫評論

建議所有關注於金融投資的朋友,閱讀所有的財經報導或是接受理財建議時;

第一步,先把腦袋放空,看清楚想明白,提供訊息之人的立場為何?為何要提供這項訊息?目的為何?(Purpose of the data)。

第二步才是判讀該資料(data),進而轉化為資訊(information),協助做出判斷(decision)。

如以上報導,這篇報導的目的為何?就尼莫的解讀,表面上看起來是點出上班族退休金規畫不足的缺陷,實際上呢?很容易看透。既然報導的基礎是以全球人壽的調查為基調,報導的真實目的就是推銷保險商品。聳動的標題以及後續多個"理財專家"的建議,更多的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

建一曾和尼莫抱怨過,他每次閱讀財經報紙或雜誌,都深感焦慮,因為按照這些"專家"的說法,無論是基金/保險/存款/教育基金/退休基金…,不管哪項商品,我們都準備得遠遠不足夠。

為此所困的建一,提出了很妙的觀點,他認為"這些媒體/理財專家/投信/保險公司…等,是不是串謀好編出一整套故事,靠著不斷用媒體每天每天狂轟濫炸,恐嚇老百姓多買金融商品,好讓這些金融公司多賺錢。"

建一的形容的確比較誇示,但尼莫深深贊同他的觀點,因為只要看得清楚想得透徹,用最嚴格的價值觀來審視,類似如上洗腦式的報導,和所謂的"恐嚇取財",究竟有多大的差別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