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10華泰電子投資價值

有朋友問到這家公司,稍微STUDY的心得如下。

結論:

1、 近半年來股價近翻倍的漲幅,主要受惠於半導體產業的復甦,以及1Q10的re-stocking(重建存貨)。

2、 近期業績增長超過同業,主要受惠於
 A)先前表現遜於同業,基期較低。
 B)封測大廠產能塞暴了,小廠可以撿到大廠吃不下的單。

3、 Re-stocking結束後,下半年半導體產業會回到"正常"的供需,華泰競爭優劣勢堪憂。

4、 兩項主力業務。封測產業邁向大者恆大,二三線廠只會慢慢被淘汰,但因中低階電子產品需求始終都存在,force out of the market的時間會拉長。利基型記憶卡,近幾年市場需求表現遠低於預期,又電子產品內建大容量記憶卡漸漸成風,公司能夠在這項業務多少撈到點利潤,但不足以讓公司significantly turn around。

5、 市場曾有傳言,Kingston的孫大衛會入股,聽聽就好別太認真。Kingston是家世界級的公司,很清楚自己的強項在何處,以及始終堅持light-asset strategy,孫先生也許會有情贊助訂單或部份貸款,但他們並不傻。

投資價值:

a) 目前價位尼莫不會買入。

b) 從08年報和3Q09報表得之,公司從04-09年間只有08年小賺台幣兩千萬(待過會計師事務所和有足夠的金融經驗都會很清楚小賺背後的意義),其他年份都賠錢。目前淨值約7,股價約10。相較於同性質產品個股的股價淨值比都到2X,這樣的股價淨值比似有低估,但考量未來相當值得疑慮的獲利能力和產業在下半年成長動能趨緩,當前股價沒有被低估。

c) 股價沒有跌到雞蛋股的價位,尼莫不會考慮買入,會考慮的前提除價格外,還要有turnaround的機會如被併購(難)/有hidden asset(難,帳上沒什麼土地,長期投資看起來也都沒三小路用)。

d) 財報上有未爆彈,帳列二十幾億元的長期遞延所得稅資產,若公司未來持續虧損,這部份遞延所得稅資產能否實現?又若過了十年的抵減期還不能實現,是否要將過期未能實現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打銷?以悲觀保守的銀行家角度觀之,若將這部分資產從帳上打掉,淨值會掉到3而負債淨值比會飆升到5X以上。

e) 尼莫不欣賞杜俊元,印象中前幾年他曾有"大善人"的封號,但相對於投資他的股東的損失,稱呼他是大善人其實很諷刺。

研究方法:

步驟一、資料蒐集-30分鐘。包含;
下載華泰2008年報和3Q09合併非合併財務報告
上華泰公司網站
搜尋公司相關新聞以及研究報告

步驟二、概略的研讀資料-30分鐘。主要就是照費雪的方法大概看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年報中關於過去五年的財務資訊彙總/年報中關於業務的描述等

步驟三、閒聊法-40分鐘。包含;
花20分鐘打電話給一位熟悉電子產業的基金經理人同學聊對於華泰和所涉及產業的看法;
另外再花20分鐘給一位執業會計師討論長期遞延所得稅資產

步驟四、形成結論-10分鐘。得出如上的結論和投資價值的判斷

步驟五、寫成文章-60分鐘。

心得:最近在意的是自己形成投資結論的邏輯和方法,由過程觀之似乎還是缺少一定的框架和STEP BY STEP的程序,能夠很快的做出結論主要仰賴於尼莫自身對於華泰所在產業在研究之前就有相當的了解所致(沒有這一塊過去的經驗累積為底,也許多花三到五個小時,尼莫也不見得可以做出結論),而非源於系統化的方法和技巧。還是要仔細想想如何建立系統化的投研架構,OR難不成這樣不成邏輯沒有章法的招數其實就是最適合尼莫的招數?該去和安迪曹或是湯瑪斯張請益了。

以上

提醒:
1、 以上為尼莫個人對華泰電子的投資研究心得分享,不代表尼莫自身的買賣操作,亦不建議不推薦任何人據此作為投資操作的依據。
2、 世事無常,以上僅代表在當下這個時間點的投資研究心得,未來或會因外在環境或其他主客觀的因素而修正看法,但不見得會將修正看法更新發表。

100408尼莫如何閱讀財務報表

真正的財務報表分析,比率的計算只佔一小部分。

累積前面幾年的經驗,以及不斷閱讀經典的修正,目前尼莫閱讀財報的流程如下。

一、 初步篩選。  粗略的看過近幾年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這一步來自於"非常潛力股")

二、 評價差。  當前股價和根據"過去數年"財務表現"粗估"的基本面(每股淨值/過去五年損益以及本益比的變動趨勢/過去五年產業或競爭力變動趨勢)有無顯著背離(這一步關係到自己最擅長的TURN AROUND STRATEGY是否適用;以及最近在思考,是否要做空根據價值判斷後股價明顯高估的股票)

三、 籌碼分析。  從"近期"股價/股票成交量/個股新聞曝光率/財務表現,推估大股東和主力的態度,思考是否有別人在"玩"?怎麼玩?要玩多大多久?(這個階段最開心的是發現到別人還沒開始玩的股票)

四、 BUSINESS ACTIVITY。  深度閱讀財務報表和年報,從報表往回推到會計分錄,再從會計分錄往回推判斷企業在過去幾年中做了哪些"BUSINESS ACTIVITY",才會讓企業現在的報表長成這樣。

五、 BUSINESS MODEL。  從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主要科目的金額和比重以及過去幾年的變動趨勢,判斷企業的BUSINESS MODEL如何。重點是,用什麼資源做什麼生意賺什麼錢。

六、 BUSINESS STRATEGY。  從蒐集到的資訊(研究報告/雜誌或報紙的報導/產業報告/相關原物料價格走勢/實際經營成果/透過費雪"閒聊法"得到的訊息)以及上一步判斷出來的BUSINESS MODEL,綜合判斷MANAGEMENT過去期間的BUSINESS STRATEGY為何?該STRATEGY是否為明智有遠見的STRATEGY?除了有策略和願景之外,實際的財務表現是執行力最好的證明。

七、 MANAGEMENT。  瞭解管理階層的策略規劃之後,進而就是瞭解是由怎樣的管理團隊做出這樣的策略規劃,"成就"該公司過去幾年輝煌燦爛或是邁向毀滅的管理階層是否還在?目前管理階層對企業未來短中長期的規劃為何?能否維持/加強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能否找到新的市場以及在既有的市場把餅做大?

八、 MAJOR SHAREHOLDER。  誰選擇MANAGEMENT?說到底還是掌權的大股東。在台灣家族企業和創業風氣盛行的情況下,MAJOR SHAREHOLDER和MANAGEMENT重疊率很高的情形很常見。這點跟西方的大型跨國企業有很大的差異,尼莫到認為這當中有文化背景的差異,不見得特別好或不好。重點還是要有穩定健全的股東結構,大股東"心要正",一定程度的依賴家族成員進入公司高層是必然,但也要慧眼識英雄適度的引進和授權能力高強的專業經理人,建立水準以上的管理團隊。

尼莫把這套方法稱之為自己的VALUE INVESTMENT CHAIN,其實把這個流程倒過來就是實際做生意的步驟,先有SHAREHODER出資,找了一幫子MANAGEMENT幫忙,選擇好要做的生意定了BUSINESS STRATEGY,之後實際營運建立透過不斷累積的BUSINESS ACTIVITY建立起BUSINESS MODEL,如此而已。

流程很簡單,困難點在於有怎樣的格局/經驗和眼光,能看到哪一著棋。

以上

100327人民幣升值套利-企業理財篇

操作的核心觀念在於透過資產負債管理,增加人民幣資產(中國境內),以及美元負債(中國境內或境外)。

以目前而言,原則上,對企業營運而言,人民幣並非國際通用的流通貨幣,目前僅能在中國境內流通,故要增加人民幣資產只能透過在中國的子公司持有人民幣。(阿共已開始在與東南亞貿易時用人民幣清算,但金額和部位都還很小,暫可忽略不計。但人民幣國際化背後所代表的中國崛起以及國際政治角力的再平衡,長期而言對台灣的衝擊和影響,要很審慎)。又不同產業和營運模式,收/付的現金流入流出幣種,都會影響到操作的方式,甚至必要的時候有需要因此調整營運模式,這部份講起來會太深太雜,在此先不討論,以下僅介紹比較常見的方式。

一、 存人民幣借美金。 正常而言,企業自己手上有錢,就應該用來償還應付帳款或銀行借款等。但由於預期人民幣會升值,07/08年時就很常看到用存人民幣借美金來套利的企業,而這種現象在4Q09又開始看到。操作方式:比方說企業目前手上有等值一百萬美元的人民幣,原本應該用來支付外幣貨款,企業就找銀行,把人民幣存在銀行做定存質押,借100%的等值美金來付到國外。由於十足擔保,以現在而言企業要對這筆美元貸款負擔的約2%的利率(實際而言很多大公司拿的利息會更低),但存款的利息可以拿到2.25%,故未來一年只要人民幣不貶,最少都有一定的息差,但一般會這樣做的著眼點都是賺匯差。

二、 放大在中國子公司的財務槓桿,儘量多借美金。 這個應該只有比較有實力的上市公司做得到,一般的中小台商在中國境內要找銀行支持並不容易。甚至不夠大OR過往經營績效不怎樣的上市櫃公司,要找到多幾家銀行提供額度也都有困難。

三、 由海外母公司/集團公司支援應付帳款(A/P)或是用外債的方式操作。 目前對境外的A/P有延遲付匯的規定,實際的A/P天期已很難像以前那樣做到兩三百天這種顯然與交易實質不合理的部位。故這塊要操作比較好的方式是以外債的方式一筆做進來,但也有兩個點要突破,其一是當地外管局是否願意批核外債,其二是這筆外債借款來源要怎麼安排?由海外控股公司借了後再借進來?或是直接從台灣OBU借進來?都有不同的考量。

以上

書摘for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之金錢遊戲1-4 100308

1 給投資者的一席話

- 對一個真正的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贏錢得快感,他要證明他有理。

尼莫:總想靠投資股票過活,卻總有長輩朋友勸戒:你看過誰是靠投資股票發大財的?認真想想,靠股票發大財的,好像真的屈指可數!還好,除了巴菲特,現實生活中,身邊就有位靠股票發大財的長輩,正確的說,不單純靠"股票",他還用盡了親友借款和融券等槓趕去買入看好的各股,在翻身之前承受的壓力之大,常人難以想像。而今日,此長輩已成為不小心買入太多股票時,市場主力或公司派會登門拜訪的對象。ANYWAY,第一次聽到在股市中存活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有理,獲利與否反而是其次,就是從和這長輩聊天中學來的。後續讀了托斯卡的書後,跟這長輩和他的事業搭擋(不是投資搭擋)分享時,才知道這長輩不信奉什麼價值投資或技術分析,投資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托斯卡為本,每當對自己買入股票有疑義或信心不足時,必然會去翻閱托斯卡的書。SO?很多朋友問為何要花時間寫這個冷門的部落格?找個督促自己思考和紀錄的平台,以及證明自己有理,應該是寫部落格的主要動機。

- 投機者沒有老闆也沒有雇員,不像銀行家和經紀人那樣必須忍受神精質的顧客,是一個高貴的人!

尼莫:這句文字之後,托斯卡有提到銀行家在幹什麼事情,雖然他說得是INVESTMENT BANK甚至可以套用在今日的PE,不過放在我們這種LENDING BANKER而言,也沒什麼不對。SO也許在未來的選項中,除了創業靠投資過活外,或許也要考慮加入一項選擇:投機者。

- 作為投機者要具備什麼條件?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曾經說過:"當人們忘記一切實,剩下的便是文化"。股市的道理也如出一轍。如果你能夠拋棄所有經濟學家死死盯住得預算、匯率、統計數字和其他廢物;簡單的說,拋棄所有儲存在電腦和佈滿灰塵的圖書館裡的資料,剩下的才是股市的知識。什麼都不知道,又什麼都懂,能聽到草木成長的聲音並富有想像力,這就是一個理想的投機者應具備的條件。

尼莫:看到這邊就想到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教張無忌太級劍法那段文字,無招勝有招。

2 一日投機,終身投機

- 我想,人們只要有主見並堅定信念,股市真是世界最偉大的發明。

尼莫:必須先依賴"獨立思考"才能形成主見,從有主見到堅定信念不隨波逐流又是另外一個層次。SO時常在想,是否一流的價值投資者,都是怪咖或是不合群的人居多?甚至必須有某一程度的自負OR蔑視眾生的態度?

- 在精神上,一支股票本身有多少價值無足輕重,重要的是可以炒作。

尼莫:就以純價值投資人自居的尼莫而言,初看到以上字眼,覺得很刺眼AND想喊冤,BUT深思後就換個想法了,還是類似上面無招勝有招的概念,對托斯卡和他的經驗背景而言,早已超脫依賴價值判斷來掙錢的階段了吧。

- 我不懂這些,只聽出了一些端倪:每個人都有最好的主意,每個人都是預言家,或至少是個天才。那天和股市的初次接觸,對於交易所的種種,我不過是襁褓中的嬰兒。但顯然,我相當厭棄印象中那些虛張聲勢的詐騙。

尼莫:引述這段,想提到的是,由此觀之,1)托斯卡有很敏銳的洞察力,SO才能只到一次交易廳就看出這些東西。以及2)托斯卡絕對是個有自己主見和想法的人,SO在那之後就因討厭虛張聲勢的詐騙開始放空。

- 炒作股票的人以個人的經驗、思考和感覺為生。

尼莫:捫心自問,經驗、思考、感覺,我們究竟做到了多少?短短幾個字,卻深深發人省思。讀了托斯卡的書和故事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和他所處的成長背景和成人後選擇的生活方式以及環境,我們的經驗和思考都遠遠不及托斯卡,更何況是仰賴大量經驗和思考沉澱後的感覺了。

4 哥哥的酒椰菜投機

- 當我還是孩子時,就已深切體認到,不能跟著當天的新聞做投機買賣。

尼莫:自己不曾跟著"當日"新聞做過買賣,但這種狀況層出不窮,報紙有正面或負面報導時,多的是還沒來得及查證和判斷的人搶進和殺出市場。想請較有這方面經驗的朋友,真的曾經靠這樣的操作賺過錢嗎?

- 成功的投機者必須是敏銳的政治分析家,又是訓練有素的大眾心理學家,因為他同時有兩個謎要解:政治事件和公眾的反應。

尼莫:永遠不要忽視"政治"對股市的影響。

- 我們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股市狂暴的行徑,戰爭爆發可能把行情推到至極的頂峰,也可能完全相反,把股價打入萬劫不復的谷底。這場危險的投機緊急情況剛剛解除,馬恩河戰事再起,其他前線也遭到反擊。勝利的希望破滅了,戰爭無情的展開,酒椰菜的行情再次攀向頂峰,贏回了他曾失去的一切,但所有的轉變已為時太晚。酒椰菜的買賣在今天對我來說顯得那麼可笑,與國際市場的大宗交易相比顯得如此單薄,當時能獲得的利潤相當於今天在紐約一頓晚餐的價值。但是至今,我還能從骨子裡感覺到當時的恐懼,這成了我生活和交易活動的警鈴,時時提醒我保持警醒。

尼莫:上面這段其實是就該篇文章跳著摘要的,而且還跳蠻多部份的。尼默的心得是1)有結算壓力的期貨和選擇權,真的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2)很多事情,真的要經歷過才會明白(骨子裡的恐懼)。希望自己能從托斯卡的智慧小故事中學得經驗,少繳點學費和少走點冤枉路,足以。

以上

100305人民幣升值套利-個人理財篇

不知為何,最近關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又熱了起來,以下簡單分享尼莫對人民幣升值的觀點。

首先,會不會升?以簡單的貨幣原理而言,會。WHY?因為人民幣和美元有一定的息差。目前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25%,美元約0.6%,在固定匯率下,超過1.5%的息差,必然會吸引熱錢的流入,PUSH人民幣升值。但這只是以簡單的貨幣理論來推斷,其實不用這樣推,全世界也都知道人民幣被低估。AND這樣推其實相當程度上忽略了中國的外匯管制,錢要進來很容易但要出去難度就很大了,SO若把這點考慮進來,僅為了1.5%的息差和可能的匯差就把錢弄進中國的人,應該可以說是傻子。要錢進中國,必然是預估人民幣會升個起碼10%甚至20%,以及找機會炒個股票或房地產賺點錢。

其次,何時升?尼莫認為今年上半年不會有顯著的升幅,小幅的從6.82慢慢滑向6.8很有可能,BUT要再漲多,以經濟實體(主要是指出口商品的價格)承受能力而言,有很大的QUESTION MARK。另外,溫家寶昨天也說了,人民幣匯率今年會相對穩定。在中國,今天若是技術官僚或是某大排學者/經濟學家,跳出來說人民幣該升或是該停,建議聽聽就好不要太認真,BUT溫總理說的話,用古代的講法等同是聖旨,人民銀行(中國的央行)只會乖乖買單。BUT凡事都要考量時空背景(孫子兵法中的"勢"的觀念),在美歐各國都因為財政赤字以及高失業率深感頭疼的2010年,對中國的貿易戰爭以及PUSH人民幣升值的力道,只會更強,到某個臨界點,若升值的負面影響比起貿易戰爭可能的損失來的小的話,就是人民幣的起升點。但UNDER這種情況下的升值,只會慢慢溫和的升,做面子給發達國家看,速度頂多在3%到5%一年,不會像06-08年那樣一年10%的暴衝。個人認為今年下半年應該看得到這個起升點。

要怎麼賺人民幣升值的錢?簡單講就是增加人民幣資產,或是在已有人民幣資產的前提下增加美元負債(比方說在中國買房子貸款美金)。

如何增加人民幣資產?如果只想賺匯差,台灣很多銀行現在都有賣人民幣現鈔,抱著台幣去換人民幣現鈔,等漲回來後再賣回給銀行即可。聽來很容易,但錢沒那麼好賺,原因出在台灣的銀行目前買賣人民幣的匯差非常驚人。比方說查個上海商銀,賣出價4.768,買入價4.55,匯差約4.8%。當然這是還沒有議價的價格,實際成交價可能更低,BUT怎麼算這種方式成本都太高。ANYWAY要以現鈔方式持有人民幣的話,比較好的方法,還是拿台幣買美金,到中國之後拿美金買人民幣,這是投資人民幣現鈔,成本相對最低的方式。

錢多到不適合用現鈔OR覺得用現鈔成本太高會造成無利可圖,怎麼辦?來了中國就知道,台灣人在中國的銀行開戶很簡單,憑台胞證就可以辦理,AND一年從境外匯入五萬美金以內的金額,可以不用跟主管機關報備隨時到銀行結匯。超過五萬美金的金額(最常見的是台灣人在這邊買房置產),也可以把錢匯入後,憑交易文件去結匯。這樣做就是1)帳戶的開立和關帳戶時都要跑一趟中國比較麻煩。或許有些人會找人頭戶代為處理省掉麻煩,BUT風險要審慎評估。另外中國目前沒有課徵贈與稅,錢在中國境內誰的名下轉來轉去,"原則上"不會有太大問題。

錢進中國之後呢?不想只賺息差和匯差,就是錢進股市或房市。

房市方面,最近中國打壓的很厲害,也不斷的有政府大官包括最高領導人出來喊話。個人覺得,當前中國的不動產行業比叫偏向寡佔市場,往往幾個大的開發商(台灣所謂的建設公司)串連好,就可以操縱某一區的價格。現實狀況其實跟台灣最近的情形類似,從土地標售這個環節開始,就已把地價炒得暴高,甚至時常會有"麵粉比麵包貴"的情形(意指素地的單位面積拍出價格,比鄰近已蓋好正在出售的新房子還來得貴)發生,房價自然下不來。BUT中國更有去的一點,是從去年起炒高土地標售價格的,主要都是國營企業背景的建商,這背後的意義和老百姓的觀點就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簡而言之,國家機器也是黨在主導;國內的銀行受國家機器高度監管,國營的銀行市佔率在七成以上;國營企業的建設公司當然最終也要看國家的臉色。SO建商用高價標到地,跟國家的銀行借錢(在中國於法不准土地融資,但時常見到建商用拐彎抹角的方式取得資金),付錢給國家取得土地(到這個地方為止,錢都還在"泛國家機器"中流轉,OR換個說法就是黨的左口袋OR右口袋罷了!),等到開發完成後房子用高價賣出(要反應地價成本),倒楣要用高昂價格甚至犧牲生活品質去買房的,最終還是大部分的老百姓。換做你是本地人,而且對本地的制度和社會運作有充分的了解,對於這樣的情形,會有怎樣的觀點和反應?

結論是,目前對房市或是房地產企業的"調控"才剛開始,停留在喊話階段,實際實施的政策和行政手段相對較弱,SO若此時錢進中國,房地產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觀望看看,一到兩年內,會有比較好的買點。

股市呢?台灣人不能買A股,但某些銀行可以接受開理財戶,去買A股的基金,等於間接投資股市。股市行情高低就見仁見智,對尼莫而言,目前上海A股約三千點的價碼,既沒有高估也沒有低估。另外要買本地基金,請慎選投信(這邊叫做基金公司)。不像台灣目前的投信八成以上都還算規範,就算有點亂搞也不至於太難看,本地的基金業還比較像廿年前的台灣基金業,除了亂,還是亂。建議要操作A股基金的,在銀行開戶時就開好網路銀行的功能,直接在台灣就可以殺進殺出。

錢要怎麼出去?由於中國最幾年包括匯率在升/股市在漲/房地產也在漲,所以很少台灣人會考慮到這點。但除非你之後會長住甚至定居中國,可以把人民幣當成主要的功能性貨幣使用,最終還是會碰到要把錢匯出的問題。SO建議要錢進中國時,務必想清楚這一點。怎麼出去的細節,在此不多談,僅提醒儘量不要考慮黑市。

尼莫自身對人民幣升值沒有特別的感覺和偏好。WHY?從長期觀點,人民幣兌台幣大概每年就升個2.5%,2001年初到中國時,印象中人民幣兌台幣匯率為3.8(這個數字只憑記憶,不確定正確與否),八年多後的今天約4.7,升值約24%,用複利算約每年2.5%。多不多?就無風險報酬而言,的確不少,定存族或許可以考慮,連息差都考量進來就差不多有4%。BUT就自身而言,因對台股的了解遠多於中國股市或房地產,錢在台灣投股市,反而能有更高的超額報酬以及相對了解投資價值,心會比較安。

但那是尼莫的經驗,反證是某台幹朋友,05年錢進中國在上海買房,而且是用貸款買房,貸的還是美金。三年後,上海房價在05-08年上漲超過一倍,同期間美元兌人民幣貶值約15%,算起來年化的IRR大概是50%!SO該怎麼說呢?想到陳小春唱的,"我沒那個命啊…"

投資或money game這種事情,原本就是如此,case by case,有沒有能力賺到錢是一回事,機運很多時後會讓沒賺到的人搥心肝,以及讓有賺到的人分不清,究竟自己靠的是能力還是機運。

以上

100228尼莫新聞解讀-投資中國法律風險

報導如下

標題:上海土地重劃 台商池魚之殃 

為擴大都市發展,上海近來重新規劃城鎮用地,把農村土地變更為都市用地,此舉導致數百位台商身陷土地、廠房租用糾紛。上海台商協會奔走政府高層「訴苦」,請求設立兩岸仲裁機構,保障台商投資權益。 

在上海設廠的台育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邱創盛昨(26)日表示,最近上海在做城鎮規劃,把一些農村用地劃為城市用地,很多台商原來在上面蓋廠房、租地的,都因此受到影響,發生一大堆糾紛。 「有些人跟村租了一塊地,租約30年,現在才過10年,但土地使用權突然變了,不歸原先簽約者所有,台商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只能遷廠或再找其他用地。」邱創盛說。

此外,當初很多台商跟鄉鎮承租整塊土地,但現在土地一重劃後,又被檢舉說承租農村土地做工業用是非法行為。台商早期因不了解大陸法規,在蓋廠房、租地上已進行大筆投資,即便握有契約,但發生糾紛也找不到一個仲裁者來評斷。 邱創盛說,台商即使告上法院,也經常無濟於事,因為當地法院多為保護主義,判決通常有利大陸這一方。 

為解決台商困境,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茂盛等人趁春節回台空檔,紛紛向海基會、陸委會等政府高層反映,希望兩岸能成立一個仲裁機構,例如在國台辦、海基會上面設一個機構,把這一類的投資糾紛、投資權益保障交給一個正式裁決平台。 

邱創盛預估,目前上海至少有數百家台商遭遇這類困難、求助無門,「隨著上海加快都市化,台商的土地糾紛一定會越來越多,非常棘手。 

【2010/02/27 經濟日報】 

尼莫解讀 

許多台商都存在如以上的問題,BUT真的是魚池之殃嗎?個人認為是台商自己忽略法律風險,用台灣那套便宜行事的作風處理事情慣了,禍到臨頭才怪東怪西。 

如以上報導:"台商早期因不了解大陸法規,在蓋廠房、租地上已進行大筆投資,即便握有契約,但發生糾紛也找不到一個仲裁者來評斷。"說穿了,絕對不是一句"早期不了解大陸法規"就可以一筆帶過的。 說白一點,如果沒有好處的話,為何當初會在明知是農地的情況下,還願意"租用"幾十年投資蓋廠,SO用邏輯去判斷就很清楚,現在會在這一點吃虧的台商,一定是當初投廠時貪小便宜,不願用正常方法去申請使用合格的土地,而寧可遊走在法律邊緣租用農地,SO為何即使告上法院也無濟於事?當然保護主義是一項,但更大的責任是岀在台商自身。 

會引用這篇報導解讀,主要原因就在提醒有志於大陸的台商或是台幹朋友,中國水很深,請謀定而後動,由其在法令法規風險方面要充份評估。AND千萬要注意,只要是到境外(台灣島外)投資,對投資當地的法令規章,甚至政府組織架構,各級政府的"權限"和"更迭時間"(比方說一任書紀做多久?會不會調走?後任可能是誰?),都要很清楚且深入的評估。在這一點,千萬不能拿台灣經驗來引用。台灣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整體的法治架構在近二三十年(一九八零或八五年後)已堪稱完備。又台灣相對島小人密的特性,真的有什麼法律遵行方面的疑義,很容易都透過各種關係找到KEY PERSON,進而找出各方妥協可以接受的方案。 

但中國不同,規範雖然已經很多,但實行層面有相當的落差(這點說白一點就是要不要搞你看時間和看人而定,套句有書紀身份的本地企業家說的,嚴格的法律層面而言,在中國幾乎每家企業都有犯罪),又整體法令架構和財產權的保障也不夠完備。這樣的情況下,外商進來中國投資,若沒有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反而是在灰色地帶(法令沒規定/法令有規定但規定不清/法令有規定但實施層面有落差)遊走,甚至把灰色地帶視為主要利潤的來源,一旦撞到牆(比方說仰仗為靠山的地方書紀調職/高一級甚至數級的政府因需要多收稅或是其他因素開始嚴格執行既有的法令),下場一定很慘。而由於違法在先,此時就會陷入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之中。 

就尼莫觀點,報導中提到的台商就屬於這種類型,更誇張的是該台商沒有自知之明且找了愚蠢的媒體做立場有偏頗的報導。沒來過中國,來過中國吃過虧且看不透事情的或對中國有一定敵視態度的台灣人,看到這樣報導的反應一定就是中國很可怕,中國人很黑,共產黨很壞之累的。但真的是如此嗎?或許我們需要的是更高更寬廣的視野,來理解地球的轉動和世事的運作。 

AND似乎受陳水扁執政八年影響(論語中所謂的風行草偃,上行下效),近年來看到台灣媒體的報導,不管是政治/影視/社會新聞,被報導到的人,有傾向凡事都先責怪別人錯,AND就算自己有錯,也是制度導致我犯錯OR別人也有一樣的錯為何偏偏找到我的態度。這樣真的好嗎?看著台灣逐漸被民粹簽著走,狹隘欠缺自省的價值觀漸漸蔓延,很難不憂慮。中國呢?少了民粹,但四處充斥蔓延的民族主義,也不見得讓人覺得舒服。 

以上

100213台灣,再出發

離開台灣,既不遠也不久。書,沒讀多少。但仍試圖從自己簡單的邏輯和看到的小世界中,濃縮對台灣未來該怎麼走的看法。台灣,再出發。

首先,問題在於,台灣倒底怎麼了?說穿了就是人民普遍感覺自己變窮了,生活品質在很多方面漸漸往質的方面提升的同時,消費力卻處於長期下降的階段。WHY?尼莫認為這世界變化得太快,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主要有兩點。

其一,中國崛起,由其是近二十年的高速崛起。不止是台灣,全世界都受到中國崛起的影響。但台灣相對尷尬,原因之一在於台灣就位在中國地理環境附近的"重災區"(自古以來,凡大國崛起,一開始倒楣的一定是該大國附近的小國,因為磁吸效應,大國會搶走原本小國可以吸收到的類似國外投資這些資源);之二是在文化、歷史、和國際政治上,台灣和中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就中國崛起的吸磁效應對台灣的影響而言,個人認為台灣在這點的影響相對已經算小,WHY?因為透過台商在這邊投資的獲利,以及百萬外派台幹在這邊領取的薪資補貼,就實質經濟報酬而言,台灣是中國崛起的受益者或是受害者,還很難說。但台商和台幹在中國運作的模式,在台灣島上TRADE OFF的代價就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以及延伸出台幹家庭的社會問題,買單的卻是全島的百姓。公平否?尼莫只能說,地球的轉動,從來都沒有考慮過你或我覺得公平或不公平。

其二,全球化與網際網路讓知識變廉價。這點不多說,會受傷的原因在於過去二十年來,我們的政府都沒有把老百姓教育好,沒有針對這樣的全球化,用新的方法/觀念來教化老百姓(不用怪中華民國,全世界各個政府都如此)。結果就是有能力"全球化"的人,還有機會延續職場生涯,甚至繼續往上爬,像很多台幹在中國的發展一樣;但更多沒有能力,運氣不好,捨不得家人等等的人,就相對喪失選擇權,只能隨波逐流,溫水煮青蛙,任憑薪資停滯卻束手無策。尼莫從不認為,所謂的全球化,中國是唯一的選項,有幾個台大的同學出國讀書後就留在美國工作不回來,這也是全球化。只是相對島上大多數的居民而言,到中國工作是選擇全球化時最簡單以及門檻最低的一條道路。甚至,我相信,對大多數來中國工作的台幹而言,他們並沒有思考過這是否是全球化,只是單純的認為來中國工作薪水比較高,家庭可以接受或配合,就來了。

WHY說完,AND HOW?

先讓我們想想台灣錢淹腳目的1970/1980年代,是怎樣淹腳目的?靠賺外國人的錢。怎麼賺?主要靠的是出口勞動力。

說白了,台灣就一個島,沒有外國人的錢,所有的資源或錢在島上就是不斷的重新分配,從彼此之間的口袋流來流去,這樣子島上的人是不會有變富裕的感覺。SO要能夠變有錢,就要靠賺外國人的錢,或至少從老外那邊把錢拿來騙來台灣都可以(這就是中國目前的大絕招之一,兩兆美元外匯存底很多嗎?當中不少靠的是前面三十年外商直接投資(FDI)拿到的錢,AND在錢進到中國後用很高的門檻和行政/法律手段不讓錢出去)。

要怎麼從老外那邊拿到錢呢?賣東西給他們。賣什麼?經濟學的幾大生產要素,土地(包含土地上的農產品/土地下的資源礦藏如石油、黃金等)我們沒有,勞力還有一部份可以外銷但八成以上是難以國際化的,資本也許是台灣的主力優勢但主政者不太懂得用,以及最後的企業家精神也是台灣從來都不欠的,看看台灣滿街滿市的便利商店或早餐店,想當頭家的人滿滿是,尷尬的是這些頭家在做的就是尼莫提到的島內財富重分配,而非賺老外的錢。

就尼莫觀點,要賺老外錢,就是要出口,台灣能賣的和要賣的,唯一只有腦力,用中高階全球化的腦力,輸出產品或人到全世界賺錢。比方說,宏達電和聯發科就是很好的例子(BUT尼莫的也不是單純的認為所有人都要來搞這麼抽象難懂的程式/軟體)。UNDER這樣的假設,要提升台灣人的腦力,就是靠教育。不只是靠政府提供的教育資源,老百姓自己也有責任要不斷的在離開學校後教育/提升自己。在此先論及政府教育資源的問題。

很多人會納悶,明明過去十年二十年間,台灣的大學生人數暴衝,甚至碩士生人數也以倍數增加。這樣的環境下,怎麼還缺腦力?個人認為,所謂腦力,除了數量的考量外,更多的要品質考量。現在台灣的問題就在於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碩士生,不符合市場需要,結果就是這幫子人光是在台灣圖存就很吃力了,怎麼有辦法全球化?試想,若一開始就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培養,就大幅增加競爭刺激的力度,提升學生的全球視野和思考方式,即便一百個學生中也許最後只有二十個可以成功的全球化,但光靠這二十人全球化創造的收益,就足以讓台灣再富起來一次。

怎麼做呢?尼莫認為,政府應該把台灣流浪在國外的很多腦子找回來(比方說昨天新聞報導剛得什麼數學獎的中研院院士/哈佛邱成桐,或是以前讀台大時,聽很多老師都說過他們有不少好同學因為討厭威權政治,三十年前出國讀書就沒回來了,而這些人都是當代的菁英),用一年一百億台幣,吸引一千個有國際水準/國際視野的學者到台灣服務(不是台灣人也不打緊,多元文化的衝擊和相互了解,對台灣人只有好不會壞),這一千個人(平均年新+津貼+研究獎金可以給到台幣千萬,相當美元三十萬,放眼全世界都不算少)只要一年各教出十個能夠登上國際舞台的學生,累計就有一萬個,十年就十萬個。有這些人才,台灣還怕不能中興嗎?

可行嗎?只要主政者有這個眼光,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四年和為了下一個四年的選票而努力,願意為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的長期競爭力(甚至是台灣會不會變得像菲律賓一樣淪落喪失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奠基,一年一百億,十年十萬軍的計畫,必定可行。癥結點會有二,其一是錢哪裡來?其二是資源排擠效應,找一千個大師級國際級人物來教大學生/研究生,既有這些大學教授講師中沒競爭力混吃等退休的該怎麼辦?第一點尼莫有SOLUTION,第二點目前還沒想那麼遠。

錢哪裡來?想得到有以下財源,但都需要主政者夠有GUTS,願意主動透過行政/法律手腕重新分配台灣的財富和稅收資源,願意得罪只佔總人口一小撮的"既得利益者",用更大更長遠的格局來經營台灣,在台灣一息尚存還有資源扭轉乾坤時,放手一搏。

其一,取消對大公司的租稅優惠。沒錯,尼莫指的就是很多電子巨頭,養你這麼大幹嘛?
其二,對特許行業課徵暴利稅。電信/國營壟斷/金融業等特許行業,徵收更高的執照使用稅,免得肥貓滿街跑討人厭。
其三,資源稅。什麼資源?錢,便宜得要死幾乎不用利息的銀行借款。比方說很多靠台灣資金征戰中國市場的大公司,台灣借款利息不到二趴,比起直接在中國借四五趴,這些借款(看OBU對中國放款金額就可知道,印象中應該有超過千億)一年多收個零點五趴就很可觀了。
其四,砍公務人員薪水和福利(由其是優渥過頭的退休福利)。馬英九不知是否有讀過論語?憲問篇第一章,"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不只是此處,整本論語孔子在多個地方都有提到類似的觀念,國家經營好,稅收自然充足夠用,但國家經營不好,老百姓都過得不好,難道這些享受優厚福利的公務員都沒有責任嗎?不用跟著百姓共患難一起度過難關嗎?還是馬英九終究只能官官相護,把資源花在維繫官僚體制的既得利益,犧牲的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未來?

以上幾個方案,不一定要全部推廣,只要能推當中兩三個,不需要求百分百的效果,就不只可以拿到百億了。困難還是簡單?還是要看馬英九的GUTS。

原本還想討論來上海的心得(不知為何,在中國反而比台灣不悶,回台灣看到新聞媒體就覺得很煩)、金融業登陸的效應不用過份想像和期待(中國的金融業是高度管制,台灣金融業的玩法來這邊會死,由其激進派的中信台新會死更快,另一點是台商在中國的資金需求已經開始走下坡了)、台灣媒體亂象(報導的品質大幅下滑、報紙的錯別字比以前多多了、報導內容完全不夠國際化)等等議題,要趕飛機回台灣過年去了,就只能年後再議。

另外一個最近在思考的主題,就是台灣社會喪失階層流動性的問題,造成初出社會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和願景的社會影響,會如何呢?這些想法起源於保安推薦閱讀許悼雲(知道他的"悼"是人字邊不是心字邊,一下子找不到這個字,對不起許教授)的"從歷史看領導"這本書,但還沒深入思考,只能先問一個問題,跟尼莫相近的六年級後段班和七年級前段班,你的夢想在哪裡?

昨晚讀"論語",突發奇想,若把孔子所說的"君子"換成"XX公司"來思考,能否做為判斷公司價值的依據之一?比方說憲問篇第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章,把"君子"當成"公司",馬上可以用在企業的營運和策略規劃!真的這樣說的通的話,搞不好我們的孔子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價值投資者。真屌!

一年一百億,十年十萬軍。台灣,再出發。

新年快樂,虎年行大運!

091212非常潛力股-第十章-如何找到成長股

費雪認為,找到成長股要花很多時間、技巧、以及注意力。應花多少時間在這些事情上面?每位投資人必須自己決定,看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花在投資上、興趣有多濃厚、個人的能力到什麼程度來決定。

費雪明著說,小額投資人可能覺得要找到普通股所花工夫超過個人能夠負擔,而希望有某種簡單快速的方法就可以選到厚利股,但費雪非常懷疑有這種方法存在。

費雪把找尋成長股分為三個步驟;
其一為初步篩選階段-透過人脈(投資專家+企業高階主管)找尋有潛力公司的線索(探索方式以把"面"拉寬,涵蓋股票多為原則)
其二為進階篩選階段-再透過人脈向各種來源調查研究標的與十五要點的相關資訊(探索方式以把"標的"深入研究,挖得越深越好為原則)
其三為接觸管理階層-做好充分準備才去拜會公司,才不會失禮AND傻傻被騙
三個階段都相當依賴費雪在第二章提到的閒聊法。

初步篩選階段-找結出的投資專家(對費雪而言這部分佔到4/5且貢獻5/6的有價值投資成果)、企業高階主管OR科學家(費雪說這部分只佔1/5且貢獻值偏低只佔到1/6)談一談,從言談中找尋適合研究調查的標的。

當投資人決定要買普通股時,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著手?數十種行業中有超過千支的股票都有可能值得花很大的工夫去研究,而除非投入心血,否則無法確定到底哪些股票值得投資,甚至即使要研究當中的一小部分都有困難。SO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篩選出值得研究的股票?

這個問題遠比想像中來得複雜。在這個階段的決定,可能太隨便就淘汰掉某些股票沒去想就,想不到幾年以後他們卻能給持股人帶來可觀的財富。而選擇要深入研究的股票,可能害自己囿限於研究難以開花結果的股票,花了不少時間精力以後才發現,得到的答案卻是那不過是家乏善可陳的公司,或者沒那麼慘,卻也不是會帶來可觀利潤的公司。

簡單的說,從投資的觀點而言,這意味著你是否從一開始就找到豐富的礦脈,或者因為對事實所知無多而只能找到貧瘠的土地。你必須先決定自己的時間要花在哪裡,以及不要花在哪裡。正確的時間分配,可以讓我們花足夠的時間在好的股票上,尋覓到得以支持做出結論的背景資料,且因投入時間多,瞭解深入,等到要做決定的時候可以很快得出結論,甚至在不知不覺間便以做好決定。

費雪先提到自身的情況,由於時常要深入調查某些公司,OR他的FUND也實際投入不少他熟悉的公司,他和很多相當能幹的企業高階主管或是科學家的關係很好,能和他們聊起別家公司的情形。費雪"原本"也相信,這些消息非常靈通的人士提供的點子和線索,能提供他很多值得調查的現象,而且當中可能有非常高比率的公司,具備他不斷尋找的結出特質(在此應該是指第三章所的到的十五個要點)。

但經過對過去投資記錄的回顧,費雪發現他對自己的實際狀況有誤解,原先以為企業高階主管以及科學家應該是主要消息來源,但研究後發現這些人提供的消息來源,實際上只有1/5引起他的興趣並著手進一步研究,而更重要的是這些線索沒帶來高於平均水準的好投資對象,因為這些線索只佔了全部有研究調查的線索的1/5,且只帶來約1/6有價值的投資成果!

相對的,散佈在全美各地的"投資專家",提供的原始點子佔了有研究調查線索的4/5,並帶來約5/6的最終報酬!費雪說,很多時候他對某些投資專家對他們特別喜歡的股票所下的結論,可能完全不敢苟同,甚至於不覺得那支股票有什麼好值得研究調查的。在一兩個例子中,投資專家的思慮是否週延,他也很懷疑。但由於費雪曉得這些人的理財心思敏銳,記錄不同凡響,SO樂於傾聽他們不厭其詳地解說他們認為增值潛力雄厚、非常吸引人的公司。

此外,由於他們是訓練有素的投資專家,費雪通常能夠很快聽到他們的意見,觸及到他覺得最重要的十五個要點,好讓他決定一家公司是不是值得研究調查。費雪又補充說在這個初步瞭解的階段,他特別在意兩點。其一是該公司所處的行業,營業額將有高成長機會?或者正往這樣的行業邁進?其二是隨著整個行業的成長,該公司經營的業務,新興公司是不是相當容易創立,並取代原來的領導公司?如果這些業務的特質很難防範新進公司踏入這個市場,則這種成長的投資價值很低。(費雪在此提出不只是餅要能夠做大,且做大後分的人不能變多,這才是好餅!SO元太的投資價值真有如此高?)

問題來了,即使是投資專家,還是為數不少需要篩選。SO聽取成就較低或能力較差的投資人士的話,做為原始的線索,找到值得研究調查的對象,這種做法的成果好不好?費雪說若找不到更適合的人時,他還是會找這些人談以獲取線索。費雪總是試著找時間聽任何投資人士說一次,同時也留意那些在業內逐漸嶄露頭角,滿懷抱負的年輕人,以免錯過某些人的意見。但是能夠利用的時間還是非常有限,SO隨著事實資料顯現,若發現某專家的成就真的較低AND能力較差,他會把該理財專家的投資判斷或其可靠性降級,也就是調查研究該專家所提公司的時間會減少很多。(尼莫:這無非對錯或現實,生意和業務拓展都是很殘酷的,Business is business)

從印刷資料中尋找原始線索,找到值得研究的公司,這種作法好不好?費雪認為無論是券商報告或是金融期刊,都不是很豐富的新點子來源。

技術背景較佳OR能力較強的人,可能可以從大型顧問研究公司(如史丹福研究所)得到受益匪淺的原始線索,但費雪自承其辦不到。費雪發現,這些組織的員工對於商業和技術發展有很深的瞭解,但這些人也有個傾向就是不願討論他們知道的大部分事情,因為可能傷害公司對他們的信心,而這樣一來這些人對他的用處便大打折扣。費雪認為要是能夠找到方法在不傷害這些公司的客戶的前提下,挖出費雪猜測的的這些組織擁有的投資資訊寶礦,就可以大幅的改善他們方法,在初步尋找成長股的階段發揮功效。

初步篩選階段到此告一段落,簡而言之,費雪主要是靠"閒聊法"從值得信賴的對象(投資專家+企業高階主管+科學家)的口中,得到值得研究調查公司的線索,從印刷資料中找到的潛力投資標的少之又少。

進階篩選階段-花更多時間深入瞭解初步篩選的公司,為下一階段的實地拜訪公司做好準備

先瀏覽1)資產負債表,確定資本結構和財務狀況;2)SEC的公開說明書,當中的營業額分項、競爭狀況、高階主管與大股東持股狀況;以及3)損益表,瞭解折舊折耗、利潤率、研發活動的深入程度,以及前幾年的營運活動中,某些異常或非經常性的成本。

費雪強調在此階段有三件事不能做;
1) 不找公司任何管理人員
2) 不花時間翻閱舊年報詳細研究過去報表中每年的微小變化
3) 不會向認識的每位股票營業員打聽對這支股票的看法如何

瀏覽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運狀況後,費雪會再度利用"閒聊法"去拜訪(或用電話聯繫)該企業的每一位重要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以前的員工,或相關領域中的科學家,或者透過共同的朋友和他們接觸。此時初步篩選階段中提到的企業高階主管和科學家就會幫上很多忙,因為或許靠這些人提供的初步線索很有限,但他們所提供的行業經營資訊和觀點在這一階段非常有價值和幫助。

但要如此靠打聽得到關於某家企業的資訊很不容易,很多時後自己認識的人根本就不夠多,又即使透過朋友介紹也還不夠得到需要的背景資料,這時候該怎麼辦呢?費雪說此時他會放棄研究調查,另外找其他的目標來研究。要在投資中賺大錢,並不是每個線索都要能夠追根究柢找到答案。相反的,需要的是少數實際購買的股票得到許多正確的答案。SO若某支股票能夠取得的資料太少,不夠充分到足以支持投資判斷,費雪認為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乾脆把這件事丟在一旁,另外找對象。

也有些時後,對於某支股票已透過自己認識OR容易接觸的人調查瞭解得差不多,但還需要再找一兩個關鍵人士來談談(費雪在此已經鎖定好要找誰),才能夠拼湊出整幅完整的畫面,這時候該怎麼辦呢?費雪,不能隨便去找,一定要透過人介紹,因為大部分人不管對自己從事的行業多有興趣,都不願也不會告訴完全陌生的人,他們覺得某位顧客、競爭對手、或是供應商強在哪邊、弱在哪裡。SO該找誰呢?費雪說如果要見某家公司的某個人,他會去查這家公司和哪些商業銀行往來,然後去找這些商業銀行的人,坦誠的告訴他們你為了什麼目的想要見哪家公司的誰誰誰。ㄧ般我們會直覺認為這應該很不容易,商業銀行的人幹嘛要鳥你?但費雪引述他的經驗說,只要不是太常去麻煩這些人,大部分情況下這些人都樂意幫忙!且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企業人士在經常往來的銀行人士引介下,也很樂意幫忙。

費雪在此提醒一個小秘訣,就是要讓你拜託的商業銀行人士十分肯定你找尋的任何資訊,真的只會用做投資時的背景參考,而且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絕對不會引用不利的資訊讓任何人難堪,這樣才容易找到人幫忙。且如果嚴守這些原則,銀行提供的幫忙有時有助於研究調查階段完成,且很多時後沒有他們的幫忙,可能永遠完成不了有價值的研究調查工作!

在進階篩選階段,以閒聊法,向各種來源儘量打聽十五要點的很多資料之後,才可以準備採取下一步,考慮接觸管理階層。

接觸管理階層階段

一家公司有優秀的管理階層,投資他的普通股才能獲得可觀的利潤。問到公司的弱點時,優秀的管理階層幾乎會和回答公司的優點一樣坦誠以告。但就這件事來說,不管管理階層多坦白,他們基於自身的利益,絕不會在沒發問的前提下,主動談到你這位投資人最關心的事情。

比方說,如果你向一位公司副總說:"我可能投資你們公司的股票,你覺得關於貴公司,還有別的事情我需要知道的嗎?"你想,他會回答說,其他高階管理人員表現非常突出,但他當副總幾年下來,行銷工作沒做好,害得公司營業額開始出現頹勢嗎?或是他有可能進一步主動提及,這事可能沒那麼嚴重,因為某位年輕的行銷幹部能力高強,再等六個月變會接掌大權,振衰起敝嗎?當然這位副總不會不打自招!而且費雪發現,如果公司已曉得你知道他們在行銷方面的弱點,便有可能以外交辭令應付你,但如果你找對管理階層,而且他們對你的判斷有信心,他們會給你很實在的答案,談到他們有沒有採取什麼行動,矯正這樣的弱點。

這裡就凸顯進階篩選階段的重要性了,在接觸管理階層前,根據閒聊法獲得充分的背景資料,才能知道拜訪一家公司時,應該試著瞭解什麼事情。缺少這方面的背景資料,你可能會沒辦法完全瞭解(甚至誤判)最基本的要點-高階管理人員本身的能力。

比方說,即使是中型的公司,重要管理人員的大概也有四五位之多。前面一兩次拜訪,通常不容易見到所有的人,且就算見到所有的人,和某些人一談的時間可能相當短暫,沒辦法確定他們的相對能力。而這四五位高階人員之中,往往有一兩位能力遠比別人好或比別人差,不靠閒聊法獲得完整資訊來指引,我們很容易會因為見到的人不同,而對整個管理階層有過高或過低的評估。而透過完整的"閒聊",才可能會有相當準確的瞭解,曉得誰特別強或特別若,而能站在更好的地位,求見特定的人士,好對他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用以驗證"閒聊"得到的印象是否正確。

在任何領域當中,除非把事情做對做得有價值,否則就不值得去做那些事情!就選擇成長股這件事來說,適當的行動或得的報酬很大,判斷不良遭到的懲罰也很大,所以不應只憑粗淺的知識去選擇成長股。投資人或理財專家如想選到適當的成長股,費雪建議務必時時遵守的一個準則是:投資某支股票需要的所有知識中,除非致少先取得50%的瞭解,否則絕不要去拜訪任何公司的管理階層。不先做到這一點而貿然去見管理階層,投資人所處的地位其實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對自己應該支到的事情瞭解甚少,和管理階層見面,能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只能靠運氣。

除此之外,拜訪一家公司前,致少應取得必要知識的一半,這件事之所以重要,還有另一個原因。當紅行業中某些公司的結出管理人員,必須騰出很多時間應付投資業人士,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在許多方面對他們很重要,所以重要管理人員通常會騰出時間接見這些訪客。但我聽過很多公司有相同的說法,他們不想以粗魯無理的態度對待任何人,可是接見金融業訪客時,到底是派出重要的管理人員,還是不負行政決策的人員,主要取決於公司對訪客個人能力的評估,訪客所代表金融利益的多寡,並沒那麼要緊。更重要的是,公司提供資訊的意願高低-也就是,公司回答特定問題和討論重要事務時,願意談的多深入-幾乎完全取決於對每位訪客能力的評估。只是臨時順道來訪,根本沒做事前準備工作的訪客,還沒開始訪問,往往已獲兩好三壞,離三振出局不遠。

你可以見到什麼人(務必見到實際做決策的人,而不是財務公關之類的員工),這件事十分重要,所以不妨花點功夫,找合適的人引介你認識管理階層。重要的客戶,或管理階層認識的大股東,是極佳的介紹人,能為你首次拜訪公司鋪路。公司往來的銀行也是一條路子,不管怎麼做,很希望第一次拜訪便收穫豐碩的人,應確定介紹人對自己評價很高,能在管理階層面前美言幾句。

費雪以他自己為例,"可能考慮研究調查的公司"(在這應該是指初步篩選階段選出來的標的)若有兩百多家的話,他實際會花時間去"注意"的公司(在這應該是指進階篩選階段選出來的標的),大約有四五十家,而當中真正會去"拜訪的公司"大概只有兩家到兩家半,而這兩家到兩家半公司之中他大概會買一家。費雪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他相信除非先做大量的"閒聊"工作,否則拜訪工廠無法獲得太大的好處,而且費雪發現,閒聊得到的背景資料,常能準確預測一家公司符合十五要點到什麼程度,因此在費雪準備拜訪管理階層時,買進該公司股票的機率通常已相當高。很多比較不理想的對象,早在實際拜會之前的篩選就已經淘汰啦。

SO費雪歸納自己尋找成長股的方法如下;
1、 找產業界的朋友或少數能力強的投資專家提供線索
2、 迅速判斷哪些公司值得花時間調查、哪些公司應置之不顧(先刪掉八成的線索)。此時的判斷依據主要有二,其一是公司所處行業的營業額能否成長,其二是行業成長時的進入門檻。
3、 簡短審視公開說明書與財務報表中幾個要點
4、 積極找人"閒聊",不斷瞭解一家公司多接近十五要點。(再刪掉八成的公司)這一階段公司會被捨棄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後來的證據證明不夠好;其二是無法取得足夠證據。
5、 接觸管理階層,確認自己對公司的期望和想法是正確的,且管理階層的回應能夠消彌疑慮,就很有可能會投資

費雪坦誠很多人對以上做法不以為然,覺得太花時間太辛苦了。我麼怎能期望一個人花那麼多時間,只為了尋找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在投資界找到的第一個人,問他應買什麼,難到答案不能恰合所需?有這些反應的人,費雪想請他們看看身邊的世界。在其他活動中,你能否投資一萬塊,十年後(這段期間,只偶爾看看公司管理階層是不是仍然那麼優秀)的價值高達四萬到十五萬?慎選成長股就能有這樣的報酬!一個人如果一個星期只花一個晚上,躺在舒適的扶手椅裡,瀏覽ㄧ些言簡意賅的經記商免費報告,便有這樣的成果,你覺得合情合理嗎?一個人找了第一位投資專家一談AND支付ㄧ些少許的手續費,便能獲得這樣的利潤,你認為說得過去嗎?就費雪所知,沒有其他的活動領域能如此容易獲得那麼可觀的報酬。股票市場也同樣辦不到,除非你或你的投資顧問擁有在其他活動領域賺得大錢的同樣特質,也就是投入很多心血,加上一定的能力、判斷力和觀察力。

運用這些特質,並利用和本章所述類似的方法,尋找非常符合我們的十五點標準,但還沒受到金融圈垂青的公司,費雪提到他的記錄十分清楚的指出,這樣做是很有可能找到創造財富的成長股的!不過,不經一番苦功是無法找到的,而且沒辦法每天都找到。

以上

091212元太UPDATE

關於元太的報導和新聞很多,摘要個人比較關注的兩個如下;

報導一 麥格理:元太明年EPS上看3.5元,目標價100元

精實新聞 2009-12-04 07:30:06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儘管元太股價目前已來到70餘元價位,且今年仍將虧損,麥格理證券仍大力看好電子紙大廠元太科技(8069),目標價調升到100元。主因是預期元太合併E-Ink垂直整合綜效將快速顯現,使得元太未來兩年營運情況和獲利能力大幅好轉,預估2010年每股稅後盈餘估達3.5元,2011年每股稅後盈餘挑戰4-5元。

在電子書閱讀器銷售旺季推升、新客戶訂單量產出貨挹注下,元太今年10月份營收持穩於高檔、11月營收以15億元再創新高。麥格理證券預估,元太今年第四季營收上看45億元,季增3%、年增70%,毛利率可望從上季的10%、提升到16%以上,單季每股稅後盈餘估達0.23元,季增248%。累計今年全年每股稅後虧損約1.4元。

儘管預期元太今年仍將虧損,不過,麥格理證券對於元太合併電子紙上游材料商E-Ink未來將產生的效益,相當樂觀。原因是雖然元太合併E-Ink花了3.8億美元(含追加發行特別股之價值),但相較於過去的TFT-LCD面板生產線的投資,電子紙的投資支出少得多。預料隨著元太合併E-Ink垂直整合綜效產生,且與奇美電(3009)在量產電子紙的產能合作開始進行,元太的營運和獲利狀況將迅速獲得顯著改善。

麥格理證券表示,目前市面上的電子書閱讀器廠商,幾乎都是元太的客戶,因此,預期在未來的2-3年裡,元太都有機會保持高度成長性。預估元太2010年每股稅後盈餘將達到3.5元水準,2011年每股稅後盈餘更有機會挑戰4.5元。

目前元太在全球電子紙市佔率,高達90%。隨著其他廠商加入電子紙市場,麥格理證券預估,2010年全球電子紙出貨量將達900萬片,而元太的市佔率將下降,但仍有70%水準。

不過,長期來看,麥格理證券強調,如果電子紙市場開始出現逐漸被其他新介入的競爭者分食的情況,元太仍必須持續朝其他可獲利的產品去加強開發。

尼莫觀點:
前兩週UPDATE元太時,有提到2010年預計EPS為3-4,跟麥格理的預測大致相同。看的報告很多,麥格理的相對算是比較扎實AND認真在寫的,能
與他們有相似的預測結果,頗有於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BUT相似處也僅止於2010年的EPS,對2011以後的觀點就不同,麥格理相信元太EPS還會衝,尼莫看得比較悲觀認為會跌。
最後就是對股價的判斷,元太從40一路衝到現在的80,體會到"題材面(或說消息面)"和"基本面"對股價的影響在長短期效果真的有很大不同。只要有好的題材和消息,股票在漲的時候似乎可以完全撇開基本面,個人認為這樣的股價純粹是靠人們對"電子書"的夢想和期待來支撐,不靠實際的營運成果和經營績效,股價怎麼上去就會怎麼下來。麥格理喊元太值一百,感覺用現在80去買還有25%的獲利空間,但買入者要清楚知道自己花了80買到什麼?以及要靠什麼才有機會賣在100。

報導二 《光電股》元太發行海外存託憑證,每單位23.5732美元
2009/12/10 09:30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元太科技 (8069) 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於昨(9)日訂價,每單位海外存託憑證交易價格為23.5732美元,本次現金增資以發行總股數7000萬股,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計700萬單位海外存託憑證,每單位存託憑證表彰本公司普通股10股。(編輯整理:王可鑫)

尼莫觀點:
成功發行的話元太在未來三年財務風險大幅降低。
實際發行時間好像在下週,換算每股發行價格在七十幾塊。元太若可以成功發行這檔GDR,可以套現約五十億台幣,對股本的稀釋效果也不大(估在8%左右),但對負債結構以及流動性等都會有很大的助益。
091129的文章中有提到,元太九月底的帳面現金近60億,扣除支持日常營運週轉要用的十幾億,還不夠付要給E INK的兩億零七百萬美金購併款,SO會有缺口產生,AND現在找到這個缺口的答案啦!GDR的五十億,除了支應目前所需的10-20億營運現金之外,剩下的30億相當足夠支付未來一年到其的長期借款18億(九月底數字,甚至連一年後到期的加起來剛好三十億)以及之後因為營運周轉需要增加的WCAP。以元太這種題材性十足的公司而言,只要公司能夠順利在明年上半年教出獲利的報表,即便多在手上的30億現金都拿去償還長期借款,支應營運增長所需的資金也可以輕易從銀行融資取得。又若明年順利獲利交出EPS3-4的成績單,財務報表和績效都會好看很多(不見得股價會更高),SO再之後一兩年的財務風險也就跟著降低。
預計若成功發行GDR且在年底前入帳,元太流動比率會拉升到0.8-0.9X左右,負債淨值比可以降低到1.2X左右,若再加記明年的預計獲利,明年底流動比可以到1以上的健康水準(不要停留在學校老師教的流動比率二才是好公司,銀行早就把一當成關鍵指標,因為流動比率二的公司根本不需要銀行),同時負債淨值比可以再降低到1X。
撇開不斷用高價增資對既有股東和用高價認購的股東是否是好事不談,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而言,高價的現金增資等於取得非常便宜不用成本的長期穩定資金,對"公司"的財務體質和長遠發展都是正面的。SO個人對元太今年以來在資本市場的操作非常激賞,先是去年這個時候用10塊私募增資,之後用28現增,再來用40發可轉債,年底再搞個75左右發GDR,拿的錢越來越多,股本稀釋卻越來越少,真的是厲害。呵呵,從整盤棋的觀點來看,SO FAR是誰佔到便宜?當然是10塊私募增資的認股人…

結論:
密切注意元太已有半年的時間,真的要感謝永豐餘集團在過去一年幫我們在資本市場上了寶貴的一課。
舉個例子來說,外界估算購併E INK實際成本超過百億台幣,BUT若把GDR考量近來以及部分成本也是可轉換特別股,元太實際花的"自己的"錢粗估只有20億左右,另外加上約稀釋了20%的控股權,對元太原本的大股東而言,ALL IN的代價比想像中低得多,但對今年用高價認購OR高價去追的投資人而言,變相的負擔相當多E INK的購併代價。
當然,換個角度看,大環境和產業趨勢的變動,也是促成元太今年股價暴衝的原因之一,SO還有很多沒有想清楚的地方。元太(或說永豐餘)的高層真有能力用如此高超的手腕下這一盤棋?OR市場趨勢的浪頭剛好也沖上來把公司捧得水漲船高?說真的,目前還模模糊糊想不清楚。
投資價值呢?若GDR發行成功,考量其財務風險大幅降低,尼莫設定的長期投資買進價格可以從15提高到20,與其目前市價有顯著的背離,SO只能說目前的元太貴得尼莫買不起!
想到前兩年觀察過的某家背光模組廠,其在資本市場發行新股的操作也讓自己頗為激賞(一樣是對公司而言很好但對認股人而言不好),結果就是股價從發新股與其之後的高點跌到去年最低點時折價近80-90%,而這前後也就三到四年的時間而已耶!當然必須要承認該背光模組廠的殞落和產業整體走下波的速度以及大面板廠的垂直整合速度都有關聯,但其例子還是讓尼莫體會到,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以上

091212尼莫看新聞

今年稅收減2千億 明年還會降

中國時報【洪正吉/台北報導】2009/12/11 02:36

財政部昨日表示,累計今年1至11月全國稅收為1兆428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2434億元,減幅14.6%,金額跟減幅都破歷史記錄。財政部長李述德說,12月也不會很理想,全年全國約短徵2000億元,明年稅收也會負成長。

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表示,受到金融海嘯衝擊,企業營運獲利縮減,個人盈餘分配所得、薪資所得扣繳稅款也減少,是造成全國稅收遽降的主因。

財政部公布,今年11月全國稅收實徵淨額146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9%,是今年2月以來首次正成長。

林麗貞表示,11月稅收改善,主要是地價稅在11月開徵。累計1到11月全國稅收實徵淨額1兆428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434億元,減幅14.6%。
其中,營所稅比去年同期減少1143億元,綜所稅減少將近774億元,營業稅減少281多億元,幾乎都創史上同期最大減幅,預算達成率只有86.2%。

另外,林麗貞表示,在購買2000C.C.以下新車減免貨物稅措施的激勵,11月貨物稅收達114億元,已連續半年超過100億元,累計前11月貨物稅實徵1145億元,與去年同期差不多。

受11月初台股價量略縮影響,11月證券交易稅實徵82億元,較10月減少17億元,累計前11月實徵944億元,年增率10.2%。

至於土增稅,11月實徵淨額47億元,較上年同月增加18億元。累計前11月稅收466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5億元。11月土增稅徵起件數4萬2036件,較上年同月增加44.1%,累計前11月為43萬4549件,較去年同期減少4.9%。

李述德表示,稅收短徵跟景氣有關,財政部將從幾個地方改善,包括開源節流,過去每年可以節流六、七百億,看今年能不能再加強。

另外,歲計賸餘還有300多億元可以用,一些營業盈餘的繳庫數字,看能不能再協調一下,看營業基金和非營業基金,有沒有超額盈餘。

尼莫解讀:有個想法,稅收短缺,公務員應減薪。把國家當成政府機關的市場(讀稅法的時候叫做"稅基"),稅收就是政府機關的營收。換個角度想,就像去年底今年初時,大部分公司都因訂單萎縮收入短少實施無薪假和減薪。當把主體從公司換成政府單位時,為何就不見公務人員休無薪假或減薪呢?

 

 

教練看郭阜林:自我要求高

【聯合報╱記者婁靖平/嘉義報導】2009.12.11 02:45 am

郭阜林贏得洋基隊青睞,南英總教練陳獻榮不意外,「因為自我要求很高」,這是他挑戰大聯盟的本錢。

郭阜林在青棒時代,已經展現比同期隊友更好的爆發力,陳獻榮早認定他遲早要往國外發展,今年高中畢業後,洋基果然找上門。
 
陳獻榮說:「他打不好的時候,都會很自責,一定要找出問題在哪裡。」這是一般青棒球員少有的優點,3年來不斷在進步。

曾在歸仁國小、國中帶過郭阜林的教練洪文德甚至說:「他跟王建民一樣,話不多,個性內斂。」

在爸爸眼中,郭阜林是個乖兒子,「要打球、書也得唸」,郭阜林做得很好。郭爸爸特地準備全家福照片讓郭阜林帶去美國,「讓他帶著我們的『加油』出發。」

尼莫解讀:
1)"已經展現比同期隊友更好的爆發力"+"他打不好的時候,都會很自責,一定要找出問題在哪裡"=郭到洋基的門票。先天的優勢和後天的正確態度都要有,才有機會邁向成功,這點好像不管在什麼領域/工作都一樣。我們不見得像郭有機會挑戰洋基豪門,但可以找到甚至開創自己的洋基隊。
2)台灣媒體是傻瓜AND台灣真的處在一個缺少英雄的時代。才剛簽小聯盟合約,就肖想郭取代AROD,甚至把檔在他前面有哪些人都列出來,這樣會不會太早了點?我不清楚美職的小聯盟有多少%的球員最後上得了大聯盟,但以台灣球員而言,平均來說似乎就只有兩三成。SO現在對郭的期待,最後落空的成分會大一點。對王建民的報導也一樣,不斷關心洋基是否會續約以及洋基簽了什麼投手會影響到王,真的是這樣嗎?美職是很現實的環境,沒有利用價值就丟開,洋基才不會管什麼過去幾年王拿了幾勝等等,這和買股票一樣,看得是未來而非過去,SO對洋基最好的算盤就是花個幾十一百簽個小聯盟約,有點像花錢買樂透的心態。對王而言呢?他自身應該早已清楚美職的現實面,知道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傷癒復出這種事情不該求早而該求好,不要急在明年五六月一定要重出江湖,因為若太急又搞砸了,結果就會搞得像小曹一樣。王今年已經搞砸,明年若再搞砸,應該少有球隊會願意再壓寶一個三十歲又肩膀和手都動過刀的投手了。尼莫的前總經理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愛我不要害我",也許王也很想跟台灣媒體說這句話吧。

 

 

劉憶如:亞洲資產泡沫 恐愈吹愈大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2.11 05:39 am

近來經濟佳音頻傳,全球景氣走向復甦了嗎?中信金控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表示,至少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但新的危機是美國經濟愈慢復甦,升息速度愈慢,恐將使亞洲資產泡沫愈吹愈大。

劉憶如昨天參加經濟日報舉辦的「2010年經濟投資前瞻論壇」,以「2010年復甦與泡沬之間的挑戰」為題發表演說,她認為全球復甦是否確立,要先看其中多少是基本面?多少是泡沫?從油價、美元、美國房地產等各項指標看來,這一波復甦是真的,但力道有多強得持續觀察。

她指出,由於現在美國利率極低,美元又長期看貶,導致美元套利交易盛行,成為亞洲資產泡沫的最主要「推手」。劉憶如預言,美國經濟愈慢復甦,升息速度愈慢,亞洲資產泡沫吹得愈大。

劉憶如說,目前「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了」,類似去年雷曼兄弟倒閉的重大衝擊應該不會再現,但如杜拜財務危機的信心問題,未來還是會不時發生。但這對台灣來說,可能是一次徹底調整經濟體質的好機會。

她表示,全球經濟正在重新洗牌,台灣一定要把握機會脫胎換骨,如果明年台灣的經濟成長還是落居亞洲四小龍之末,她會非常傷心,「台灣不能有習慣做最後一名的心態」。

劉憶如分析,台灣已經被邊緣化太久了,應該盡速回到國際經貿的舞台。她說,兩岸關係導致國際企業棄台灣就大陸,但台灣的人才和產業基礎仍有優勢,現在兩岸關係轉好,台灣有機會回到國際舞台,不應只吸引陸資,更應努力吸引國際資本,尤其是努力回到東亞經貿舞台。

中研院士管中閔也認為,台灣一定要趁這波衰退好好調養體質,再上場跟人家拚搏、廝殺個二十年。

尼莫解讀:經濟復甦確認+物價上漲,以上兩點都是明年上半年會看到的,而兩點都會導致政府升息。目前市場看多的人都在喊經濟復甦已確認,金融風暴已遠離,明年經濟會更好,SO股票市場會更好。看起來沒什麼不對,BUT若各國央行開始升息,各國財政部也開始減少政府支出來平衡赤字預算,市場的$$反而是變少而非變多。這樣的話,股市會怎麼發展呢?過去一年的金融風暴中沒什麼賺賠,BUT明白經濟發展/貨幣供給/股市漲跌趨勢間的互動關係,也不壞。

 

 

Yahoo!奇摩要靠社交功能 黏住網友

【中央社╱台北10日電】2009.12.10 09:24 pm

Yahoo!奇摩旗下的無名小站2.0試用版明天上線,與先前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新增Twitter和Youtube等社群網站功能,未來還將和facebook合作,要趕上這波社群話題。

無名小站創辦人暨亞洲區產品規劃管理部資深總監簡志宇用一句話說明:「無名小站2.0就是一個結合網友自創內容和社群體驗的網站。」也就是說,網友得以在一個網站發表網誌、相簿,還能即時與好友分享。

Yahoo!奇摩指出,近一年來社群網站興起,網友對於與自己相關的人、事和資訊也有更高的關注度,對於這類網站的黏著度也更強。

據無名小站內部調查,94%的網友認為上傳照片、文章和影音的功能相當重要,72%的網友希望透過網站更新自己的狀態,與友人分享,63%的網友則希望透過網站找朋友、瞭解朋友的動態。

此外,無名小站2.0也延伸社群網站的「分享」概念,將分享權限依親疏度分三級處理,讓網友分享圖片或文章時,可選擇開放給一般人、好友或自己,且可做到單圖或單文的分級。

Yahoo!奇摩說,無名小站2.0 試用版目前是免費使用,至於未來是否會新增付費加值服務,需視網友需求而定,但確定會再陸續加入遊戲功能,目標是成為網友生活中心。

尼莫解讀:在線上社群而言,尼莫是LKK,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用過相關服務。猜想,就像BLOG可以用免費的方式接觸到許多新朋友一樣,社群網站也有一樣的功能。BUT在網路上接觸到那麼多人又如何?人和人之間的真正的深刻交往和信任感,還是要透過面對面的互動才能累積,不是嗎?有這種想法後,幾年前開始MSN就從溝通工具變成"找到人"的工具,有事情找到後打電話或約見面談,都會比線上一兩句傳了傳去快也有效率得多。更重要的,尼莫無法單靠文字來揣摩對方說的是否為真心話OR只是敷衍,就像MSN的微笑表情一樣,笑的背後是什麼?

以上

091206非常潛力股-第九章-投資人另五不3/3

第三點 不要受無關緊要的數字影響

在投資時,投資人會參考許多統計數字做為買賣點,費雪認為這樣做大錯特錯。

比方說,最常被引用的的是某個股票過去幾年的價格區間,投資人很容易會以過去幾年的最高價或最低價當做賣出或買進的基準。而費雪認為這種做法是極不理性以及非常危險的。

股票為什麼會以某種價格出售?這是所有對這支股票有興趣的人,當時認為這支股票可能應有的正確價值得一個綜合估計值。所有潛在的買賣方,對這家公司的前景做了綜合評估,再經每位買主或賣主打算買進貨賣出的股數加權,相對於同一時刻其他公司個別前景的類似評估過程,而得出一個特別價位。偶爾有些因素會使價位溫何偏離這個數字,比方說大股東為了繳納遺產稅或償還貸款而在市場上拋售股票,但這種情形可能和賣方對這支股票的實質價值的看法沒有直接關係。這種壓力通常只使價格溫和偏離所有投資人對這支股票的綜合評估,因為逢低承接者往往會進場買進,使得價位自行調整。

真正要緊的事,在於價格是已投資人對當時情況的評估為準。一公司事務發生變化為人所知之後,投資人的評估會隨著轉區有利或不利,於是這支股票的價格相對於其他股票會上漲或下跌。

因此,四年前某支股票的價格,可能和目前的價格幾無或根本沒有時值關係。四年的時間內,這家公司可能培養出許多新的人才、開發高獲利的新產品,或者其他類似的特點,使得他的股票本質上數倍於其他股票的價值。但也有可能在四年內公司落入做事缺乏效率的管理階層手中,相較於競爭對手嚴重退步,而今天的股票價格可能就會淪落到剩下當初的幾分一。

SO費雪認為投資人以過去價格區間的高低點判斷買賣點根本是大錯特錯。投資人可能會認為某支股票跌到低於先前的低點以下而買進,或是漲破先前的高點而賣出,這接都是無視於基本面而盲目投資的例子。沒有什麼事情能夠違背真理,決定現在要不要買進某支股票,該股票過去幾年以經上漲或者沒有上漲,根本無關緊要。真正要緊的是這些年來各項作業改善是否足夠?或者將來會有足夠的改善?使得價格有機會進一步推升。

同樣的,不只是過去幾年的股價區間,投資人也很容易過份重視過去幾年的EPS,藉以決定要不要買進某支股票。費雪認為觀察EPS並重視過去四五年的EPS,就像一具引擎不再和他施力運作的機器連線後,還希望那具引擎發揮功效。

投資人不斷收到一大堆分析報告,內容主要圍繞著過去五年的價格數字打轉。費雪提醒投資人應該牢記在心:現在對他重要的事情,是未來五年的盈餘,不是過去五年的盈餘。之所以我們會拿到很多舊的統計數字的原因,是因為放入報告中的這種資料,肯定是正確的,如果放入的是和未來相關的預測,則將來情勢的演變,可能使那份報告看起來很蠢。費雪認為金融圈內的人似乎無法理解,僅僅幾年之內,若干公司的實質價值可能有相當大的變化。他們因此強調過去的盈餘記錄,打從心底相信去年詳盡的會計數字描述,能勾畫出明年將發生事情的真正面貌。一些高度管制營運穩定的公司,如公共事業股或許真的如此。至於想利用投資資金賺取最大報酬的投資人所找的企業,則完全不然。

接下來費雪舉了1956年德州儀器的投資機會來說明以上的推論,這部分跳過不摘。德儀的例子說完後,費雪得到另外一種推論,說明為何投資人會過份注意過去的價格區間和EPS等不相關的數據,原因在於投資人傾向相信過去幾年發生的事,勢必無線期延伸下去。換句話說,有投資人會找到過去五年十年中,每年EPS和市價都上漲的股票,並且做成結論說這個趨勢幾乎肯定會無限期持續下去。費雪認為的確有可能有這種公司,但為了取得成長,必須進行研究發展,何時能獲得成果時間又很難推斷,又推出新產品很花錢,所以即使是最結出的成長型公司,盈餘成長率也難免偶爾一到三年下挫,而盈餘成長率下挫會使股價重跌。所以說,強調過去的盈餘記錄,卻忽視左右未來盈餘曲線的背景狀況,可能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SO費雪認為,投資股票雖然還是要參考EPS和股價的變動區間,但投資人不應過份重視這些過去統計數據。只要投資人了解這些數據是輔助工具,適用於特殊目的,而並非是決定一支股票有沒有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他們就很有用。比方說研究前幾年EPS的變動,可以了解一支股票的週期性,或可說是盈餘受各景氣階段影響的程度。OR比較過去的EPS和價格區間(用現在的說法應該是PE BAND),可以當做起步的基礎,據此衡量未來可能的PE。但是同樣的,應謹記在心:主宰股價走勢的是未來,不是過去。(費雪在此提醒兩次,考慮成長型股票未來的股價,除了成長本身帶動的EPS上升之外,成長性也會把PE推高,這點沒考慮到的話就會容易低估成長股的價值和買入價格)

第四點 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除了考慮價格,不要忘了時機因素

優秀的成長股通常頗受市場歡迎,SO時常發生如以下的狀況。一家先前幾年已交出不錯成績單的公司,未來幾年還可以有更長足的進步,且金融圈還沒有完全清楚未來的成長性。若將金融界未知的成長性剔除,這家公司的合理買入價格應為20,預計五年後可以漲到75,但目前股價居然已漲到32,此時買進等於比用預計的合理價位高60%的價位買入,且買入後還有未來表現不如預期的風險(價格到不了75的風險),甚至股價也有可能掉回先前認為應有的20,面對這種狀況,該怎麼辦呢?費雪認為這個問題就等於要能在高點找到一種方法在低點買到股票,然後就開始上漲。因為股價若真能預期上漲到75甚至更高的兩百,用32和20買進的報酬還是差很多!

關於此點,費雪的建議做法是不要在特定的價格買進股票,而是在特定的日子買進才對。研究這家公司過去其他成功的經營計畫,可以發現這些經營計畫在發展階段的某一點便會反應在股價上,比方說是在該計畫到達試車階段前平均一個月。以上面的例子延伸,若試車時間表為半年後,費雪認為與期現在用32買進,承擔未來半年價格波動的風險,不如就在五個月後試車前一個月的起漲點買進。SO結論是若我們有機會能夠儘可能接近起漲點的價位買進,即時因為主客觀的因素(比方說試車不順)股價也有可能再短期續跌,但中長期仍能達成目標。這種情況下,在某個日期買進,不是比在某個價位買進安全嗎?

第五點 不要隨群眾起舞

除了本書中提到的基本面因素之外,費雪認為由於金融業人士的心理面因素,即便外在或經濟世界沒有發生變化,但由於絕大多數的金融界人士觀點的變化,評估同樣一組基本事實的方式跟著改變,結果同一支股票,金融界人士願意支付的價格或本益比跟著改變。

簡單的說,股市裡也有流行也有狂熱,這些流行或狂熱可能幾年一次,扭曲目前的價格相對於實質價值得關係。金融圈在不同的時間,對相同事實的評估方式大異其趣的現象,絕不限於整體股市。特定行業和這些行業中的個別公司,金融圈的喜惡不斷變動,原因往往出在時移勢轉,相同的事實卻有不一樣的解讀方式。(費雪在此舉了化工業/軍工業/製藥業/工具機行業等的例子)

普通股投資人如希望買進股票或得最大的利益,必須根據事實面做分析,探討當時金融圈對整個行業和他打算買進的特定公司盛行的看法。如果投資者能找到某種行業或者某家公司,當時金融圈的一般刻法遠比事實資料呈現的要差,則不隨群眾起舞,可能獲得額外的報酬。買進的公司和行業,如是當時金融圈的最愛,則應格外小心謹慎,確定他們真的值得買進以及自己不至於付出高價,買到金融圈對基本事實的解讀過份有利,成為當時投資狂熱的股票。

另外,今天科技變遷的腳步越來越快,問題每解決一個又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聰明的投資人如能自外於群眾獨立思考,在絕大部分人的意見偏向另外一邊時,提出自己的正確答案將獲益匪淺。聰明的投資人想要參與受某個題材或因素影響的公司時,必須確認何者是會持續下去的基本面趨勢,何者只是一時的狂熱。這些投資狂熱和不正確的解讀事實資料,可能持續好幾個月或好幾年。但長期而言,真實狀況不只將終結這些現象,而且往往暫時導致受影響的股票往反方向走得太遠。一個人如有能力透視絕大多數人的看法,發現事實真相到底如何,投資普通股將獲得優渥的報酬。

我們身邊的人不容易形成一種綜合性的意見,強烈影響所有人的想法。但是有件事情,每個人都看得出來,而且在不追隨群眾起舞上,能給我們很大的助益,這件事就是金融圈通長很慢才看出基本面已經發生變化,除非有知名人物或喧騰一時的事件涉入其中。比方說ABC公司因為經營管理很差股價一直很低,要是有個知名人物(在者應指形象正面有過去的豐功偉業可供考核者)當上新總裁,股價通常不只應聲上漲,還可能漲過了頭。這是因為一開始出現的激情,忽視了基本面需要時間才會改善的事實。相反的,如由默默無聞的人士接掌經營管理的重大責任,很有可能幾個月、幾年過去了,公司得到的金融圈評價還是很不好,本益比依然偏低。認清這些情況(在金融圈矯正評價導致股價激漲之前)是初出茅廬的投資人應該練習的最簡單方法。

千萬不要隨群眾起舞,人云亦云。

以上

PS此篇文章為書摘草稿先發,完成稿和加入心得的部分待下周補發,目標今年底前完成非常潛力股的書摘和心得筆記。

091025非常潛力股-第九章-投資人另五不2/3

第二點 不要擔心在戰爭陰影籠罩下買進股票

(尼莫:深入討論投資人面對戰爭這個議題應有怎樣的態度和做為,個人深深認為可以應用在危局入市。)

投資股票,需要一定程度的"想像力",但現在戰爭的恐怖往往窒息我們的想像力。因此,我們的世界每次出現國際緊張形勢,帶來戰爭一觸即發的威脅或實際爆發戰爭時,股票市場總是有所反應。費雪認為,這種心理現象在投資理財上毫無意義。

(尼莫:"毫無意義"這四個字直接道破了費雪的邏輯,惟對時時有阿共在身邊威脅的台灣同胞而言,要把戰爭的陰霾當做"毫無意義"似乎沒那麼簡單。投資原本就是這樣的一件事,要我們秉棄感性或情緒波動純粹用理性來看待以及操作。對尼莫而言,這(聽從理性而非情緒)比做啥基本分析/投資價值分析來得困難的多。)

未來可能爆發戰爭的憂慮、擔心和厭惡,往往扭曲我們對純經濟因素的評估。財物大量毀於一旦、形同充公的高稅率、政府干預企業等憂慮,主宰我們在投資理財事務上的思慮。在這種心態下投資理財的人,常會忽視一些更重要的基本面經濟影響力量。

結果總是一樣。整個二十世紀,每次大規模的戰爭在世界任何地方爆發,或者每當美軍捲入任何戰爭,美國的股票市場總是應聲重挫。(尼莫:費雪在此有提到二戰爆發時是例外以及為何會例外,書摘就不贅述了)不過,所有實際的戰鬥塵埃落定之後,不管是一戰、二戰,或者韓戰,大部分股票的價格都遠高於戰前。此外,過去二十二年(尼莫:剛剛翻了一下才想到這本書的原文版是1996年版,故過去22年應該是指1974-1996,這樣講起來昨天摘要的第一點好像有誤以為書是1970年代寫的樣子,和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搞混了),至少十次曾有國際危機可能演變成大規模的戰爭。每一次,股價都先在戰爭憂慮下重跌,戰爭憂慮消散之後強勁反彈。

投資人在戰爭憂慮和戰爭實際爆發時拋出持股,但等到戰爭結束,股票總是漲得更高,而非下跌。他們到底忽視了什麼?費雪認為投資人總是忘了股票的報價是以金錢表示。現代戰爭總是使政府在戰爭期間的支出,遠高於從納稅人身上徵得的收入。這使得貨幣發行量大增,每一單位的金錢價值不如從前。買進相同數量的股數,花得錢遠多於從前,是典型的通貨膨脹形式。

(尼莫:雖然沒啥戰爭,2009年的股票市場走勢也讓尼莫上了堂寶貴的經驗,深深覺得自己的貨幣銀行學沒有唸好,更令人慚愧的是自己的頭路是銀行員。傳統上,尼莫把市場的價值預估,分成幾個從大到小的圈圈(全球/區域/國家/產業/個股)來思考判斷股票的價位是否合理?有沒有高估或低估之嫌?這樣的價值判定在"邏輯上"沒有問題,惟在"應用上"也要知道這屬於"價值"的判讀而非"價格"的判讀。SO?就像費雪提到的,戰爭或景氣不好時,政府會採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此時會造成和景氣榮景時一樣的"錢淹腳目"的情況,進而把資產價格推高,讓老百姓誤以為經濟沒那麼差…。費雪在本書的第五章的最後一段有提到一段文字如下,應可視作圭臬。
"另外四股影響力量是利率趨勢、政府對投資和私人企業的整體態度、通貨膨脹的長期趨勢、以及(可能是所有力量中最強的一種)新發明和新技術影響舊行業。這些力量很少在同一時間把股價拉往同一個方向,而且沒有任何一股力量的重要性必然長期遠高於其他任何一股力量。這些影響力十分複雜和多樣化,乍看之下風險最高的做法反而最安全:確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資時,放手去投資便是。因為推測而產生的恐懼或希望,或者起於揣測而獲得的結論,不應令你卻步。")

換句話說,戰爭總是使金錢變薄。因此費雪認為,在戰爭一觸即發或實際爆發時,賣出股票換成現金,可說極不懂投資理財之道。其實,該做的事恰巧相反,如果投資人本來就決定好要買進某支普通股,可事全面爆發戰爭的陰影突然來襲,導致股價重跌,那麼他應該拋棄當時的恐懼心理,勇往直前開始買進。這是保留多餘投資現金最不當,而非最理想的時刻。

(尼莫:要深思,如果把戰爭因素換成去年這個時後的金融風暴,是否可一併適用?如果可以,必須要承認自己是傻瓜,因為去年此時居然和市場上大部分人有一致的看法"Cash is King",或者換個說法,自己也陷入了受到感性而影響理性判斷的能力。另外應徹底深思的是危局入市以及反向操作的邏輯和應用。如何評估"危局"?如何知道會於波盪漾多久?會對市場和經濟有多大多久的影響?企業/市場/經濟體/全球金融的調整機制能否因應危局?等等問題。目前自己覺得沒有徹底了解思考這些因素而貿然的危局入市,反而是更傻的行為,但也許自己完全錯誤也不一定,WHY?其一就像費雪後面所言,若沒有挺過戰爭風暴,貨幣會狂貶,持有金錢在手上一點用都沒有;而挺過以後,市場必然會上漲。既然如此,不凹白不凹,不是嗎?其二,對危局的判斷,從過去一年的例子就可以知道,有誰看得準?既然沒人看得準,就不用想太多,凹下去就是了,是不是呢?)

但有個問題必須考慮。要在此時買進,投資人要買多快?股價會跌得多深?費雪認為(尼莫:請留意費雪的思考邏輯,其實一點都不難不複雜,絕大多數都是Common Sense。尼莫認為大多數人的問題不是出在不能像費雪這樣想,而是出在不去想,或是即便想到了也對自己的理性思考沒信心而讓感性恐懼牽著走),只要影響股價下跌的因素是戰爭的威脅,而非戰爭本身我們就沒有辦法知道這些事情。如果戰事真的爆發,價格無疑會跌的更低,而且可能低很多。因此,我們要做的事(在戰爭還沒爆發前)是買進,但緩緩買進,而且面對的如只是戰爭的威脅,則應小規模買進。戰爭一發生,則大幅加快買進步調。所買公司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必須在戰時仍有需求,或者能轉換設備,以因應戰時之需。在今天全面戰爭和生產彈性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公司都符合以上所說條件。

到底是股票在戰爭時便得更值錢,或者只是因為錢變薄的緣故?這樣看情況而定。戰時,特別是現代戰爭期間,戰敗一方的貨幣可能便得一文不值或一落千丈,普通股將喪失大部份的價值。而其實,這時後不管投資人怎麼做,結果都沒有差別,不是嗎?

相反的,贏得戰爭或者戰事陷入膠著狀態,則股票的真正價值要看個別戰爭和個別股票而定。比方說一戰期間,英國和法國的儲蓄湧入美國,造成大部分股票的實質價值漲幅,可能比當時若是承平時期要高,但這是只此一次的現象,不會重演。(尼莫:目前全球資金往中國流動的現象,是否也是如此的翻版?人真的要多讀歷史才可以看得透很多事情。)相反的,以定值貨幣來表示,二戰和韓戰期間,美國的股票的確不如當時如是承平時期要好。

趁戰時或戰爭的恐懼瀰漫之際買進股票,原因不在於戰爭本身可能再次讓美國的持股人獲得利潤,而是因為相較之下,持有現金較不理想,但以貨幣單位表示的股價總會上漲。

(尼莫解讀與心得
- 讀這段文字要注意美國的特殊國際地位,美國本土未曾發生過戰爭(911應該不能算),而除了韓戰跌一跤之外,美國沒打輸過。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對"戰爭"的認知/感受/反應和我們會有顯然的不同。
- 費雪的邏輯推論很合理,戰爭前小幅買,爆發後視戰事發展再加碼,這樣就可以賺到因戰爭造成超跌低估的那段價值。而反過來說也成立,如果戰爭打輸,持有現金或股票都沒用,惟這是以美國人的立場而言,美國/美金真的倒了的話,的確在現今以及往前五十年都沒有更好的替代性資產,往後到是很難說。對台灣人而言,真的有戰爭陰影,我們可以把錢換成別的通貨弄到別的地方。
- 注意政府的貨幣政策以及對企業的支持政策,畢竟政府是經濟運作體制中很重要的玩家之一,而且相對有更多的資訊更容易判斷預測其行為。
- 訓練自己的心智到能夠遵循自己的理性思考來操作避免受感性情緒波動或市場氛圍影響。
- 讀歷史。)

以上

091129元太科技UPDATE

不知道什麼時後才可以空?

花時間看了看元太最新的3Q98合併季報以及最近的公告,幾點心得如下;

- 第三季末流動比率和流動性大幅改善。這是騙人的,主要是第三季有現增二十三億和發公司債二十五億所致,又公司債當中十出頭億已用41塊的高價位轉換成股票,用最近的行情在五六十來看,搞不好已經全部轉成股票了也說不定。九月底帳上現金餘額近60億,扣掉上面兩個套現的48億實際上現金餘額為12億,跟正常情況下的現金部位差不多。

- 若依公司規劃,要在第四季將E INK併進來,需要支付美金兩億零三百萬的代價,帳上三季末的現金不夠用之外,還要調動差不多20億台幣的現金來週轉,預計4Q98合併報表流動資產約60-70億,流動負債約140-150億,流動比率會在0.4-0.5X,灰熊的低。

- 終於公告E INK的需實,看起來今年應該可以賺到美金四千萬,折合台幣十三億左右,用全部的購併代價七八十億來看,只花了6倍左右的代價,顯得不貴。但要注意今年是E INK成立已來唯一賺錢的一年,到三季底營收九千七百萬美金賺三千萬美金,如此優異的獲利能力可以持續多久?關鍵點在於其他的電子紙技術何時能夠量產,而目前看來似乎在生產技術方面明年就會從現在的一枝獨秀變成群雄並起,SO尼莫對E INK的未來獲利能力不特別樂觀,營收也許會隨著電子書的市場規模擴大而變大,但毛利下滑的速度會抵消營收的增長進而總銷貨毛利和淨利不見得會好到哪裡。元太顯然買這家公司買貴了,更慘的是最後還被敲竹槓稀釋掉近11%的股權給E INK。

- 有個很有趣的思考點,E INK的營收和獲利從哪邊來?如果說元太是目前電子紙"唯一"的供應商,那是否理所當然我們可以推測幾乎所有的生意都從元太來?若是如此,就可以把E INK的毛利/費用/淨利等簡單調整到元太的報表中,得到的結果是即使將E INK的亮麗成果完全反應在元太的報表中,元太今年到三季底為止的毛利會從-1%上升到12%,相較於中小型面板廠勝華的-1%或是友達的-7%,還算不錯,但淨利方面也由於E INK的營運成本相當高SO反應沒那麼好,還是會賠錢,從賠快要20億改善到賠10億左右。當然,元太會跟你說那是因為量還沒出來,明年會更可觀等等之類,信不信就因人而異,對尼莫而言賠錢的公司就是賠錢的公司,沒什麼好說的。

- 併入E INK同時會對資產負債表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過去的累積虧損,到今年三季末,E INK的淨值實際上只有美金1280萬,就算到年底再賺個一兩千萬美金,也就是兩三千萬的淨值,換算台幣我們假設是十億好了。十億的淨值元太用70-80億的成本去取得,相應的資產借方差額就會出現"商譽"這個科目,據我所知國內好像很少有公司財報上有金額那麼大的商譽。當然,用新公報的立場而言,商譽不用攤銷,SO似乎不會對淨利有影響,但商譽不攤銷不代表不會減損,若之後兩年由於別的技術取代E INK的技術造成其獲利能力大幅下滑甚至賠錢,元太會不會有大幅認列商譽減損風險呢?WHO KNOWS!不過根據尼莫的觀察,若有類似情況發生,公司方面會發表聲明說雖然商譽減損,但還是有獨家技術,AND最重要的是會強力聲明商譽減損不會影響現金流量…

- 對電子書的預估,2010最好的數量也就800多萬台,假設這八百萬台都由元太出貨,一片單價USD90,合併毛利抓30%,元太明年應該可以賺個30-40億,用預估的股本會在90-100億來推估,EPS在3-4之間。這樣的獲利能力相比其現在快要70的股價,超過20X的PE,划算不划算?再往下推,由於別的技術在明年上半年會量產,下半年可以通過大客戶的驗證,後年開始出貨,元太的市佔率勢必會下滑,產品毛利/平均銷售單價也會隨著電子書單價下滑和供應商增加而下滑,屆時元太要如何交出比2010更好的成績單?

- 這是一個缺少夢想的年代。元太從先前40就覺得不便宜,結果一路拉到現在的60幾,真的很令人驚訝,資本市場真是個有魔力和難以捉摸的市場。後勢怎麼看?對尼莫而言,若要長期持有並考量其財務風險,元太的合理買進價格應在15,超過的部分就是"夢想"或說是"泡沫"的成分。既然如此,當前的股價真的讓人很想了解何時OTC才會放寬元太的融券交易?淨值不是已經回到面值了嗎?有誰可以說一下到底OTC多久會調整一次融資融券的資格啊?真搞不懂~

以上

091129杜拜事件對股市和經濟是利多?

若以下報導屬實,尼莫希望有機會拜會日勝投信投資長張島郎先生請益經濟學原理。

先讀報導如下

標題:杜拜事件讓全球延後退場 台股半年線有撐 季線下彎機率低
2009/11/28 18:31 鉅亨網

【鉅亨網記者陳慧琳 台北】杜拜事件終結週線連 3紅,歐亞股市全軍覆沒,市場擔心是否引發二次雷曼事件,日盛投信投資長張島郎表示,分析此事件,因杜拜世界最大債權人是阿布達比商業 銀行及酋長國,其他則是屬於歐洲體系銀行,可看似屬 於單一公司或國家事件,應不致演變為另一次的雷曼事件。同時,因近期全球景氣緩步復甦,各國原本正在評估是否提出退場機制,而杜拜事件爆發,將使退場機制延後,對股市及經濟面來說反而是中長期利多。

延伸至國內來看,張島郎指出,因尚未確認杜拜世界與 國內金融業來往程度,所以建議短期先避開金融股。此次因杜拜信貸危機,加上時序進入年底作帳,所以提供 投資人實現獲利出場機會或賣出藉口,預期年底前指數仍是於7500點上下300點區間震盪。

張島郎說,後續仍須觀察利空測試底部後的走勢,目前加權指數跌破季線,由於未來15個交易日季線都將扣減 7500點以下位置,除非下週股市持續出現重挫,指數跌 破7300點,否則短期季線下彎機率低,應無立即反轉危險,後市能否像5-8月的走勢,在來回測試底部過程當中,呈現底部逐步墊高,是未來持續觀察的重點。

張島郎分析,因近期全球景氣緩步復甦,目前各國正在評估是否提出退場機制,而杜拜事件爆發,將使退場機制延後,對股市及經濟面來說反而是中長期利多。

台股後市先觀察半年線是否具有效支撐,因產業第 4季 庫存似乎有打過頭的跡象,所以明年第 1季有些產業將出現淡季不淡現象,指數拉回可為選後及明年佈局,若台股有效跌破季線3%轉弱,佈局腳步可稍放緩,反之若未破7300點,佈局腳步可積極。

以上

尼莫評論:

- 先假設這篇報導記者沒有亂寫或偏頗報導。根據張島郎先生的說法,"杜拜事件爆發,將使退場機制延後,對股市及經濟面來說反而是中長期利多"。這邊所謂的退場機制,沒有錯的話應該是指擴張性的政府財政支出以及寬鬆的低利貨幣政策。尼莫的看法是純粹就短期的貨幣供應量而言,杜拜事件或許能夠造就張先生所謂的"退場機制延後"的效果。但經濟學講的是"均衡",短期的貨幣供應增量(在這邊或者可以理解成不減少)會對之後的中長期的均衡造成負面的影響(現在貨幣供應不減以後還是要減),由此觀之對中長期的貨幣供應和股市需要的動能而言反而應該是利空而非利多不是嗎?

- 撇開深奧難懂的經濟學不談,純粹就COMMON SENSE來說,杜拜都快倒了,代表前幾年吹出來的泡沫還在,資產價格還是高估,造成的漣漪效應對某些財政狀況不好的國家債信和避險成本一定會有影響。而杜拜還不出錢勢必會影響部分金融機構造成呆帳或所謂的"流動性"問題,而杜拜國內建設和經濟的停滯也會對其在全球的交易對手造成負面的影響,這些都是用COMMON SENSE就可以知道的對經濟和股市的負面影響和"利空",張先生無視於此還要硬ㄠ是利多,居心何在?

- 尼莫幹過投信的DS,深深理解投信必須要是死多頭的難為,但還是覺得死多頭歸死多頭,可是人不能睜著眼說瞎話!SO若以上報導屬實,尼莫希望有機會拜會政大經濟系畢業的張先生,請益經濟學原理和世界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以上

091024非常潛力股-第九章-投資人另五不1/3

一 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沒有一種投資比分散投資或多樣化(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概念)更受人推崇,但費雪提醒我們要注意"過猶不及"的壞處,WHY?
其一,把蛋放到太多籃子裡,一定會有很多蛋沒有放進好籃子;
其二,我們不可能在蛋放進去之後,時時盯著所有的籃子。

費雪舉例,以持有普通股二十五萬美元的投資人,投資股票種類達25種以上的比率高的嚇人。嚇人的不是25種以上的股票,而是絕大部分的例子中,只有少數持股市投資人或他的顧問十分瞭解的好股票。投資人被過分灌輸分散投資的重要性,害怕一個籃子裡有太多蛋,使得他們買進太少自己徹底瞭解的公司。

費雪認為絕大多數投資人從來沒想過,在沒有充分瞭解的情況下買進某家公司的股票,其風險會比分散投資做得不夠還來得高,而這些投資人的"顧問"更是不懂這個道理。

既然如此,分散投資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對呢?費雪舉例,像步兵架槍,兩支槍能夠COVER的射擊區,一定不如架五六支槍,但五六支槍就不一定會輸給五十支槍。(尼莫:個人認為費雪在此的意思是要持股數量要適中即可)但架槍和選股畢竟還是有差異,架槍時選擇不同的槍差異也許不大,但選擇股票時,股票本身的特質和實際需要的分散投資程度有很大關係。

舉例而言,大型的化工廠(台塑集團是很好的例子),公司內部就有很大的分散投資。雖然他們的所有產品都叫化學品,其中許多化學品可能具有完全不同行業中產品的大部份特性,包括生產工藝/市場競爭/客戶區隔等都有差異。此外,有些時後,即便是同一種化學品,客戶群卻分佈在各行各業,這時後產品本身就有很大的內部多樣化效果。

一家企業管理人員的廣度和深度,在決定需要多大的分散投資保護時,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又持有高度景氣循環行業的股票(亦即股價回隨著景氣波動而激烈起伏),和比較不受間歇性波動影響的股票比起來,需要用較高的分散投資程度來平衡。

綜上,由於股票內部多樣化的程度不一,費雪認為很難訂定一套一成不變的鐵則,說一般投資人分散投資最少需要到達什麼程度,才能獲得最佳的成果。而且真的要考慮"分散"的話,不只股票的內部多樣性,也要針對投資股票所屬的行業來做分散。

ANYWAY,費雪還是做了些指引做為分散投資的參考,惟以下指引不適用於資金非常少的投資人。

A、所有的投資或許可以只限於審慎選出來,根基穩固的大型成長股。又若投資的公司數為個位數(費雪舉例五家)時,應注意這幾家公司的產品線只能略微重疊。當然投資人若看好某個產業的話,也可以壓多點錢在該行業的兩三家公司,若壓對了之後獲利會很可觀,惟費雪提醒這種行為在本質上違背多樣投資的觀念,AND真的這樣投資的話就要多注意該產業的發展和變化。

B、選擇風險較高的年輕成長公司和上面所說的機構型股票(不知道是哪章說的?),這些公司有不錯的管理團隊而且非屬一人管理的公司,年營業額在一千五百萬到一億美元(請注意是一九七零年代的金額)之間,在業內的根基相當穩固。費雪建議,由於這些公司根基不若A級穩,需要較多的標的才可以分散風險,故B在投資組合的部位僅能是A的一半,比方說選擇A類策略,費雪建議可以考慮選五種每種持有20%;選B類的話,費雪就建議要選十種每種持有10%。當然,因為比較小,要挑出值得投資的B類公司難度比挑A類高。(在翻譯書的P130-P135,費雪舉了幾個B類公司的例子,也稍微描述了他自己對這些公司的價值判斷,強烈建議找出來多讀幾遍,重要的是要理解費雪的思考邏輯和判斷點,而非結果,尼莫認為費雪當中提到很多"比較優勢"之處值得深思)

C、經營成功,獲利會很可觀,經營失敗將血本無歸或損失大部分投資資金的小型公司。費雪對投資這類股票有二個建議,其ㄧ:千萬不要把賠不得的錢拿去投資;其二,首次投資這類公司時,每一家公司的投資金額不要超過總投資資金的5%。(尼莫認為台灣的興櫃或是中國的深圳"創業版"就是這種類型)投資這類公司的兩種結果,其ㄧ是公司經營失敗,其二是該公司業內地位、管理深度、競爭優勢會成長到某個地步進而從C轉入B,而這種情形發生時,必然股票市值會大幅上漲,又此時(C變成B漲太多)費雪認為不見得要用傳統衡量B類的方式來決定是否賣出一定部位調整投資組合。(尼莫:讀到這邊,感覺費雪要提醒是不要只是墨守成規遵照準則,重要的是要隨著環境和局勢的變動去調整,在這當中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瞭解究竟承擔什麼風險,增加或減少持股有明確和經過思考的判斷依據即可。就像保安一直提醒自己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TRADE"的方式來理解,既然是TRADE,就要知道用什麼去換什麼,AND自己覺得還要再加入MOVING的觀念,隨著環境和時勢的MOVING調整要用自己的什麼去換對方的什麼。但這當中又有期望值得觀念,因為自己付出的當然可以掌握,惟換來的一般而言並非取決於判斷當下的期望值而是之後的實現值。)

以上提及的所有比率,只是最低或審慎的分散投資標準。投資的部位要高過該比率,就像超過正常速度開車,是可以更快到達,但駕駛人也要知道自己在開快車,必須要提高警覺。忘記這一點,不但可能會花更多時間才到,甚至永遠到不了,也就是欲速則不達。

硬幣的另一邊呢(增加投資的標的降低平均持股比率)?費雪認為,若1)增加持股後,風險水準相當,成長率至少要持平或是更高;2)增加持股後,必須有能力時時注意和追蹤所有的投資。費雪說,務實的投資人通常知道,他們的問題出在如何找到夠多的出色投資(找到好籃子),而不是在很多的投資中做選擇(找一堆不知道好不好的籃子後猶豫蛋要怎麼放)。有時投資人的確找到多於自己真正需要的好公司,卻很少有時間密切注意所有增加買進的公司動態。

證券投資清單很長,通常不是聰明投資人該有的作法,反而透露他對自己的看法很沒把握。如果投資人持有的股票太多,無法直接或間接掌握相關公司管理階層的動態,我們可以相當肯定,他的下場會筆持有太少股票更慘。投資人應瞭解,投資難免犯錯,所以應適當分散投資,以免偶爾犯錯讓自己一蹶不振。但是超過了這一點,應十分小心謹慎,不要只顧儘量持有很多股票,只有最好的股票才買。就普通股而言,多不見得好,但略多一些未嘗比持有少數出色股票差。

(尼莫解讀:或許這段標題改成"不要盲目的分散投資"會更適合。價值投資很多時後會讓人覺得無聊,說來說去就是那些東西繞來繞去。這篇也一樣,提醒投資人不要傻傻的聽人家說分散投資有多好就分散投資,重點還是要知道自己為何投資哪家企業?要賺什麼樣的錢?有沒有能力賺得到(比方說有沒有能力判斷目標公司是ABC三種分類的哪一類)?等等。不知道是太久沒做書摘OR一直被打斷不能連貫思考的緣故,今天的腦袋鈍鈍的,明明這段內容很好很重要,卻寫不出啥自己的特別心得OR想法,還是等改天有FU時再深談。)

以上

091013鐵馬環島心得1/4

1/4是因為行程沒有走完,還要再走一趟,又即便是這趟只走了約1/3的行程,當中的經驗仍有不少依舊再反芻。

實際行程如下

D1 台中中興大學 - 嘉義民雄二階堂商務旅館,約90K 
上午十點多從台中中興大學門口的捷安特出發,穿過台中南區到烏日,之後到彰化吃肉圓以及和第三位隊友會合,再來就是穿過彰化、雲林,然後到達嘉義民雄。尼莫的大腿在到民雄前的小路橋上就不行抽筋啦,剩下約5K的距離是慢慢邊騎邊滑才到旅館的,感謝威力耐心的在尼莫後方一路相守。

晚餐在旅館旁的小麵館簡單解決,感謝英彰從義竹騎了一個多小時的BUBU幫我們送來鹽酥雞和水果,深深覺得年初英彰結婚自己沒到真的是有夠沒義氣。很多事情沒碰到真的很難想像,比方說威力這個台中海線人不知道鹽酥雞的甜不辣有黃色的,這樣也活了近四十年,人生真是奇妙。


D2
 嘉義民雄 - 高雄小港名港旅館,約135K 
為了要吃旅館的早餐,耽誤到八點半鐘才出發,沿途穿過嘉義、台南縣、高雄縣、高雄市,晚上九點才抵達高雄市南方的小港。

包括前一天,沿途邊騎邊看到許多耳熟能詳的大企業,也有不少頗具規模但居然未曾耳聞的公司,邊騎邊想這些公司的歷史背景?由誰創立?為何會切入某項產品或某個領域?現在的經營績效如何?等等。最有趣的是在傍晚時分,因道路施工走回頭路時,看到馬路對面有家大公司是聚亨,當下就想打給高雄的查爾斯行長跟他分享。 
宵夜吃了RUTH送來的好吃滷味加可口可樂,感謝RUTH不辭辛勞等我們到晚上十點多還幫我們送宵夜。 
人真的是需要挑戰和鍛鍊,經過第一天90K的折磨,第二天135K倒也好好的沒事耶,只是都到了晚上七八點還要騎一個多小時的車穿越高雄市趕著找旅館,沒能好好看看高雄市的風貌,讓人很不捨。

D3 高雄小港 - 屏東楓港,約90K 
實際距離應該沒有那麼遠,不過騎到雙連大橋發現封閉後,轉到萬丹大橋上,就有那麼遠啦。當天早上因為水分和熱量攝取不及時,SO騎起來感覺很差。但後來想想發現也不盡然是如此,雙連大橋上不去後,連續頂著大太陽騎了十幾K不知多遠的河岸道路,帶路的JAMES也不理會就一直往前衝,自己心中起度濫暗幹在心中,才是造成身體狀況不佳的主因吧,心態和意志力對人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之後就從屏東一路向南拉到楓港,原本當天規劃是到鵝鑾鼻,但為了避開颱風,SO改走小環島;又原先是要到四重溪泡溫泉,之後走199縣道接台九到台東,但當天到楓港就已六點,路上也開始有點颱風的FU,四重溪的飯店在當天早上給我們報價又都要三四千,SO乾脆就改成從楓港直接上台九到台東。 
晚上住的是個不具名的"家庭式"MOTEL,就在台九楓港要轉彎那邊。飯店不怎樣,只從一千八殺到一千六,是因為怕隨行的隊友覺得尼莫去了上海後變得跟阿陸仔太像,要不然尼莫有把握可以殺到一千二。飯店對面的池上便當是尼莫吃過的池上便當中數一數二的。

D4 屏東楓港 - 屏東潮州,約50K 
當天早上五點半鵝鑾鼻發佈路上颱風警報,楓港才開始飄雨,不過風勢已有颱風的FUSO當下就決定撤退等下回再走。沿途就是狂飆到潮州,邊騎邊找要連人帶車當天回到台中的解決方案,才發現台鐵是如此的對鐵馬族不友善,能夠人車同時上車的列車少之又少。 
最後的解決方案是先到潮州,JAMES在美利達買了個車袋,新開店才三個月的老闆很熱心的幫我們拆車和裝進車袋中,閒聊中才知道原來早上就有幾個單車族去問車袋的事情,但老闆娘誤以為店裡沒有庫存都沒賣(也只有一個),才有機會賣給JAMES這個有緣人,之後老闆還商請"老董"開著小貨車帶我們到潮州車站。原本的規劃是威力在潮州寄車,尼莫騎到屏東市的捷安特還車(環島車可以甲地租乙地還),沒想到老董很熱心的開車載著我們三個人三台車,從潮州到屏東市的美利達,沿途還招待我們吃了冷熱冰和番薯餅,真是太感心啦! 
屏東市就由JAMES和威力亞洲行的好友MICHELLE&MARK招呼,當天是中秋節後的收假週日,台鐵對號車一律沒坐,就只好先搭區間車到高雄火車站。最後還是麻煩RUTH在高雄站支援買到兩張"空軍一號"回台中的巴士車票(威力住海線,搭火車站回去),四點半在高雄上車,到台中已經九點了(沒有塞車喔!),野雞車沿途只要有交流道就下,還負責快遞運輸忙得很,SO花了比較長的時間,深深體會到何謂地下經濟,還算頗有趣的。最有趣的還是JAMES依然穿著緊身的車衣車褲和扛著拆好的車車就這樣上了巴士,AND車上從高雄到雲林這段還載滿了鳥,除了傻眼還是傻眼。

DX 打算明年五月繼續走完剩下的行程

 

 

初步的心得 


- 體格和體力這種東西真的是天生的。此行團隊一共三人,威力大我八歲,沿途從頭猛到尾,根本沒有什麼身體不適,騎乘時耐力驚人,可以連續兩個小時騎
40K沒問題,聽說他從小耕田到現在;JAMES大我九歲,車子因為是純公路車的緣故速度較快,但他的騎乘耐力和體力也比尼莫好得多。尼莫最年輕但是最肉腳,只能一個小時騎20K就要休息了,最適合的節奏是45分鐘騎15K,然後休息20-30分鐘再騎15K,體力和耐力完全和兩位大哥不能比。讓我想到以前讀LANCE ARMSTRONG的自傳時,他說他自己從小體力耐力就驚人,後來成為專業運動員後檢查才知道他的肺比一般人大,血紅素也超過16(沒記錯的話正常男性是13.5-15,低於13就算貧血),這樣的身體結構讓他天生在這項運動就有過人的優勢,也才能連拿七屆環法賽冠軍。尼莫呢?印象中從小自己的肺活量就比別人小,跑部一樣的距離喘得比同學厲害,水中憋氣從來就不曾贏過,當兵前想逃不用當去體檢才發現自己的血紅素只有13,這樣比起來身體素質的確先天就不如人,又加上此行之前根本沒有什麼準備和鍛鍊,結果就是連續三天都是最後一名。SO?人應該把時間花在自己有天賦的事情上,老天爺沒有給你相關材能的事情偶一為之即可,但絕對不可能做到頂尖或出類拔萃吧!問題又來了,那自己的天賦是什麼呢? 

- 專心一致的樂趣。只要騎車,只有一個目標的感覺真的很棒,這個真的要嘗試過的人才知道。尼莫是肉腳,騎了三天半,受限於體能,還是屬於人被車管的水準,相信真正操控自如的鐵馬騎士應該更享受。
JAMES提到他環島的目的是想透過不斷的踩踏板,學習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到最好,這個道理尼莫一直半刻還想不通。總而言之,環島騎車時很累很狼狽,回到家時卻很懷念只要騎車,其他什麼煩惱都不用去想的那幾天。 

- 人/環境/時間/空間的關係。這個部分還在深思,只是簡單的感覺,即使像台灣這樣我們覺得是小島,交通如此便利,真的騎車慢慢的穿過之時,你會發現每個地方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光是各地各個鄉鎮的農產特產品都不同,就讓人印象深刻。而這樣的差異,必定源自於先天環境上的差異,跟後天隨著時間的拉長,每片土地上不同的人文活動,才又造就今天的面貌,套句黃仁宇的話,好像是什麼歷史的長期合理性什麼之類的。但隨之又想到,如果一片土地上,現今的面貌會與其環境(空間)和歷史(時間)以及人文(曾經在這塊土地上活過的人做的不同嘗試)有深刻的連結的話,台灣為何會長得像現在這樣呢?
 

- 台灣島吃不下中華文明。從上面那點出發,尼莫"目前"得到的心得是,台灣是個小海島,而且是個天災相當多的小島,孕育出台灣人刻苦耐勞不跟老天爺妥協的個性。惟很顯然的,這個小島,由於國共分裂的緣故,相當程度繼承了屬於大河文明的中華文化,
SO?大河文化本應屬於大山大河的中國,把其精華一股腦的塞進台灣島上,結果必然是消化不良。尼莫無意討論政治,甚至尼莫一直認為台灣是現今保存中華文化和中國人傳統禮儀和價值觀最完整的地方,而這些優勢是台灣要在未來二三十年逆轉再起的根基,端看主政者如何運用。 

- 傻瓜媒體之氣象預測。環島每天要看氣象新聞,而且要看很多台的氣象預測,發現由於先前的氣象局預報不準,許多電視台就開始引述什麼
CNN或是日本氣象局的預測,來告訴觀眾說看CNN上次預測多準,所以我們要多看國外的預測。尼莫當下看到這些報導就他媽的罵下去了,這些電視台在搞什麼鬼?氣象報告不準原本就是正常的,要拿CNN或是別國氣象台的預測來判讀,尼莫也沒意見,但應該要先把CNN和我們氣象局過去十年做的預測都攤開來比,看看究竟是誰的比較準,之後才決定用誰的,這樣才有道理,是不是呢? 

- 傻瓜政府之媒體治國。更氣的是明明颱風都還離很遠,路上颱風警報都還沒發佈,台北有傻瓜市民想要先搶防水沙包,打去政府部門要不到後到媒體投訴,媒體報導之後郝龍斌馬上就宣佈考量民眾感受,所以可以先發沙包。這個市長真的是有夠沒
GUTS,根本是被媒體牽著走。沙包的發放原本就有其依據,這跟行政資源的分配和使用都有很大的關係,隨便一個市民打個電話,市長就可以打破行政體系的運作,討好媒體和市民,結果呢?颱風根本沒到台北的結果,就是這次的沙包發放顯然是浪費時間金錢。民主政治中原本媒體就是監督政府的重要力量,但這並不代表政府要不顧一切就討好媒體的需求,由其當媒體根本就是傻瓜的時後。台北市這樣的作為,會讓我懷疑,這樣的政府,怎麼會有能力根據台北市實際的短中長的市政需要,來分配和利用寶貴的行政資源。或是說白一點,郝市長這樣做,會讓我覺得他沒有長期的願景和規劃,也沒有領導人的魄力,只會顧及市民的短視,怕被罵而濫用行政資源在沒有效率效果的地方。 

- 講到台北市,貓纜的新聞這兩天在台灣沸沸揚揚,這種事情會不會太離譜了一點?為何會有這樣無恥下流不要臉的議員?為何犯了錯之後還可以如此理直氣壯的說是別人的錯?為何會有媒體從頭到尾參與拍攝,親眼看到門是被踹開的,還要繼續做偏頗不實的報導?之後只要信誓旦旦的發佈新聞稿說該新聞與其無關即可?媒體應有言論自由,但不能把觀眾當傻瓜,更不能造假無視法律存在,只為了一時意識形態的爽快,不是嗎?更扯的是,自己家的小孩做錯事後,民進黨的態度如何?還是把錯都推到台北市府頭上,這樣從議員到媒體到其黨的作為,不是像極了阿扁的邏輯嗎?"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就算結果是我有錯,先前也有別人這樣做,為什麼不查別人要來查我?"他媽的,台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個是非不分價值錯亂的地方?
 

-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人不跟著變,就是死路一條。以前重考的補習班,當年輝煌一時,如今聽說已經搖搖欲墜;當年自己重考時有十幾個班一千多個學生的規模,到現在一個班都招不滿,學生不到五十個。跟相熟且在裡頭待了二十幾年的老師連繫,才知道問題出在哪。除了唏噓之餘,也想到企業經營也是如此,環境不斷的變化,曾經讓企業崛起賺到錢的時空背景,不會一直持續,
SO若企業沒有跟著環境改變,持續調整自己以及推出毛利比較好的新產品新服務,結果必然是死路一條。痛苦的過程會因企業體質和經營者以及其他很多因素或長或短,但只要是沒有這樣心態的企業長期而言必定是死路一條。企業如此,換作人也是這樣吧!這個議題還有很多值得深思之處,有機會再慢慢沉澱想清楚該如何把這樣的觀點運用在投資上。

- 和捷安特的交手,捷安特和尼莫都有不對的地方。確定要和捷安特租車環島後,原本有好友要相贈高級花鼓作為支持,一開始問捷安特時,捷安特就很高調說不能換等等之類,尼莫的大爺脾氣就上來了,連發很多封信,措辭強硬的就是要捷安特說可以換以及怎麼換。結果呢?尼莫的確讓捷安特屈服說可以換,也詳細的說明換花鼓的流程和要注意的地方,但後來由於尼莫太晚才返台,時間上根本來不及更換花鼓,也就沒換了。SO?尼莫有不對,不需要一開始就這麼好鬥,可以客氣點,這樣才不會得罪人,更不會讓夾在中間在台灣無償幫我準備這些事情的JAMES難堪。捷安特呢?個人認為捷安特不需如此高調,一付只有他們懂,他們說了算,租車的客戶都是門外漢的態度,最後還不是認了說可以換嗎?哈哈,尼莫真是澳客。

以上,有些想法不盡然與環島相關,而是環島後到現在的一些感觸和想法,真正環島對自己的影響,應該要等環完之後才知道,比方說目前就還沒有寫到過程中對每個地方的人不同的觀察等等之類。

090913中國新聞解讀-人民幣國際化/貨幣緊縮/威盛/貿易戰爭/富二代入黨

尼莫解讀:2050年,當人們回頭看待過去七十年中國的變化,得到的答案會是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顯然的是中國帝國的再崛起,而貨幣的輸出(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再崛起過程中的必然。不只是貨幣的流通和清算,包括把自己的國債賣到國外,也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中國很幸運的是有香港這樣的灰色地帶可以操作。詳以下報導;

中央政府60亿元人民币国债首次在港发行2009年09月09日

昨日,国家财政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发布公告,中央政府将于9月28日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香港发行国债,市场认为其主要意义在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财政部正积极推进发行

公告显示,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业务,促进香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亦是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拓宽香港债券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发行人民币国债将会加强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亦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稳健的投资选择。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新闻秘书谭先生昨日接受CBN采访时表示,特区政府欢迎中央的有关安排,目前有关准备正在进行。“最终发债条款与承销商的确认将由财政部决定,香港方面会全力配合。”

财政部正积极推进发行,将按市场化原则确定具体发行条件,届时将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发行。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对CBN表示,此举将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结算和流通,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

讨论多年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加速。今年以来,央行和多个经济体金融监管当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7月多个部委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暂行办法,在多个试点城市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贸易结算推出以来,在香港方面,因缺乏投资渠道,实际成交的业务并不多,在国际结算中绝大部分仍使用美元。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对CBN表示,此举主要是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在香港的人民币拥有投资渠道,进而增加香港个人与企业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同时也是鼓励更多企业在贸易结算时选择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巴克莱资本中国经济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通过允许拥有更多人民币结算资产,将推动在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同时将提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并相应支撑人民币汇率。

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

国债发行既能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又能使人民币在香港出现投资新渠道,亦将提升人民币需求。

彭文生表示,虽然60亿元发行数额不大,但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将促进香港银行人民币服务和资产多样化,并为香港居民和合格机构提供更多投资工具。

交通银行[9.32 3.44%]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CBN表示,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回流,有利于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交易及定价机制,并为将来在境外形成人民币债券市场做好准备。

香港人民币市场目前容量较小。连平对CBN指出,人民币在香港不过几百亿元规模,这是此次国债发行量偏小的原因,相信这一低风险投资品种将在进一步满足香港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同时,令人民币在香港市场的流量放大。

近年来,香港人民币存款持续增加。香港金融管理局8月底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约占香港外币存款2.1%的人民币存款7月增加2.8%,至月底达559亿元。

发行时机较为有利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认为,当下时机对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比较有利,香港投资者应能欣然接受。

前几个月,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比内地类似品种大约高0.5个百分点,现在两者已接近。这意味着,此次可用较低利率成本发行国债。此次国债发行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国债收益率,形成人民币利率定价基准,从而为人民币资产进行有效定价。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外资银行获准在香港为其设在内地的业务运营进行人民币融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步伐明显加快。

巴克莱资本中国经济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近几年已有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初期由于担心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发行机构及募资规模审查均十分审慎。不过,最新迹象表明,今后会有更多内地发行机构进入香港市场。

特区政府表示欢迎

财政部和香港特区政府8日宣布,中央政府将于9月28日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特区政府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是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充分反映中央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人民币业务的支持,并体现内地与香港金融体系的互动、互补和互助关系;认为此次发行国债将成为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将会加强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尼莫解讀:雖然面子上還是打腫臉說持續寬鬆貨幣政策,但減速的貨幣供給以及對金融機構的許多稽核和檢查,再再都顯示寬鬆的貨幣政策即將告終,接下來是通膨和產能過剩的老問題。詳報導如下;

审计署银行信贷审计大幕拉开
2009年09月10日02:25 

  审计署的人来了!

  与以往不同,这次他们并未先进驻一些省级分行预先布置好的办公室,而是直接奔赴信贷项目地的二级分行现场。

  9月8日下午,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佛山分行公司业务部的信贷员们被召集开会。这是他们与审计署人员的一次亲密接触。

  30分钟的现场碰头会

  会议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但审计署小组人员已向这家银行的人员说清楚来意。他们调查的重点,是该行两个贷款客户的资金流向。其中,一家是有政府背景的投资公司,另一家是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就这样,8月热风过后,几家国有大行迎来了两班调查人马。

  一拨是银监会的信贷调查。一位省级分行人士透露,银监会的调查侧重非公业务,一是查个人贷款,看消费贷款有无进入股市;二是查按揭贷款利率是否违规超出底线。

  另一拨来自审计署。除常规金融审计工作外,审计署计划对银行落实中央宏观经济发展政策情况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之一是信贷投向。(本报8月20日9版《审计署拟审计银行信贷投向》曾予报道)

  记者多方获得的信息显示,目前多省的大行仍处于提交审计资料阶段,审计署尚未完全进驻。以山西为例,当地某国有银行负责人透露,自从该行上市后,审计署就未下过分行审计,不过今年四大行的山西分行,审计署都将进驻。

  他称,审计署对信贷投向的调查主要关注三块:信贷资金是否流入股市调查;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资金流向调查;以及信贷投放是否符合宏观调控政策,有没有流入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

  实际上,审计署赴银行审计调查,这对银行的信贷员并不是新鲜事。“但以往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银行办公室里,翻阅信贷档案,遇到问题后打电话给管户的信贷员了解情况。”在一位国有四大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员看来,今年从客户入手跑现场,更能发现问题。

  一业内人士称,与银监会不同,由于审计署有延伸调查权,其不仅可以查银行,还可以查企业。这种特殊性让审计署对信贷资金流向的调查具有更大延展性。

  审计署网站显示,延伸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及个人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取得相关证据的过程。这一审计方式,主要是为了克服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比如,审计署在调查一家银行时,发现该行某贷款项目有问题后,可以转而审计该项目,亦可将参与该贷款的其他银行同时纳入调查范围,建行一位资深人士称。

  “两头查,很难逃得了。”一位四大国有银行资深信贷员分析,由于信贷资金从银行这个环节出去,企业将信贷资金汇集后,再做其他资金活动,从单个银行的窗口很难查。但如果从企业本身出发,把贷款资金汇总,再看具体投资的单据和项目情况,资金流向会清晰很多。

  精确定位:锁定灰色通道

  为应对审计署和银监会的检查,部分银行已提前展开自我整改。

  “虽然审计署还未进场,但我们内部6月开始就说要查了,市分行也要求排漏查遗,该做的都做好了。”9月9日,某大行上海分行内部人士说。比如,该行的另两家分行此前已要求员工归还在本行的贷款;对公贷款客户,规范股东借款等。

  8月,上述国有四大行南方一分行的稽核部,亦针对2008年1月到2009年8月的贷款资金流向、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了专项排查。结果发现了授后监控不到位,票据背景不真实等情况。

  “这主要体现在,部分贷款放款时,项目审批材料后补,但并没有补上,甚至有在房地产公司无‘四证’情况下,也放出去了。此后,相关材料仍未有在规定期限内补齐。”一家四大国有银行省行信贷人士表示,此外,部分贴现业务,客户经理未实地去考察就放了。

  对于前述审计署对某银行调查对象之一的房地产公司,一位金融专家分析,调查核心可能是贷款合规与否的问题。因为开发商自身需要资金,一般不会将信贷资金挪到股市,且房地产项目的赚钱效应甚至大于股市。

  此外,是否遵守合同约定的用途也很重要,某大行上海分行客户经理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开发商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向银行申请经营性物业贷款,名义上的用途可能有多种,比如支付工程款、置换他行贷款等,但真实用途可能是用于新项目的资本金,或者支付土地购置款等。而这并非是个案。

  贷款挪用仅是问题之一,一些房地产项目公司的自有资金不足,还用股东借款来补充。

  扭曲了的信贷文化

  信贷员自有无奈。

  上半年按照市场份额来考核,在沉重的考核压力下,寻找大项目,并快速放款,是他们能抢占份额的先行条件。

  “我们只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这笔贷款金额有多少,够不够大。只有贷款金额够大了,才有做其他业务的可能性,一方面完成了贷款任务,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中间业务的压力。”一位国有四大银行南方分行的信贷员坦言。

  正是这种考核制度扭曲了银行的信贷文化。这种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有担保就是好贷款”。

  主要体现在,发放贷款时更关注抵押、担保而轻视借款人本身的还款能力。比如,房地产项目上,只要有房产抵押,不管自有资金是否真实达标,在房市依然走好的情况下,认为第二还款来源有保障;而对于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投资公司,则更看重地方政府的财力。

  记者采访多家银行人士均表示,将第二还款来源作为信贷决策充分条件的做法,不是应有的常态。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比较突出。

  上半年各银行都抢占信贷份额的情况下,这种扭曲被放大。

  前述山西某国有银行负责人说,对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各商业银行都感觉比较棘手。作为分支机构,银行必须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地方投融资平台问题上,银行议价能力不够。现在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未来收益很难讲。如果将来经济走势不好,地方财力不足,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只能展期。

 

 

尼莫解讀:除了貨幣減速供應外,更令人擔心的是貿易戰爭的開打,無論是中國/台灣/美國都很難置身事外。

中国多个行业要求针对轮胎特保案开报复清单

  8月24日,一位商务部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自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访美之后,商务部仍然在密切关注轮胎特保案发展。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此前协会曾经与商务部有过接触,希望对进口大豆发起反倾销调查。
   
  8月24日,一位商务部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自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访美之后,商务部仍然在密切关注轮胎特保案发展。根据从美国反馈回的情况,中国政府仍然担心,美国总统奥巴马可能屈服于工会强大的政治压力,而最终表示支持对中国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

  一旦奥巴马表示支持轮胎特保案,则美国其他行业近期内也可能对中国产品提出类似的贸易救济措施。这已经引起中国数家行业协会和商会关注。

  "现在光是商务部做工作已经不够了。"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向本报记者表示,鉴于轮胎特保案对中国出口和就业的重要性,他建议一旦奥巴马表态支持,中国政府即刻提出详细的报复清单。

  此外,据本报记者了解,此前曾有行业协会向中国政府提出,一旦奥巴马同意对中国轮胎加征高额关税,中国即刻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9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公布对轮胎特保案的裁决。按照法律流程,奥巴马可以选择在9月3日-17日的任何一天,宣布他对此案的最终决定。

  8月17日和18日,钟山率团专程赴美,分别与美国国务院、财政部、贸易代表办公室、商务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磋商。

  商务部就此公布的新闻稿中说,美方表示,了解中方对此案的关注,目前该案仍在调查程序之中,愿意与中方就本案交换意见,通过磋商解决彼此关切。

  他同时承认,现在情况"不乐观"。商务部内部分析认为,贸易代表办公室将继续支持特保措施,这一案件走势最终将取决于奥巴马的态度。

  而其他中国出口的优势行业也有唇亡齿寒之感。在美国总统布什任上,美国产业界总共发起6起特保案,其中两起未获国际贸易委员会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认可,另外4起被布什否决。

  一家行业协会负责人说,据他们了解,目前美国已经有其他的行业开始聘请律师,跟踪轮胎案的进展,研究本行业使用特保措施的可能性。

  五矿化工商会副会长刘贻南向本报记者表示,美国产业界有可能向该商会所辖其它产品也发起特保诉讼,钢铁这样的敏感行业可能首当其冲。

  "机电产品也很有可能。"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在过去8年美国出现的6起特保案中,就有两起是针对中国的机电产品。

  建议报复清单可选美国大宗产品

  多家协会商会负责人都向本报记者表示,赞成五矿商会和橡胶工业协会提出的、如果轮胎案遭受不公正裁决、中国应采取反制措施的建议。

  前述商务部官员承认,商务部确实接到一些相关的建议,但他拒绝透露商务部目前是否正在考虑贸易反制方案。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报告送到白宫之后,仅依靠中国商务部做工作是不够的。"周世俭说,他建议中国国务院高层通过适当途径表达对此事的关切。

  周世俭回忆,1997年美国对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南非四国所产钢板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极大。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库奇马都直接介入,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克林顿,要求美国政府慎重考虑。在压力下,美国最终中止此案。

  周表示,如果中国要开列贸易报复清单,应该挑选一些在中美贸易中比重较大的产品,比如大豆。

  进口大豆数月来正在中国农业界引起争议。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7月,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增加了27.7%.。

  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此前协会曾经与商务部有过接触,希望对进口大豆发起反倾销调查。

  黑龙江一家大豆加工企业负责人说,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日前曾经赴大豆产地调研,而企业也将自己对于目前进口大豆形势的判断,以及希望通过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限制进口大豆大量涌入中国的意图,向商务部多次作过汇报。

  中国上一次对其他国家明确采取报复措施,是2000年-2001年和日本、韩国发生的大蒜贸易战。当时日本韩国先后对中国产大蒜采取限制措施,中国政府则限制了韩国手机、聚乙烯进口和日本汽车、手机和空调进口,最终逼迫韩日政府作出让步。

  但是自从2001年底中国入世以来,并未有贸易战纪录。

  今年3月,中国禽肉行业也曾经要求政府禁止美国禽肉进口,以报复美国对中国禽肉的不公平限制措施。但是中国政府选择了向WTO起诉美国。

  周世俭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就轮胎特保案的不公正裁决诉诸WTO,赢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WTO诉讼本身起码需要两年时间,如果美国再上诉,可能会拖三年之久,而特保措施的有效期也是三年。因此WTO裁决对于中国相关企业毫无意义。

 

 

尼莫短評:印象中五六月的天下雜誌,才報導威盛切入山寨筆電的CPU市場,錢景多麼可觀等等,威盛股價還一度在4/24拉抬到22,對比9/12收盤的11.3,真是令人唏噓。的確股票市場真的不是個理性的地方,尼莫沒能夠影響誰,唯一能做的是至少讓自己不至於不理性。

山寨本弃用威盛 市场份额由80%落到不足20%

2009年08月22日04:13

一度对大陆市场寄望颇高的台湾威盛电子(以下简称“威盛”),正面临一场空前的挑战。

连日来,本报记者遍访深圳上网本集成商、主板厂商发现,自今年上半年开始,为数不少的厂商,已经开始陆续减少威盛芯片的使用比例,部分厂商甚至完全停止使用威盛芯片,而转用英特尔Atom。

“威盛芯片在深圳上网本市场份额滑落到不足20%。”深圳本土一位颇具规模的主板厂商核心人士对记者估测。8月21日,威盛CPU平台事业部亚太区业务副总经理黄义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拒绝透露销售数据方面的信息。而此前,黄义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威盛在山寨本市场的比例出现了下降——去年第四季度,威盛几乎占领山寨上网本80%的市场份额。

一度希望相仿联发科模式,而团结广大山寨厂商的威盛,正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山寨厂商弃用威盛

“现在很少有厂商会使用威盛的芯片了。”这是连日来,记者采访多家深圳上网本厂商的共性回应。不仅如此,不少原来使用威盛芯片的客户,亦纷纷“倒戈”,转而使用英特尔。

深圳星王电子一度是威盛芯片坚定的拥护者。“我们去年很多(上网本)用的都是威盛的芯片,每个月都有个好几K(几千台)。”8月21日,星王电子采购部门的李小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现在(威盛)用的少了,凌动(英特尔Atom处理器)的多。”

事实上,类似星王的“变化”在深圳上网本相关厂商中并非个例。

8月16日,本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深圳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主板生产厂商——创智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智成”)已于今年上半年全面停止使用威盛的上网本芯片。

作为深圳最大的笔记本主板厂商,创智成占据深圳上网本市场近90%的份额。“我们去年使用威盛芯片主板出货量超过20万。”创智成内部,一熟悉销量的核心人士告诉记者。

8月21日,黄义家亦对本报记者证实:“它(创智成)去年的板子(主板)用的全部都是威盛的。今年我们跟它没什么交易了。”

有熟悉深圳上网本业内人士认为,威盛深圳上网本的客户中,创智成的出货量超过50%。此番弃用威盛芯片,将对威盛在深圳市场——这个上网本制造的重镇影响不小。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自从英特尔“放松”对深圳的上网本供货以来。威盛的市场份额就持续下降。

有消息称,去年第四季度,威盛占山寨上网本几乎80%的市场份额,但截至目前,已滑落至20%。8月21日,威盛方面主动致电本报称:“该数据不准确。”但对于“准确”数据,表示不能提供。

恐难效仿联发科

效仿联发科的威盛,一直希望能打造成“上网本领域的MTK”。但现实远非期待中那样简单。

“笔记本处理器技术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手机中的基带芯片。” 赛迪顾问集成电路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方圆认为,威盛想在上网本领域复制Turn key模式难度不小。

“从产业链角度来讲,笔记本的复杂程度也远高于手机。”深圳七桥科技执行董事邹继富认为,相比之下笔记本产业的供应链更长——譬如,手机产品大约300多个零部件,而笔记本零部件上千个。

“笔记本的应用环境更为复杂,作为开放式系统,笔记本产品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邹继富认为,Turn key模式从现阶段的产业链来看,还有待成熟。

更为现实的是,英特尔在笔记本市场的垄断局面,给作为“革命者”的威盛造成不少打压。“英特尔的占有率大,它就成为行业标准。”深圳市汇科鑫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昌云告诉记者:“很多软件都是按照英特尔的架构设计的,部分应用软件对威盛不兼容。”这也让威盛的芯片在市场推广上步履维艰。

此外,为数不少的上网本厂商认为,仅比英特尔便宜10美金左右的售价,让威盛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加上威盛在性能和品牌认知度上与英特尔的差距,相比之下市场对威盛接受度不高。”深圳一上网本厂商人士透露,至今还压了不少威盛的库存,难以出货。

不止于此,威盛于去年10月,发起成立“开放式移动平台产业战略联盟”(以下简称“GMB联盟”),希望整合笔记本产业链配套厂商资源,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在深圳举行的GMB联盟成立仪式上,威盛甚至拉来微软助阵。

但据本报记者调查获悉,由于发展山寨厂商,有悖于微软与大品牌厂商的合作利益。事实上,一直以来微软并未加入GMB联盟。

黄义家在接受记者求证时表示,加入联盟的成员都签有书面协议,“微软是没有签协议的”。

英特尔与威盛的博弈

面对英特尔在处理器市场的垄断地位,作为“革命者”的威盛,无疑夹缝求生。

在笔记本处理器市场上,英特尔占据着90%的市场份额。2008年下半年,上网本市场陡然火爆。其中山寨上网本大约占据上网本市场10%左右的市场份额。

“由于用做上网本的Atom处理器利润,远低于大本(一般指12寸以上笔记本)。英特尔一度担忧对Atom敞开供货,会摊薄公司整体利润。”赛迪顾问集成电路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方圆表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英特尔对Atom的供应采取“谨慎政策”。

而这正给威盛抢夺上网本市场,尤其是山寨本市场提供难得的契机。本报记者采访获悉,正是在去年的三、四季度,使用威盛处理器的山寨上网本厂商最多。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却正默默的左右着后来的产业走势。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PC市场销量下滑,唇亡齿寒的英特尔也难免置身事外。英特尔2008年四季度财报显示,期内净利润同比下滑90%。

在此背景下,去年年底开始,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造访深圳。“私底下,英特尔并不反对向山寨厂供货。”与英特尔有过接触的深圳上网本厂商人士分析:“在全球PC下滑的背景下,英特尔也需要新的利润支撑。”

事实上,通过种种灰色渠道,譬如,台湾等地区的代理商,深圳山寨厂并不难拿到货源。也是在今年上半年,威盛的市场,也逐渐被英特尔“反噬”。

与此同时,一度希望效仿联发科拓展山寨市场的威盛,开始转攻“品牌厂商”。数月前,三星、清华同方、联想等都宣布将使用威盛Nano处理器。

“品牌厂商在选用威盛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策略的考虑。”方圆分析,品牌厂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采购多元化,向英特尔表示一种姿态,提高议价能力:“使用威盛的产品,不会成为品牌厂商的主流。”

记者就此采访黄义家,威盛在品牌厂商的出货量?黄表示:“还不错。”但不透露具体数据。

 

 

尼莫短評:向"有產階級"靠攏的共產黨,不知要如何向支持其建國的"無產階級"農民階層交代?亦或會邁向國民黨的後塵?

走进党校的“富二代”

2009-8-22

吴仁宝已经82岁,而收徒弟还是平生第一次。

8月15日,在江阴举行的江苏企业家高层峰会上,江苏波司登集团总经理高晓东和江苏丰山集团总经理殷华当场给这位华西村原党委书记深深鞠躬,称呼为“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殷华说,“从小就很崇拜老书记,一定会兢兢业业学习,不仅要做好企业,还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高晓东则说,“能拜吴老为师,非常开心,今后的学习目标是要做好企业回报社会。”

收下两个“徒弟”后,吴仁宝很开心,称赞为“好苗子”:只有高徒,没有高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没有别的,只能把华西村艰苦创业、勤俭办企业的经验传给他们。”

这是江苏省委组织部正在全省启动的“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一幕。按照计划,千名通过选拔出来的人才还将重走“长征路”。

8年前的2001年11月12日,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天,北京中央党校大门第一次向民营企业家敞开,100多名来自全国的“富一代”们坐进了党校课堂。

那一次开放,被认为是中国民营经济赢得平等政治待遇的风向标。而8年后的今天,将要追随父辈走进党校大门的“富二代”们,又试图获得些什么?

“对党的执政技巧非常有兴趣”
高晓东和殷华均生于1970年后,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接受过企业、财务管理等良好教育,喝过“洋墨水”,被称为“富二代”。他们的父亲,则分别是所在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如今的身份是董事长、党委书记,且早就将儿子当成企业接班人来培养。这次能够拜吴仁宝为师,他们说:“这是高攀。”

“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始于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袭来时。江苏省委组织部曾就此对江苏民企前250强和前100家成长型企业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各民企上报后备人才294名。其中,有意愿参加培训的有272人,占后备人才总数的92.5%;是企业业主子女的有116人,占后备人才总数的39.4%;与企业业主是亲属关系(含子女)的有155人,占后备人才总数的52.7%;与企业业主是其他关系的有139人,占后备人才总数的47.3%。

“企业主积极响应,表明我们的计划方案是有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的”,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来自江苏民间商人的现实力量。在江苏省统计局今年上半年的国民经济公报中,民企投资占到全社会投资的60%以上。

同时,在省委组织部看来,江苏现有的3.2万家规模以上民企,大多是由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党组织和党的影响力有着历史性的延续和传承,有惯性,有感情”。

杜琳用“非常乐意,求之不得”来形容自己报名参加党校学习班的迫切。杜在南京经营一家新材料公司,有着200多号员工。“想通过这个学习,认识更多的搞企业管理的老师,看他们如何管理好员工。”她对本报记者说。

不过,和高晓东他们不同,杜琳表示她不会选择吴仁宝,而是会选来自金融界或工商局等政府部门的经验丰富者当导师,“和银行界多交流可以争取贷款,从工商局人士那里可以学到市场管理。这更符合我们企业发展的需要”。

当然,如果能按照“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到“国企挂职”锻炼,杜琳更是求之不得,“能挂职2年最好,不要薪水,甘当小学生,我就想知道他们怎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管理企业。”

现在,杜琳手下的200多员工中,已有党员15人,杜琳一直想在公司里成立党组织,因为“有了党组织能更好管理和提高员工积极性”。

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早在2003年,就曾受省委组织部之邀,为一批民营企业家上过课。

“那批学员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弱,但商场实战经验很强,他们对党史、党的政策、党的智慧、党执政技巧探索等内容非常有兴趣,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毅力很强”,桑学成说,当时许多企业家课后都来找他说,“等再过几年,等毕业,能不能请您也为我们的子女上上课?”

不少企业家表示,企业做得好,子女培养不好也不是好的企业家。自己的子女因为生活安逸,因此有些“好吃懒做”,“从小没吃过苦,不知道将来能走多远”。

桑表示,近几年,他听到的“民企富二代们”,以负面消息居多,“因此,做这样的培训,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与上一代相比,我们知识面广、起步平台高,但是对个人生活品质考虑多,欠缺对事业的执着,这正是上一代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品格。”高晓东也这么认为。

“最想与‘富二代’交流的是艰苦创业的精神,创新的眼界意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社会责任感、道德感”,桑学成说,“我党有88年的历史,能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宝贵的经验,也有教训,只有了解这些,在中国特色环境中,才能将企业发展好。”

龙川钢管样本:融资与融智
“富二代”向党组织靠拢,在实施这次培训计划前就已开始。

江苏省委组织部在去年发起一项国企和民企党组织的“统筹共建”活动。这项工程由江苏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得到中组部的肯定。

“党建不分所有制,”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负责人介绍说,一年来,在“统筹共建”中,国企帮助民企上党课1300多次,建立党制度1800多项,培养党员等人才3148人,还援助了党员活动场所等2.3万平方米。

而解决的最大问题,是“消除了‘在民企建党组织是与老板对着干’的错误认识”。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简单也复杂,难也不难,”这位负责人说,“关键要找准双方的需求点和结合点,即利用国有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加快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养。”

而在金融危机之际,“统筹共建”活动给民营中小企业带来的帮助更为实在。

江苏银行与扬州市一家中小民营企业龙川钢管有限公司在这次活动中结成“共建对子”。据省委组织部介绍,期间,江苏银行董事长黄志伟先后5次到龙川公司,不仅指导规范党建制度,创新活动载体,培育党员骨干,还帮助“协调贷款”。

受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此时,在不少民企眼里,选择一家国有银行结成“共建对子”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江苏银行就决定增加6亿元贷款授信额度,推动龙川钢管科技创新,“企业因此研发的无缝钢管项目顺利上马,效益非常好,已拟定了进入全球冷拨钢管行业前三的规划。”

“统筹共建中,龙川公司既融资又融智,坚定信心、增强后劲。”省委组织部的资料里这样评价。

“民营中小企业和银行、国企结对子进行党组织共建,在联手共度金融危机中,党建工作发挥了纽带作用,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成效日益明显。”组织二处负责人表示。

江苏银行一位接近董事长黄志伟的人士告诉本报,以党建关系推动市场关系,两者共赢,“对银行来说,在党组织共建中增进了与结对子客户的感情,增加了诚信客户,更培育了成长型客户”。

在8月15日由省委组织部牵头举行的江苏企业家峰会上,参加统筹共建的国企民企共签订生产经营合作项目154个,总投资33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近7亿元,其中89%以上是高科技、新能源、低能耗项目。

“帮助、服务企业,政府工作部门有自己的办法和措施,组织部门也有自己的方法。”组织二处负责人说,通过非公企业建党组织,将政府资源变为党建工作的资源,再形成为企业服务的资源。

在这些资源吸引下,迄今江苏全省已有1271家规模以上的民企与1000家规模以上的国有企业签署了“共建党组织”协议。

而这次培训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计划,正是“统筹共建”的发展和深入。

舆情浪尖上的组织部
尽管如此,党校培训“富二代”仍然引发争议,将向来低调的江苏省委组织部推向舆论浪尖。他们连日来为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记者。

在回应争议时,组织二处负责人引用了胡锦涛在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统筹兼顾地抓好国有企业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培训要一视同仁。

“企业家不仅是社会的财富,也是执政党的重要资源”,他强调,组织部门是人才之家,服务企业家、团结企业家、凝聚企业家,培养企业家后备人才是各级党组织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江苏省委组织部8月10日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中,企业家后备人才是指,“大型民企的接班人选或成长型民企负责人,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大学以上文化,政治素质好、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社会形象好,有一定发展潜力”,其中,参加“统筹共建”的企业优先考虑。

“目前的议论之一,是认为我们是专门为‘富二代’培训的,但实际上人选对象还有‘成长型民企负责人’,”组织二处负责人回应说,“搞高科技企业的也有很多,不见得都是‘富二代’,也有没有家庭背景大学毕业不久的。”

另一个议论焦点是“因培训而产生的费用”。

对此,这位负责人回应说,“政府公共财政这几年在转业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创业创新人才、农村党员和致富骨干的培训方面都有巨大投入,民企后备人才培训,只是公共财政对人力资源培训投入的一小部分。”

目前,参加培训的首批学员还在统计中。按照组织部预计,培训还是要收费的,“主要是收取适当的材料课本费和老师讲课的费用,一是向学员适当收取,另一方面是组织部门适当补贴。”但费用只有在培训基地和党校学习才收。

培训更具吸引力的是:这一培养经历将作为新一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因此省委组织部这次的文件是与省委统战部联合下文的。

“未来这些后备人才将可能成长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进入工商联参政议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组织二处负责人说。

以上

090913中國新聞解讀-國營航空的燃油避險損失

先閱讀兩篇報導如下;

国资委:支持央企衍生品交易维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9年09月08日
 
对于从事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业务的部分央企向交易对手致函维权事件,国务院国资委昨日明确表示,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有关交易对手应当予以协助。目前暂无有关交易对手回应的消息。

  国资委同时表示,正在对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情况展开调查,并支持企业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通过谈判协商、仓位管理等措施,尽力减少损失,有效维护权益,同时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诉讼等权利。

  能否“走掉”存疑

  根据国资委昨日发布的新闻通稿,近期从事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业务的部分中央企业向交易对手致函,表示鉴于对该项业务的内部调查正在进行,其保留追索权利。

  “此举属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国务院国资委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有关交易对手应当予以协助。”新闻通稿称。

  上述表态同CBN上周获得的消息相符,表明法律函的发送人不是国资委而是相关企业,而且函件焦点是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业务。

  所谓结构性期权,是将简单期权产品和其他衍生产品通过一定的交易策略打包形成的衍生产品。去年,国资委属下有多家央企在油料衍生品上“栽了跟头”,形成巨亏,其中包括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等航空类企业。从当时的消息可以得知,国航所交易的正是结构性的套保产品。

  但具体哪些央企发送了法律函,国资委并没有透露。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已经发送法律函的央企还比较少。采访中,国航、东航和中远方面都表示,没有听说公司已经致函交易对手。

  至于具体的函件内容,CBN日前通过知情人士了解到,是希望对此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定价政策、交易规则等方面实施调查。在调查完成前,为防范风险,企业将不再对上述交易追加保证金。

  对于函件中所称举动,路透社昨日援引一家总部在新加坡的投行人士的话称,“如果这些央企宣称破产,那么情况的处理会不同,但如果这些公司仍在运行,形成了亏损却直接走掉,是不能被接受的。”

  但一位长期从事衍生品交易法律顾问的律师也对路透社说,合同的细节将决定这些中国央企能否从已经形成损失的衍生品交易中走掉。他透露说,许多央企同外资投行间签订的合约都遵循国际掉期和衍生品协会(ISDA)所颁布的合同样本,但ISDA的合同样本允许销售产品的投行选择合同须遵守何地、何种的法律,这样投行就可以选择中国以外的区域来解决相关的诉讼。

  国航董秘黄斌昨天告诉记者,国航目前对之前签订的燃油套保合约,会根据市场波动,主动止损和调整仓位,不做风险叠加,另外也会做一些赔付限方面的修改。

  企业自控+监管强化

  在企业自查的背后,国资委也在针对油料结构性期货进行检查,但还没有证据显示这两者之间有直接联系。

  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企业实施调查是企业作为衍生品交易者的权力,而国资委方面的检查是为了加强监管央企开展金融衍生业务。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份,国资委就下达通知要求央企将金融衍生业务清理整顿情况于3月15日前作出书面报告。其后在3月末,国资委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管的通知》,规范央企从事的衍生品业务。但国资委对已经发生的亏损,其责任认定和原因追究,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东航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政府方面在上半年的调查后形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征求意见稿)》,主要涉及一些责任认定,而东航方面也就此进行了反馈,但最终调查报告还没有与当事单位见面。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3月份的一次会议上表示:“金融衍生品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发挥其套期保值作用。”也正是因为离不开,所以有必要完善监管措施。

  在上述3月末国资委的通知中,曾要求央企今后持仓规模不得超过同期保值范围现货的90%;以前年度金融衍生业务出现过严重亏损或新开展的企业,两年内持仓规模不得超过同期保值范围现货的50%。但一位央企人士曾对记者表示,上述范围的划定还较宽泛,只是防范极端风险,如果不进行类似于“对赌”性质的交易,央企的持仓量不会达到这一限额。

  东航董事长刘绍勇昨天告诉记者,目前在燃油套保方面公司没有再做新的合约。但他认为,对航空公司来说,从事燃油套保是一种常规的行为,“我也希望航空公司能够取得合法的场内交易资质,而目前还没有。我认为,如果在合法合规掌控的原则上,还是有必要做套保的。”

  对于央企从事燃油套保等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刘绍勇建议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国家的法律法规也需要完善,并对此进行系统化的建设。

  而对于央企是否可以继续签订新的套保合约,黄斌称,国资委下发的文件没有完全禁止,但也取决于企业各自的情况,包括风险承受能力。

央企套保巨亏 外资投行被指下套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09年09月10日
 
    因参与油料套期保值而发生巨额亏损的央企,或许有机会挽回部分亏损,因为事态出现转机。

  “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参与油料套保的部分央企,在签订合约过程中存在被相关外资投行欺骗的情况。因欺骗而签订的合约,法律上而言将是无效合约。如果诉诸法律程序,我相信这些央企胜诉的可能性非常大。”钟先生(化名)对CBN表示。

  钟先生所在公司是一家套保亏损央企的财务顾问,钟先生是该财务顾问小组负责人之一。他们春节前后成为该央企财务顾问,正值该央企套保出现巨额亏损。钟先生表示,出于职业保密,不能透露该央企名称及其交易对手即外资投行的名称。

  坊间一直传闻央企可能被外资投行欺骗,但未见确切说法,如今真相可能正在浮出水面。

  钟先生表示,根据他们采集的包括电子邮件、书面推介材料、网上通讯记录等在内的证据,及对该央企与外资投行所签合约进行分析、估值,可以得出两个观点:相关外资投行在与该央企缔约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等欺骗行为;双方所签“套保”合约甚至没有投机价值,更不用提所谓套保功能。

  “打个比方,你有一个西红柿,但说它是橘子。但我没见过橘子,就当成橘子买了下来。你可以说我笨,但是,你把一个西红柿当成橘子卖给我,这本身是一种欺骗行为。”钟先生表示,“外资投行与一些央企签订合约,事实上并非套保合约,他们把‘西红柿’当成‘橘子’卖。他们通过对产品结构调整、包装及增加附加条款等手段,使合约实际上变质。我们曾与某外资投行谈判,质问他们敢说所签合约是套保合约吗,该投行的人无言以对。”

  “就我们了解的情况而言,相关央企高层包括其公司章程,并不存在为投机而进行交易的意图。那他们为什么会签下事实上带有投机性质的合约?原因在于他们不懂这类复杂衍生品。”钟先生说,“而相关外资投行在这方面有多年经验,设计的产品一般人很难看出问题,再加上其强大的销售和公关能力,最后企业不明就里就跟对手签约。”

  “更有甚者,我们研究后发现,这些合约不仅不是套保合约,甚至连投机价值都没有。”钟先生说,“投机价值的含义,就如买彩票,中大奖几率很小,但一旦中了就可能赚很多。根据这些合约,如果油价上涨,央企在现货市场会增加很多成本,但在衍生品交易那边收益会非常小;一旦油价下跌,那么央企将加倍赔偿对方,亏损甚至可能是无底洞。”

  几家央企财报显示其最终亏损额甚为巨大。中国国航去年10月前后与几家外资投行签订场外交易合约,原油从当时100美元/桶一直跌至去年底40美元/桶,中国国航去年底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68亿元。东方航空去年底公允价值损失约62亿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燕指出,从法律角度说,要认定对方是否欺诈,主要看在缔约过程中对方是否存在虚假陈述、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如果存在,其合约属于非法。

  去年几家航空公司套保巨亏曝光后,央企套保亏损一直受到关注。近期此事再度升温。

  不久前,部分套保亏损央企致函交易对手,表示正对该项业务进行内部调查,其保留追索权利。9月7日,国资委表示,此举属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国资委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有关交易对手应予以协助。

  对于“保留追索权利”,金鹏期货副总经理喻猛国表示,此类场外衍生品交易多为一对一交易,属信用交易,无保证金,亦非每日结算。如果所签合约存在欺骗性,央企拒绝付款,可能挽回部分损失。

  国资委称,为维护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国资委正对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情况展开调查,并支持企业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通过谈判协商、仓位管理等措施,尽力减少损失,有效维护权益,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诉讼等权利。

  “目前部分央企尚未决定如何解决问题,面临的选择包括起诉、仲裁和谈判等。如果起诉,相信我们能赢。”钟先生说。

尼莫解讀:

1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07年和08年因油價飆漲,中國境內許多航空公司,都做了相當多的"避險"。但不知是避險的規模/部位沒有抓準,亦或是人謀不臧(交易雙方都有可能),油價從高點下滑之後造成幾家大的國營航空公司各數十億元人民幣的金融商品操作損失(本地的叫法叫做套保),以中國東方航空為例,其08年的燃油套保損失為人民幣六十二億元,折合台幣約三百億元。

2 這件事情其實是從去年油價開始下跌後就吵到現在,就尼莫的觀點而言,其實這和台灣現在很多老百姓在抗爭的連動債賠償沒兩樣,的確因市場不合理的波動造成交易的兩方,一方獲取暴利以及另一方的巨虧,但白紙黑字的合約反而讓得利的那一方站得住腳。

3 其實不只是這些大的中國國營航空公司,全世界的航空幾乎都在去年下半年的油價重跌中受傷慘重,絕大多數航空公司也就自己摸摸鼻子認賠了事,台灣的華航和長榮都如此。但問題來了,"國營"的航空公司,背後的真正老闆就是政府(或說"黨"),從以上兩個報導來看,顯然中國政府對賠了幾百億人民幣這件事情耿耿於懷,SO開始有些動作出來。

4 目前看來,王子復仇的戲碼才剛開始。一週內連續出了兩篇相關的報導,尼莫認為意在營造社會輿論,醞釀民間和工商業對這些"不公不義"的外資投行或交易對手的負面報導,之後的發展可能會如此;
 A 外資投行看到這些報導,勢必趕緊蒐集資料匯報亞洲區主管甚至美歐總部
 B 國營航空公司看到這篇報導,等於取得中央政府的撐腰,會主動找外資投行"協商"
 C 外資投行為了其在中國的"長遠利益",勢必會吐出一些既得利益,最後這件事情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WHY?金融業是高度管制的行業,幾乎所有的業務擴展都需要執照以及政府的批准,要在目前全球矚目的中國市場分一杯羹,不會有金融機構笨到和中國政府明著對幹。當然,人都要面子,外資投行會找自己的臺階下,尋求用別的交易來補貼這些國營航空先前的損失,而非直接就把錢吐出來。而中國政府的態度和能接受的底線在哪,還有待觀察。

5 摘錄這篇報導,要說的是,在中國做生意,跟國營企業相關的利害,就等於是跟國家相關的利害,也就是跟"黨"相關的利害,要特別謹慎為之。這沒什麼對錯,在人家的地盤,照人家的遊戲規則玩,原本就是天經地義,不是嗎?真的要挑三揀四嫌東嫌西,就不要來淌這個渾水,不要想賺這個錢。台灣有很多來中國投資被坑殺的例子,就尼莫的角度觀之,沒有了解本地的"利害關係",一昧想便宜行事,是造成投資失敗的主因,而人在失敗時更多的是指責別人而非檢討自身。跨國投資原本就不是簡單的事情,國際政治/法令規章/社會風俗/歷史淵源都與宗主國會有相當差異,這不是一句同文同種同是中國人就可以解決的。

6 這個案子和"力拓案"有異曲同工之妙,惟這個案子對中國政府而言棘手得多,關鍵點在於國營航空和外資投行的合約早已簽訂,鬧大鬧僵到國際法庭對中國沒好處。而力拓案是中國國營大鋼廠和力拓公司就今年鐵礦砂合約價的拔河,談判還沒結束,中國政府在七月份就先把力拓在中國的高級管理人員都抓起來,罪名是"間諜罪"。為何是間諜罪?力拓為增加談判籌碼,透過應酬和賄絡鋼廠採購,取得這些鋼廠內部的成本帳務等相關訊息。而按照中國政府的邏輯,鋼廠既然是國營,鋼廠的利益就是國家利益,竊取國家利益相關的機密資料當然就是間諜罪。SO?謹慎謹慎再謹慎。

以上

090913中國新聞解讀-風電產業

對創新產業的投資和投入永遠都要很謹慎,風電如此,電子紙應該也沒太大差異。

請先閱讀以下報導

S曲线焦虑:追“风”资本进退维谷 

面对产能严重过剩,继续追加筹码还是止损抽身,这是一个难以选择的命题

时间: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由于风电设备企业越来越多,开始相互压价,利润已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加上电力设备回款比较慢,所以企业现金流一直很紧张。

  本报记者詹铃深圳报道

  作为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张励(化名)最近有些郁闷。

  他两年前投资的一个风电设备项目由于资金链紧张,前几天提出,希望他所管理的基金能参与新一轮的融资,否则企业可能撑不过明年。

  面对国务院警告风电设备产业已严重过剩的现实,继续追加筹码还是止损抽身?对于张励来说,是一个难以选择的命题。

  与太阳能光伏热潮相似,风电设备企业突飞猛进的背后也深深刻下了风险资本助推的印记。特别是2007年中比基金等联合投资的金风科技成功上市之后,其登陆深交所首日便冲高至160元,PE高达400倍的辉煌业绩更是刺激了大批资本前赴后继的涌入这一新兴领域。

  而现在,在轰轰烈烈的风电项目争夺战之后,除少部分杀出重围的佼佼者之外,大部分风电设备的投资者们面临的是与张励相似的困境和尴尬。

  哄抢项目

  “这2年时间,我们与其他投资人一起先后投下去三四亿,但企业产品出来后就只做了几个小风场的项目,而且后期维护成本特别高,可以说就是赔本赚吆喝。但现在如果不再继续给它输血,前期的投入可能就将打水漂。”张励说。

  事实上,2006年时,张励就开始关注到风电产业。那时无锡尚德刚刚在纽交所上市,新能源概念正被热炒。而国家发改委1204号文件明确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否则风电场不允许建设。

  “开始看了几个风电设备项目,总体感觉是技术还不太成熟。”张励发现,风力发电设备整机企业大多是从以前做电力相关设备的厂家转型而来,基本是照搬丹麦、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机型,但由于国内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产品质量并不稳定。

  然而,不久之后,风电设备投资开始飞速升温。

  “当时一个500KW的小型风电机组,成本大约300万到500万不等,可以卖出800万到1000万的价钱,而且由于有70%的国产化设备的要求,当时只要能有产品下线的厂家,基本上都能拿到订单。”正是在这样狂热环境的刺激下,张励开始加快寻找合适的风电项目。

  “我们开始想找一些产品相对成熟的厂家,但增资进入的门槛都是好几千万甚至上亿起,而且往往有几家甚至几十家投资机构在盯着互相哄抢,价格抬得很高,再三考虑之下,我们还是决定把目光放在还在试制阶段的公司。”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励终于成功投资了一家风电设备企业,“当时考虑到这家公司直接与海外公司合作,技术上相对会有保证些”。

  热潮之后的尴尬

  投资后过了大半年,产品终于下线了。然而,作为企业董事的张励还没高兴多久,麻烦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质量不稳定。由于风机直接引进海外机型,而中国的风场环境却与国外有很大不同。按照正常的情况,样机至少要经过春夏秋冬一年时间来进行测试,才能正式安装运营。然而,在交货期的压力下,只匆匆检测了两个月就开始了安装。

  “由于内蒙古等地的风速比引进设备生产线的欧洲国家大很多,所以叶片很容易坏掉,加上一些国产的零部件很容易损坏。虽然卖风机有不错的利润,但加上后期的维护基本上就没钱赚了。”张励说。

  很快,小型风机逐渐没有了市场,几乎所有的风电整机企业都在向大机型迈进,1兆瓦、2兆瓦、甚至3兆瓦以上。显然,不研制大机型就跟不上潮流,而要向大机型迈进就需要更大手笔的投资。

  此外,由于风电设备企业越来越多,开始相互压价,利润已比之前降低了不少,加上电力设备回款比较慢,所以企业现金流一直很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张励又联合其他几家投资机构追加了上亿元的投资。

  “其实进入这个行业后才发现,企业赚钱很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加剧,利润越压越低,另一方面是后期更换零部件等维护成本特别大。”张励说,“这样算下来,没有大规模出货,也就是说没有进入发改委特许招标名单的企业根本就没法赚到钱。而且由于企业多次融资,我们当初投资的股权也被稀释了很多。”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挤进发改委的特许招标。”张励说,只有挤入特许招标的企业,或许才能成为此次洗牌后能够剩下的20%,“否则可能就只能等着更强势的企业来整合了”。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6期风电特许权招标结果,除华锐、金风、东汽三巨头外,湘电股份、浙江运达、广东明阳也首次入围。

  “从未来大趋势来看,由于企业越来越多,肯定还会有一些企业能进入特许招标名单,但空间已经不大。”海证券分析师李新渠说。

  湘电集团董事长周建雄则对记者表示,“未来进入特许招标名单的企业在8家左右属于合理范围,这样既能保持适度的竞争,又不至于竞争过于激烈,从而伤害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S形发展曲线?

  促进产业发展与导致产业过剩,风险投资追逐所带来的这两大效应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如影随行。

  事实上,目前国内公认的风电整机前三甲中,除东方电气属央企外,大连华锐风电与新疆金风科技背后都有风险投资的支持。

  其中,本土创投元老阚治东管理的东方现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5年投资的华锐电气,已是国内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商。“我对风电行业依然看好,作为新兴行业,初期市场出现过热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经过痛苦的洗牌后,存活下来的风电企业的产品才能真正经受市场考验。”阚治东说,从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来说,大部分企业都会经历一个倒转90度的“S”曲线发展过程,这是合理的。

  “肯定有一天,风电成本要低于火电,所以风电行业的真正爆发性增长期还没有到来。”阚治东信心满满地说。

  所谓“S”曲线,是指新兴产业在刚诞生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投资者蜂拥而入,使市场泡沫开始累积。在经历短暂繁荣后,由于产品、市场等原因,新兴产业将出现行业洗牌。一些活下来的企业将突破前期瓶颈获得飞速发展。此后,随着行业逐步成熟,利润将逐步趋于稳定并下降。

  显然,目前国内风电设备行业已经进入到S曲线的低谷期。

  “行业出现大整合已在所难免。”李新渠说

  “我们下去看项目时发现,几乎江苏每个沿海地级市都提出要打造风电设备产业园,除十来家整机企业外,配件企业也已有几十家。”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一位人士说,但真正有自有创新技术的企业还是太少,基本上都是对国外技术的模仿。

  “风电设备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前期投入成本巨大,属于大投入大回报的典型,由于资金需求大,风电设备企业一般都会进行多次融资,且数额较大,所以整机企业背后往往都是好几家投资人组成的联合投资团。”上述人士说,“对于这样的大项目,一旦失手,对于投资人来说肯定是损失惨重。所以,对于难以为继的项目,投资人肯定会希望被收购以挽回部分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说,相信风电整机领域接下来很快会出现一些并购案子。”


尼莫評論:

1 認真閱讀這篇文章,可以發現以報導的深度而言,本地的報紙一點都不輸台灣媒體。甚至尼莫認為,由於本地人在表達方面不若台灣人來得"含蓄",反而很多的報導都比台灣來得敢寫得多。當然,也有許多面向的報導比起台灣有相當不足,比方說政治新聞。哈哈,不過本地媒體在報導阿扁的司法醜聞可是不留餘力。

2 選出這篇報導主要是想說,對於新產業(如以上的風能)的投資,遊戲規則(包括很多層面,產業鏈結/法令制度/技術門檻等)尚未清晰之時,投資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非常高,即便像是文中提到的私募基金也免不了在過熱的氛圍中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何況像我們這樣專業能力薄弱的投資人。另外尼莫認為能源相關產業的風險又更特殊,一方面是該行業屬高度管制,政府會是主要的買家和遊戲規則制定者;第二方面是擴大來說,能源產業甚至與國際/區域政治與國家安全都有關係,要能夠全盤思考的難度很高。

3 以價值投資的觀點而言,尼莫的想法很單純,在買入時要明確的知道自己付出的價格是用來買企業的"過去"還是"未來"。

4 近期應該有機會拜訪風電設備的上游零組件廠,這篇報導剛好幫自己打底,免得CALL客戶時被客戶矇假的。但要有更深入的認識,還要透過這篇文章作更多延伸閱讀才足夠。如同費雪在非常潛力股所說,一無所知的去拜訪客戶,一方面沒禮貌,另一方面是浪費彼此時間,沒有思辨和提問,純粹聽客戶說就做報告或做投資決策,根本是傻瓜,國內許多券商出的研究報告都有類似的毛病。而尼莫一直相信,不僅是對於投資標的的選擇要如此,在傳統的商業銀行做企業放款也是如此。知己知彼,百戰不怠。

以上

書摘-智慧型股票投資人-第一章-投資與投機的比較 090825

投資與投機的比較

- 葛拉漢的定義:投資行為必須經過透徹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與適當的報酬。不符合上述的行為即是投機。由此概念出發,葛拉漢強烈批判一般媒體和華爾街對所謂的"投資者"這個名詞的定義。媒體和華爾街往往簡單的把買賣股票的人就當作是"投資者",但葛拉漢認為在絕大多數時候這些買賣股票的人都只能算是投機而非投資。

- 但葛拉漢也不否認有"智慧型的投機行為"存在於市場上,但他依然堅持要區分清楚以下三點;
1) 從事投機卻認為是投資
2) 以嚴肅而非消遣的態度從事投機,卻又不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技巧
3) 投資所涉及金額超過能夠承擔虧損的範圍

- 葛拉漢認為,非專業人士以融資方式買進股票就是在搞投機,而購買所謂熱門股的人也是在投機或甚至可以說是賭博。葛拉漢建議如果受不了誘惑想要用這種方式進場搏一搏運氣,應該單獨撥出一小筆錢,就用這一小筆錢去殺進殺出,但絕對不能因為行情走高或獲利好就增加這個帳戶的金額,甚至葛拉漢建議在此時應該要抽出投機資金而非加碼!

- 總而言之,葛拉漢勸戒我們不可以在同一個帳戶進行投資與投機的買賣,思考邏輯也不可以混淆於兩者之間。

(尼:牽涉到對市場的認定的差異。據我的瞭解,葛拉漢說的沒錯,絕大多數人所做的都是投機而非投資,也把自己的投機當作投資,結果就是賺錢了開心了就覺得自己很行很強,賠錢了不爽了就怪東怪西怪政府怪政治怪中國等等。這段文字的背後沒有提到的就是究竟我們買賣股票的這幫子人該如何看待"市場"這個玩意,尼莫的想法很簡單,把市場當成賭場的人,就不用想太多也不用做啥基本分析價值投資,認真的去賭才是王道;認真嚴肅的看待"資本市場"這件事情的人,就應該以葛拉漢對投資的定義為標竿)

防禦型投資者所能預期的結果

(尼:這一段的邏輯交代得不清楚,先把筆記歸納出來再試看看能否串起來)

- 何謂防禦型投資者?定義:在市場的主要興趣為安全與避免麻煩。

- 對防禦型投資者而言最好的投資組合是高評等債券以及權值股,債券和股票的比重都要控制在25%到75%之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維持50:50的比率,在行情出現相當幅度的變化時,則做調整以恢復兩者之間的等值關係。

- 葛拉漢提到在1965年時,一半債券一半股票的投資組合可以提供合計約6%可以抵抗通膨的稅前報酬。

(尼:會把這一段摘出來主要是考慮6%這個數字,因為以前做財富管理時,一直被要求教育客戶的也是長期穩定的每年6%的報酬率,甚至尼莫頂頭有近二十年銀行經驗的直屬主管也是這樣管理自己的PORTFOLIO,SO我覺得這個數字必然有其道理所在,今天讀到葛拉漢的這段文字才明白)

- 葛拉漢認為過去的高上漲率意謂"目前股價過高,因此"1949年以來的理想結果蘊含未來差勁的表現"(以上引述於1965年版)。葛拉漢在之後提到,在1949年以來的20年多頭行情中,普通股的平均報酬約為14%。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從1949到1969,道瓊股價指數上漲了四倍多,其盈餘與股息只成長了一倍。因此,在此期間的上漲行情,主要是源於投資者與投機客的心態,而非來自公司價值的增加。

- 1964到葛拉漢寫第五版的1972年間,由於利率的變化,中長期債券,即便是品質優良的債券,也都發生了價格大幅下跌的現象。葛拉漢對此有兩點結論,其一是"優良長期債券價格的下跌源於貨幣市場的發展,貨幣市場是深澳難懂的領域,通常對個人的投資策略不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二是"歷史上無窮的經驗顯示,我絕對無法預測未來的證券價格",1964年以來的優良長期債券價格變動便是這樣的經驗!

- 1971年底,股票和債券的整體預估報酬率大致相等,在這樣的情況下,葛拉漢建議防禦型投資人應該把資金"完全"投資在債券上,因為優良債券在利息與本金的清償會遠比股票的股息與價格增值來得確定。但考量以下三個可能,葛拉漢也不建議把所有的錢都押債券,1)通貨膨脹惡化;2)美國企業獲利大增;3)缺乏基本面的合理支持,股票市場的另一波投機熱潮。SO結論是葛拉漢認為投資人,即便在1971年底那樣適合只買債券的時空背景下,投資人還是應該適度的妥協買些股票。

- 防禦型投資者的整體績效不太可能和各種分散式或代表股支投資組合的績效相差太大,或更精確的說,他或他的投資顧問並不能明確預測各種投資組合的最終差值。

- 投資者為了迅速獲利而買進新上市的股票,或認何種類的熱門股,他將無法期望這樣交易方式的績效會優於大盤,甚至就長期而言,結果幾乎必然相反!防禦型投資者必須將持股侷限在權值股,他們擁有長期的盈餘紀錄與穩健的財務狀況。

- 葛拉漢最後提出三個給防禦型投資者參考的方法;
1) 購買信譽卓著的投資基金,替代自己建立股票投資組合
2) 若資金購大,則可交給專業的投資顧問(公司)打理
3) 成本攤平法-定期定額

 

積極型投資者(Enterprising Investor)所能預期的結果

- 進取型的有價證券購買者,當然希望並預期獲得比防禦型(消極型)投資者更好的整體績效。但他必須明確瞭解,何種行為方式才有合理的成功機會,何種行為方式則否。

- 葛拉漢先介紹幾種投資者或投機者為了提升績效而經常使用的方法;
1) 依行情的變化從事交易,就是買低賣高或是賣高買低(放空)
2) 短線的選擇,根據公司盈餘增加的報導或預期其他有利發展的買進
3) 長線的選擇。通常是強調過去極佳的成長紀錄,並且認為這會持續到未來。在某些情況下,投資者會買近目前沒有明顯績效,但預期不久之後將有高獲利能力的公司(這類公司通常屬於科技類股)。

- 簡而言之,葛拉漢認為上述三種方法都無法讓積極型投資人達到預期的結果,甚至很嚴厲的不認為第一種方法算是"投資"。對第二(根據近期的未來發展)和第三(根據長期的未來發展)種方法,葛拉漢認為會有兩種障礙,其一為人可能犯錯,其二為競爭。投資者對未來的估計可能發生錯誤,又即使是正確的,目前的市場價格可能已經充分反應所預期的事。

- 就近期的選擇來說,華爾街的人普遍能正確瞭解公司當年度的營運績效;甚至次年的績效,在可預測的範圍內也已經反應在股價上。因此,投資人若根據今年突出的績效、或根據他人有關來年的績效報告來選股,則可能發現其他人也基於相同的理由採取相同的動作。

- 就長期的觀點選股,投資人還是會有相同的困擾。就預測而言,長期的預測比短期預測更可能出錯。但換個角度想,也因為專家在這類預測中經常犯錯,因此當所有的華爾街人士做出錯誤的判斷,投資人理論上就能因其正確的預測而獲得重利。但問題在於,有多少進取型的投資者擁有精明見解或預測的天賦,足以擊敗專業分析師?

(尼:以前曾有文章提到過自己對於"預測"的無奈和厭惡,就這點而言和葛的看法相近,也許是早年讀了這本書後就把這類的想法植入腦袋中。諷刺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投入,目前在工作中居然達到了因為精於"預測"而被嘉賞的境界,但真的從來不認為自己的預測能有多準確也不瞭解花如此多時間所謂的預測價值何在)

- SO葛拉漢的結論是,為了持續取得超過平均水準的績效,投資人必須遵從1)投資策略必須本質上健全而有發展潛力,以及2)投資策略有別於華爾街的流行。這樣的投資策略存在嗎?葛拉漢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 不論是多、空行情,股票走勢總會過度延伸,大盤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而且隨時都有某些個股呈現這種現象。此外,有些股票會因為乏人問津或不合理的市場偏見而被低估。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市場中有相當多的人,從事股票的交易,卻似乎不知道價值與價格兩者之間的根本差別。在這本書中,葛拉漢將舉無數的範例以說明價值與價格的背離。照此理論,任何有智慧的人,只要有良好的數字觀念,就可以在華爾街任意悠遊,從其他人的愚蠢行為中牟利。看起來似乎如此,實際上卻未如此簡單。購買乏人問津而且價格低估的股票來牟利,通常是對耐心的一項嚴厲考驗。放空深受人們喜愛而且價格高估的股票,不僅將考驗投資者的勇氣與耐力,口袋的深度也是重要的考量。原則都正確,成功的應用亦屬可能,但這不是能輕易精通的技巧!

(尼:真誠的推薦所有巴菲特或價值投資的信仰者把以上這段文字背起來!)

- 投資良機的第三個以及最後一個範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在華爾街所從事的行為集中於購買其股價低於其淨流動資產(不包含固定資產以及其他資產以及減除所有負債)的高折價股票。顯然這些股票的市場價格遠低於該企業的實際價值,且沒有任何的持有者或大股東會以如此荒謬的價格出售持股才對。但很奇怪的是實際上不難發現這類異常的股票,1957年時居然有清單列出了近兩百家這種上市股票,而這類高折價股票最後都展現高過其他投資的可觀獲利。但在一九六零年代,市場上幾乎完全消失這種股票,由又在一九七零年初的低迷市場,又有部分股票變成這類的高折價股,且即使市場有強勁的反彈,這類股票的數目還是足夠形成一個完整的投資組合。

(尼:"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尼莫的翻譯,寰宇版翻成"仍未存在",原文為"not recently available"。尼莫的英文SOSO,但這本書的確很多地方的翻譯實在是狗屁不通讓人不懂,逼得我乾脆上街花RMB30買本山寨版的原文版,建議所有有心鑽研價值投資的朋友都應該去讀原文版。另外"高折價股票"也是尼莫的翻譯,寰宇版譯為"廉價股",原文為"bargaining issue")

(尼:對於所謂的高折價股投資策略,近來頗多批判,尼莫認為這個理論的精神沒有問題,但外在環境變了,在應用的技術面要有所調整。外在環境那裡改變?資訊化/全球化/金融體系的變革是最主要的象徵,再來就是現有的會計制度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產物,的確對所謂"知識經濟"時代的許多無形資產(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信譽等)在評價以及揭露表達方面有其短。尼莫一直在想,能夠把格局拉大到這樣層級,且充分瞭解這些變革是如何形成以及在未來會如何推波助瀾的人,才會是漫漫投資路上最後的贏家)

以上

090829書摘-赫遜河畔談歷史故事(1)

知古以鑒今,理解過去的中國應是理解現今中國的捷徑,在這方面個人頗推崇黃仁宇的著作。

開場白

- 尼:目前還看不太懂,整本書做完筆記後再回頭來摘這一部分

孔孟

- 尼:明白點出雖並列至聖亞聖,但實際上有很多的差異。其他部分不知道要摘什麼,這篇也跳過。

秦始皇

- 假使我們撇開嬴政的個性與作為,單說中國在公元前兩百多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誕生前約兩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統一;並且此後以統一為常情,分裂為變態,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問,以歐洲人才之多,何以不曾在公元前後,同樣由一個地方較偏僻,交通也不是頂便利的國家(如波蘭或保加利亞)作主,以幾代的經營,打敗英、德、法等國的聯軍,併吞他們的領土,斷絕他們各國皇室的繼承,並且將各國文字劃一為一種共同的書寫系統?(以上描述秦統一天下的過程)這事不但在兩千年前不可能,即使兩千年後的拿破崙和希特勒都不敢存此念頭。由此可知,中外歷史之不同,不光是人才和個性的問題。

- 中國初期早熟的政治統一,造成書同文車同軌的局面,是一種有歷史地理性的組織和一種代群眾性質的運動。我們應該從秦始皇的後面,看清戰國時代的社會經濟因素,認識農業技術的進步,商業的興起,客卿在各國政治的地位,以及游俠的活動情形。這些因素,促使中國在秦的領導之下統一。

- 尼:黃分析,由於黃河含沙量高,又隨著周朝進入春秋戰國,人口增多,農業技術進步,在春秋時代個小國已在黃河附近築堤以利農業。但這樣的各自築堤卻時常會危害到鄰國的安全,也時常因此引發戰爭,故黃推論光是治水一事,中國之中央集權,已無法避免。

- 尼:黃也分析,季候風與農業的關係,也促使中國在公元前趨向統一。原因在於早年的中原(現在的華北地區)百分之八十的雨量出現在夏季三個月,但由於每年降雨量的多寡和降雨的區域並不平均,這樣就會造成很多局部性小區域的旱災或水災,這時候就需要鄰近的國家接濟,又並非所有時候鄰國都願意接濟,此時就有可能發生戰爭。各諸侯可能因婚姻細故、個人恩怨及擴大地盤的野心而動兵戈,參與的人民則更因饑荒所迫而活躍從事。結果就是大國控制資源越多,對賑災恤鄰更有效,參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併。全面競爭以後,小國無法生存,因而有趨向整個統一的趨勢。SO黃的結論就是撇開秦始皇的褒貶不論,中國在公元前統一,而且之後都以統一為正軌,實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撐著。

李克

- 社會的發展,不由它自身作主摸索而成,乃是由政治家以鳥瞰的態度裁奪。

- 我們今日以長時間遠距離的姿態觀測,周禮確在很多地方表現當時行政的精隨。其實際作者是誰無關宏旨。其癥結是中國的中央權力,在技術尚未展開之際,就先要組之千萬軍民,所以只好先造成裡想的數學公式,向下壟罩著過去,很多地方依賴理解能力,不待詳細的實地經驗。

(尼:親身待在中國的體驗,就會覺得即便到現在,中國還是按照如此的規則在運作)

- 從李克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歷史環節。當日天災頻仁,食糧價格極不穩定(尼:根據黃的例子,米在便宜和貴的時候價格相差四倍半!),因之政府的方針總在平準,也就是要做到"民毋傷而農益勸"。然則糧食生產,倒底重要,所以種田的為本業,其他都為末業。重統的重農政策以及低水準平等思想,由來如此。

- 從以上情形看來,中國立國最初即與西方迥異,其重點是技術上的著眼不同。先秦從封建倒郡縣,政治家依賴人類的智力,造成龐大的組織,是以美國漢學家XXX即堅稱中國在公元之前,即擁有二十世紀超級國家的姿態。可是郡縣制也開官僚政治之先河。在公元之前即由皇帝派官僚向幾千萬人民徵兵抽稅受理訴訟及刑事案件,是超時代的政治早熟。因之更難放棄間架性的設計,以至於一般政令上面冠冕堂皇,下面有名無實,官僚間的邏輯被重視,其程度超過實際行政效能,又儀禮也可以代替行政,則是西歐和日本都已商業組織的精神一切按實情主持國政的時候,中國仍然是億萬軍民不能在數目字管理。今日我們重讀李克"盡地方之教"的一段,也只能說他的世界寬,不能說他的眼光深。其以簡單的數字,壟罩著大量農民組織,以現代眼光批判,雖早熟仍是原始式的組織。

(尼:"一般政令上面冠冕堂皇,下面有名無實,官僚間的邏輯被重視,其程度超過實際行政效能,又儀禮也可以代替行政"。這段文字很關鍵,在台灣島上土生土長的我們,習慣於政令必達,島事=國事。但在中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黨中央"的命令若是太明確,到各省(或特別行政區)時就會因地和歷史人文背景而有適用上的困難,SO後來就變成高層的指示或命令只能是空泛的觀念和"指導",對台灣人來講看了就覺得烏煞煞,覺得都在玩文字遊戲,殊不知這是管理一個地方制度沒有統一的大國的必然。)

司馬遷和班固

- 漢武帝用董仲書之建議,罷斥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漢朝立國行雜霸之制,有法家思想,文景之際,施政又有道家精神,董仲書自己的著作,還參和著陰陽五行的成分涉及災異。總之整個漢代思想,是一種有選擇性的大綜合。我們在這裡要特別強調指出的,董仲舒之尊儒,並不是以尊儒為目的,而是樹立一種統一帝國的正規思想。武帝之置五經博士,立學校之官,策賢良,都根據這宗旨著眼,從此中國龐大的文官集團,有了他們施政的正統邏輯。司馬遷和董仲舒是同一時期的人物,他讀書不受這政策的影響。而班固年輕時"正規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礎,後漢的皇帝也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政權領導下的環境裡著書,就難脫離國家所訂標準下的束縛。

(尼:還記得讀書的時後,歷史課本只教我們說史記是通史,漢書是斷代,怎麼都沒人跟我們提到這麼重要背景上的差異?不知到是教育部深刻的了解中學生沒有理解如此背景的智商,還是就是為了把我們教傻?另外由以上文字觀之,尊儒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帝國的管理,是最符合當時政治環境背景的思想,但對現在的人最適用嗎?)

- 漢書中卷二十"古今人表"列了一千九百三十一人,包括女蝸(女字邊才對,尼莫找不到這個字)氏有巢氏,論語中的孔門子弟等,班固照顯善昭惡的按上上至下下區分為三等九則,黃認為這是十足表現班固的正統思想之處。黃認為從他個人眼光看來,除非班固從小讀書開始,就先培養了一段"常經"和"異道"的觀念,決難如此只憑古書裡一句一段的敘述即能將這麼多的人物列表區分其品格,有如衡量其材之長短。因此我們可以推想世俗觀念中儒家的拘泥,並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門徒的真性格。多方面那些呆板的型式,還是後人之所造作,其目的在維持文官集團的緊湊。總算還是中國讀書人的運氣好,得有太史公司馬遷在班固之前寫作,否則沒有史記,逕由漢書開二十三史之端,中國史學的傳統,必更趨向文以載道的方針,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實性和生動活潑了。

090823Market Update/價值判斷/財報分析

對近期市場走勢的看法以及閱讀思考的心得。

先談市場走勢

影響後勢的要點如下;
資金潮 - 全世界都一樣,要再大幅增加貨幣供給可能性微乎其微,貨幣供給增速下半年會顯著慢下來,甚至負成長都有可能。
原物料價格 - 第二季開始顯著推高的原油/金屬/大宗商品價格將在下半年傳導到消費者,物價會上漲惟不會大幅飆高。
企業復甦 - 大部份製造業的出貨似乎都回到先前的八成以上水準,這代表經濟已走向正軌,或套用最近常聽到的說法"已見復甦的嫩芽",後續應會跌跌撞撞的繼續復甦。

綜上,還是認為股市在下半年會修正,修正的幅度會從前波高點往下兩到三成。修正的原因是1)資金潮只會退燒不會更燒,2)可能上漲的物價以及利率,3)現行企業的基本面並不足以支撐這樣高的股價。

其他影響經濟和金融走勢的要素應該還有兩點,其一是逐漸興盛的貿易制裁,其二是普遍上漲的失業率對消費的影響。

再談閱讀思考的心得

- 電子零組件業的投資價值

最近對電子產業的某個子產業有深入的研究,發現這個產業的價值有明顯的低估,原因有二。

其一是市場混淆了產品和應用的觀念,該產業屬成熟產業甚至一般被歸類為夕陽產業,惟就產品的應用層面而言,卻因個別公司切入點不同,某些特定公司有顯著的成長空間。

其二是所謂的HIDDEN ASSET,當然不若世電或裕隆這樣有在台北的土地資源可公開發,高科技公司的HIDDEN ASSET往往在機器設備上,某些產業(如半導體)的設備的確三五年就會過時,五年加速折舊完了就沒啥殘值,但也有些雖稱之高科技的公司但其機器設備實際耐用年限遠超過其折舊期間,這樣一來一往就會有淨值低估的現象發生,對價值投資者反而是很好的切入點。

- 匯兌損益。

在中國有佈局大規模產能的台商過去兩年應該都相當程度受惠於人民幣的升值,甚至當中不少取巧且有實力的台商藉由資產負債表的操控和管理,同時增加人民幣資產和美元負債,藉此套取不少匯兌損益。以人民幣走勢而言,07年的影響數最大,08年和06年次之。

為何提到這個?關係到上市櫃公司的獲利能力。尼莫大略研判,主要產能在中國的企業,過去兩年應該至少淨利的兩到三成的來自於中國的匯兌損益,但自從08年下半年美金兌人民幣停在6.83不動之後,這方面的收益就會受到相當影響。

特別講到這點理由有二;
1)匯兌損益畢竟是營業外損益,有心透過基本面分析來推估企業未來盈餘狀況進而判斷投資價值者要能夠看得透;
2)不要以為人民幣升值對只在台灣沒來中國的人沒影響,少掉這些匯兌損益,上市櫃公司獲利數字差,員工待遇或是股東權益也會受到影響。

延伸思考,從此角度觀之,就可以明白為何很多上市櫃公司在前幾年負債(由其是當中的美元部位負債)會"不正常"的攀高,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賺人民幣升值的獲利。個人認為只要當中的安排都妥善合理並且風險控制得宜,既然能夠增加股東權益和報酬,何樂而不為?只是從投資的角度看要能夠看透公司在玩什麼就是了。

其實很多財報的數字的解讀或是所謂的作帳/盈餘管理/窗飾都是如此,要先了解何謂"正常"的部位(包括現金/應收/存貨/固定資產等),第二部才是判斷企業報表上的結果屬於正常還是異常,沒有完美的報表,太過正常或是太過異常肯定都有問題,這時後就要能夠從公司實際經營者(大股東或是高階管理階層,視公司治理以及股權/治權分離程度而定)的角度和"利益"層面來分析思考為何報表會長這個樣子?為何報表中這個數字會偏高或偏低?當然,難就難在分析思考時應用的"標準",包含對大環境經濟狀況的認知/行業的發展和目前的狀況/公司實際經營者的誠信以及能力等等。

牢騷

對自身而言,這才是所謂的基本分析或價值投資者該有的態度和做為,很多人理解的基本分析就是算算財務比率,然後做成精美的圖片和走勢圖來評論一家公司如何如何,卻對公司的經營和所謂的"商業"一知半解。

很多朋友問我如何閱讀財務報表方面的問題,這一層面自己也還沒有參透,只能說對所謂的會計有基本水準以上的理解是最最最基本的底子。尼莫怎麼看報表?先了解產業(產業鏈/上下游/成本/利潤/固定資產結構等),了解何謂"正常"後才來審視報表,之後分析報表的合理性,從報表中的數字往回推到分錄,再從分錄往回推到形成分錄的交易…

殊不知,價值判定和評價差的尋覓只是第一步,投資性格的培養還要透過更多的交易才能夠淬鍊。

以上

090809雜文

摘要最近讀報以及閱讀雜誌的心得歸納

第一則是說某監委對於氣象局預報雨量不準要提糾正案。

我的第一直覺是這個監委瘋了嗎?稍微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跟大氣科學相關的預測是所有科學當中最難以掌握的,因為會對其造成影響的變因實在是太多太複雜。而堂堂一國的監委居然連這樣的常識都沒有,爽爽的在家"緊盯電視了解災情狀況",就可以之後秋後算帳決定是否要調查,這是什麼世道?

查了查高監委的背景,居然是法官出身,民法親屬法的大家,這樣的專業背景來說氣象測不準要為難氣象局的專業同仁,換做你是氣象局的人會做何感想?

我很欣賞馬英九的清廉政治,但清廉和獃氣是兩碼子事,國家治理和文官系統不能這樣搞,如果一切只要照王建煊的主張搖著道德操守的大旗無限上綱,而不實事求是尋求解決之道和績效,結果只會是行政效能的進一步低落甚至墮落。

標題:監委:莫拉克雨量預測 依舊不準

【台北 9日電】2009/08/09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監察委員也緊盯電視了解災情狀況,後續將決定是否介入調查;日前對卡玫基風災水患提糾正案的監委高鳳仙說,這次氣象局對雨量預測依舊不準確。

去年卡玫基颱風造成中南部嚴重水患,監察院日前通過高鳳仙提案,一口氣糾正14個部會機關,創下單一糾正案最多機關被糾正紀錄。糾正案才出手,這次莫拉克再創南台灣,高鳳仙上午受訪時說,「氣象局對雨量預測這次一樣不準確」,一直在上修。

高鳳仙指出,調查卡玫基風災水患案時,約談過氣象局相關人員,氣象局坦承對雨量預測不準,甚至說「全世界對雨量的預測都是不準的」,氣象局希望加設更新的降雨雷達,但該雷達的功能只是提前 3小時知道雨量;另外,她也發現,中央地方河川治理事權沒有統一,以致於機關各行其事。

高鳳仙說,卡玫基風災中,監院要求行政部門改善的部分,行政單位還沒回報,再加上這次莫拉克風災災情還未完全彙整,因此,她目前還沒有打算申請自動調查,還待收集資料再決定,不過,若要調查,她也會就這次災情產生原因,風災占多少比例,人為疏失占多少比例去了解。

高屏地區屬監委劉玉山及趙榮耀的責任區,他們都說,還沒有打算申請自動調查,還要進一步了解狀況,看是否有人員違失再決定。

趙榮耀表示,他這幾天盯著電視,南部災情實在太慘了,不過,現在中央地方都忙著救災,監委最好先別去干擾,之後再看是否要去南部巡察。

第二則是對美國大學高等教育的討論

當中提到有機會上名校而因財務因素選擇便宜但沒那麼有名的學校就讀的人,在畢業後十五年的表現(賺錢能力)並不比同期的名校畢業生來的差。這告訴我們什麼?自我要求高成就動因強的人,終究會出人頭地,並不會因為一時的貌似落後就自甘墮落,相反的反而會激起其奮發向上與現實抗爭的AQ,進而在之後追上曾經的貌似領先群。尼莫對此深表認同,覺得人生很長,一時的輸贏,只要把時間縱軸拉長,真的都不算什麼,不是嗎?基於此點對自己的想法就是無論何時,都要保持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為了什麼而活會比實際的結果來得重要許多。

第二心得就是對於教育資源不平等造成中下階層教育權受損的無奈

讀台大的時後就發現,班上有1/2的人是台北人,2/3的人是北部人,3/4以上的同學家中經濟都是小康以上。這代表什麼?教育資源的不平均以及小康家庭有較好的能力負擔較多較優質的教育資源(說白了就是有錢讓小孩去補習或請家教)是造成這樣差距的主因。SO讀台大真的都是最優秀最聰明的人嗎?由此觀之,並不見得。就我自身的經歷,只是剛好在那段時間,出身的家庭有能力負擔我讀較好的中學,自己的腦袋也比較適合那時後的教材,那年的考題也正好都是我有讀到的部分,結果就拿到了就學資格。自己真的有比別人聰明?我想了很多年,巴菲特倒是給了很好的註解,"娘胎的樂透"。

文章的最後有提到名校出身在職場上比較多CONNECTION可以有相對的優勢,這也是真的。不過就此點而言到不見得一定要名校(或所謂排名比較前面的學校),比方說我的親身經驗告訴我,要在台中打混,東海或逢甲畢業會比台大畢業有更多的校友。

標題:砸錢上名校… 成功關鍵在個人

【本報系記者許惠敏、范詠軒/華盛頓—紐約6日報導】2009/08/08

在維州女子網壇赫赫有名的華裔網球好手張怡漣(Elaine Zhang),代表她所就讀的費郡Westfield高中南北征戰,曾在全州高中女子網球賽數度封后,最佳成績曾列中大西洋區排名第二,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張怡漣決定選擇提供她四年食宿和學費全免的北卡州東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就讀。

張怡漣的父親張濤指出,雖然華人的家長多數都想讓子女念名校,但面對目前的經濟情況,學費的負擔自然成為應屆畢業生家庭的重點考量。

學雜費 一年可買一部新車

面對金融風暴,有人明明常春籐私校在望,家長卻擔心供養不起而逼子女放棄;有的則是勒緊褲腰帶,咬緊牙關勇往直前,去年把兒子送進康乃爾大學的謝先生說得傳神:「我就當他是一年買一輛全新的Lexus,然後遮著眼推下山谷!」

前麻州教育局長康寧與新英格蘭商學院校長賀頓也表示,民眾過去思考每平方呎1000美元的房子是否值得購買,現在則懷疑每周要花上1000美元的學校是否值得送孩子去念。「越來越多民眾認為高等教育的標價普遍過於昂貴,而品質卻沒有等比例提升」。

這些「常春藤聯盟」名校和同樣等級的私校的花費,比州立大學一年貴約3萬美元。哈佛、賓州大學、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這些亞裔學子和家長心目中的上選「名校」,一年的學費、雜費、食宿交通加起來超過5萬美元。20萬美元換一張文憑,富裕人家可能不當回事,但對於拿不到財務補助的中產家庭而言,這張文憑的代價可能是十幾萬美元學生貸款,10年不得翻身。

研究:名校不等於高成就

名牌文憑是否是攀上成功頂峰的絕對保證書?看法其實見仁見智。5月才上任的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的經濟學專家克魯格(Alan Krueger)和美隆基金會(Mellon Foundation)的戴爾(Stacy Dale),曾在90年代末期對社會「名校=成功」的誤解做了科學性的探討。結果發現,學生棄名校而選擇名氣略低的學校就讀,日後依舊能與名校畢業生享有同等水準的薪資。
 
該研究鎖定1976年入學的34所公私立大學新生,並將其中曾申請頂尖名校者分離出來,依取樣者的1995年薪資做分析比較。該研究發現,當屆自耶魯畢業的學生,在社會奮鬥15年後,比自路易斯安納州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畢業者,平均薪資高出30%;為了進一步研究名校與前途的關聯性,兩位學者再鎖定同一群組的耶魯大學畢業生,和同屆曾獲得頂尖名校入學許可卻選讀非名牌學府的另一組再進行評比,發現這兩組到了1995年的薪資不相上下。

克魯格表示,如單以薪酬作為考量,他們發現能進入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常春藤大學之一)的學生如改選就讀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其美式足球校隊往往比學術表現更為人知),未來成就不會比較低。而即使學生被名校拒絕,日後仍能和實際進入名校的學生取得同等成就。
 
該研究因此做出這樣的結論:申請並獲得名校入學許可者,他們自我期許較大,無論最後出自何校,畢業後在職場的表現都不錯。換句話說,成功的鑰匙不在學校,而在學生本身!
金牌文憑 前途如虎添翼?

當然,對名校深信不疑之輩,也有不同的論見,他們認為,名校的學術研究不見得高人一等,但踏進名校對未來事業前程的確有「如虎添翼」的效應。

兩名子女分別畢業自耶魯、史丹福的L.S.李指出,投資名校的回收保證是「Connection! Connection! Connection!」老李說,把收入撇一邊不論,女兒從求學、實習到求職,一路都受到識與不識的「耶魯人」照應,名校的向心力和社會關係,終身都受用無窮。

三年前拒絕常春藤名校選讀規模較小、學費較低廉的德州萊斯大學,陳怡萱認為,「名校」雖然很吸引人,但是「認清現實、找出適才適所的學校」是她給兩個妹妹的忠告。

【2009/08/08 聯合報】

最後是對天下雜誌423期的讀後心得

- 南方朔的專欄。很久不看了,我搞不懂他為何可以一下子評論兩岸談判,一下子講國際金融。春秋戰國我相信有所謂的雜家,但在二十一世紀?NO WAY

- 威盛靠白牌筆電大翻身。不知道這是不是置入性行銷的報導,不過山寨NB在中國已經完全冷下來了,跟大廠牌的價差有限以及售後維修體系欠缺是最主要的原因,NB畢竟和手機不同。至於山寨手機,感覺也到了高原期(因為和大廠的規格差距以及價格差距都在縮小中),還是會成長,但要再像前兩年那樣爆衝有困難。SO聯發科後勢如何?我很幹在一百六七時的低點沒進去搶,現在也不會再考慮。前陣子陪台灣來的朋友逛了上海的山寨機集散地,觀察到下一步的發展也許會有量身訂做的山寨機出現。

- LED。專題報導寫了很多LED的分析,感覺起來台灣的LED產業還是不行。其一是微笑曲線的左右兩邊(專利技術和產品應用)都由國外大廠掌握;其二是目前LED照明相較於傳統日光燈管還是貴了三到四倍(一直想找關於LED產品和日光燈產品的詳細成本價格分析但就是找不到,看到的數據都很粗略)以及室內照明的散熱問題還是無解中;其三是產品終端產品都要量身訂置沒有統一的規格以及產品世代淘汰太過頻繁(設計師姚仁恭的看法)。就以上三點就足以歸納出這個產業會是下一個DRAM或面板產業,叫好不叫座。台灣應該會在政府的主導之下投入不少研發資源,製造業者也可以很輕易的從創投/銀行/投資人手上拿到便宜的資金大規模擴廠,但結局以目前看來沒什麼令人振奮的想像空間。當然,過程中股價還是會一波波的隨著題材炒熱上下浮沉,但最終是個燒錢賺不到錢的行業。SO投資策略該如何?抓得到題材的波段能賺就賺,以前幾年看來每年的波段似乎也就兩三個月,見好就收。

- P159頁有歸納出連八年淨利率達15%的公司,有空可以仔細研究挖寶。

- P160頁CEO觀點專訪華碩徐世昌,推薦值得找這篇文章來細讀。內容其實是老生常談,主要就是提到願景和夢想的重要性。但他以過來人的身分提到就是當年因為施振榮先生的想法和願景,才聚集了那幫子A和B開頭這些公司電子巨頭的投入。從這個觀點反過來問,台灣現在的獨特的夢在哪邊?新的有願景的領導人在哪邊?

以上

090801書摘-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序與引言

 

序言為巴菲特所寫,巴菲特推崇這本書投資領域中最佳的書籍。(尼莫:根據葛拉漢的謝詞,巴菲特對這本書的此一版本(第五版)著墨很深。巴老終其一生到目前為止除了媒體投稿/邀稿以及寫給股東的信之外,尚未有著作問世,也許這本書是理解巴老投資邏輯最好的出發點。)

 

成功的投資生涯不需要傑出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內線消息。所需要的只是下決策時的健全智識架構,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該架構。本書明確而清晰的描述該架構,你必須將情緒納入紀律之中。(尼莫:"紀律"這兩字絕非老調重彈,我一直相信能夠克服情緒遵行紀律是所有在市場有獲利的人最終的王道。)


巴菲特建議讀者遵從葛拉漢所倡導的行為與商業準則(尤其是第八章和第二十章)。你的傑出績效將取決於運用在投資的努力與智識,以及在你的投資生涯中股票市場所展現的愚蠢程度。市場行為越愚蠢,明智的投資機會便越多。遵循葛拉漢的教誨,你將從愚蠢的行為中受益,而不會參與其中。(尼莫:看起來平淡無奇的一段文字,架構出投資最簡單的真理。覺得可以把投資看得很簡單,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智識",再來就是不斷的努力挖掘可能的標的,最後就是等待市場的愚蠢來受益。問題又來了,何謂"智識"?如何努力挖掘?如何訓練自己不愚蠢進而判斷並利用市場的愚蠢?對尼莫而言最好的解答都在這本書和費雪的非常潛力股)

 

引言

 

本書的宗旨是以適合於初學者的方式,提供投資策略之採納與執行的指引,比較不重視證券分析的技術面,主要內容專注在"投資的原則"與"投資者的態度"。

 

本書訴求的對象為投資人,並非投機客,因此不適合於那些在市場終從是短期交易的人。葛拉漢認為基於技術線型和判斷來做買賣完全違反了健全的商業常識,而且極不可能以此方式在華爾街獲得一貫的成功,所以他的結論是技術分析這種投資方式的錯誤程度就如同其普及程度一般。

 

這本書(1972年)是原版(1949年)的第五版,上一版本是1965年版的,葛拉漢在每一版本有針對市場的新發展和現象進行討論,並調整前一版的重點和結論。總而言之葛拉漢認為健全投資的根本原理不應該因時間而有所變化,但是原理的應用則必須隨著金融機制與環境的重大變化而調整。(尼莫:隨著葛老在1976年辭世,這本書也再沒有新的版本。如何從這本書當中汲取到"健全投資的根本原理",同時又彌補了解過去逾三十年來的金融機制與環境的重大變化,這才是難處所在。尤其對我被這種三十上下的市場新進者,不要說過去三十年,即便對過去十年的金融機制與環境變化都還看不透看不懂的人,更是困難。該怎麼辦?先提升自己的寬度和深度到可以理解世界運作進而解讀葛拉漢所謂的"金融機制與環境變化",進而找到好的材料來充實自己對過往的了解(也許是雜誌/報紙/年鑑等),是自己唯一能夠想到的辦法)

 

19691970年間,美股有大幅的重挫,葛拉漢認為這樣的市場跌幅應足以掃清過去20年來所孕育的一種幻覺:即人們隨時都可以依任何價格買進主要普通股,而這種投資型為不僅最後必然獲利,且任何虧損也會因為行情創新高而獲得回補。(尼莫:這段文字讓人想到在90年代出版理財聖經的黃培源先生所喊的: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回頭去看真的是傻瓜的行為,記得當時這本書還風行一時,不知道照著去做的人後來下場如何?慢慢的體認到,人當然要努力去追尋開創自己的人生,但也必須認知到"時局"和"大環境"對自身和別人的影響)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成功投資的藝術首先在於選擇未來最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其次是在這些產業中挑選最有機會的企業。但是,相對於事後回顧,先見之明並不簡單。葛拉漢在此舉了航空運輸業為例,從19491972年間業績雖然成長,成長幅度甚至高過電腦產業,但因為技術問題與產能過度擴張,其獲利十分不穩定,甚至發生巨幅虧損。記錄顯示,對這個主要但事毫不神秘的產業,即使是支領高薪的基金經理人也對其短期的未來完全判斷錯誤!另外葛拉漢還舉了IBM的例子,說明雖然公司表現好,但基金行業對其投入很有限,因為IBM股價一直很貴,而投資的其他電腦公司大多賠錢。透過以上兩個案例,葛拉漢歸納出兩點教訓;


其一是某個產業明顯的實質成長展望,未必能夠未投資者帶來明顯的獲利。


其二是投資專家並沒有可靠的方法,在最具潛力的產業內,選擇並投入最有潛力的企業。

SO葛拉漢特別強調,他在其金融生涯中,並未採用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方式,因此對試圖這樣做的讀者,他不能提供明確的建議或更多的鼓勵。(尼莫:葛拉漢這樣說讓人覺得很有趣,不過的確基金業總讓人覺得在追逐短期的市場焦點和熱門股)

 

本書希望達成的目的為何?主要目標是指引讀者,使他避免犯可能的嚴重錯誤,並發展使他覺的坦然的投資策略。我們將十分著重投資者的心理層面,事實上,投資者的主要問題(或最大的敵人)很可能就是自己!

 

我們曾經見過許多"一般人",他們在性格上非常適合投資,比所謂的專家更能夠賺錢,並保有他,專家雖然對金融、會計與股票市場擁有淵博的知識,卻往往缺乏投資性格。(尼莫:最後還是回歸到性格和紀律等問題,怪不得人家會說性格決定命運,在市場上也是如此,如何鍛鍊自己有適合在市場生存的性格比任何別的專業都來的重要)

 

我們也希望協助讀者培養量化的習慣。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一百支股票中至少有九十九支股票,在某些價位,他們顯得便宜而應該買進,在另一些價位,則甚為昂貴而應該賣出。評估所支付的價格與所獲得的價值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投資行為中極為珍貴的特質。在許多年前,我們曾經在一本婦女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建議讀者,購買股票應該像在購買雜貨時的態度(此處應是指要東挑西揀再三砍價),而不可模仿購買香水時的態度。在股票市場,真正的嚴重損失,源於購買者忘了詢問"多少錢"?(尼莫:這段對價值投資人而言,真是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一段文字!)

 

我們在此提出一項重要要求,限定讀者所考慮購買的普通股,其股價不得高過於該企業有形資產的價值。葛拉漢在此舉成長股和公共事業股相比,前者股價會是淨值的數倍,但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後者若可在股淨比低於一時買進,之後獲利報酬都會很穩定可觀。

 

對投資採取堅定的態度,並嚴格遵守安全邊際原則,便可帶來可觀的報酬。投資環境的變化滄海桑田,猶如地震一般不可預期,但健全投資原則會產生健全的投資結果,這大抵是不便的事實。

以上

090712尼莫答客問:投資績優股或是指數型基金

以下是針對版友SEALFELL留言的回覆。"N:"的部分是尼莫的回覆。

其實是有疑惑想跟您請教
不知道尼莫大對於指數型投資的感想如何?

N:很認同指數型基金的投資理念。相較於絕大多數主動式管理的股票基金,長期績效平均輸給大盤一到兩%(輸掉的部分其實就是基金公司拿走的管理費),自己反而比較認同投資可以跟大盤同步的指數型基金。

以及對於定期定額投資好公司的感想如何?

N:也是很好的想法。但這個方法的問題在於過去二十年表現很好的公司,不代表未來二十年表現也會很好。看的公司多了之後,覺得每家公司的成功和興衰都有其特定的DNA和時空背景。

投過定期定額雖然無法買在公司價值被低估時的價格
但我想也可以把成本壓低,而且主要是藉由配息達到財務自由
我本身投資是等金融海嘯,比如這2年我認為的有好公司價值被低估的買進,可是金融海嘯不是天天都有
手頭上金錢太多也是有點困惑。
所以才不知道定期定額買比如中鋼、中華電、中碳、帝寶之類的公司,不理股價漲跌只要公司還是擁有穩健的財務體質與優勢就繼續買,每年享受股息,這方法行得通麼?

N:我沒有辦法告訴你行不行的通。只能說就我的觀點來看,只要你投資的公司能夠"基業長青",長期有成長和獲利,你一定能夠賺得到該你賺的錢。

另外我之前看過「漫步華爾街」一書,我認為指數型投資是否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說真的與其這樣怎麼不直接指數型投資就好?

N:這是你自己的認定的問題。指數型投資的目標是某個特定市場(看投資的基金鎖定的"指數"為何),以及某特定族群(ETF也有很多種),選擇指數型投資就是認定這個市場和群群在未來有成長和獲利的潛能,希望至少可以ENJOY平均水準的報酬,這時就可以選擇指數型基金。選擇特定績優股長期投資看重的是這些企業長期的成長和營利能力,當然還有管理階層的策略/執行力/企業文化等。

一般投資人要做到這樣有點困難
能夠通徹瞭解3家公司就是極限了
我之前想過不管價格是高估低估
定期定額買好公司與指等到價格低於價值時才買進,不知道哪一種比較好?

N:用最簡單的數學來算都可以得到等到價格低於價值時才買進會比較好,但問題就在於你有沒有能力長期看準企業的價值?尼莫在投信當DS的時候,曾經碰到某位身價上億的股票大戶跟我說他只做五檔股票,且最終的目標是一檔,這代表什麼呢?我想,如果你可以透徹的瞭解某家公司,很清楚其價值和價格的落差的話,你也不用去想啥定期定額的問題了,固定在價值低估時買進在高估時賣出即可就能有很可觀的獲利了,不是嗎?

比如定期定額買中鋼,從高價5X一路買到19元,除了攤低成本和每年享受
配息再投入,和平常滿手現金等到金融海嘯出現價值再投入
何者勝出?

N:如果你的想法是為了之後的財務自由作準備,當然是在低檔時買入會勝出。

我的好公司簡單定義:(股東權益高且權益成數低、公司產業環境在母市場為寡佔、公司管理階層好、持股比率高)
比如每個月不論股價高低
皆投入 5000在中鋼5000在中碳5000在中華電信
每年利滾利享受股息再投入
20年後每年被動收入高達 60萬以上
再20年後已經是好幾百萬
姑且不論股價只看領息的部份也已經財務自由了。(前提是該公司不能倒)
除了我所說得挑自己瞭解的公司,定期定額買透過配息在投入一直滾直到被動收入大於支出,另外一種就是我所提的指數型投資
直接投資在指數型基金就好了
資產配置做好
投資指數無法致富但也不會因為通膨損失
畢竟能贏過指數的人還是少數

N:有個小問題,每個月三家公司的預算各是五千塊的話,這樣子可能一年只能買個兩張中鋼和一張中華電(中碳股價大約多少我一下子想不出來),把成本分散攤平的效果不會太好。還是回到剛剛的說法,把股票投資在企業看重的是其長期成長和獲利的潛力,而投資在指數型基金看重的是某個市場的長期成長,香蕉和蘋果不適合放在一起比較。

個人認為巴非特以前注重淨資產價值現在更看重無形資產價值
企業的總價值=淨資產價值+無形資產價值
若ROE=10%
表示公司只值淨資產價值毫無超利潤可言
公司的價值就約略等於淨資產
但若公司ROE大於10%,假設是12%好了
那麼公司的價值就等於淨資產價值*1.12
超出淨資產的部份就為無形資產的價值。
我覺得這樣可以把葛拉漢和費雪的理論結合在一起
不過用這個算式幫公司評價也只是開端
公司的價值還取決於財務、體質、經營團隊的誠信、公司業務的穩定與成長等等
有時候會蠻灰心發現自己能力有限,會想放棄價值投資走上指數投資
畢竟拚死拚活的研究公司、探聽
一樣是長期投資,一樣是不理漲跌
但是績效卻很難贏過大盤
所以常常疑惑那一般投資人最好的大概是指數型投資了~"~

N:所謂的價值究竟是以企業的會計帳面價值亦或以無形資產價值來評定,原本就是價值投資領域的大哉問。我個人的認知是從基本面出發,什麼是會計?會計的功能是什麼?會計是商業的語言,表達的是跟企業"財務"資源相關的交易彙總之後的結果,在這樣的前提下,會計帳面價值當然在某一層面上可以相當的代表企業的實際價值。但我們更要知道的是報表呈現的是"結果"而非"起源",如何從"結果"的財務數據回推到企業管理階層的策略(就是"起源"),再結合作出策略之特定時間點的經營環境和背景,從而判斷管理階層的誠信以及能力(核心能力/創新能力/執行力等),之後判斷出企業的"價值"以及市場對其"評價"是否與其價值相符(用尼莫的說法就是有沒有"評價差"),然後才是投或不投的判斷。整套邏輯聽起來很簡單,但當加上時間的縱軸,就是企業經營是不斷發展不斷作出決策,如何判讀企業的決策,理解其決策背後的邏輯,以及剔除不同決策間的交叉影響產生的資訊雜音,就是價值投資真正難以實踐的關鍵所在。

===============

尼莫的建議

從SEALFELL的問題來看,把人應該是有固定工作和固定每月會有一點剩餘資金可以投資的上班族,所以會以定期定額為出發點來詢問。而S的目標是二十到四十年後的財務自由(用S的說法叫做被動收入大於被動支出)。

尼莫認為要把問題分成兩個層次來討論,一是投資績優股或是指數型基金,二是定期定額的討論。

先討論問題一,尼莫認為不應該把投資優股或指數型基金來拿比較,這是兩回事。要投資優股就要選擇未來二三十年可以繼續創造好的績效和超額報酬的企業;而要投指數型基金就要挑未來二三十年內最有成長機會的市場(譬如說中國)或產業(譬如說綠能)。這兩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看未來,但看的方法和邏輯有根本上的出入,評估一家"企業"和評估一個"國家"或是"產業"在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至於投哪些企業或是哪些指數,因為對您的個性和對波動的忍受度等瞭解有限,尼莫不打算在此作推薦,但只能說您提到的幾檔股票都不會是我推薦的標的,問題在於"成長性"。

再討論問題二,對沒有能力判讀市場高低點的絕大多數投資人而言,除了定期定額也沒啥更好的選擇,但個人建議透過適當的加減碼會有更好的報酬。比方說您可以以所挑選的企業或指數的十年均價為準,假定你打算每月投一百,在十年均價上下十趴的範圍內固定扣一百,在指數漲超過十年均價十趴時減碼到扣五十,跌超過十年均價十趴時加碼到扣一百五,這樣長期下來的報酬會比單純的定期定額好。

以上

090712光磊(2340):除了貴還是貴

結論:LED產業或有成長潛力,但考慮諸多不確定性後,目前光磊的價位算粉貴。

起源:

前陣子有位電子業的好友提到在關注光磊,就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略為SURVEY公司和產業。

以自己過去的經驗,要透徹的掌握一家企業經營的CRITICAL POINT至少需要二十到三十個小時的STUDY,對其未來的營運或發展的才比較有把握。

這篇文章是繼"元太"只花了六小時左右的時間來做出判斷之後,更進一步的縮短自己的判斷時間。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訓練自己加快決策的速度,用一樣多的時間能夠掃描更多的公司,挖出寶後再深入的研究。最終的目標是像費雪在"非常潛力股"當中提到的只稍微瞄過財報就可以判斷出要不要深入研究。

(根據費雪的說法,他每看兩百五十家公司的報表,會挑出五十家左右的公司深入了解,而這五十家公司當中只有兩三家他在了解之後會實際去拜訪,最後會在拜訪的兩三家中選一家來投資)

光磊小檔案:

LED中游大廠,股本52億,07年EPS1.79,08年EPS0.62,09/07/10收盤價為28.95,淨值為約11.4。

心得:

1、 現有產能使用率偏高。

以光磊07年財報而言,產能利用率以近100%,08年因9月之後的金融海嘯全年的產能利用率跌到80%-85%。如此高的產能利用率代表獲利要增加只有兩個可能,其一是產品銷售價格上升(且毛利至少持平),其二是有新產能開出(且毛利至少持平)。

2、 新產能。

公司已宣告要私募二十億投資新產線,估計2H09拿到錢開始蓋廠裝生產線試機等,量產應該是1H11,而獲利(如果有)反應在揭露的報表中應該是2H11年以後的事情了吧。SO搞不懂市場在HIGH什麼?最快也要兩年後才有機會收成的果實,現在就開始雀躍會不會太早?

3、 產品銷售價格上升。

這在電子產業由其是半導體產業幾乎是不可能,何況LED相當程度上還必須依賴降價來刺激需求。

4、 產業處於上升趨勢。

的確LED每年都會炒作一兩波,但結果總是風聲大雨點小,爆發性的成長始終沒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每年10%左右的溫和成長,WHY?個人認為價位相較於傳統的發光技術依然偏高以及應用於家用照明時散熱問題無法解決是最主要的問題。

今年的LED題材應該是在NB上的PENENTRATION RATE以及LED路燈的題材。

據悉NB上的應用主要是在低亮度的小筆電普及率會大幅增加,但高亮度需求的產品諸如LED MONITOR或是LED TV在價格上相較於TFT-LCD還是沒有優勢。我對這個產業沒有很深的認知,但以COMMON SENSE而言,低亮度的產品利潤應該不會好,要不然幹嘛便宜賣?

LED路燈,看來需求的確很大,由其是中國的部分。但很難去想像哪個政府會在這種財政艱難的時期花大錢去買一盞要價台幣兩萬的路燈?又中國的政策擺明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態勢,最後應該會類似家電下鄉的政策,得利的都是中國本土廠商。

綜上,個人覺得這個產業不值得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5、 公司策略:聯日抗美中

對這個產業不熟,不了解光磊和日商日亞以及信越合作的目的究竟為何?但隱約有看到半導體產業的影子,核心技術不用花大錢蓋工廠的讓別人賺,風險最大資本財耗最兇的留在手上。

6、 增資的策略和評價

增資的策略部分,很少有公司會傻在股價在低檔時增資,從公司過去幾年的歷史價位來看,目前股價也的確不低,故在這點而言我覺得股價偏高。

增資的評價部分,尼莫信仰費雪的說法,若一家公司有足夠的營利能力,根本不用靠跟股東拿錢就應該可以擴張,故在這點而言我覺得公司就是營利能力有問題,股價偏高。

結論與建議:

沒有部位的就別再跟別人一窩蜂熱搶著去買了,若長期看好LED產業的發展,其一是不見得要買光磊(縱然其號稱為第一家上市的LED公司),其二是到公司的獲利前景預期實現的2011年還有一年半之久,變數還很多。

個人的觀點是無論其過去幾年的經營績效和未來一到兩年的可能績效都不足以支撐現在的股價,故股價在這一波LED題材熱度退燒(市場再度發現所謂LED路燈是狼來了,而Netbook的LED面板沒啥利潤)之後會因沒有基本面的支撐而大幅的拉回,時間點會在今年下半年,個人推估會跌回15-20這個區間。

尼莫有沒有機會買?若跌回十五以下會開始關注兩點,其一是新產能開出的時點,其二是LED新應用的普及(如LED路燈/MONITOR/TV等)是否能讓需求大過供給進而推升價格和毛利。

以上

090704威爾許專欄與讀後心得2009/05&2009/06

威爾許答客問╱公司變革 別忘邀創辦人參與
 
印度喀拉拉邦的無名氏問:我父親即將退休,哥哥和我很快會接手領導家族企業。公司整體績效還不錯,但你能否提供任何建議,教我們如何在各部門推動變革,使它獲得更多現代管理方法的益處?我們不想破壞我們特殊的文化。

答:你面臨的問題可說是普遍現象。不論掌管小型合夥事業或者大型上市公司,幾乎所有新任領導人都必須摸索變革之道,改變企業缺乏效能的地方,但不致破壞有效能的部分。

所以我們給你的答案也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領導者推動變革,必須以競爭的觀點清楚解釋為什麼要改變,生動描繪公司改變後的發展前景,鉅細靡遺地向受影響的員工敘述計畫的優點,然後不斷談論推動變革的必要性,直到獲得廣泛認同並付諸實行。

沒有人說變革很容易,而且原因不難了解。

在你們這種家族企業,變革可能格外困難,原因就是你所謂的「特殊文化」。家族企業和大型公司確實有文化差異,這是為什麼家族企業能吸引很多人。

不管規模大小,家族企業的氣氛較為親切;大家為一個真實的人或這個人的傳承工作,而不是為素昧平生的股東擁有的組織賣命。

家族企業的環境通常也比較寬容,通常會考慮員工個人問題而體諒其績效不彰,表現差的人可獲得第二或第三次機會。其結果是,這種文化通常有根深柢固的自尊心、安全感和延續性,並且使領導人推動變革變得格外棘手。

但這還只說到一半的問題。另一半困難來自你父親。

大部分家族企業以創辦人為中心。他的價值觀為公司定調,他說的話像聖經。大家相信他有與生俱來的才能。畢竟是靠他的智慧,還有他的血淚和汗水,公司才有今日的規模。

所以取代創辦人並希望推動變革的新領導人,不管是培訓已久的接班人或是新挖角的外人,都必須了解一件事:推動變革不能只專注在下面的員工,還必須顧到眾望所歸的上面。

你父親很可能已經告訴你,他支持你求變的計畫。事實上,在最成功的家族企業裡,創辦人都要靠後輩推動他們自己無法構想的現代化。

但根據我們的經驗,退休的領導人通常會對接班人提議的新方向心生猶豫,而且就像所有家庭一樣,每個成員都心知肚明。

你能怎麼辦?

通常我們建議推動變革要行動迅速,不要太在乎感受。我們的解釋是,變革需要的時間總是比預期久,而且不可能得到所有人支持,所以領導人必須抗拒延後實施的衝動。但你的狀況是例外。家族企業的新領袖不論來自內舉或外聘,如果想把創辦人拉進來,必須容許有一段「緩步建設」期。

在這段期間,務必讓你父親了解你尊敬他白手起家所做的一切,也要讓他明白你的改革方案在財務、組織、甚至文化層面的優點。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要為他找到參與改革過程的方法,而不只是袖手旁觀。最能說服員工接受變革並投入其中的方法,莫過於創辦人的參與了。

家族企業的接班通常就像家族交棒一樣按步就班、一切都在預料中!但如果你能很通情達理地處理這段時期,你將有機會成就大業-使家族企業在下一代有更好的發展。

【2009/05/25 經濟日報】
 
(尼莫短評:家族企業在華人社會的比重與影響力比外商公司來得更甚,本篇文章可用作於觀察企業接班的處理是否得當,進而評估企業的價值在接班之後能否延續。惟困難點在於透明度,絕大多數的上市家族企業,在平時的資訊揭露就已很不足了,要再找到諸如接班安排等茶壺裡的秘密,就更不困難了。這有好也有壞,對有心深入研究了解的價值投資人,總有挖掘出必要資訊的管道或能力,進而賺別人賺不來或是不敢賺的錢。)

威爾許答客問╱企業不賺錢 回饋社會…很難
 
保加利亞聖丹斯基(Sandanski)的馬諾羅夫問:你認為在當前競爭激烈的艱困時期,社會責任對企業而言是奢侈,或是不應推卸的責任?

答:不論景氣好壞,企業都須承擔社會責任,這是大家認定的事實,但眼前嚴峻的經濟情勢凸顯出經營績效是企業當務之急,或許有些人不認同這種說法,但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成功的企業創造就業、納稅給政府,且有助於提振整體經濟。換句話說,成功企業使企業社會責任成為可能,因此企業現在應以獲利為優先,有賺錢的公司才有餘力貢獻社會。

在你急著寫信痛批我們殘酷的資本主義作風前,請明白我們不是建議企業暫時拋開慈善事業和其他善行直到經濟撥雲見日。我們想說的是,企業社會責任必須順應經濟情勢的變化。企業社會責任從來不是奢侈,但領導人必須對自己和員工澄清它在企業優先要務的順序。

企業可透過三種方式發揮社會責任。一是捐贈金錢、物資及服務給學校、遊民收容所和醫院等機構;二是鼓勵員工投入社區服務,如輔導學生或擔任義工;第三,企業可依照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擬訂產品與服務策略,例如重視綠色計畫或在生產過程中把環保因素納入考量。

當然,在榮景時,許多企業至少會履行前兩項社會責任,而且有不少企業是三項都付諸實行。我要再次強調,企業原本就該善盡社會責任,這不僅是在做對的事,也有利於企業招募新兵、留住人才和提振員工整體士氣。

但遭遇利潤縮水和消費者撙節支出而被迫大舉裁員的企業,現在該如何看待這三項社會責任?

首先可能必須減少捐贈錢和物資。在艱困時期,現金流量是企業存活的關鍵。此外,在企業裁員時,實在難以向沒被裁撤的員工解釋捐錢是多有意義的善舉。經營者得決定如何分配縮水的捐款,可把錢均分給多個團體,每個團體只分到一些,或把錢捐給少數幾個慈善機關,讓受贈者收到較大筆捐款。這兩種分法都不錯,但我們偏好後者,因為大筆捐款通常較有力。

企業應繼續鼓勵員工參與社區活動,可能的話提供車馬費等津貼作為獎勵。但要是員工不想繼續從事社區服務,經營者也應該體諒,員工在擔心飯碗不保時全心投入工作是人之常情。

把社會責任當成營運策略的企業也得當心。當汽油每加侖售價4美元時,豐田油電混合動力車Prius很好賣;當汽油跌到每加侖2美元,環保車的吸引力將銳減;多數消費者對工作有安全感時,你可以預期他們願意付較高的價格購買環保產品;但當消費者帳戶裡的存款所剩無幾,高價產品就容易滯銷。

我們認為,現在企業負擔得起社會責任策略的門檻比以往都高,消費者愈來愈無法(或不願意)付更多錢購買對得起良心的產品。

現在,你也得讓消費者對得起自己的荷包。這並不表示社會責任產品的時代結束,而是銷售這類產品的企業得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忽略這項事實的經營者就是忽視來勢洶洶的競爭。

我們不是反對企業社會責任。即使在不確定的年代,企業也應善盡社會責任,但企業也需面對現實,也就是你必須先賺錢才有能力回饋社會。

【2009/06/01 經濟日報】
 
(尼莫短評:對"企業社會責任"這幾個字從來沒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我覺得與其要求企業在本業之外多做別的捐獻或是社會服務等,不如要求企業誠實納稅以及善待員工(不用什麼"責任制"的大帽子壓榨員工無薪加班,不亂搞什麼無薪假),/供應商(大企業不應該對供應商要求過長的賒帳天期,如鴻X的六個月七個月應付帳款)/股東/以及客戶。最基本的職能都沒做到做好,還把資源投注在啥"社會責任",與其說是公益,我到覺得比較接近企業主花錢消災減少良心不安的心態。)

威爾許答客問╱經理人 要忍受怪胎、傾聽雜音
 
最近有許多人開始討論,我們是不是已開始看到「綠芽」─經濟復甦的萌芽跡象─從不景氣的瓦礫中冒出。

有可能,而如果是真的,這確實會令人稍微安心些,但還不到慶祝的程度。但我們最近也注意到另一種「綠芽」。我們認為有若干跡象顯示,從歐巴馬宣誓就職、民主黨掌控國會後就勢不可擋的一黨獨大局面,可能開始被更健康的兩黨談判取代。

我們的證據?第一,前副總統錢尼對國家安全議題的批評受到媒體的廣大關注(雖然他本人沒有引起絲毫關注)。第二,加州選民壓倒性地否決了另一輪的加稅和支出法案。當然,兩起事件稱不上趨勢,但如果它們真的成為趨勢,對國家是一件好事。

理由:大家都知道,想法會隨著積極的檢驗、懷疑者的攻擊,和從不同角度探測而進步。每個部門的每個人,包括政府和企業,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在開會時,解決方案不只因為討論而改進,提出異議也能刺激進步。大家都看過成果超越預期的計畫,只因為執行中有反對者插嘴說:「等一等,我們就只能做到這樣子嗎?」

近代美國政治史支持我們的觀點。卡特在1976年至1980年災難不斷的總統任期,經歷高失業、高通膨,和造成國家完全脫序的經濟政策,原因出在有一個一味附和的國會多數政黨。雷根能夠扭轉頹勢,不只因為執行共和黨政策,也因為與活躍的民主黨反對勢力聯手規劃出新方案。

同樣的,柯林頓在1992年到1994年頭兩年任期的政績比不上後六年,當時金瑞奇帶領共和黨強烈抵制民主黨的立法議程。無疑的,那段持續繁榮的年代跟華盛頓深入而激烈的辯論風氣有關。

最後,你只要看小布希統治下的前六年,就能明白一黨統治的缺點。我們的政府領導人拋棄所有財政原則,像酒鬼上烈酒賣場那樣縱情揮霍,把我們帶進戰爭的泥淖。

但我們的重點不是批評任何特定總統,而是強調缺乏異議的領導帶來的不利後果。雷根和柯林頓稱得上過去40年來最有效的政府,而且毫無疑問的,兩任政府都獲益於忠誠反對黨引發的辯論。這就是我們上周看到錢尼的評論與總統的發言一起出現在許多報紙頭版時,深感振奮的原因。不同的意見無疑會強化對談,甚至引導出更有效、更中間的結果。

加州最近的投票也讓我們看到希望。在州政府多年來施行未加節制的財務政策後,大家終於開始說「夠了」。事實上,二比一的票數差距顯示,加州居民已發出怒吼,要大家聽到他們的呼聲。

經理人能從中學到什麼教訓?創造包容的文化以鼓勵真正的辯論。事實是,壓制組織中的「雜音」對領導人是很大的誘惑。反覆討論會拖延事情。反對者常提出惱人的方案。誰沒碰過吹毛求疵、讓所有人都忍受不了的討厭鬼?

但經理人不該只聽應聲蟲的話。不論你是帶領團隊或整個組織,要求你自己獎勵最好的想法,不管由誰提出。證明身份地位比不上辯論的聲音重要。把勇敢提出不受歡迎意見的人當作英雄。忍受那些怪胎;事實上,要強迫自己聽他們的意見,他們對現狀的不滿往往出自熱情和對公司的關心。

我們以兩起事件可能代表美國兩黨辯論跨出一小步,作為這篇專欄的開頭。但即使我們錯了─我們希望不是─我們的看法仍然一樣:當想法得到應有的重視時,企業就能蒙受其利。拒絕想法只會增加日後付出的代價。

【2009/06/08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愛上Twitter的一百個理由
 
在社交場合中總有人話中帶刺地問:「為什麼浪費時間做這種無聊事?」這時候你知道大概你在做的事有點奇怪,至少是有點新奇。最近我們夫妻倆都熱衷使用Twitter,這讓不少親朋好友驚訝,其實連我們自己也很意外。

這幾個月下來,我們真的愈來愈愛用Twitter。這不是說我們認為它像一些死忠支持者宣稱的能改變世界,但我們當然了解它深具商業潛力。如果Twitter果真以現在的速度發展,很可能變成極有價值的品牌建立工具,也可用來鎖定微型客戶群。此外,它也可能成為經理人和其他員工溝通的新工具。

但這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可以一天用三、四次Twitter。我們用它是因為根本停不下來。

為什麼?理由並不是我們一開始想的那樣。事實上,蘇西開始用Twitter是為了行銷。她要出一本書,知道這件事的人都一直慫恿她:「社群媒體就是事件的焦點。」

事實證明,這是個絕佳的建議。Twitter容易上手、不拘形式和普及的特性,幫蘇西訪問到不少很棒的對象,召集許多讀者出席簽書會,散布數十則書評,並把人潮帶到這本書的網站;最棒的是,為讀者創造一個溫暖且相互鼓勵的社群。在@suzywelch上,蘇西開始把這群人稱為她的「推友」(Twitter friend, twiffer),是因為今年感恩節時她在Twitter上寫:「家人剛告訴我,我今年不用做馬鈴薯泥了。什麼意思?我放太多奶油嗎?」許多人給她同情的回應。

到最後,@suzywelch推行Twitter不遺餘力,狂熱到@jack–welch(威爾許)決定也跟著「下海」,只是不忘警告:「我可是不懂這玩意兒。」

但不到24小時,他也學會了。每次他在Twitter發表對紅襪隊或塞爾蒂克隊的看法時,總會有數十個球迷回應。政治和商業的話題也一樣,從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經濟政策到克萊斯勒與通用汽車的破產案,大家你來我往,進行數十場精彩的小辯論。

Twitter能讓你參與世界上最大型的雞尾酒會,加入多元而非常文明的討論。有時你聽到的或自己說的內容可能有點無聊,但大多數時候這些討論能帶給你啟發和收穫,或者刺激你思考平時想不到的問題。

至少對我們而言,Twitter最棒的是能助我們測試與改善一些想法。例如幾周前@jack–welch在Twitter上寫,有兩件事可能會成為美國新兩黨妥協的「綠芽」。就算只用了140個英文單字,還是能得到相當有創見的回應,對我們撰寫專欄時當然大有助益。

同樣地,當@suzywelch在準備訪問理財大師歐曼(Suze Orman)時,也到Twitter的世界中尋求靈感。有一則回應說:「我愛歐曼,但我不確定她是否站在我的角度思考。」

不過,儘管Twitter是很好用的工具,大部份老闆都不願讓員工花太多時間玩這種「新玩具」,就像寫這篇專欄時,我們花的時間比預期多出一倍,因為我們得不時檢查在Twitter上的回應。我們拋出的問題是:Twitter有什麼好玩?

就像一般Twitter上的反應,答案總是來的又急又快。有人說他們用Twitter是因為「它很有趣」、「在這疏離的世界能感到自己並不孤單」,還有「和大家溝通」。

這些當然都是很好的理由,但下述這則回應最能引起我的共鳴:「我試著解釋上Twitter的理由,但我能給的最好解釋是:親自用看看就知道。」這正是我們的親身體驗。這篇文章好像才開始談就要結束了,但我們想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再談。

【2009/06/15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尊重員工 企業致勝要訣
 
我們常常收到的一系列問題都在提醒我們,即便在艱難時期,有些事情也不會改變。或者說,這些事情永遠不會變。

就舉以下這些例子來說吧,這是讀者上周寄來的問題:

來自斯里蘭卡的可倫坡:「員工有權探詢主管的重大決策嗎?尤其是對員工本身不利的決定?像是升職、調職與降職。」

來自紐約:「怎樣保住人才,願意持續作你自己不想作的無聊工作?」

還有來自印度蘇拉市的問題:「如果有上司顯然職位不保了,你對他底下的員工有何建議?」

略掉細節,上面的問題全都能用一個基本的商業道德準則來回答:不管你是商場老將或菜鳥員工,不管做什麼事,都該尊重人的尊嚴。

這個聽起來也許有些含糊,但你已聽到我們的重點。商人每天都要面對兩難,作困難的抉擇。你可以憑膽識直覺解決問題,可以坐著祈禱,也可以耍點政治手腕保護你自己。或者你更可以根據一條亙古不變的原則來做事:聽取所有員工的意見,尊重每一個人。

不,我們不是在軟化立場,我們一直都在重申同樣的看法。這樣作不只道德正確,也一定會增進公司的競爭力:這是雙贏的作法。

我們現在來看斯里蘭卡讀者的提問:經理該不該向大家解釋員工的去留?當然應該。雖然主管必須小心避免污名化任何人,解釋小明為什麼要離職,或者調小英到香港辦公室,可以是絕佳的機會教育。你可以說:「小明是個好人,我們也祝他一帆風順,但是他沒有表現出這個公司各部門所共享的關鍵價值。」或者你也可以說:「小英被調走是因為她是個人才,而在這個公司,要往上爬需要國際歷練。」

到頭來,這些解釋能讓員工掌握決定自身命運的工具。他們能知道哪些行為是公司獎勵的,哪些不是,不必瞎猜。這些訊息可以讓他們調整自己,提前好幾年預作計畫。這讓他們掌握力量。

對於紐約讀者問要怎樣管理作無聊工作的員工,一樣:一旦你開始從尊重人的角度來想,答案就很清楚。作為一個領導者,你的職責就是幫工作帶來活力與意義,不管這些工作多麼平凡。所以你該慶祝每項成就與里程碑,獎勵表現傑出的員工。要廣為宣傳這項改變有個辦法:定期舉行腦力激盪。一旦有人提出改善的辦法,給他英雄的榮譽。

聽來很難嗎?的確很難。但是要當個領導者就該能激勵你的團隊,讓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工作為榮。

然後,對於印度讀者的來函,這是個關於「活死人老闆」的問題,在不景氣的當頭隨處可見,因為每家公司都在想辦法節省成本。有時要某些主管走路是清理辦公室的必要之舉,但很多時候,被請走的是好人,只是表現不夠優異。

在這種情況,避開職位不保的主管是人之常情。也許是不想跟要離職的人扯上關係,或者只是狀況太難堪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員工也許會保持低調,或者會為了預作準備,開始去逢迎這個主管的上級。

別這樣作。你該和要離職的主管開始對話,講話時眼睛要看著人家。不要試圖在電子郵件裡避談這個狀況。你展現的同理心可以幫助團隊維持軌道,而且幾年過後,大家會記得你的善意,作為你人格的佐證。

我們並非只是在呼籲大家要保持親切,有人也許會懷疑這是在討論贏的策略嗎?但是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意見,並受到尊重,就能幫助企業致勝。當你遇上任何與同僚有關的問題,這兩個原則是一切解答的根本。

【2009/06/22 經濟日報】
 
(尼莫短評:嗯,尊重人的尊嚴。從這點出發,來觀察前段時間在裁員減薪無薪假等處理有上報的一些公司,就可以得知哪些公司在人力資源方面有長遠的規劃佈局以及競爭力。但這也只是費雪十五要點之一的構成要素之一,還要結合企業短中長期人力資源成本/投資和損益數字間的關係來分析。比方說短期裁員(或是無薪假)多且兇的公司,會省下一定的薪資成本,短期淨利會比站在員工角度儘量維持員工薪水福利的公司來得好;但長期呢?企業喪失的員工向心力以及造成的負面社會觀感會造成長期而言吸引不到第一流的人才,之後就是走下波然後滅亡。)

威爾許答客問╱畢業生 別呆坐電腦前 
 
最近我們有幸向畢業生致賀詞前,得到一些忠告,要我們別說哪些話。第一,別說「未選擇的路」之類的老生常談;也別暢談「綜效」、「典範」這種術語。最重要的是,別對畢業生說他們是人中龍鳳,未來屬於他們,或談你年輕時情勢多惡劣,他們只會大笑,不然就是喃喃埋怨。

別人勸我們別只是承認經濟很糟,要說學生想聽的話,就是告訴他們成功之道。

噢,就是這樣嗎?

三年前,我們寫了一篇探討這個主題的專欄,篇名叫「親愛的畢業生」。我們說:「出人頭地之道是超額付出,超越公司對你的期待,讓公司喜出望外。」

我們堅決相信上述建議現在仍然正確,但當前環境促使我們為超額付出的信條,另外加了四個註解,以便強化這種信念,也希望提振你的信心,面對動盪不安的前途。

畢業生很可能不很喜歡這四點,就像你們不喜歡當前的經濟環境一樣。看看第一個註解吧,我們建議你離開電腦。

噢,我們不是原始人,我們像所有科技客一樣,深愛神奇的網路,我們以黑莓機為生,連談話、吃飯和看球賽時,都要輕輕敲著機子;我們喜愛推特(Twitter)、在Facebook上跟子女接觸。坦白說,要談科技,我們資格十足。

但我們不是想升級的人,以前我們是這樣時,我們兩個都確實了解一件事,就是關係很重要。實質關係或許可以靠電子維持,建立關係卻不能靠電子。因此下次你打算發電子郵件給同事時,請按刪除鍵,再坐進電梯或走出門外,跟對方談話,認識對方,也讓對方認識你。如果你考慮每周在家工作兩、三天,因為「這樣很輕鬆」或是「這樣其實沒有什麼差別」,請你拍醒自己─你這樣不切實際,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領導別人,你絕對必須「到公司去」。

我們的第二個建議聽起來很可能像第一個一樣老掉牙,但我們寧可認為這個建議歷久彌新:如果你希望盡情歡唱,你必須流血流汗。

好吧,我們借用了披頭四樂團鼓手林哥史塔的話。但對現在的畢業生來說,這首歌說的好,「你知道這樣來之不易」─今後更是如此。如果你是新進員工,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求得平衡,我們強烈建議你壓下這種想法,就是壓到你靠著長期優異績效,贏得若干名聲後。在美國失業率超過9%的美麗新世界裡,彈性是必須努力才能賺到的報酬,不是應有的權利。

我們的第三個建議是博愛。

不錯,我們說的很嚴肅。我們全都活在批評和毒舌橫行的文化中,容易把比較不成功的人視為輸家,容易落入辦公室政治陷阱,依附派系,希望其中有內升管道。

多麼不聰明。你在職場上碰到的大部分人,不論階級或頭銜,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不管別人地位如何,很多人都可以用某種方式,當你的良師。因此請拋掉譏嘲,傾聽屋裡每一個人的聲音,你會變得比較精明、比較謙虛。如果別人認為智慧和謙虛是你的兩大優點,不管美國經濟怎麼變化,你都會變成贏家。

我們對2009年畢業生的最後一個建議是:請不要再說抱歉,這個建議是特別說給財經科系畢業生聽的。雖然最近有關資本市場的噪音盈耳,絕大多數企業還是聘請善良、正直的員工,做善良、正直的事情。不必羞慚,你們即將踏入高貴的行業,企業是進步、創造就業、機會和希望的動力,你們會成為這個天地的一份子,光是這一點就值得慶祝。

而且我們的確建議你們慶祝、慶祝,你們是人中龍鳳,未來的確是屬於你們,你們只需要超額付出─然後就會…

【2009/06/29 經濟日報】
 
(尼莫短評:離開電腦、超額付出、OPEN MIND、自敬自重。不只對畢業生適用…)

以上

090610二零零八年的預測與檢驗

基本功扎好了,最近除了繼續練功外就是多找標的研究和多做投資決策的研判。之後對市場或個股的看法除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邏輯之外,也會作出明確的預測和紀錄(除了預期的結果外也包括預測的基礎環境和假設),以供驗證預測是否準確和分析當初的預測哪裡正確哪裡錯誤,目的是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考邏輯和方法。

以下是從2008年文章中歸納出來曾經做過比較像是預測的預測,其他有更多情緒性的看法或觀察因表達不夠明確也就不當成嚴肅的預測來驗證了。且即便是挑出來的這幾個,先前也沒有把背景假設和時間明確的寫清楚,也就造成自己幫自己評分的準確度不特別高。ANYWAY,至少是個開始,在09年6月之後的預測(如元太科技)會盡量謹慎嚴謹。因2008年做的預測還有幾個尚未"到期",故本篇文章會不定期配合有到期的預測更新。

預測編號 001
作預測時點 080226
預測標的 0531.HK
預測時價位 HKD1.76/Share as of Jan. 11, 2008
目標價 HKD4.5/Share as of Dec. 31, 2010
當前價位 HKD1.14/Share as of May 26, 2009
預測到期 Not Yet
判斷準確性
檢討與補充
預測編號 002
作預測時點 080314
預測標的 上海A股指數
預測時價位 2008年3月時約4000點
目標價 預測A股會跌到2000點
當前價位 2009/5/26約2600點
預測到期 Matured
判斷準確性 70%準確
檢討與補充 這個預測唯二不精準的地方是時間和點數
  當初不知為何沒有在部落格上明確說出是在08年
  08上半年有跟我聊過的人都應該
  記得我說過08年上海A股會跌到1800點
  說實話自己對這個預測的結果還有點小驕傲
  同篇文章還有對當時次貸風暴會蔓延以及認為
  當時是科斯托蘭尼雞蛋理論右上方45度的看法
  現在看來也還有點準確性
  但沒有明確的作出預測和老毛病沒有說清楚時間
  就不追蹤了
預測編號 003
作預測時點 081124
預測標的 進場買點
預測時價位 一個月內已開發國家股市80%交易日
  主要指數收盤較前一日漲跌2.5%之內
  一個月內開發中國家股市80%交易日
  主要指數收盤較前一日漲跌5.0%之內
目標價
當前價位 09年6月份回頭去看已經漲了一大波上來
預測到期 Matured
判斷準確性 待驗證
檢討與補充 要找資料從2Q09的起漲點回推
  先前的預測是否準確
預測編號 004
作預測時點 081109
預測標的 真功夫快餐店
預測時價位 上海開很多新店and媒體狂打廣告
目標價 一年內(091108)會倒閉
當前價位 09年6月廣告不見and上海很多店都收掉
預測到期 Not Yet
判斷準確性
檢討與補充 先前很高調的董事長蔡達標先生最近爆出
  婚外情醜聞,但媒體爆兩天就不爆了
  網路上的留言說是公司花錢擺平
  這個講法我到是覺得頗中肯
  另外聽說接觸很多私募基金都未果
  目前看來屆時預測成功的機會很大
  其實真功夫這種鳥公司倒不倒與我何干?
  培養看對人和評估管理階層誠信的眼光才重要
預測編號 005
作預測時點 081114
預測標的 債券基金
預測時價位
目標價 近期(半年內)不要買債券基金
當前價位 09年6月債基還是沒爆
預測到期 Matured
判斷準確性 30%
檢討與補充 當初標題用"最近不要買債券基金"
  時間和價位方面就說的不夠清楚
  當初的看法是1)利率到低檔債基資本利得有限
  2)半年一年後債券違約率上升會導致損失
  利率走勢來看大致正確
  最近半年各國政府降息幅度很低多用財政手段
  債券違約率迄今為止也還沒大幅攀升的跡象
  故判斷準確性乾脆就寫30%
預測編號 006
作預測時點 081228
預測標的 景氣復甦
預測時價位 除零售業外製造業普遍業績大跌
目標價 量的部分回到先前八成代表景氣已落底
當前價位 09年6月製造業唉五月份急單又不見了
預測到期 Matured
判斷準確性 70%
檢討與補充 老毛病的預測,沒說清楚時間點和標的
  就算要回推檢驗當初預測是否準確也很難
  因為要查什麼"量"就沒說清楚了
  當初的意思就是普遍而言回到八成就算數
  現在來看跟市場預期類似
  時間點會在今年下半年
  懶得做更多的期後測試就當作準七成吧

090607元太科技:在七月增資前賣出

近期因電子書題材漲很大的元太,個人到是沒那麼看好,原因為何?

結論:

1. AMAZON。 AMAZON真是家好公司,單是沾到點光股價的市場評價就可以遠高於同業

2. 電子書。 電子書非I-POD,發出聲音的設備可以輕易被I-POD替代,傳播知識的紙本被電子書替代的市場將大大縮水

3. 超額利潤有限。 元太會也能夠從電子書上撈點錢,但未來的超額報酬並不足以支撐現在的股價,原因在於a. 市場遠比想像中小;和b. AMAZON不傻,不會只有元太一家供應商被元太吃死死;c. KINDLE要普及勢必要降價到一台美金一百美元以下,元太能有多少利潤?;d. 別的面板廠也非省油的燈,有超額利潤勢必會有新的競爭者如友達

4. 財務很糟。 相較於其他二線面板廠,08年度元太財務狀況大幅弱化,以短支長情形嚴重,高價買來的韓資面板廠HYDIS會是個長期的包袱,電子書之夢醒了之後會有相當大的財務壓力,不見得是母集團永豐餘能夠支持

5. 永豐餘。 母集團經營管理績效SOSO但資本操作手腕高超

深入討論如下

1. AMAZON

一如我們所知,領導人和管理優質的企業,長期建立的REPUTATION,會讓市場給與相對較高的評價(如本益比)。以台股而言,最好的例子應該就是台積電,而美股的亞馬遜和星巴克等也是代表。

市場很聰明,因為這些指標性企業聲譽卓著,只要跟這些企業沾上邊的,無論是原材料的供應商或是銷售代理,都可以跟著因此受惠。以銀行為例,應收帳款融資業務(FACTORING)就是最好的例子,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許多都是中小型的家族企業,報表一般都很難看只能純參考,但銀行還是很願意針對這些中小型供應商放貸,關鍵就是看這些供應商能夠賣給大企業一定有其獨到之處,又有大企業的未來應收帳款作為擔保,實際的風險甚至會比拿固定資產抵押來得更低。

貨幣市場如此,資本市場也一樣,這篇文章討論的元太就是最好的例子。身為二線的面板廠,過去幾年實際的經營績效沒有比他的同業好到那,就因為產品的創新連結到了"亞馬遜"和"電子書"這些市場歡迎的字眼,股價評價就遠高於同業(怎麼高?和高多少?就懶得花時間歸納數字和作圖表顯示了,有興趣深入了解的版友請自行分析)。

"人,因為有夢想而偉大。"最近深深覺得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套用在市場上,就是或許本質和實際狀況不那麼重要,能激發市場多少的"想像空間"才是股票增值的關鍵。

但對價值投資人而言,很難忽略本質和實際的基本面不顧,SO最近也在思考如何在基本面和"想像力"之間取得平衡點。越來越有種感覺,挖掘超跌有轉機題材的價值股,除了基本面的掌握外,還要有一定程度的"想像力"。

2. 電子書

看了些報告和討論,都把電子書當成下一個I-POD來吹捧,但自己的直覺卻說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原因在於看書和聽音樂有根本性的不同。

音樂播放從傳統的CD到MP3,體積縮小和取得資源都變得益加方便,又聽音樂相對是輕鬆的活動,帶個小的播放器發出聲音的確是方便,SO由I-POD為代表性的MP3產品能夠顛覆整個市場創新需求是很理所當然的。

但知識的傳播並非如此,國外也早就有研究顯示,透過電腦螢幕閱讀的吸收遠不如透過紙本。自己的經驗也的確如此,不管是報紙/雜誌/還是書籍,實體的紙本可以翻來覆去閱讀以及比照或劃線/做筆記/和在旁邊塗鴉,而電腦螢幕上的新聞就是看看就過去了,記憶和印象遠不如紙本的閱讀。

SO我認為電子紙/電子書這種玩意,或許可以取代某些"快閱讀"的讀物,像是報紙/流行雜誌/或是淺白的小說等,但要大規模的取代傳遞知識的書本以及人類的閱讀/思考/整合邏輯等習慣,並不能夠。

3. 超額利潤有限。

a. 這一點就如上面那段所述,實際上電子書的市場會比想像中來得小得多,同時也會碰到像是小筆電或甚至SMARTPHONE的競爭。
b. 元太目前主打的是他是KINDLE惟一的面板供應商,但以國外大型買家的習慣來看,絕對不會長期只跟一個供應商往來,反而會培養別的供應商來制衡獨大的這一個免得價格方面被吃死死。我對這個行業的技術門檻沒那麼了解,不知道下一家會是哪個面板廠浮出檯面,但肯定會在一兩年內出現。
c. 目前KINDLE在美國賣三四百塊錢美金一台,以國外資訊產業的例子而言,像是光碟機等產品都是價格降低到一台一百美金以下才開始大規模普及,SO個人認為KINDLE也會面臨一樣的問題,AMAZON要把餅做大的話就會採取流血銷售的方式來促銷,比方說搭配KINDLE買幾本書的電子版權合計多少錢的方式。但在這樣的情況下,AMAZON一定回過頭來要求供應商降價,利潤勢必會更微薄。且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很好奇現在一片十吋大電子書的報價要多少?印象中即使是十五吋的面板報價也就幾十美金一片,更小片的電子書能報到多貴的價格?元大在這方面很賊,總是打著和亞馬遜簽讀家代工保密合約的旗子,從來不透露到底賣了多少電子書?單價多少?利潤多少?讓外界總是霧裡看花。而市場也很神勇,就這樣也可以把股價炒到如此之高。
d. 最後就是產業競合的問題,如果電子書真的那麼好賺,肯定會有別的競爭者加入。而電子書的門檻高不高?尼莫從研發的角度切入,06-08這三年元太一共花在研發上的支出是台幣十三億多,就算把取得韓商HYDIS的技術成本(不知道多少,因為技術和工廠一起花了八九十億買的,沒有單獨說技術值多少錢)和最近E-INK(據說要花台幣七八十億)的併購算在內,所有的技術門檻也就在台幣百億之內,跟蓋個新的面板廠動扎要幾百億台幣甚至上千億台幣,這個數目只是小CASE吧!友達不就在本週宣布要跨入電子紙市場且可望在今年量產了嗎?以友達的管理和執行力,我相信即使今年做不到,2010年肯定沒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元太能有多少的舒服日子可以過?能有多少超額利潤?市場有人估計亞馬遜電子書去年銷售僅35萬台,即使未來三年每年成長三倍也就到一千萬台,一台電子書電子紙面板成本算五十美金好了,也就五億美金的市場規模,這還是三年後的估值。

4. 財務很糟

稍微比較了一下,相較於一樣歸類為二線面板廠的勝華,元太的財務狀況在08年度大幅惡化,主因在於吃下韓資面板廠後消化不良,債務大幅攀升所致。

個人認為,只要在07-08這兩年有大規模CAPEX的製造業者,未來幾年都會因為過高的取得成本造成的較高折舊攤銷而導致較差的獲利表現。主因還是在於這段期間大部分的資產(從建廠所需的鋼材水泥到機器設備或是股票等)價值都高估,這段期間取得的產能在之後分攤折舊時就會導致較高的生產成本,又偏偏產品銷售單價受原物料影響是下跌的負面走勢,高昂折舊對生產成本的影響更大。

但元太而言,結果就是現在2X左右的負債淨值比和只有0.6X的流動比率。要知道這樣偏高財務結構(相較於其他面板廠而言)和低流動性的公司,要能夠持續運轉,很大一部分要靠供應商和銀行的持續支持。而供應商和銀行支持與否的關鍵是對公司有無"信心"和大股東"永豐餘"集團。

信心哪裡來?還是要看他的轉機題材電子紙到底做不做得起來?到底能不能賺到錢?能的話當然財務結構和流動性會隨著超額盈餘的出現和保留盈餘的累積而逐漸改善,又不能的話呢?市場會有多久的耐心能夠忍受這樣難看的報表?若過了一兩年之後KINDLE還是不見起色和爆發性的需求成長,元太現在這樣孱弱的體質真的很令人憂心。

5. 永豐餘

上面提到元太能否持續得到金援的第二關鍵是永豐餘集團,個人認為純粹從永豐餘的報表來看,其本業(紙,一年台幣兩百億的產值)產生的金流絕對不足以支撐元太動札幾十億元燒錢的速度,且永豐餘自身也正陷入大陸投資擴廠持續虧損的壓力之中,要永豐餘提供更多的金援或人才/管理的支援,無非緣木求魚。惟這僅限於從永豐餘的報表作出發點來看,要知道像永豐餘何家這種幾十載的老公司,其報表之外的實力和政經影響力絕對遠高告公司報表所披露的資訊。

但嚴格的講,的確永豐餘在近年的經營績效稱不上好。本業的部分,原物料高漲難以轉嫁和台灣市場的侷限,以及中國區的大範圍佈局卻遲遲無法轉虧為盈,這樣的績效就算和紙業同業比起來也算很不好。轉投資的部分07年到08上半受惠於元太大賺貢獻到母公司報表變好看,但若元太之後股價沒那麼猛了怎麼辦?

雖然經營績效不好,永豐餘在資本市場的操作卻挺讓人激賞。年初時元太辦理私募現增,股價在十出頭時永豐餘和何家用每股十元認了七億。最近又說因為併購美商E-INK要在七月底增資28億,看到現增消息時自己有恍然大悟的感覺,為何最近兩個月報紙時常報導元太的電子紙?為何股價在短短一兩個月爆衝到四十左右?馬上心中對永豐餘響起掌聲,高手高手高高手。一樣是發七千萬股新股,一個只要自己出七億,一個可以從市場上拿到二十八億,高啊!

心得/建議與ACTION PLAN

1. 已有部位的人在現增前賣出元太,見好就收。沒有部位的就別淌混水了。

2. 新的併購因有配合現增反而會造成財務比率改善的效果,但這只是假象,因為公司實質上的負債和借款會繼續上衝,財務壓力會更大。且新的併購之後的整合會造成新的紊亂和經營管理上的困難,一家資金靠台灣人、技術和客源靠美國人、工廠生產主要靠韓國人的企業會是什麼局面?美國人和韓國人會乖乖給台灣人管嗎?除了亂字我能想到的還是亂。

3. 未來會如何?分短中長期來看,好在之後回推現在的預測準確與否。

短期是今年下半年。尼莫認為元太股價會在現增和半年報公布之後大幅大跌。電子書題材還在,但偏高的股價淨值比會從現在同業的三四倍修正到只有同業的1.5倍,實際的股價和淨值要結合現增價格和部位來推估就先跳過不做了。

中期是2010和2011年。尼莫認為電子紙熱潮會慢慢退燒,需求增加幅度會低於市場預期,又新的生產商會加入造成沒有超額報酬,產業透明度(供需)會提升。元太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慢慢蓋不住脆弱的財務體質和交出低於市場表現的實值獲利,市場對其股票評價會逐步走軟給與其和同業相同甚至更低(因為財務體質相較同性質小面板廠偏弱)的評價。

長期是2012年之後。面板廠避不了大者恆大的趨勢,產業的購併而小廠會消失中就會衝擊到元太,永豐餘終於受不了無底洞的投資燒錢毅然決然放棄元太把他賣給中國的面板廠。友達不會買,因為友達自己會做起來,又技術背景不同買了也沒用。怎麼賣?切割開來賣,台灣的部分不能賣給中國人,但大陸/韓國和美國的部分都可以。元太最後會變成只提供核心但是不特別值錢技術的控股公司,可能會變成被借殼上市的對象吧。

以上是針對現況(尼莫所理解的經營環境/產業趨勢/公司策略)和尼莫的想像所推論出的預測,肯定不十分準確,就等時間來印證有沒有辦法準到個六七分。惟若產業遊戲規則有變化,或是公司的FUNDAMENTAL有變化,結果肯定會有很大的不同。總而言之,五年十年之後,市場將不再有元太。

5. 面板廠的評價,股價淨值比是相當重要的指標。

曾在某著名投資銀行做過面板分析師的朋友跟我說過,外資看面板股就是從PB BAND來看,產業中的LEADER在過去幾年的PB BAND都在0.7X-1.4X之間。在這樣的前提下,只要面板龍頭廠PB低於0.7就應該買入,高於1.4就賣出,抓這個循環就可以賺到錢。

回過頭來看,友達在年初的低點的確就是淨值的0.6-0.7倍左右,觸底反彈到現在PB已到1.1X左右也不低。但這是以龍頭廠而言,二線的勝華前一波跌到約0.3X,現在也漲到1X。不知道這樣的產業循環是否夠明確?夠的話的確也可以考慮做為操作策略,兩三年洗一次就不錯了。

若是0.7X買1.4X賣,一來一往就是一倍,就算兩三年才等到一次循環,年化下來也有25%左右的報酬,算是很不錯!又如果是以二線廠為操作(以勝華為例),不知道是否能把區間設定在0.4X到1.2X,一來一往之間能有3倍(就像過去半年這些二線面板廠的漲幅),三年一循環就是年化44%的報酬,更是驚人。請注意,以上這種簡單的面板PB操作策略僅是初步的心得感想,真的要考慮這樣進場操作還要對產業遊戲規則和未來趨勢做深入了解。

講回PB BAND,元太的PB BAND為多少?查了一下1Q09的每股淨值為NT8.26/Share,又2009/6/6的收盤價為39.1,換算後PB為4.73X。相較於友達的1.1X和勝華的1.0X,會不會高得有點離譜?

6. 心得

寫了半天,發現心得很簡單。第一是自己對市場上普遍認為(或是說媒體報導)的電子紙後勢與市場主流觀點(或是說媒體主流)相左,與想像出來的電子紙的廣泛應用和需求相比,尼莫的想像是偏向負面的需求上不來。都是空中樓台的臆測和想像,也都要時間來證明實際的市場究竟如何。第二就是對於掌握此契機的元太估值與看法覺的顯然高估和財務很"險",不值得現在的價位。好笑的是尼莫自己沒有部位,雖然看很空但也不會實際去空他(到目前為止尼莫只做多也只會做多),這樣的研究和長篇大論對自己而言價值在哪?VIEW的培養和思考的訓練是最重要的收穫,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結果回來檢視自己思考邏輯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以上

090530之後的投資路該怎麼走?

最近覺得自己快把投資的書讀"通"了,科斯托蘭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費雪父子的非常潛力股以及超級強勢股/葛拉漢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高陽的胡雪嚴…等經典,在近年都讀了兩三次,有逐漸抓到訣竅以及閱讀越不新鮮的感覺。

接下來在投資路上的目標有兩個,其一是架構自己的投資邏輯和方法,其二是增加研究的標的和投資決策。

投資邏輯和方法部分

會從最基本的"人"作為出發點開始思考。由人到群體,有了群體就有政治問題和分工,進而產生社會/政府/國家/區域/全球,資本市場就是在這樣的架構下存在,又從全球/區域/國家/產業/企業/部門/人,當中的國家/經濟/金融的組織和架構都有其獨特之處,影響的關鍵在於文化和歷史的累積。又在其中所謂"財富的秘密",又繫於對從"人"開始不同規模群體之不同層次慾望的滿足程度和能力,在這點我相信企業的投資價值最終繫於企業家的想像力和執行力。

這樣講好像很抽象,大概只有跟我聊比較多的保安知道我在說啥。用比較淺顯的說法,可以說尼莫認為投資者能否從市場賺錢,關鍵在於他對市場運作和世界轉動的規則的認知有多深,以及和實際的未來有多貼近。(哈,還是很抽象)

ANYWAY,該是對這些經典著作收尾的時候了,SO之後會多花時間做這些經典著作的讀書心得和書摘,等不及像巴菲特那樣將費雪和葛拉漢讀到二十遍以後才出山啦。

一邊消化經典的同時,會"逐步"架構自己的投資邏輯和方法。所謂"逐步",是真的希望可以建立一套系統化可行的STEP BY STEP的選股方法,目前能夠想到的步驟如下;

一 怎樣吸收資訊?不要覺得讀報紙和雜誌很容易,純粹看看很簡單,要去蕪存菁卻很難,且要在有限的時間(比方說一天兩小時)內讀完應讀的刊物(決定要讀哪些刊物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現在出版品太多),更是不容易。

二 怎樣找到值得研究的投資標的?尼莫喜歡投"轉機股",但不是每個被打入冷宮的股票都會像華碩先前那樣因為賠錢上頭條,SO問題在於該如何系統化的尋找大幅下跌或超額下跌的股票呢?

三 怎樣判定選的標的有機會轉機以及是否超跌?這部分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工作,需要花不少時間,從產業/產品/市場/管理/研發創新/財務資本結構/財務預測…等各個層面去解讀和了解公司,必須從公開但從來不完整的資訊中去挖掘和組織邏輯,才能深入的了解企業的BUSINESS MODEL,以及相應目前和未來的經營環境企業會有怎樣的發展?這些工作都遠遠不是簡單算算財務比率就有答案和結果的,需要腦袋中對所謂的企業/經營/管理/企業家的VIEW和PASSION/產業等FUNDAMENTALS有透徹的了解,之後將蒐集的資訊丟進做決策的腦袋中得到思考推論後的結論。而腦袋瓜中對投資的決策和思考的機制,就建立在對以上經典的吸收和理解之上。

四 怎樣決定買賣點?轉機股是否超跌有足夠的安全邊際,關鍵還是在於整理市場對該企業/所在產業/所在國家市場/區域經濟市場/全球經濟市場等各個層級不同的"評價"高低不同來決定,又市場的評價(指數)和實際的情況往往都有落差,這就是自己曾經為文討論的"評價差"觀念。通常認真研究企業後,會發現影響一個企業經營績效的關鍵不外乎三五點(尼莫稱為經營關鍵指標),又市場對這幾個關鍵的評價和實際情形的落差就是企業是否有超跌的安全邊際,我相信決定一家企業的買賣點關鍵就在於市場對其經營關鍵指標和實際表現(強勢?弱勢?強轉弱?弱轉強?等趨勢判讀)之間的差異。因此價值投資者要做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出超跌企業的經營關鍵指標以及掌握企業實際表現和市場對其指標評價之間的落差,在嚴重低估時買入以及高估時賣出。但決策的同時要考慮到市場整體性(就是上面提到的產業/所在國家市場/區域經濟市場/全球經濟市場)在未來上下波動的可能,畢竟這也是"評價差"的一部分(但對價值投資人而言,根據費雪和巴菲特的說法,因判斷各個階層經濟和大盤走勢牽涉到的層面過廣且準確度不高,又優值有潛力的企業終會打敗不景氣創造成長和獲利,故這方面判斷對投資決策所佔比重相對較低)。自己的心得是價值投資往往難就難在要拆解出各種因素造就的正負評價差以及思考和判讀這些不同層面評價差所決定的投資價值和買賣點。

五 實際買和實際賣。說實話,在市場的時間還很淺,作的買賣也有限。當實際買賣牽涉到錢的上落時,會對人的理性和思考造成一定的影響,由其價值投資者時常會有逆勢而為的操作和看法,此時要能夠不被"眾人"所引導,堅定的作出理性合乎獨立思考邏輯的投資決定和實際操作,絕對不像寫起來這麼簡單,這方面也還需要更多的經驗來磨練。沒有部位時看股票漲跌的感覺和有部位時看股票的漲跌,心情是完全不同的。看來一個真正的投資者必須要能夠把自己鍛鍊到不把錢(部位)當錢看,才能做出真正理性思考的投資決策,而這也是最困難之處,除非你有賠不完的身家財產可以凹,偏偏絕大多數人都沒有!

增加研究的標的和投資決策

以上一到五都是要實際做了才知道哪裡不對需要調整,因此之後會多研究些標的和做出投資決策(判讀各個層面的評價差以及找出經營關鍵指標),來印證自己的方法和邏輯思考是否真能在市場上賺到錢,同時不斷修正和精進自己的腦袋和心裡素質。

以上

090524Market Update

資金狂潮與經濟前景

先說資金狂潮-懊惱和驚訝


為何懊惱?


一般而言,降息產生的資金效應會在降息後半年左右明顯發酵。從這個角度切入,去年第四季的大幅降息在今年第二季發酵很合理,近期的全球股市狂樂也是由此而生。


懊惱的是很清楚這個規則,也觀察到去年第四季有連續的大幅降息,也很清楚知道4Q08和1Q09的製造業慘淡是因全球去庫存所致而非市場的實際需求萎縮到五成。規則也知道,市場也觀察到,為何1Q09不進場買些股票,徒留現在的懊惱?


唯一想到的理由就是1Q09時還認為經濟的復甦沒那麼快(的確現在也還沒復甦),市場要有表現還早,所以沒有進場。但還是搞不懂那時怎麼會忘了把降息導致的資金效應考慮進來?


為何驚訝?


台股上漲的幅度讓人很驚訝,迄今約50%的漲幅遠超過啟動時自己認為的漲個三成差不多。市場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又被K到一次了。空手快兩年了,這段期間沒賺賠應該還算OK,但看到市場那麼HIGH,還是會手癢癢。沉住氣沉住氣沉住氣~

經濟前景-模糊和挑戰


為何模糊?


跟上一篇文章,威爾許專欄中他的評價差不多。全球去庫存的階段已經調整的差不多了,製造業訂單需求再像前面半年那樣衰退四五成的機會已微乎其微。但這並不代表已開始復甦,全球市場的需求仍然疲弱,要正式邁向復甦榮景還早得很。

挑戰在哪?失業/政府財政/再通膨


失業


2Q09以來,台灣部分產業的確有招人,但這大部分是彌補先前裁過頭造成現在維持基本產能都不足的緣故;先前沒有裁過頭的就是用減少無薪假的方式來COVER。也許,08年底今年初那種被裁員恐慌的時期已過去,但就業市場無論在台灣或全球都沒啥好轉的跡象。人才不流動,薪水就高不起來,大家都擔心飯碗不保,這種情況下消費只會變得謹慎,對全球復甦的時間表只會造成推遲。

怎麼辦?眼下的低利終究會吸引貪婪的資本家透過借貸或引資而開啟BUSINESS MODEL的創新(請注意尼莫是說BUSINESS MODEL的創新,而非產品的創新),進而驅動人才的需求,屆時才是失業問題開起由負轉正的扭轉點。但在全球產能過剩的前提下,要創新BUSINESS MODEL享有超額報酬並不容易。


政府財政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人可以憑空印鈔不用付出代價。當下啟動財政手段的國家很幸運,因為主要的經濟體都這樣自HIGH,大家鈔票都變多,對應的匯率就沒有特別升貶。

政府借款升高,又經濟下滑稅收減少進而惡化政府財政,政府評等有可能會下滑,像最近的英國被調降信評就是例子。信評調降之後呢?政府借款成本上升,幣值相對於財政較健全的國家(或說還沒被調整信評的國家)會貶值,進口商品或人才成本都變高,整體國力就會漸漸式微…


又市場錢變多了,貨幣購買力就會降低,原物料價格就會漲。


再通膨


不知不覺間,油價又回到六十,又近期多種金屬價格也從谷底攀升不少。當然上漲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去年底修正過度所致,但就像資本市場一樣,漲價的部分原因也與資金潮有關。


媒體也開始注意到,飆高的原物料價格將再三到六個月個月後傳導到終端商品,對元氣未復原的市場肯定會有負面的影響造成更為疲弱的需求。


 


結論


既然還是空手,就不用進場去賭資金潮會飆多久了。沒賺就沒賺,小心駛得萬年船。


資本家的創新還未見,失業問題仍無解,經濟前景短期仍是疲弱,政府財政議題剛剛被提起還有待發酵,再通膨物價的傳導效應下半年會浮現。


相信,2H09還是有便宜可以撿。

090524威爾許專欄與讀後心得2009/04

威爾許答客問》工會太強勢 扼殺產業競爭力
 
你知道為什麼有時候一周剛開始過得還可以,到周二情況變得很糟,周三更是每況愈下,至此每件事沒有一件順心?這麼不祥的一周,以至於你不禁會想這是不是一個趨勢的開始,但你又希望不是?

我們才剛度過這樣的一周,而如果你支持美國企業的話,應該也一樣。最近發生三件事應該讓你相當憂慮,每件都暗示著工會的影響力高漲,將降低美國的競爭力,而且就在我們國家最無法負荷的時候。

到這裡大概有些人會想:「又來了,因為薪資較高就攻擊工會勞工。」請別這麼快下結論。我鄭重聲明,我們非常支持有競爭力的薪資,以及工廠員工在公司有發言權,我們反對的是工會工作規則,它們通常既僵化又採取對立態度,而且總是將不必要而討厭的官僚注入組織裡。

工作規則扼殺了生產力,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產業裡看到這個現象,這促使我們提到憂心的這三件事。

首先是史派特(Arlen Specter)參議員脫離共和黨,加入民主黨。當然他過去幾十年的問政已顯示他並不是個共和黨死硬派。2003年他是「勞工自由選擇法案」(Employee Free Choice Act)的共同提案人,這項法案取消員工以不計名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否成立工會,改採較公開的「登記卡」制度,將更方便員工成立工會。該法案2007年在參議院遭封殺,但今年死灰復燃,來勢更洶。不過當今年3月民調顯示,史派特在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初選落後時,已撤銷對該法案的支持,看來是對該法案通過給予致命一擊。

誰曉得他下一步會怎麼作?現在史派特有了新盟友,而民主黨的法蘭肯(Al Franken)很可能在去年11月明尼蘇達州參議員選舉的重新計票中,打敗共和黨柯曼(Norm Coleman),使民主黨取得通過該法案所需的60票。此外,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期間大力支持該法案,預料他會迫不及待地簽署它成為法律。

因此,一波成立工會的熱潮即將展開,不只在傳統的藍領產業,還有銀行、保險公司以及所有服務業。我們也很可能再次面對步調遲緩、勞工對抗管理階層的營運環境,而那是在全球貿易升溫前常見的現象。不同的是,現在全球競爭的激烈前所未見。

第二件令人憂慮的事4月29日發生在北卡羅萊納州,美國銀行的股東部分受到工會強力鼓吹下,投票摘除執行長路易士的董事長職位。這有什麼不好?以股東發言權的角度來說,沒什麼不好,我們都贊成。但基本上,我們不喜歡或不支持將兩大決策角色分在兩個人身上,因為這容易導致功能失調、會削弱生產力的「決策血拼」(decision shopping)現象,高階主管為了替自己的提案找後盾,故意製造執行長和董事長的對立。這也容易影響今日企業都迫切需要的透明化,當有兩個老闆時,通常員工會得到兩套訊息。

最後則是汽車產業,4月30日歐巴馬迫使克萊斯勒進入破產保護程序時,建議公司由汽車聯合工會(UAW)接手。多麼諷刺啊,根據多方協議的條款,造成克萊斯勒癱瘓的源頭之一—工會,將擁有公司一半股權,通用汽車看來也將步上後塵,就像我在Twitter上的留言:「連法國都不會這樣做。」

我們不知道華盛頓和底特律關起門來到底談了什麼,但克萊斯勒的主要債權人如摩根大通等都屈服於這個「大折價」的協議,似乎暗示這跟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有關。政府揮舞著一根大棒子,但指向有利於工會,而不是遵循傳統的破產法規定。

這種本末倒置的經濟體系,對企業信心及資本形成有幫助嗎?很難想像會有好結果。

我們開始感到害怕,事實上是非常害怕,我們認為美國必須比過去更有競爭力才能終結衰退,不過看來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2009/05/18 經濟日報】

尼莫短評:
幸哉!相較於國外,工會問題在台灣還只是小兒科。
從投資角度而言,企業和工會的關係是費雪和巴菲特等人都強調過的重點,他們也都在這方面吃過虧。SO這篇文章提醒自己,跨國投資沒那麼簡單,以台灣人的邏輯來評估國外企業時,會大幅低估工會的影響和勞工的成本,進而導致購併或是投資的失敗。看看BENQ和SIMENS的慘劇就知道了。
中國呢?由於民智未開和由農民工構成的工廠工人主體,短期間無庸過慮工會的影響力,要擔心的是政府(共產黨,或是本地簡稱"黨")的態度,畢竟這個國家是社會主義立國,骨子裡是反對資本家的剝削的。
對歐巴馬主導的克萊斯勒破產重整方案,由工會拿下主要控制權,各人到是覺得很高招。很顯然歐的意思就是要讓工會自作自受,既然普遍共識現在的局面是工會造成的,那就讓工會承擔一切的責任。
因為不管誰接手,要讓企業復活的惟一方法就是削減員工福利擠出資源。除了工會自身,誰還有辦法在削減員工的"既得利益"的同時,不會面臨工會的抗爭?
SO我覺得這步棋下得高,因為歐也很清楚,工會最後也是會搞砸,到那時候政府再跳出來掌控一切,工會因為已有過機會但搞砸,之後也只能任人宰割難以繼續扯後腿。
要多少時間呢?要看破產重組方面中債務折扣的程度(就是工會從重組中獲得的資源)以及公司的成本結構(燒錢的速度)和工會的改革力度(讓錢燒得慢一點的阻力)而定。還沒有仔細STUDY過克萊斯勒的報表和做模擬分析,故很難從財務上精確的說要多久。但以直覺而言,歐敢這樣搞就代表應該工會接手後不會太久就會搞砸,拭目以待了。

威爾許答客問》市況冷…領導人更要勾勒願景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康貝爾問:你對領導作何定義?

答:你問的是一個不受時間限制的問題─雖然這個時候問可能再適合不過了。你的國家、美國,以及世界各國的人此刻都感到困惑、驚恐和憤怒。

許多人正因為他們賴以保護和指引生計的體制與個人失敗,而深感被出賣。他們都和你一樣,都想知道何種領導可以帶領我們擺脫困境,包括政府裡和企業中的領導。

領導人也感受這個空前艱困時期的沈重負擔。和我們一樣,大多數領導人未能預見崩潰降臨,或未料到規模如此大,而且很少人知道何時可以否極泰來。沒錯,大多數領導人此時能確定的只是,對權威的信心已跌到數十年的低點,對管理犯錯的容忍度也已幾近於零。

好,在這種情況下,什麼是領導?第一個答案是:領導和以前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現在的領導人必須承擔遠重於以往的負荷。領導人必須散發正面能量、確立願景、建立優秀的團隊、關心、獎勵、教導、抉擇、創新、執行。

有些事物永遠不會改變。

但如果你此刻正領導一個團隊、部門或一家公司,儘管當前的環境充滿險阻與困頓,你絕不能疏忽領導的一項職責:為你的公司定義和創造未來。

在平時,領導最重大的挑戰是如何平衡組織的短期與長期需求。每個人都知道這點。領導人必須管理人、銷售和成本,以達成立即的財務目標,同時要投資在未來的計畫,以便掌握市場趨勢和確保組織持續生存。正如我們以前討論過,領導最根本的矛盾是,經理人必須同時吃飯和做夢。

不過,今日大多數經理人只關注短期目標。我們了解,在這場殘酷的生存掙扎中,他們必須如此。他們裁撤員工、削減成本和壓榨生產力。他們變本加厲地要求細節,驅使員工尋找能拯救組織的創新產品。不只如此,領導人還對已感到工作朝不保夕的員工要求加倍付出,他們說:「工作要更快、更賣力和更聰明,否則明天我們所有人可能都會丟飯碗。」

問題就出在這裡—許多領導人忽略了描繪和創造未來的遠景。

為什麼?部分原因是人性使然。在快溺水時,你不會想到下次到海灘曬太陽時該在野餐籃裡裝什麼。你會想:「踢水、踢水、踢水。」

但部分原因完全是想逃避衝突。領導人直覺地感到部屬對談論長期計畫會有什麼反應。這些員工會問:「你怎麼可以才裁撤老喬和瑪麗,就把錢花在什麼藍天計畫上?」還有:「你才說要削減我們的福利,現在又說要投資什麼玩意?」

在大幅縮編的時期,花錢在別的計畫會引發抗議和激憤。但別讓這類雜音淹沒你。嘗試突破反抗,向部屬傳達你對未來遠景的想法和計畫。為了克服組織裡的恐懼、冷嘲熱諷和悲傷,你描繪的未來必須能振奮人心和充滿希望。你必須協助部屬了解,只要有決心和肯努力,公司前景將大不相同,未來會更美好。

別搞錯了,我們不是建議今日的領導人在平衡長、短期目標時必須各分配一半。在當前環境下,那是矯枉過正。但如果你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短期挑戰的領導人,應該把比率減到像75%或80%,把其餘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思考公司的未來遠景,並激勵部屬與你一起實現它。

當然,我們知道目前的情勢很險惡,我們也完全了解領導人會只專注在短期生存問題。但當景氣在未來一年、兩年或三年復甦時,營運的環境將展現不同的新面貌。競爭者將減少,商機也許會變多,但只有作好準備的公司才能掌握大好機會。

因此要切記,投資在未來是最重要的領導工件之一。2009年真正的領導人將在明日來臨時脫穎而出。

【2009/05/11 經濟日報】
 
尼莫評論:
講的還是老問題,畫大餅和資源分配。
從工作以來,就不斷在想,"老闆"的工作是什麼?自己的心得就是以上兩點,資源分配和畫大餅。
沒讀什麼書,也沒念過MBA,故說不出來"領導人的工作就是描述和創造未來的遠景"這類文謅謅的話。只能就自己的親身經驗,體會到不管最終是否能夠100%實現,畫大餅是各個"階層"的老闆都很重要的能力。
再來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我覺得每個工作的人都要有資源分配的概念,還是小STAFF時你的最主要工作資源就是自己的時間,TEAM LEADER時就是TEAM MEMBER的時間和上頭給的預算等等,怎樣有效的運用自己可以掌握的資源,答到老闆要求的120分,就是成功的關鍵。
但問題難在資源的運用是在當下,而績效的評估是未來。偏偏當下的資源運用絕大部分都是幫過往的決策擦屁股,把資源浪費在一堆陳舊的工作規範以及和官僚陋習奮戰,難以用在跟未來績效相關的計畫或是專案上。
上面這個觀念印象中是從杜拉克的書中看來的,覺得頗受用,也體會到杜老說的組織要不斷調整工作內容,把過去產生的不合時宜的工作規範和官僚剷除,這樣才能夠把資源空出來用在未來會有效益的專案上。
更甚者,領導人要有GUTS能夠在削減短期資源時(如上面文章提到的裁員)把資源投資在還不明確能有產出的長期計畫,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鐵石"的心腸了。
成本削減的痛楚是當下的,而長期耕耘的回收在未來且不確定,這樣的前提下,我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和當下的痛楚妥協,而犧牲了長期的回報。
問題在於,今天的短期不就是昨天(或是說更久之前)的中長期嗎?
SO看企業的管理如此,對自己的管理也要能夠從這個角度從嚴從苛來評斷。
最後,從投資的觀點來看,問題在於要怎麼知道所選的企業有不斷的在做短中長期利潤目標的平衡以及相對應的資源配置呢?甚至要怎麼從財務報表或公開的資訊獲知或評估企業在這方面的競爭力以及表現呢?覺得自己約有六七成的把握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還想做更多的實例印證和分析後再來深談這個ISSUE。
總覺得,這才叫做基本面分析,BUSINESS MODEL/經營管理/財務報表績效等都是連結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威爾許答客問》經濟回暖的幾道曙光
 
最近,我們走在紐約市雷辛頓大道時,一位穿著西裝的年輕男子攔下我們。他告訴我們他在華爾街上班,是這個專欄的忠實讀者,並要求我們能否立即回答一個迫切的問題。我們同意試試看,但他馬上難倒我們。

問:情況到底何時才會好轉?

答:也許2010年某個時候吧。

你能怪我們不敢鐵口直斷嗎?這波衰退讓政府專家與知名經濟學者都暈頭轉向——連他們都不知道從何爭論起。未來會如何眾說紛云,有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有人看到罩頂的烏雲,還有很多人預期介於兩者的種種情況。

目前我們最多只能提出我們認為有把握的各種經濟現況,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是,我們確信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事。

我們先談看起來似乎相當確定的五個現象。

首先,經濟似乎已經觸及某種底部。我們透過我們的私募基金及諮詢,以及旅遊全國與各類公司訪談,得知各行各業的訂單情況,所以作出這個結論。我們得知企業訂單從2008年5月到2009年1月持續下滑後,在2月、3 月與4月上半都已止跌回穩,維持在和1月相當的水準,甚至還略好些。這個算是不錯的消息美中不足之處是,資本設備訂單仍持續下滑。但總體來說,我們對經濟已觸底很有信心(好吧,是有點信心。)

第二,我們知道需求面一旦出現明顯攀升,經濟一定會有反應。為什麼?因為過去九個月的企業庫存已降到極低水準,所以一旦訂單激增就會很快傳遍整個供應鏈。

另一個我們認為知道的事——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銀行體系已漸趨穩定。是的,政府的緊急紓困措施仍然遭受非議: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短期資產擔保證券融資計畫(TALF)、商業本票擔保等,但毫無疑問的是,從銀行到許多重要的非銀行放款機構,信用都已開始再度流動。

另一個我們知道的事實:美國民眾大體來說已感覺比之前好過,這反映在最近揚升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於房貸再融資激增、房貸利率下降和政府採取退稅等措施,這個改變並不令人訝異。但我們收到的信絕大多數都還充斥著對失業的恐懼,而如果美國的失業率一如預期攀至兩位數,這種心理恐怕會持續好一陣子。

這也帶出最後一個我們「確知的事實」——一個相當令人擔心的事實。歐巴馬總統的預算案是根據美國2010年至2013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每年成長4%的假設。這完全不切實際。在金融槓桿漸增的1980與1990年代,GDP成長率也只有3%。如今在赤字不斷擴大、去槓桿化盛行,和消費者看緊荷包的情況下,GDP成長率較可能接近2%。結果會如何?我敢打賭政府不會削減支出,但稅會提高,聯邦債務也會增加。

現在來說我們不知道的事。首先,我們不知道大家現在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道瓊指數的未來走勢。我們可能想:「政府的鉅額注資應該會讓經濟應有起色,至少短期總會有效果。」但隔天我們可能又想:「天呀!愈來愈龐大的赤字總有一天會壓垮我們的經濟。」難怪我們會變得如此怯懦,只敢買政府公債與優質公司債,因為我們對股市從未像此刻那樣困惑。

最後,我們不知道經濟何時才會好轉。即便它已觸底,也可能還會在低檔徘徊好久。就像我們告訴街頭遇見的朋友,我們相信2010年一定會好轉,但是不敢打包票。的確,在目前的氛圍下,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生命中充滿了很多不確定。

【2009/05/04 經濟日報】

尼莫評論:
威爾許不只是管理大師,他對經濟的許多評論也很精準:經濟已觸底,但還會在低檔徘徊。

威爾許答客問》MBA謀職 試著屈就…不妨主動
 
芝加哥的無名氏問:大概一個月後,我就要從企管碩士(MBA)班畢業,而且至今還沒找到工作。我就讀的是一家受人尊敬的學校,我的學業平均分數為3.5,擁有兩年的零售顧問經驗,和很棒的推薦人。幾個月來我努力應徵,但還是沒有獲得錄用。請幫幫我。

答:你真是有志難伸啊─不只是你,成千上萬的人也跟你一樣。據說包括一流學校的許多商學院,有高達三成的畢業生還沒找到工作。以往會到校園徵才的業者都不來了,就算來了,也只為了蒐集資訊。許多公司受到財報惡化與前景堪憂的影響,延後雇用時間,或乾脆停止錄用新人。今日的職場不只像叢林般競爭,而且有如劫後的廢墟。

但你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建議。

所以我們給你三個建議,正如我們提供給一位本周來看我們的MBA一樣。這位20幾歲的朋友也和你一樣還沒找到工作,而且開始覺得很灰心。

1.你可以屈就,學習喜歡它。

2.你可以瘋狂一點。

3.你可以做自己的事。

讓我們先來探討屈就—這是最快和簡單的選項。

你已經知道要找到心目中的好工作恐怕很難。我指的是幾年前你唸MBA時所夢想的行業、職位與薪水,當時你可能認為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但是外面很可能還是有某個工作,不管在國內或外國,可以給你相當的歷練和足供你生活的薪水。

你可以接受這個工作,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高高興興地—儘管內心感到失望—並且滿懷熱忱地創新工作流程、改善團隊,並透過不斷貢獻讓你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人。

以你的情況來說,你可能曾在零售商工作,希望以傑出表現晉升到管理階層。日常的銷售工作對你的MBA學歷似乎是大才小用,但如果從職涯策略來看,在任何體質健全的企業中表現傑出,都是將來轉換更好工作機會的門票。總有一天,你的謙虛與績效將得到回報。

再來看看瘋狂一點的選項。這是我們在當前環境下建議MBA的做法,但採用時必須十分謹慎,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苦苦哀求後還留下讓人欣賞的印象。

方法是選擇一、兩家你仰慕的企業,或是你願意兩肋插刀的執行長,然後以最有創意、最吸引人、最有說服力的方法毛遂自薦。寄信、寄電子郵件或打電話,想盡辦法爭取五分鐘的面談,然後你必須以精準的眼光與正面能量把握這個機會。

沒錯,這是以小搏大的策略—這也是我們喜歡這種作法的原因—但只要能成功,你就能站在最好的起點,並獲得全力以赴追求目標的真實體驗。

如果屈就和瘋狂一點的做法都不成功,你還是可以自行創業。分析你所懂的事和你的長處,找一個能提供聰明才智、人脈、資金、或能苦幹實幹的朋友,然後和所有創業家一樣,你就可以開始面對創業的種種挑戰。

例如,你的長處在企業諮詢,你可以每筆收費5,000美元、1萬美元,或按照營收增加或成本縮減的一個比例來收費。你知道步驟,大概也知道風險所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自行創業需要非凡的勇氣,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是不是那塊料。

我們不是要嚴苛,只是實事求是。這是MBA(及其他)求職者前所未見的艱困時期,要很有自知之明。全球經濟危機很可能再持續一、兩年,沒有理由空等待,妄想奇蹟出現。

你所有的選擇就是這三個,現在只要選擇,然後全力以赴。

【2009-04-27/經濟日報】

尼莫評論:
非常好的三點建議。
不過須注意這是針對MBA求職者的回答,美國念MBA的人多數都有幾年工作經驗,SO"作自己的事"也可以是一個選項。把這個套在台灣的應屆畢業生,尼莫不支持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創業。
早上看了篇報導,提到因為前陣子高科技廠裁員兇,現在的就業博覽會熱門的反而變成國軍單位,AND求職者也會問到關於裁員的問題等等,自己的想法是會這樣問就是LOSER’S ATTITUDE,對自己夠有信心,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不計較薪水/加班/工作分配不均/努力學習提升專業和各方面能力,不斷提升自己幫公司創造的價值(營收/利潤/較低的成本等等),讓老闆永遠覺得付你薪水是物超所值,幹嘛要擔心失業?
想到昨天看的日劇"利家與松",豐臣秀吉一開始只是織田信長的馬伕,之後不斷努力的提升自己,從馬伕之後轉任總務工作(還不是主管喔,只是負責發柴給領地的居民),在當中想到如何節省薪柴的方法並推廣(根據電視演的,很多織田的官員都有想到也知道要怎麼節省薪柴,但都沒有人提到要去作,豐臣去作了,所以功勞是他的,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幫織田立了小功後才稍微有地位,之後又很積極的遊走各地幫織田招募浪人擴充兵力(作業務,SO誰說官小地位低就不能有一番作為?事在人為啊!邊看邊想邊覺得很汗顏,覺得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度和積極性遠遠不及豐臣秀吉還是小官時)。而在豐臣游走各地吃苦招兵的那一年間,跟他同時跟隨織田的前田利家卻還在閒晃無所事事(前田因為比較擅長打仗,故已有在戰場上立功,故那時職位比一直做總務工作的豐臣高),果然一年後當豐臣帶回大批的人馬(六千人)時,前田馬上被比下去。畢竟不管你一個人再如何善戰,能夠抵過六千人的效果嗎?故事接下是講織田要吃下美濃地區,豐臣主動積極的爭取要幫他蓋灘頭堡的營寨,遭遇困難又如何克服運用策略…
感謝保安推薦我看這齣日劇,雖然慢了三年我才開始看。

威爾許答客問》領導力評價 歐巴馬拿A
 
「歐巴馬表現得如何?」最近在一場小型晚宴上,主持人問了這個問題。有兩個人回答失望,七人自稱還在觀望,四人堅稱現在言之過早,三人對歐巴馬的表現讚許有加。我們的答案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決定發布一份初步成績單,對歐巴馬就任總統以來的領導力打分數。

但請先注意,我們要談的是「領導力」,不是政策,如果談的是政策,我們可能回答「還在觀望」。我們強烈反對總統在雇員自由選擇法案(EFCA)的立場,並質疑他提議的溫室氣體排放設限和交易制。我們也發現新預算確實令人憂心,對前景太過樂觀,短期赤字也高得嚇人。另一方面,我們大致上對歐巴馬政府處理經濟危機的表現感到滿意,也力挺總統務實、漸進的外交政策。

但這裡暫且把政策擱一旁,我們的評分是針對歐巴馬走馬上任以來的領導表現。

讓我們先從「遠見」談起,好的領導人絕對要有遠見,不論你喜不喜歡歐巴馬的政策,他顯然具備這項特質。歐巴馬在經濟、環境、教育或醫療保健,都清楚闡明短期和長期目標。

然而光是具有遠見還不夠,想成為有效的領導人,你必須不厭其煩地溝通,如同我們之前說的,溝通永遠不嫌多,尤其在推動革新的時候。

說歐巴馬是苦口婆心的領導人,大概沒有人會不贊同,他常發表談話,每次都展現出深思熟慮、爽朗和坦率。他也勤於跟華府以外的人溝通,像是參加美國知名脫口秀「傑哥戽斗秀」。歐巴馬4月4日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記者會上解釋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時,態度不卑不亢且思路清晰。我們相信他是下一個被譽為「偉大溝通者」的美國總統。

成功的領導者也必須具備建立團隊的能力,我們起先對歐巴馬這方面的才能抱持懷疑,原因是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和財政部長蓋納有勾結的可能,更別提白宮幕僚和希拉蕊帶領的國務院可能另有所圖。

初步跡象顯示我們太過操心了。在當前的困境中,經濟團隊似乎合作無間,每個人都自我節制。希拉蕊的新角色令人耳目一新,歐巴馬顯然給她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們對歐巴馬提名鄧肯(Arne Duncan)出任教育部長給予肯定。鄧肯直言不諱地公開支持績效薪酬(merit pay)和委辦學校,顯然是絕佳的教育部長人選。

快速是另一個重要的領導技能,這點歐巴馬無可挑剔。事實上,幾周前我們還擔心他在許多方面操之過急,使政府對經濟危機的關注失焦,但之後歐巴馬重新聚焦,在處理經濟危機上大有斬獲,例如汽車特別小組已對通用汽車公司(GM)採取果決的行動。

真誠也是有效領導人必備的特質。歐巴馬能在這個項目拿高分得感謝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不是不真誠,只是看起來太過沉著冷靜,這沒什麼不好,但人們渴望看到領導人較平凡的一面,蜜雪兒的樸實和平易近人可彌補歐巴馬的不足。

在我們太過高興之前,請記住總統還有兩項重要的特質有待驗證:為不受歡迎的理想奮戰的韌性與手腕。

雖然歐巴馬就職迄今不到90天,但這段時間足夠我們判斷他的表現。我們當然想看他把這些領導技能應用在不同的政策,但就領導力而言,歐巴馬毫無疑問拿到「A」的優異成績。

【2009-04-20/經濟日報】

尼莫評論:
呵呵,這是美國人的家務事。
反過頭來想台灣,到是很少有工商企業界的大老在各個方面像威爾許這樣去評論馬英九的表現耶。為什麼呢?

090426非常潛力股-第七章-股利雜音

開股東會決定發多少股利的季節要到了,來看看費雪對股利這個議題的觀點如何。

 

ㄧ般的投資人對股利的重要性混淆得很嚴重。大部分投資人認為不管未發放股利的盈餘用途為何,只要股利率能夠增加,都視之為"受歡迎的"股利行動;而減少發放股利或不發放股利,幾乎總被投資人看成"不受歡迎的"活動。

但要知道,盈餘不以股利的形式發放,而用在建造新廠房、推出新產品線,或在老舊廠房裝設大幅節省成本的設備,管理階層為股東創造的利益,還是有可能遠高於從盈餘中發放股利。

投資大眾常把股利搞混,有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每次盈餘沒有發給股東,而保留在企業中時,股東獲得的利益差別很大,又不同類別的股東從保留盈餘當中得到的利益也不一致,這也會令投資人混淆。

結論是每次盈餘未以股利的形式發放時,應檢討這種行動的用意,瞭解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持股人何時無法從保留盈餘獲得好處?

第一種情況是管理階層準備超出目前和未來營業所需的現金和流動資產。管理階層這樣做應該都沒有不良的動機,只是為了信心和安全感,卻不知道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股東的財富上,而股東應該有權利自行運用財富。

第二種情況比較糟,就是保留盈餘留在企業,但持股人沒有得到重大的利益。原因在於管理階層素質不夠好,保留盈餘用於擴充欠缺效率的營運活動,而不是設法改善營運活動。

但按照費雪觀念來投資的人,根本不會碰到第二種情形。ㄧ家企業的營運活動欠缺效率,就無法符合前面說的十五個要點;而符合要點的管理階層,肯定會為多餘現金尋找出路,不是只顧著累積現金。

企業需要保留部分盈餘因應增長以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但很多時後即便企業將盈餘保留了,卻無法提升股東的持股價值,原因為何?費雪認為主要有兩點。

其ㄧ是經常性或大眾的需求改變,迫使每一家競爭公司非得花錢在某些資產上不可,這些資產沒辦法提高業務量,可是不花這些錢生意卻可能流失。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零售業的空調,同個商圈同樣性質的零售店,若每間都沒空調就沒事,但ㄧ旦有一間裝了空調讓客戶覺得爽之後,每間店都非得跟著裝才能存活和繼續吸引客戶,結果就是大家都要多花空調的成本,營業額和利潤卻只會更少。

但問題在於我們的會計制度和稅法,根本不區分這種"資產"和真正能提高業務價值的資產,所以搞不清楚狀況的股東就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因為盈餘沒有移轉到他們手上,但留在企業的盈餘也沒有多創造價值。

保留盈餘未能提高企業利潤,第二個關鍵點就在於會計對資產評價的問題。

傳統會計將貨幣價值視為固定不變,且資產的折舊大多依照直線法來處理,因此當現有的資產不再具有經濟實用價值時,對該資產的累積折舊(已轉為保留盈餘的部分)和處分所得理論上應該要能夠購買新的同產能資產來置換。

若是在資產價格穩定不變且折舊率是經過仔細估算到能夠反應該資產的淨變現價值的情況下,針對該資產的保留盈餘會足夠用來買新的產能來替代舊的產能。但實際情況是由於資產價格節節上升且用直現法的折舊率不合理,故這部分的保留盈餘不足已汰換新的資產,還需要從盈餘中多保留ㄧ些資金來補足之間的差額。

但費雪特別說明對成長型企業,保留盈餘不足已汰新產能的問題比較不嚴重,原因在於成長型公司的CAPEX大多是因應近年的增長而新購置的,比較接近實際的價值。

接下來是關於股利發多發少在稅方面對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影響,費雪認為這無關緊要。又因為美國的交易稅費和股利稅制和台灣不同,這部分就不做摘要。

總而言之,費雪認為選到正確的普通股,不是簡單容易的事。因此若選公司有能力增發股利(盈餘有增加),就代表投資人當初選股時作出對的決策。所以說請這批優秀的管理人員運用保留盈餘再投資,會比自己領股利之後再冒險作別的投資來的風險比較低才對。

因此,費雪認為,對於希望善用資金獲得最大利益的人來說,股利不像金融圈很多人說的那麼重要。

另外市場有種偏見說高現金股利率是種安全因子,這種說法背後的理論是高現金殖利率股票已提供高於平均水準的報酬,所以價格不可能過高,也不可能跌很多。

對此,費雪說他看過的每份研究報告都指出,發放高股利的股票中,價格表現差勁的樹木,遠多於發放低股利的股價價格表現差異者。本來相當優秀的管理階層,如果選擇增加發放股利,不把增加的盈餘再投資於企業中,而犧牲美好的機會,就像農產管理人急著把能夠賣掉的肥壯牲畜送到市場,不肯繼續養到能賣到最高價的時候。

但費雪也說,雖然有些投資人不靠股票的股利過活,但幾乎絕大部分的人還是有需要。因此每位投資人都必須決定,相對於本身的需求,有多少資金能投入成長很高,但未發放股利的公司。而最重要的是,所買的股票,不能只強調發放股利,以至於限制了實現成長的機會!總而言之這是規律性和可靠性的問題,聰明的投資人必須自己做好計畫。

前面都是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股利,費雪最後從公司的股利政策來做討論。簡單的說,費雪認為好的公司應該以獲得最高的成長率為前提,來決定應該保留多少比率的盈餘以及應該要發多少股利,並且在訂好股利政策之後就不會改變。

費雪也建議,管理階層只有在經過非常嚴謹的評估以及確定可以持續增發股利時,才能提高股利,同時只有在最糟糕的時候才能降低股利,這樣的股利政策和態度最受有眼光的投資人激賞。但事實上他看到的是很多財務主管會同意偶爾一次大幅提高股利。這種做法除了讓市場驚訝之外,並不會對股票市價產生永久性的影響,也和大部分長期投資人的願望背道而馳。

不管股利政策定得聰明還是愚蠢,只要公司始終如一為持原來的政策,通常遲早能引來一群喜歡那種政策的投資人。聰明的管理階層如希望公司的股票營造出投資聲望,就會尊重投資人期望股利政策延續下去的心聲。

訂定股利政策和餐廳經營策略很像,菜色和價位要固定,才能吸引到自己的顧客群。你不可能今天賣昂貴的西餐,明天就改成便宜的中餐,甚至後天又改為便宜的路邊攤菜色,這樣的經營永遠無法建立自己的顧客群。ㄧ家公司的股利政策如變動個不停,也很難吸引到長久的股東群,他們股票也就不是最好的長期投資對象。

只要股利政策始終如一,投資人便能在獲有若干保障的情況下規劃未來,整個投資過程中,股利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不必費盡唇舌探討各種股利政策的相對好壞。金融圈很多人不讚成這種看法,但他們沒辦法解釋為何不少股票展望未來只能提供低於平均水準的收億,投資人卻大嚐甜頭。

結論就是,費雪建議想要挑到出色股票的人,對股利的關心應降到最低,不要在這個課題上花太多心思。

費雪最後強調:五到十年的一段期間內,最高的股利不是來自高現金殖利率股票,而是來自收益相當低的股票。能力突出的管理階層經營的事業獲利可觀,雖然繼續實施原本的股利政策,只從當期盈餘配發低比率的股利,股利金額卻比高收益股票越來越高。這種合理和自然的趨勢為什麼不能持續下去?

 

尼莫心得

- 費雪專注於選擇管理階層很強的成長股,這些公司一方面沒有CAPEX汰舊換新會計帳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優異的團隊來決定資源的分配,能夠基於公司長遠的利益來決定該發多少和怎麼發。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要能夠做好第三章的選股準則選出夠格的成長股,的確不用太去管股利到底怎麼發。

- 費雪提醒關於保留盈餘無法創造增額價值的兩個原因頗值得思考。當新的投資無法增加企業價值時,代表企業的比較優勢在走下坡,也代表產業的競爭加劇,這都不是好現象。但這都是對企業基本面有深入瞭解的投資人可以輕易掌握判斷出來的資訊,自己到是覺得有能力做功課自行研究的投資人可以多留意和應用這個觀念。其二就是關於會計報表資產估值的批判,身為會計科班出身的尼莫不是很贊同大多數經濟或是財金背景出身的人在這方面對會計報表的批判。要知道,會計報表是依據會計準則編出來的,而準則訂定時相當程度必須要能顧到簡單易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企業的會計人員或是會計師無時無刻針對資產的"價值"來對報表和帳務作調整,根本不可能。且就算所有的會計相關人員都如此"專業","價值"的認定也從來沒有一個準,不是嗎?(信評巨頭在雷曼倒閉之前還給其相對頗高的信評就是最好的證明)就自己而言,理解會計報表的限制以及用自己的專業對其不足之處做判斷進而做出有用的投資決策才是王道。

- 高股利還是低股利比較好?在台股和基金市場一片高現金殖利率防禦股的聲浪之中,費雪的建議或許刺耳但很難讓人裝作聽不見。

- 股利政策的穩定性和一致性。覺得用餐廳經營來說明股利政策是很經典的譬喻,AND既然費雪都說股利政策不是那麼重要,反而我們要學會用公司的股利政策來判斷公司管理階層的態度和能力。能夠符合費雪所說維持穩定股利政策的公司相對管理應該上軌道點,而股利政策不穩定和在好年份大賺之後會亂發股利的公司應該就要被扣分。

以上

 

090523中國人對豐田虧損的奇怪評論

中國是個國家經濟主義猖獗的地方,以下報導就是例證之一。

先談豐田為何去年大虧,兩個眾所皆知的原因。其一是經濟危機造成的需求衰退,其二是堅挺的日幣匯率。這兩個ISSUE對虧損的影響就我個人的判讀覺得是四六分,日幣匯率影響大些。

很可笑,以下的報導,針對豐田的虧損原因只有一個:看輕中國市場。

我對中國的汽車產業了解不深,但的確在中國路上跑的豐田車比重偏低,自己的猜測應是豐田對於合資設廠的門檻和意願比起福斯汽車(上海大眾)或本田或NISSAN(東風汽車)來得低和謹慎的結果。

這先不管,問題在於就算豐田看輕中國市場,這也是兩大原因(需求衰退+日幣匯率)當中第一個的一部分成因,個人粗估對豐田虧損的實際影響不會超過10%。也就是說即便豐田在中國市場布局得更早,產品線更完整適合本地,在中國的收成要能夠COVER其在全球的彌頓?MISSION IMPOSSIBLE!

但本地的平面媒體卻可以洋洋灑灑寫出這種看了自爽卻不真實的報導,令人驚訝的是刊登的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在本地還算頗有影響力的財經報刊,這樣的報導方式讓人聯想到在台灣看到自X報對中國的偏頗報導。

最近在看JIM ROGERS在90年代騎BMW BUBU環島的遊記(不是資本家的冒險,寫這本書已是2000年,改成開BENS),當中他就提到不少關於國家經濟主義的負面評論,用同樣的角度和市場回頭來看台灣和中國,感觸也是頗深。

經濟或商業沒有國家或族群認同的問題,殘酷的全球化和血淋淋的市場競爭不會因為某個國家是開放或閉鎖就改變。

省思無論是在台灣或中國,各種媒體都有國家經濟主義的報導,但畢竟台灣還是開放得早和相對透徹,有毒報導的比例和毒性比起中國都好得太多。

對中國的國家經濟主義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找本地去年很紅的"貨幣戰爭"或是今年爆紅的"中國,不高興"來翻翻,我沒有細讀過這兩本書,只大概看了書摘和書評就快吐滿地,感覺鴉片戰爭以降的自卑民族主義不斷在中國復辟…

以下為報導全文

標題:44.9亿美元亏损的警示:丰田汽车失衡

2009年05月13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付辉 上海报道

随着渡边捷昭深深的鞠躬,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诞生了。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CEO,他与丰田汽车经历了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71年以来的最大亏损。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汽车市场的破坏性作用有多大,已经不用再找寻答案了。鞠躬是礼节性的歉意,但无法改变事实。

2009年5月8日,丰田汽车公布了上财年第四季度及整个财政年的营运状况。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截止到3月31日的最后一个季度亏损了近77亿美元,整个财政年其净亏损额为44.9亿美元。虽然丰田已经在2009年2月份预判到公司将出现亏损,但没想到亏损额如此之巨。因之,有评论说,这仿佛回到了1938年。彼时,丰田处于生死边缘。

现时的亏损虽不会左右丰田汽车的命运,但对这家全球最大的日本汽车制造商而言具有相当的警示作用。渡边捷昭说,新的财政年丰田汽车的经营状况可能会更差,或会出现数额更大的亏空。他没有就此做更清晰的说明。不过,丰田已经下调了新财政年的全球销量。

当丰田汽车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其主要市场经历历史性考验的时候,它一向强调要重点关注的中国汽车市场也出现了变化。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受关注的市场上,丰田汽车并没有迎合消费市场的趋势排出足够的产品序列夺取市场。丰田汽车对市场反应“迟缓”的特性从未表现得如此清晰。细查之,这与丰田汽车在全球的操作有同有异,但更为突出的是其对中国市场的态度。

欧洲黑洞

灾难是最难以控制的某种东西。

2009年2月6日,丰田汽车对外宣布,在即将结束的财政年中,公司将有一定程度的亏损。第四季度的亏损额在69亿美元左右,新财政年的销量将在732万辆,这曾极大的震动了整个行业。2月9日,标准普尔将丰田的信用等级由AAA下调至AA+。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丰田汽车公布的真实营运状况却比预期更糟。尤其是,其第四季度的亏损额居然超过了通用汽车。标准普尔再次将丰田的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AA。原因有二,一是丰田汽车对下一财政年的预期更差,一是金融海啸可能会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前景未明。

根据丰田汽车公布的信息,在2008财政年其净利为17.66亿美元,全球销量高达890万辆,远远超过曾经是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通用,成为新的市场领导者。而在2009财政年,其全球销量却为760万辆。在市场继续经受金融海啸综合因素考验的时候,丰田汽车预计2010财政年,其亏损额将为56.6亿美元,全球销量将为650万辆。同时,悲观情绪仍将延续,市场出现反弹似乎遥不可及。这与丰田预计2010财政年全球销量在754万辆仅有半年之隔。

在渡边捷昭向丰田家族及董事会提交的报告中,欧洲汽车市场的情况格外刺眼。在这里,丰田汽车的亏损额高达14.7亿美元,而在上一财政年的同期其盈利为14.5亿美元。换言之,欧洲汽车市场的糟糕状况是造成丰田整个盈利欠佳的主因所在。与之相应,丰田汽车的销量与之前相比下降17.3万辆至106.2万辆。

而据欧盟的统计,在2009年第一季度,整个欧洲汽车市场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7.2个百分点。由于欧洲市场异常复杂,传统的西欧市场增长潜力有限,加之经济环境恶化,将会持续萎缩。同时,新兴的东欧市场现在活力消失,这使得欧洲市场难有理想的前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俄罗斯,诸多跨国汽车制造商不仅停止了扩大产能的计划,而且还开始减产。2009年4月中,丰田汽车表示,将在5月份开始的11天中,暂时停止在圣彼得堡的生产。

在丰田汽车看来,欧洲市场的形式还会进一步恶化。预计,在2010财政年,丰田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将下降至92万辆。

日美市场问题日显

渡边捷昭在面对丰田汽车的状况后,非常消沉。“我们没有抓住及时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机会,同时缺乏足够的应变速度,”他说,“对此,我很遗憾。”他没有了像以往一样的心情。不过,现实是到6月份之前,渡边捷昭只能维持现状。届时,他的继任者丰田章男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虽然渡边捷昭没有就速度与机会问题进行明确的说明,但业界认为,按照丰田汽车的惯性在他担任CEO最后的这几个月中,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不会做出大的调整。

正是这种惯性使得丰田汽车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丰田汽车的划分中,美国和日本是最大的市场。2009财政年,丰田在美国和日本的销量分别为221.2万辆和194.5万辆。这两个市场的关联度直接左右着丰田。一方面,日本是丰田最大的出口基地,一方面美国是丰田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自1980年代以来,这种关系逐渐成熟,只要一个市场出现问题,必定会将另一个卷入。

由于美国汽车市场自2007年10月份开始萎缩,至今没有好转的迹象,这使得各大汽车制造商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难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莱斯勒在压力下申请破产保护,生死未卜。做这个市场上最活跃的角色,丰田也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与上一财政年相比,丰田在北美的市场销量下降了74.6万辆。作为间接原因,这导致丰田在日本的出口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小。预计,在2010财政年的时候,丰田在北美的市场销量将在186万辆,再次减少了35.2万辆。这将再次作用于丰田在日本的生产。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这种变化的影响已经显现。

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销量为12.65万辆,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1.9%。其中,丰田品牌的销量为11.23万辆,下降幅度为42.2%;雷克萨斯品牌的销量为1.42万辆,下降幅度为39.2%。前四个月的销售,也基本延续了这样的状况。仅就进口产品而言,4月份,丰田品牌的轿车类产品进口销量为2.49万辆,与2008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6.3%,雷克萨斯品牌的轿车类产品进口销量为7189辆,同比减少了47.8%。前4个月,这两个品牌轿车类产品进口销量同比分别减少了45.7%和46.2%。这样的状况几乎与克莱斯勒的情况相差无几。

如渡边捷昭所提及的原因,丰田汽车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调整。

中国结

丰田汽车在美国面临的是产品结构的问题。美国汽车市场在经历金融海啸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由原来追逐MPV、SUV、皮卡等车型转向轿车类产品,但丰田汽车并没有做出及时的反应。虽然丰田汽车有凯美瑞、卡罗拉等产品,但整个产品组合并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克莱斯勒汽车已经品尝到,通用汽车也在为扭转产品结构处于申请破产保护与否的争论中。由于丰田汽车沉入其中太深,难以快速转身。

在2009年4月份,丰田在美国轿车类产品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2.3%至7.78万辆,非轿车类产品的销量为4.87万辆,同比下降了41.2%。虽然轿车类产品占整个销量的大多数,但非轿车类消费市场的萎缩,足以让丰田在北美举步维艰。这种产品结构问题在最近的5年中表现得异常明显。在利润的趋势下,越来越美国化的丰田汽车必将面对美国汽车产品存在的问题。

这种产品结构的问题同样出现在中国市场。

非常潛力股-第八章-投資人五不 090501

費雪提出簡單易行的準則提醒投資人在市場上該注意什麼。

 

一 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

投資成功的要訣,是找到正在開發新產品和製程,或者正在開拓新市場的公司。

剛創立或即將起步的公司,往往試著做這些事。許多這類公司成利的目的,是為了參與成長潛力雄厚的行業(如電子業)。這些領域的成功果實可能十分甜美,由於這些理由,營運尚未獲利的年輕公司,乍看之下似乎具有投資價值。

費雪認為,從基本上而言,尚未商業營運至少兩三年的公司和根基穩固的老公司就是完全不同。

就老公司而言,經營公司的所有主要職能都已在運作。投資人能夠觀察到這家公司的生產、銷售、成本會計作業程序、管理團隊的運作情形,以及營運尚其他所有的層面。更重要的是,他能取得其他觀察者的意見(如很多分析師),因為他們定期觀察該公司一些或全部的相對優點或缺點。

相對的,一家公司如仍處於新創階段,投資人或任何其他人只能看的運作藍圖,並猜測他可能出現什麼問題,或可能擁有什麼優點。這事作起來困難得多,做出錯誤結論的機率也高出許多。

和判斷對像是老公司相比,從創業階段的公司中挑選理想投資目標的安打率很低。年輕新創公司往往由一兩個人主導,他們在若干經營事務上才華洋溢,但欠缺其他同樣不可或缺的才幹。他們可能是卓越的推銷員,但缺乏其他經營能力。他們可能是發明家或生產高手,卻完全不知道即使是最好的產品也需要高明的行銷技巧搭配。而一般投資人也很難說服這些人,讓他們相信他們本身或他們的組織缺少其他的技能,也更難向他們指出哪裡能找到這些人才。

結論是費雪認為新創公司的投資應該留給創投或是私募這類的專業投資機構,一般的投資人如果投資這類公司,但頭來往往發現夢想破滅。老公司裡面多的是絕佳的投資機會,一般投資散戶應嚴守原則,絕不要買進創業公司,不館看起來多有魅力!

(尼莫心得:
- 尼莫就有間熟識的新創公司,背景是台灣一群業務底的專業經理人到中國創設自己的工廠,幾年下來還是搞不出名堂。運氣比較好的是原始股東財力夠粗可以不斷丟錢進來,又因公司本身有很好的題材,故在前兩年景氣好時找到私募基金入股,所以還能繼續營運尋找轉機翻身的機會。
- 近身觀察這家公司,尼莫學到很多,也真的體會到不要以為有良好計畫/市場大餅/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湊在一起就可以炒出一盤好菜。計畫是人定的,實踐是另外一回事。"執行力"這本書的名言:"沒有執行力,哪有競爭力"(哈,這句話是建一教我的,我到是一直沒看過這本書),真的很有道理,計畫的實踐編出計畫需要的能力全然不同。市場大餅的問題,以在的時局而論,市場變化得太快,往往從新公司設立到投產運作,兩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市場的供需和競爭環境也完全不同。管理團隊的問題就更多好講了,人的組合是化學反應非物理反應,並非一堆背景看起來很強的經理人組合就會變成好公司;又有能力在大公司待著做出好業績專業經理人,不代表有能力從頭開創一家公司。
- 其他關於新創公司的想法,就是時常都會是騙局。前幾年有個在竹科工作的工程師同學問我一家生物科技的公司能不能買?面額十塊的股票要賣六十塊一股,聲稱之後上市能賺幾十倍。三催四請讓BROKER拿報表來看之後完全傻眼,股本一億元的公司成立三年以來的累積營收是三千萬,應收帳款餘額也是三千萬,代表過去三年賣的東西一毛錢都沒收到過,這樣的公司要賣六十塊一股?聽說還很熱門耶!有時候我覺得世界真奇妙。)

 

二 不要因為一支好股票在"店頭市場"交易就棄之不顧

費雪在此花了不少篇幅討論自三零年代到八零年代之間美國股票交易市場的轉變,在此不多贅述。

根據費雪的意思,他說的店頭市場(英文是OTC)實際上在台灣現在的市場而言應該比較接近興櫃公司而非上櫃公司。

另外文中也提到大小交易所的問題,這是在小小台灣習慣只有一個證交所的投資人比較不熟悉的狀況。不過這也不是很重要,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現在券商的平台幾乎可以幫你買到全世界各地的各種類型"有價證券"。

且同樣也是資訊科技/網路和電子交易的影響,全球證交所大者恆大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甚至之後會有跨國的證交所出現也不令人驚訝。像NYSE已購併歐洲證交所,但由於金融風暴造成的全球化停滯(或是走到退路),以及其他市場相對美歐而言沒那麼成熟以及更封閉和更受政治影響,下一次要有這種跨國的大型證交所併購也許是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事情。

費雪自此強調的是股票的市場性(MARKETABILITY)的問題,傳統上覺得OTC股票會有市場性不好(說白了點就是流通性不佳,不容易用市價賣出,需要大幅折價)的缺點,但費雪認為由於交易制度的改變(如大額盤後交易制度的誕生和市場新增的散戶買盤),這些缺點不見得是事實,OTC股票的變現性不一定就比證交所掛牌的股票來得差。甚至即便已在主流交易所掛牌的公司,也有可能因為公司小或是冷門股而造成變現性比OTC股票還差的情形。

因此,費雪的結論是,關於OTC證券,投資人應遵守的原則和普通的上市證券沒啥不同。首先,要十分肯定已選到正確的股票;接下來,確定已找到能幹和盡忠職守的營業員。如果這兩件事情有做好的話,也就不用擔心所買的股票是在店頭市場交易還是在交易所上市。

(尼莫心得:請注意,對費雪這種習慣買了就放著不賣的投資方式而言,變現性或流動性當然不重要!但我們習慣或是說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市場,像費雪所說這種標的極少,故買來賣去還是不得不然的動作,在買入股票時不能完全不考慮賣出時的變現性啦!最近觀察皇田的價量變化更是讓我體會到小型股的特性)

三 不要因為你喜歡某公司年報的"格調",就去買該公司的股票

投資人沒有經常分析為什麼他們買某知股票,卻不買另一支股票?

如仔細分析,可能很驚訝,因為他們常受公司致股東年報中的遣詞用次和格式影響。年報的格調可能反應管理階層的哲學、政策或目標,一如經過稽核的財務報表應準確反應一段期間的業績。但年報也可能反應公司的公共關係部門在大眾心目中塑造公司形象的能力。我們沒辦法判斷總裁署名的文章真的由他親手執筆,或是公共關係部門員工代為捉刀。美不勝收的照片和色彩豔麗的圖表,不一定反應管理團隊才能出眾、同心協力、士氣高昂。

讓年報的一般性遣詞用字和格調影響買進普通股的決定,就像見到看板上的廣告很吸引人,就去買某件商品。或許買回家的產品用起來的確像廣告說的那麼好,但也有可能不然。

我們最好記住:今天的年報通常都經過精心設計,以爭取股東的好感。不要光看外表,而應深入觀察事實。其他的銷售工具也都傾向於展現公司美好的一面。他們很少平衡和完整的討論企業經營上的真正問題和困難,而且往往過於樂觀。

費雪提醒年報就像是企業的外包裝和廣告,重要的還是裡面這個商品的真實價值如何。有過度包裝但也有包裝不好但真材實料的商品,端賴人的判斷。費雪最後提醒,有個很重要的例外就是當年報的內容未能適當揭露投資人覺得很重要的資訊或問題時,這麼做的公司,通常不可能提供投資成供需要的背景資料。

(尼莫心得:年報的問題很有趣。
- 首先,年報是誰寫的?在台灣大多數的年報都是沿襲公開說明書的架構繼續往下抄和更新數字而已。而公開說明書又是誰寫的?講白了就是公司花兩百萬的承銷費和奉送一定%數的認股權跟券商的承銷部買來的。
- 尼莫的心得是台灣公司大多不夠重視年報,以應付了事交卷就好的心態居多,造成資訊揭露十分不足,這是主管機關怠忽職守所致。其他關於年報的想法和批判就懶得寫了。
- 國外公司的年報到是相對揭露的比較充分。最有名的應該是巴老公司的年報和他每年精彩的致股東信了吧。SO年報在PR上到底有沒有價值?巴老的波克夏是最好的例子。
- 以現在台灣的市況而言,對於年報這檔子事,尼莫只能說年報看看就好不要太認真。到是前幾週翻商週時看到商週有幫人代編年報的服務,覺得頗有趣,改天應該去找幾本來看看代編前和代編後的區別在哪邊。)

四 不要以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來的盈餘已大致反應在價格上

以費雪的意思舉個簡單的例子。

A公司股價30元,EPS為2元,PE為15X,而市場此時的PE為10X。

根據預估,三年後A公司的EPS會成長到3元,用現在的股價計算PE為10X。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很多的專業法人,都會說由於A公司股價已經反應來來三年的盈餘表現,現在的價位已經夠高並沒有被低估,持股建議由"超越大盤"(就是研究報告常看到的OW)改為"與大盤持平"(研究報告常看到的HOLD)。

這樣的說法對不對?費雪認為不對,關鍵在於對未來本益比的看法。費雪認為若一家公司因為種種因素,經營十分出色,本益比"一直"比市場其他股票高。如果同樣的政策持續下去,三年五年之後管理階層會推出另一組新產品,未來十年盈餘的成長情形,將一如今天新產品提高公司的盈餘,以及其他產品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長時間之前對公司盈餘的貢獻。如果這樣的事會發生,為什麼這支股票三五年後的本益比不能依然比市場其他股票高,就像是今天和以前那麼多年的情形?準此,這支股票目前的價格保持在平常的本益比上,根本不能說已經反應未來的盈餘!

關於這一點,重要的是徹底瞭解一家公司的經營特質,特別是考慮幾年後的可能情行。

如果未來盈餘急遽成長只是曇花一現,而且公司的事業特質是目前的盈餘成長來源用光之後,等量齊觀的新來源無法開發出來,情況則很不一樣。這時高本益比卻實反映了未來的盈餘,這是因為目前的衝勁結束之後,股價將回跌,本益比會下降到與其他普通股一樣高的水準。

但是如果這家公司高瞻遠矚,不斷開發新的獲利來源,而且如果所處行業未來可望有相近的成長衝力,五或十年後的本益比肯定將遠高於一般股票,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樣。這種股票的本益比反應未來的程度,往往遠低於許多投資人所認為的那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股票乍看之下價格顯得過高,仔細分析之後,卻是非常便宜的股票。

(尼莫心得:的確在很多分析師報告都會看到類似的例子和計算。這點提醒我們,公司若可以長期保持獲利的MOMENTUM,不斷找到新的市場/產品或是獲利成長DRIVER,就可以不斷的維持自己的本益比。但同樣的,若獲利爆發只是曇花一現,該賺的好賺的錢賺完之後,本益比就會回到市場水準甚至更低的水平,覺得這也是種絕對和相對優勢的凸顯。)

五 不要錙銖必較

費雪認為看準了要買的好股票,為了之後長線可觀的報酬,就不要在買入時斤斤計較一點點的價差。有買到最重要,和沒買到喪失的利潤而言,多花一點小錢實在是微不足道。而若想買的股票沒有這種長期的成長潛力,投資人一開始就不應該去買!

若想買的部位比較大,費雪建議投資人應該要做兩件事情。其一是交代營業員儘量多買但不要理會小單,以免買進之後引起很多人跟著漲價。其二就是應該要放手營業員在高於最進價格的某一價位之下買進。至於高出多少,必須和營業員商量,考慮該股票的股本/平常交易的數量/投資人多急著想買等諸多因素來決定。

以上

 

090426古董張部落格

在連結管理下有設好連結,點入欣賞即可。

也不知道張先生說的是真是假,但純粹以故事性來講,到頗有可看性。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樣說到不是詛咒張先生還是怎樣,只是單純的覺得以一個因炒股而被關過的背景而言,他說真話的成分可能大一點,就我的判斷比較像是介於八二或是七三之間。但也必須注意是基於他的立場而言是如此,張先生對很多故事的真正的實行細節並沒有交代到,也因此背後難以判斷其真實性,又大多數被他提到的人都好像都做被狗咬來處理,就更難得知究竟是如何。

設立此連結考量有二。其一是無論文張真偽,故事性和八卦性都頗豐盛,但請注意越是這樣的文章越毒,看看就好可別被毒害到了;其二是"參考"股市的主力和作手怎麼玩,但張先生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透露詳細的操作方式,可能要慢慢等著看才知道吧。

尼莫對市場炒作的看法?這是市場的必然,沒什麼好不好或是對不對,也不是說有人這樣炒作就代表價值投資在股票市場不適用,只是價值的發現和實現肯定都會因為這些炒作而蒙上一層紗,讓人更看不清。

我的觀點還是一如既往,炒作/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價值投資等都有機會可以賺到錢,要賺什麼錢和怎麼賺端看每個人的背景/能力/機運/個性來決定。

以上

http://tw.myblog.yahoo.com/goodonchang

090425 2009/03威爾許專欄

轉貼2009年3月份經濟日報中的威爾許專欄文章。

感覺得到,版友並不怎麼愛看威爾許的文章,不過自己到是很推薦他的文章值得ㄧ讀再讀。其一是學習從他VIEW的高度來看事情;其二是管理和投資原本就是一體兩面,從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好公司該有哪些基因,進而在判斷投資標的時能夠參考;其三就是藉由他的觀點來培養自己對大的公共議題甚至全球化的視野和因應之道。

威爾許答客問》企業裁員 人資須扮公正仲裁
 
印尼峇里島的伊布諾問:在全球陷入大混亂的此時,人力資源部門的角色為何?在許多產業面臨鉅變之後,人資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答:我們接獲你的問題當天,正好也收到一位剛被資遣的出版業友人捎來的便條─出版業正是你所說面臨「巨變」的產業之一。

據他的描述,整個過程是頗為難堪的經驗:他突然被叫進會議室與轉職顧問面談,對方在確定交接事宜之後,告知晚上會打電話到他家裡,「確定一切情況都還好」。

這位朋友寫道:「我跟這個顧問說我有朋友與親人,還有一條狗,有這些親朋好友在身邊,應該沒事。」「我與她的互動竟然短到只能用秒計算。」

他接著又語帶諷刺地寫著:「給人資部門一個小小建議:與其要被裁的員工走進房間,與熱心的轉職代表談話,還不如在房內擺些磁器,讓員工砸個稀巴爛,使情緒得以發洩,兼具心理治療作用。」

我們想向人力資源部門提出較正經的建議與叮嚀:「裁員是見真章的時刻。公司對於即將離職員工所展現的關心、專注與尊重,必須與聘用他們時一樣。企業裁員時,正是人資單位證明其價值與使員工得以了解企業是否真正關心員工,還是只會耍耍嘴皮、口惠而不實。」

我們曾經在這個專欄談過人資問題,我們相信這個部門可以、也應該扮演關鍵角色,成為組織人力雇用、評量與發展的引擎。

我們也曾經大聲強調,太多公司將人資部門變相降級,淪為每天窮於應付內部刊物、員工聚餐與福利等例行工作,我們也高聲疾呼每位執行長都應該把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位階,拉高到與財務長平起平坐。

再次套用你的話,在全球「陷入大混亂」的此時,人資的重要性益發凸顯出來。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時候也讓人看出真正重視人資、把人資搞好的公司,實在是少得可憐,正如我們朋友的經驗所顯示。

還是拉回到你的問題,關於人資部門在處理裁員時應扮演那些正確角色,我們有三項建議:

首先,人資部門必須確保員工是被主管資遣而不是被陌生人。無論如何,被炒魷魚已經夠沒面子了,居然還要從公司外聘的第三人口中得知,簡直是雪上加霜。因此,人資必須要讓主管扛起應負的職責,不能將本該私下進行的談話,委由第三人代勞。應該當面告知當事人這項壞消息。

其次,人資必須扮演公司公正的仲裁者。在裁員過程中最令人憤憤不平的是,某些人(特別是講話大聲或會吵的人)的資遣條件優於其他人。人資須確保所有部門與單位離職人員的資遣方案都很公平與妥當,才能減少不平之鳴或怨懟之心。不能讓同仁離開公司時覺得遭受到不公平待遇。他們需要覺得「人資部門讓整個裁員過程透明。我雖然不爽,但至少知道沒有遭受不公平對待」。

最後,人資的角色是吸收痛苦。在被裁的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內,離職員工的情緒需要找到出口發洩,人資的工作是儘可能協助安慰他們。

在某個階段,轉職諮詢人員可以介入幫助離職員工適應待業的過渡期,但是人資絕對不能讓被「趕走」的員工,覺得自己好像是沒人要的痲瘋病人。與離職員工有交情的人,不管是同事或是人資部門同仁,都應定期噓寒問暖,不只是隨口問問「一切還好嗎?」,然後就算交差了事,更要敞開心胸聆聽對方的回答,在適當時機表示願意提供推薦函給下一個雇主。

三年前,我們曾寫過一個名為「很多執行長把事情搞砸了」的專欄,我們獲得廣大回響,收到許多支持者的來信,認同「太多公司低估人資部門價值」的主張,但仍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少數人來信,貶抑人資部門的地位,認為與企業的「真正工作」沒有太多的關聯性。

在當前大環境下,我們不曉得那些主張人資極簡化論調的人,目前的感覺如何?若他們的公司或是自己的生涯出現危機,或許會有所領悟。無論景氣好壞,人資都很重要。

【2009/03/23 經濟日報】
 
尼莫心得:

外商在人資方面的處理的確比台灣公司來得上軌道也更尊重人。前陣子常出現的裁員報導,雖然不盡真實,但某一程度上也暴露出台灣公司在人資方面的薄弱。個人認為這背後有很多理由,中小型家族企業為台灣企業的骨幹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台灣企業規模不夠大人治成分偏高不能靠治制AND對專業人才不夠尊重(當然專業人才也不夠)是最主要的原因。

怎麼辦呢?我到覺得沒那麼糟。外商也許更有制度和尊重人,但講求績效數字和砍人不眨眼也是事實,比起來台灣企業更有人情味AND對績效不佳的容忍度更高,不是嗎?有一好沒兩好。

 

威爾許答客問》長短期兼顧 落實股東價值
 
金融時報最近有篇頭版新聞的標題寫著:「威爾許抨擊企業執迷不悟」,這番話在媒體和部落格上引起軒然大波。文中提到,威爾許接受該報專訪時,形容執行長和投資人強調股東價值是「不合時宜」,他還說:「表面上來看,股東價值是全世界最笨的主意。」

以下是威爾許和妻子蘇西透過問答方式來詮釋他的說法。

問:傑克,你批評股東價值「愚蠢」引發了各方辯論,正反面意見都有,你的話果真像金融時報報導那樣嗎?

答:金融時報引述的每句話都正確無誤。整個訪談的主題是資本主義的未來,當我被問到對「股東價值作為策略」的看法時,我的回答是,表面上來看這是個笨主意,股東價值是結果,不是策略。

問:這是你的新立場嗎?有些人似乎認為你曾經轉變態度。

答:當然不是。策略顯然是用來帶動企業。例如,你可能擁有創新策略,在每段景氣週期生產領先同業的產品;你的策略也可能是成為低成本的全球供應商,或是讓一家公司邁向全球化,使其在某個市場大顯身手,進而轉戰世界各國市場。但你絕不會對員工說:「股東價值是我們的策略。」它並非伸手可及,也不能指導你每天上班該做什麼,更不能振奮或激勵任何人。

因此,我的基本論點是,提高公司短期和長期的價值是成功執行策略的結果。我一直這麼認為,也從未發表過違心之論。

問:根據你在1981年發表的演說,這篇文章暗示你是短期管理的頭號支持者,你有何看法?

答:文中也指出,我從未在那場演講中提到「股東價值」。實際上,那場演說是關於奇異公司(GE)的長期策略,以及該公司未來20年的營運方針。不知怎麼搞的,它被金融時報斷章取義解釋成短期獲利和股東價值,我不知道為什麼。

問:好吧,那你對專注於短期獲利有什麼想法?

答:仔細聽好,領導人和他的團隊有責任履行短期承諾,並且投資以維持企業體質的長期穩健。結論是,這就是管理。優秀的經理人知道如何把握當下,同時為明日築夢。

笨蛋才會一味用壓榨方式實現短期承諾;同理,正如有人輕鬆做著白日夢說:「幾年後再來看我吧,我正在苦思長期策略。」任選其中一種方式都無法實現持久的股東價值,你必須雙管齊下。

問:如果真的這麼做呢?

答:那麼每個人都會是贏家。員工將受惠於工作保障與更優渥的報酬;客戶能獲得商品和服務升級的好處;社會也會因為企業成功和員工有所回饋而受益。股東顯然也能雨露均霑,理由是他們仰賴公司提出短期承諾與長期願景。

問:你認為自己的言論為何會引起外界諸多反應?

答:由於人們正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奮力掙扎,因此每件事都會引發質疑。大家會問企業做了什麼、如何獎賞員工,以及比較偏袒誰。金融時報專訪的全文是關於資本主義的未來,這是目前眾所關注的議題,值得詳加討論。 

【2009/03/30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別把生命浪費在憤怒上
 
還記得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嗎?那不過是兩個月前的事。經濟陷入危機,大家非常害怕,但就在那短暫而耀眼的一刻—也許還更長一點—幾乎每個人似乎都相信,偉大而必要的重建就在眼前。人人都充滿希望。

現在他們卻充滿憤怒。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糟糕的轉變,但從最近發生的事件來看,未來可能更糟。無止盡的紓困,激烈爭吵的聽證會,大規模裁員,控管系統不該出現的失靈,企業和政府領導人的錯誤決策。太多誠實正派的人為此付出代價。

但毫無疑問的,最近美國國際集團(AIG)的紅利爭議是情勢逆轉的臨界點。突然間,許多人的心態從想要改變,轉為想要復仇。

他們的心情也許不難了解,但如果我們屈服於憤怒,就無法導正這場當代最根本的經濟和文化變革。憤怒只會招致憤怒,人們往往因此做出愚蠢、短視的行為,引來的後果總是與原先的目標背道而馳。

憤怒無法療癒,只會分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保持希望,停止憤怒,重新聚焦在生命中美好而且絕對的事物上—一些我們姑且稱為憤怒終結者的事物。

舉例來說,就在這一刻,有好幾百個、甚至數千個聰明、專心一致的工程書呆子,正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史丹福,或世界各地其他校園的宿舍裡,靠披薩充饑,完全不在乎外面的好天氣,而全心全意地想著酷點子。

只要耐心等待,終有一天這些書呆子和他們的酷點子,將成為企業的未來。

你也可以確定,外面有許多人對經濟衰退無所畏懼。他們叫做創業家,在面對挑戰時他們不會投降,只會變得更加強悍。

再想想這個事實:就在此刻,每一家公司,不管大或小,新或舊,都有一群員工忙著開會,努力工作以設法保住工作。

你可以確定,就在你看這篇文章時,醫學研究員正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每天工作18個小時,努力解開人類基因的秘密,研發超乎人類想像的新藥。你可以確定他們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被想拯救生命的渴望驅使,也許有一天,被救的會是你心愛的人。

你可以確定(好吧,非常確定),老虎伍茲在今年4月名人賽會有超人表現,全世界會在驚訝中喘息,因他復出而欣喜若狂。

你可以確定,名人賽後一個溫暖的春天,一對父母將強忍淚水,看著家庭裡的第一位成員從大學畢業。

你可以確定,他們並不孤單。

你可以確定,每當一個缺德的混蛋在破壞公司時,就有98或99名正直勤奮的人決定作正確的事。你可以確定這些人最後會獲勝。

你可以確定,混亂的國會山莊將出現一位跨越黨派的英雄,他會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公共服務是什麼樣子。

你可以確定,混亂結束後會有不只一位英雄。

你可以確定,今年夏天收音機上會有一首新歌,你將忘不了它美妙又有趣的旋律。你可以確定,這首歌會一直留在我們心裡。

你可以確定,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會回頭看這些艱困的日子,然後說:「那的確很痛苦,但我們努力前進,並且學到很多東西,也降低了這件事再度重演的機會。」

你可以完全、絕對確定,當你坐在棒球場,看球季的第一場比賽、吃第一根熱狗時,熱狗的滋味就像以前一樣好,第二根的味道也不差。

最後,你可以確定,我們只舉出少數幾個憤怒終結者,還有更多憤怒終結者應該出現在這份清單。

你的清單上又有什麼?

【2009/04/06 經濟日報】
 
尼莫心得:

很有智慧的一篇文章,腳踏實地過生活比較實在點。看完後感覺與其說威爾許先生是管理大師,不如說他是智者。

 

 

威爾許答客問》人資成本低 創業好時機
 
加拿大溫哥華的戴柏問:現在是創業的適當時機嗎?

答:什麼?我沒看錯吧?如果沒錯,真的謝謝你。最近我們收到的大批電郵都是來自不安惶恐、以及對經濟和工作感到憤怒或沮喪的人。你的簡單問題是令人愉快的驚喜。

我們也很高興能趁此機會發現,是的,現在是創業的良機。事實上,我們能想出至少四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來解釋原因,但前提是,你希望投入的事業必須通過一大考驗:能夠薄利多銷。

明白地說,我們不是指少賺一點,多賣給一些人。在經濟衰退時期,新事業成功的機會很渺茫,除非它能展現明顯優於市場同業的價值定位。的確,不久前你還能利用競爭對手的服務或產品,稍加變化其中一、兩項特色,然後用優惠價吸引消費者購買。但隨著所有人變得更節約和保守,加售(up-selling)的日子已是過去式,且可能好一陣子才會回來。

因此,如果你是創業家,且真的能以遠低於對手的成本,推出大幅改善消費者生活的產品或服務,現在應該就是全力衝刺的適當時機。

首先,新創公司如果要迅速打開市場,並與地位穩固的同業競爭,不可或缺的就是聰明、企圖心旺盛的人才,而現在這些人比過去更容易找到。如今裁員狀況慘不忍睹,國內8.1%的失業率背後藏著數百萬人的心酸血淚。但實情是,新企業的存亡端看能多快吸收聰明、適應力佳並「渴求」成功的員工。當前大環境的工作機會少得可憐,包括經驗老到的專業人士和剛踏出校園的管理碩士都四處求職,因此人才招募更容易順利進行。

第二個原因和第一個有關,雖然是較一時性的因素,那就是普遍的危機意識和多數人變得更謙遜。經濟內爆讓每個人銳氣受挫,以往的「宇宙大師」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凡夫俗子;向來自命不凡的人也看清,如果公司不成功,自己也會失敗;就連一般人也面臨自身產業與生計岌岌可危的威脅。

因此,目前環境不僅容易延攬優秀人才,也能培養員工的新認知,即瞭解團隊合作和不斷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性。換句話說,這種「氛圍」是每位經理人的盼望,也是每個企業家的夢想。

第三個理由和錢有關,不過是正面的。儘管信用市場緊縮的消息滿天飛,提供給新創公司的融資服務還是存在,尤其是對那些已通過「薄利多銷」考驗的企業。當然,我們不是說,在資金難以取得之際,現代企業家還能期望過去童話般的美景重現。

但許多地區性銀行仍很積極放款,創投公司也持續苦思突破性的投資點子。畢竟,新創公司是他們事業的血脈。

最後,現在創業能讓你占有絕佳的優勢,把握住經濟復甦的時機。想想看,如果現在自立門戶,你將擁有一批聰明、活力十足的員工,而且他們已學到如何協力壓低成本、同時保有創新改革的本領。你的公司將不用背負退休福利成本、裁員的傷害與伴隨而來的士氣低落。換句話說,你將準備好搭上第一波景氣的順風車。多麼令人興奮!

你的來信也令人雀躍不已,這時候全世界都需要和你有相同疑問的創業家。讓我們期許,他們能發現目前是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 

【2009/04/13 經濟日報】

尼莫心得:

新企業的存亡端看能多快吸收聰明、適應力佳並「渴求」成功的員工。

其實不管是新還是舊企業,領導人和員工對成功的熱情和渴望必然都是能否永續生存的關鍵。只是相較於已有根基的老企業,資源相對稀缺的新企業在這方面的優勢就必須更為凸顯才可以。

人類對想望/夢想/財富的熱情才是企業能夠創造的最大價值,但如何激發員工/客戶/股東的熱情和找尋平衡點就是每個領導人的最大課題了。

想到最近重讀侯文詠的"我的天才夢"頗有共通之處,改天寫重讀筆記時再來好好咀嚼省思。

以上

090412近期心得

哈哈,最近應該是"大家樂"的階段。

讀書心得部分

最近少寫文章,其一是工作亂忙,其二是閒暇時間都花在書上了。什麼書呢?巴菲特的雪球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先講雪球。以投資的觀點而言,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不高,惟若以閱讀和品味人生的角度切入,還是有點可看性,畢竟作者揭露了不少原本難以拼湊出來的事件全帽。但個人對這個作者的評價不高,覺得她的過度聯想造成很多事實的失真,怪不得巴老自己看完後是No Comment。

比方說中文版第545頁提到巴菲特的姐姐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大賠時寫到:"或許因為巴菲特曾經為自己和姊姊買下城市服務優先股,結果股價卻下跌的遙遠往事,所以這回她沒有先問過巴菲特。"

巴姐大賠是1987年底的事情,而巴菲特幫姐姐買股票提到那件事情約是1940初期的事情,拿快要五十年的事情來推論,會不會太扯了點?而這還不是書中最扯的部分,最扯的應該是關於對巴老和其母親關係的描寫的部分,只差沒有直接把巴老寫成受虐兒啦,有這麼誇張嗎?看過的人就會明白我再講什麼了吧!作者為了書好賣像台灣連續劇ㄧ樣灑狗血操作得有點過份。

最後就是雪球還是只談表面的現象,而不談巴老"價值挖掘的引擎",就是巴老究竟如何找出這些超值股的過程。怎麼開始?判斷的基準?評價的方式?操作的方式?等等,這些才是真正的重點。

再講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到是令人感觸很深。其ㄧ是上次看這本書是高中時,那時還呆呆傻傻的甚麼都看不懂;慘的是過了十五年,還是呆呆傻傻的看不太懂。

其二是黃仁宇真是了不起的傢伙,包括他的萬曆十五年和自傳黃河青山中,提到很多中國政治和社會的問題,即便拿來放在當下中國的框架下,還是大多都適用。

比方說黃提到中國自古以來,受限於領土太大,沒有一個政府可以完全徹底的統治這塊土地。怎麼辦呢?只能仰賴官僚系統的協助來進行統治。又遠在京城的皇帝要怎樣領導官僚系統呢?和京官的妥協和很多象徵性的儀式以及尊孔(儒家教化)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

時空換到現在的中國,其實也沒多大差異耶!實際在中國待過作過事情的人就知道,沒有兩個行政區的規定和實行方式流程是相同的,各個地方人治的色彩都相當濃重。

以前沒有想太多,不管是聽到客戶抱怨還是實際推動業務碰到窒礙時,都覺得中國就是這樣,大家都亂搞一通,反正最後肯定會有個各方妥協的結果和方案。但再看萬曆十五年時就明白了,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遺留,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中央的朝廷只會制定政策和大方面,實際實施時因為各地的官僚水準和風情民俗都不同,而會有各自的方法,反正中央最後只管自己收糧抽稅沒問題,地方沒有民亂,其他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再往下想也就明白了,為何每次看這邊政府公告或公文都會頭暈暈,覺得講得很空泛很抽象,最後也ㄧ定會有"各單位務必把握精神,確保按照目標完成各項工作"之類的結尾。一開始都覺得真怪,要幹嘛就說清楚阿!幹嘛說的不清不楚還要人家"把握精神"去實施;現在明白了,因為各地的情形都不同,中央不能把很多作法寫死,免得很多區域會面臨實行不了直接碰壁而不去作的問題。而這種情形是在台灣生台灣長的人很難理解的,因為台灣不管人口和面積都有限,各種行政手段的統一和政令法令的遵循都比較容易實施,不會有像中國這樣的問題。

所以,人還是要多讀歷史才能長智慧。

最近的發現

最近中國股市很夯,和自己先前的預料差不多,政府政策作多,把股市拉高看能不能刺激消費。

台灣市場也跟著熱中國基金,關於此點個人的勸告還是跟本部落格第一篇文章寫的一樣:不要買熱門的基金。中國股市漲是漲,但整個經濟體還有很多結構性(產能過剩/出口衰退/失業率)的問題需要調整,不要被表面的假象給蒙蔽了。

有心買中國的人可以多逛逛以下這個網站,非常多有用的資訊。更有趣的是這個網站居然可以下載到許多中資外資的研究報告,中國真是個沒有智財權的地方…

http://home.55188.com/index.html

時事評論

忍不住要幹譙高鐵。

最近公布的財報累積虧損超過資本額一半達到645億元,又開始嚷嚷要銀行降利率和更改折舊辦法之類。真的打從心裡面看不起這家公司,也覺得投資台灣高鐵的人很下賤,BOT案就是這個樣子,要不然不要來標,來標了之後自己做不好還要怪東怪西?銀行借款利率和折舊提列方式是當初投標時不知道的嗎?現在回過頭來說不公平那當初為何要來標?媽的哩~

高鐵的問題不在支出而在收入。過高和不切實際的運量假設以及遲遲不推動的土地開發才是造成目前入不敷出的主因,不檢討自己反而過來檢討銀行,這樣的嘴臉真是讓人看一次就肚爛ㄧ次。

還有更扯的是高鐵爆出巨虧後,大陸工程發佈公告如下"【經濟日報記者梁任瑋/6日電】大陸工程今(7)日表示,持有台灣高鐵股份依成本法認列,因此不受高鐵累虧675億元影響,無重大虧損問題。"媽的,最好是因為用成本法認列就沒有重大虧損的問題!就等著看他的年報出來時會計師怎麼對這個"以成本法認列不是重大虧損影響"的長期投資提列資產價值減損吧!

不能光是罵,高鐵該怎麼作呢?先把誠意拿出來,承認自己當初的財務假設有誤,股東也要拿出夠多的錢來增資以示誠意,之後才是要求債權人給與對等的優惠。要刮別人的鬍子,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其他還有元大馬家處理債券基金中的結構債導致被告的的新聞。關於這點,因為先前是FUND HOUSE的DS對整個過程還算了解,覺得平心而論,政府監督不周要負大部分的責任;但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的確企業是不聽話,沒有遵照後來發布的規定去辦理,所以當然搞他。

這要怪誰呢?當然元大不可能去告金管會說"不教而殺之謂之虐",但政府就沒有責任嗎?(不說金管會是因為金管後成立在債券市場亂搞之後)說沒有肯定是騙人的!

另外元大難以反駁的另外一個原因,推測就是除了這個之外,他們跟大部分那時候基金公司一樣還有很多搞七攆三的玩意,比方說聯手炒作冷門公債把價格墊高績效做好之類的玩法。

基金這一行還有很多"有趣"得不得了的地方,不過再說尼莫會沒朋友。下課。

對市場的看法

恭喜在三月之前有建立部位的人,最近應該是大家樂的階段。

尼莫還是空手,原因在於對經濟後勢沒那麼看好,失業問題和貿易保護主義還是陰魂不散。

喜的是關注的幾檔股票,除了皇田漸漸遠離我的目標區之外,其他的倒是不受大盤影響始終不動,還是有便宜貨可檢。

今天花了整個下午的時間追蹤幾檔關注股票,發現自己並沒有很系統化的流程來固定檢示關注股票的基本面造成的影響。

比方說有家公司,我明明知道它有很大部位的海外長投,該長投的價格也是可以查詢到的,卻等到公司發佈獲利警訊時我才想到"對喔,該海外投資去年股價跌很多",以自己對財報的認知和對市場的SENSE,疏忽到要公司發佈獲利警訊才想到有這件事情,覺得很離譜,要好好反省檢討才對。

以上

預告4/18-4/20尼莫返台休假不會發新文章。

聖嚴法師:身心安頓的力量

在商週上看到頗發人省思的文章。

二月三日,聖嚴法師辭世。二○○一年,台灣人首次面對經濟負成長,失業率創新高,對未來惶惑不安。當時本刊特別專訪聖嚴,談亂局中如何安頓心靈。當年他的智慧之語,如今讀來仍十分雋永,更具有安定的力量。

走應走的路

面對變局,首先就是不要自亂陣腳。只要觀念稍微調整一下,日子一樣可以過下去。

人生都會遇到各種困境,我在十三歲時出家,但國民黨自大陸撤退時,我卻還俗從軍,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中共信仰唯物論,在中共統治下,宗教是沒有任何空間的,如果留在大陸,我一定會被迫還俗,再也沒有接觸佛教的機會;如果暫時還俗,跟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灣,我知道,有一天一定可以再回到佛教的懷抱,因此,我還俗時,心裡很踏實。在軍中遇到各種困境,我都以出家人的修持去面對它。雖然我是入世當一個軍人,但我是以出世的心態處世,在軍中我都不掩飾我是出家人,與大家相處也很融洽。

我在日本留學寫博士論文時,剛好遇到日本要與台灣斷交的變局,由於中華民國的護照將得不到日本承認,當時的留學生都惶惶不安,放下學業到處打聽各種消息,小道消息越多,人心反而更慌亂。

火還沒燒到你,不要怕,燒到了,再避火還來得及!

在混亂中,我反而安安穩穩的準備我的論文,上圖書館查資料。我的想法很簡單,等到要將我強迫遣返時,我就走人,否則我還是做我應做的事,心不亂才能做事,我就向同學說:「火還沒燒到你,不要怕,燒到了,再避火還來得及!」但是大家都聽不進去。亂了近半年,局勢明朗了,台灣同學的學業沒有任何進展,但是我的博士論文卻已完成了大半。

從軍十年後,我在三十歲時退伍,再度重新出家。當時台灣的出家僧人大都替人唸經、超渡亡靈,這樣做僅能餬口,沒有未來性。因此我選擇往高雄山中去閉關修行,當時根本沒有錢買生活用品,沒有牙膏、牙刷,就用樹枝刷牙;沒有洗衣粉,就將樹枝燒成灰,一樣具有洗衣的功效;沒有吃的,就吃野菜一樣可以度日。當時的心靈反而很豐富、很安頓,我就這樣在山中修行了六年,當地人都把我當怪物,我卻過得很快樂。

當物質的條件越差時,精神的層次反而可以超越環境向上提升。人不應該總是往物質方面想,只想吃好的、住好的、用好的,重要的是應該想想你生命的目標在哪裡。

現在大家人心惶惶,是因為沒有目標,一九六九年我到日本時,身上只有一張去程的機票,回程的機票在哪裡都不知道,我有信心且很安頓的原因是,我有一個學習的使命,我知道我一定能夠完成它。現代的人沒有目標,人生沒有任務,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挫折不安,人應該檢視自己的使命,錢多錢少不是大問題。

成功可以分為三種,一是金錢上的成功,二是權勢上的成功,第三是人格的成功,前面二者皆是虛幻的,台灣企業家都很有自信,認為能賺大錢都是憑自己的能力及努力得到的,其實能夠賺錢,有三分之二是靠大環境的,三分之一才是靠自己,錢就像水一樣,如果不下雨,台灣會有水嗎?

權勢更是虛幻,現在政局變動快速,有人前一天還是院長、部長,睡一覺起來就不是了,像是一場泡影,一生工於計算,但卻從來沒有算到自己的遭遇。

因此人格的成長才是個人真正的資產,個人的存在對社會有貢獻,對世界有好的影響,才是一個人的成功。一般人都汲汲營營於前面二者,很少去重視第三者,如果一般人開始重視第三者,對於一時的起落、得失都不會放在心上。

經濟的變化就如季節的變化,自有一定的調整規律。

台灣人現在的問題,在於想要過更好的物質生活,開習慣了賓士、凱迪拉克,要他回去騎機車,是寧願死也不願過以前的苦日子。其實,台灣人應該想一想,從騎腳踏車、機車到開轎車,最後開名車,這期間只有十幾二十年的時間,以前可以那樣過活,現在為何不可以?

從貧賤到富貴,人心是最感到快樂的,但是從富貴降到貧賤,人心就往往無法適應。紅樓夢描寫富貴世家,家道中落的過程,書中的人物是痛苦。面對經濟的衰退,台灣現在就像是紅樓夢的縮影,但是台灣現在的經濟並非一蹶不振,只是成長慢下來而已。

花無百日紅,台灣的成長不可能永無止境。天天晴天,草木都要枯死,經濟的變化就如季節的變化,自有一定的調整規律,人們應該學習調整自己面對它。經濟不好,就節省一點,節制一點物質的慾望,現在人的痛苦就是想要的太多,實際需要的並不多。

我到過德國弘法,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人辛苦賺錢,只想要買一輛德國製造的車子,但是,德國人反而放棄汽車,改騎腳踏車上街。不景氣的時候,台灣是否能夠重新騎上「鐵馬」,節省資源,保護環境?

現在很多人對未來惶惑不安,我認為,把握當下很重要,再怎麼擔憂未來也沒有用,最重要是腳踏實地。人們應該肯定、接受事實。什麼是事實?無常、變化就是事實,不只環境的變化是無常的,就連我們自身也是無常的,例如健康;面對、接受無常,就能對內外的變化有所準備。

因此我常說,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無常是生命的變數,無法加以控制,只有做好心理準備才能在心理上有較好的適應,接受任何的打擊。

日前,我到花蓮縣萬榮鄉的見晴村慰問桃芝颱風災民,這個村莊受到桃芝颱風重創,全村遭到土石流覆蓋,但是全村沒有一個人傷亡,為什麼?因為過去見晴村早已遭遇幾次較不嚴重的風災,因此對桃芝已有準備。當村長發現當晚情勢不對時,立即命令全村撤離,因此,才能將傷亡降到最低。外界赴見晴村慰問,看到村民並沒有太多的悲傷,因為他們保全了生命。

所以,面對變局,首先就是不要自亂陣腳,堅持走自己應走的路。收入少一點就少花一點,房子換小一點,車子不要開了,調整一下就能適應,只要觀念稍微調整一下,日子一樣可以過下去。

以前有位房地產大老闆,有一次遭逢不景氣,周轉不過來,結果連自己住的房子都被查封。有一位朋友看他可憐,就借一間屋頂上加蓋的鐵皮屋給他住,一家五口就擠在這小屋中,一天只有兩把麵條度日,小孩子還是照常上學,只是便當只有麵條而已,夏天熱得受不了,白天就到公園納涼,晚上再回去睡覺。

如此過了一年,這位大老闆終於東山再起。如果這個老闆當初想不開,有了輕生的念頭,這一家人現在還有快樂的日子嗎?因此,「活著」比「什麼都沒有」重要,只有活著才有希望,只要有最低限度的物質維生,人就可以活下去。

以上

尼莫的心得

- 人要有自己的目標,要知道自己的使命和人生的任務。
- 把握當下,腳踏實地,不擔憂未來,心不亂才能做事。
- 肯定接受事實。什麼是事實?變化和無常。
-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 人格的成長才是個人真正的資產,金錢和權勢都是虛幻的。

以上幾點各位看倌作到幾點?又作到幾分?共勉之~

090404財務自由的門檻

概算後的結果是五千萬。

還記得大三時修過林蕙真老師的"會計人生涯規劃與專業倫理",從來都不是很認真優秀的學生,那門課學了什麼真的沒啥印象,但對老師第一堂課時出給我們的討論題印象深刻。

題目是:若要過中等水準以上的生活,不靠父母或祖上庇蔭,這一生要賺多少錢才夠?

一個星期過後,各組推算出的數字從台幣六千萬到一億六千萬不等。大部分組都是以食衣住行育樂來區分,假設從25歲工作到65歲(40年)活到80歲,還要加上奉養父母(25年)以及養育子女(25年)的開銷。

六千到一億六是對生活水準的定義不同造成的差異。比方說A組的中等水準生活是在台北大安仁愛區買間三房兩廳兩衛帶車位的公寓,要價在兩千年時約莫一千五到兩千;但同樣的房子在台中可能只要三百到五百。其他像是開的車如何?年度家庭旅遊是到歐美/東南亞還是島內遊?小孩教育開銷等都發現因為家庭背景不同而有許多差異。

老師聽完各組的報告後,給了個經驗分享和又丟了個問題。

經驗分享是以她自己和師丈李宗黎先生做例子,概算他們大概需要花費多少,結果遠比同學們的概算來的低。這代表什麼呢?這個家庭的男性是成功的會計師,女性是台大教授,連他們財務規劃都相對保守,物質生活相對簡單,還在讀書傻傻的學生(那門課主要是大四和研一生)就想要賺六千到一億六,是否太過天真?

其二就是簡單的算術,原先的問題屬於USE OF FUND,接下來的問題就是SOURCE OF FUND錢從哪邊來的問題?

以各組的最低數六千而言,假設是雙薪家庭,兩個人都工作四十年,每年可以領到14個月的薪水,這樣生涯的平均薪水要有五萬三千五!而那時(現在也差不多)在台灣所有勞工的平均月薪約四萬,會計系學生畢業的主要出路事務所的一年級月薪三萬一!

錢從哪裡來的問題老師沒有要求作答,但的確這堂課從一開始就給了幻想讀台大商學院就可以賺很多錢的呆頭台大生一個當頭棒喝。

SO尼莫的問題來了,跟林老師的問題一樣,各位看倌認為這一生要賺多少錢才足夠?又尼莫更好奇的是各位打算怎麼賺到這樣多的錢?(其實我覺得建X最需要回答這個問題,馬上就要結婚的人啦!連個婚後的財務規劃都沒有,只能說真的很勇敢~)

除了賺多少錢之外,另一個思考就是要如何才能達到財務自由?或者說白一點就是要累積多少財富才可以不要去上班受氣看人臉色過日子?

尼莫算出來的答案是五千。怎麼算?

在台中買中上的房子一千萬,首付兩百貸款八百裝潢兩百,這樣要付出去的錢是四百,之後每月貸款還四萬。養兩台國產小轎車,每月平均車貸加其他開銷約五萬。奉養雙親,每月三萬。家庭生活開支,每月五萬。

這樣算出來不用工作每月就要有十七萬的現金流入,換算年就要有兩百左右,這樣稅前約需兩百五左右。又以投資台股高現金股息的中華電平均現金股利率6%倒算,必須要投入四千兩百萬的本金才可以拿到年化稅後兩百萬左右的報酬。4200加上買房買車的首付還有裝潢房子的錢,也就接近五千了。

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假設從在開始20年後要達到財務自由,
若年化報酬率達到30%,則每月需投入本金6612(為方便計算以年化79344直接除12得到的金額,以下的計算也相同);
報酬為25%(巴菲特的報酬率)需每月投入本金12150報酬為20%需每月投入本金22319
報酬為15%需每月投入本金40673
報酬為10%需每月投入本金72748
報酬為5%需每月投入本金126010

算了算後有點傻眼,因為絕大部分工薪階層有把握的是每月投入本金6612,但報酬率為5%,這樣算下來二十年後可以有2623590,距離五千萬還有四千七百三十多萬。

耳邊,隱然響起張雨生的"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

以上

090321Market Update

四五和七八是近期比較有心得的數字。

結論:中期反彈。

先講七八,是指最近聽到的製造業產出,都回到先前的七八成。

跟先前的預料差不多,市場經過一季多的調整,終於在二月開始回補存貨。而且回補的銷售好像從上游的原材料商到下游的成品商都差不多是七八成。

惟大多數經營者還處在前幾個月市場凍結的驚恐中,對後市的看法都充滿不確定性AND普遍都用非常保守的心態來面對後勢。對於此點自己到是覺得市場疑慮有點過頭,的確二月的訂單大部分均為急單,但之後的訂單在上半年應還能維持先前七到八成的水準,下半年後回到八到九成的水準。

問題在於,業績回到七八成代表什麼?個人建議從損益兩平點的角度去思考,來判斷哪些企業在這樣的狀況下會賺,哪些會賠。當然也要把因全球產能過剩造成的價格下滑考慮進去,因此損益兩平點會比承平時期來的更高才對。

 

再談四五,是指企業倒閉潮應該會在四五月出現。這是久在市場的材料商客戶跟我說的,原因在於大部分的企業都有賒銷放帳的習慣,而平均天期約在三個月左右。

市場崩壞是去年十月開始的,大部分的企業在4Q08收的是3Q08銷售的帳款,故到年底甚至農曆年都還好,倒閉企業不多。但1Q09開始就不同,由於4Q08的慘澹經營,1Q09的現金流量會很慘,問題累積起來消耗原有的現金,2Q09就會是倒閉高峰期。

尼莫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先前也沒有留心過何時企業比較會倒,但這種說法聽起來合理,也是該企業經營數十載的心得,應該還有些道理,就等著看看結果是否如此吧。

 

對市場的觀點,跟上個月一樣,還是不知道市場為何會漲。投資界的朋友到是跟我說了個聽起來很有趣的觀點:近期的上漲是市場在快速下跌後的中期反彈,對後市還是覺得會再拉回,以台股而言還是有機會回到四千五。(以上為台灣本土法人的近期觀點,非尼莫觀點)

 

尼莫還是專注在找便宜貨,不過最近都覺得頗XX,似乎因為太保守而漏掉一些好機會。

比方說聯發科,一百八的時候覺得挺甜美的,蔡明介也是自己頗欣賞的經營者,貪心想等到一百五六再出手的結果,就是現在漲到三百只能徒呼負負。

華碩的表現到是跟預期差不多,跌到30就跌不下去了,但漲起來似乎也不太兇猛。反正是覺得看看就好,買了只能小賺不會發大財的標的,殘念的程度也就還好而以。

面板族群到是漲的很開心,我只能說除非該產業的遊戲規則可以改寫,高研發高資本支出高損益平衡點的經營模式有所改變,不然打死我都不會去碰這個產業的股票。

皇田很神奇的復活重新交易了,而且前兩個月看起來經營績效也還蠻不錯的,股價因此有所上漲,真是個神奇的標的(Jan-Feb. 2009 EPS = 0.36,目前股價約十二)。這家公司還有得等,其一是等到去年的財簽甚至年報出來,看看到底去年的損失在搞甚麼鬼;其二是現在的股價對應其淨值以及財務結構和償債能力而言,顯得太貴,也許未來的獲利展望真的不錯支撐了其股價,但更有可能的是籌碼鎖死在大股東手上供需不平衡的結果。

剩下的就是口袋中幾支"生不如死"(想知道這句話的意思,請參閱"非常潛力股"或"超級強勢股")但三到五年後有機會賺五到十倍的標的,這部分才是尼莫真正打算進場幫自己以及合夥人買進布局的標的。

 

回應前兩週的預測,台幣匯率真的沒有繼續往下貶,反而因為美國自HIGH狂印美鈔而漲了不少。目前看來此次預測還算準確,但運氣的成分居多。還是基於價值投資的觀念吧,尼莫只知道台幣35已經太便宜,但不知道市場先生何時會給其合理評價。接下來就是看看對陸股的預測是否準確了。

 

台灣立院很神奇的想修訂雙卡利率上限,對這個議題自己頗感冒,覺得根本就是亂搞一氣。

其一,個人認為利率上限根本就不該存在,市場應該任其自由發展/競爭和訂價。

其二,台灣的銀行業也很不爭氣,只會一視同仁的將所有借款人利率都訂在最高標準,而沒有對應其風險而給予適當調整。長期貪得無厭,搞到立院要靠修利率上限來避免銀行對正常借款人的剝削也是自找的。

其三,這些官員是混什麼吃的?就會欺壓銀行把不合理的20%雙卡利率上限往下降,怎麼18%這種不合理的存款利率就是調不下來?立院可以為數十萬雙卡負債者發聲,怎麼就沒有人為兩千兩百萬非公務員而被公務員剝削的老百姓發聲?這樣說也不對,的確是有立委發聲,但政府似乎就當作是狗吠而以…

 

最近忙著出差以及閱讀(巴菲特的雪球和萬曆十五年),部落格的更新有所怠慢,請見諒。

以上

090321威爾許專欄2009/02

轉貼2009年2月份經濟日報中的威爾許專欄文章。

威爾許答客問》好主管該做的五件事
 
北京的克莉絲‧戴問:對上司的學識、智慧及人格期望太高,有錯嗎?

答:你的問題勾起我一次有趣的回憶。幾年前,我們在共同編寫第一本書時起了點爭執,當時正在討論的章節是如何「應付」討厭的上司。我們當中有人認為,只要寫幾段就能交差了事,壞上司其實很少,因為公司會適時淘汰他們;但另一方卻說,耍手段,讓人摸不清頭緒,甚至折磨員工的上司非常普遍,值得大書特書。由於無法達成共識,我們決定當晚參加聚會時,將問題丟給在場的20多位友人。

你猜是哪一種意見勝出呢?沒錯,幾乎每個人都有關於上司的滿腹苦水,有位朋友說,他曾遇過從不說出自己到底在想什麼的上司,也有人回想起,曾有上司在會議中以高明方式貶損員工於無形。

但我們並不想嚴厲地批評老闆。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位好的上司能改變你的生命,啟發你達到事業及個人的新高峰,並且鼓舞你和團隊一起克服無法獨自戰勝的挑戰。

這樣的經驗非常幸運與美好,而且也不是那麼罕見。但還是回到你的問題,應該期待學識與人品兼優的上司嗎?我們認為,希望遇到一位好上司當然是合情合理,但期待下列幾點則更為實際:

首先,期待你的上司每年做兩次公正的績效考核,根據工作表現清楚呈現你的績效以及和同仁的比較。你的上司要激勵團隊達到顯著的成果,但若沒有讓所有下屬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就無法完成工作。因此,即使你寧可不要一年兩次的績效考核(老實說,考核的確讓很多人不舒服),但你有權要求上司提出公正的績效考核。

第二,期待你的上司不會私心自用、偏袒親信。上司在辦公室搞小團體與黨同伐異,公司實力遭削弱莫過於此。因為這一定會導致同仁間勾心鬥角及彼此猜忌,但同仁應該要相互信任以分享資訊、激發創意或完成工作。因此,如果你的上司在工作場所私心偏袒,不要視為理所當然,因為這不正常。

第三,期待上司在你有困難時出手相挺。我們有位朋友,稱她為卡蘿吧。有次上司要她向經營團隊做簡報,卡蘿盡責完成了,但就在高階主管們挑剔簡報時,卡蘿的上司也加入批評,言談之間彷彿這份簡報令她極度厭惡。這種「我不認識你」的態度,是經理人自覺地位不保的表現,或者他根本就是個混球。

第四、期待上司在你表現優異時給予「特大號」獎賞。我們了解在如此不景氣時刻,談「特大號」獎金聽來很瘋狂。但所有好的上司都了解這樣的區別有多重要、多能激勵員工。優秀的上司不會用別人在不景氣時慣用的陳腔濫調:「你很棒,但我已經盡力幫你向上面爭取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的是,期待你的上司誠實正直。如果每天去上班都要想著上司是否隱瞞事實、掩蓋他真正的信仰,或違背公司價值,這是很可怕的事。因此,請牢牢保有這份期待,當你覺得事與願違,也許該考慮求去。我們了解,在當前景氣下,大多數的員工都不能選擇老闆,我們也知道老闆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有多大。因此,在面對自己的上司時,要抱持樂觀希望,但也接受現實,然後合理期待。

【2009/03/16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聰明領導 別怕改變立場
 
威斯康辛州的海爾默問:身為越戰老兵,我看不出阿富汗衝突會落幕,也不認為美國付得起軍費。我是否太悲觀?

答:我們也對歐巴馬總統日前以行政命令升高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增兵1.7萬人的舉動感到不解。如果阿富汗的歷史具有任何啟示,那就是在陌生地區以正規軍事作戰對付「自由鬥士」的游擊戰術,效果並不佳。所以我們希望總統在未來數周能重新評估其立場,千萬不要因為在競選時承諾增兵阿富汗,就出現領導人在當選後都會有的症候群:不敢改變立場。

「改變立場」何時成為領導人的禁忌詞彙不得而知,但最近幾年候選人常以此攻擊對手。

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瑞打選戰,和2008年羅姆尼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都因此受創。攻訐者讓大家以為,修正立場有道德瑕疵。

這是無稽之談。勇於面對「策略可能出錯,立場也可能落伍」,才是偉大的領導。發現自己陷於困境的領導人都有責任快速轉向,全力對外溝通,而且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世事變化無常,領導人的心態也必須改變,尤其是在兩種情況下。但在說明這兩種情況前,要先提醒一下,我們談的是適度的修正主義。如果一位經理因為採納最後離開他辦公室的人的觀點而改變主意,最是令人沮喪。這就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領導人一樣糟糕,他們面對新聞媒體、分析師、員工各有一套說詞。這種懦弱不僅會拖垮組織,也會很快損及有這種毛病的領導人。

反之,我們討論的是當領導人因為新的洞見而改變觀點,或在企業環境因不可預期的狀況而出現大變化時,所展現的適度彈性。

第一種情況可以拿1990年代的奇異公司(GE)為例。十多年來,奇異堅持每項產品或服務的市占率都必須是業界的前兩名,否則會逼經理去「改善、結束或出售該業務」。

後來奇異的經理人參加領導力訓練課程後有了驚人新發現,奇異的冠亞軍策略並不必然會帶動業務成長。訓練課程要求他們更精細界定自己的市場,例如,不講「我們的某項產品是第一名」,而是強調「我們有特定功能的某項產品是第一名」。這種抽絲剝繭的方法,可使許多企業將市占率推升到四成以上。

奇異領導團隊幾乎立即改變市占率「數一數二」的標竿,以反映這項新觀點。他們宣布所有業務都必須重新界定目前的市場,使市占率不超過一成。

這種改變使奇異主管在相關連市場、產品和服務看到許多新機會,公司的成長率因此迅速攀升。

第二種情況是我們身處的高度競爭環境。今日市場變化快速,在策略上抱殘守缺的領導人都需要當頭棒喝,尤其當該策略仰賴僅此一家的高價品牌形象。星巴克執行長舒茲說,該公司須再創新,賣低價即溶咖啡和特價套餐,這一點都沒錯。

大家理所當然以為,星巴克修正策略會損害其高檔形象,但考慮到消費者支出的現實狀況,這正是星巴克近日所需的彈性心態。

這篇專欄從總統和阿富汗開場,以討論星巴克策略結尾,似乎扯太遠。但我們的論點同時適用於兩者。領導人因為怕被貼上出爾反爾的標籤而影響決策,是很危險的。在情況合宜時,改變心意就是一種值得信賴的變革。

【2009/03/09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企業領導人 別學政治人物
 
我們曾聽過人們如此感嘆:「但願政府能像企業就好了……。」但如果最近華府發生的幾起事件有任何啟示,那就是政府尚未掌握企業管理中有效領導的要領。

這裡有幾個關鍵例子:財政部拚命抱怨職責所在的問題有多複雜;副總統宣稱政府每項計畫都有三成失敗機率;總統則忙著調整路線,一會兒像是慷慨激昂批判前朝的候選人,一會兒又變成高瞻遠矚、為全民勾勒美好願景的領袖。

政治就是這麼一回事嗎?絕對是。他們有想過如何建立信心和激勵人民嗎?不見得。事實上,這些行為正好點出企業失敗的三大原則。

第一,企業領導人的態度搖擺與優柔寡斷,將會一事無成。每位領導人多少都會面臨連串嚴酷挑戰,身處困境時感到前途茫茫,或對複雜的情勢一籌莫展,這些都是正常反應。

但他們把這些負面反應公開表現出來,在商場上就是不正常或不該發生的事。領導人的工作是指揮與鼓舞下屬。

因此,遭遇困難時,首先要召集信任的幕僚,共同克服挑戰。他們必須深究緣由、互相激辯,並從各角度分析,直到徹底檢視手邊資訊後,擬定脫困的最佳計畫。

然後,此時你才能吐露心聲,因為只有走到這步你才能以領導人該有的高度進行溝通。你必須告訴下屬採取行動的理由和做法、他們會受到什麼影響,不這麼做的話後果又會如何。

順道一提,採取這種方式不必有所隱瞞。你的屬下清楚知道情勢有多複雜,他們不要、也不願意被提醒,而是希望你找出對策、解釋清楚,然後激勵大家努力邁向成功。

第二,企業領導人談論失敗的風險,會破壞成功的機會。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主播庫里克日前訪問迫降哈德遜河的全美航空英雄機長蘇倫伯格,當中有一段令人讚嘆。他被問到過程中是否曾擔心行動失敗時,只簡短回答:「不,我確信自己做的到。」

蘇倫伯格有多年的飛行經驗,他當然知道水上迫降有多大風險,但他仍抱持必勝的心態,展現最佳領導風範。

企業領袖同樣也知道策略可能不會奏效,但何必挑明說?如果你叨唸著事情可能會砸鍋,你只是在實施充滿自我防衛、甚至失能的管理。

這種逃避事實的態度也會讓大夥兒提不起勁,你的團隊成員如果察覺你又準備說風涼話,就不會全力以赴,因為他們深知,只有得到你的信任才可能成功。

最後,企業領袖不該縱容盲目亂丟數據的部屬。當然,領導人有義務對下屬的報告作出回應,但如果你希望培養經理人的領導技巧,首先就要避免他們拿出一堆PowerPoint幻燈片,鉅細靡遺對你闡述問題。你必須要求他們和組員先整理過資料,再提出合理、清楚的解決之道。

理由很簡單,如果你的經理人被困在資訊、選擇與阻礙中動彈不得,他的下屬必定也會充滿疑惑、士氣低落,對整個團隊有害無利。

唯有不縱容迷失在資訊中而裹足不前的經理人,才能夠打破這種循環。

我們提綱挈領闡述這些原則的目的,並非為了鋪陳「如果政府能更像企業」這類老生常談的論調。況且,隨著「企業完蛋了」的新想法崛起,我們奉勸有意向政府取經的領導人,不妨看看華府這些政治人物的表現,還是打消念頭吧。

【2009/03/02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五大心法 激發不屈不撓靈魂
 
印度浦那(Pune)的巴拉克里希納問:你的專欄提過能激勵人心的領導人,但領導人如何激勵自己,尤其在充滿挑戰的年代?

答:你的問題讓我想到薩克萊(William Thackeray)的小說《維吉尼亞人》,書中深刻描繪喬治.華盛頓在美國革命期間帶領垂頭喪氣的士兵時,所展現的堅忍不拔精神。薩克萊寫道:「在歷經所有的懷疑與黑暗,還有戰爭的危險與漫長的風雨飄搖,只有領袖不屈不撓的靈魂仍穩如泰山。」薩克萊後來提到,所有人都失去了勇氣,唯獨華盛頓例外。

毫無疑問,華盛頓面對的是烽火漫天、生死交關的非常時期,但各行各業的企業領導人,有時也需華盛頓英勇展現的內在力量。舉例來說,在艱困時期,你今天可能要應付崩跌的銷售預測,隔天要叫視為家人的員工捲舖蓋走路,前景似乎再黯淡不過,但你知道必須保持樂觀,為團隊樹立好榜樣,但問題是,領導人不見得知道如何自我激勵。

激勵自己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在歷經數次經濟衰退後,我們發現有五種自我激勵的「方法」對領導人特別有效。好的領袖人深知持續激勵自己的重要性,因為這樣才能不斷鼓舞他人。前兩個方法都跟信心有關。

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因為無法確定每件事情的答案,自然會感到惶恐不安,此時領導人必須保持謙遜,才能以開放的胸襟對待來自各階層的想法。但要當個隨時隨地充滿幹勁的領導人,千萬不能失去信心,每天早晨都要對著鏡中的自己說:「我不會坐視事情失敗,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任內。」就算有些時候這麼做無法使你信心大增,你還是得做下去,因為一旦開始自我懷疑,就可能陷入自己設下的失敗漩渦。

第二種信心從企業出發。我們看過領導人激勵自己的方法是定期從日常營運的競爭中抬起頭來,思索企業的使命與願景。如同華盛頓從美國獨立革命的宗旨獲取剛強堅毅的力量,企業領袖也可透過回想公司歷史、過去的豐功偉業,以及展望未來等方式,讓自己振作起來。

經濟衰退幾乎總會伴隨著裁員,有些領導人覺得跟可能裁掉的員工來往,既痛苦又尷尬,所以會選擇與部屬日漸疏離。千萬別這麼做!因為關心下屬而且知悉他們非常需要你的領導,可使你獲得巨大能量。所以盡量與員工保持接觸,他們能增強你安度危機的決心。

領導人自我提振的另一個方法是開發求知慾。想像眼前的挑戰並非棘手的問題,而是緊張刺激的猜謎遊戲。以位於加勒比海的精英島嶼度假村(Elite Island Resorts)為例,該公司總裁海特(Steven Heydt)在去年底訂房率開始滑落時,推出創意十足的促銷方案,讓消費者用手中被套牢的股票換取奢華假期,而且是以去年7月股市尚未崩盤前的股價計算股票價值。海特對紐約時報說:「當事情一片死寂時,你得跳出框架、打破成規。我不斷思考怎樣才能起死回生。」這種創意與不服輸的精神,為領導人提供好典範,凸顯腦力激盪也能為自己注入能量。

最後,領導人可從朋友和同事的支持、陪伴與信賴,得到信心和勇氣。俗話說「高處不勝寒」,但這句話只適合孤立自己的領導人。

你的問題提醒了我,領導能力需經千錘百鍊。在榮景時,領袖輕易就能讓自己充滿幹勁;但在景氣低迷時,你必須更努力找出「不屈不撓的靈魂」,才能與最需要你帶領的部屬分享幹勁與精神。

【2009/02/23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救經濟 搬開三大絆腳石
 
維吉尼亞州的馬哈丹問:經濟無可救藥了嗎?

答:也難怪你會這麼問。現在情況不只艱困,還讓人覺得毫無前例可循。威爾許親身帶領奇異公司,經歷1973年到1975年、1980到1982年、以及1990到1991年這三段景氣衰退時期,但連他也覺得這回情況前所未見。在前述這三段經濟衰退時期,就算2月時仍能預見4月的銷售會成長幾個百分點。但今天情況就好像濃霧密布,能見度近乎零。難怪大家都在忙著自保,想盡辦法降低成本。

但經濟真的病入膏肓了嗎?當然沒有。現在有許多能人志士正設法解決問題。不能確定的是經濟何時開始復甦?速度多快?而一切恐怕得視華盛頓政治人物,對三個頗具爭議、卻也無法改變的事實,達成何種協議。

第一件事實:不把銀行體系整頓好,而先把重點完全放在刺激景氣方案的細節問題,這無法讓事情有所進展。

健全的銀行之於經濟,就好比健康的心臟之於人類。決策者以信用「血脈」讓銀行維持生命。現在的情況就好比有人心臟病發作,當局卻急著討論這人明年的治裝費。

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等措施,似乎已讓市場穩定下來,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例如一直在跌的房價就是個嚴重問題,政府需要積極設法控制房屋遭查封拍賣的比率。

此外,當局也要讓問題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上消失。1989年時,資產清理信託公司(RTC)的「好銀行╱壞銀行」方法非常有效,而最近政府援助花旗集團的方式,顯示政府出面擔保資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我們無意逐一討論各項細節,而是要提醒政治人物,若不先把精力放在拯救金融體系,只顧爭論振興經濟方案,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第二件事實:振興經濟方案不透明,甚至變得一團亂,是否真能創造就業機會,讓人質疑。

振興經濟方案日前已在國會表決通過,但這並不代表大多數人認為,這就是政府能提供的最好方案。

我們認為,振興方案要包含三大類提案,才可能真正發揮效用。

第一大類該包含所有刺激就業機會的計畫,並預測每筆支出能產生多少以及何種類型的工作。第二大類應該包含所有協助受經濟衰退衝擊者的計畫和花費,第三大類提案則應詳列所有刺激景氣方案的措施,因為這些措施說穿了都是為討好、回饋選民。

最後一項讓人感到悲哀,但這就是政治。若要完全否定政治角力的存在,那是太天真。可是政治人物討論刺激方案時,若仍將其視為不過就是一個大型計畫,情況只會更糟。振興經濟方案有助於恢復目前急需的信心,如果國會在討論時能確實針對創造就業機會和協助有需要者等議題,那麼該案的效力勢必更高。

第三件事實:復仇或許很誘人,卻是個失敗的策略。

誰該為這場風暴負責,名單恐怕落落長。近來諸多報導指美林銀行家獲得數十億美元紅利,更加引發社會負面觀感,各界認為該有人為這些災難付出代價。

但決策者必須了解,所有納稅人如今都成了股東,投資政府的金援對象。在有限度的情況下,我們得讓這些公司採取必要措施,以便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當然也包括獎勵他們的績效表現,以及推出促銷活動吸引顧客上門等做法。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很快也會落得血本無歸。

我們並不是小看眼前這些挑戰,您的問題正確地指出其嚴重性。但如果大家都能充分了解銀行體系的優先地位、振興方案的實質內容、以及自我摧毀的復仇成本,那麼就能一起找出一條活路。

【2009/02/16 經濟日報】 

090307近期關於匯率的幾點看法2/2

延續上週對匯率的探討。

先討論台幣匯率為何不會貶到四十。

主張此項說法的人最主要都是拿台幣匯率跟韓元匯率相提並論。一般的說詞都是說在過去半年多韓元兌美元貶值50%而台幣只貶值10多%,若台幣沒跟著貶值,會喪失出口競爭力…,所以台幣應該要續貶到40元以下。

個人很討厭這種說法。雖然自己的經濟學底子不扎實,但也很清楚的知道影響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的絕非僅有匯率這個因素,別的生產要素影響更大,端視有多大比重的要素是從國內生產。產業結構/成本結構/國內國際GDP佔整體比重不同/薪資水平等非常多的因素都會有影響。

簡單分析友達的成本結構如下。

以1H08的合併報表而言,100塊的營收毛利26,銷貨成本74;簡單拆解後直接原料55,直接人工5,製造費用(假設主要是折舊和攤銷)14。

以這樣的成本結構,貶值會對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有多大影響?

直接原料的部分,台灣多數原料都靠進口(即便是友達的面板零組件供應商的成本結構中大部分也是進口的原材料成本),貶值對這一部分貢獻不大。韓國呢?應該也差不多。

直接人工部分會有最直接的幫助,新台幣匯率貶值10%,代表出口商品價格可以往下調0.5%;而韓幣兌美元貶值50%,若在同樣的成本結構下,代表韓國或有條件調降2.5%。但這樣算也不盡然完全正確,還要看友達的薪資費用當中有多少比重是以新台幣支付。而以韓國貨而言,印象中韓國人的薪水比台灣高,SO原本韓國或人工成本應佔更高比重,這樣拉扯之下的結果也許只是讓台灣原本面板廠靠壓榨勞工得來的競爭力消失罷了。

折舊和攤銷?這部分屬於早已支付的固定成本,沒有人在拼這個的。而且或許韓商可以短期犧牲這方面的利潤讓自己"帳面"上看起來賺錢,但喪失匯率購買力的結果讓韓商在接下來的資本支出方面也吃了悶虧。

以上只是單純的產品成本面的分析,產業結構和GDP結構以及不同政治氛圍的比較都還沒有納入耶!SO請不要再輕信簡單的貶值救出口的說法。

如果現在台灣產業的搞法還是像中國是人力密集,產品創造的附加價值低但佔總成本比重高,尼莫會舉雙手雙腳贊成貶值救出口。

但目前顯然不是!

再來是補充說明中國股市為何會漲。

原因很簡單,中國政府要靠作多股市,讓老百姓"覺得"經濟有變好,也讓賺到紙上富貴的投資人願意多花錢消費促進經濟,進而讓疲弱的經濟真的改善和變好以及解決嚴重的就業問題,這應該是除了四兆人民幣投資外,中國政府另一個顯而易見的陽謀。

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

其一是近期有看到兩三篇新華網官屬分析師的文章,都預言A股今年會到三千。新華網是共產黨宣揚政績和施政方向一個很重要的媒體平台,上面養的評論員或發言人或分析師的主要都是為了政府政策護航而存在,個人覺得頗值得參考。

其二是近身觀察中國股市這兩年的起落,覺得的確阿共政府自身是最大的玩家,但他並沒有一昧作多,而是把股市當成調控經濟的一個手段。像去年前三季因經濟過熱在宏觀調控,政府壓根不管股市從五千跌到兩千。而現在不同啦!政府明確的想拉拔刺激經濟復甦,偏偏外需不振,要刺激內需除了自己口袋掏四兆出來,當然也會想從老百姓口袋掏點,而在金融風暴肆虐平均薪水下滑的這個時局,除了把股市作多騙騙老百姓說你們有錢了趕緊花一點吧!還有甚麼好方法?

相關關於中國股市的討論,請參閱本部落一年前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章:沒有效果的資本市場-中國(http://blog.sina.com.tw/chunen0705/article.php?pbgid=35058&entryid=576564)

還有為何阿共政府不持續作多股市然後把自己的國營公司股票出清掉?關鍵在於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阿共政府已經沒那麼傻了,有政策或措施需要建議的時候也有全世界最好的金融機構為其免費提供諮詢(因為大家都想搶中國這塊大餅,服務好政府是進來中國的第一步)。

他們也很清楚知道市場現在也已非自身一手遮天可以操控,故不會傻到一昧作多把在短期間股票貴貴的賣出去,又這麼大的部位真的在短期內透過養套殺的方式賣給老百姓,老百姓不會起來造反嗎?

所以呢?尼莫認為中國政府手上有的這些國營股票籌碼,是其未來二三十年內填補社會安全制度財務缺口的主要財源。(類似台灣的勞保勞退健保基金有財務缺口,中國的社保醫保等制度的缺口更大!)故他們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選好時機慢慢把股票出清消化掉,而不會靠一時短期間的持續作多拉高來處理,這樣做很蠢。

寫這段主要是駁斥在去年前年中國股市熱時,市場瀰漫一種政府政策作多的心態,認為政府是市場最大的玩家,也不樂意見到股市跌,所以A股會持續漲到一萬二的看法。

有趣的是,市場從六千跌到一千七八百時,只見市場禁聲沒人再提起這種說法,卻不見有人檢討這種看法錯在哪邊有什麼不合理之處。相信若隨著自己的推論中國股市今年又掀起一波小高潮的話,很快這種似是而非的有毒言論又會出現在市場中。

以上

090301近期關於匯率的幾點看法1/2

闡述個人對之後新台幣以及人民幣匯率走勢的觀點,僅供參考。

新台幣

結論:貶值到35差不多,彭淮南再放手大幅續貶的機會很小。

理由:主因在於考量國內物價的上漲壓力。

台灣是資源稀缺的島國,除了農產品外的絕大部份生產要素都仰賴進口。在這樣的前提下,只要匯率貶值大於一定程度,馬上就會有物價上漲的壓力。

這一波台幣急貶,其實已造成相當物價上漲的壓力。惟近幾個月全球因經濟危機造成原物料價格大跌後PPI指數也跟著大跌。照理來說後續就是CPI和物價跟著跌,但顯然台灣目前並沒有物價下跌的情形,而原因就出在匯率跌了10%,物價怎麼下的來?

SO?個人的看法就是彭總裁已將台灣原本應有的物價跌幅用貶值的方式TRADE成為台灣的出口競爭力。

這個TRADE好壞參半,好處在於貶值有利出口,間接拉升就業和民間消費;缺點就在於國內物價難跌,島內消費不振。惟相較於台灣屬外需導向型的經濟,出口外貿(全球市場)相對於國內消費(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市場)重要性大的多,個人相信彭總裁這個TRADE是明智的決定。

惟島內的物價若在此時大家都呼喊"李技安抓鬼"時逆向走高,衍生而來的政治風險和選舉壓力並也非彭總裁敢去抗衡或挑戰。

先前(http://blog.sina.com.tw/chunen0705/article.php?pbgid=35058&entryid=304516)文章提過,台幣兌美元十年均線應在32.5左右。個人認為匯率在這個點上下波動5%(約31-34)之內都屬合理,但超過後通常沒多久就會拉回,要TAKE到10%(29.25-35.75)的機會不大。也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個人認為台幣貶到現在這個價位(35.018)應該到頂了,再續衝大貶超過36,難。

市場上有不少人說會貶到40之類的,個人覺得這些人是不了解台灣經濟和民情的傻瓜,細節原因為何下周再說。

建議:手上在去年有買到便宜美金的可以趕緊賣一賣了。

人民幣

結論:2009年,人民幣不會跌,只會不動(可能性80%)或小漲(可能性20%,漲幅3%-5%)。

理由:看著周邊這些國家貶值救出口,阿共其實也頗心動。但由於主要出口市場(美歐)都已陷入衰退(GDP負成長),阿共若貶值救出口,衍生出來的貿易制裁和全球政治風險非但阿共自身難以承受,也會讓動盪的全球經濟邁入更深的衰退深淵和混亂,進而導致戰爭都不是不可能!

匯率不能貶但要升也難,出口衰退造成國內的就業困難以及相應的社會問題,並非四兆元的振興方案就可以輕易解決,後續中國應該會有相應的租稅補貼(如調整出口退稅率甚至用其他方式變相補貼)或是刺激內需(如家電下鄉)方案。

是否會有成效以及成效如何?個人還在蒐集資料以及思考的階段,近期有結論會再寫專文討論,惟目前的初步結論是上海A股今年應該會漲到兩千五到三千點之間,細節和推論之後再談。

建議:持續觀察上海A股近期走勢,若下探兩千且日成交量維持在千億RMB以上,會是不錯的進場點。

以上

090221阿嬤的老智慧

無意間在UDN看到的好文章,應該出於MONEY+這本雜誌之中,傳遞古老"財富"觀念(非投資理財)的一篇好文章。

看完後,讓人省思,如果失去會帶來痛苦,到底擁有多還是少來的好?

 

標題:用阿嬤的老智慧 累積新財富

阿嬤的智慧,沒有在便利商店販賣,也無法在拍賣網站取得,卻是歷經漫長時間琢磨出來的無價寶。在財富驟降的現在,你會發現阿嬤最簡單、最原始的金錢觀,才是最踏實、最好的智慧。

美國馬利斯特學院(MaristCollege)日前針對美國人做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12%美國人的新年宏願是:「少花錢、多儲蓄」, 僅次於減肥(20%)及戒煙(16%);再看看美國在去年聖誕節與新年購物期間的熱銷商品,居然是「撲滿」。顯示在新的一年裡,連一向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也開始調整金錢觀,大家都希望把現金留在身邊。

根據花旗銀行統計,工業國家在經濟衰退時,如果沒有遇到金融危機,通常要5季的時間才能復甦;如果是遇到銀行受創不深的金融危機,則平均約要6季的時間來休養生息;但若是遇到連銀行都無法倖免的金融風暴,那麼平均要8季以上的時間來恢復。

經濟衰退 並非此生最糟的事

很不幸地,這次的金融危機是屬於「銀行都無法倖免」的這一種,換句話說,大家要有經歷2年以上苦日子的心理準備。只是,苦日子可能才剛開始,就已經有人每天苦著一張臉,甚至連世界級富豪都因為受不了破產、負債而自殺,不禁令人懷疑:現代人的抗壓性真的如此低嗎?

台灣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陳文茜近期的一篇文章《不是此生最糟》,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文章內提到,她愈來愈憎恨「哦!我們正在經歷此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這一類沒意義的美國白人談話。她舉例,以一位猶太人的座標來看,如果年歲50 以上,他的父母親就是被丟到毒瓦斯爐燒掉的那一代。那麼,以台灣人的座標來看呢?在民國60年代經濟起飛前,台灣人誰沒過過苦日子?

所以,現在最有資格談論苦日子的,應該是我們的阿嬤輩,因為那是阿嬤成長與當家的年代。

生於1917年的「國際牌阿嬤」洪游勉女士(先生為已逝知名企業家洪建全,創立了國際牌,後改名為台灣松下),小學下課後要先到港邊,撿拾地上掉落的煤炭、柴火,家裡的灶腳就靠這些免費的燃料;要不就是到河裡摸蛤仔,雙手從沒停過。小學畢業後,為了存錢幫養兄娶妻,少女時代的她幾乎整天埋頭在剪刀與縫衣機間,雙腳不停地踩踏縫衣機。

而施振榮的母親施陳秀蓮也是「台灣阿嬤」的典範。年輕時,她是眾人寵愛的千金小姐,但是嫁給施振榮的父親後,生活卻像是從天堂落入地獄一般。

阿嬤輩的人 一匙油要炒4道菜

《鹿港阿媽與施振榮─施陳秀蓮的故事》作者張典婉就提到一個最經典的場景:施陳秀蓮的娘家是賣油的,炒菜時,拿油當水用,沒想到嫁到婆家後卻因為必須節省,一匙油要同時炒4個菜。怎麼炒呢?
就在一個大鍋內分成4塊區域,然後4種菜一起炒。難以想像吧!

這還不打緊,施振榮的父親去世得早,施陳秀蓮一個人負起栽培獨子的責任,由於家裡開雜貨店,不僅連過年都不敢休息,賣不掉的存貨,還得趕緊拿到廟前兜售,吃足了生活苦頭。「儘管生活艱辛,但我從不找人訴苦,想想看,訴苦能解決問題嗎?既然不能,何不把握時間多做些生意,對改善生活還比較有幫助。」這是施陳秀蓮這位阿嬤面對苦日子的態度與智慧。

「國際牌阿嬤」與「鹿港阿嬤」其實就是台灣阿嬤的縮影。對很多祖母輩的人來說,她們的童年與青春歲月都奉獻給家人,嫁為人妻後也繼續任勞任怨。如果是住在農家,醃菜、下廚、種田、縫補、養雞養鴨⋯⋯什麼事都要做,幾乎每個阿嬤都練就了一雙「無敵手」,人人都是種菜、烹飪、裁縫高手,同時她們也靠著這些技能撐住了一個家。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最簡單、但卻又是最堅強的力量。
其實物資缺乏的辛苦歲月,不是只有台灣阿嬤經歷過,日本阿嬤也是點滴在心頭。前兩年大紅的《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大家都說:『現在的世道真的很不景氣哪!』但其實這根本不算什麼。對我而言,感覺上只是又回到和過去一樣罷了。改變的不是景氣,真正改變的,是人本身。」

富裕病惹禍 現代人焦慮感飆升

現代人到底有什麼改變呢?大家習慣過好日子,大冰箱、冷氣機,24小時伺候著每個人,結果現代人最大的煩惱居然是肥胖,不是想辦法省錢,而是想辦法一邊滿足口腹之慾、一邊再花錢去控制卡路里。

換句話說,許多人都得了一種「富裕病」。什麼是富裕病?看看維基百科對這個字的定義:一種令人痛苦又會蔓延的社會傳染病,因為人們極度追求擁有更多,而出現的過勞、負債、焦慮、揮霍等現象。

富裕病源自美國,《當世界不再消費》一書提到,美國人崇尚消費,不喜歡儲蓄,而且借錢消費已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美國家庭平均擁有8張信用卡,有些美國人用完信用卡的信貸額度之後,會以卡借卡,結果就是以債還債。

難怪《富足人生》一書的作者喬.杜明桂(Joe Dominguez)曾做了一個很妙的比喻:大半美國人與遊民的差距只是2個月的薪水。也就是只要2次薪水領不到、或是一場大病後,因為沒有儲蓄、甚至未付帳單一大堆,很快就會被銀行或是房東趕出棲身之所,最後只好加入遊民的行列。

舊鐵罐子 一大家子的財富根基

沒有儲糧,如果又過度負債,與遊民之間只有一線之隔,當碰到不景氣時,焦慮感當然飆升,所以現在不少人都在尋找解藥。不過就像奇美創辦人許文龍日前說過的一段話:「古早說,問題再嚴重也不過是沒三餐可吃,所以喔,其實事情沒這麼嚴重、沒那麼悲觀,因為我們這一輩經歷過沒飯可吃的戰爭時代;現在社會福利好,所以大家要共同面對這個事情,不要發生一點事就認為是黑天暗地。」

想想我們阿嬤那一代的人,完全沒有「黑天暗地」的權利,反而愈是缺錢,她們就愈是咬牙省錢。54年次的玉京財經資訊執行長汪潔民,也曾經歷過「口袋中若有5角,就已經很有錢」的歲月,「因為每1分錢都得花在刀口上,所以媽媽很重視錢,如果1塊錢掉在地上,她絕對會彎腰下去撿。」

很多阿嬤習慣把省下來的每1塊錢,都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個鐵罐子裡(通常是茶葉罐或奶粉罐),然後就靠著這只毫不起眼的鐵罐子,慢慢地把錢穩穩變多,再用最古老的投資方式:跟會,打下一大家子未來的財富根基。

「需要用錢的就起會,想賺利息的就跟會;吃不飽的想辦法去撿,沒錢的想辦法打零工來維持生活。」阿嬤們沒聽過股票、基金、連動債,台北富邦銀行財富管理經理邱玉珍說,當年阿嬤們的思考邏輯,就是這麼單純與實際。

「點滴累積」是阿嬤省錢、存錢的基本原則,也是最簡單不過的攢錢招術。但了不起的是,她們不只可以甘之如飴的度過艱苦日子,還可以省吃儉用為子女存下教育金,甚至為子女買房子。

反觀阿嬤的子孫們,不用再靠鐵罐子存錢,忙著追逐各種金融工具與明牌,結果卻是比阿嬤更窮。近期榮獲「金融菁英獎」的上海商銀財富管理業務副理林秋芳就有感而發的表示,2003 年之後股市的大多頭,寵壞了投資人,大家的胃口愈養愈大,屬性原本是保守的卻變成積極,以為市場會漲上天,所以認為什麼時候出場都是錯的,聽到「不錯」就會急於下單。

心態歸零 用阿嬤的信念旺宅興家

有人說,這場百年難得一見的災難,源於華爾街一群人病了,事實上,不只是華爾街的人病了,一般人也病了。

追逐獲利沒有錯,錯在我們總是在追逐不熟悉的東西,等到景氣反轉下來,因為碰的是不懂的東西,所以賠錢變成理所當然。另外,只有1 塊錢卻要做3 塊錢的事,想要快速累積財富,反而欲速則不達。

一場海嘯捲走了多數人的財富,很受傷沒有錯,但在財富歸零的同時,你是否也該讓自己的心態歸零?今年我們或將面臨更艱鉅的環境,大幅裁員或企業倒閉潮都有可能出現,或將面臨超高的失業率⋯⋯但,這絕對不是世界末日。

「回顧歷史,其實人類幾千年來,直至工業革命前,經濟成長率幾乎都是零。經濟學家引用馬爾薩斯靜態平衡,證明人類多數歷史年代都是零成長狀態。所以,如果我們把零成長當末日,那麼我們的祖先泰半就是活在末日狀態了。」陳文茜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告訴大家。

所以碰到這所謂此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無須驚慌失措,回頭學習老祖母歷經漫長時間逐漸琢磨出來的金錢智慧,你可以從「老式」的做法或觀念中,得到「新」啟發與累積財富的方法與能量。

以上

090221商周大前研一專訪

雖然買次花錢買大前研一的書都有稍微吃虧上當的感覺,內容的濃度總比不上封面的炫目。

ANYWAY,商周作了個很棒的專訪,一直覺得世界觀不足是台灣我輩青年邁向全球化會那麼吃力的主因。

請用心細細品味。

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讓自己對於世界大事有觀點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見識過石油危機與日本泡沫經濟後,失落的十年如何掙扎存活。面對變動,他建議大家不要太快回應表象,急於找答案,應該建立系統性的思考,找到問題原因,才能盤點機會和優勢,找到商機。

大前直指,金融海嘯讓國際情勢丕變,美國將不再是以前的美國,台灣因為是「過手經濟」,過去利用中國便宜人力出口產品,並未厚植基礎實力,容易在這波消費緊縮中受到影響,必須在危機中思考,可以依靠什麼、緊抓什麼,才不會被淹沒。

他並認為,就算中國經濟成長率只有四到五%,但是這個龐大經濟體不會消失,台灣仍然可以利用中國在調整體質時,獲取商機。

對於個人就算是面臨裁員或者無薪假,大前研一建議,「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傷心」,應該積極學習,挑戰提升能力。對於即將出社會的年輕人,他建議用網路和雙腳親自確認事實,培養溝通、洞察、探索世界的三種能力,培養出不被淘汰的DNA。以下是專訪內容: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日本在一九九○年代遇過經濟泡沫化,經歷失落的十年,這次全球金融風暴你認為需要多久時間復甦?

大前研一答(以下簡稱答):需要十年,可能更糟,因為所有政府都在承諾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

你要知道,所有金融危機會經歷三階段,美國在十月時是第一階段;銀行流動性危機,第二階段是銀行活化負資產會遇到困難,因為股價低落,銀行根本無法從股票市場找到新資金,第三是企業倒閉,只有解決三項問題,才可能走上復甦的長路。

問:但是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救經濟,真的需要十年嗎?

答:處理金融危機有三點原則:第一要視此為系統性問題,而非個別銀行的危機;第二,瞭解會發生什麼慘劇,你才能在第一時間找到解決答案;第三是建立國際組織防範危機再發生。
消費不是首要之事 因為一直花錢就必須有人償還。上面三點美國通通沒做到,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ank Paulson)決策時放入太多個人的判斷,只對單一現象(Phenomenon)反應,他讓雷曼破產、拯救花旗銀行,只因為他前老闆魯賓(Robert Rubin)是花旗前財務長,都是個人利害關係。美國政府、機構和學者,到目前為止只有恐慌,即便是克魯曼(Paul Krugman),或者其他學者,都叫大家消費、消費、消費,我們要學小羅斯福政策,這很可笑!根本不是首要之事,因為一直花錢就必須有人償還。

問:所以,問題的來源在美國,解決動能也來自美國?

答: 這是美國犯下的罪,跟他們責怪中國散播病毒、毒奶是如出一轍,美國散布金融有毒物,讓世界陷入恐慌!就像是中國的殺蟲劑餃子,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賣了五兆安全保證給全球,因為標準普爾說這是AAA產品,他們讓金融危機流散到各地。

沒有人知道(美國金融產品)裡面有什麼,就像是中國餃子,根本不知道裡面到底有什麼肉,可能有豬肉、牛肉甚至是兔肉或貓肉。他們必須瞭解,這是美國對全人類犯下最大的罪,美國必須認錯……。

問:如果需要十年才能復甦,台灣會不會走向日本長達十五年衰退期的後路?目前日本已經復甦了嗎?

答:歡迎加入我們的俱樂部(welcome to the club,笑)。但如果你們像日本還算幸運,日本有強勁的支撐底部,不是像海綿彈彈跳跳不穩(手往上往下像在拍海綿)。日本有很多存款,扎實的技術和經營支撐。

台灣沒有,台灣的經濟是「過手(pass through)」經濟,到全世界去買零件,拿到中國製造賣到全球,拿利潤,沒有人真的從零組件做起,除了TSMC或者UMC之外,沒有人真的生產什麼,因此你們才急於利用中國便宜人力和市場。

放輕鬆,問題沒有想像嚴重 台灣應緊盯中國的調整找商機

問:台灣這樣的經濟體,企業和個人如何面對?

答:放輕鬆點。

問:放輕鬆點?

答:放鬆一點,你們的問題沒廣東嚴重,你到廣東看看,他們主要出口到美國,被影響更大,印度更嚴重,因為他們科技公司主要賣東西給美國 金融機構,現在這些美國金融機構不買了。這個時間台灣正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根源。當危機來臨,我們可以依靠什麼,抓住什麼才不會被淹沒?

中國正在做一個大調整,你們應該緊盯中國的調整,假設我是台灣人,我會利用中國的調整找到商機。

問:像是哪些機會?

答:像中國這樣大的經濟體不會消失,只會改變她的體質,單靠自己改變相當困難。如果中國人失業了,他們會開職業訓練課程,再訓練中國人,假設中國失業他們需要提升能力,台灣人會開補習班,你不用擔心,我相信台灣人會從中國的問題裡找到賺錢的機會。

你們也可以更深入看中國內部的需求,將產品和服務輸入中國,這是歐洲、美國和日本想做,但是台灣人更瞭解中國需求,台灣人會講日文、中文和英文,這是黃金組合(Golden combination強調語氣),沒有人可以做到;唯一可以瞭解三個主要市場就是台灣人。

問:你不擔心中國房貸的問題,造成中國經濟縮水?

答:中國地產商應該擔心,但是一般人不需要擔心,中國經濟相較於過去每年成長一一%,即便降低一、兩個百分點,也是很好的經濟體,超出你能吃的範圍了;即便當中國經濟只成長四到五個百分點,台灣還是可以調整腳步,再次定義中國市場,然後獲得利益。

問:其他亞洲地區未來呢?

答:要注意韓國。韓國一直在強調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好幾年前,日本就已經放棄強調GDP的成長,現在我們是第二十名,我們都不再講經濟成長,這意味著GDP已經不重要了,但是韓國還持續強調,希望有七%的成長,GDP成長為全球七大經濟體之一等等。

每次成長,他們都知道那是經濟泡沫,然後又再次被拉回現實,把重點放在強調GDP是很大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經濟成長沒有底部支撐力道;他們沒有人才、基礎建設,沒有零件製造商,沒有設備製造商,他們到中國生產產品,再賣到其他地方,這都非常虛無,現在他們被拉回現實,發現過去十五年根本沒有什麼成長。
 
新加坡沒有分析錢從哪裡來 他們開了兩個國際賭場是個笑話

問:你過去認為,新加坡是個很好的貿易商,懂得槓桿出自己最大的好處……

答:不,現在我認為新加坡正失去競爭優勢,新加坡開了兩個國際賭場是個笑話。

想想誰會到新加坡賭錢啊?新加坡看到澳門和香港結合,就開始驚慌他們會失去展覽、開會和購物人潮,他們以為自己失去競爭力,但是他們不懂,九成澳門的賭場成功來自於貪污,一個籌碼就是一千塊,那是一個相當好用的洗錢工具。一般外國旅客只小賭個二十美元,澳門賭場成功是因為這整個機制就是中國洗錢機器,沒有人願意跟新加坡政府在洗錢上打交道。

我想他們犯的很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分析錢從哪裡來,犯了一個歷史大錯。

問:但是不要說是國家政策,商業世界也變化很快,根本很難下對的決定。

答: 下決定的基本條件就是瞭解目前狀況,不要回應或者太快回應一些膚淺的表象,你不應該回應表象,因為每個表象都有其原因,像是澳門會興盛,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貪污文化。
要瞭解並不困難,我就是自己發現的,我用腳來蒐集資料。

問:所以你建議大家不要太快回應現象?

答:正是。年輕人必備的三個關鍵能力 溝通力、找答案、建立世界觀

問:如果不立即回應外在狀況,那麼如何準備自己,在寒冬下面對未來?

答:第一,現金為王。第二,現在不是跳槽的時機。要投資你自己,尤其要好好檢視你之前所認知的所有事實,建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例如,你知不知道因為美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美國了,中國也經歷改變,不只是因為金融海嘯,而是中國在奧運後正在定義自己要成為怎樣的角色。我對台灣年輕人的建議相當簡單,投資自己,讓你在任何國家和狀況都可以成為堅強的領導者,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台灣。

問:這要建立哪些競爭力?

答:三種關鍵能力,第一,語言和溝通能力,不止是語言能力,而是理解對方的能力,像是你可以強硬說,「在週三前看完這些東西!」你也可以說「幫我個大忙,下週三把這些還給我,可以嗎?」同樣一件事,溝通的方式很多,在多重文化、規範和狀況下,擁有溝通能力就等於全部,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你必須整合這些意見,執行,並且達到目的,這是你在商業世界,唯一需要發展能力。

第二,當你有問題,必須找到事實,讓事實說話。在確定你表象的原因和分析之前不要有動作。分析事情的原因,找出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黃金能力:不是依賴單一的知識,找出答案的方法才是真正的能力。有時候洞察能力必須跳脫你原本的位階。

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後,第三種能力,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讓自己對於世界大事有觀點。第三種能力相當重要,因為可以塑造你的職業生涯計畫和未來計畫,瞭解你想做什麼。
即便到現在我每年都會選擇一個國家,研究這個國家,去年是羅馬尼亞,今年是俄羅斯,下一年是印尼。

問:但是我們必須有意識的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答:對,不要只是讀書或者看雜誌,必須有一個主題,做網際瀏覽或者到當地旅遊,然後就會有一個獨特的見解,擁有自己對於世界大事的觀點,相當重要。

另外,你也許會發現自己還欠缺一兩樣才能,或者想發展第三樣才能,像是除了中、英和日文外,也許你發現自己需要另一個語言,但是你要先有第三種能力(瞭解世界),因為商業機會永遠都在,如果每個人都在同一個領域找機會,根本沒有商機可言,因為速度快,有錢,最強的人都已經先探索過了,後進者必須在已有的領域之外探索,為了知道這些商機,你必須有些假設,幸運的是,現在你也可以在網路上蒐集資料,不需要親身旅遊。

問:國際勞工組織曾公布,二○○九年將會有兩億人失業。對於已經被裁員的人,你有什麼建議?

答:那就重新開始。不要擔心重新開始,不是有句話說,不要為了打翻的牛奶悲傷,因為已經打翻了,如果被裁員就被裁員吧!放輕鬆點,你已經辛苦大半輩子了,現在是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了,你不會餓死,而且你自由了。 被裁員就是學習的好時間 繼續幫明年可能破產的公司更可怕。這是學習的好時間,在日本,被裁員了就是上課,日本有稱為「哈囉!工作」的計畫,我很多朋友去了職業訓練所,學著做木工、縫製地毯、學電腦,繼續幫一家明年可能會破產的公司工作還讓我比較擔心。

問:你對於人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很樂觀?

答:在我生活經驗裡,擔心並無法解決任何事,當我試著改進但是仍然沒有幫助,我也會煩惱,但是我從經驗得知,擔心無法解決問題,必須做些事才行。
 
目前為止,你們很有奮戰精神,永遠可以往上走,對吧?永遠有能力往上走,如果你們停止奮戰、停止提升自己,就完了;如果你想掌握自己生活,必須繼續挑戰,提升自己。

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們有個疑似犯罪的總統,在瑞士有大筆非法儲蓄,他們幾乎把錢都搬光,國家的灶腳都被搞亂了八年,你們不也是活下來了?就我來看,沒有比這更糟糕的狀況了(大笑)。

台灣不會死的啦!很多人都說台灣會在五年、十年結束,但是都挺過來了。你們是戰鬥者,台灣是我見過最硬命的國家。

以上

090221本週心得

對近期新聞時事市場等簡短看法的彙總。

小曹的爭議

最近關於曹錦輝的報導真的是歹戲拖棚,不諱言媒體的報導是偏向球團這邊,但小曹的姿態太高和不入境隨俗也頗令人詬病。當然,經紀人從中作梗擺出的高姿態嘴臉也令人覺得噁心。

對小曹,自己的看法是也許他真的很有實力,也曾上過大聯盟,去年也代表台灣去打奧運。但近幾年來,除了名氣和受傷的新聞,要說小曹有啥實質端得上檯面的菜色,印象中是沒有,即便是去年奧運也投得零零落落乏善可陳。在這樣的前提下,不是很理解為何一定要堅持多高的薪水和激勵金,還要打著復興台灣棒運的口號高調回國,有這個能耐和必要嗎?

給小曹的建議:務實點,也許眼前的待遇連大聯盟的保障底薪都沒有,但起碼比起回美國打小聯盟好的多。學學人家陳金鋒,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道理,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要錢要名聲,等投出成績再說。職業球員的生涯很短暫,何況是受過傷的球員手臂保用期應該更短,賭氣賠上一年和賠上球迷的觀感只為了"尊重"兩字,質得嗎?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也,先表現出實力自然會有人敬重。

互太紡織

看完該公司的研究報告後,對公司本身沒啥特別印象,到是對港股的低本益比感到吃驚。看來比起港股目前平均八九倍的PE,港股的平均PE大概只有五六倍,從這個角度看,自己鎖定的標的好像就是財務體質特別健全,其他不見得有低估或比別人便宜耶,也許應該SURVEY更多標的來挑出真正跳樓大拍賣的股票。

巨大機械

兩點結論。

其一是自行車產業的好年冬已過。在這種不景氣的情況下,幾年內油價要再漲到人不想開車改騎車的機會不大;又高檔車的單價/毛利和銷售成長動能一定會下滑;還有就是人不若表面上裝模作樣的那麼愛地球,為了節能減碳不開車改騎車?是有這種人但肯定很少。

其二是對效率資本市場的批判。

印象中自行車類股起漲是06年的事情,3Q06去拜訪某大自行車廠時,還跟公司副總開玩笑說他們不夠意思,公司自前兩年起調整銷售/出貨策略調整淡旺季差別,到該年度已頗有成效(2Q06淡季不淡),市場對此漲聲響起,居然沒有把這個訊息先跟我們說。

副總張大眼睛看著我說"NEMO,這就是你們不夠用功了,我去年的報表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喔,今年只是和去年一樣而已。我也覺得很奇怪為何市場到今年才再說這件事情耶,我們已經做了兩三年而且去年報表已經是這樣了阿"。

自己當下汗顏,的確負責該客戶已有超過一年的時間,也定期會去檢視公司報表,卻只把先前的營收變動歸類為正常業務增長,渾然不知公司已開啟新策略來彌平淡旺季銷售差異。

尼莫是該打三百大板。但市場真的很有效率嗎?

茂德

兩點結論。

其一,本週新借30E給茂德的銀行真是丟盡銀行家的臉。

茂德顯然是要破產的公司,銀行該怎麼作?簡單說就是要救還是不救的問題。

要救,就應該給茂德夠還ECB的錢,先把眼前的ECB爭議處理到後再用紓困或重整的方式讓茂德繼續RUN,在不破產工廠繼續轉的前提下讓債權得到最大的確保。小氣的給個30E要填一百多億的ECB,不到三成的贖回率,茂德打折收購這件事情肯定會破局,結果就是30E丟到水裡。為何說丟到水裡,這些銀行很阿Q的說茂德很有誠意的拿一百五十億的機器設備來擔保,這個理由蠢到極點,因為即使茂德不拿這些機器設備擔保,真的茂德玩不下去了,這些機器設備也會被拿來抵銷原本茂德的債權,只是中間有無對應關係處理快慢有別而已。的確新借的三十億看來有百來億的機器抵押,但對原本債權卻有相當大的損傷。

不救就應該一毛不給,和ECB的債權人一起協商讓茂德撐著。

就這麼簡單的問題,到底難在甚麼地方做出最爛的決定?

其二就是覺得茂德有點咎由自取。

沒有說風涼話的意思,但的確聽過以下同業的故事。

06年底是半導體上一波的景氣高峰,茂德在4Q06賺了台幣百億。據說那時有新銀行和茂德接觸,後因加碼幅度和一些條件談不攏,以及半導體產業本身波動大的緣故,該銀行在幫茂德申請額度時並不順利。經過和放審科幾番糾纏後,銀行業務部門轉而要求茂德修正條件,從茂德財務人員口中得到的答覆是"你也拜託點,我4Q06賺了一百億,現在多的是銀行捧著錢要給我,你要加點我怎麼報得上去?"之後該交易就不了了之。

結果呢?才兩年左右的時間,不知當初說這些話的財務人員還記不記得自己說過這樣的話?又此時心中是作何感想?

尼莫聽到時到是在想"媽的,你有辦法一季賺一百億,你就有機會一季虧一百億。出來外面混,遲早要還的。"

安泰萬泰大眾銀三合一

聽說有外商財顧在推這個三合一交易,個人很不看好。

原因和BENQ+SEMENSE一樣,B咖+B咖只會變成更大的B咖,更有可能因為合併後的鬥爭變C咖,但就是不會變A咖。

以上

090215Market Udpate

僅供參考。

結論:下好離手。

最近市場有些許反彈,個人觀點貼近法人的觀點:無基之彈。

基本面而言,製造業還是苦哈哈,訂單還是看不見,又即便有訂單,價格都低得離譜,接單也是為了清庫存和維持現金周轉的成分居多,賺錢?難!

不過這(無基之彈)就更印證了市場和實體經濟原本就不並行,許多大師都提過的"帶狗逛公園"理論也再度得到印證。

最近比較勁爆的消息應該是台股的GDP,似乎在里昂的負十一趴和政府的零成長之間,大家比較能接受的是負五左右的水準。關於此點,個人到認為不至於會那麼慘,零九全年也許會在負二到負三趴左右的水準。但以上純粹是憑感覺推論,沒有精確的經濟預估模型支撐(反正我從來也不相信模型可以當飯吃)。

另外友達奇美鴻海等都相繼接到急單,市場應該多少會點綴其股價。個人對此新聞看法有二;

其一,科技業的存貨管理相對還是上軌道,評時就比較低的存貨水準,在市場大幅滑落時需要的調整期也比其他傳統產業來的快。

其二,有急單和賺錢是兩碼子事,尤其友達奇美的急單在市場的認知是由於中國家電下鄉的政策所引發,這就更不用期待這些單會有利潤可言了,頂多就是分攤掉點折舊費用讓虧損不要太難看。

還有就是延續觀於華碩的討論,經過和基金經理人同學聊天AND看書後的心得,個人結論有二;

其一,華碩還是不長進,行銷和技術兩端,還是搞不清楚行銷才是王道,因此股價狠狠被ACER甩在後面。還有和碩分家的問題,一方面也是運氣不好,分點時點不漂亮,另一方面也是原本的BUSINESS MODEL和產品線並不見得適合這樣切割,SO應該還會繼續陣痛一陣子。

行銷才是王道的想法,推薦可以去看"超級強勢股"這本書,作者是"非常潛力股"菲利浦費雪的兒子,頗得乃父真傳。

其二,陣痛還是會過去,華碩在體質和競爭實力都還是台灣TOP級公司,故以目前三十出頭的價位,買了長線布局肯定是賺。惟和我討論的基金經理人同學以及自己都相信,在華碩起家和最賺錢的本業主機板業務開始萎縮的狀況下,華碩要回到以前一百多的股價機會也不大,買了放個三五年賺個一兩倍甚至兩三倍有機會,要更多也不容易。還有另外一個Concern,就是Net Book這一塊兩三年後肯定會飽和,下一個Growth Driver在哪?

以上

090215威爾許專欄2009/01

轉貼2009年1月份經濟日報中的威爾許專欄文章。

威爾許答客問》穩健企業也裁員 必要之惡
 
紐約市無名氏問:為什麼執行長都搭上裁員列車?如果公司在這次危機中賺錢,為什麼不能不裁員、熬過風暴?

答:我們可以向你保證,任何執行長都不喜歡搭上你說的列車,到目前為止,領導人職責中最可怕、最痛苦的部分是叫員工走路,只有在類似現在這種絕對必要時刻,你才會這樣做。

企業和產業處在最順境時最有活力。新科技定期改變競爭環境,開發中國家新公司經常用低成本的產品或服務,顛覆現狀,企業總是會想出新構想,把市場鬧的天翻地覆。

但我們早就離順境很遠了,近來的環境是靠注射「類固醇」苟延殘喘,2008年美國破產的公司超過6.4萬家,今年可能還會增加50%,原因是金融危機引發的衰退來勢洶洶,遠比正常衰退嚴重多了。企業可能在幾天內轉盈為虧;你月初還認為所向無敵的競爭對手,月底就可能宣布破產。你認為總是可以依靠的顧客現在閉門謝客。

拚命降價爭取你們公司業務的供應商,現在被人併吞了。過去毫不遲疑送錢過來的銀行不再放錢出來,即使願意放款,也要拖延好多星期。

在這種情況下,每家企業的每個小缺點都會暴露出來,不採取極端預防措施、提高競爭優勢的公司,可能發現問題大到無法補救。

現在不同的企業顯然需要採取不同的預防措施,衰退傷害金融服務和精品業者的程度,遠超過對沃爾瑪之類每天推出最低價公司的影響。

有些顯而易見的產業—例如汽車工業—惡化速度極快;報紙雜誌早就跟廣告版面萎縮搏鬥,現在不是乾脆關門,就是改採刊出網頁廣告的方式和經營模式。衰退也造成視訊通訊大增,構成出差產業的眾多航空、旅館和租車業者在未來很多年裡,都會感受到這種影響。

重點是任何公司、包括現在還賺錢的公司,都不該自認能夠毫髮無傷、安度這段期間,未來市場「恢復活力」時,不論時間是今年、明年或明年以後,都會以全新的現實狀況為基礎,顧客、競爭對手和供應商都會有不同的期望和行為。

企業也必須以變應變,做好應付新現實的準備,因此裁掉一些人現在是無可避免的憾事,你們公司人和事都不變時,你根本不可能改變公司。

舉一個讓人難過的例子,好多年來,電路城跟在百思買後面,在競爭激烈的電子產品零售業中,一直是健全的第二大公司,但經濟開始走軟時,電路城像你說的一樣,設法「熬過風暴」。低迷的假期銷售發出了最後一擊,該公司關掉全美567處賣場,3月底前,要叫3.4萬個員工走路。

要是電路城趕在「苟延殘喘」時刻前行動,裁掉銷售低迷產品線的員工、把最好的員工配置到獲利較好的業務,今天即使不能展翅高飛,至少還能保留若干元氣、提供一些就業機會。

今後幾個月裡、甚至今後幾年裡,企業會進入完全莫測高深的水域,沒有人知道金融紓困方案會帶來什麼變化,誰也不能預測政府如此深入干預所投資公司的經營管理,最後會有什麼結果。

沒有人知道歐巴馬總統的刺激方案多久才會產生效果、效果有多大。在這種不確定的情勢中,我們只敢說改變會迅猛激烈,想活下去,必須好好利用更積極進取的靈活和彈性。

好領袖絕不希望叫員工走路,但在今天的動盪環境中,領導人別無選擇,必須考慮不動如山、等待復甦無意間可能帶來的慘痛後果。

【2009/02/09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新四E 全球化領導必備特質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沙普提問:人們隨時都在談全球化的問題,但全球化的心態究竟是什麼呢?

答:拜託,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清楚得很!你是澳洲公民,目前在阿布達比觀光局服務,不久前我們在你的新家鄉見面時,只經過那麼一番暢談,我們對真正的全球化心態就已了然於心。你說:「我喜歡這裡,感覺很不一樣。」

對於差異處之泰然,是全球展望的根基,而你是衷心地擁抱差異。事實上,我們把這項特質稱為「同理心」(empathy),並將之列為全球領導能力的新四E中的第一項;這四E是在全新的無彊界企業世界中獲得成功的必要特質。

不過,在談及同理心與另外三項新E之前,讓我們先迅速回顧「舊」的四E,那是傑克約二年前在論及有效領導時,歸納出來的論點。

第一個E代表活力(Energy),亦即能夠衝刺、隨時投入與準備迎接挑戰的能力。第二個E是激勵(Energize),是鼓舞別人奮發的能力。但因為有太多聰明人在思慮過度後會變得游移不決,所以第三個E是膽識(Edge),也就是決斷的能力。第四個E則是執行力(Execute),亦即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不過,這四個E如果沒有以另一個P來環繞與配合,也不算完整,這個P就是對工作與生活的熱情(Passion)。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前環境中,領導人仍然需要舊有的四個E,但新的E也變得不可或缺。

以同理心來說,在全球企業環境下,這代表的不只是親切與同情,而是意味對不同的文化有足夠的瞭解,能夠持續地尊重他們的價值觀與傳統。

例如,融合中國與美國企業文化、年營業額160億美元的聯想集團執行長阿梅里奧(Bill Amelio)曾經告訴我,美國籍經理必須學習接受會議中的安靜氣氛,好讓中國同事有機會去轉譯他們聽到的東西,並加以消化。他說:「起初,我們沒有一套列出彼此假日的公司行事曆,以致有人竟然把會議日期排在中國春節。如果你想建立信任,絕對不能犯這種錯誤。在全球化的世界裡,你必須尊重別人看重的事務。」

全球化時代的第二個E代表實驗的精神(Experimental),也就是領導人必須無畏地探索新的觀念、產品與市場,即使報酬並非立竿見影,也不能退縮。以往,公司可以把創新的工作交付總部的幾個天才負責,然後坐等收割他們的創作成果。如今,有膽識的創業家活躍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論員工分散在天涯海角,跨國公司都能夠依靠他們的創意而獲利,所以每家公司也不得不把冒險視為理所當然的例行工作。

就如亞馬遜公司執行長貝佐斯最近所說的:「你不能被短視的投資人與預言家嚇得不敢實驗。」他在談及亞馬遜公司相當成功的二手貨與收藏品交易事業時說,「從事這類交易的網路商城,是我們對這項新事業的第三次嘗試,前兩次的失敗沒有讓我們縮手,我們從中學到許多教訓。」

第三個E代表典範(Example),意味要以身作則。隨著公司不斷擴充,領導人也愈來愈難建立一套具有共同價值觀的組織文化。也因為如此,每一個層級的領導幹部都必須有樹立典範的能力:他們必須展現公司要求與期待每個員工做到的行為模範。當然,領導人也可以拿個大麥克風,高聲宣揚效率或正直的重要性,但大家都知道,行動遠比語言更有說服力,特別是語言還需經過轉譯的時候。

最後一個E同樣是因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而產生,這個E代表的是興奮(Excited),更明確地說,是「為爭勝而興奮」。很多人都樂意在職場現身工作,奉獻他們的時間。但這個日新月異、永無休止的世界,要求公司領導人必須帶著全然不同的態度露面。廣播服務供應商Sirius XM Radio公司執行長卡瑪晉(Mel Karmazin)說:「只要找來一個拼命想贏,厭惡失敗的人,所有問題似乎就會迎刃而解。如今,如果少了那股欲望,那種饑渴,你就無法競爭。」

我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沒錯,在企業圈裡,有些領導特質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企業世界如今已經擴充到非常遼闊的地步,同樣地,對領導能力的要求也必須如此。

【2009/02/02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董事們,管好你的執行長
 
紐約市的拜特問:在最近的經濟危機中,企業董事會要負什麼樣的過失責任?

答:以無懈可擊的事後之明看起來,許多公司的董事會在防範當前的崩垮危機時,的確可以採取更大膽的措施。但在危機中真正出現的治理謬誤,不在於董事會該做或不該做什麼,而在於人們對他們究竟有什麼期待。

我們不是要為董事會辯護,過去三年來,我們的專欄也曾一再指責董事會的作為。但在這個問題上,在外界高聲斥責「他們躲到哪裡去了?」時,我們認為董事會的確有權為自己辯解。因為在多數的情況下,他們只是做些應該做的事,在現實的限制下採取行動。

積極的股東主義者可能希望董事會成員能在公司的繁雜業務中,扮演超級英雄的角色,兼具稽核會計師與警探的功能。但我們必須務實一些,多數董事會一個月只開會一天或兩天,而且每個成員在別的地方各自都有繁重的全職工作要操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所有董事個個經驗老到,也存心積極做些事,但期待他們去發掘公司的制度缺失或瀆職行為,也是極其荒謬的事,而若是在複雜的金融機構,可能性還會更加渺茫。

事實上,這也是我們需要督導機構、外部會計稽核公司與內部控管制度的原因,他們的功能就是協助董事會找出過度風險與瀆職行為的存在。董事會還有另一項作用,他們的工作是雇用執行長,或是依據執行長的績效與價值、管理團隊的品質,以及他的事業模式的條理,來解除他的職務。

董事會正常運作時,董事應該與執行長和他的頂尖部屬在策略方向問題上熱烈、坦白地溝通,並瞭解公司是否有適當的人才,能以正確的速度執行最重要的計畫。他們也會花時間與公司一般員工對談,觀察他們是否清楚與分享執行長的願景,以便確定公司的價值觀對整個機構是真的意義重大,不是口惠而實不至,專為娛樂董事會而虛設。

董事會應該是善用他們的明智判斷來保護股東,不是靠揮舞計算機來達到這項目的。不幸的是,即使是善用明智判斷的盡職董事會,在面對引爆目前危機的新潮金融工具時,恐怕也只有任憑擺布的份。

你可以想像這類會議是如何進行的。金融魔術師在發表他們的神奇簡報時,舌燦蓮花地告訴董事會諸公,他們可以利用政府推動的「住者有其屋」計畫大賺其錢,再以特殊的房貸包裹方式,把風險轉嫁給別人。他們告訴董事會,消費者信用正快速擴增,但商業模型預期的損失相當溫和,他們信心十足地保證,在利率偏低的情況下,龐大的私募股權貸款此時的意義,和以往的商業周期也有些不同。「不用擔心,」他們信誓旦旦地告訴董事會,「我們已對虧損進行避險。」

但顯然他們並沒有。董事會應該知道這件事嗎?不必,但是執行長與他們的直屬上司必須知道。如果他們也不知道,董事會至少應該要警覺到公司老板身上的這種「知溝」(knowledge gap)。事實上,在當前的情勢中,這點也是董事會值得被批判的地方。

當然,許多金融機構的董事會大可對執行長和管理團隊施加更大的風險評估壓力,並深入瞭解風險經理的薪酬是如何計算。

然而,有太多的董事會都是等到媒體開始砲轟後,才逼迫他們的執行長下台。未來,董事會或許不會再等到負面宣傳的「核准」後,才採取行動。

不過,這也只有在董事會成員都找對人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也就是說,董事必須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行使明智的判斷,並且有採取行動的勇氣。

不僅如此,董事還需要有特殊的耳朵,能夠以探究的態度聽取每一位主管的報告,有能力分辨哪一位主管承諾過頭,哪一位主管績效不彰;必須看得透哪個主管是油腔滑調的推銷員,哪個人是值得委以重任的中堅。只有切身利害關係的董事才會瞭解公司,並且深深地關懷。

在務實的期待之外,如果這場危機能帶來任何公司治理的教訓的話,就讓這點也成為其中之一吧。當前的經濟情勢可以歸咎的對象,可說多到罄竹難書,而董事會的確也夠格列在名單上。只是不需把他們放在名單的太前端,否則就未免把他們無法勝任的工作看得太重要了。

【2009/01/19 經濟日報】
 

 

 

威爾許答客問》沒績效的忠誠 該走進歷史
 
美國佛州奧蘭多的戴泰利斯問:企業領導人應該如何管理忠誠的問題?有些公司老闆很吃這套,認為忠誠可以區別好的員工與壞的員工。但據我觀察,許多能力差強人意、卻因為忠誠而獲得留任的員工,最後恐怕會拖垮公司。依您之見,忠誠在何時與何地才是重要?

答:首先,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忠誠在什麼時點會最重要:裁員的時候。在這類紛擾的環境中,老員工很自然會想到他們為公司效勞的所有年頭,所有他們賣力工作的時刻,所有他們「在場」的時光,他們會質疑:「難道我的忠誠毫不值錢嗎?」

同時,他們的經理也感到驚訝,但不是出於震撼與憤怒,而是出於尷尬與內疚。因為多數經理都很清楚,員工不應該在工作的最後一天,才突然驚覺公司看重的價值所在,以及重視的程度。公司的價值應該是員工第一天與每一天都清楚的議題,特別是在準備面對衰退困境的當前,人們更應該清楚哪些行為是能夠保住飯碗的績效。

但這往往不只是單純的忠誠問題。

1980年代初期,外國競爭逼迫美國企業裁撤大批自以為已經獲得終生雇用的員工時,「忠誠已經死亡」這句話曾經掛在每個人的嘴上,但我們無意在此做這樣的宣告。誠如你在問題中所指出,很多經理仍然相信各種形式的忠誠。

其中一種是個性上的忠誠,員工以奉承、諂媚的方式,把老闆捧為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看得出他的用心,只有老闆例外。另一種是全勤式的忠誠,主要是靠無休止的露面來建立。還有一種則是老式的忠誠,也就是把公司看待得像國家一樣。所有這些行為都能讓許多經理感到窩心,並以工作上的保障來回報他們的忠誠。

但結果未必都是如此。在這些年頭,經理保護與獎賞持續締造佳績的員工,已是遠為普遍的作法。這並不表示忠誠的員工不會獲得賞識。在經濟繁榮的時期,忠誠的紀錄或許就足以讓績效普通的員工保住飯碗,但當景況艱難,瘦身勢在必行時,絕大多數的經理都會按照符合公司生存利益的原則行動。績效最佳的員工必須留下,忠誠與否沒關係。能力馬馬虎虎的員工必須走路,忠誠與否同樣也不是問題。

這樣的作法不對嗎?我們不覺得。公司必須擁有業界最佳的員工,才可能打勝仗,在當前的艱難時機中,這聽起來或許有些刺耳或唯利是圖,但務必牢記的是,如果公司生意興隆,有能力繳稅與繼續成長,社會上的每個人最終都將受惠。事實上,如果美國經濟想再次站穩陣腳,最需要的就是能力掛帥的企業。

換句話說,忠誠並沒有死亡,但獎賞沒有績效的忠誠,是短視、錯誤的作法,確實應該走入歷史。

最糟糕的是,很少經理能在迫不得已之前,就對員工傳達正確的忠誠理念。相反地,他們都是等到必須把裁員通告交給毫無心理準備的張三或李四時,才鼓足勇氣地告訴他們:「這些年來,你每天上班、工作,但你的表現實在不好。現在公司必須裁員,你只好走路。」

這是既可恥也不必要的作法。任何規模或行業的公司,都可以建立一套透明、嚴格的績效評鑑制度,釐清公司重視的價值與行為,以及看待的分量。同樣重要的是,要讓員工知道他們在同僚之間的排名。

當然,即使是最公正、最客觀的評鑑制度,也不會讓裁員變成容易事。但卻可以儘早消除疑慮,至少也把通常不願觸及的忠誠VS.績效問題帶到檯面上,供所有人審視與瞭解。

未來一年的衰退,無疑會教導每位經理痛苦地學到一些重要的教訓。如果你現在才搞清楚公司真正的價值所在,你可能再也不會容許任何含糊、虛偽的績效評估濫竽充數。在忠誠問題上,內疚可說是最好的明師。

【2009/01/12 經濟日報】

090210皇田工業研讀筆記

尼莫花了"半天"研究皇田的經營狀況後的初步筆記彙總,惟距離實際作出投資決策,這樣的成果大概只做到三分之一。

結論:

- 皇田不見得有那麼不好,跌到適當的價格或許可以考慮買進,目前自己的想法是五塊以下可以買。


- 惟公司股權集中,要有凌亂的籌碼把股價拉到過低的水平目前看來似乎也不容易。20090210收盤價NTD10.5/Share。

- 近期打算辦理的私募增資稀釋效果先不考慮的話,現在買皇田也許在未來三年一毛錢現金股利都拿不到,但第四年以後應該每年拿個兩三塊錢現金股利沒有問題。如果真的買得到五塊錢的皇田,三五年公司TURNAROUND後的現金殖利率會很可觀。

今天(090103)花了四個小時研究皇田
步驟一 看3Q08財報 - 半小時
步驟二 看2007年報 - 一小時
步驟三 找相關報導 - 半小時
步驟四 看公開說明書以及略讀前幾年的財報和年報 – 兩小時
(心得:不是很有結構的研究方法,會花很多無謂的時間在無用的資料上,SO還是要找出更系統化更有效率研究個股的方法才可以)

 
研究四小時後歸納出的觀點如下:

營運方面

一 公司04-06業績看起來沒啥成長,主因在於調整PRODUCT MIX,把03年佔約30%-35%的汽車窗簾AM訂單用高毛利的OE訂單填補。06年完全替代後,07年就看出來業績有成長,08年也繼續成長10% up。其他汽車零組件廠今年業績如何?稍微SURVEY一下比較熟的和大和車王電,和大今年成長2%,車王電衰退27%,看起來相較而言皇田好像好得多。皇田產品特性跟一般的汽車零組件部同,絕大多數汽車零組件都是OE毛利低但量大,AM毛利高但量小;皇田就量的部分還不清楚究竟如何,但以價的部分到是OE較AM高。

- 令人擔憂的是在替代的過程中毛利並沒有拉高,由此可見OE訂單的毛利在近年也是處於下滑的階段。

- 對其割草機業務還了解不夠多,實際上是否有成長還要在SURVEY和深入了解。

- 活性碳業務看起來好像做不太起來,不過佔營收比重也不高,應該會慢慢淡出這個產品線。直覺告訴我該產品線的固定資產投資應該不大,不過還要深入SURVEY,免得過幾年突然帳上出現大筆的固定資產價值減損。

- 2001年後就沒有辦理過現增了,不需要靠從股東拿錢就能成長還可以發現金股利的好公司!(惟上市時有沒增資?又此次私募後對股權稀釋效果如何?)

- 公司處於營收/固定資產比較高的機電業,不用太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就可以產生數倍高毛利的產值,個人很喜歡。母公司一年折舊約四千三百萬,合併約六千萬,相對於營收算是小CASE。

- 今年第三季跟台糖租了一大塊地,沒事買地幹啥?要投資蓋新廠嗎?但既有產能看起來好像還沒填飽的樣子,還需要買新的機台或是生產線嗎?是否是因應新的大客戶的要求準備獨立的生產線所需?

- 公司機器設備金額不大且大多屬於先前購置的老機台,代表這產業並非資本密集而是技術密集,但究竟靠什麼技術可以作到那麼高的毛利,說實話自己到目前為止還沒搞得很清楚

- 其他設備到是年年增長,估計這部分應該是屬於模具設備的部分,這好像是汽車零組件產業的特有現象。

- 子公司營業為何由去年的賺大錢到今年的小幅虧損?中國汽車產業有那麼不好嗎?是否能藉由比較母公司和合併報表的差異來推估中國子公司的營收是否衰退?不過海外投資看起來都是處於有累積盈餘的樣子,帳面金額都比原始投資金額來得大。

- 公開說明書當中有很清晰的成本結構分析,還要再細讀,BUT這幾年應該是有改變了。沒事可以多下載公開說明書來看!好多料喔!但是近年新上市公司是否不會像以前那樣乖巧的揭露供應商客戶等訊息?AND那些訊息正是可以使用閒聊法四處打聽公司的名單來源阿!

- 近幾年年報都強調OE車窗以後會變成所有汽車的標準配備之一,真的嗎?也許應該要找元龍來問問。

財報方面

- 好像還有顆未爆彈,07年買了美金三百萬元的法國興業銀行中期債券,是什麼樣的背景下做這種奇怪的投資交易?目前是賺是賠?

- 到十一月底為止每股淨值推估約為NTD7.88/SHARE

- 2007年報第100頁之公平價值列入損益之金融負債這個地方有鬼,07年靠外幣選擇權賺了2600多萬,金額之大顯然與其營業上需要避險的外幣部位明顯不符!但要從這個蛛絲馬跡推論出公司之後會在這項業務上賠掉一個資本額,誰能夠辦得到?

- 看起來福利薪資待遇還不差,粗略算起來08年員工平均月薪有49000多接近五萬塊,在中南部的製造業算是高薪了

- 買華映和旺宏作短投幹嘛?錢多沒地方花嗎?

- 過去幾年都有台幣一億以上的營業活動現金流量04-107M,05-163M,06-100M,07-200M,3Q08-166M,算是很猛的表現

- 過去兩年也都採高現金股利的股利政策,這很OK,反正花得起,也不是很需要固定資產投資,錢賺了就分;況且大股東股權集中,發了也是回到自己口袋。

資本操作

- 公司不知道是呆還是純樸還是沒經驗還是老闆想認賠乖乖做幾年再說,正常的操作應該先辦理減增彌補虧損後再辦私募現增不是嗎?

- 賠掉的630M,帳上現金可以填150M,2000萬股現增可以填約160M,剩下的320M約要兩年的時間才可以賺回來(還沒有認真預估其未來幾年的營收獲利),估計買了之後第三年財務結構可以回到先前好日子那樣,第四年又可以回到這兩年這樣發高現金股利且公司繼續成長的好時光。

- 好苦命的公司,終於媳婦熬成婆要開始展翅高飛享受成長和調整策略的果實,偏偏遇到這樣的打擊,再等個三年吧,總會有收割的時候,只是現在股價跌得還不夠低,也許進了之後不會有暴利可圖,還要仔細做財務模型算過了才知道。

- 如果可以用五塊買進,公司業績在未來幾年保持穩定增長,估計三四年後每股每年發個一兩塊錢現金股利(調整私募後)不是問題,但當中有不少假設需要印證。

- 近期有私募題材,股價不知道會是高還是低,或許等臨時股東後會再決定還不遲

- 其他發現:有台灣的研究員在報告中寫到他的汽車窗簾在中國市場大有可為,因為中國禁止使
用隔熱貼紙,但這跟目前中國的實際情形不符合,路上跑的車大半以上都有裝革熱貼紙耶!怎麼回事呢?時間上的落差嗎?(研究報告大部分是06年出的)還是曾經有過規定但後來廢除?還是研究員根本搞不清楚狀況?

以上

價值投資/回歸商業本質,從企業經營分析為根基的投資分析