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chunen0705 發表的全部文章

F-再生(1337)為何來台灣上市?(1/2)

TOPSHOTS
(圖:紐約證交所)

FB社團[績優股夢想家]成員問的好問題,尼莫回答如下

分兩層面思考:
1.公司為何上市?
2.上市為何選台灣?

1.公司為何上市?
上市理由百百種,以F-再生的案例推測最有可能的原因有二
其一,主要創辦人年紀到了開始分散人生財務風險
其二,家族成員分家需求,丁家有四兄弟,也都五六十歲,第二代大概也二三十歲開始各自要成家立業…

2.上市為何選台灣?
中國公司上市主要有四選項美中台港
上市費用以及未來管理成本從低到高是台中港美
上市困難度和成功度從高到低是台港美中(這一點台美港差異不大)
上市籌資效果以及未來股價本益比從高到低是台中港美

台灣三個都第一名,不選台灣選哪邊?

相關文章:F-再生(1337)為何來台灣上市?(2/2)

理財小常識-銀行不得拒收存款

母親節陪家母吃晚飯,聊到家母剛接了小社區的財務委員,近期因修繕用款需解掉一筆100萬定存後轉存80萬,跑了國X世X銀行問了櫃檯該怎麼辦理後小姐回答:"現在銀行資金浮濫,定存解了就不能再存",擔心社區利息收入變少的家母無奈詢問該怎麼辦?

身為金融同業理應尊重對方,但這種違法事情發生在家人身上又另當別論,就跟家母說:"你明天再去問一次,若銀行還是這種說法,就直接請問櫃台小姐以及櫃台主管以及分行經理大名,告知對方會和央行以及金管會檢舉即可"

隔天家母回電再和國X世X銀行打交道後分行經理很客氣的表示櫃台小姐會錯意,沒有不續做定存,很歡迎過去存款,下次去會有專人服務…

電話上感覺到初接財委的家母如釋重負,這應該是今年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可提醒年長者,感覺這種事情比較容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年輕人金融常識較足夠也比較會上網找訊息,銀行比較不敢呼龍

以下資訊轉貼自中央銀行網站,請自行取用~

====================

銀行不得拒收民眾存款

一、查銀行牌告利率屬要約行為,民眾依牌告利率辦理存款,銀行不得拒絕。另依據銀行法第3條及第4條規定,銀行收受存款係載明於銀行營業執照之營業範圍之一,銀行依法不得拒收。

二、民眾如發生銀行拒收存款情事,可逕向以下單位檢舉:

(一)中央銀行業務局,電話02-23571360;
中央銀行金融業務檢查處,電話02-23571426

(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銀行法之主管機關) 銀行局,電話02-89689696

點評華通系資金崩盤涉及台資銀(1/3)

近日多位朋友來問台資銀行對旭光高新的借款,整理一些中國融資經驗分享

一、 遠離成立十幾二十年的民營集團

中國用語中的XX系用台灣說法就是XX集團。在陸資的遊戲規則裡,旭光高新歸屬在華通系,華通系下有旭光、騰中(曾在2009年高調出面要收購悍馬車Hammer)、另一實業以及投資公司等四大體系,每個體系都囊括好幾間公司,整個集團有數十間公司。

先說明跨產業經營並非不可,但最好是在原本的基業夠夯實的情況下再跨,此時公司才有實力靠自己拿錢出來投資。

但像華通系這種類型集團,一般保守外銀在中國貸款時會儘量避免此類型公司,原因是十幾年的時間對一般生意人來講光是在某一特定產業耕耘都嫌太短,要在三四個產業耕耘有成十有八九靠的是用別人的錢滾出來的殼。

怎麼滾?最常見有兩招

第一招,老闆用個人名義在民間借款,月息一到三分,將借款資金投入到公司當作資本,再據此資本跟銀行談借款。這種操作有個訣竅就是民間借款和銀行借款要分開在不同城市操作,以華通系的例子有可能就分開在眉州和成都操作。

第二招,用有營運公司向銀行超貸取得資金挪用集團交叉持股。此處的"超貸"未必指違法超貸,而是指舉借超過日常營運規模所需的借款,這種狀況下手邊可運用資金就會變多,再將多餘資金轉投資到其他集團公司。中國政府對銀行貸款有兩條規範,一是要視企業營業規模給予資金以及二是不能貸款給企業做轉投資的股本,後者管理容易銀行很難違規,前者因每家銀行都依據企業規模來評估貸款額度,企業只要多找幾家銀行就很容易獲得超出日常營業規模的貸款。

以上都是相對合法沒那麼骯髒的手法,實際上在中國為了取得資金其伎倆之詭譎多變往往讓人歎為觀止。

簡單說,一個人就算再努力再怎麼樣生對地方和生對年代,要在十數年間如此短的時間內白手起家打造一個[集團]原本就不切實際(要注意中國1978年才改革開放,直到2000年左右都還沒有富裕到有累積"民間資本")

鴻海精密成立於1974年,直到1994年都還被視為一間很強的PC機殼公司,其以自身在製造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既垂直又水平整合成一個大集團也是近20年的事情,足以為對照。

(未完待續)

相關新聞如以下連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508001220-260203

高技(5439)初步研究

高技(5439)是生產少量多樣利基型的中小型PCB廠

近年股價表現平平,但最近有從底部上來一點

公司獲利能力在過去四年一直走下坡,營收縮水,毛利下滑,EPS由2010高點3.93掉到2013剩下1.29,算是穩定的往下掉

初步觀點是股價沒有低估,除了配息1塊還不錯之外,其他沒有亮點,但獲利能力若繼續惡化,以後連一塊也配不起

業務方面少量多樣就代表業務欠缺爆發力,不過有兩點可以觀察或深入挖掘,但都要call公司才知道
1. 1Q14營收上漲15%,不知可否用來解讀全年?
2. 前幾年的研究報告有寫產品可用在電動車充電板,不知道公司有沒有打入Tesla?若有,股價可比現在高一倍以上

==========

免責聲明:本個股分析文章係筆者個人針對個股做分析後的筆記整理與投資同好分享交流以瞭解分析過程是否完整或分析內容是否正確,非推介或反推介股票,亦無預測或影響股價意圖;筆者不一定持有或未持有分析的個股,筆者買賣操作亦不會在部落格公告;個股分析主要表達2014年4月筆者對該個股觀點,筆者未必會對曾分析個股持續追蹤,未來若有改變觀點也不一定會在部落格更新;讀者不宜仰賴筆者觀點操作,筆者不對讀者依據分析所為操作結果負擔任何責任

如何打敗99%的市場參與者

~以下文章原始發表於FB優質價值投資社團"績優股夢想家"~

答案有三招:學習/分享/有恆心

這三招其實是從社員身上學來的,怎麼說?

社團經營三年,連同現在的一千出頭加上三四次清理幽靈社員,來來去去的社員總數應該在2500-3000之間

捫心自問,這兩三千個社員,有沒有因為社團變得更好?管理團隊心裡有數:我們有改變的人在10%以內,而當中又只有10%是真正有顯著的改變(10%的10%就打敗99%人的那1%)

既然這樣,那就來分析有顯著改變的成員,是那些特質讓這些人可以變得變好呢?歸納後就是這三招:學習/分享/有恆心

第一招,學習
過去三年社團已經累積很多資源,包含分享的上千篇好文以及百本好書,但空有這些資源,社員們不投入時間學習是無法有任何收穫的

第二招,分享
只是吸收但不分享的人其實收穫都很有限,原因在於
1)想要分享的人跟看完就看完的人相比要多投入很多倍的心力將看過的內容反芻和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沒有經歷這樣的過程,看過的東西永遠還是別人的技術,不會變成自己的武器;
2)分享的人發文後免不了被挑戰以及詢問,這個過程會刺激分享者更深度思考,收穫更大!

第三招,有恆心
很多社員初入社時都很熱絡按讚和回文,但一般持續不到一個月就會淡下來,會持續在社團互動且持續學習分享的人真的非常有限,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學投資怎麼會變厲害呢?

這就是尼莫覺得長期照著做可以打敗99%投資者的三招,有哪些社團成員已經做到了呢?威宇/博欣/骨董/Grace…都是很好的例子,看著他們後浪推前浪,雷大和尼莫這些老骨頭都等著死在沙灘上

學習/分享/有恆心,這三招你做到多少了呢?

補充:所謂打敗99%投資人是指透過長期照著做這三招在投資技能方面能打敗,在投資績效方面當然也要長期才能印證投資技能的良莠

金洲海洋(4417)初步研究

螢幕快照 2014-05-03 下午3.26.24

結論:目前價位對應公司價值沒有顯著高低估

偶然注意到的寡佔行業龍頭,據稱是全世界前三大的漁網製造商

漁網生產需要大量人工,又因不同漁船在不同海域抓不一樣的魚對漁網的要求不同,故以客製化為主,具有一定技術門檻

公司主要業務就是向石化大廠買尼龍絲或尼龍切片後根據客戶訂單生產需要的漁網,撈魚用的漁網是消耗品,一條漁船一般4-5年要換一次;除捕撈用漁網外,也生產養殖用漁網箱,其他產品比方像棒球場或高爾夫練習場的網子都有切入

漁網是成熟的產業,怎麼說呢?全球捕撈的漁獲量在2000年以後大概就在9000-9500萬公噸的區間內遊走,魚沒有多撈,船東也不會投資新漁網

金洲營收在03-07年翻倍,年成長率近20%,與上述資訊不合,推測是在中國設廠切入中國市場的貢獻以及同期間石化原料大漲帶動的ASP推升效果,07-12年的營收年成長率約5%相對就比較正常

未來成長動能主要在近海養殖用的漁網箱以及其他用途,近海養殖看似前景很好,但因為養殖風險高且成本未必較捕撈低,故長期以來也沒有爆發性成長,這塊業務沒有太熟悉;其他用途方面耗用量有限,難以成為主要的成長推動因子

近年營收穩定成長且營業利益率維持在4%-5%之間,但長期毛利率很明顯地由原本的20%+移動到15%左右是負面因素,另外營業外損益變化大影響獲利穩定度

以過去十年來看,雖然營收增加,公司的營業利益平均就在台幣一億左右,代表多做的生意並沒有多賺錢,有點白忙一場的味道,以一億的淨利扣到必定支出的利息費用和稅之後,本業的長期EPS約在0.9左右

公司過去十年很忙,一下子忙著投資崑山,一下子又要投資越南,然後崑山又被要求遷廠(過去幾年有不小的遷廠利益)…,總歸這些事情對配息能力影響很大,公司過去十年的平均配息(不含股票股利)率稍低於20%

這種成熟且獲利的寡佔行業,配息率50%算是低標,so公司的配息成績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當然若詢問公司必然會告訴你營收有成長…,但營收成長若沒讓公司多賺錢,成長有何用?

So若以5%的年營收成長來預估未來,配合15%的毛利率以及4.5%的營業淨利率,公司的內在價值在未來只會緩慢增加,又有產業成長停滯的逆風以及配息能力欠佳的負面因子,估值不容樂觀的前提下判定目前沒有顯著高低估

==========

免責聲明:本個股分析文章係筆者個人針對個股做分析後的筆記整理與投資同好分享交流以瞭解分析過程是否完整或分析內容是否正確,非推介或反推介股票,亦無預測或影響股價意圖;筆者不一定持有或未持有分析的個股,筆者買賣操作亦不會在部落格公告;個股分析主要表達2014年4月筆者對該個股觀點,筆者未必會對曾分析個股持續追蹤,未來若有改變觀點也不一定會在部落格更新;讀者不宜仰賴筆者觀點操作,筆者不對讀者依據分析所為操作結果負擔任何責任

本金不大該如何投資

money
社員問:請問如果本金不大的話應該要怎麼投資?

尼莫答:

投資該怎麼做跟本金大小不盡然有絕對關係,你問的問題背後應該是想知道要怎麼趕快讓錢變很多

尼莫沒有很快讓錢變多的妙招,良心建議是在投資理財的第一個過程你要想到終點的問題,你的終點在哪裡?終點有兩個層面,要有多少錢以及什麼時後

比方說多數人的終點是財務自由,尼莫前兩年算過,如果你在台中,財務自由的門檻大概是五千萬,所謂五千萬就是你花一千萬買房子,剩下四千萬買中華電信,一年領兩百萬股利,把兩百萬股利扣掉稅之後,你每個月大概有15萬可以花,要support一個家庭中等以上的生活還ok,但是台北的話,你要再加兩千,或者可能要三千,因為台北物價又更高

所以你第一個就是要設定好比方說五千萬,那再來就是時間點,比方說現在你有五十萬想透過投資變成五千萬,你可以設定明年達到,或者你可以設定十年達到,你設定不同的時間目標就要用不一樣的方式的方式達到

比方說你設定明年要讓五十萬變五千萬,你大概只能就去澳門試看看,但這樣子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很高

Anyway,總之你的錢要變多,你只有三種方法

第一個就是你的本金要變多,你會有五十萬代表你到目前存下那麼多,那之後你慢慢在工作中每個月透過你適當的理財再多存點,總之要設法讓本金變大

第二個,你要活得夠久。巴菲特為什麼可以變成全世界第二有錢的人?因為他活得很老!

第三個是你的報酬率要高,就這三個。

其實就是數學的公式拿來算,本金乘以報酬率乘以期間,考慮複利的效力,你就要想就是比方說你規劃在60歲達到,假設你現在25歲從現在算起還有35年,那五十萬經過35年要到五千萬其實也不會很難。你就要想回來就要去倒推,也許算出來的這個過程每年需要10%的報酬率,那你就要去找看看你有沒有用現在的生活方式可以達到10%報酬率投資的機會。

以一般人本金的規模來講,認真學投資要賺10%其實不難,所謂不難就是你可以買一些長期ROE不錯的績優股丟著放著,五年八年他一定可以一年幫你賺10%

這是一個蠻重要的問題,我只是提醒你,你要先去思考你的終點在哪裡。先設定一個目標,你要去思考你的終點是多少歲跟多少錢,然後你才可以去倒推回來。

女生有一個選項是非常值錢的,就是妳可以嫁一個有錢老公(20140430勘誤,此處原本寫"好老公"但有錢跟是否是好老公不能畫上等號,特此更正),他有五千萬,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男生一般沒有這個option,男生maybe你可以娶一個有五千萬的千金,但這除了要有本事追到千金之外還要有本事忍受不一樣的目光

人生有兩次的樂透的機會,第一次不能選,第二次可以選(20140430更新把兩次樂透講更清楚)

第一次你投胎的時候因為一般你沒得選,這個叫娘胎樂透,巴菲特時常講他自己就是中了娘胎樂透才可以在美國一個中等以上家庭出生

第二個就是選配偶這你自己可以選,而且請務必慎重選,選對好伴侶比選對甚麼股票都重要!台灣諺語說女生這一輩子好不好命要從婚後開始算起也是相同道理

~以上內容取自尼莫在FB社團[績優股夢想家]聚會時回答社員提問~

關於持股期間與賣出方式的討論

1
圖片來源: Ifpress.com

社員問:請問尼莫一般持股多長時間?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賣出?

尼莫答:

價值投資人在買一家公司的必然是著眼於一個中長期的視野,所謂中長期就是一年到三年的時間概念,至少在會計上超過一年才叫長期

希望的持股期間,我個人是shooting兩年。為什麼只是兩年,因為多數的公司我們在買它的時候都是,他目前的營運狀況是相對於可能有被市場低估,這種情況下你才有辦法買到比較低的價格。總之就是一家公司當它的經營狀況可能碰到一些困難需要調整,且這個困難造成股價被低估的時候買入

為什麼打算持股兩年?今天一家公司要去調整經營策略,這個調整從客戶/人力/技術/產品/產線各個層面都需要佈局,整個安排好maybe要半年。待過公司的都知道,半年或一年都不誇張

我在你谷底的時候去買你的股票,給你半年一年去調整,你調整好之後再半年一年,你總要交成績單出來吧!所以為什麼這個cycle我可以等到兩年,就是說我給你一年的耐心讓你去調整業務,然後再給你一年的耐心去把成績單交出來,但是如果兩年,你都沒有交出成績單,就代表說我在選的時候是看錯的

一開始價值投資者在做買入決策的時候我們是rely on未來的基本面會交出一個大概什麼樣的成績單做投資決策,所以如果是這個時間點買,未來的一季兩季可能營收短期有些產業的因素,或者說公司個別的客戶的因素,它有些上下或預期之外的波動,我們不是很care。

社員再問:那如果說,好比如說他兩年後,然後他原本被低估,你買進了,然後譬如說兩年後就是市場大多數的人就發現就發現這是一支很好的股票,它就開始一直漲一直漲一直飆漲,然後就是短期之內它又衝破它原本或是同業的本益比的時候,但是它營收還沒有衰退,那這個時候如果是你會怎麼?

尼莫答:

如果是我漲到我想要的價格,我就會賣掉。還是一句話:價值投資者不認為自己有判斷短期的股價的走勢的能力。

社員繼續問:但是它營收還沒有下滑,還是每個月成長的話呢?

尼莫答:

我不認為從營收的走勢可以判斷價值,應該是說在買入後一兩年到我要賣出的當下,我會check兩件事情,第一個是這個股價跟內在價值跟我的判斷的值到我要的點,對我來講是可以賣的。但是會有一個你講的類似的狀況,所以,第二個在那個時間點,我會再check,就這個時間點來看,公司未來兩年,它會長什麼樣子。如果可以確定它還會再大再賺更多錢,也許在這個時間點即使股價已經漲飆了,它還是低估。

這就是費雪的概念啦!就是你要選一個長期可以一直成長一直成長的公司,你就不會有要換股賣出的這個問題,因為你到兩年三年再看兩年三年,它還是會成長,如果妳買到的是這種股票,那兩年到即使shooting到原本想要的成績單交出來,它下一個成績單也許會更好

~以上內容取自尼莫在FB社團[績優股夢想家]聚會時回答社員提問~

遠離懶人包

最近時常收到Line或Email的"懶人包",用2-3分鐘的時間分析重大議題如服貿/核四/…

個人很排斥這種懶人包,覺得這是填鴨式教育的遺毒,讓人不思考但卻要在短時間抓住重點好有談資,且多數懶人包立場鮮明僅提供篩選後的片面資訊,意在左右民意而非真的讓人了解議題

對重大的社會議題,建議花1天的時間蒐集資料,接著花1天的時間消化資料,最後花1天的時間找人理性討論和自我思辯才得到結論,如此才是成熟的民主參與者,而非看個幾分鐘激情的新聞報導就立場堅定的支持哪一邊,台灣不能再這樣空轉下去

與投資何干?選擇對重大議題的立場需要思考力,投資亦如是,欠缺思考力與資訊辨識力的人難在股票市場成為贏家

投資工具平台思考:賣釣竿的是否要會釣魚?

朋友約一起釣魚,前陣子去逛了魚具店買釣竿和其他設備,漁具店老闆很熱心,各種釣竿都介紹得非常詳細,尼莫就忍不住問到:老闆也有在釣魚嗎?

不問則以,一問老闆話夾子打開就停不下來滔滔不絕的分享他的釣魚經,尤其是海釣的部分講得讓人心癢癢想馬上參加下次的包船海釣(不貴,一次半天大概1000,但要非常早起),同時追問溪釣如何,老闆就很哀怨地說現在中部比較好的溪釣地點幾乎都有保育,釣不得

回家路上愛炒股的尼莫邊開車就邊想到買釣竿這件事和投資大有關聯

投資分析會用到很多工具或平台,目前市場上有免費的也有收費的,投資朋友們各取所需,用釣魚譬喻投資就可以把釣竿想像成投資工具平台,這時候會延伸出兩個思考點

其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的工具幫你上天堂,不好的工具讓你住套房,建議不見得都要找免費平台,在效益可以顯著提升的情況下花小錢讓自己省心也不壞

另外大家都是散戶,投資金額小小,不推薦在平台上花一年好幾萬元的成本或花大錢上一次十萬甚至二十萬的課程,絕對不划算

其二,賣釣竿的人是否要會釣魚?(賣你投資工具平台的人是否要會投資?)小弟以免費和付費來思考

免費平台的話不需要,不花錢拿到釣竿已經很爽了,還跟老闆嚷嚷說你要教我釣魚,這有天理嗎?

付費平台的話最好要,身為釣魚新手,都花錢跟你買釣竿&釣具讓你賺一筆,我當然很希望老闆可以多提供一些釣魚知識或經驗分享,甚至報名參加老闆的海釣團或是老闆的釣魚補習班(前提是老闆已經證明他有本事釣到魚)再讓老闆賺一手我也甘心,只要花的錢可以縮短我的學習時間提早享受釣到大魚的豐碩成果,何樂而不為?

用投資來理解,就是說今天若花錢買工具平台來使用,會希望該工具平台除了使用之外也提供其他加值有料的資訊,若平台經營者要開付費課程分享如何實作運用平台賺錢,尼莫就會去檢視該經營者是否為長期投資紀錄經過驗證的投資高手,若是當然很願意花錢買高手的寶貴經驗讓自己未來可以少繳學費給市場

當然,市場上甚麼人都有,有人會釣魚賣你釣竿也開課教你釣魚,也有人擺明不會釣魚賣你釣竿也開課教你怎麼用釣竿(題外話,幹嘛買那麼複雜難以使用的釣竿來整自己?),要買哪種釣竿跟誰學釣魚見仁見智,尼莫當然選前者囉

探討IR公布營收與公布財報的時間落差

有個IR實務不知道有沒有資訊不對稱和法規的問題

最近是公佈2013全年財務資訊的密集期,根據經驗,很多公司都是先在三月上旬公佈去年度的營收和淨利,到三月底才上傳完整的財務報表

但實務上很多公司的IR(institution relationship,發言人底下與機構投資人打交道的部門)在公佈營收和淨利數字後就會先把公司的四大報表提供給與其關係良好的法人,簡單的說就是在散戶只看到2013年營收和淨利的同時,很多法人手上已經有公司去年度的四大報表了,而散戶一般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後才能看到這四大表

尼莫一直覺得這個實務會造成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因為完整的四大表提供的資訊和可分析性,與單純只看到營收和淨利這兩個數字差異甚大,而這段資訊落差的時間,會讓法人多很多上下其手的機會(雖然實際上法人認真看報表的也沒幾家,很多法人只看營收和淨利,哈哈)

關於這個問題尼莫請教過某大券商承銷部和四大事務所的會計師

券商的回覆是認為只有營收和淨利是重大資訊,既然營收和淨利已公開,IR先提供四大表並不會造成重大資訊公告的落差,所以沒有法律問題

會計師的回答與券商差不多,另外會計師補充說完整的財務報表包含財報附註,只給四大表沒給附註的話分析會受限,故他們同樣不會把IR給四大表這件事情當成洩漏重大資訊

另外小弟針對這件事情寫信給台灣證券交易所詢問過,結果是石沉大海無人理睬,自從這個經驗後,小弟就再也不相信證交所會保護散戶這種鬼話

很有趣的是,IR為何要先提供這四大表呢?

簡單的說就是透過這種方式給法人資訊優勢,讓研究員可以撰寫更深入完整的報告,然後在情感上研究員就會覺得公司很配合很幫忙,這樣在下筆寫Call Report的時候就會對公司比較溫柔體貼一點,甚至未來在公司派要拉抬股價有需要法人機構配合演出(發表看多報告)時會比較容易溝通

有沒有覺得很黑,這就是吃人肉不吐骨頭的股票市場,你準備好了嗎?

財報選股與交往對象選擇

女生如果想短期玩玩找男友的話要看男生的資產負債表,要找長期囑託終生的對象的話要看男生的損益表,from萬瑞霞女士(台大會計系教授&鴻海精密監察人)

女生看財報選老公的門道是萬瑞霞老師在教授财報分析時的譬喻,原意是區分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不同

大公司家大業大,由於累積下來的保留盈餘和資產沉澱,一般而言資產負債表都很強健,但損益表就疲弱,一般而言成長性差獲利能利下滑

這種公司再撐個十年二十年,就有可能轉為虧損甚至因為長期累虧而傷害到資產負債表的健全度

以交往對象而言,這種公司就像不務正業的富二代公子哥(不得不說的是也有很多富二代很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短期內資源充沛現金滿手,跟這種人交往可以坐名車上高檔餐廳…,但長期坐吃山空時,人到五六十歲才發現財庫空空且沒有任何技能的話,就很可憐了

反過來說,小公司因為新成立,一般而言資產負債表不會太好看,但損益表的成長性和利潤率都很可觀

這種公司撐個十年二十年,由於利潤持續累積在資產負債表中,慢慢的資產負債表就會越來越漂亮,財務實力越見雄厚

以交往對象而言,這種公司就像讀書時口袋空空沒錢玩樂只能待在圖書款或實驗室裡的窮小子,跟這種人交往只能坐機車逛夜市,但長期發展起來日子會漸漸優渥起來,到老也不用擔心匱乏

接下來萬老師就不斷提醒,以她數十年閱歷看了無數商人的心得(鴻海在上市前是萬老師的客戶),人要達到某種高度或某種財富,要付出的努力程度都是相同的,但努力這種東西有複利效果,所以要趁年輕早點努力持續付出,才不會老了才發現庸庸碌碌窮忙此生

萬瑞霞老師是尼莫在台大所有修過課的教授中唯二沒有博士學位當中的一位,但卻是啟發尼莫最深的一位,直至今日尼莫每一兩年都還會去探望老師聆聽教誨

力成(6239)1.96億美元和解案的延伸思考

力成(6239)今日(2/27)盤後公佈重大消息花1.96億美元與Tessera和解,幾個疑點頗玄妙~

1. 融券張數變化有內線交易想像空間

消息公佈前兩週的時間內,融券張數從快1800張攀升到6600張,去年11月起到一月底之間,力成融券張數都在800-1700之間,多數時間在800多張,融券張數突然在兩週內攀升數倍,很有內線交易的想像空間

2. 損益認列公佈時點有操作損益之疑

日月光早兩天公佈與Teresa和解,預計第一季認列,交易性質高度雷同的力成和解案,為何公司硬要將費用認列在2013年而非確認發生的2014年第一季?

3. 力成(6396)似乎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公告和解交易,有刻意選擇在連續假期前的交易日盤後公佈重大訊息以淡化在盤中交易會造成股價大幅震盪的嫌疑

力成(6396)公佈消息的時間大概在2/27下午三點,交易對手Tessera在加州聖荷西,時差與台灣慢16個小時,倒推等於在加州時間2/26晚上十一點

根據和美國朋友交往的經驗,一般老美其實不太加班,故以正常情形推論,達成協議的時間很可能落在加州時間2/26下午2-6點之間,換算台灣時間是今天早上6點到10點間

相似的情況,日月光公佈消息的時間大概在2/25下午一點(收盤前),到推等於在加州時間2/24晚上九點,讓人納悶這家公司的老美是否特別愛工作

Tessera網站上的News Release已有關於和日月光和解的公告,但只寫日期是2/24,沒有確切顯示幾點公佈,不知道是否有高人可以找出網頁發表的時間,若可行,交叉驗證就可以知道日月光有沒有晚公佈

4. 經營階層很認真的想用錢收買股東

公司很擔憂對和解案對股價有所衝擊,董事長蔡先生以向股東負責的說詞宣佈配2元現金股利,這種管理階層怕被責難選擇花錢收買股東的鴕鳥心態真的很醜陋,怎麼說呢?

向股東負責聽起來很合理,但問題出在為何以前都不負責而選在今天才負責?

檢視公司資產負債表就可以發現,公司在手上的現金以及流動性在2009年之後就逐年攀升,帳上現金從2009年的90億逐年增加到2012年的200億,同期間流動比從2009年的1.3X攀升到2012年的2.1倍,而四年間的股利發放率平均約在45%~50%之間

簡單的說,從公司的長期配息紀錄來看,公司並不像今天表現的這麼對股東負責,反而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選擇積壓過多的現金在手,力成(6396)2013年營收376億,保持超過200億的現金在手上幹嘛?

宏達電2013年底更換財務長的思考

宏達電公告更換財務長,原財務長升任全球業務總經理,新任評估中,未來怎樣還不知道,先看看過去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吧~

宏達電上市後第一任財務會計主管林政寬,到宏達電之前是Moto財務經理,在宏達電服役年限2000.10-2006.9

第二任開始改叫財務長,由前富邦金控財務長鄭慧明接任,林政寬改為只管會計,服務年限2006.9-2010.12

第三任由前新光金控財務長容覺生接任,服務年限是2011.1-2012.4

第四任由高盛前董事總經理張嘉臨接手,服務年限是2012.4-2013.12,目前是全球業務總經理兼任財務長

查詢宏達電財務長更迭的過程中,發現幾個很有趣的地方

1. 宏達電1997/5成立,2002/3上市,上市後的首任財務主管在上市前1.5年才加入公司,之後所有的財務長都是空降的,目前看來應該第五任也會是空降的,是否代表宏達電內部人才養成機制有問題?

2. 宏達電的年報從2007年之後開始變得花俏,時間點是鄭慧明接手後一年的事情,推測此政策是鄭從富邦帶來的新政,從2007年年報逐步看到2011年年報,可以隨著年報的逐年更花俏明顯感受到公司"上升"的氣燄,此氣燄終於在2012年開始收斂

3. 宏達電股價在2010/1的低點308開始上揚到2011/4的1300,更換財務長的2010/12股價最高來到921,有哪家正常公司會在公司一片大好股價上漲幅度兩倍的情況下更換財務長?

從當時的新聞報導可以看到一些跡象,回頭看才清楚,很明顯是鄭慧明和周永明不合,主因應該是周永明大頭症作祟想染指財務所致,所以宏達電發的公告才會這樣寫"宏達電(HTC)今(23)日宣佈管理階層人事佈局,將由容覺生出任財務長一職,自2011年1月1日生效,直接對執行長周永明報告,負責相關財務、會計、風險控制、子公司管理、投資人關係、營業分析、金融法令及董事會事務等"

當中關鍵字是"直接對執行長周永明報告",財務長在公司的職能原本就要和執行長報告(當然和董事會報告也是重要職能),既然是很基本的職能,特別用文字強調直接對執行長周永明報告就很有玄機了,難道前任財務長不直接和執行長周永明報告嗎?

何以解讀周和鄭不合?從周永明在當時的發言可以看出來"HTC執行長周永明表示,「很高興能邀請容覺生加入HTC經營團隊,擔任財務長一職,他長久以來累積的經驗及全新觀點將為HTC帶動持續的創新與長遠的進步」。"

鄭慧明和容覺生都是金控財務長出身,甚至富邦的經營績效長期好過新光眾人皆知,請問容覺生和鄭慧明如此相似的背景要如何提供"全新觀點"給周永明?

4. 容覺生跳槽時應該很爽到一家快破千的公司上班,剛上任時也爽了幾個月,沒想到變成任期最短的財務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1)世事多變,福禍難料,2)不知道容在跳槽到宏達電之前有沒有對宏達電高層做過深入調查?

結論

1. 好公司應該要能夠由內部培養專業經理人,高階主管要外求的公司代表內部的人才養成文化有問題,長久必然會出大亂子(費雪十五要點第九點:公司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2. 不管公司表面上看起來是走上坡或走下坡,換財務長十有八九是很負面的事情

3. 費雪十五要點第八點: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很好嗎?

4. 根據小弟淺薄的和產業的交流經驗,一家公司只有在業務部門濫到無可救藥且業務端弊病叢生需要大整頓時,才會從財務端調人過去肅殺一番,重新建立前端業務部門的運作規範&制度以和後端財務運作&公司策略進行連結,在這個時間點派張嘉臨上前線不是求開創而是求維穩,先把公司穩下來才有機會喘口氣再出發,但問題來了,市場和產業大環境會等待嗎?

5. 繞來繞去其實還是不脫費雪十五要點的應用,大師早就說過了,而且說得很透徹,只是我們凡夫俗子悟性太差不會用罷了

PS費雪的"非常潛力股"出版於1958年,每次聽到有人說什麼投資經典早就過時在現在的市場不適用這種話時,小弟都會口是心非的一邊回答:"對啊對啊,的確書中很多東西都過時了,現在的市場早就不同了"一邊心裡想:"OOXX,是經典過時還是你的腦子過時?"

Call發言人要注重隱私以及人際規則

昨天有朋友來和尼莫討論call某家公司的心得,朋友覺得該公司不夠老實,回答都閃爍其詞

跟朋友了解問那些問題和得到甚麼答案後,發現問題是出在朋友身上,原因是朋友問得太深入仔細到會被誤認為商業間諜的程度,換做我是發言人也不會回覆

比方說朋友問了公司3年前開發新產品的研發團隊是否還在公司或是離開去了哪裡?過去10年研發團隊的成員變動情況…
只能很明白的說問這種問題真的很沒sense,發言人聽到人家問這種問題的感覺應該跟你剛認識一個新朋友然後這個新朋友明著問你祖宗八代的隱私是一樣的道理,換做你是發言人,除了說一些官話(朋友得到的回覆是:公司有長期人才培育計畫)打發掉之外,還有甚麼好說的?

至於朋友的問題要怎麼找到答案呢?尼莫有兩個建議
其一,若這個問題真的和公司價值評估高度相關,關於人的變動要透過閒聊法下手,故要從該產業研發人的人際圈切入打聽

其二,還是要從發言人那邊問到,但這需要高度的技巧,費雪在非常潛力股中有提到一部份,尼莫自身也有兩三個獨到心得,不過江湖一點訣就不分享囉

原本義憤填膺覺得發言人不老實的朋友,和尼莫聊完之後有點小沮喪發現原來是自身能力的限制,覺得對朋友有點不好意思起來…

以上,尼莫於台中

巴菲特的報酬率

被很多人當成股神的巴菲特,其實很多部分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比方說關於股神的報酬率就與大家理解的有很大不同,說明如下

1. 巴菲特年報上會註明波克夏公司的報酬率和S&P指數報酬率,這邊的波克夏報酬率代表是當年度波克夏公司的ROE,而非波克夏公司股票的報酬率,也不是波克夏公司的股票投資收益率,故單純的認為巴老揭露的報酬率是他的投資報酬率是不正確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巴老在這段期間經營波克夏公司的收益(當中包含數十間子公司)以及將波克夏公司的多餘資金用作投資普通股或債券的收益之合

2. 波克夏在巴老經營之下近50年的複合ROE接近20%也是很恐怖的數字,但這多數得益於巴老以波克夏為主體設計出獨特的營運模式,可以用保險沉澱的浮存金用作購併之用,又巴老有過人的車險和再保險經營團隊,使其浮存金成本可以低於0,充分實現了財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free leverage

3. 除了特殊的保險+實業經營結構之外,巴老有別於其他收購方的的收購策略也確保了收購案的報酬率和成功率,這部分日後專文再談

對巴老的報酬率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更深入理解價值投資和巴老投資技術和智慧的發展過程,重複不斷強調的:推薦閱讀巴菲特1975年之前寫給股東的信,可以看到大師是成為大師的軌跡

日圓匯率與幸福人生

過年期間跟上海回來的銀行同業聊了一下,朋友聊到最近生活因為日幣貶值非常悶,原因是朋友2008年在上海買了房子,貸款時以境外人士的身份選擇貸款日幣,該時美元兌日圓約100

之後就是連續兩年的苦日子,因為日幣兌美元不斷升值,等於貸款不斷膨脹,每個月收到利息單夫婦倆就會嘆息,後來受不了在兩年後美元對日幣80左右時選擇改貸美金,然後過了快兩年快樂日子,沒想到大概一年前日幣開始狂貶,短短一年從78跌破100,這段時間只要看到日幣貶值的新聞就會開始覺得悶…

不過因為這段期間內上海房地產漲幅超過50%,故雖然匯率這部分輸了,跟房價漲幅拉扯過後還是賺不少,至少尼莫是這樣安慰朋友的

講這個故事有3個點想分享~

其一,匯率風險容易被忽略,多數人在配置境外資產(或是案例中的負債)時,對匯率的影響並沒有足夠深入的體認,非要吃虧交學費才會明白,你的理專跟你推銷一堆境外基金或TMU產品時有提示過匯率風險嗎?

其二,這是真實案例,案例中的夫婦都在金融業,平均年資15年以上,這種資歷看匯率也失準,遑論一般人

其三,你的資產負債表中本外幣比重配置要以你的主要生活地和收入/支出幣種相匹配,這樣就會有"自然避險"的效果,只要不匹配就會有匯率風險,你的損益表上就會有匯兌損益

以上,尼莫於台中

如何知道公司固定資產快折舊完?

朋友來問要怎麼要確切知道一家公司的固定資產快要折舊完了?

細節都在財務報表"附註"中,只看四大表無法得知,步驟如下

1. 找出財報上的重大會計政策之彙總說明,從中可以看出公司用幾年來提折舊(折舊耐用年數)

2. 找出附註揭露的固定資產明細(科目分類一般是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用累積折舊除成本,一般在設備這個科目(有好幾種設備,用合計數計算)若高於70%就代表快折舊完了,房屋及建築因使用期限較長分攤的折舊較低比較不用考慮

3. 另一方法是看公司近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如果公司3-5年內現金流量表上購置固定資產的金額都佔資產負債表上固定資產成本(扣除累積折舊前的帳面成本)的5%以內,就代表公司近年沒有大規模的擴產,又一般機器設備使用年限都在5-10年居多,3-5年沒重大投資的話大部分機器設備應該都折舊得差不多

延伸思考,問這個問題應該是認為未來折舊折完的話折舊費用會降低,銷貨成本跟著降低,淨利有機會攀升,但其實不一定,原因未來有機會再解說

以上,尼莫於台中

擎泰(3555)還能燒多久?

2012.9曾點評,若產品技術沒能突破,當時手邊現金可以燒兩年

一年多過去了,擎泰果然沒能轉型突破,手邊現金從2012.6的13.38億持續虧損到2013.09剩下2.86億(扣除銀行借款2.02億後的淨現金),現金燒了10.52億,與同期間淨損失合計數11.17億差異不大,原因是IC Design House沒甚麼固定資產投資/折舊,除非應收/存貨/應付部位有大幅變動,否則虧多少就是燒多少現金

根據2014.1公告推算,4Q13公司營收1.7億虧損1.18億(2013年平均每季虧1.38億),據此推估2013.12帳上現金會在1.7億左右(假設應收/存貨/應付/銀行借款沒大幅變化)

假設1)借款2億的往來銀行聰明一點知道要抽腿,2)以每季1億的速度燒錢下去,3)沒有其他資金挹注,這種情況下公司在今年第二季會有流動性問題

假設1)借款2億的往來銀行聰很有義氣的挺到底,2)以每季1億的速度燒錢下去,3)沒有其他資金挹注,這種情況下公司在金您第四季會有流動性問題

會不會有新資金挹注呢?查了發現大股東(持股400以上)持股已從2010.12的49.58%穩定下降到2014.1的19.15%,由此數據看不出來大股東有要和公司共存亡的意圖

結論:

這家公司是近年新掛牌公司中表現很離譜的一家,2011.11上市到現在才兩年多就面臨財務困境,上市承銷價60相對現在股價12.X已跌掉近8成,看了實在讓人對證交所的上市審查沒信心

會計師也沒比證交所好到哪去,擎泰上市兩年多來都巨幅虧損,但會計師從未在查核報告中提出警語,甚至到2013.9只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公司未來一年會有很大財務壓力,繼續經營假設會有疑慮的情況下,會計師還是保持緘默

這就是台灣資本市場監管的一個縮影,與其信賴主管機關或是會計師的事後諸葛,投資人應要自立自強自力更生

以上,尼莫於台中

人為什麼要投資股票?

時常在想,人,為什麼要投資股票?

為了賺錢?這應該是多數人不做他想的唯一裡由,但對尼莫而言不止

經過多年的學習與實踐,在近幾年大幅提高勝率以及報酬率後,慢慢的有一種想法是只要用對方法(技術+心性),做股票賺錢是必然的事,只是時間點的早或遲和錢來的多或寡有所區別

既然如此,人為什麼要投資股票呢?

透過雷浩斯的介紹以及用心投入FB社團"績優股夢想家",返台一年多認識不少價值投資的同好,且當中多位都很讓尼莫景仰想從他們身上偷學東西,SO這一年來在投資路上最大的收獲除了操作獲利之外,逐漸在投資路上找到好友相伴切磋琢磨,有人一起榮辱與共的感覺,得到的快樂反而超過金錢收益帶來的快感,這是尼莫目前看到和感受到的

What’s next?

下一步就是努力提升到托斯科藍尼的境界:"投資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身邊已有一位白手起家靠基本面投資累積上億身家的高手達到此境界,目標是希望未來十年能到達這個高度

以上,尼莫於台中

台股大跌與第二件六折

今天台股"一如所料"跟隨美股行情以大跌198點收場,如何解讀?

首先,價值投資人是不解盤也不靠預測大盤過活的,原因在於預測大盤走勢超出價值投資人的能力範圍,真的那麼厲害可以看大盤看很準,就不用花時間做無聊又耗時的基本面分析賺這種辛苦錢了

其次,伴隨今天和年前的大跌,手機裡Line的投資討論群組開始熱烈起來了,主軸都是XX股跌破XX元開始變得有吸引力打算要開始吃一點,這代表真正的價值投資人都是憑著長期投資的視野,跌越深有越多便宜可撿會越開心

最後,有次老婆想吃泡麵結果買了兩碗回來,問了後老婆說是因為無法抗拒第二件六折的促銷,然後反問"你一天到晚找低估股票,碰到第二件六折你不買嗎?"

突然間深感慚愧,學了N多年的價值投資,還抵不上淺顯的生活智慧!

以上,尼莫於台中

如何看待由製造跨足不動產的企業

中國人有根深蒂固的"有土斯有財"觀念,延伸的結果就是在台灣很多大公司老闆是靠不動產發跡後累積財富轉投資製造業,製造業羽翼豐厚後憑製造業的金流支援不動產開發

小時候不懂這個道理,看到大公司切入不動產開發都會捏一把冷汗,經過長期的觀察才知道原來這根本是很多大公司老闆的原始"本業"而非副業,反而因此錯過很多好的投資機會

要如何辨別公司切入不動產是否屬於不務正業呢?

簡單的說還是要從大股東和公司董監事的背景著手,常用的手法如下:

1. 從年報上的前十大股東和董監事名單逐一google關鍵字可以找到很多蛛絲馬跡

2. 國家圖書館的新聞報刊雜誌資料庫可以找到很久之前的報導

3. 聯合知識庫可以索引1951年開始到現在的聯合報+經濟日報的新聞,不過成本偏高,一則要5元

4. 最重要但最難做到的:閒聊法

以上

尼莫於台中

評論工時頭條:宏碁4月1日重生先加薪 140114

結論:還沒開始改革就讓股東荷包痛,股價下看個位數

– 一家幾十年員工以萬計的公司,說重生只是喊喊口號而已,實際狀況是陳俊聖3年內可以帶領宏碁走出泥沼就不錯了

– 先加薪5%對或不對?這根本是慷他人之慨,如果你是宏碁現任股東看到公司這樣花你的錢,會作何感受?猜想加薪是施振榮和陳俊聖為了拉攏人心的方案,但此舉的確對股東不公平

– 陳俊聖看起來工作背景與宏碁很接近但實際上欠缺相關經驗,與宏碁目前的業務所需的背景來講,陳只有在INTEL的資歷比較接近,但賣CPU和賣宏碁目前的業務關聯性偏低,且嚴格檢視陳的履歷就可以知道陳一直都待在業界龍頭且一直都在順風的環境中工作,而宏碁離龍頭漸行漸遠,能夠掌握的財務資源和人力素質與台積和INTEL差兩三個檔次,產業前景又逆風,考驗才剛開始…

藝高人膽大? 140116

近年分享的幾檔操作(比方說皇田和可成)都給人一種危局入市的觀感,更甚者會有朋友用"藝高人膽大"來形容尼莫

必須很誠實的說:藝其實不高,人也很膽小

因為自知藝不高,所以每檔真正被篩選出來的股票,研究過程中印出來的年報/財務報表/研究報告/產業資訊…堆起來一般起碼有15公分高,為了打聽產業眉角/公司經營樣貌…起碼要打10-20通電話

就是自知藝不高,更知道要挖得筆別人深比別人寬廣才有機會賺錢,也是自知藝不高,才知道要不斷的複習經典持續學習

人膽小可以借用杜拉克形容對成功創業者的形容:多數人都將創業者誤解為擁抱風險者,非常勇於承擔風險,但實際上根據杜拉克對成功創業者的訪談,成功的創業者都是風險趨避者,會努力不懈的想盡一切辦法規避創業過程中的風險,唯有如此創業存活和成功的機率才會大幅提升

說到底,投資絕不是選擇和承擔多少風險的遊戲,而是辨識和規避風險的事業

孤單的價值投資人 140118

經過多年試探,現實生活中,尼莫其實不太跟朋友聊股票

原因首先在於跟多數人一年做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投資決策&平均一個投資決策只花5分鐘比起來,價值投資人這種一年只做個位數投資決策&平均一個投資決策要花3天的投資方式顯得很怪異,且看的公司少,與朋友想聊的標的有交集的機會也不大

其次就是即使標的有交集,看的方式也有很大差異,多數朋友開口是“這個線圖看起來OOXX,成交量又OOXX,加上大盤最近OOXX,所以我覺得目前股價OOXX",而尼莫是"這家公司的業務是OOXX,產業目前狀況OOXX,公司近期營運績效OOXX,未來的營運預期OOXX,相較於基本面的價值公司的股價目前顯得OOXX",朋友一般會接著說"你說的那些我不懂也沒在看啦,那我們來看看這條均線……"

這時候就深深覺得還好有Facebook,要不然當價值投資人真的跟住在電冰箱差不多冷清

在投資這件事情上,尼莫信仰內在價值和安全邊際,你呢?

對中國"影子銀行"的小觀點 140122

上週去台北餐敘時和記者聊到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尼莫觀點如下

1. “影子銀行"是個聽起來和討論起來很炫的話題,但何謂影子銀行?根本就欠缺明確精準的定義!每個單位都有各自的表述,連中國的人行(相當於央行)和銀監(相當於金管局)都有不同的認定,由以下報導可知

2. 尼莫對"影子銀行"的認知是"非金融機構從事的金融行為",當中有合法的/有灰色地帶的/有非法的,說實話究竟範圍在哪裡?規模多大?和經濟的連動關係如何?眾說紛紜!

3. 目前對影子銀行的解讀多半落入歐美的政治/經濟分析框架下,在該框架下解讀中國必然有很多不合理之處,個人認為對影子銀行的分析多數欠缺1)考慮中國法制進程跟不上經濟發展的窘境所產生的金融需求需由"影子銀行"填補,2)集權國家對金融和經濟的掌控能力遠高過民主國家(不過不可否認共產黨的掌控力在逐步衰弱中)

PS.話說報導的謝泓源先生不是在華一銀行戰功彪炳嗎?一查才發現原來富邦入主後謝先生已經轉戰陸資平安保險集團了,這樣中國平安的股票似乎又更有吸引力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21001113-260303

解析張忠謀先生對台灣缺乏人才的發言 140123

張董沒有明講,談話背後的真意是替台積電未來5-10年的競爭力感到憂心…

上週台北咖啡聚會後下午和一些好友聚聚,當中威廉分享了他對晶圓代工產業以及台積電的看法

轉述威廉觀點,其一是他認為由於在20奈米製成成功卡位,在跨入14奈米和10奈米之前,台積相較於Intel和Samsung都有優勢,但之後則未必,這個優勢的時間點說沒有太長,頂多到2015年,2016看不到

其二是他觀察到由於中國IC產值預計在2015年會超過台灣,在這些產業中,台廠在吸收優秀人才方面會面臨陸廠強烈的競爭,昨天工商時報頭條講展訊和聯發科搶人,也是相同情況

尼莫觀點:

全球化競爭是很殘酷的,台灣開不開放?台灣人準備好了沒?在全球化的框架下都不是問題,說白一點:who bird you?

一流資本家如張忠謀早就深知這是全球化的競爭,他想買的腦(僱用的員工)已經不侷限在台灣的人腦,只要好用且價碼談得攏,那裡的腦他都願意買

延伸思考,一流企業如台積電和聯發科相對有機會打贏人才吸引戰,但與其面臨相同競爭格局但欠缺人才磁吸效應的公司怎麼辦?說白了這些公司若不忍痛轉型圖精,就會面臨逐漸衰弱和股東報酬一路往下走的窘境

台灣人怎麼辦?有兩個選項~
其一,努力提升自己成為全球化人才,會有很多好僱主爭著要請你,薪資價碼自然水漲船高
其二,停滯不前持續抱怨大環境很差和台灣一起空轉,溫水煮青蛙,會有很多來自於中國/東南亞/印度…的新興中低階知識工作者崛起和你搶飯碗,薪資價碼自然和能力一起貶值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23000060-260202

關於選股軟體或系統的思考 140128

近年來選股軟體或網站(以下簡稱"系統")逐漸普及,前幾年風行一時的洪瑞泰老師的盈再表是當中代表

個人對於這類系統持開放態度,因為只要運用妥當,這些系統的確能夠縮短資訊處理時間;且因個人使用電腦的技能非常低階,故把開發出這些系統的高手都當作神人崇拜

何謂運用妥當?有兩個地方要注意

其一,使用系統是為了節省處理資料的時間,好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運用在思考而非讓自己不思考;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會駕馭系統,而非被系統僵固

其二,系統的使用應僅是整體投資流程的一部分而非主體,所謂投資流程包含資訊取得/加工/運用,系統能幫到的是取得和加工這兩個子流程中能夠量化的部分,不能量化的部分如質化分析或財務預測都是系統做不來的,要靠人腦思考

延伸思考~

當大家都有類似系統,甚至運用相同平台找出類似標的,技術同質化的結果如同上戰場時你和敵軍使用完全一樣的武器,這種情況下你要如何打敗其他投資人?

未來的傑出投資人除了最重要的獨立思考能力之外,嫻熟使用智慧型系統來放大資訊處理量的能力會變成第三重要的關鍵技能,第二重要的技能是甚麼呢?猜一猜囉~

130827對存股和現金流量的見解

返台十個月,對股票投資領域中兩個名詞覺得被濫用到令人反感

首先是"存股",很疑惑股票有甚麼好存的?

持有股票的期間只會有三種型態,短期(以天計算)/中期(以月計算)/長期(以年計算)⋯⋯

說穿了所謂的"存股"不就是長期投資持有股票?而熱炒這個名詞的原因是對媒體或出版業而言,一般散戶聽到"長期投資"就會興趣缺缺,就只好換個名詞來讓大家眼睛一亮,同時也給人做股票可以像作定存那麼簡單的幻想…

其次是"現金流量"被濫用,尤其是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基於以下理由,尼莫不注重現金流量(表)

其一,財務報表中四大表的排序就隱含各種報表的重要性,排第三和第四的股東權益變動表和現金流量表原本就是補充揭露的性質而非主體,真正重要的技能是分析資產負債表(60分),其次是分析損益表(30分),這兩個報表分析得更深入完整,股東權益變動表和現金流量表根本不重要,不會分析資產負債表卻滿口空談現金流量是捨本逐末的行為

其二,企業創造現金的能力要放在很大的時間框架下審視才會有意義比方說五年甚至更長久,短期的現金流其實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資本投入的時間點或淡旺季效應或原物料價格波動)而上下波動,此時以季度甚至一兩年的跨幅來分析現金流量是正或負其實沒甚麼意義;簡單說,如果你沒有持有一家公司五年以上的決心以及分析一家公司10年以上創造現金的能力,根本不需要分析短期或中期的現金流量,把重點放在資產負債表即可

其三,現金流量表有兩種編制方法,直接法和間接法,對投資分析可以運用且有幫助的其實是直接法現金流量表,但台灣主管機關給公司方便只要求揭露間接法現金流量表

忘了現金流量(表)吧!把焦點放在資產負債表,投資績效很快就會有長足的進步

130821福大棉業有那麼好嗎?

今天工商和經濟分別都報導福大棉業有轉機的消息,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種報導是幫公司炒作拉抬股價用的,拆解如下~

1. 不管是金屬廢料或是洗腎醫材,這兩項業務對福大都還是空中樓閣
金屬廢料也許實現機會大一點,買買機器設備和市場turnkey技術就可以切入,但從福大的本業實在很難聯想為何可以切入這種業務?有何利基?
醫材的XX纖維膜看來跟公司紡織的背景有所淵源,但目前看來實際上連生產都沒有,能不能拿到認證也是未定之數

2. 工商比經濟夭壽,工商記者寫"另外,今年第二季進入太陽能副料市場後,營收穫利大幅增加,預期,明年上半年就可讓福大轉虧為盈,未來三年的營收也可逐年成長。"
比對實際財務績效如下
2Q13營收2.33億虧損4277萬
1Q13營收2.77億虧損1431萬
2Q12營收2.36億虧損4056萬
不管跟去年同期比或是跟上一季相比,今年第二季的營收和虧損都更悽慘!工商記者居然可以這樣睜著眼睛昧於事實說瞎話寫說公司營收穫利大幅增加,除了無恥還能怎麼說?

結論:

1. 公司有很多種,比方說做了不說的大立光或先說後做的美律這都算好的,比較卑劣的是說了不做的或根本說白賊話的;最好的投資選擇是找像大立光這種做了也不說的公司,如果你挖掘出一個標的是習慣把大話說在前面,務必要去檢視過去十年這家公司說了那些事情以及是否都有做到,往往這樣一檢查很多公司馬上誠信破功

2. 甚麼叫做假消息?多數時候真假自在人心,投資人要養成懷疑資訊真實性的習慣,看到資訊先驗證,只有透過自身的獨立思考才能趨吉避凶

3. 尼莫有個媒體黑名單,像這兩位記者今天之後就會列入黑名單;但這並不是說黑名單上的記者提供的資訊尼莫就完全不考慮,因為像今天這種情況其實太常發生(只是今天抬轎這支算是比較離譜的),若要以絕對的道德標準要求,所有的記者都可以殺光光不用看了,多數時候我們只能挑沒那麼黑的記者提供的訊息來加工

4. 時常有朋友拿這類消息來和尼莫討論,尼莫分析拆解多數時候朋友都會疑惑的看著尼莫說"我沒有你想那麼複雜啦,可是跟我說這消息的人說之後公司會有多好多好,很快股票會漲到XX元可以賺很多耶,你看我就現在買等他很快拉上來我再出掉就好,反正消息是不是真的也要明年才知道,我早就先賺起來啦"
尼莫這時就會苦笑地說"那我就不知道了耶,這支股票我不熟啦,剛剛說的你參考看看囉"同時心裡OS:God bless you

5. 為什麼說要做投資,會計和財報閱讀力很重要?從這個案例就可以看出來,連基本的財報都看不懂的話,怎麼被騙到死的都不知道

以下是新聞報導
====================

福大舞雙槍 後年業績衝

【經濟日報╱記者柯玥寧/台北報導】
2013.08.21 01:59 am

福大材料(4402)董事長楊燈霖昨(20)日指出,今年起公司投入金屬廢料事業,該新事業預計明年起貢獻獲利,加上近年成功開發出運用在洗腎醫材的中空纖維膜,2015年在雙事業貢獻下,營運將明顯成長。

福大材料原為福大棉業,為紡織廠起家,近年營運重心轉向,除了持續生產尼龍絲、胚布製造,今年投入金屬廢料事業,目前金屬廢料的營收貢獻達58%,成為公司主力業種;紡織部門的尼龍絲、胚布佔比45%,剩下7%營收為食品部門貢獻。

福大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4.02億元,年減21.07%,稅後虧損7,181萬元,每股稅後虧1.04元。楊燈霖表示,今年上半年尼龍絲的庫存量過多,加上原物料行情波動大,紡織本業狀況不佳,影響獲利。

今年投入的金屬廢料事業,預估明年有機會獲利,此外,本月起陸續在彰濱廠增加胚布產量,預計9月底產能可全部開出,未來尼龍絲與胚布對於公司的營收貢獻將會相當,加上胚布毛利率優於尼龍絲,帶動明年獲利轉佳。

福大材料另一積極擴展的事業體為生技醫材,成功開發出中空纖維膜,該產品佔洗腎醫材成本的六成,為重要原物料之一。該產品毛利率四成至五成,淨利率超過三成,未來量產後,為福大毛利率最高的產品,估算中空纖維膜將會從2015年對母公司有貢獻。

中空纖維膜為福大與工研院合作開發,除了德國FMC廠外,為全球第二家、亞洲第一家可製造生產中空膜的廠商。

楊燈霖表示,當初規劃開發出中空膜後,要介入歐洲OEM市場,同時與亞洲血液透析器研發生產大廠,合攻亞太生醫材市場,雙軌併進;目前公司正與大陸、東南亞,以及中東國家的人工腎臟醫療器材組裝廠接洽,預估等到明年下半年請到執照,正式出貨量產。

福大卡位醫材有成 明年拚轉盈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21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袁延壽╱台北報導】

福大紡織(4402)轉型搶攻生技醫材商機終有成果;董事長楊燈霖昨〈20〉日指出,切入人工腎臟中空纖維膜生產,已得到歐洲廠商合作,第四季小額投產並進行認證,明年下半年量產。

另外,今年第二季進入太陽能副料市場後,營收穫利大幅增加,預期,明年上半年就可讓福大轉虧為盈,未來三年的營收也可逐年成長。

福大原本是以尼龍絲為主要產品營項,佔營收比超過80%;積極轉型後,目前尼龍絲佔比為50%、生技醫材及電子材料佔比45%、食品事業佔比5%。

楊燈霖指出,福大至少會投資6億元,生產醫療用的中空纖維膜,搶攻洗腎血液透析器中空膜耗材商機,規畫年產能400萬支,並已與歐洲數一數二的設備供應商合作。

福大已先投資1.5億至2億元,在梧棲廠區500坪的土地興建醫療用的中空纖維膜廠。

福大預估,中空纖維膜的毛利率高達40%以上,市場將以大陸、東南亞及中東為主,預計今年第三季小額生產並進行歐洲認證,明年下半年量產,並可開始賺錢。

除生技醫材,福大從今年第二季開始,也投入太陽能副料買賣市場;福大總經理楊浩維指出,此電子材料的毛利率雖只有5-8%,但,營運已漸上軌道,8月,預估單月營收就可超過1億元,並可獲利,且會逐月增加。

至於在本業紡織上,楊燈霖指出,由於尼龍絲近幾年市場價格波動過大,賺錢不易,為追求獲利大幅成長,福大已朝下游利潤較高的布料市場整合;轉投資成立福泰紡織,跨足胚布市場。

楊燈霖指出,布廠設在彰濱廠,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產就可賺錢。
在積極轉型,並朝紡織上下游整合,法人預估,福大明年的營收將可比今年成長一倍,第二季轉虧為盈。

130810可成估價更新

可成股價近期隨著HTC摔落有一些調整,不少朋友來跟尼莫關心是否可以買入,尼莫觀點如下~

結論:可成合理股價約150,目前股價沒有顯著低估。2H13若有低於120會審慎評估update財務預測,低於110且基本面沒有太大變化時尼莫也許可能會買入。

1H13獲利表現良好,但剔除匯兌損益的貢獻後,本業的表現沒有令人驚豔之處。注意:這並不是說可成表現不好,可成還是很強很有競爭力。

展望未來,尼莫對可成的疑慮主要在成長方面:
1) 產業競爭加劇,新競爭對手如F-鎧勝和比亞迪都來勢洶洶,2-3年內會慢慢追上來。但可成的確很強,過去兩年競爭對手都不斷做大,結果可成毛利率也沒特別大的影響
2) 電子產品低價化和替代材料的出現的趨勢對以金屬機殼為核心的可成不利,可成有擴充做塑膠射出,不知道實力如何?
3) 成長鈍化,顯然Ultra Book遠遠沒有期待中的效應,智慧型手機往中低價格走,可成今年1-7月營收成長約8%,合理預估全年數字大概會在400-410億左右,連續兩年營收成長都會低於10%,不宜用強勢成長股看待

綜上,比較合理的觀點是在現有的金屬機殼產品線,可成有能力維持每年5%-10%的成長,同時維持很好的獲利能力比方說淨利率在25%左右,that’s all!

可成的塑膠機殼對金屬機殼而言是兩面刃,有上來的話會貢獻營收,但塑膠射出的ASP和毛利都會比金屬機殼差很多,淨利率會往下走,整體PE不見得會上來。

PS版主一個月只會上部落格一兩次,要討論投資歡迎加入FB社群"績優股夢想家",尼莫是社群管理員之一,但不特別負責審查新社員,若您申請不過建議多申請幾次

130806評論奇力光電貸款違約的影響

過去15年,高科技公司躍升為台股主流的同時,在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方面,資本密集型的高科技公司對商業銀行也是予取予求,從銀行觀點出發,對高科技公司只能嘆氣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由於這樣的強弱勢的差異,銀行在貸款給很多科技公司的集團公司的時候,即使該集團公司還很小或財務體質不健全對銀行而言放貸風險較高,科技公司會要求銀行提供與母公司同樣的借款和擔保品條件

一開始面對這種狀況,銀行會勉為其難的比照,但會要求母公司要提供擔保,但兩三年下來隨著很多銀行都比照給這樣的條件,科技公司會食髓知味要求銀行取消母 公司擔保,這時候在數十家往來銀行當中只要有一家不嚴守風險邊際答應可以不擔保,其他銀行在之後2-3年就必然都拿不到母公司擔保

奇力光電的這則新聞就是這種錯誤的銀行實務和風險訂價的結果,相信此次事件在長期會逐漸扭轉銀行對科技產業的放貸政策和對息差的要求

相關新聞請搜尋"奇力光電欠56億元"

130403祥碩的營運表現反應華碩的誠信?

華碩轉投資5269祥碩2012/12/12以每股62元掛牌上市,隨即衝到87,今天收58.6,股價還ok

誇張的是基本面,2012年12月上市,上市之前公告的2012前三季EPS分別是1.34/1.45/1.44

結果才剛上市,就交一個季營收減三成,淨利減八成,EPS掉到0.22的成績,更慘的是1Q13的營收還繼續掉兩成,衰退得如此嚴重,時間點又如此恰巧,實在讓人很難不懷疑上市之前的業績有沒有灌水提前塞貨給下游以拉高IPO價格(這方面可透過check同業2012年初到今年同期間的營收表現得到驗證)

這年頭連華碩這種等級的公司也搞坑殺投資人的伎倆嗎?

關於近期的權證推廣 130212

可參考新聞網址如下
http://tw.news.yahoo.com/蛇年賺錢術-善用年終-權證為小資族創造新富生活-010547288.html

用嚴格的標準來審視,富邦吳副總講的內容可以解讀為詐騙,而權證是黑心券商和無良證交所以及瞎眼證期局合演的散戶坑殺劇

為何說黑心券商?如報導內文」吳仁傑指出,權證投資由於進入門檻低、槓桿效果強、又可以做風險控制,是小資、大富都可輕易參與創造財富的工具,擁有小額資金、喜歡短線操作、對於槓桿倍數需求大及風險承受度有限的投資人,都很適合投資權證」這段話就錯誤連篇

首先,權證的"風險控制"功能是在以避險為前提的操作下才成立,只玩權證並沒有風險控制的功能!其次"風險承受度有限的投資人"⋯⋯是什麼定義?權證一不小心就會賠光本金甚至賠到負數,這算什麼適合風險承受度有限的投資人?一般概念的風險承受度有限應該是只能賠個五趴十趴的投資人才算風險承受度有限吧!

為何說證交所無良?前陣子證交所的權證廣告打得火熱,一個年輕人剩下一小把錢,丟向桌子的一邊後丟回來的是一大筆錢,身後還一堆人排隊要丟錢。看過的人應該都印象深刻吧!一個國家的證交所不是倡導好的投資理念而是倡導小錢搏大錢的賭博心態,還每天在嚷嚷什麼資本市場的造市功能,令人噁心!

為何說瞎眼證期局,如工商時報2013年1月17日報導"證交所為了鼓勵權證發行人積極申請發行權證及提升證券經紀商受託買賣權證之績效,昨(16)日假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4樓貴賓廳,舉辦「101年權證發行人及受託買賣證券商頒獎典禮」。證期局局長黃天牧表示,繼量能之後,證券市場對權證的質也開始重視,等法定造市之避險交易證交稅率調降之後,將隨即開放權證當日沖銷。"

細心觀察,"證券市場對權證的質也開始重視"這句話很有代表性也諷刺,代表先前證券市場對權證的質一點都不重視,且證期局對於過去的不重視完全看在眼裡,所以才會用"也開始重視"這種字句。但這種說法證期局在某種程度上也自打嘴巴,既然以前就知道證券市場不重視了,為何先前不趕緊做更多規範來讓證券市場重視?反而坐視券商幾年來不斷用權證坑殺散戶牟取不法利益?證期局沒有怠忽職守嗎?

以上,投資人,務慎!

 

130206關於台灣境內人民幣存款業務

關於台灣境內人民幣存款業務

最近實在太多朋友在問,簡單總結如下:

– 最近很多銀行都提出人民幣的高息定存,比方說3.5%,但稍微留心就可以發現都是短天期30-90天的,WHY?這是業務策略的考量,簡單的說,客戶跟銀行的關係轉換成本較高,換往來銀行不像你從全聯改去家樂福買東西那麼方便,SO現在推出短天期高息人民幣產品的銀行,主要目的說白了就是搶客戶資源,早早把想賺人民幣財的客戶抓在手裡

– 持有人民幣,無外乎想賺匯差和利差

匯差,過去十年,人民幣兌新台幣的升值幅度約每年3%,聽起來很不錯?但過去三年,人民幣兌新台幣實際上是每年貶值3%!簡單的說,你不見得賺得到匯差,人民幣兌美元長期看升,但台幣兌美元不見得

利差,純粹以台灣的人民幣定存,一年期約2%,跟新台幣定存差大概1%,很有吸引力嗎?同樣的人民幣存在大陸,一年可以有5%!將匯率風險考慮進來,1%的息差很沒吸引力,息差比人民幣⋯⋯高的幣種太多了

– 不要一頭熱的去追人民幣產品,人民幣會大幅且快速升值的年代過去好幾年了,未來幾年人民幣只會緩升,請以平常心將人民幣視為一種外幣看待,納入外幣投資配置的一部分,理性跟別種外幣比較看看誰比較有吸引力

– 台灣的銀行先前把人民幣的匯差拉很高,牌告現金買賣價差到達5%,清算機制完成後,匯差應該會縮窄,但人民幣畢竟不是大宗貨幣,spread不會像美元那麼窄,總之不能只單看存款利率就選定銀行,還要看匯率給的好不好,免得賺了利差賠了匯差

– 人民幣定存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人民幣的投資產品,以中國的金融開放程度和市場發展,其實現在不管中國境內外的人民幣金融產品都很單調,且品質良莠落差很大,要買此類型的金融商品時務必要更格外審慎

121020Comment on經濟學人:世代傾軋

很有價值值得深思的一篇報導, 雖然用下個經濟危機來包裝這個議題有點誇張,但必然影響深遠, 過兩天找到英文原版文章再轉發~

台灣近期在吵的勞保基金破產問題,就是這個議題的延伸

時常有朋友會問到這波不景氣還會持續多久? Nemo的觀點是大概20年,原因就在這篇報導之中,1950- 1960年代嬰兒潮世代出身的人退休在即,退休後會減少消費, 導致全球對多數產品的需求動能都會減弱

杜拉克曾說過經濟學其實是預測準確性很差的社會科學, 但經濟學的應用中最準確的部份就是根基於社會學的人口經濟學, 這也是這篇文章的主軸

關於嬰兒潮世代對政治和經濟政策的影響會拉大世代差距的鴻溝這個 部份,杜拉克在二十年前就寫過專文, 先前談過失業率和通膨背後的政策因素也出自於杜拉克

Any action plan? 1)做好和不景氣抗爭20年的準備, 或說要找到無論景氣與否都要能夠生存的"技術"; 多讀杜拉克,多讀杜拉克,多讀杜拉克,可以從"每日遇見杜拉克" 這本開始

經濟學人:全球經濟下個危機 世代傾軋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

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繼歐債、失業及經濟成長減緩之後, 下一個經濟危機─世代傾軋(Generation Squeeze)危機,將導致「嬰兒潮世代」 與年輕世代間的衝突。「經濟學人」並將嬰兒潮世代比喻為「 海綿世代」,將所有的經濟利益吸乾抹淨。

「經濟學人」指出,二次大戰結束後, 富有國家的出生人數都大幅增加,英國、德國及日本都出現嬰兒潮, 其中以美國最為明顯。此一人口區塊之大, 足以在經濟與政治上充分發揮影響力。

「嬰兒潮世代」不僅在所得上輕易超過之前各代人, 而且靠著人數眾多而創造出一種「紅利」。 他們不但是受教育最好的一代,也是「教育報酬率」 持續提高的一代; 他們也剛好趕上股市及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上漲的時機, 而使他們能夠陡然而富。整體而言, 嬰兒潮世代的所得成長及財富累積, 是靠多種千載難逢的機會所造就的。

世代間的「傾軋」, 首先是年輕世代無法期待能像嬰兒潮世代那樣碰到資產價值上漲。 嬰兒潮世代現在開始賣出住宅及股票,以供退休生活花用, 這使股市及房市承受壓力,也阻斷了年輕一代輕鬆致富的途徑。

其次,則是嬰兒潮世代由於人數多, 而他們會持續投票給同一世代的人,操作出對他們有利的政策。 例如美國政府於一九八○年代開始減稅以重振經濟, 這時正是嬰兒潮世代賺錢的主要時期,因而享受到低稅率。 在醫療保健方面,每一位在一九四五年出生的美國人, 一輩子可以從國家獲得近二百廿萬美元的移轉給付(各種社會福利) ,比之前的任何一世代都多。

國際貨幣基金的研究也顯示,所有在二○一○ 年時為六十五歲的美國人, 他們所享受到的福利可能比繳稅的賦稅總共多出三千三百卅億美元, 比同年為廿五歲的人要高出十七倍。

第三,嬰兒潮世代為政府留下的負債,將使得成長減緩, 並使年輕世代勞動人口的負擔更重。美國財政失衡的程度, 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所佔的比率同步上升。 目前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佔選民總數的比率為百分之十七, 但到二○三○年時將提高到百分之廿六, 將是年輕世代所難以承受之重。

第四,世代之間對貨幣政策也發生衝突。 年輕的勞工基本上是債務人,而寬鬆政策將使通貨膨脹升高, 實質利率下降,因此對他們有利。但中老年世代擁有龐大儲蓄, 因此反對低利率與高通膨。 目前要求聯準會停止寬鬆政策的壓力已然加重, 尤其是受到嬰兒潮世代主導的共和黨。

「經濟學人」強調,兩代之間的攤牌可能已在所難免, 並將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成長。

120901擎泰(3555.tw)簡評

一年多之前在興櫃漲到NTD270/share,去年十月以NTD60/share掛牌,目前股價是NTD27.5/share,幾點觀察如下;

- 掛牌不到一年,今年上半年業績較去年同期下降近六成,公司掛牌有沒有騙很大?上市輔導券商怎麼輔導和推薦的?證交所的審查機制在審查什麼?

- Google"擎泰+研究報告"可以輕易找到去年一堆金融機構和媒體唱多的報導,甚至去年第四季都還有一堆看好的,結果今年第一季開始業績就急轉直下,之後再也沒有金融機構和媒體的青睞了,So?市場是吃人肉的地方,Nemo對不夠理性不愛做功課的投資人,始終如一的建議都是"錢很難存很容易賠掉,定存也沒什麼不好"

- 業績都衰退到這樣了,公司迄今什麼正式說法都沒有。費雪十五要點第十四條和十五條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要點14: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諸事順暢時口沫橫飛,有問題或叫人失望的事情發生時則三緘其口?

要點15:這家公司管理階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無庸置疑?

- 上半年虧很大,但現金流量依然是正數(銷售大幅下滑,應收和存貨跟著下滑,產生正的現金流量),很多人很在意投資標的的現金流量,一直說一定要是正數云云,但像擎泰這種等於某種程度在清算的公司,現金流量是正數,你敢買嗎?

- 在不大幅裁減人力的情況下,若產品技術始終沒能突破跟上競爭對手的產品世代,目前手邊現金還夠公司燒兩年。眼下繼續經營假設沒有問題(至少一年內不會破產),但營業沒改善的話明年就會開始有流動性的問題,問題來了,若真的發生這種狀況,會計師會在財報上提出對繼續經營假設的疑慮嗎?

結論:證交所/券商/投資機構/媒體/公司管理階層/現金流量/會計師…,在理想的投資環境中,這些單位都應該是投資者的好朋友好幫手,但在現實的世界中,還是那句老話:市場是吃人肉不吐骨頭的地方

怎麼辦呢?沒關係,還有價值投資這盞明燈在指引。

轉貼去年十月萬寶對擎泰的報導如下~

http://estock.marbo.com.tw/Report/Report.asp?ID=105140

120522中國金融前線觀察-小微型企業貸款

中國很多政策實施因難以因地制宜和相對落後的統計系統,許多政策實踐都會失焦

比方最近中國力挺小微企業放款,三天兩頭都來"紅頭文件"要求銀行多放款給中小企業,還要載明今天到年底要做都少戶多少錢等等目標

立意很好,但有個就讓人搞不懂,就是大中小型企業的劃分標準,沿用十幾年前訂的,主要是以員工數量/總資產/營業額劃分,三種各分大中小微,企業以三個標準最低的那個認定是大中小微

然後就發生怪事,

比方說蘇州很多台商電子業的上游零組件廠,大多營業額是幾千萬一兩億人民幣,有一兩千個員工,這些廠的母廠在台灣多半沒上市,在金融業眼中都是中小廠,但根據標準劃分出來都是大型企業

但一些更上游的像是石化,鋼鐵中游,產值高,但員工人數少,母廠在台灣都是大象或是恐龍級的公司,但根據標準劃分出來是小型企業

結果呢?為了達成政策要求,要多放的是小型企業…

120513鈊象(3293.tw),說好的中國電子遊戲廳呢?

結論:

- 中國電子遊戲廳這個題材真實性待考察,嚴謹的估價要剃除這塊的期望貢獻

- 恭賀公司夢想成真,新總部大樓落成!惟根據一般經驗觀察,新總部大樓落成時一般都是公司開始走下坡時…

- 1Q12, sales NTD671 M, net profit NTD158 M;找資料時找到某承銷實力不錯2nd tier券商的投顧在2012.1出的公司訪談之後的研究報告預估1Q12, projection sales NTD841 M, projection net profit NTD268 M, So? What an amazing difference!!

故事:

注意到這家公司源起於去年底在台灣投資法人的同學跟自己打聽關於中國政府開放電子遊戲場所的政策,找了半天一無所獲後覺得根本就是誤傳,後來一問才知道是為了驗證鈊象的傳聞

此傳聞真實性如何?到現在還是找不到相關規定,公司營收和獲利表現似乎到現在也都沒有反應這一塊,SO尼莫認為,嚴謹的價值分析,覺對要剃除這一塊

有趣的是,不管真實性如何,股價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到是有一波非常激情的演出,從八月中的112拉到今年二月初的228,從同學會來問來判斷,應該不少專業法人都參與演出。

然而,出來外面混,總是要還的。昨天在update可成時瞄到這家公司的新聞,點入看了一下,激情了半年,欠缺實質基本面支撐,股價很快坐溜滑梯回到前兩天的139;更慘的是這家公司居然投了十出頭億新蓋好總部大樓!

很多年之前就在部落格寫過,蓋總部大樓是中小上市櫃公司很大的一個致命傷,原因;

1) 總部大樓是最沒有貢獻或是說根本是浪費的資源

2) 蓋總部大樓代表企業因為上市櫃後金融機構多,金融玩具變多,錢來得容易,變得會亂花錢

3) 這幾年體驗到的心得就是一句老話:由儉入奢易。總部大樓往往是企業由儉入奢的轉折點,從中央社的新聞稿就可以得之((中央社記者羅秀文台北2012年5月9日電)鈊象電子 (3293) 新總部大樓今天舉行落成典禮,董事長李柯柱表示,鈊象成立23年來,一直希望擁有自己的辦公大樓,如今大樓正式落成,就像是「夢想成真」。鈊象新總部大樓位於五股工業區,去年底啟用,總坪數超過9000坪,除了寬敞的工作空間外,還設置咖啡廳、員工餐廳、健身房、瑜伽教室、機台遊戲間、KTV室、室內籃球場等,讓員工有多元化的舒壓及休憩管道。

找資料時看到幾份金融機構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之間幫公司抬轎用的研究報告(下面會解釋為何說是抬轎用),當中一份的主要數據篩要如上述,這家券商不大但還算是在承銷領域相對有實力的一家公司,也是胡搞瞎搞一通。怎麼說?

同樣是金融機構,我們也時常要做預測。一般而言,如鈊像這種產業,若一月中去拜訪,要預估到三月底的營收和淨利,實際上公司應該很清楚未來1-2個月的訂單,故要抓的數字中比較不明確的只有三月,這種情況下,以尼莫自己的標準,預測的1Q12營收偏差不應該超過10%,淨利偏差不應該超過20%。結果呢?該報告營收偏差20%,獲利偏差40%!

這代表什麼?必然是資訊傳遞某個環節出問題!哪個環節?

IF資訊從公司到投顧出狀況 分成兩塊,公司知道會不好,故意和投顧說會很好,這種公司能投嗎?另外就是公司不知道會不好,真實和投顧表達經營狀況,那顯然這家公司的經營實力有很大問題,是不是呢?

IF資訊從投顧到報告這段出狀況 投顧自身有沒有篩選分辯資訊的機制?從這個例子來看顯然沒有,那這樣還當什麼投資"顧問"呢?若有,何以泯滅良知發表這種看似正確實質上大錯特錯會誤導投資人的報告呢?

這就是會把這幾篇報告都歸類為抬轎報告的原因,且每篇都有寫到中國電子遊戲廳開放這個消息,但有哪些投資機構認真核實過?

價值筆記:

- 買股票就是當股東,要用自己是老闆的心態來看待事業以及把現有大股東和管理階層當作夥伴。由此觀之,你要思考的你的夥伴李董以及他的團隊在過去是否對你誠實相告?還是總是呼巄扯淡?如果你是老闆,要求自己口袋最深化,你會在營運環境波動如此劇烈的時代下,拿自己兩年可以收到的現金股利來蓋一棟總部大樓嗎?

- 自評沒有本事賺到公司去年八月到今年二月這種翻倍的升段,但至少透過理智的思考也不會賠到金額二月到五月這段的跌段。還不清楚公司上波炒作來由,但這的確為公司種下很強的負面銘印(不知道尼莫在說啥的請閱讀:當和尚遇見鑽石),又總部大樓這個訊號也透露公司經營管理開始痴肥。會以季度為單位追蹤基本面的強弱變遷,等待負面明印和痴肥症狀爆發時檢視有沒有足夠安全邊際

- 希望同學有聽自己的話,雖然他總是認為我們這種只看基本面的商業銀行員一點都不懂投資和市場。這個例子也讓自己體會到股票市場真的是吃人肉的地方,同學待的投資機構也不小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鈊象應該已經在約當190的價位,要有很高的財技才能抓到190-228這段漲幅同時避開228-139的跌幅。消息面,可靠嗎?

- 最近開始準備一份清單,把讀過的比較扯的研究報告或新聞報導是由哪家公司的誰誰誰在哪個日期寫的大致什麼內容都記錄起來,供日做篩選資料和提升資訊品質時使用。只是不知道時間累積久了,會不會所有研究員或記者都被剔除,這樣不就白搭了?

以上

尼莫

2012母親節於上海

祝曾媽湛媽以及天下所有母親,母親節快樂~

120417分享關於可成的操作

2011/12/14買在130,2012/4/13賣在215,持有四個月整,實際獲利65.38%,同期台股收益率為12.51%,以下為操作細節。

注意到可成,主因是2011年9/10時的蘇州廠停工負面新聞,當下就把可成放入觀察名單和待研究清單,且少見的直接跳過研究清單上的其他十幾家公司,直接將可成排在待研究清單的第一位,原因是以可成的產業龍頭地位和財務體質(以上兩點只要花十分鐘就可以判斷),出現低點也不會徘徊太久,等不起。

2011/10/24花了接近一整天時間蒐集資料和分析,摘要筆記如下,Ray Hom兄有收到Nemo的筆記,可證實所言不假。以下為筆記摘要:
繼續閱讀 120417分享關於可成的操作

120116施政重點是股票指數的行政院副院長

堂堂一國的行政院副院長,國家官僚機器的第二號人物,開口閉口都是股市漲跌。現在是怎樣?國民黨完全看股票指數來決定施政成果嗎?這樣的政黨和政客嘴臉真噁心

金管會也是,該做好的金融監管不去管,跟著證交所的薛先生在那邊宣揚台股本益比低現金殖利率高等等,真的是有這樣的執政黨就會有這樣的官僚機器

今天工商A2版"陳沖:藍勝選利多贏歐債利空",結果收盤跌77,賞了沖哥一個大巴掌,大快人心

SO?多看看柯斯托藍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當中更多類似這樣的有趣故事

另外,把股票指數作為施政KPI的人真當行政院長的話,價值投資者和空手者有福了,台股長期一定往下大幅修正,到時候會滿地是寶可以檢

120114評議台玻林伯實要賣紅酒

今天工商時報A10版寫的,台玻要成立紅酒部門讓林伯實次女負責來賣紅酒

看了馬上心就涼了,原本台玻還在自己長期關注名單上,看來是要考慮移除了

為何在長期關注名單?台玻這兩年雖然獲利不振,但大幅擴充產能,有機會成為中國玻璃產業長期整合的贏家,所以放在關注,等市場真的對其絕望時再考慮進場

為何考慮從關注名單移除?工作之故,認識的企業家和二代也有幾個,評估當中約兩到三成都有介入紅酒生意,且都與台玻類似,由二代的女兒來負責。但與台玻顯然不同之處,是這些公司顯然有分寸,紅酒坊或紅酒餐廳的本錢都是從老闆口袋出來,另外弄個小生意讓小孩玩玩,而非像林伯實這種玩法

先不論多角化是好或壞,或台玻成立紅酒部會成亦敗,但這種內舉不避親的做法,是否合適?若尼莫已是台玻股東,真的會在股東大會用力提問好好瞭解投資的公司為何會想成立一個與本業完全無關的紅酒部

說白一點,就當作要過年了,林先生給次女一個大紅包吧!

然後,台玻的往來供應商和銀行,開始準備預算捧場台玻紅酒坊吧~

套句張學友的"不過少個人來愛",對尼莫來說"不過少支股票關注"

111217哈繼銘對於中國房地產價格的長線觀點,相當值得參考!

哈先生是中金公司前幾年培養出來相當優秀的經濟學家,近期已跳槽到外資,尼莫實際聽過兩次他的演講,很有料且不會陷入簡單的經濟數據解讀,可以看得更透。文章是他12/18要上的電視節目的訪談精華摘要

哈繼銘:中國房地產從根本上來說,到底是什麼原因會使它漲,這個因素是不是永遠會存在?這個因素將來如果消失了,或者逐漸地變小了,房地產又會是怎麼樣一個走勢?

我從2006年開始關注中國的房地產和地產價格與我國人口結構的關係,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如果人口過於年輕的話,房地產是不會漲的,因為年輕人多半是買不起房子的。但是如果這個國家的人口過於老化,房地產也是不會漲的,因為老人是需要賣房子的,他要把在中年時候買的房子,逐漸地兌現、變現。

如果說是中青年佔比很高的這麼一個國家,房地產就存在內生的一種難以阻擋的上升趨勢。

中國是什麼情形呢?我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及70年代,基本上人口結構是左三角形,小孩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很少,那個時候我們提倡多生多育,所以那個時候你根本就不要想這個國家能有什麼投資,因為這種經濟是很難有儲蓄產生的。

但是幾十年以後,我們的這個人口結構變成一種橢圓形,就是中間,中青年人很多,而且我們小孩特別得少,因為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生育政策,這個時候你想有巨大的購房的動力,因為中年人他有了工作之後,他就要想辦法把他的錢存下來,他不敢消費,因為他要為自己的養老考慮,孩子只有一個,靠不住。

到了今天這個階段,我們發現我們40~60歲的人的孩子們,所謂嬰兒潮的下一代們現在人數也很多,中國上世紀80到90年代出生的有2億多,都在買房子。

為什麼年輕人結婚一定要買房子呢,因為後面丈母娘推著要買房子,丈母娘現象在中國是很明顯的,為什麼丈母娘那麼牛呢,因為中國1980~1990年出生的男女性別比例是很失調的,計劃生育之後大家都願意生男孩。

我們從十幾年前進入橢圓形階段,目前我們依然處在這一階段。將來它會變成一個三角形,到時候老人很多,中年人只有老人的一半,嬰兒們只有中年人的一半,只有老人們的四分之一,到那個時候,老人們是不太願意再買房子的,並且有一部分老人是希望把房子賣出去。到那個時候,房子想讓它漲都很難。

關鍵這個時刻什麼時候到來,預計是2015年,中國有工作能力的人在社會當中的佔比將達到最高點,從那個時刻開始往前走,就是逐年地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是很大的。

哈繼銘:我現在簡單地給大家列出兩個數字來,59、73什麼意思?我做了一個測算,就是在2010年年終的時候,中國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去買一個90平方米的房子,他的按揭佔到家庭收入9059%,有的城市,一線城市,像上海、杭州、北京都非常的高,二三線城市略低一些,平均是59,那麼一年之後,出現了什麼變化呢?

一年以後就是到了今年年中時,這個59的數字向上躥到73了,有的城市用這個城市的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來衡量的話,是超過100%,就是月供佔家庭收入是超過100%的,就是你不吃不喝買了房子,買完之後你就餓死,就這麼回事,所以房價是過高的。

那麼我們調控的目的,也是希望這個73能夠往下降一下。那麼我又做了一個預測,假如我們老百姓的收入平均一年漲10%,房價跌10%,明年的73變成什麼了?變成65,還沒有跌到去年的這個水平。所以我相信眼前你去買房可能時機過早了。

尼莫解讀:

1)中國房地產價格在2015年前後幾年會由於人口趨勢變動因素不會再有前面十年這樣瘋漲的市況,發展和變化的速度會回到正軌

2)對於59/73數字的解讀,和自己去年就提出的,黨要房價在2010-2012年之間跌兩三成,同期間薪水上漲兩三成,來化解老百姓房價壓力,是同樣概念

111118幾篇針貶時政的小文章

關於經長評論四大"慘"業

吃飽沒事幹?國家有這種只想做官做形象,做什麼事情都說不出來的經長有什麼用?

所謂的四大慘業,過去幾年已經從政府手中拿到不少優惠了,這樣都還搞不好經營,現在還厚著臉皮繼續要脅
⋯⋯
台灣太多的經營者都吃人夠夠,要政府幫忙協助,自己做了多少?股東都不支持,為何政府/銀行/員工要支持?

億光的葉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邊捐一億當好人,一邊大放員工放無薪假

國民黨只要還繼續放縱這些資本家胡作非為,管你什麼ECFA和兩岸關係有改進,這點就足以支持政黨輪替更多

關於老農津貼國民黨被迫要再加碼

Not only spoiled child, but also spoiled old farmer, what happen to this spoiled island?

Google和Bai​du的差異

自從前兩年Google和中國政府鬧翻,在中國正常使用網路的情況下,Google時常都會出狀況,網頁出不來,用到一半IE強制關掉等等每天都會碰到
 
無奈之下時常只能用百度,但發現百度的搜尋資訊攸關品質,比起Google差太多,且大多數時候都導向國內的網頁,應該是這樣對黨而言比較能夠接受的緣故吧
 
以前看過報導,研究Google和MSN/Yahoo的搜尋引擎使用起來資訊攸關性差異不到3%,就是這3%的差異造就Google今天的霸業
 
沒想到,在中國的保護政策(不單只是保證國內業者的利益,感覺黨將此提升到國家安全層級)之下,即使有遠超過3%的資訊攸關價值,Google卻只有10%-20%的market share,and百度李彥宏這個時勢所造的英雄,卻被當成神來膜拜
 
世界真奇妙

面板業要供應商共​體時艱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特性就是不好的時候要銀行/供應商/員工共體時艱,這ok沒話說
 
但共體時艱過後呢?百分之九十就是過河拆橋,等景氣好了,公司就會跟銀行/供應商說"我現在賺錢表現好了,別家XX都給我什麼樣低的優惠的行情,因為先前不好的時候你們支持過我們,所以副總有交代,只要條件一樣,就優先跟你們往來";或是跟員工說"現在景氣好得很,公司需要擴充多請人,等到賺更多錢的時候再調整薪資福利…"
 
習慣了對銀行/供應商/員工/政府不斷的壓榨和吸血的資本家們,對國外大客戶卻是極盡能事的鞠恭哈腰像條狗,對自己的享樂優渥生活也從不手軟
 
為何會有四大慘業,違反人倫/商道的現世報,不斷的傷人結果就是自傷,不管是哪種類型的交易對手,人的耐性是有限的

110904彭淮南槓上張忠謀

繼前幾天何不食肉麋的聯電曹董出面之後,現在換台積張董出面了

現在是怎樣,這些靠政府奶水養大的科技大廠,還嫌奶水不夠吸就是了?一下子抗議照顧假,一下子抗議利率波動

台灣培養出來的一堆高素質腦力便宜的供給到科技大廠,便宜到不行的資金不斷投入高風險的科技業,再加上前面十幾年不公平不正義的員工股票分紅面值課稅不知坑殺多少股民造就一小批高科技新貴,營收幾千億一年也沒貢獻多少稅收,這種老闆還可以站在講台上對一些高官顯貴演講,徹底的貪婪道可以完全無視於自身長期享受的既得利益
⋯⋯
不是社會福利專家的曹董跳出來反對照顧假,不是財經/經濟專長背景的張董跳出來講匯率評論經濟,台灣究竟怎麼了?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先生主持的教改,把台灣改得如何?殷鑑還不遠阿~

最後,尼莫很疑惑,對抗利率波動和任何經營要素的價格變動,本來不就是經營的本質和經營者的工作嗎?曹董和張董到底在抱怨什麼呢?有什麼好抱怨的?是否覺得已有的既得利益還不夠,要繼續從政府手中卡油?

尼莫
於上海南京路
2011/9/4

駁「台幣波動劇」 彭淮南槓上張忠謀!
TVBS
更新日期:2011/09/04 17:58

為了匯率,央行總裁彭淮南跟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不惜隔空開槓!由於張忠謀日前曾公開表示,相對於新台幣波動劇烈,南韓在控管韓元匯率這點上,做得比台灣好;這番話,顯然讓央行總裁彭淮南聽了很不是滋味,罕見在星期天發表聲明稿,還說針對「電子業巨擘」的話來回應,嗆聲意味濃厚。

 

張忠謀話挑明的講,韓國三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韓國政府幫忙控管匯率,這點就做得比我好,張大帥不愧是張大帥,看看場合,當著副總統蕭萬長跟經濟部長施顏祥的面,張忠謀講起來面不改色,只是這叫主管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哪受得了。

明明是星期天,央行硬是加班發表新聞稿反駁,開宗名義就點明針對「電子巨擘」做說明,不就是暗指張忠謀,隔空開槓的意味濃厚,除了聲明新台幣屬於浮動匯率,政府沒辦法控制外,甚至新聞稿還大費周章附上2張圖表,證明是有所本,拿出近年韓元、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直說韓元匯率浮動是台幣3.5倍,就連物價指數年增率,韓國都連續3年比台灣高,來反駁張忠謀。

過去彭淮南也曾為了匯率反擊,不是第一次。央行總裁彭淮南(99.12.30):「想讓他們知道中華民國政府,有在注意這件事。」

那時候為了力守台幣30元防線,彭淮南直接槓上國際炒手索羅斯,對於捍衛台幣匯率,彭淮南始終信心滿滿,這回又被踩到央行痛處,也讓彭淮南不改直言本色,槓上台灣電子龍頭。

 

 

110828PC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遠在印尼的好友英彰本週突然來電問到宏碁賣在35元對不對??
 
根本沒做功課,憑著模糊概念說自己認同先賣,理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宏碁的體質調整沒有那麼快,又新上任的翁總先前只是業務面的大將,領導/視野/格局都有爭議性,這幾個月以來的其他高階人事佈局看來又從全球化走回台灣化,這都是隱憂和讓人看不見的濃霧,既然這樣,35先賣了下車,沒什麼不對的
 
昨天前老闆彼德來上海出差有空一起喝咖啡,聊到宏碁,他提到的是PC/NB產業面臨像是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取代部份市場的問題,究竟未來應用端會如何整合都還未定的情況下,不管是硬體商或品牌商的投資價值在當下都比較難判讀,印象中一兩年前貍貓就提過類似觀念,也是近一兩年台灣科技股評價較低的主因
 
回家途中不經意就想到,自己真是阿呆,費雪在非常潛力股第三章選股十五要點的第一條就這樣說了,這本書都讀了不知道幾次,先前卻沒能把這個要點和PC/NB市場的變遷結合在一起,殘念
 
運氣不錯,接連著英彰和彼德,今天工商A8版就有拓墣專欄分析後PC時代產業移動的專文,要來認真讀了,拓墣的報導品質和深度一直以來都很有水準,問題在於一般情況下無法免費取得
 
套句麥帥的話作結尾,"PC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後PC時代,台灣令人憂心的是下一個未來產業遲遲不見,又近20年來一堆累積在高科技產業的高腦力人資,很多現在方當30/40歲的壯齡,還要在職場繼續奮戰30/20年,現在的高科技人力十年八年後很有可能變成中高齡失業者,政府和個人自身再不努力就來不及了

可笑的是雙英還在為了有沒有九二共識這種無關痛癢的意識形態繼續拉扯新聞版面消耗社會資源,真是夠了
 
歡迎加入尼莫的FB上來回應,搜尋"湛俊恩"
 
以上
尼莫於上海南京路
2011/8/28

110827工時今日報導:景氣領先指標連跌20個月

 


結論:4Q11或有便宜可撿

 

 

推論:

 

- 基於逆勢操作觀念下的判斷,景氣好時賣股,景氣差時買股

 

- 經濟學能用來說明景氣高低好壞的指標實在太多(失業率/通膨/貨幣供給指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等等應該有數十種),根據尼莫長期觀察的心得,以台股而言,景氣領先指標這個綜合指數到是頗有運用空間

 

- 正在蒐集完整的數據,嘗試用更嚴謹的數據分析來看景氣領先指標和台股價位的變化連動性

 

 

以上,請參考今天的工商時報,標題是"全球三大危機拖累景氣領先指標連跌20個月"

 

 

尼莫

 

於上海南京路

 

2011/08/27

 

110821新力美,最近不太美~

偶然間注意到的興櫃公司,6507.TT

結論:

- 老公司了,生意很穩定,若2010年以來毛利率下滑的問題若可以解決,回到長期平均的20%以上,且新台幣升值的負面影響能夠找到解套方案,EPS還是可以回到3元左右。

- 以長期獲利能力觀之,目前股價代表約8X-10X的PE,這種倍數上市櫃公司就多得是,不用來買興櫃公司,沒有特別甜美。

- 靜待1H11審計財報以及火災損失的負面影響進一步發酵,股價要再破底到20以下才會審慎考慮使用閒聊法深入瞭解。

- 外商收購股權的變更對管理和營運的影響,以及後續上市意圖的持續或轉變,會影響公司股票的流動性和持有風險,審慎以待。

源起:會注意到這家公司,起源是七月底的火災報導,常看尼莫文章的應該都知道,尼默喜歡這種單一事件若造成股價大幅下滑但沒有傷到筋骨的公司,故列入追蹤名單。

研究觀察:下載2010年報關注幾個重點數字,搜尋幾則相關新聞,前後花約40分鐘。這種程度的觀察比較像是費雪提到的初步篩選階段,但費雪和巴菲特應該都只要十分鐘甚至五分鐘就可以做出結論。

觀察心得:

- 過去五年而言,調整金融風暴的影響後,年營收成長約10%,看似還可以接受,但必須做進一步的價量分析才知道是實際出貨量上升或是原材料成本攀升造成營收虛增。

- 公司在蓋新廠,應該是未來的需求能見度還不錯,要觀察公司過去擴充固定資產和營收增加的軌跡。當年分析億豐曾用過類似判斷技巧,但新力美的產業地位和當年的億豐有差。

- 長期毛利率在20%左右,且相對穩定。但去年下探到17%,1Q11下探到11%,what’s wrong with her business?年報上揭露的1Q11彙總損益表數字有點怪怪的。毛利率的變動和未來是否能回歸常期均值是半年報出來後要關注的焦點。

- 20%的長期毛利,營收/固定資產比約3X-4X,每增加一元營收需要的固定資產相對較低,若新大股東DSM能帶來別的客戶基礎,後勢發展可期待。

- 產品的應用似乎大多數是在成熟的產品,未來成長性有限,是否會壓抑成長空間?又市場很大就在那邊沒錯,但要怎麼搶到手呢?

- 去年底今年初剛弄了聯貸,長期資金穩定,火災影響應該不至於造成財務上現金流量的困難。

- 外商收購51%股份之後,未來是否會上市櫃,變數頗多;又原本的大股東和管理階層是否退出跑光光,公司未來的實際經營團隊是既有團隊或是外商接管?;DSM收購看來是為了產品線互補而非原本在此領域就有專精,未來能對公司的營運有多少幫助?;原本的股東為何要賣?(如何獲取這部分資訊?善用閒聊法,對尼莫而言,打個電話給台南地區的法金同業RM是最快的方法)

- DSM的50收購價相較於前天收約25,看起來似乎現在股價有低估,但DSM收購完成後好像就沒人要買,公司股價從收購完成後就開始跌,火災後更繼續跌,DSM打甚麼算盤?公開收購原本就要出比較高的價格沒錯,但2X的PB是否偏高?還是DSM陷入公司2009年的高盈餘陷阱中買貴了?(以時間點推估,4Q10就announce要收購,代表1H10甚至更早在2H09兩邊就開始談,新力美必然是用自己2009年比較好的獲利數據為基礎跟DSM喊價)

- DSM過去有沒有收購的紀錄?收購的成績如何?眼光是否正確?回到安全邊際書中提到的概念"老練的商人對某個事業的出價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

以上,繼續追蹤觀察~

尼莫

於上海南京路

2011/08/21

110623投資人民幣

保守預計未來一年相對於持有"新台幣一年期定存"的超額報酬區間在0%到10%之間

假設以及說明:

1) 人民幣兌美元年升值3%。 市場一般預期3%-5%,2010從年初到六月下旬為止已經升值3%了,用一年3%來假設應屬保守

2) 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5%。 台幣一年期存款目前約1.3%,人民幣官方公告存款一年期3.25%,實際上市場上很容易找得到5%(甚至高過5%以上)無風險的存款產品,這部份利差有3.7%

3) 新台幣兌美元未來一年漲跌5%,價位約27.5-30.5之間。 這部份變數最大最難估,尼莫也非匯率專家,只是相對於台幣十年均價在32左右,目前價位尼莫會比較傾向用台幣買外幣

若台幣一年後繼續升值5%到27.5,目前投資人民幣的超額報酬就是3%人民幣升值+3.7%存款利差-5%台幣升值=1.75%

若台幣一年後貶5%到30.5,目前投資人民幣的超額報酬就是3%人民幣升值+3.7%存款利差+5%台幣貶值=11.75%

再扣掉把錢換來換去和匯來匯去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假設是1.75%(應該沒那麼高,如果您的交易成本如此之高,就是不夠努力做功課找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或是本金太小所致),實際的超額報酬會再0%-10%之間,似乎只要台幣兌美元不升破27.5,未來一年持有人民幣都會有額外賺頭~

以上

110423宸鴻股利爭議,怎麼沒有投資人去舉發宸鴻違反公司章程?

結論:各打五十大板。

宸鴻3673.TW於4/18晚間宣布發放去年股利後引起一陣波瀾,尼莫怎麼看?

以本週股價來看,宸鴻還是漲,漲幅比大盤稍好,代表什麼?市場或許有雜音,但在專業法人(尤其是外資)多數認同的情況下,股價還是站得穩。

專業法人為何認同?一般觀點是回到財務學最基本的認知,公司獲利,如果保留利潤繼續投資得到的收益,會比發放給股東來得好的話,當然要把利潤保留起來;反之則應該發放現金股利。怎麼判斷呢?ROE是關鍵指標。

宸鴻去年1到3季的ROE是56.6%(沒把第四季含入,是因為第四季有發新股,比較難算,但連同那部分考慮進來的話,概估2010年度整年的ROE應該和某外資喊的40%相去不遠),以20%是優異公司的標準而言,宸鴻算是優異中的優異,又觸控面板需求預估在未來幾年都會很夯,保留利潤在公司內部繼續投資非常合理。

為何各打五十大板?

首先,這個議題根本就是媒體不理性偏頗的報導造成的輿論,看看一小段報導文字如下就可以了解"宸鴻低股利意在避稅?金管會已請投保中心詳查觸控面板大廠宸鴻,去年每股狠賺23.85元,市場期待它能發出漂亮的股利,結果竟然只發0.5元股票股利,各界一片譁然。"

內容如"市場期待""漂亮""結果竟然""譁然"等都是情緒性沒有事實基礎的用字,不理性而訴諸民粹,這也是現在台灣很多公共議題的縮影。

媒體該怎麼做?尼莫認為,其一,上文提到的財務學基本原理要知道也要呈現相關報導;其二,台股十幾年前曾流行高股票股利,近期流行高現金股利,但都有特定的時空背景和產業/公司等環境所致,媒體不該與散戶一樣一點都不專業。先打五十大板。

其次是對立委和金管會,尼莫想說的是,公司的確有明確的支本支出擴充計畫需要用錢,就不要無限上綱扣帽子說要避稅之類。就像吃藥會有副作用一樣,宸鴻採取不配發現金保留實力用做擴充產能賺更多錢,這是最主要的事實基礎,附帶而來的在稅務上的效應就是副作用。無視於主要的事實基礎,去關心宸鴻保留這些錢能擴充多少產能在未來幫股東賺多少錢,而把副作用拿放大鏡甚至顯微鏡來檢驗,再扣個帽子說這是公司避稅和大股東不想交所得稅的結果,這就是民粹!

而且,這些可能的稅務上的避稅規劃,主管機關在吸引這些境外公司回台上市時不知道嗎?以台灣政府機構的專業程度而言,八成知道,假設知道,現在國會夥同官僚一起放火幹譙宸鴻,正義何在?如果不知道,官員的專業價值何在?證管會/證交所定案吸引海外公司回台掛牌時,真的有精心規劃整個制度和流程嗎?還是只是為了馬政府的政績拍馬屁?這樣的官僚機構有什麼臉談要調薪?也要打五十大板。

另外要提的就是對新聞報導中提及的該財經立委做出的質疑很疑惑,因為該立委也屬學者出身,提的質疑卻一點都不符合財務或投資專業,不過很快這個疑惑就解開了,GOOGLE一下了解該立委的專業背景在哪個領域就會很清楚。

宸鴻呢?更扯。扯在此次公開宣告股利居然明著違反公司章程!

先看公司此次發放股利的公告,請注意公告中只有股票股利,完全沒有提及有現金股利
符合條款 第二條 第  14款  事實發生日  100/04/18 
說明  1.董事會決議日期:100/04/18
2.發放股利種類及金額:
股票股利新台幣112,033,761元(依面值分派每股新台幣0.5元,
不足一股之1元改發現金)。
3.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再看公司在公開說明書中回覆金管會99/9/28的內容(如下下下段),揭露在公開說明書P142-P143中,關鍵有二;

其一是在開頭那段"貴公司說明未來股利配發將以現金為主"意指公司送給金管會的文件有說會以現金股利為主,這次宣告的股利不是等於賞公司董事會和金管會一個耳光?看到這邊就了解怪不得金管會願意跟著立委抓狂找公司麻煩了~

其二是結尾那段"盈餘之分派得以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之方式為之,其中現金股利發放總額不得低於發放股東股利總額之百分之十,最高以100%為上限",公司方面說明這段文字出處是99/10/4董事會通過等待股東會通過的公司章程,又宸鴻上市以來從沒有公開任何重大訊息說有修改公司章程,目前有效的應該就是這份章程,既然這樣,公司此次只有宣告股票股利,沒有任何現金股利,是否已經違反公司自身章程?

貴公司說明未來股利配發將以現金為主,請參酌前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89)
台財證(一)字第100116 號函及(89)台財證(一)字第00371 號函訂定以現金為
主之具體股利政策,並於公開說明書中揭露。
公司說明:
本公司股利政策係訂定於公司章程之34.股利,利益分派和公積之章節中,並
於99 年10 月4 日之董事會通過,擬於最近一次之股東會通過,茲將該章節之具體
股利政策揭露如下:
本公司得依董事會擬訂並經股東以普通決議通過之利潤分配計畫分配利潤。董
事會應以下述方式擬訂該利潤分配計畫:本公司應就年度淨利先彌補歷年虧損,並
提撥剩餘利潤之10%作為法定盈餘公積,直至累積法定盈餘公積相當於本公司之
資本總額。其次,依公開發行公司法令規定或依主管機關要求提撥特別盈餘公積;
另得提撥不超過所餘利潤之1%至1.5%作為董事酬勞以及所餘利潤之5%至10%
作為員工紅利,該員工紅利得按照第11.1 條規定同意之員工激勵計畫配發。董事
會應於盈餘分派之議案中明訂分派予董事及員工之紅利之成數,股東得於決議同意
前修改該提案。董事兼任本公司執行主管者得同時受領其擔任董事之酬勞及擔任公
司員工之紅利。任何所餘利潤除法令及公開發行公司法令另有規定外,公司將考量
公司所處環境及成長階段,因應未來資金需求及長期財務規劃,並滿足股東對現金
流入之需求,就可分配盈餘擬定利潤分配計畫,提報股東會決議,盈餘之分派得以
現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之方式為之,其中現金股利發放總額不得低於發放股東股利總
額之百分之十,最高以100%為上限。

最後,從宸鴻明著違反公司章程發放股利,批判三個小點。

第一,針對持股人,一個星期過去了,怎麼沒看見任何持股人舉發或狀告宸鴻?不單是散戶沒有,專業法人也沒有!

第二,證券交易所和證管會也沒有人站出來說宸鴻違反公司章程?這些機關究竟有沒有在監管?還是只拿高薪做肥貓?目前為止相關報導只有在100/4/20"賴士葆更要求,金管會應該對這一類的公司訂出一些辦法,且應公佈股利發放與稅後淨利不成比例的公司,確保投資人權益。對此,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金管會多年來一直要求上市櫃公司充分揭露股利政策;至於宸鴻的配股是否合適,金管會已請投保中心調查了解。"4/20是星期三,到今日4/23星期六過去了,檢視一家公司的股利政策要那麼長時間嗎?(尼莫只花五分鐘下載年報就找到了)比較合理的推測是金管會已經找出來了,正和公司橋一個大家都好過大家都有面子的solution?等著看好戲~

第三,承銷商的專業何在?前文提到,公司曾發給金管會說股利政策會以現金為主,與公司實際發展狀況和未來短期的可能股利明顯不符,尼莫推論十之八九是主辦承銷商建議或教育宸鴻要這樣和主管機關溝通,宸鴻才會這樣寫,但有膽這樣寫,公司財務長就不該在本週裝委屈說公司的現狀就是需要發展需要錢,沒辦法發股利,是不是這樣呢?講回去券商,若是券商建議公司這樣寫,代表券商無視被輔導公司財務現況,只為了符合主管機關或投資者胃口,就可以撇開自身專業和信譽,只為了賺承銷費和拿便宜股票賺差價。若非券商建議這樣寫,是否就代表這家券商自身的專業能力不足,以致看不出來公司未來幾年會因為需急速擴充無法配發現金股利呢?是的話台灣投資人就真他媽的很可悲了,因為這家券商是剛剛宣布購併寶來的台灣最大券商元大證券,如果連最大間的都這樣搞,其他還有什麼券商是可以相信的?

尼莫認為,出來外面混,難免手會濕、會髒、會沾點灰塵,難免有些dirty work需要人來做,這些都情有可原,只是很多事情到某個層面就該適可而止,太過份太誇張,完全沒有專業倫理,就會搞得很難看。無意要媒體真的多專業多有社會責任,但總是只有立場不問是非也不行吧!無意要把所謂的公司治理無限上綱,但要求一家跨國上市公司的運作最起碼要符合自身的公司章程應屬合理吧!國會/金管會/證期局/證交所的表現和反應就只能說讓人無言。至於券商,該說的都如上所說了,要看更多可以回頭看看尼莫先前寫的關於晨星買回庫藏股的文章。

對投資朋友的兩點建議?老調重彈~

其一,都21世紀第二個十年了,專業點!市場不是只有小白兔,多的是虎豹蛇狼。沒有三兩三,不要上梁山。

其二,要看得透資本市場中主要玩家(證交所/主管機關/券商或專業法人/律師或會計師等專業服務供應商)的利基/能耐和思考邏輯,這樣才能理解整個共犯結構的運作。至於要不要跟著去玩dirty game?怎樣玩才可以手黑心不黑又賺得口袋滿滿?這是另一層面的問題了。

以上

尼莫於上海南京路
2011/4/23

2011/4/25關於宸鴻的後記
 
- 感謝朋友們的支持鼓勵,但這篇文章寫的不好,邏輯和結構都有瑕疵,問題出在尼莫是在一天之中分兩次寫,且都不是在完全專注的情況下。
 
- 關於宸鴻董事會決議違反公司章程事宜,經與專業人士洽詢,因股利事宜還要送股東會通過才算數,故當下違反不至於有什麼法律問題,董事會有可能會在股東會時透過同時送案修改公司章程的方式來護航此決議。尼莫只能說戲會怎麼演到時候才知道,但當下的決議某個層面已經透露出董事會的態度:"公司章程一點都不重要,公司想做什麼事都可,違反的話只要修改章程即可"。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思考會把董事會意志放在淩駕股東會重要性之上的董事會,我們該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